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7.86 MB
- 文档页数:33
第三编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第一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一、名词解释1.《每周评论》[复旦大学2009~2010年研]答:《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
《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
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
《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
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2.《湘江评论》[中国传媒大学2009年研]答:《湘江评论》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学生运动报刊,1919年创刊于长沙,是湖南学生联合会机关报,由毛泽东主编。
该报实际上起着指导整个湖南革命运动的作用,且影响遍及全国。
它以述评为主,把时事报道和评论相结合,从形式到内容丰富多彩,引人注目。
《湘江评论》在当时的民主主义报刊中是具有特色的,深受广大革命青年和爱国人士的欢迎。
李大钊评价它是全国最有分量、见解最深的刊物。
1919年8月上旬,《湘江评论》被湖南军阀张敬尧查封。
3.《新青年》[暨南大学2013年研;上海财大2007年研]答:《新青年》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青年杂志》,自第2卷起因有重名之嫌而改为本名,创办人陈独秀。
《新青年》经历三个发展阶段:①陈独秀主撰阶段(1915年9月至1917年12月);②编辑部同人轮流主编阶段(1918年1月至1920年5月);③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机关刊物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7月)。
主要宣传内容为:①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精要(二)
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1894~1905兴中会成立到同盟
会前夕)
1894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靠少数几个人的演讲游说,翻印具有反满思想的小册子和译印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着作,进行
革命宣传(效果不佳。
因中国资本主义因素还弱,资社会基础弱,维新思想深,许多人对清有幻想,宣传反应不大,直到《中国日报》创刊才改观)。
当时的革命党人以主要精力组织武装起义,还没有创办自己的正式机关报,只
有在檀香山出版的《隆记报》为兴中会会员所掌握,海内外的大部分舆论阵
地为改良派所占领。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兴起1900(1905~1911同盟会成立到辛亥
革命爆发)
1900年1月25日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
孙中山
参与了《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
《中国日报》的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少白。
《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及其所起的作用(1)宣传留学生的革命活动。
2)报道革命党人的活动。
3)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府官员的卖国罪行。
4)呼吁反帝救亡和对保皇势力展开论战。
初创与康梁友好,后攻击孙。
1902。
中新史笔记(框架+考点版)(参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加灰底的条目为考过的真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露布:又称露报。
原意指不加封检的、公开发布的文书。
在战国时期就有“露布”,是进行宣传鼓动或传播新闻的一种方式。
指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大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古时战场上士兵快马加鞭,高举露布,一路传递捷报,可以说是古代报纸产生以前,时效性、公开性最强的传播媒介。
2.“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这种朝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人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3.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等,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
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
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至明代,内容更为丰富,还有农事、天象、灾害报道和社会新闻。
