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鲁人版必修二试题:第三单元+7 蒙娜丽莎的魅力+课后作业+Word版含答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11
《蒙娜丽莎的魅力》课后练习【积累与运用】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虔敬()诠释()抿去()雾雰()摒弃()瘦削()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小强是个急于事功的人,老师布置的当天应该完成任务她一定当天完成,从不拖到第二天。
B.他的谎言被人揭穿后,恼羞成怒,只好乖乖地向大家赔礼道歉。
C.公安干警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在一次追捕贩毒分子的行动中,他们暴虎冯河,仅半个小时就将其一网打尽。
D.几年不见,他的学问、技艺竟登峰造极,成了计算机研究领域的最高权威。
3.下面有关课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美丽,是因为蒙娜丽莎长得很美。
B.中国画很讲究意境,绘画多留有空白,诱人联想。
C.达·芬奇与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并称“文艺复兴三杰”。
D.课文运用了类比和对比手法。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近日画兴忽发,改书桌为画案,开启了尘封已久的笔墨纸砚,友人问我,还能如先前那样随心所欲么?我曾有志于绘画,并度过15年的丹青生涯,后迫于文革剧创,欲为民族记录心灵历程,遂改道易辙,步入了陌生的文坛,然而,叫我离开绘画又何其难。
画者练就一双画眼。
大千世界各种形象随时随地、有光有色流过眼前,偶有美感,即刻被这双眼捉住,尽情地痴醉其间,这是何等的快乐。
这些快感一层层积存心中,闲暇时便一片片翻出来看,这又是何等美妙的享受。
时而,浩阔深幽的心底,会悠然浮起一幅画来,它不是那些眼见过的画面,这才是一幅真正的画!我不过没有时间将它形之于纸,却常常这样完成了绘画所必需的全部思维过程。
文学的思维也包含着绘画的思维。
文学形象如同绘画形象,一样是心中的形象,一样全凭虚构,一样先要用心来看。
无论写人、写物、写环境,必须看得逼真,直到看到细节,方能落笔。
文学是绵延不断的画面,绘画是片段静止的文学。
文学用文字作画,所有文字都是色彩;绘画是用笔墨写作,画中一点一线,一块色调,一片水墨,都是语言。
7 蒙娜丽莎的魅力[预习——夯实基础][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诠.释(quán) 面颊.(jiá) 棱.角(lénɡ) 摒.弃(bìnɡ) 衣褶.(zhě) 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给⎩⎪⎨⎪⎧给.予(jǐ)献给.(ɡěi) 号⎩⎪⎨⎪⎧呼号.(háo)号召(hào) 中⎩⎪⎨⎪⎧中.心(zhōnɡ)中.奖(zhòn ɡ) 薄⎩⎪⎨⎪⎧轻薄.(bó)薄.饼(báo) (2)语境辨析法①在历史的过往里,它们或者被故意隐藏.(cánɡ),或者被秘密收藏.(cánɡ),成为富有神秘色彩的宝藏.(zànɡ)。
②无论是波涛汹涌,还是风平浪静,我们总要驾一叶扁.(piān)舟,在或宽阔或扁.(biǎn)长的水道上奋勇前行。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xi āo (销)魂xiāo(消)瘦 ⎩⎪⎨⎪⎧一fù(副)手套一fú(幅)画 ⎩⎪⎨⎪⎧融qià(洽)qià (恰)当 ⎩⎪⎨⎪⎧hu ì(晦)涩后huǐ(悔) 第3步辨词语——于细微处细斟酌1.明确词义(1)动人心魄:也作“动人心弦”。
激动人心;非常动人。
(2)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感伤。
(3)莫测高深: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指处世的态度或说话、文章的内容使人难以理解或了解。
2.理解辨析(1)贯注·灌注①含义不同。
“贯注”指(精神、精力)集中;(语意、语气)连贯,贯穿。
“灌注”指浇进,注入。
②适用语境不同。
只要涉及精神、精力,就用“贯注”;其他的(指的是一种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注入了另一种也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事物中)就选用“灌注”。
(2)摒弃·抛弃摒弃:舍弃,侧重于观念、想法。
抛弃:扔掉不要,侧重于物品、旧的东西。
7蒙娜丽莎的魅力本课话题——人生需要空白朗读——课文中的名段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
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
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蒙娜丽莎的美就在于用有限的画面展现了无限的空白待人填充。
空白能让人们深陷艺术之中而不能自拔。
同样,人生也需要空白,人生的标点不应该只是奋斗不止的逗号,人生也需要省略号,省略虚名、微利,剩下清风轻拂心头的青枝绿叶。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1994年,杨澜已经获得了“十佳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等。
当人们惊叹于她的巨大成功时,杨澜却在自己事业最明亮的时候放弃了已经拥有的一切和触手可及的美好未来,急流勇退,辞去了央视的工作,去美国留学,在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活异常艰苦,但杨澜正是借这一段艺术人生中的留白岁月,实现了从一个娱乐节目主持人向复合型传媒人才的过渡。
