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改革开放学案北师大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2.—个外国旅游团到我国广东省旅游观光,要求参观在该省设立的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
你认为导游不应该带他们到下列哪个城市()
A.深圳市 B.珠海市 C.汕头市 D.厦门市
3.邓小平在1984年讲话中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了,原因之一就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
”这段话能够用于说明()
A.“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行 B.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效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 D.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4.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反映的是()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B.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2.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实践和理论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当前一些重大的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听《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导入课堂,听了歌曲后回答问题(见幻灯片),复习上节知识,然后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教师引导]同学们,看问题思考。
教师引入正文。
一、学习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同学们自学课文,然后按要求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1)农村经济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改革前的情况是怎样的?有何弊端?(集中劳动,吃大锅饭;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生产效力低。
)(3)农村经济是如何改革的?改革后出现了什么情况?(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了自主权,责任明确,积极性提高,连年丰收。
)[教师引导]在同学们回答之前,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投影:(略)同学们可讨论交流作答。
(4)农村经济改革产生什么影响?(农村开始富裕起来,带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板书]学生讨论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二、学习城市改革:国有企业的改革1、教师引导学生看投影,然后自由读课文后,看问题思考讨论(可以同桌或前后排交流)。
第9课改革开放【学习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这次会议上做出哪些重要决定?生: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讲授,承上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我们开始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新的内容——《改革开放》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相互合作的前提下,通读课本,结合导学案完成本节课的自主学习任务。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板书】:对内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师:改革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目的是什么?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师:既然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言外之意就是说以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什么?生:政社合一,统一经营、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师:在农村经济改革中,我国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什么?生: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行动起来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后来党中央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向着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使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要讲述了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
本课教学内容在中国现代史中起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
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改革开放这节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快速阅读、查找、识图和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和借鉴历史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农村、城市改革开放前后变化,教会学生运用体验、比较的方法,积累历史基础知识;运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训练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感受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通过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制定政策一定要尊重我国的基本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通过广州、厦门等在中国近代史上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而树立努力学习,建设国家的远大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农村和城市的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调整变革生产关系,解放并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九课的内容。
本课上承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下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学生了解这段历史,有助于理解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因此,本课在中国现代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系统学习,阅读分析能力和对某些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已有一定提高,初步具备了用历史的眼光来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改革开放的史实对学生来说相对久远,他们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却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亲身体验。
因此,在安排本课教学时,教师要尽提供适量资料,设置问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浅出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学习。
所带班级导学出示视频板书:第9课对外开放示意图》,提问:1984年我国开放了哪些城市?教师总结:1984年,我国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继续扩大,那么又开放了哪些地区呢?教师总结:1985年,我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出示教材第43页《相关史事》,介绍浦东的开放和经济发展。
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继续向纵深推进。
提问:又开放了哪些地域呢?教师总结: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
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二)中国对外开放格局1、讲解我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从沿海到内陆,从省会城市到普通市县,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学科历史年级八周课时数 2 集中研讨时间
主备人二次备课教师教案使用时间
课题第9课改革开放计划课时 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二、教学重点
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四、课的类型及主要教学方法
课型:新授课方法:讲述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五、板书设计
第9课改革开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
对内——改革乡镇企业
国有企业改革1985年
城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经济开发区——内地
五、教学程序设计
九、上课资源(ppt 、学案)。
八年级历史第9课改革开放第1课一、教学内容分析:㈠教学目标展示:1、知识与能力: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国企的改革。
通过了解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拥护和农村面貌的改变,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利用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的特征通过经济开放区的建设业绩,说明改革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㈡教材内容精析: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后,首先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地区的逐渐扩大,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国有企业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
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㈢重点难点剖析: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改革了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初是由安徽凤阳的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
它就是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20多年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难点:建设经济特区的好处:建设经济特区,可以增强同国外的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世界了解中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第九课改革开放第一篇:第九课改革开放第九课改革开放【课标要求】知道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深圳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知道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学习目标】1.了解和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民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3.通过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学会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学习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学习难点】理解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原则【学习方法】分析资料、设疑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A级)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先从开始: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实行。
