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中的护理配合
- 格式:pdf
- 大小:374.58 KB
- 文档页数:2
哮喘儿童的护理要点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疾病,对儿童的身体和生活都带来了许多困扰。
为了有效管理哮喘症状和提供良好的护理,以下是一些哮喘儿童护理的要点。
1. 充分了解哮喘病的特点和症状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主要特点是气道炎症和气流受限。
哮喘儿童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了解哮喘的病理生理过程以及常见触发因素,对于正确护理和有效应对症状至关重要。
2. 与医生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每个哮喘儿童的病情不同,因此,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很重要。
家长应与儿科医生密切合作,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确定合适的药物治疗和预防性的措施。
及时调整和监测治疗方案也是必要的。
3. 提供合适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管理哮喘症状的关键环节。
快速缓解药物(如β2激动剂)可帮助缓解急性发作的症状。
控制性药物(如吸入类固醇)则用于长期控制病情。
家长需要确保哮喘儿童按时按量使用药物,并了解各种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 定期监测和评估病情哮喘儿童需要定期的随访和评估。
通过监测肺功能、哮喘症状和使用药物的情况,医生可以对儿童的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并提供相应的建议。
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检查和评估,并记录儿童的症状和药物使用情况。
5. 避免哮喘触发因素许多因素可能触发哮喘儿童的症状加重,如过敏原、冷空气、病毒感染等。
家长应注意避免哮喘儿童接触可能引起症状的物质或环境,如室内空气污染、寒冷干燥的环境等。
同时,儿童的个人卫生和免疫力也需要得到重视。
6. 教育儿童正确使用吸入器吸入治疗是哮喘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很多哮喘儿童和家长并不熟悉吸入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育儿童和家长掌握正确的吸入器使用技巧,可以提高药物吸入的效果,减少症状的发作。
7. 鼓励儿童参与体育锻炼虽然哮喘儿童容易因锻炼而引发症状,但适度的体育锻炼对于提高肺功能和增强身体素质仍然十分重要。
家长应鼓励儿童积极参与适合自己的运动,同时避免过度运动导致的症状加重。
儿童哮喘管理方案1. 引言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尤其在儿童中发病率较高。
儿童哮喘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研究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有效的儿童哮喘管理方案,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和管理病情。
2. 儿童哮喘管理方案的目标儿童哮喘管理方案的目标是降低儿童哮喘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日常活动和研究。
3. 儿童哮喘管理方案的内容3.1 教育和信息交流儿童哮喘管理的第一步是为患儿及其家长提供关于哮喘病情和管理的教育。
这包括以下内容:- 哮喘的定义、症状和诱因- 如何正确识别哮喘发作的症状- 哮喘发作的应急处理方法- 使用哮喘控制药物的正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预防措施此外,与儿童哮喘有关的信息交流也是重要的。
医生、护士和家庭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和信息共享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和控制儿童哮喘。
3.2 哮喘控制药物的使用哮喘控制药物是管理哮喘的关键,尤其是对于那些频繁发作或持续不减的患儿而言。
这些药物包括长效支气管舒张剂、吸入性类固醇和其他支气管扩张剂。
对于儿童的哮喘控制药物使用,以下几点需要特别注意:- 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使用雾化器或吸入器进行吸入- 药物的剂量和频率的合理调整,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和哮喘严重程度的儿童- 定期的复查和药物疗效的评估,以及必要时的调整3.3 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预防措施除了药物治疗,儿童的生活方式的调整和预防措施也可以有效地管理哮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议:- 避免或减少哮喘诱因,如烟雾、灰尘、花粉等- 鼓励儿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有害的环境- 建立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和通风- 定期进行哮喘病情的监测和记录4. 儿童哮喘管理方案的推行和评估为了有效推行儿童哮喘管理方案,以下工作是必要的:- 建立专门的儿童哮喘管理团队,包括医生、护士和其他相关专业人员- 组织定期的儿童哮喘管理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 建立儿童哮喘病历和数据管理系统,便于监测和评估疗效- 鼓励儿童及其家长积极参与哮喘管理,如记录日常症状和药物使用的情况针对儿童哮喘管理方案的推行,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包括哮喘控制的情况、生活质量的改善、医护人员和家长满意度等,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
