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精品文档
- 格式:doc
- 大小:25.51 KB
- 文档页数:4
填空题第一章航行情报概述1实施依据:(1)附件4-航图(2)附件14-机场(3)附件15-航行情报服务2对所有资料的要求:及时、准确、完整•航行情报服务的定义:在指定的区域内,负责为空中航行的安全、正常和效率提供所需航行资料/数据而建立的服务。
第二章机场1机场基准代号:基准代号有相关飞机的性能特性和尺寸的两个要素组成。
(1)第一要素是根据飞机基准飞行场地长度而确定的代码。
(2)第二要素是根据飞机翼展和主起落架外轮间距二确定的代字2道面系统surface system位置及作用(1)跑道道肩:shoulder1.紧接跑道边缘经过装备作为跑道道面和邻接表面之间过度用的地区2.弓航空器偶然滑出跑道时,是航空器的结构不至于遭受损坏。
并能支撑可能在道肩上运行的地面车辆。
(2)停止道Stopway1在可用起飞滑跑距离末端意外地面上一块划定的经过整备的长方形地区2航空器在起飞滑跑过程中,适合于飞机在放弃起飞时能在它上面停住(3)净空道Clearway1在有关当局管理管理下经选定或正被的使飞机可在其上空进行一部分起始爬升到一个规定高度的地面或水面上划定的一块长方形地区。
2航空器在起始爬升阶段,在其下的障碍物加以限制以保安全(4)升降带Strip•一块划定的包括跑道和停止道(如果设有的话)场地。
•减少飞机冲出跑道时遭受损害的危险•保障飞机在起飞或者着陆过程中在其上空安全飞过。
(5)跑道端安全地区•一块对称与跑道中线延长线于升降带段相接的地区。
•主要是减小飞机过早接地或冲出跑道是遭受损坏的危险。
3道面强度报告格式(1)道面等级序号PCN (Pavement Classification Number)(2)道面类型:R(rigid pavement)刚性道面,F(flexible pavement)(3)土基强度A-高强度、B-中强度、C-低强度、D特低强度。
(4)允许胎压类型或最大允许轮胎压值(或直接写数据)W-高:无胎压限制;X-中:胎压限制 1.50MPa;Y-低:胎压限制1.00MPa;Z-甚低:胎压限制0.5MPa (5)评定方法:T(Technology)技术评定;U经验评定。
数字化自动航站情报服务(D-ATIS)系统使用手册Version 1.0民航数据通信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4月目录符号使用约定 (3)一、界面菜单 (3)二、界面按钮 (3)三、键盘按键 (3)四、注意事项 (3)第一章D-ATIS机场终端 (4)§1.1 D-ATIS机场终端概述 (4)§1.2 启动和关闭 (4)§1.2.1程序开启 (4)§1.2.2程序关闭 (5)§1.2.3用户切换 (5)§1.3用户界面 (5)§1.3.1气象信息显示界面(D-ATIS机场终端主界面) (5)§1.3.2实时报文监控界面 (6)§1.3.3气象信息修改界面 (8)§1.4 D-ATIS服务器的操作 (9)§1.4.1串口的配置和操作 (9)§1.4.2网络的配置和操作 (10)§1.4.3气象信息的修改 (11)§1.4.4语音通播的使用 (12)第二章D-ATIS服务器 (15)§2.1 D-ATIS服务器概述 (15)§2.2 启动和关闭 (15)§2.2.1程序开启 (15)§2.2.2程序关闭 (16)§2.2.3用户切换 (16)§2.3用户界面 (16)§2.3.1请求飞机信息通栏显示界面(D-ATIS服务器主界面) (16)§2.3.2请求飞机信息分栏显示界面 (17)§2.3.3实时ATIS信息报文监控界面 (18)§2.3.4实时飞机请求报文监控界面 (19)§2.4 D-ATIS服务器的操作 (20)§2.4.1网络的配置和操作 (20)数字化自动航站情报服务(D-ATIS)系统使用手册Version 1.0符号使用约定一、界面菜单用“『』”表示,如:“文件菜单表示为『文件』。
课题10: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一、研究目标及内容针对我国未来通用航空发展的需求,突破通用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各类数据采集、集成、处理、综合分析与发布、目视航图自动化制作等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开展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应用示范,为我国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1、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总体设计研究适合我国民航不同空域类型、不同管制条件下的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模式,设计并提出基于先进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制图技术,支持通用航空气象服务、低空航行通告服务、目视航图制作的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的总体技术框架和系统开发方案。
2、通用航空飞行情报多源数据综合集成与分析技术针对通用航空气象数据、航行通告信息的种类和业务特点,研究通用航空飞行情报信息涉及的数据种类、特点、来源和更新机制,设计适合我国飞行情报数据管理特点的数据集成和管理技术方案,制定多源飞行情报数据的数据结构模型,研发多源航空飞行情报信息融合、集成管理、处理与分析的高可信算法。
3、通用航空目视航图符号系统与可视化表达根据通用航空目视航图的特点,设计基于先进地图代数理论的通用航空目视航图符号系统方案,发展通用航空目视航图数据的时空和目标特性的一体化表达技术,研发满足通用航空飞行需求的目视航图符号库系统。
4、通用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处理与发布系统基于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数据集成、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等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高可信的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软件系统,支撑无人值守情况下快速自动完成通用航空飞行情报的发布等服务。