1997年回国后,杨澜加盟凤凰卫视,并很快成为《杨澜工作室》的当家人。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笪重光《画筌》看到秋天的云彩,原来生命别太拥挤,得空点。
——林语堂凌晨四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
——川端康成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成为空白。
——三毛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韩愈《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
——郑准《云》用一个大圆圈所学到的知识,但是圆圈之外是那么多的空白,对我来说就意味着无知。
由此可见,我感到不懂的地方还大得很呢。
——爱因斯坦就在这一瞬间,所有的符号和问题不翼而飞,屏幕上只剩下一片白雪茫茫的空白。
原来一切真的曾经有过的。
原来一切都是空白。
——安妮宝贝《瞬间空白》[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1.单音字诠.释(quán) 面颊.(jiá) 棱.角(lén ɡ) 摒.弃(bìn ɡ) 衣褶.(zhě) 2.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给⎩⎨⎧ (jǐ)给.予(ɡěi )献给.号⎩⎨⎧ (háo )呼号.(.h .ào )号.召 中⎩⎨⎧ (zhōn ɡ)中.心(zhòn ɡ)中.奖 薄⎩⎨⎧ (bó)轻薄.(báo )薄.饼 (2)语境辨析法①在历史的过往里,它们或者被故意隐藏.(cán ɡ),或者被秘密收藏.(cán ɡ),成为富有神秘色彩的宝藏.(zàn ɡ)。
《蒙娜丽莎的魅力》习题同步测控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提及达·芬奇的名字,一般人便会联想到他的人物的“妩媚”,有如波提切利一样。
然而达·芬奇的作品所给予观众的印象,尤其是一种“销魂”的魔力。
法国悲剧家高乃依有一句名诗:“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
”这超自然的神秘的魔力,的确可以形容达·芬奇的“瑶公特”的神韵。
这副脸庞,只要见过一次,便永远离不开我们的记忆。
而且“瑶公特”还有一般崇拜者,好似世间的美妇一样。
第一当然是莱奥纳多自己,他用了虔敬的爱情作画,在四年的光阴中,他令音乐家、名曲家、喜剧家围绕着模特儿,使她的心魂永远沉浸在温柔的愉悦之中,使她的美貌格外显露出动人心魄的诱惑。
1500年左右,莱奥纳多挟了这件稀世之宝到法国,即被法王弗朗西斯一世以12000里佛(法国古金币)买去。
可见此画在当时已博得极大的赞赏。
而且,关于这幅画的诠释之多,可说世界上没有一幅画可和它相比。
所谓诠释,并不是批评或画面的分析,而是诗人与哲学家的热情的申论。
然而这销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莱奥纳多的目的,原要表达他个人的心境,那么,我们的探讨,自当以追寻这迷人的力量之出处为起点了。
1.一般人认为达·芬奇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认为达·芬奇的人物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般人认为达·芬奇的人物具有“妩媚”的特点。
作者认为达·芬奇的人物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一种‘销魂’的魔力”。
2.你如何理解文中出现的高乃依的那句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一种莫名的爱娇,把我摄向着你”这句诗是说一种莫名的力量,把我吸引向你,引用这句诗是为了突出“瑶公特”具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
学习活动一、文本品读1.结合注释阅读《琵琶行》和《蒙娜丽莎的魅力》。
活动提示:在阅读中,要读懂作品。
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内涵,须注意如下几点:(1)总览全文,理清思路。
阅读文本要养成边读边标出思路图标的习惯,对文言文有一个轮廓式的印象。
(2)比照写作,明辨技巧。
将自己幻化成作者,将心比心,自问:如果让我写这篇文章,将怎样立意、怎样构思、怎样行文。
然后,再探求作者的思路、技巧、主旨。
资料支持:略。
2.仿照以下示例每人设计几个问题,向同学征求答案。
活动提示:回答文本中提出的问题,要做到准确简明,因为问题多涉及文本重点、难点、疑点问题,尤其是疑难问题,具有思辨性。
要求回答时持之有据,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同学们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资料支持:示例:①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曲为何如此动人?琵琶女演奏的成功,不仅在于她有高超的技艺,更主要的是她善于以声传情,声情结合。
“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等诗句通过琵琶声表达了琵琶女的“幽愁暗恨”,所以有极强的感染力。
②“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听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之后,很自然地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一是都从京城沦落到外地;二是彼此都怀才不遇;三是彼此都有不幸遭遇;四是失意者同病相怜。
