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5.55 MB
- 文档页数:6
中外美术史林木小结美术史是研究美术发展历程、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学科,而中外美术史则是对中西方美术发展历史的比较和总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中外美术史进行小结,探讨两者的异同和相互影响。
中外美术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中国的古代艺术以绘画、雕塑和陶瓷为主要表现形式,充满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绘画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注重表现自然界的美。
而中国古代雕塑则以佛教造像为主要形式,追求神圣和庄严的氛围。
陶瓷艺术在古代中国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广受世界赞誉。
与中国古代艺术不同,西方古代艺术更注重人物形象的表现和故事情节的叙述。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雕塑作品以神话和历史故事为题材,追求人体比例和动态的表现,展现了人类的力量和美丽。
而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绘画作品相对较少,更多的是保存在陶器和壁画中。
中外美术史在中世纪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轨迹。
中国的宋代绘画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画家和画派,如李唐之派、南宋四家等。
这一时期的绘画注重写意和意境的表达,强调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
而西方的中世纪艺术则主要体现在教堂的壁画和彩色玻璃窗上,以宗教题材为主,强调对神圣的敬畏和信仰。
文艺复兴时期是中外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
在中国,明代艺术追求写实主义,强调形象的真实和色彩的鲜艳。
明代的绘画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要形式,注重表现自然和人物的神态。
而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为代表,追求人体的完美和透视的准确,注重光影和细节的表现。
这一时期的西方绘画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先河,对后世的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现代以后,中西方美术史逐渐交流互鉴。
中国的近现代美术在西方的启蒙思想和现代艺术的影响下,呈现出新的面貌。
中国的艺术家开始尝试西方的绘画技法和题材,形成了中国现代绘画的新潮流。
而西方的现代艺术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启发,出现了一些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概念。
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中西方人的宇宙观、世界观、哲学背景和对世界的审美方式不同,导致了传统中西绘画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差异。
中国绘画历来是含道应物、澄怀味像,讲究精神对过程的体味,对生活真谛的追求、对心境意絮的表现。
西方绘画则讲究焦点透视、光影、明暗、色调等,对真、善、美的追求。
这两大传统绘画体系不仅成了世界美术的两大支柱,也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从中西绘画中对空间、时间、表现手法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进一步阐释中西艺术家在对待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和哲学思想。
通过比较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中外绘画作品的艺术特征。
1.时间的比较。
我们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而从古至今,中西艺术家们也一直在探索着绘画中的时间表现,同时也形成了各自的时间表达方式。
法国立体派画家杜尚在1912年画的《正在下楼梯的裸体女子》,很像一张重叠曝光的照片,画面充满了动作,而没有静止状态中的形象。
画家的目的是通过这种特殊的手段,表现在一段时间内一个裸体女子下楼梯的连贯动作,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
中国山水画中,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采用的手卷式构图,在克服时间对绘画的局限上,是非常成功的。
《清明上河图》在结构上有序曲、高潮(虹桥部分)、尾声,形成鲜明的情感节奏,突破时空的局限,在同一时间里展现不同环境。
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了解在克服时间的局限上,西方艺术家往往强调瞬间的因素,在表现上选择富有暗示性的动作的一瞬间,需要观者的想象;中国艺术家则往往采取横幅手卷形式,表现连续性的故事情节或场面,引发观者的回忆。
2.线条的比较。
对中西绘画中的线条,可以将中国画中的线条提炼出来,与西方绘画素描、速写中的线条加以比较。
总的来说:中国画基本上用线条、墨块组成,中国历代画家们十分重视用笔、用线,因此,中国画也可以是线的艺术。
西方绘画中的线条是依附于形体的,没有上升为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审美范畴,就如《罗丹艺术论》中提到:“由于线条的显然的来龙去脉,你们才能够深入空间而获得物体的深度。
古代中西美术题材比较中西方艺术在题材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古代中西美术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题材在两个文化中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观念的差异。
