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拨中考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
化学中考考点归纳考点1:物质的变化、性质、反应类型(1)判别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发光、放热、爆炸既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2)物质的色、态、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属于物理性质,在化学变化中才体现出来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等)。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化合(A+B→AB)、分解(AB→A+B)、置换(C+AB→AC+B)、复分解(AB+CD→AD+CB)氧化还原反应中有关概念的关系得氧——氧化——还原剂(C、CO、H2等);失氧——还原——氧化剂(02、CuO、Fe203等)。
考点2:空气的成分、应用、污染和防治(1)空气成分及体积分数:N278% 022l%、稀有气体%、C02 %其他杂质气体%(2)应用:氧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氮气(作保护气等)、稀有气体(作保护气或电光源来产生各种色光,如氖气一一红色光)(3)污染大气的物质是可吸入颗粒(如沙尘)和有害气体(主要是CO、N02、S02),大气污染引发三大环境问题一一温室效应(C02,但C02不是大气污染物)、酸雨(S02)、臭气空洞(氟氯代烃,即氟里昂)(4)三大化石燃料一一天然气、石油、煤(燃烧都会产生C02,石油在驱动汽车、飞机时尾气中有氮氧化物,煤燃烧会产生S02)。
氢气是最理想的燃料(取之于水来源丰富、等量燃烧放出热量最大、燃烧产物是水没有污染)但现有技术条件下成本较大。
改善能源结构(如开发氢能源、用酒精代替汽油、西气东输用天然气代替煤气等)、控制有害气体的排放等能有效防治气体污染。
考点3: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1)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降温可变为淡蓝色液体,甚至变为淡蓝色雪化状同体,氧气通常贮存在蓝色钢瓶中。
化学性质见下表。
物质主要现象化学方程式碳剧烈燃烧、发出自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 + O2点燃 CO2硫发出蓝紫色火焰;空气中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 + O2点燃SO2磷发出自光、放热、生成自烟 4P + 5O2点燃2P2O5铁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3Fe + 2O2点燃Fe3O4铝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4Al + 3O2点燃2Al2O3镁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空气中即可燃烧) 2Mg + O2点燃2MgO(2)实验室两种制法:2KMnO4K2MnO4 + MnO2 + O2↑(固固加热型)(组、检、装、夹、点、收、移、熄)2H2O2 H2O+ O2 ↑ (固液不加热型)(Mn02作催化剂“一变两不变”)为零价”“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还有负三磷酸根、只有正一是铵根”注意:离子与化合价的表示方法有“一同”(数值相同)“两不同”(位置不同、数值及正负号顺序不同)。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议论文阅读04 辨别论证方法【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
(九上《敬业与乐业》)3.文章第②段划线句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进行论述,有什么作用?二、答题方法。
1.审题干,明确答题要求。
是针对全文还是某一段或几段,是问哪一种论证方法还是哪些论证方法,或有没有具体到某个论证方法。
2.判断论证方法,分析作用。
(1)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2)道理(引用)论证:通过引用……的内容,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3)对比论证:将……和……进行比较,更加鲜明(突出)地论证了……的观点。
(4)比喻论证: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的观点,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三、答题举例。
1.《怀疑与学问》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了中国三皇五帝、“腐草为萤”的事例,证明了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依据,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具有说服力。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人才经受磨炼的益处和国家治理方法的失误作比较,突出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1分)朱万曙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
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中考文言文文言文阅读方法点拨《中考文言文阅读方法点拨》中考文言文阅读对于许多同学来说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部分,但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能够轻松应对。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点拨一下中考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我们需要积累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古今异义词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例如“尝”有“曾经”的意思,“走”在古代是“跑”的意思。
虚词如“之”“而”“以”等,其用法多样,“之”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等。
对于古今异义词,像“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配偶。
积累词汇的方法有很多,可以通过背诵文言文课文中的注释,也可以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作品,如《论语》《孟子》等,并结合相关的工具书,整理出重点词汇进行记忆。
二、掌握文言语法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对于准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特殊句式有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判断句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标志。
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
“沛公军霸上”中,“军”本为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驻军”。
三、多读多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文言文可以培养语感。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反复诵读,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味。
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通过做真题和模拟题,熟悉中考文言文的题型和命题规律。
在阅读时,要学会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