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
首先在广东的、珠海和福建的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现在,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内地,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三、国有企业的改革1.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体制,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合作探究】(C级)1.阅读教材42页内容,概括一下我国的对内改革在农村如何进行的?起了什么作用?2.阅读教材43页内容,结合44页《早期对外开放示意图》,描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如何?3.阅读教材45页,说出对内改革在城市改革的情况【课堂小结】(B级)请你试着评价一下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当堂检测】1.1980年我国最早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是:①深圳、②上海③ 广州④汕头⑤ 珠海⑥厦门2.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是()A珠海B汕头C深圳D厦门3.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是引进外国的()①资金②先进科学技术③企业管理经验④思想意识形态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1.春联往往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第九课改革开放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目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指导学生利用《早期对外开放地区示意图》,说明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经济开放区的地理位置,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3.引导学生以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成就说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城市变化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通过了解自己身边的国企改革情况,使学生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好处,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3.通过广州、厦门等在近代史上被开放为通商口岸,在现代史上被开放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或经济特区的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力强盛才能使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理,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利用充分的文字、图片资料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我国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局势,从而认识到农村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教学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这两个知识点理论性较强,需大量借助于改革后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和深圳等经济特区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去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是完全正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教学方法(1)提问引导法。
部编版⼋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优秀教案《对外开放》教学模式介绍:新课程理念坚持把“为了每个学⽣的发展”作为课堂教学改⾰的主旨。
发现式教学模式是在⽼师的组织引导下,规范学⽣⾃主学习习惯,让学⽣在⾃学和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种教学模式。
发现式教学的课程环节:激趣导学-⽬标导学-导思点拨-设问寻疑-诊断反馈-拓展延伸设计思路说明:通过结合中外数据对⽐分析的形式,推出当时中国⾃⾝发展的成就以及遗憾,引出必须融⼊世界、加⼊世贸的必要性。
根据教材的编排需求把本课内容分成三⼤块:经济特区的建⽴-对外开放领域的加⼤-加⼊世界贸易组织,逐⼀进⾏讲解,以整体宏观的⾓度让学⽣去感知教材,最⼤限度地去调动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
教师在讲解到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时候可以运⽤发现式教学,在⽬标导学环节后,让学⽣⼀边思考⼀边⼩结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起“温故⽽知新”的作⽤。
更重要的是让学⽣把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形成新的概念,在⾃⼰的认知结构中进⾏重组,完善知识结构,总结学习⽅法。
教材分析《对外开放》是⼈教版2018年部编版中国历史⼋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9课的内容。
对外开放是改⾰开放伟⼤政策的另⼀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涉及了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平对改⾰开放所起的重要作⽤。
教学⽬标:【知识与能⼒⽬标】(1)了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3)我国加⼊世界贸易组织。
【过程与⽅法⽬标】利⽤教材有关对外开放地区的地图,理解并掌握“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情感态度价值观⽬标】对外开放,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国⼒的极⼤提⾼,使学⽣感受到对外开放则兴,闭关⾃守则衰,理解我国继续扩⼤开放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2)对外开放的格局。
【教学难点】理解经济特区的作⽤和影响。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课前查阅有关对外开放的历史资料。
第9课改革开放
【课程标准】
1、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2、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3、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考点
基本要求
识记理解应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J V
经济特区的建立V V
国有企业改革V
【知识梳理】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 _______________ 的政策。
改革首先是从_______ 开始的。
安徽的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的(制度)。
2.国有企业改革:
从1985年起,我国城市改革全而展开,重点是对的改革。
1992年,建立,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
3.经济特区:
最早的经济特区: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和福建的
建立起四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成为我国X寸外开放的" ________ ”,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1988年,我国政府将辟为经济特区。
1990年设立的,已
成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经济特区一-—-—-内地。
【思维训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
【思维拓展】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开放一样吗?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读“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统计曲线图”,从图上看出,全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抽样份数:18529户)从1978年到1982年呈现上升趋势,出现这种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1
300
250
200
150
133
197
8
(抽样份数;18529户)
、元
~ 270
■223/
^"7,,,莺份1979 1980 1981 1982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村逐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河北省一位普通农民从1959年开始到现在,坚持每天写FI记,用自己亲身体验,记录了生活的点点滴滴,见证了半个也纪农村的历史。
其中1983年8月23日是这样记的:“今早开会,下午
分IL”对他日记中所记内容的理解符合当时史实的是()
A.此次“分田”废除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B.此次“分田”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所有权,可以随意转让或买卖
D.“分田”后农民对土地有使用权,可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20世纪80年代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
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4.一•批外国友人要到被称为“中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他们要参观的城市是()
A..上海
B.深圳
C.厦门
D.广州
5.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这一格局
中,第二步开放的是()
A.沿海经济开放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特区
D.内地
6.“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句歌伺中,“老人”指
A;“画了一-个圈“指▲°
A.毛泽东;解放台湾
B.毛泽东;设立海南省
C.邓小平;设立经济特区
D.邓小平;南方谈话
7.崭新的词语属于崭新的时代。
“下岗”与“再就业”是一对新词语,反映的时代现象是:
A.法治民主
B.廉政建设
C.知识经济
D.国有企业改革
8.提出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二、材料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明权属于农民。
” 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
“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是特区。
中央没有钱,你
——《邓小平文选》
(1)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中国农村的改革”指的是什么?
(2) 1980年,在广东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
(3)请举出一个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并说说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