邸报是封建王朝传播信息的主要手段,内容多为皇帝旨谕、大臣奏章、官吏奖惩和军事战报。
邸报的特征:①内容不同于现代报纸;②形式不同于现代报纸;③发行与传递不同于现代报纸,由朝廷或官方其他机构发布、由水陆驿站传递。
4.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
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章奏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信息。
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
其特点是不定期、无报头。
5.“敦煌进奏院状”: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发行于公元887年,是唐僖宗时期,由驻京的归义军进奏院发回给归义军节度使的进奏院状。
内容是进奏官员收集、归纳的,具有新闻报道的性质,区别于传统的官文书,且具有“新闻信”的性质。
考研备考重难点全解::中国新闻事业史知识点梳理(第四章)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前后的新闻事业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1、《中国日报》:1900年1月25日于香港由陈少白主持创刊,兴中会第一个机关报,打破了改良派垄断阵地的局面。
1902年与报黄牌广州《岭南报》展开笔战的第一次交锋。
报馆既是革命宣传阵地,又是革命联络指挥机关。
2、《开智录》(横滨,1900),由郑贯公(号自立)任主编,冯懋龙(号自由)、冯斯栾(号自强)任撰述,人称“三自”,《译书汇编》(东京,1900)、《国民报》(1901,东京)、《游学编译》(东京,1902)、《浙江潮》(东京,1903,发表了鲁迅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等革命派海外报刊。
3、《苏报》和“苏报案”①《苏报》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在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舆论报刊,②1896年在上海由胡璋创办,内容低劣。
1900年由陈范接办后同情革命,渐成旗帜鲜明的革命派报纸;③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十几篇富有革命色彩的评论文章,《苏报》成为资产阶级的言论机关报,因发表章太炎写的《革命军序》介绍著名革命家邹荣《革命军》,引起清政府注意;④1903年6月29日,《苏报》发表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蓄谋已久的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查封《苏报》馆,逮捕章太炎等五人。
⑤章太炎、邹荣被捕后,一场以洋人为法官,清政府为原告,《苏报》为被告的特殊审判上演,章太炎、邹荣被判永久监禁,章太炎、邹荣以法庭为讲坛,揭露清政府压制言论和卖国求荣的罪行。
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最后改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荣两年,《苏报》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4《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章太炎。
(1)《民报》:①它是中国同盟会的第一个机关报,也是最主要的机关报,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报刊。
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国人办报的第二个高潮。
②1905年11月26日在东京创办,主编有胡汉民、章太炎等;③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首先提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十六字纲领。
第一编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章唐代的官报一、名词解释1.敦煌进奏院状答:“敦煌进奏院状”是指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两张“进奏院状”的残纸,是唐僖宗时期由驻地在沙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沙州的,因为沙州在今敦煌地区,两份“进奏院状”均属敦煌文物,所以被新闻史学者定名为“敦煌进奏院状”。
这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年代最早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这两份“进奏院状”于1907年前后,先后被英籍匈牙利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从敦煌取走,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这两份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一批研究唐代进奏院状的珍贵的实物,还证实了唐代进奏院状的以下一些特点:①没有报头;②发报方式是进奏官直接发给主官;③提供的消息都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内容主要是发生在朝廷或从朝廷采集到的重大政事消息。