5、目视航图自动化制图系统依据航图可视化和目视航图出版等规范与要求,突破各类目视航图特征表达与制作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发符合我国通用航空飞行需求、符合相关国际和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的目视航图自动化制图系统软件,开发满足我国通用航空飞行需求的目视航图符号库系统,支撑目视航图编辑、排版、出版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航空情报飞行程序研究1航空情报飞行原始资料上报工作以往,飞行程序设计部门隶属于航行情报部门。
当机场需要调整飞行程序时,直接向飞行程序设计部门提出。
由飞行程序设计部门完成程序设计,并与航行情报部门按航空情报资料公布要求一同完成基础资料的制作,制作完成后交于地区管理局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航行情报部门按要求逐级上报飞行程序。
这个时期内,航行情报部门是一直参与飞行程序制作至最后公布的全过程,并对其质量进行把控。
随着飞行程序设计的市场化,以往的飞行程序设计部门也逐步从航行情报部门中脱离。
在此阶段,飞行程序设计部门继续承担飞行程序设计的工作,也承担着飞行程序资料上报的工作。
航行情报部门的业务重心则倾向于航行通告和机场细则的修订。
此时,飞行程序原始资料上报的工作流程就转变为飞行程序设计部门完成设计后直接上报地区管理局审批,审批后直接抄送空管局情报中心印刷出版。
目前,除了中南地区外的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这个阶段,该流程会导致以下问题。
2存在的问题21飞行程序原始资料上报工作不规范。
根据《民用航空情报工作规则》,民航航空情报基本工作内容包括收集、整理、审核民用航空原始资料和数据,编辑出版一体化航空情报和各种航图。
民用航空情报服务机构分为三级①全国民用航空情报中心;②地区民用航空情报中心;③机场民用航空情报单位。
在《民用航空情报工作规则》规定中,三级情报机构均有对航空情报原始资料进行审核的职责。
在《中国民用机场原始资料提供及上报规程》第四章也规定航空情报原始资料的上报途径必须按机场情报单位、地区情报中心、全国情报中心逐级上报的要求。
飞行程序属于我国一体化航行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必须遵循航行情报法律法规的要求。
综上所述,现阶段大部分地区的飞行程序原始资料上报流程并不符合我国现有规章的要求。
上报流程不规范会导致当机组或二、三级情报机构发现飞行程序资料存在问题时,核实难度大。
因为飞行程序的审批需经过多部门的同意,当经过地区管理局最后审批后,不适合再对该飞行程序进行过多的调整,导致一些飞行程序中的缺陷长时间得不到解决,给民航运行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
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信息系统设计作者:辛富强孙怀木李松蔚雷芳谭智炜来源:《现代营销·理论》2018年第11期摘要:针对通用航空飞行过程中实时监控的问题,考虑到实际运行控制体系和信息采集能力,分析了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信息系统设计思路,设计其基本框架,并对其展开分析和讨论,为后续开发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通用航空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引言近年来,电力、农业、旅游等行业对通用航空的需求迅猛增长,随着国内通航机场的建设和投入运行,我国通用航空将维持高速稳定增长的趋势。
然而,我国通航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低空通航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与民用航空存在一定的差距。
因此,设计一套符合我国通用航空发展的飞行服务信息系统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针对于通用航空飞行服务信息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国内外通航公司做了一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文献[1]通过分析通航飞行的实际流程构建其离散事件节点模型,并结合相关仿真软件设计相应的服务资源优化方案,但未考虑实际事件节点的波动较大所带来的影响。
文献[2-3]通过研究空中交通管制对通航飞行带来的影响,根据实际的飞行程序及位置信息设计飞行计划的自动申请受理流程。
文献[4]结合全美通用航空信息服务平台中收集的安全事故数据,从飞行员的数据特征开展数据建模,并采用卡方检验来验证结果,从而提升通用航空安全高效飞行。
因此,功能完善的通航飞行服务系统能够有效提升通航公司生产运行的安全、高效、有序,实现各业务场景的深度集成和融合,实现通航公司各部门的协同运行。
一、系统开发需求及思路飞行服务信息系统对于运行控制中心(AOC)执行其任务目标至关重要。
根据航空规章和运行要求,飞行服务信息系统对运行环境和状态实施预测,遵守预设的流程,有效使用设备、设施和系统,对航空器、机组、维修等资源进行配置和优化,通过提供决策信息和发布指令的方式,服务于航班運行。
而AOC结构是指为实现AOC目标而设置的团队、流程、设施和系统,负责对资源配置需求进行响应,通过协同决策,输出指令和信息,对每次飞行的起始、持续和终止实施控制,具体AOC结构如图1所示。
课题10: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
一、研究目标及内容