一、宗教题材宗教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常见的一个题材。
在中西方的宗教艺术中,人们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对宗教信仰的敬仰和崇拜。
在基督教艺术中,对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徒的描绘是最常见的。
这些作品通常运用明亮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表现神圣的形象。
而在中国古代的佛教艺术中,佛陀、菩萨和罗汉等形象被描绘成庄严肃穆的样子,通常用金色来装饰。
中西方艺术在宗教题材上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反映了两个文化对于宗教的不同理解和美学观念的差异。
二、历史题材历史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也经常出现的一个题材。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题材作品中,经常描绘了战争、政治事件和历史人物等。
这些作品通常注重表达对历史事件的颂扬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艺术家们运用绘画技巧和艺术手法来展示历史的辉煌和英雄的形象。
而在西方古代的历史题材作品中,常常描绘了圣经故事、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事件等。
这些作品运用绘画技巧和立体雕塑来讲述历史故事和传达历史的意义。
无论是中式的历史题材作品还是西式的历史题材作品,都呈现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重视和热爱。
三、风景题材风景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都存在的一个题材。
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以描绘自然景观为主,强调中庸之道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中,山水构图和墨色的运用是重要的技巧。
西方古代的风景画,更注重对具体场景的描绘和细节的呈现。
西方古代的风景画通常用色彩鲜艳的油画来表达,细腻的色彩和精细的画笔技巧使画作看起来栩栩如生。
四、人物题材人物题材是中西方古代美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题材。
中国古代的人物画通常描绘宫廷美女、文人雅士和历史人物等。
在人物画中,中国古代的画家注重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通过简练的线条和空间的掌控来表达人物的特质。
而西方古代的人物画则更注重对人物形象的细腻描绘和精确表达。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
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5。
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
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
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
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
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
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中西绘画的比较1.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画是受到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影响很大的产物,表现的是一种中国哲学思维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和谐自然的价值追求。
西方经过中古时代到文艺复兴,讲究艺术与科学一致,强调人的价值与理性的力量,透露出西方文明中对于对理性求实的精神。
2. 造型手段不同:中国画以线为主,讲究气韵与空灵超逸,造型简练传神,注重表现形象神韵。
西方绘画以明暗和色彩为主,造型详尽写实,注重光影和立体感的真实性3. 观察方法不同:中国画是散点透视,西方绘画是焦点透视。
(1)散点透视:是指画家的观察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固定的视域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在各个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
中国画的大场面或长的立轴和长卷,都是运用了散点透视,这样会使山水画出现“可行”“可游”“可居”的境界。
(2)焦点透视:讲究科学性,用固定的视点表现同一个空间,有一个固定的视点,作画取景也只限于在这个视点、视向所决定的视域内。
中西美术作品比较专题一、人物1、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求“神似”,神似重于形似。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特点:鲜明的写实特点,犹如真人。
2、中国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是用线条描绘形象,长于简练、传神的表现人物形象。
西方美术古典人物造型手法:描绘形象体积、光影、长于详尽、写实的再现人物形象。
二、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1.中西景物绘画创作的不同特点:中国山水画创作是自然山水与画家心意之间互为启发,互为寄托的美感创作过程。
西方画家将自然景物作为研究分析的客观对象,追求一种严谨的写实的空间效果。
2.构图与描绘手法:中国画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获得对生活、对真山真水的感受,不求完全模仿自然景物某一特定角度下的直观形象,而是借助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诗意情怀。
西方风景画家善于从特定的角度深究描绘景物的真实形象,力求获得如真如幻、空间深远的视觉效果。