诗人想到自己贬居江州的凄苦生活和郁闷处境,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自觉地把琵琶女放到了与自己同等的地位,表达了诗人对一个歌女人格的尊重。
他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
③对琵琶女这一人物,有人持同情态度,有人持贬斥态度。
你的观点是什么?活动提示:此题没有固定答案,应注意联系社会背景,不要割裂艺术形象与社会大环境的关系。
同情:琵琶女是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自诉,实质上是对封建社会重色轻才、重利寡情的道德控诉,造成琵琶女悲剧命运的是当时的封建制度,所以同情她。
课时分层作业 ( 九) 蒙娜丽莎的魅力一、基础运用层1.以下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行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会....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②最近几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条件大大改进,对商场里应接不暇的高档电器也不再瞠乎以后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讯,对待工作更是脚扎实地,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获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因为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仔细检查研究,他关于民众的建议老是充耳..不闻,所以常常遇到大家的责备。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得捉襟见肘,狼狈得很。
....⑥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彬彬有礼的节目走红,惹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讨论的焦点。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④⑤⑥A[ 此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
①鬼斧神工:精良的人工赛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良。
合用对象为人工事物,不可以用来形容大自然山川。
用错对象。
②瞠乎以后:只看见走在前方的人带起的灰尘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多用于表示对人敬重的自谦语。
此处望文生义。
③博学审讯:广泛地学习,详细地咨询。
指修业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门路。
使用正确。
④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肯听取他人的建议。
使用正确。
⑤捉襟见肘:指力量不足,对付了这一方面,那一方面又有了问题。
使用正确。
⑥彬彬有礼:态度平和,举止高雅。
现有时也指缺少斗争性,做事不英勇泼辣,没有闯劲。
用来形容人。
句顶用来形容电视节目,使用对象错误。
]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成都菁蓉创客小镇原为工人宿舍,随传统产能减弱房屋大批闲置。
当地政府省得房租形式吸引创业者入住,并依赖高校、企业形成创客小镇。
B.中英两方教育交流合作已全面覆盖目前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种教育,获得了丰富成就,为推进中英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感受艺术魅力 7 蒙娜丽莎的魅力课后作业鲁人版必修2(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蒙娜丽莎的魅力》中的文段,完成1~4题。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
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
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dé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
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
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一切画家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
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
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达·芬奇与波提切利或吉兰达约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
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
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
