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例儿童哮喘的规范化管理回顾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7.87 KB
- 文档页数:1
儿童哮喘规范化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哮喘规范化健康教育与管理的效果。
方法对62例哮喘患儿实施规范化健康教育与管理1年,记录并比较实施前后患儿的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缺课天数及呼气峰流速值。
结果实施后哮喘患儿平均发作次数、急诊次数、住院次数、缺课天数明显减少(均有P<0.05),PEF平均值明显提高(P<0.05)。
结论儿童哮喘规范化健康教育与管理针对当前哮喘防控水平不理想的原因采取措施,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控哮喘的效果,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儿童哮喘健康教育哮喘(asthma)是一种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是世界公认的医学难题,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1]。
近年来儿童哮喘的患病率、病死率有逐年增高趋势,上海、广州、西安等地抽样调查结果,哮喘的患病率约1%~5%,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对于哮喘患儿,除了急性发作期有效治疗外,缓解期的管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此,我们对2010年1月~12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的62例哮喘患儿实施规范化的健康教育与管理,现将实施情况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1月-1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的62例哮喘患儿,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哮喘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及分级标准[2]。
其中男39例,女23例;年龄3~16岁,平均为6.4岁;病程2个月~8年,平均为2.6年;轻度26例,中度31例,重度5例。
1.2 方法所有患儿按照全球哮喘防治指南(GINA) [3]等内容建立哮喘档案并进行规范化健康教育与管理,定期随访,及时评价病情、调整用药等。
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具体实施内容为:①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的哮喘诊治培训,熟练掌握GINA指南。
②患儿一经确诊全部建立哮喘档案,填写哮喘登记本,备注家庭住址及联系电话以便随访(1~2个月随访1次),及时评价病情、调整用药剂量,掌握正确的的吸入方法。
哮喘儿童治疗规范化管理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过敏性哮喘的发病率日益增加。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简称舌下脱敏,是可以阻断过敏性疾病自然进程的一种新型的免疫疗法[1-2]。
但由于舌下脱敏的治疗时间一般是3~5年[3],相对较长,起效的过程相对平缓,患者在家自行用药,以及对舌下脱敏了解不足等原因,患者容易出现治疗依从性差、疗程不足等情况,从而影响疗效,浪费医疗资源[4]。
因此,探索提高患者依从性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旨在评估规范化管理对接受舌下脱敏治疗的过敏性哮喘患儿的依从性的影响,以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过敏性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海南省人民医院南沙门诊就诊并接受舌下脱敏治疗的240例尘螨致敏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患儿年龄4~14岁,平均937±272岁,其中男性132例,女性108例,所有患儿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2016年哮喘诊断标准;血清特异过敏原检测粉尘螨阳性≥3级或皮肤点刺试验粉尘螨阳性≥++;所有患儿的一秒用力呼气容积1、呼气峰流速在预计值80以上。
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120例。
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
12舌下脱敏治疗。
采用粉尘螨滴剂浙江我武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20060012对患者进行治疗。
递增期第1、2、3周分别使用畅迪1号蛋白浓度1μ、2号蛋白浓度10μ、3号蛋白浓度100μ作为递增剂量,均按1、2、3、4、6、8、10滴依次递增服用;从第4周开始服用滴剂4号蛋白浓度333μ作为维持剂量长期服用,每次3滴。
患者将滴剂滴于舌下,含服1~3后吞咽,1次,服药后15内不再饮水进食。
13方法。
131对照组该组患儿按照诊疗常规仅由门诊医师和分诊护士在首诊时按照说明书给予用药指导,以及交待费用等问题,并叮嘱其按期复诊。
96例儿童哮喘的规范化管理回顾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哮喘的规范化管理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方法:对96例哮喘儿童实施规范化管理。
结果:患儿经1~2年的规范化管理,哮喘控制75例,部分控制18例,未控制3例。
结论:对哮喘儿童实行规范化管理,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基层医院儿科推广使用。
【关键词】儿童哮喘;规范化管;临床控制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17-0115-01儿童支气管哮喘是近年来十分引人关注的全球公共健康问题,中国儿童的病率显著上升,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
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和生长发育。
制订合理的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用尽可能少的药物达到治疗目的,使这一慢性的身心疾病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本院自2009年3月对于哮喘儿童规范化管理,现对96例哮喘儿童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诊断支气管哮喘96例,均符合《褚福棠实用儿科学》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龄3~14岁。
根据患儿有无日间症状,有无日常活动和活动受限,有无夜间症状或因哮喘发作而憋醒,有无需接受缓解药物治疗,肺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有无哮喘急性加重,将哮喘分为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
96例患儿根据初次诊断分为控制35例,部分控制40例,未控制21例。
1.2 方法哮喘治疗方案是在以患者哮喘控制水平为主导的一个持续循环过程中进行的。
每三月复查1次,根据哮喘控制水平修改治疗方案,最终达到临床控制。
如果目前治疗方案不能使哮喘达到控制,治疗升级直至达到哮喘控制。
当患儿达到哮喘控制后(须经过3个月才可确认)并至少维持3个月以上,考虑减量治疗。
如果患者在最低剂量控制药物治疗下仍能维持哮喘控制,而无哮喘症状复发至少1年,才考虑停用药物治疗。
建立患儿哮喘档案,教会患儿掌握简单的自我管理方法。
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摘要哮喘是影响儿童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之一,其严重程度不仅影响着儿童的身体健康,也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规范化管理是控制儿童哮喘有效的方法。
本文收集了大量的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相关研究,综合分析了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效果与影响因素,以期为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本文根据规范化管理的实现方法和随访方式将其效果分为控制哮喘症状、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等方面。