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要急于查字典,可以先结合语境去推断,这样有助于提高理解能力。
四、了解古代文化常识文言文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如官职、礼仪、历法等。
了解这些文化常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背景和含义。
例如,“拜”在古代表示授予官职,“迁”有时表示升职,有时表示降职。
对于古代的纪年法、科举制度等也需要有所了解。
五、注重文章的整体理解在阅读文言文时,不能只关注字词的解释,而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024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欣赏美景佳境【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特点?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3.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技法,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4.请用自己的话描绘画线句的景色。
5.文章写景的线索是什么?6.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答题方法。
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明确作者所写的内容。
2.找出写景的句子,明确景物特征,了解作者写景的顺序。
3.从技法角度分析文本,赏析使用这些技法的好处。
4.分析在写景过程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答题举例。
1.《与朱元思书》中第二段所描绘的水的特点是清澈、湍急。
2.《小石潭记》一文分别从发现小潭、小潭概貌、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上气氛等角度写了作者游小石潭的所见所想。
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影比作水中的藻、荇,表现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与朱元思书》一文,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段沿途百里的秀丽风光,流露出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获取更多初中语文资料,请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统编版中学语文教师)【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17分)云阳洞北小港记赵垣①自云阳洞口北行四十步,得小港。
港之上芳树丛生,凉樾低荫。
沿港而西,竹篱映水,古屋参差。
时疏雨乍过,新笋解箨①,蔷薇盛开,人语不传。
惟闻山鸟唤晴,草蛙鸣动而已。
②村之侧有山,山有石峰如覆钟。
垒石其上,若棋居然,俗名棋盘山。
其峰盖庆忌塔②之址也。
③峰之阳不数步,下视悬崖百尺,石壁绕池,壁如玦,池如镜,如奁③初启然。
遂徇崖而下,临水坐。
坐甫定,忽有声自壁内出,各肖其人之声。
同游人相顾错愕。
始知陆士云所记小语小隐,疾语疾应,哗然叫啸,答响满野,惊疑景况,语极真也。
随山东折,即港之阳。
土阜隆然起者为金祝④墓。
生物点拨中考课后练本答案1、人体之所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是由于()[单选题] *A.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的调节B.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的调节C.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调节D.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正确答案)2、关于人类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单选题] *A.人的生长发育开始于胚胎B.第二性征是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出现(正确答案)C.大脑体积迅速增加是青春期发育最突出的特征D.胎儿通过羊水从母体的血液里获得氧气和营养物质3、A.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答案)B.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应禁止开发利用生物资源C.为丰富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应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D.可以将对人有害的鼠、蚊、蝇等动物完全消灭144.植物世界丰富多彩,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特征。
下列选项中,属于藻类植物、苔藓类植物、蕨类植物共同特征的是()4、66.(2021·天津)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场所、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分别是()[单选题] *A.子宫、胎盘(正确答案)B.子宫、胚盘C.子宫、输卵管D.输卵管、胎盘5、28.我国实施计划免疫,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控制传染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单选题] *A.疫苗相当于抗原B.预防接种后体内可产生相应抗体C.预防接种是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D.按种一次即可终身具有免疫能力(正确答案)6、哺乳动物是目前动物界最高等的类群,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哺乳动物高等的一项是()[单选题]A.体表被毛B.体温恒定C.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臼齿D.胎生、哺乳(正确答案)7、呼吸系统由多个器官组成,其中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是[单选题] *A.鼻B.喉C.气管D.肺(正确答案)8、4、严冬青蛙要进入冬眠,影响青蛙这种行为的环境因素是()[单选题] *A.阳光B.水分C.温度(正确答案)D.空气9、14.(2021·阳泉)小林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出芽生殖时,看到如图甲所示的状态。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议论文阅读03 分析论据作用【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选择/分析论据。
(1)下面的材料能否支撑第④段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2)下面三句俗语可以分别补充到文中的三个段落,应该怎样匹配?请连线完成。
2.补写论据。
在古文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潜伏的“拦路虎”。
请再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
二、答题方法。
1.选择/分析论据。
(1)审题。
分清材料所给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
(2)明确论点。
理清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分论点。
(3)剖析论据。
明确所论述的内容和能达到的论述效果,找到其论点。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如果所给材料能支撑文章/选段的论点/分论点,则能作为文章/选段的论据,反之则不能。
2.补写论据。
(1)审读题干,锁定关键词: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明确答题范围:中心论点/分论点。
(2)围绕论点,选取素材。
①事实论据:人物+事件+结果——典型、具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据:名言警句、俗语、谚语、格言——不能断章取义。