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志。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
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
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
第三单元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根艺根的艺术,是一种奇巧结合、天人合一的独特造型艺术。
它用具有自然美的各种根材形态,创造出多姿多彩的美的形象,使人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根艺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有其鲜明独到的审美特征。
根艺是单纯与丰富的对立统一。
根艺与绘画一样,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发现和创造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所谓发现和创造,就是表现形体。
对造型艺术,鉴赏者都是通过视觉对存在于空间的艺术形体进行鉴赏的,这是它们的共同审美特征。
中国画的造型是在平面上进行的,它是画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技巧,通过笔、墨、纸以及墨法、空白等在平面的画幅上造成的一种美感;而根艺大都是立体形式的,它的形体具有实际的长度、宽度、高度,给人一种自然与人工共同创造之美。
所以根艺和绘画虽然同属于造型艺术,但绘画是以两度空间反映现实,而根艺大都又是以三度空间反映现实,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
具有空间立体感的根艺,一方面比绘画更为具体生动,另一方面又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而细腻地描绘表现对象的活动环境,也不能像绘画那样广阔、自由地再现人物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过程。
因此,根艺美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就有必要对现实的根材进行更集中、更典型的提炼,把丰富的思想内容寓于根的自然形态之中,以达到单纯与丰富的统一。
所以,鉴赏一件优秀的根艺作品,也应该是通过概括单纯的艺术形象,借助于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领悟根艺美术家所要表达的自然根的丰富思想内容及独特的艺术形象。
由于根艺是一种具有立体感的艺术,因此观看者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去进行鉴赏,从中获得的是不尽相同的审美感受,这同样也表现了根艺单纯与丰富对立统一的审美特征。
根艺是静态与动态的对立统一。
作为一种立体的造型艺术,根艺只能表现行为的一个片刻,为了获得生动具体的审美效果,它总是以静态的造型表现出它的过去和未来,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根艺的动态美。
7 蒙娜丽莎的魅力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蒙娜丽莎的魅力》中的文段,完成1~4题。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
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
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dé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
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
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一切画家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
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
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达·芬奇与波提切利或吉兰达约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
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
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
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志。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
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
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
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
7 蒙娜丽莎的魅力阅读鉴赏(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蒙娜丽莎的魅力》中的文段,完成1~4题。
“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其实即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故。
