3中国园林史转折期
- 格式:ppt
- 大小:824.50 KB
- 文档页数:26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生成期——殷周秦汉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全盛期——隋、唐、五代成熟期——宋元成熟后期——明清二.我国造园艺术的特点: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糅;诗情画意;意境的蕴涵。
三.如果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来加以分类,中国古典园林可归纳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三种主要类型。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
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
秦代兰池宫,秦始皇在渭水之南作(24)--兰池宫--,苑中建造许多离宫,还在苑中掘长池、引渭水,东西二百里,南北二十里,池中筑土为(--蓬莱山-,开创了我国人工堆山的记录。
1)、是首次见于史料记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2)、堆山筑岛名为蓬莱山模拟仙境,开启了西汉宫苑求仙活动之先河,从此,皇家园林又多了一个求仙的功能。
三汉代梁孝王刘武所经营de----梁园(兔园),中人工堆筑的山以石块结合夯土的土石山是文献记载的用石筑山的首例。
四、汉武帝刘彻在长安兴建的建章宫1)、建章宫北为太液池,筑有三神山。
开后世自然山水宫宛之先河.而太液池池内筑仙山开创了“一池三山”布局的园林风格,为后世皇家园林采用。
2)、总体布局,北部以园林为主,南部部以宫殿为主,“南宫北苑”形式成为后世大内御苑规划的滥觞。
3)、建章宫的建造,创造出一种将宫殿,离宫别馆及苑囿结合在一起的新型宫苑.浙江绍兴兰亭园--“流觞曲水”出于此。
五、隋西苑的布局继承了汉代“一池三山”的形式,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统治以及享乐主义思想,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
十六组建筑庭园分布在山水环绕的环境之中,成为苑中之园,不象汉代宫苑那样以周阁复道相连。
这是从秦汉建筑宫苑转变为山水宫苑的一个转折点,开北宋山水宫苑──艮岳之先河。
山上的建筑能时隐时现,反映建筑技巧的提高。
六、宋徽宗造的寿山艮岳寿山艮岳是先构图立意,然后根据画意施工建造的,园的设计者就是以书画著称的赵佶本人。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三章【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第一节总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也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儒、道、释、玄诸家争鸣,彼此阐发。
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也给予园林发展以很大的影响。
造园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以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
所以说,魏、晋、南北朝乃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
第二节皇家园林此时期的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相继建立的大小政权都在各自的首都进行宫苑建置。
其中北方的邺城、洛阳,南方的建康这三个地方的皇家园林大抵都经历了若干朝代的踵事增华,规划设计上达到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都城规划:(1)(曹魏)邺城邺城为今天的河北临漳,城市的结构严整,以宫城为全盘规划的中心,大朝文昌殿建置在南北中轴线上,中轴线的南端建衙署。
利用东西干道划分全城为南北两大区,南区为居住坊里,北区为宫禁及权贵府邸,功能分区明确,富有严谨的封建礼制秩序,也利于宫禁的防护。
城西郊的漳河穿城而过,供居住坊里的用水,另外凿长明沟引漳河水,供宫苑用水。
(2)(北魏)洛阳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的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趋完备。
这个城市完全成熟了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立了此后皇都格局的模式。
(3)(南朝)建康建康为今天的南京,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建都之地。
其规划也遵循南北中轴线的宫城布局模式。
大内御苑与行宫御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苑林主要以大内御苑为主,少数行宫御苑。
大内御苑包括:铜雀园、玄武苑、华林园(曹魏)、仙都苑、华林园(北魏)、华林园(建康)等;行宫御苑则包括:乐游苑、芳林苑等。
部分御苑除了具有游赏的功能之外,还具有军事、训练水军的功能。
转折期皇家园林的特点:(1) 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更趋于精致,筑山理水的技艺达到了一定水准;(2) 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已从模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更多的以人间的现实取代仙界的虚幻;(3) 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4) 一些民间的游憩活动也被引进宫廷,“流觞曲水”便是一例;(5) 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方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6) 在称谓上,除了沿袭上代“宫”“苑”,称之为“园”的也较多了。
一.中国古典园林(封闭古典体系)1.生成期(殷、周、秦、汉)囿、苑、台~2.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私家园林,寺观园林~3.全盛期(隋、唐)山水建筑宫苑,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写意山水园,游乐地~4.成熟期及后期(两宋-清初)山水宫苑,山水园林二.中国近代公园(开放非古典体系1840年后)1.租界公园:外滩公园虹口公园复兴公园中山公园2.自建公园:成都人民公园玄武湖公园无锡城中公园 3.西方造园艺术引入三.中国现代公园(城市公园出现1949年以后)1.恢复建设期(1949-1959)2.调整期(1960-1965)3.损坏期(1966-1976)4.发展期(1977-1989)5.前进期(1990- )一.殷、周、秦、汉时期-----生成期(公元前1000-----220年)二.园林形式(雏型):囿,台,园圃“诸子百家”峰火台(一)园林概况1.秦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出现了真正的皇家园林1.2园林特征:人工整治山水上,尚属首次。
1.3园林实例:大咸阳计划。
上林苑。
骊山宫。
兰池宫(中国首次史载筑山理水)。
阿房宫2、汉朝宫苑(园林以山水宫苑的形式出现)铜制仙人仿佛举盘承接雨水(仙露),----园林小品起源园林:私园得到很大发展。
由模仿仙山过渡到临摹自然景色。
*影响园林的社会因素:游士-----隐士----遁及山林-----“归田园居”----隐士庄园著名致仕归田隐士:张衡战国时的著名实例:章华台,姑苏台。
上林苑(中国历史上最大园林)。
甘泉宫。
未央宫。
建章宫(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有完整的“一池三山”的仙苑似的园林)。
高低错落,欣赏趣味偏于实用,自然山水仍不是主角。
3.生成期园林状况小结:A,主流是皇家园林,园林的内容驳杂,园林的概念比较模糊.B.儒家的“君子比德”之说,又导致人们从伦理、功利的角度来认识自然之美。