3.空间处理手法:中国画使用“三远法”。
中西方美术发展差异摘要:本文旨在深入分析中西方美术发展历程与差异,关注现代社会中中西方美术的传承和发展,通过当今世界存留的美术作品进行深入赏析,实现新时代下中西方美术的完美融合与创新。
关键词:差异;对比;融合;赏析引言中西方美术都有着辉煌灿烂的时刻,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
中西方美术的差异1.中西方绘画的差异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世界各国的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一般认为,从埃及、波斯、印度和中国等东方文明古国发展起来的称为东方绘画;从希腊、罗马绘画发展起来的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绘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两大绘画体系。
它们在历史上互有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
最简单理解,中国画是在“写”、表现精神、偏抽象.;西方绘画是在“仿”、描摹、仿造事物,偏具象。
后期毕加索、凡高等人对中国画的意境都是十分崇拜!不能说谁比谁高,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东西,是无等级的,只是世界观不同,文化差异之必然。
2.中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的感性主义传统和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
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道家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
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萌芽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成熟于封建社会先秦时期。
庄子曾说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为一,以天为本,将人看作整个自然的一部分铸就了中国人的一元论世界观。
与此相关,它造就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感性思维方式,对自然的眷恋使中国人将山川视作民族的母亲。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
西方的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世界观起源于古希腊。
理性主义和人本主义是古希腊艺术的灵感源泉。
中西绘画色彩比较近代以来,许多艺术家和文化艺术爱好者都在探讨中西绘画艺术的异同点,其中色彩的比较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本文将从颜色的使用方式、色彩意蕴、文化背景等方面分析中西绘画色彩的比较。
一、颜色使用方式在颜色的运用上,中西方绘画有着截然不同的技法。
中式画作注重用水和墨色控制颜色,色彩最终呈现一种淡雅、抑制和模糊的感觉,给人以典雅、静穆的印象。
与此不同的是,西洋画注重运用颜料自身的颜色和明暗对比,追求鲜艳、浓烈、强烈的色彩效果,常以一种强烈的独特气息带来震撼力和直接性。
我们不难发现,在中西方绘画的色彩运用方面,东方注重渲染意境和内涵,表现沉静与淡雅氛围是其主要风格,而西方则非常注重形式与技法方面的运用,带有时尚和现代人的浓郁风格。
这对于欣赏者而言,也需要在阅读中感受体悟。
二、色彩意蕴中国画中常用的色彩有丹、黑、黄、紫、绿、白等,这些颜色自古就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例如红色代表热情、欢乐、爱情,黑色代表沉郁、悲伤、神秘,黄色代表高雅、庄重、敬畏等等。
而西方画的色彩运用则缘于色彩本身的独特性,追求红、黄、蓝三原色的组合,运用光线角度的变化来表达画面的艺术效果。
虽然受到文化的不同影响,但无论是中西方,对于色彩意蕴的表达都是追求艺术的本质价值,寄托对世界和人们的感悟,抒发对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因此,无论是中式画还是西洋画,它们都在艺术的高度范畴内,对于色彩的运用和意蕴的表达作出自己独特贡献。
三、文化背景在中西方绘画的背景文化方面,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转变,中西方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画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传统,始终注重以和谐、善良、中庸为美德,并追求深刻内涵和细腻的笔墨表现,其独特的审美意趣和风格一直以来都是世界艺术史上的瑰宝。
而西方画则更加讲究个性表达和创新性,也在发展和变革不断挑战自己,获得了广泛的跨时代影响力。
特别是近代的现代美术,更是表现出了对于世界各个方面的多元文化、现代性和技术要素的强烈追求,成为了当代视觉艺术的重要源头和文化符号。
人文主义视角下中西美术比较中西美术的比较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而人文主义从人的尊严、自由、平等出发,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
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对比中西美术,不仅可以理解两者间的异同,还可以发现其中的指导意义。
首先,中西美术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
西方美术强调透视法、光影、色彩的运用,追求写实和细致的艺术表现;而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笔墨的韵味、韵律与意蕴,多以写意的方式表现出宇宙山水、花鸟虫鱼的自然之美。
其次,中西美术的题材和表达方式也有不同。
西方美术普遍关注人的个体经验和情感,追求对人物心理的描摹和深刻表现;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表现整个自然环境,强调与自然融合的审美观念,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此外,中西美术的审美价值观也呈现出差异。