2.邸报[人大2009年研;西安交大2008年研;南开大学2005年研]答:邸报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仅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又称为“朝报”、“邸钞”、“进奏院状”、“状报”,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级。
邸报的主要内容为:①皇帝的诏书、命令、起居言行;②封建皇朝的法令、公报;③官吏的升降、任免、赏罚、调动;④官吏的奏章和皇帝的批示等。
它发源于唐代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员的任免、臣僚的章奏,战报及刑罚等。
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
3.开元杂报(华中师大2013、2008研;清华大学2006研;四川大学2003研)答:开元杂报是指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的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属于进奏院状一类的古代报纸。
无正式名称,没有刊期和报头,不是印刷品。
第一章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五四运动时期是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特点如下:(1)杂志的勃兴和“四大副刊”的出现。
(2)由于《新青年》杂志的改组、《共产党》月刊和第一批工人报刊的出现,宣告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
(3)我国新闻事业在这一时期有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4)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开始发轫。
一、陈独秀与《新青年》1.陈独秀生平及其早期报刊活动(1)陈独秀,字仲甫,笔名三爱、只眼、实庵等,1914年始用“独秀”一名。
1898年,陈独秀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从此开始接受新知和从事反清活动。
(2)1903年7月,陈独秀与章士钊同住一起,开始办报活动。
8月7日,与章士钊、张继等人一起创办《国民日日报》,该报12月1日自动停刊。
(3)1904年3月31日,与房秩五、吴守一共同创办《安徽俗话报》。
①该报内容以“开风气、倡革命”为主,兼具新闻报纸和杂志两种特点,是当时国内发行量最大的白话报刊。
②该报第1期辟有《论说》、《要紧的新闻》、《本省的新闻》、《教育》、《实业》、《小说》、《诗词》、《来文》等栏目,以广大工农商学兵等下层群众为主要对象,全部采用白话文,通俗易懂,生动流畅。
其宗旨是开通民智,救亡图存。
③该报另一显著特点是图文并茂,其中好几期载有新闻漫画,这些漫画,形象生动,线条清晰,并附有通俗的题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该报强烈的反帝反封建色彩和爱国主义精神。
(4)1914年7月,陈独秀东渡日本,协助章士钊编辑《甲寅杂志》,鼓吹反袁,直至1915年回到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从《青年杂志》到《新青年》(1)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刊《青年杂志》。
该刊属月刊性质,每月出一“号”,每6号合订为一“卷”,出满一卷后,休刊半年。
从1916年9月1日复刊的2卷1号起,《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同时成立《新青年》杂志社,并吸引当时的名流撰稿,进一步充实杂志的内容。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一)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1873-1874)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在部分具有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中开展起来的政治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了报的多种功能,提出办报目的是“立言”,强调报对社会变革作用,提出言论自由要求,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和早期的舆论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办报活动的开始。
最早的一批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昭文日报》(1873艾小梅汉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最早报刊“以奇闻轶事诗词杂作为主”)、《汇报》(1874上海容闳,多次改名,反映资政治上软弱性)(《广报》改名反映资一定的反帝反封革命性)、《述报》(1884中国人在广州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特点:报中法战争,重视图像)。
《循环日报》的创刊,它的特点和政治倾向(早期自办报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
1874年1月香港。
最早宣传资改良思。
“循环”-变法自强之道,能实现弱到强的转变。
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