而影响规范化管理效果的因素包括医患关系、医疗条件、家庭环境和儿童个体差异等。
从这些因素入手,可以对规范化管理效果进行量化评估,并且为提高规范化管理效果提供参考。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方法,对国内外关于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研究结果表明,规范化管理是控制儿童哮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并且规范化管理的实施可以将哮喘症状和药物副作用降到最低程度,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水平。
然而,规范化管理的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包括医师及家属的认识不足、医疗资源不足、家庭环境不利等。
因此,需要不断优化规范化管理措施,加强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解决医患关系的问题,创造一个有利于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良好环境。
关键词: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效果;影响因1. 引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肺功能水平。
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哮喘患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我国儿童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
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儿童哮喘的发生和发展,规范化管理已经成为控制儿童哮喘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收集大量的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相关研究,综合分析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的效果和影响因素,以期为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2. 规范化管理的实现方法规范化管理是指以策略性、系统化的方法,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等知识综合运用,针对哮喘患儿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计划和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和预防复发的目的。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10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对我院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病例与肺炎衣原体(CP)感染的关系进行临床分析。
方法通过固相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测定100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病例血清特异性CP-IgM及CP-IgG抗体,同时观察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病例的临床控制情况,从而对儿童哮喘急性发作与肺炎衣原体感染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0例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病例中,检测出CP-IgM阳性17例,阳性率17.0%,CP-IgG阳性26例,阳性率26.0%。
而CP感染的26例哮喘患者中有12例(46.2%)单纯给以吸入激素治疗后哮喘控制良好;另外14例(53.8%)给予阿奇霉素静滴然后口服阿奇霉素序贯治疗或给予红霉素足疗程治疗,同时配合规范吸入激素治疗,哮喘急性发作获得完全控制。
结论儿童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哮喘急性发作有关,在哮喘患者中进行肺炎衣原体特异性抗体的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配合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及规范吸入激素治疗,可尽早达到哮喘的完全控制。
【关键词】儿童哮喘;肺炎衣原体;治疗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哮喘急性发作儿童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龄(4.5±2.1)岁,按患儿年龄分为1~5岁组61例,5~14岁组39例。
1.2 诊断标准所有病例诊断均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2008年修订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
1.3 方法通过固相酶联吸附(ELISA)方法,进行测定本组病例受检者血清中肺炎衣原体特异性IgM及IgG抗体。
2 结果2.1 实验室检查患者在住院当日或者次日采血进行检查。
血清单纯CP-IgM 阳性17例(阳性率17.0%);CP-IgM及CP-IgG均阳性26例(阳性率26.0%);单纯CP-IgG阳性9例(阳性率9.0%)。
2.2 治疗本组100例哮喘急性发作儿童均给予规范吸入激素治疗,采用硫酸沙丁胺醇和布地奈德雾化吸入。
小儿支气管哮喘病96例临床治疗观察与分析作者:党景东张新春周翠红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2期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提高治愈率。
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小儿哮喘病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病例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其进行临床治疗,并对疗效进行观察。
结果经过精心治疗,本组96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治疗组临床控制27例(56.25%),显效10例(20.83%),有效8例(16.67%),总有效率93.8%;对照组临床控制15例(31.25%),显效10例(20.83%),有效10例(20.83%),总有效率82.0%。
结论小儿支气管哮喘联合给药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同时家庭还需要积极配合,出院后做好预防工作。
关键词: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亦称之为小儿哮喘,是一种以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反应为主的气道慢性炎症。
对易感者此类炎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广泛的可逆性气道阻塞症状小儿哮喘既往认为婴幼儿支气管哮喘发病率较低,近年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儿科患病率以1~6岁较高,于学龄期后逐渐下降,初发年龄3岁,以内者占84.8%常见症状有咳嗽、咳痰、呼吸急促、呼气延长、发作性喘息,尤其是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1990年、2000年两次全国儿童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城市儿童哮喘平均发病率为0.91%和1.54%,2013年第三次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数据显示城市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3.01%,比10年前增加一倍[1]。
因此加强对小儿哮喘病的诊断,提高治疗质量,减轻患者病痛非常重要。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2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96例小儿哮喘病患者,均符合临床小儿哮喘病诊断标准。
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6.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