西方美术注重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创作的自由性,追求艺术家个体的独创性与想象力;中华传统美术则更注重整体的协调性和秩序感,强调传统的规范和文化的延续。
然而,中西美术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也存在共通之处。
无论是西方美术还是中华传统美术,都关注人的尊严和个体的发展。
西方美术中的人物画和肖像,以及中华传统美术中的人物仕女画和山水画,都体现了艺术家对人的关怀和尊重。
同时,中西美术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对艺术的追求和创作活动所展示的都是艺术家对人类理想的追求。
总之,中西美术在表现形式、题材和审美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人文主义的视角下,我们可以看到中西美术都关注和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的主体性。
通过对比和理解,我们可以得出启示,即在创作和欣赏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应注重人的尊严和个体的情感,追求协调与和谐,传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相结合,从而实现人文主义在艺术中的价值转化和生命的升华。
中西美术比拟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是两大绘画体系,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洋绘画。
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但由于东西方生活环境、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使得二者在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上形成了鲜明对照。
1·技法:空间西洋画运用焦点透视营造空间,用明暗法造型,讲究立体感。
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营造空间,用线描造型,讲究平面装饰性。
中西绘画表现时空关系的一个重要差异,中国绘画通过引导观者的视线有洞而表达的,是故事的诗情美感,西方绘画通过在空间形式中融入时间因素而再现的,则是事件的事实过程。
例如五代的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就在同样的主题内容中更清晰的展示了这种差异"夜宴〞的构造语言是画面经营位置与观看的时间流程相和谐;"晚餐〞则是故事的典型瞬间与环境的空间构成相统一,一个是让空间服从时间的逻辑,主要人物的形象在一个画面中屡次出现,一个是让时间服从空间的设计,用典型瞬间凝练故事的演变过程。
中国注重留白,西洋画景物充实,按自然的秩序布满画面,呈现出大自然的真实境界。
西洋画中也有虚实变化,但一般靠明暗层次的表现来处理,亮处、有形处实,无形处、阴影处虚。
中国画有形也可以虚,无形也可以实。
无形可实的空白是中国画独特的构成手段。
2·光影中国画的造型语言是笔墨,西洋画的造型语言是光影色彩,是笔触。
中国画根本上是由线条和大块墨团、细碎墨点组成。
而墨团和墨点只不过是线的扩大和缩小。
所以中国画是线的艺术。
它的形式美感,是线条〔包括墨点、墨团〕交织而产生的音乐节奏的美感,即所谓"笔情墨趣〞。
西洋画尤其油画是由光影明暗色调组成,西洋画的形式美感,是由光色产生的韵律。
西洋画的空间构造、形象塑造是借光影色彩和笔触表现,它渊源于古希腊,希腊雕刻给人一种真实的、浑圆立体、可以触摸的感觉,在阳光下呈现出有节奏的明暗和光影。
戈雅:"在自然中那里找得到线呢?我所看见的只有一些暗的体和亮的体,由远而近的面和由近而远的面,我的眼睛从来看不到线,也看不到细部。
西方美术中古典美术(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理性至上,克服个人情感;强调描写“美”的绝对概念;虽主张“模仿自然”,但这种“模仿”不是指物质世界,而是指自然中存在的人性和理性。
)
,浪漫主义美术(他们提倡注重艺术家的主观性和自我表现,以民族奋斗的历史事件和壮美的自然为素材,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以瑰丽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塑造形象,表现激烈奔放的感情。
总之,他们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幻想。
,印象画派(注重光合影)
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很强调,典型的有拉斐尔的“雅典学院”。
这也是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本质的区别。
在致力于追求纯艺术的现代派画家看来,传统绘画搀杂太多的“非艺术的杂质”。
实际上,西方传统绘画并不是不讲艺术,只不过是在讲究艺术性的同时,兼顾着诸多非艺术性的方面。
这大概就是传统绘画区别于现代派绘画的重要标志。
传统绘画在艺术上的这种不纯粹性,主要表现在功利性和描述性等方面。
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在美术史上堪称卓越超凡。
不过,这样一件名作原本并不象我们许多人在试
图给它下定义时认为的那样,是一幅肖像画,或者是一件风俗画之类的作品。
西方传统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强调描述。
长期以来画家们一直是把有效地表现故事和传说、描绘具体的情节,以表达某种寓意或象征,当作自己的任务。
这种描述性在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西方传统画与现代绘画差异,还反映在对于所谓再现的不同态度上。
对于传统绘画来说,再现是其根本所在,也可以说是西方传统绘画的基本目标。
虽然相对于现代绘画而言,西方传统绘画以“再现性”为其主要特征,但是这种再现绝非对自然一成不变的描摹,这种写实带有浓厚的风格特色:时代的、民族的,以及艺术家个人的风格特色。
古典与反古典,是西方传统能够绘画艺术的两大主流。
古典的趣味偏重理性,在形式上的特点尤其表现在重视素描而轻视色彩之上;反古典则热衷与情感,它不详古典主义那样追求庄严、静穆、单纯、和谐的古典意蕴,而是强调自由、放纵的精神和富丽、壮观的气势,动荡激越的精神,在巴洛克和浪漫主义艺术中充分表现出来,前者表现了对于文艺复
兴古典趣味的反动,后者则体现出与新古典主义的格格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