别于以传抄上谕、奏摺为主的古报和以传播教义、刊载商情为主的外报。
以后办报立言成了资报业的传统)。
主编《循环日报》的王韬是中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
他的主要经历,他的政论活动,他的政论文风对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政论文直抒胸臆,立论鲜明,文不华丽,通俗易懂,突破“桐城派”古人束缚,开“报章文体”先河,为后人效法)。
(1828~1897。
早期维新思想家。
江苏长洲人。
字紫,号仲,别号园老人。
秀才出身。
曾在上海英国教会所办的墨海书馆工作。
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上书献策进攻太平军。
1862年因被清政怀疑向太平军献策而遭通辑,逃往香港,后去英法俄等国游历。
1874在香港主编《循环日报》,主张变法自强,批判洋务活动徒袭西方皮毛,提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的主张。
指出“今日当变者有四,一日取士,二日练兵,三日学校,四日律例”,认为应清仕途,裁冗员,安置旗民,撤除厘金。
颂扬英国议会制度。
刘家林《中国新闻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圣才出品】第五章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5.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与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1.孙中山与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1)从1885—1894年的10年间,孙中山在广州、香港的书院和医学校读书。
在此期间,其一面同郑士良,后又与陈少白、杨鹤龄和尤列等聚集在一起,讨论时事政治问题,一面又开始向香港、上海等地著名报刊投稿,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3)1891年前后写作《农功》发表于《循环日报》,是孙中山的第一篇政论文章,后被郑观应辑入他所编的著名报刊政论文集《盛世危言》中。
(4)1892年至1893年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期间,还担任过一个葡萄牙文周报的中文副刊的匿名编辑。
(5)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成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小团体——兴中会,并发表中国革命史上第一篇重要文献《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
该宣言未提及办报之事。
(6)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的檀香山兴中会与香港杨衢云的辅仁文社合并,扩大为“香港兴中会总部”。
其在颁布的《香港兴中会宣言》中,谈到“设报馆以开风气”。
2.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原因(1)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大障碍是人民群众不觉悟,人心蔽塞。
(2)与改良派、保皇派斗争的需要。
改良派利用报刊发动强大的舆论攻势,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因此,利用报刊揭露保皇派、宣传革命,成为当务之急。
(3)“伦敦被难”的启示。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1896年10月1日到伦敦,11日,被清廷驻英使馆诱捕。
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博士为营救孙中山,决定通过报纸把事实真相公布于众。
《地球报》访问康德黎,出了特辑,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披露此案。
由于舆论的支持、英国政府的干预,孙中山在被囚13天后获释。
通过这件事,孙中山深深感到报纸的威力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以及报纸对形成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24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824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2.华盛顿邮报3.新闻与宣传4.刻板印象5.“付费墙”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1986——1991年苏联新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谈谈你对“新闻真实的有限性”的理解。
3.简述尼尔·波兹曼提出的“媒介环境学”(又译为“媒介生态学”)中的研究对象“作为环境的媒介”的含义以及对现今传播学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用媒介生态结构论谈谈现今新闻选择标准和方式的新变化。
2.在文化贸易领域一直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和文化贸易保护主义之争。
文化贸易自由主义提倡政府不要干预,文化贸易保护主义提倡要加强政府干预。