针对我国未来通用航空发展的需求,突破通用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各类数据采集、集成、处理、综合分析与发布、目视航图自动化制作等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开展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应用示范,为我国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1、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总体设计
研究适合我国民航不同空域类型、不同管制条件下的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模式,设计并提出基于先进地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制图技术,支持通用航空气象服务、低空航行通告服务、目视航图制作的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的总体技术框架和系统开发方案。
2、通用航空飞行情报多源数据综合集成与分析技术
针对通用航空气象数据、航行通告信息的种类和业务特点,研究通用航空飞行情报信息涉及的数据种类、特点、来源和更新机制,设计适合我国飞行情报数据管理特点的数据集成和管理技术方案,制定多源飞行情报数据的数据结构模型,研发多源航空飞行情报信息融合、集成管理、处理与分析的高可信算法。
3、通用航空目视航图符号系统与可视化表达
根据通用航空目视航图的特点,设计基于先进地图代数理论的通用航空目视航图符号系统方案,发展通用航空目视航图数据的时空和
目标特性的一体化表达技术,研发满足通用航空飞行需求的目视航图符号库系统。
4、通用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处理与发布系统
基于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数据集成、处理和可视化表达等关键技术,设计和开发高可信的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软件系统,支撑无人值守情况下快速自动完成通用航空飞行情报的发布等服务。
5、目视航图自动化制图系统
依据航图可视化和目视航图出版等规范与要求,突破各类目视航图特征表达与制作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发符合我国通用航空飞行需求、符合相关国际和国家相关行业标准的目视航图自动化制图系统软件,开发满足我国通用航空飞行需求的目视航图符号库系统,支撑目视航图编辑、排版、出版的自动化与智能化。
6、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测试与示范应用
对通用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数据融合处理、发布系统、目视航图制作系统进行测试验证,开展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的应用示范。
二、考核指标
1、研制通用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处理与发布系统一套,具备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数据集成、管理、处理与情报发布等能力,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气象及飞行情报信息包含气象信息、航行信息、通信导航
监视设备覆盖信息、空域运行信息等,并满足ICAO Annex 3、Annex 4、Annex 11、Annex 14、Annex 15的相关要求;
(2)自动融合处理各类气象报文、航行通告报文、通信导航监视设备及空域结构基础数据,报文处理速度小于1秒/条,融合处理速度为2-3秒/次;
(3)具备无人值守、自动应答的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能力,无人值守自动应答发布响应速度小于5秒/次;系统同时在线用户不少于200人,并发用户不少于100人;海量数据的图形缩放、漫游平滑、快速刷新响应达到实时要求;
(4)系统具有强大的二次开发功能和可视化建模环境,并支持用户专业模型的内嵌式链接。
2、研制通用航空目视航图制作系统一套,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系统具备各类目视航图(终端区航图、直升机航路图等)专业制作能力,能实现通用航空目视航图制作相关数据的管理与动态更新;目视航图配色、制图出版等满足民航相关标准要求;
(2)提供完整、可扩展的矢量目视航图符号库,符合ICAO和FAA制作标准,并满足我国民航要求;
(3)具备TB级的目视航图基础数据、地标及障碍物数据的管理能力;基础地理数据的内容和精度原则上不低于1:25万,目视航图电子地形数据精度达到1:5万;并提供更新机制;
(4)目视航图障碍物数据精度满足ICAO Annex 15要求;建立飞行区完整可用的人工障碍物数据库,并提供动态更新机制;
(5)地图显示图形缩放、漫游平滑,最大刷新响应时间≤2秒;
(6)兼容通用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处理与发布系统的数据格式,自动读取相关制图数据,可提供实时的电子目视航图资料;
(7)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便于推广应用。
3、在民航局的统一组织下,依据民航协同空管技术综合应用示范总体设计与集成方案,在我国低空试点飞行区域完成通用航空气象及飞行情报处理与发布系统、目视航图制作系统的示范验证。
4、制定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草案)1项。
5、申请通用航空飞行情报服务系统相关的软件著作权10项,申请相关的发明专利5项。
三、实施年限
2011年至2014年。
四、经费来源及构成
拟安排国拨专项经费1400 万元,课题承担单位配套经费不低于19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