C. 建筑物只是简单地散布.铺陈.罗列在自然环境中;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自然三要素之间似于并无密切的有机关系,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 园林规模不大.游赏功能上升为主要地位(二)促成中国向风景式发展的因素:1、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2、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二.魏晋南北朝园林---------转折期道家的崇尚自然、清静无为的思想与人们逃避乱世的希望不谋而合,钟情山水的文人学士把笔墨转向了野囿闲庭.园林:园林的艺术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 工程技术上的造诣有了较高成就。
中国园林史提纲整理一、转折期(魏晋南北朝)1、社会背景(第五元素)(佛道,玄,士族,文人风流)(1)佛教、道教初兴(自然,寺观)①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心灵慰藉、思想解脱,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
②新的园林形式:寺观园林出现。
(2)玄学(自然)①注重“清谈”,超然物外,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②以玄对山水,以崇尚自然为宗旨。
③亲近、观赏自然山水:影响园林中的自然山水观。
(3)门阀士族(审美,庄园)①九品中正制使得构园审美与艺术水平提升。
②庄园经济:经营庄园园林。
(4)魏晋风流(代表人群:竹林七贤,寻阳三隐,白莲社,建安文人)(隐逸,诗文,山水、庄园)①文人为了自我解脱而饮酒、服食。
②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使得山水画、山水诗文得到发展,山居、田园的生活方式逐渐流行。
由此影响了山水园林与园林化庄园、别墅。
*(5)科技成就(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①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梁架、斗拱趋于完备。
②观赏植物栽培普遍。
2、私家园林案例与特点(1)城市园林案例①北魏洛阳:经济文化繁荣,城内有居住坊里二百二十个,大量私家园林散布其中。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②南齐建康:玄圃a. 土山池阁楼观塔宇,多聚异石,妙极山水。
b. 门列修竹,把园子过分华丽的情形障蔽起来。
③南朝江陵子城:湘东苑a. 建筑形象相当多样化,倚山、临水、衬于花木、园外借景,具有主题性,点景观景。
b. 叠山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c. 在山池、花木、建筑综合创造园林景观的总体规划方面有精心构思。
(2)城市园林特点(精致,小型,小中见大)①设计精致化;规模小型化。
②在大城市坊内建造私园用地有限,为小而全面地体现自然山水观,出现“小中见大”的萌芽。
(3)郊野园林及实例①庄园的四个部分:a.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b. 农业耕作的田园c. 副业生产场地与设施d. 庄客、部曲的住地②西晋金谷园a. 具备一定规模的庄园,园林化程度较高。
概括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长期以来与汉文化一脉相承,其发展折射了中国古典传统美学与艺术欣赏的发展。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欢迎阅读!我国古典园林发展的特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一)先秦及秦汉时期。
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
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
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
不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
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
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二)唐宋时期。
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
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
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
一、转折期(魏晋南北朝)1、社会背景(第五元素)(佛道,玄,士族,文人风流)(1)佛教、道教初兴(自然,寺观)①社会动荡不安,人们追求心灵慰藉、思想解脱,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
②新的园林形式:寺观园林出现。
(2)玄学(自然)①注重“清谈”,超然物外,自然为本,名教为末。
②以玄对山水,以崇尚自然为宗旨。
③亲近、观赏自然山水:影响园林中的自然山水观。
(3)门阀士族(审美,庄园)①九品中正制使得构园审美与艺术水平提升。
②庄园经济:经营庄园园林。
(4)魏晋风流(代表人群:竹林七贤,寻阳三隐,白莲社,建安文人)(隐逸,诗文,山水、庄园)①文人为了自我解脱而饮酒、服食。
②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社会风尚,使得山水画、山水诗文得到发展,山居、田园的生活方式逐渐流行。
由此影响了山水园林与园林化庄园、别墅。
*(5)科技成就(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①建筑技术方面,木结构的梁架、斗拱趋于完备。
②观赏植物栽培普遍。
2、私家园林案例与特点(1)城市园林案例①北魏洛阳:经济文化繁荣,城内有居住坊里二百二十个,大量私家园林散布其中。
“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
”②南齐建康:玄圃a. 土山池阁楼观塔宇,多聚异石,妙极山水。
b. 门列修竹,把园子过分华丽的情形障蔽起来。
③南朝江陵子城:湘东苑a. 建筑形象相当多样化,倚山、临水、衬于花木、园外借景,具有主题性,点景观景。
b. 叠山技术达到一定水平。
c. 在山池、花木、建筑综合创造园林景观的总体规划方面有精心构思。
(2)城市园林特点(精致,小型,小中见大)①设计精致化;规模小型化。
②在大城市坊内建造私园用地有限,为小而全面地体现自然山水观,出现“小中见大”的萌芽。
(3)郊野园林及实例①庄园的四个部分:a. 庄园主家族的居住聚落b. 农业耕作的田园c. 副业生产场地与设施d. 庄客、部曲的住地②西晋金谷园a. 具备一定规模的庄园,园林化程度较高。
b. 植物大片成林,不同种属与不同环境结合成景。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一、萌芽与形成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春秋战国时期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
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
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是相当普遍的。
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和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
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
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
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转折期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和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寺庙园林也开始体现,并以很快的速度遍及了大江南北,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