试述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824新闻传播史论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答: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第一编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第一章唐代的官报1.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开元杂报”(1)中国古代的原始报纸,最迟不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唐代人的著作中,最早对这种原始形态报纸叙述得最详细最具体的,是唐末著名学者、散文家孙樵所著《孙可之文集》(又名《经纬集》)。
(2)根据《孙可之文集》记载:孙樵称之为“开元杂报”的“数十幅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这种原始形态报纸是每天发布的。
孙樵所说的“系日”和“日见”即为明证。
(3)开元杂报不同于向一定行政单位下达的“官文书”,而是把同一的“官文书”向在京城的各级官吏广为传播。
广大人民群众无法看到。
(4)“开元杂报”并非刻印。
唐代及自唐以后长期停留于手写传抄状态,这是中国古代报纸的一个特点。
(5)关于“开元杂报”的版面形式和印刷情况,最早说“开元杂报”是“雕版”的,见于陆琛著《河汾燕闲录》。
但根据印刷史专家考证,唐代不可能出现印刷报纸。
因此,上述记载不可靠。
可靠的说法应为“手写传抄”。
二、“报状”与“状报”(1)除孙樵的《经纬集》外,在唐代有关文献和唐代人的某些著作中,也可以找到不少有关唐代官报的简单记载,名称有“报状”、“报”、“除目”等。
(2)“报状”、“报”、“除目”,与孙樵所说的“开元杂报”、“条报”等,都是指同一事物,都是唐代朝廷传播政令及政事动态的最早的原始形态的报纸。
(3)“报状”、“报”即朝廷发布、传报政事的“官文书”,具有唐王朝中央政府公报的性质。
它既抄传到京城的各级官吏,也抄传到各藩镇在京师自己设置的进奏院。
再由进奏院抄传给各自的藩镇。
(4)这种通过进奏院抄传的“报状”,当时被概称为“进奏院状报”。
这样就“形成为第一级的‘报状’和第二级的‘进奏院状报’”。
三、“邸”与“邸报”1.“邸”的出现(1)早在战国时期,诸国客馆曰“邸”。
(2)汉代,诸郡王侯为朝见而设置在京城的住所叫“邸”。
职能是通奏报、待朝宿。
(3)唐代,“邸”的职能扩大、增加,除通奏报、待朝宿外,还负责打听朝廷动静,向各自的藩镇报告,并抄传朝廷“报状”于各自藩镇。
第五章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5.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与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
1.孙中山与革命派早期宣传活动
(1)从1885—1894年的10年间,孙中山在广州、香港的书院和医学校读书。
在此期间,其一面同郑士良,后又与陈少白、杨鹤龄和尤列等聚集在一起,讨论时事政治问题,一面又开始向香港、上海等地著名报刊投稿,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3)1891年前后写作《农功》发表于《循环日报》,是孙中山的第一篇政论文章,后被郑观应辑入他所编的著名报刊政论文集《盛世危言》中。
(4)1892年至1893年孙中山在澳门行医期间,还担任过一个葡萄牙文周报的中文副刊的匿名编辑。
(5)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成立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小团体——兴中会,
并发表中国革命史上第一篇重要文献《檀香山兴中会成立宣言》。
该宣言未提及办报之事。
(6)1895年2月21日,孙中山的檀香山兴中会与香港杨衢云的辅仁文社合并,扩大为“香港兴中会总部”。
其在颁布的《香港兴中会宣言》中,谈到“设报馆以开风气”。
2.革命派报刊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1)革命的需要,唤起民众的需要。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最大障碍是人民群众不觉悟,人心蔽塞。
(2)与改良派、保皇派斗争的需要。
改良派利用报刊发动强大的舆论攻势,在海内外影响巨大。
因此,利用报刊揭露保皇派、宣传革命,成为当务之急。
(3)“伦敦被难”的启示。
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1896年10月1日到伦敦,11日,被清廷驻英使馆诱捕。
孙中山的老师康德黎博士为营救孙中山,决定通过报纸把事实真相公布于众。
《地球报》访问康德黎,出了特辑,以耸人听闻的方式披露此案。
由于舆论的支持、英国政府的干预,孙中山在被囚13天后获释。
通过这件事,孙中山深深感到报纸的威力和社会舆论的作用,以及报纸对形成社会舆论的巨大影响。
这成为促使孙中山萌发利用报纸宣传革命的念头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香港及美洲、南洋的办报活动
1.香港《中国日报》的创刊及继起的几个革命报纸
(1)《中国日报》
①该报于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创刊。
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号称“为革命党组织言论机关之元祖”。
该报创刊由孙中山先生在日本亲自筹划。
②1899年秋,孙中山派陈少白到香港主持《中国日报》创刊工作。
初出版时,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先后助理笔政者,有洪孝充、陆伯周、杨肖欧、陈春生、郑贯公诸人,英
文翻译为郭鸿逵、周灵生等。
③该报同时出日报和旬刊两种,后被人合称为“《中国报》”。