在这一点...上,达·芬奇的艺术可说和东方艺术的精神相契了。
例如中国的诗与画,都具有无穷(infini)与不定(indéfini)两元素,让读者的心神获得一自由体会、自由领略的天地。
当然,“瑶公特”这副面貌,于我们已经是熟识的了。
波提切利的若干人像中,也有类似的微笑。
然而莱奥纳多的笑容另有一番细腻的、谜样的情调,使我们忘却了波提切利的《春》、维纳斯和圣母。
一切画家在这件作品中看到谨严的构图,全部技巧都用在表明某种特点。
他们觉得这副微笑永远保留在他们的脑海里,因为脸上的一切线条中,似乎都有这微笑的余音和回响。
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发现真切的肉感与皮肤的颤动的第一人。
在他之前,画家只注意脸部的轮廓,这可以由达·芬奇与波提切利或吉兰达约等的比较研究而断定。
达·芬奇的轮廓是浮动的,沐浴在雾雰似的空气中,他只有体积;波提切利的轮廓则是以果敢有力的笔致标明的,体积只是略加勾勒罢了。
“瑶公特”的微笑完全含蓄在口缝之间,口唇抿着的皱痕一直波及面颊。
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表示微笑的皱痕为中心。
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因此眼睛觉得扁长了些,这眼睛的倾向,自然也和口唇一样,是微笑的标志。
如果我们再回头研究她的口及下巴,更可发现蒙娜·丽莎的微笑还延长并牵动脸庞的下部。
鹅蛋形的轮廓,因了口唇的微动,在下巴部分稍稍变成不规则的线条。
脸部轮廓之稍有棱角者以此。
在这些研究上,可见作者在肖像的颜面上用的是十分轻灵的技巧,各部特征,表现极微晦;好似蒙娜·丽莎的皮肤只是受了轻幽的微风吹拂,所以只是露着极细致的感觉。
至于在表情上最占重要的眼睛,那是一对没有瞳子的全无光彩的眼睛。
有些史家因此以为达·芬奇当时并没画完此作,其实不然,无论哪一个平庸的艺术家,永不会在肖像的眼中,忘记加上一点鱼白色的光;这平凡的点睛技巧,也许正是达·芬奇所故意摒弃的。
因此这副眼神蒙着一层怅惘的情绪,与她的似笑非笑的脸容正相协调。
她的头发也是那么单纯,从脸旁直垂下来,除了稍微有些卷曲以外,只有一层轻薄的发网作为装饰。
她手上没有一件珠宝的饰物,然而是一双何等美丽的手!在人像中,手是很重要的部分,它们能够表露性格。
乔尔乔内(Giorgione)的《牧歌》中那个奏风琴者的手是如何瘦削如何紧张,指明他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职业,并表现演奏时的筋肉的姿态。
“瑶公特”的手,沉静地,单纯地,安放在膝上。
这是作品中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这个研究....可以一直继续下去。
我们可以注意在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中,用了何等的艺术手腕,以黑发与纱网来衬出这苍白的脸色。
无数细致的衣褶,正是烘托双手的圆味(即立体感),她的身体更贯注着何等温柔的节奏,使她从侧面旋转头来正视。
我们永不能忘记,莱奥纳多·达·芬奇是历史上最善思索的一个艺术家。
他的作品,其中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
他不但在考虑他正在追求的目标,并也在探讨达到目标的方法。
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
他从没有奇妙的偶发或兴往神来的灵迹。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这一点”指的是“瑶公特”给予我们的最缥缈、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这个研究”指的是对《蒙娜丽莎》一画的艺术魅力何在的这一问题的分析探讨。
2.节选的这部分文字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这一中心内容的?请作简要概括。
答案:这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是“瑶公特”的谜样的微笑(或:蒙娜·丽莎微笑的魅力何在)。
为了探讨微笑之谜,作者论述的方面有:人物口唇的皱痕,眼睛的形状和色彩,脸部轮廓,下巴、头发、手的特征,身体的姿态,背景的特点等。
3.画线句“偶然与本能,在一般艺术制作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但与达·芬奇全不发生关系”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答案:在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作者往往非常倚重偶然与本能,与一般的艺术创作不同,达·芬奇创作时完全不靠偶然和本能,对作品中的每根线条、每点颜色都曾经过长久的寻思。
4.“蒙娜·丽莎的微笑”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蒙娜·丽莎口唇抿着的皱痕显示着她在微笑,而脸上的高凸与低陷几乎全以这些皱痕为中心。
(2)蒙娜·丽莎的下眼皮差不多是直线的,眼睛显得有些扁长,这是她正在微笑的一个重要标志。
(3)蒙娜·丽莎下巴部分的线条不十分规则,脸部轮廓稍有棱角,这是由于她在微笑形成的。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清风岭往事田际洲扛着一袋衣物翻过清风岭,我到清风村时已是晌午了,可我还是顶着烈日不停地叫卖。
大婶大姐小妹,买衣服裤子。
随着我那脆亮的叫卖声,一下惊动了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娘直朝我招手,我快步跑过去。
老娘立即将我领进屋,问我吃了午饭没有,我说没有,老人家就叫我在她家吃饭。
一听老娘请我吃午饭,我十分感动,马上答应下来,并说只要老娘喜欢哪款,只管挑就是。
老娘告诉我,她本姓刘,婆家姓彭,儿子在村里当村长。
老娘说时,显得十分自豪。