三、答题举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证明“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这一中心论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15分)谈热忱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自幼喜爱寻幽探奇。
他一生遍访名山大川,其间虽屡历险境,九死一生,却始终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着热忱,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②热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的一种执着的感情,它能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
③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收获更大的成果。
众所周知,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投入得越多,那么他在这方面收获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
而对于一个热忱的人来说,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有满腔热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文言文阅读08 感悟人生启示【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这篇文章论述了的道理。
2.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从这篇文章中,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结合自己的情况具体说说以后你打算怎样做。
二、答题方法。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仔细查找,看文章中有没有揭示题旨的议论性的句子。
如果有,那么这句话就是文章所要传达的道理,也就是我们应得到的启示。
如果没有,则需要根据文章所讲的故事自已归纳总结。
3.有时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可能是多方面的,这个时候要注意答题要完整。
4.如果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这时一定要注意不能空洞地只答道理,而要举实例说明。
三、答题举例。
1.《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告诉我们,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我们可以获得多重启示:作为臣子要善于思考,勇于进谏;作为君主要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当然,这篇文章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同时也告诉我们,劝说别人要讲究一定的技巧,要用别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劝说。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相关问题。
(15分)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吏民皆为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②,使臣受吏民之垢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④有说乎?”父曰:“有说。
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选自《说苑》)【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尹,yǐn。
②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③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说明文阅读04 掌握说明方法【阅读点拨】一、考题形式1.选文第③段画线句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说明文中常用一些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
看看本文中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实例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3.科普作品既要准确,又要有趣。
以第②段画线句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两点的?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二、答题方法。
1.审读题干,明确作答方向。
2.判断说明方法。
①根据所给句段中的语言标志判断,正向推导;②根据已给说明方法的特征反向推导,在文中寻找符合条件的内容。
3.结合说明方法的一般作用及文章内容具体阐释。
常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举例子: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科学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大小、长短、多少),使说明内容更准确、直观,更有说服力。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特征(道理),使说明更加鲜明深刻。
④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服力。
⑤分类别:按照……标准对……进行分类,层次分明地说明……的……特点。
⑥下定义:对……下了科学定义,科学地说明了……的本质特征。
⑦引资料:①引用古诗、神话传说,增强趣味性,激发阅读兴趣。
②引用名人名言,增强说服力。
三、答题举例。
1.《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真实具体地说明了……2.《苏州园林》一文中在介绍布局的时候,将苏州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布局跟宫殿和住宅相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进阶训练】一、基础过关。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22分)古人如何吃豆腐?邱俊霖①“一碟豆腐干,一碟豆腐皮,一碟酱豆腐,一碟糟豆……”这样的用餐场景出现在了清代神魔传奇小说《镜花缘》中,小说中的主人公林之洋、唐敖、多九公等游历到了一个叫做淑士国的国度,并在这个国度的酒馆里吃到了各式各样的豆腐菜。
第9课时崇尚宪法考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命题点1:宪法的主要内容(1)宪法规定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
(2)宪法还规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职权、国家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命题点2:宪法的地位和作用(1)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3)宪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4)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5)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6)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
(7)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关系到国家的命运、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命题点3:为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内容上: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