日报分载正文和船期货价表,主要有“论说”、“国内新闻”、“外国新闻”、“广东新闻”、“香港新闻”、“来稿”、“来件”等栏目。
④该报版面及编排较当时报纸有了重大改革,仿日本报式作横行短行。
旬报名曰《中国旬报》,作杂志型,内容在日报基础上编成,而在言论方面较日报更为注重。
⑤从第11期起,《中国旬报》原附于篇末的“杂俎”栏改名为《鼓吹录》,专刊文学作品。
1901年2月,《中国旬报》停刊,其《鼓吹录》移入日报,成为该日报的副刊,以通俗生动的文艺形式鼓吹革命。
⑥该报创办伊始,表面看与改良派报纸的宗旨差不多。
但从1900年8月起,《中国旬报》就开始登载章太炎的言词激烈的革命文章。
其后,革命色彩更为强烈。
⑦该报不仅是兴中会的宣传机关,同时也是兴中会的起义联络机关、“总枢纽”。
⑧该报的具体创办人是陈少白,他是主持社务及编务时间最长的一任社长兼总编辑。
(2)《中国日报》创刊后,港、穗地区继起的几个革命报刊
①《世界公益报》
a.创刊于1903年12月29日,由基督教徒林护、冯活泉、谭民三等出资创办,由郑贯公主编。
先后担任编辑、记者的有李大醒、崔通约、黄世仲、黄伯耀、黄鲁逸等,印刷人为谭民三。
b.该报为日刊,其栏目分时论、京城新闻、杂评、万国新闻、粤闻、港闻等。
附录有杂文、歌谣等,并常刊有讽刺性漫画。
②《广东日报》
a.创刊于1904年3月31日,宗旨略同《中国日报》。
除编辑兼督印人郑贯公外,编辑
有黄世仲、王军演、胡子晋、陈树人、卢伟臣、劳伟孟等人。
b.1905年4月转为李汉生接办,主笔由李大醒、黄鲁逸担任,仍以“提倡民族主义,排斥异族政府,纠察官吏,激励国民”为宗旨。
③《有所谓报》
a.全称《惟一趣报有所谓》,是一张通俗小报。
1905年6月4日创刊,仍以“开智社”名义发行。
b.总编辑为郑贯公,撰述人有黄世仲、陈树人、胡子晋、卢星文、卢伟臣、王军演、骆汉城等人。
1906年7月12日停刊。
旋改组为《东方日报》继续出版。
各续办小报以为之继,一为《东方报》,一为《少年报》,均与《有所谓报》同一体裁。
2.在美洲、南洋等地华侨中出版的革命派报刊
(1)19世纪在海外出版的华侨办刊
①第一个海外华侨中文刊物《金山新闻》
a.该刊创刊于1854年4月22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利科尔埠出版。
周刊,中英文合刊。
b.由基督教牧师威廉·皮尔创办。
办报目的是为宣传基督教,解释美国法律,提高华人的品格和地位。
②第一张由华侨自办的中文报纸是《沙架免度新录》
1856年12月创刊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附近的“沙架免度”。
创办人为中国广东四邑华侨司徒源。
初为日刊,后改为周刊,1858年停刊。
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家中文日报。
(2)南洋一带地区出现的一些中文报刊
①《叻报》
a.1881年12月10日在新加坡创刊。
是南洋华侨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属商业性报纸,创办人为华侨商人薛有礼,主笔叶季允。
b.每日出版8开一小张,直至1932年3月停刊,先后出版50来年,是海外出版时间最长的华侨报纸。
②《华报》
1888年在马尼拉创刊。
是菲律宾华侨最早创办的报纸。
由杨维洪创办并主编。
出版一年后,改组为《岷报》出版。
③《泗水日报》
1903年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泗水市创刊。
日刊,每周还附出画刊两次,是印度尼西亚最早的华侨报纸。
(3)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的宣传革命的报刊
①《檀山新报》
a.原名《隆记报》,1881年创刊于檀香山,由当地华侨商人程蔚南创办。
1903年12月,孙中山将《隆记报》改组为党报,更名为《檀山新报》,成为美洲第一张由革命党人主办的中文报纸。
b.1906年后,同盟会员曾长福等人接办,改名为《民生日报》继续出版,仍由张泽黎担任主编。
②《图南日报》
a.该报筹备于1903年秋、冬之际,于1904年春创刊,“为南洋华侨革命党机关报之鼻祖”。
由陈楚楠、张永福二人出资创办。
总经理为陈楚楠,主编由前《中国日报》记者陈诗仲担任,尤列为名誉编辑。
b.初期销路不广,后特印制一种印有宣传民族革命思想的月份牌,使销路大增。
1905
年冬停刊。
c.《图南日报》停刊后,陈楚楠、张永福与商人陈云秋等合股改组为《南洋总汇报》继续出版。
其言论宗旨一如《图南日报》,高谈革命,文字激烈。
③《中兴日报》
a.该报创刊于1907年8月20日。
宗旨为阐发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初为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机关报,后为同盟会南洋支部机关报。
b.先后主持笔政者有何子耀、王斧、居正、陶成章、胡汉民、汪精卫等。
1910年春停刊。
④《大同日报》
a.1902年在美国旧金山创刊。
原是海外反清组织洪门会致公堂出资创办的报纸。
创办人为黄三德、唐琼昌。
初由康有为的弟子欧榘甲担任主编,曾一度成为改良派的喉舌。
b.1904年4月,孙中山推荐刘成禺担任主编。
协助刘担任编辑工作的有徐甘棠、蒋梦麟、廖卓庵等。
使《大同报》由保皇派的喉舌,一跃变成革命派的舆论机关。
刘成禺之后,先后担任该报主编的有冯自由、蒋梦麟、廖卓庵等。
⑤《仰光新报》与《光华日报》
a.《仰光新报》于1904年在缅甸仰光创刊,由陈甘泉、庄银安、徐赞周等创办,经理庄银安。
庄时任仰光保皇会副会长。
该报初创时,言论偏于保守。
1905年5月,秦力山应邀担任主编。
在他的影响下,《仰光新报》脱离保皇会,开始鼓吹革命。
同年10月停刊。
b.《仰光新报》停刊后,庄银安、徐赞周等又利用该报设备,创办《光华日报》,于1908年8月27日创刊。
由已成为缅甸同盟会会长的庄银安担任经理。
总主笔有杨秋帆、居正等。
不久,由于政治压力,被迫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