不一会儿,彭家老娘就端出两盘菜子油炒的土豆片,外加一盘菜子油炒的山鼠肉,山鼠是老人远房一个堂孙套来孝敬他的。
我吃了午饭,就对老人家说,您看中哪款,随便挑就是,我少收两块算是饭钱。
看到我吃完饭,老人家打开我的行囊,拿出我卖的衣裤一件一件地上看下瞧,既喜爱却又迟迟不开口。
我一时没有搞明白,如果老人不想买,那为什么要招呼自己过去,还请自己吃午饭。
我跟老人家说,大妈真想要一套,一套女装二十块,我就收十六块,刚好保个本钱。
那时我们当地大米的市场价是八角钱一斤。
看到我这么年轻,而又如此诚恳,彭家老娘就说。
你可不要笑话,我上了年纪旧点儿破点儿没关系,可我就是想为我的儿媳买一条裤子,我的儿媳很勤啊,她一天下地干活,裤子破了好几个洞,连屁股都露了出来。
可我手里没有现钱,但我儿子又不让给她买,我想用大米与你换,就怕你不干。
我很是感动,心想这位彭家老娘真好,这么关心自己的儿媳。
但我又想不明白,为啥老娘的儿子,还是村长,不给自己老婆买裤子不说,又不让老娘给她买。
二话没说,我就答应下来,用两套女式衣裤换下老大妈的四十斤大米,一看时间不早了,我扛着就往回走。
那段时间我患了一种眼疾,一过傍晚就看不清东西。
一爬上山梁,火红的晚霞把巍峨的清风岭涂抹得更加壮丽多彩。
早已在山垭等候多时的妹妹见我一到,马上接过我的背包觉得很沉,问我装的啥,为何这么沉。
我说是大米,是一位大妈没有钱,就用大米换了一套衣裤,要我帮她带过来卖的。
妹妹嘟着嘴说,你就不怕爸妈骂。
我说不就花一点儿力气,帮大妈扛过来卖一下一样是钱嘛。
我们攀着山石,沿着来时的山道下了山。
回来不久,我的眼疾竟不治而愈。
据当地一老中医讲,说我视力的恢复,完全得益于那山鼠肉,那可是上等的滋补品,比天麻、人参、燕窝奏效多了。
过了几个月,我碰到中学同学陈一山,他从外面打工回来,他的家也是住在清风村,他的话更是让我吃惊。
彭姓在清风村是大姓,彭立富又是村里唯一一个高中生。
选村长时,彭家老娘就以长奶的身份向彭家的人说好话让大家投他的票。
那时候的村干部待遇特低,一年就那六百来块钱的补贴,凡是有点儿文化的年轻人都跑到外地务工去了,没人愿当。
彭姓一些孙儿孙女不敢不听长奶的话,只好都在彭立富的名字上画上圈儿。
三年之后,我在镇上开了一家百货批发部,这才与彭家老娘当村长的儿子彭立富和已当上村妇女主任的儿媳刘玉玲见上一面,他们一家三口一起来这边镇上赶场,先到信用社取款,后到我开的百货批发部,付前次他为清风村几百名留守娃赊购鞋袜衣帽的货款。
一些在外的家长都是将小孩的生活开支打在彭立富账户上,由他代付。
你过去为啥不给你婆娘买新裤子,还不让你老娘给她买?递上一支烟,我笑着问彭立富。
他又摸出打火机,给我点上烟。
不瞒你说,我就是怕她跑广东上海打工,她跑了咱村那两百多个娃咋办?他们的父母都出去了,他们每天都是要吃要穿,而且还要上学,我不委屈她又委屈谁去?是有点儿不近人情,可又有啥办法?我问,那她理解你吗?他说以前不理解,后来理解了。
我又问,你现在还当村长。
他说我不当又有谁来当,人都跑光了。
但我没告诉他,自己不久前也接手了咱村的村主任一职。
雨过初晴,我远远地望着他们一家三口在赶场的人流中隐没,又抬头望了一眼左前方那座巍峨的峻岭,岭上跨着一道绚丽的彩虹。
我仿佛望见,彭村长扶着老娘拉着媳妇背着沉重的背篓,一直沿着那条连接彩虹的山道一步一滑地向上爬行。
5.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彭家老娘请“我”吃饭,用大米换衣服裤子的行为,既体现了老人对晚辈的关心和体贴,也流露了老人不谅解儿子苛刻对待儿媳妇的情绪。
B.发生在清风村里的故事很感人,甚至略带悲怆。
其反映的当下农村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与教育问题,引人深思。
C.小说对彭家媳妇刘玉玲的描写笔墨不多,主要采用了侧面介绍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一个生活简朴、勤劳坚韧、识大体的留守农村的妇女形象。
D.文中多次出现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强化了人物形象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剖析:“也流露了老人不谅解儿子苛刻对待儿媳妇的情绪”错。
6.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清风村,文章为何以“清风岭往事”为题?请简析作者的用意。
剖析:本题文章关键处均写到清风岭,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典型环境。
从“清风岭”所体现的环境特点和主题、精神方面作答。
答案:①文章关键处均写到清风岭,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发展的典型环境。
②“清风岭”凸显了山势的高大险峻,体现了恶劣而艰辛的生存环境,更有益于揭示主题。
③以“清风岭往事”为题更能彰显彭家人执着坚守清风村的自我牺牲精神。
④清风岭同时又巍峨壮丽,它影响和造就了美好品性的清风村村民。
⑤清风岭是美丽的,发生在清风村的“往事”是美好的,两者交相辉映。
7.请简要分析“我”在文章中的作用。
剖析:对于人物形象作用题,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分析作答。
(1)从对人物形象上: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性格上对比差异)。
(2)从对主题上:深化主题(次要人物性格与主题间联系)。
(3)从对情节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站在次要人物角度推动故事发展)。
(4)烘托气氛的作用。
答案:①人物形象上,“我”的吃苦耐劳、善良淳朴的品质与彭家两代人的高尚人格一起丰盈了文章的内容。
②思想内容上,“我”亦与彭立富相辅相成。
“我们”的行为充分说明了无论在何时何地,总会有无私奉献的、勇于担当的人挺身而出,从而深化了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