(2)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命题点4:宪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的表现(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
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
(2)宪法与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4)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严格。
命题点5: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的原因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因此,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命题点6:如何理解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鲁人版】[2016,T5④](1)宪法的至高地位决定了它是最高的行为准则。
(2)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
我国的各级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据宪法行使着不同的国家权力。
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做宪法禁止做的事,不得拒绝做宪法规定做的事,不得做宪法未授权的事。
(3)宪法是一切团体和组织的最高行为准则。
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不得有超越宪法的特权。
点拨中考“口语交际题” 2006年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的“口语交际题题”,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体会他人言外之意: 请看三明市2006年的一道口语交际题: 例一、去年李文同学参加市作文大赛,名落孙山,他很沮丧。
语文老师对他只说一句话:‚这会过去的。
‛今年,李文同学又参加市作文大赛,获得一等奖,他可高兴了。
这时语文老师还是对他只说一句话:‚这会过去的。
‛ 请问:语文老师去年、今年说的‚这会过去的‛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点拨:
揣摩言外之意,不能从字面上去寻求答案,应将老师的话置于语言环境中去分析。
【答案:去年说的意思是:没获奖,别气馁,只要努力进取,以后还有机会的。
今年说的意思是:获奖了,值得高兴,但别骄傲,今后还要更加努力。
】 二、说服他人改变某种观点或行为: 这类题解答的关键是:你要用得体的语言文字表述说服的理由,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目的。
请看2006年南平市非课改区的一道口语交际题: 例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中学生:‚不许进入营业性网吧‛,但一些同学仍背着家长和老师上网吧,网吧老板也违规经营。
对此,你作为一个中学生,怎能袖手旁观?于是,你到网吧找朋友王亮。
①你对正贪恋上网的王亮说: ②你对违规经营的网吧老板
说:
点拨:此题就是一道说服他人改变某种行为的“口语交际题”。
说话时,你要用得
体、婉转的话语将自己的理由陈述出来,以令王亮改变态度,网吧老板同意放行。
千万不要有过激的言语。
【答案:①王亮,我现在有一些题还没做,你呢?也没做吧。
我们还是先回家去把作业做完吧。
②老板,我想叫正在你这儿上网的王亮同学一块回家做作业,我想你一定会支持我的,是吗?】 三、反驳他人观点: 请看嘉兴市2006年的一道口语交际题: 例三、光明中学举行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自律(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风气主要
靠他律(他人约束)‛。
辩论时,双方唇枪舌剑,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可见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
律。
‛作为正方,你将怎样得体有力地回击反方? 点拨: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反方辩词,明白其观点(养成良好风气主要靠他律)及发问的意图,然后用得体而有力的理由反驳对方。
【答案:(1)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2)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
(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他律。
】 四、采访类:
请看淮安市2006年的一道口语交际题: 例四、在淮安市繁华的商业中心淮海广场上,有一座名为‚江淮明珠‛的球形雕塑。
这座雕塑体现了淮安的区域特点,是淮安城区的一大景观。
最近,有人建议用周恩来总
理塑像代替这座雕塑,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对这一建议,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某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你。
记者:同学,你好!我是某报记者。
最近,有人建议‚用周恩来总理塑像代替‘江淮明珠’球形雕塑‛,请问你是否赞同?
同
学:
记者:请你说说理由。
同学:第一,;第二,。
记者:谢谢你,再见!
点拨:采访类题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⑴你的身份是一名小记者,要求你根据采访对象设计采访问题。
此类题的解答,你应首先明白自己因什么事件而采访。
其次,你要考虑采访对象的职业、职位等特点。
第三,你还得注意语言得体并用“祈使句”设计问话。
当然,称呼语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⑵你是被采访对象,要求你回答记者的提问。
解答这类题,你一定要认真倾听记者的提问,在听懂问题的基础上言之有理并得体地回答,切忌答非所问。
本题就属于这种类型。
【答案:赞同。
周总理是淮安人民的杰出代表;表现淮安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可以提高淮安的知名度;丰富淮安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赞同。
总理塑像立在商业中心广场中央,容易使人产生‚指挥‛交通的联想;在商业中心会引起交通堵塞;广场周围商层建筑鳞次栉比,不利于展现总理的伟人形象;】
五、设计不同语境下的说话语言:
请看随州市2006年的一道口语交际题:例五、下午第三节课,班上张伟同学肚子疼痛厉害,王明和李强连忙将他送到市中心医院。
经医生诊断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需立即动手术,手术费为2000元。
王明和李强商量先打电话通过张伟父母,然后再跟自己父母打电话。
请你根据以上情境,设计出两次电话的内容(称呼及部分内容已给出),要求语言简洁、明了。
①王明给张伟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叔叔(阿姨),我是张伟的同
学,。
(以下填写内容不超过30字)
②王明给自己父母打电话的内容为:爸爸(妈妈),。
(以下填写内容不超过15字)
点拨:给张伟父母打电话,一定要用简洁、明了的话语告知张伟病况、所在医院及所需费用等内容,以免告知不清而误事。
由于有字数限制,“请立即赶过来”等话可以删去。
给自己父母打电话,只须告知事由和自己在干什么即可。
【答案:①张伟得了急性阑尾炎,正在市中心医院等待手术,需2000元钱。
②我班同学病了,我在照顾他。
】
六、幽默诙谐类:
请看重庆市2006年的一道口语交际题:例六、如果你是皮埃尔先生,在下面情景中,你将怎样得体而幽默地要回自己的大衣?
饭厅内,皮埃尔发现一个客人错穿了他的大衣,于是异常谦恭地碰了碰这位顾客:‚对不起,请问您是不是皮埃尔先生?‛
‚不,我不是。
‛那人回答。
‚啊,‛皮埃尔舒了一口气,
‚
‛二人相视一笑,客人愉快地脱下了大衣。
点拨:此题的答语必须体现幽默、诙谐、得体的要求。
【答案:那我没弄错,我就是他.您错穿了他的大衣。
】
总之,我们在做“口语交际题”时,一定要紧扣题目提供的交际语境,做到用文明、得体的语言去作答,切忌言语生硬,不着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