儿童哮喘的正确护理措施有哪些文章来源:山西太原解放军264医院儿童哮喘的正确护理措施有哪些呢?儿童性哮喘是一种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最常见呼吸道疾病,近年来儿童性哮喘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上升趋势。
儿童性哮喘是一种很危险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的话可能会伴随终身。
那么,儿童哮喘的正确护理措施有哪些呢?儿童哮喘的正确护理措施有哪些?具体如下:1、防止接触过敏原: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哮喘的诱发因素是什么,是过敏原刺激、精神因素还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患儿一般发作前常会有粘膜过敏现象,如鼻、眼睑痒、打喷嚏、干咳等先兆症状,家长也要心里有数,平时在家中,哮喘发作时要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在饮食上要清淡、营养丰富,避免油腻、过咸、辛辣等刺激强的食物,多餐少食,多吃蔬菜水果。
同时家里最好不要挂壁毯、字画,避免用丝绵、羽绒做的被褥等容易引起过敏的物品,注意保持室内通气,室内避免吸烟,尽量少放置杀虫剂、化妆品等有挥发性气味的物品。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进行皮肤试验,寻找过敏原,然后应予清除或避免接触。
如尘螨、蟑螂、动物皮屑及羽毛等都会诱发气道变应性炎症,因此需要经常打扫环境,清洗被褥,避免用羽毛制成的衣被等。
2、保护性治疗:生活宜规律,避免过度疲劳,预防呼吸道感染,消除鼻咽、口腔的病灶,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提倡夏季时参加游泳,但运动量应循序渐进,并应得到医生的指导。
3、提高机体免疫疗法:哮喘菌苗每周皮下注射2次,每次0.1ml,1~2周后,每周1次,每次剂量递增,增至lml即作为维持量,坚持2~3个月才能见效。
有活动性肺结核或肝炎者忌用。
此外也町使用核酪(-种核酸水解物),-般肌内注射每次2m,第1~3周每周3次,以后每周1次。
卡慢舒溶液也是-种免疫促进剂和调节剂,用量:1~4岁7mi/次,4~7岁lOml/次。
每日3次,3~6个月为一疗程。
但这些疗法在临床试用的效果不一,不宜作为常规使用。
4、中医药预防发作:中医在发作间歇期主张扶正培本,加强健脾益气补肾之法。
幼儿哮喘的日常护理和治疗幼儿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慢性呼吸道疾病,其特点是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咳嗽和呼吸困难。
对于幼儿哮喘的治疗,既需要药物治疗,也需要日常的护理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幼儿哮喘的日常护理和治疗方法。
一、日常护理1. 确定哮喘的诱因:了解幼儿哮喘的诱因对于预防和控制哮喘发作非常重要。
常见的哮喘诱因包括过敏原、感染、气候变化、运动等。
家长应尽量避免幼儿接触到这些诱因,减少哮喘发作的可能性。
2. 维持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烟雾、粉尘、花粉等过敏原的存在。
定期清洁房间,保持室内通风良好。
3. 饮食调理:合理安排幼儿的饮食,避免食用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和过敏原。
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提高免疫力。
4. 定期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幼儿的体质和免疫力,减少哮喘发作的可能性。
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5. 心理疏导:哮喘发作时,幼儿可能会感到恐惧和焦虑,家长应给予安慰和支持,帮助幼儿放松情绪,减轻症状。
二、药物治疗1. 支气管扩张剂:支气管扩张剂是幼儿哮喘的常用药物,可以通过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缓解哮喘症状。
常见的支气管扩张剂包括沙丁胺醇、布地奈德等。
家长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2.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幼儿哮喘的主要治疗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哮喘症状。
常见的糖皮质激素包括布地奈德、氢化可的松等。
家长应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糖皮质激素。
3. 预防性药物:对于频繁发作的幼儿哮喘,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预防性药物,如孟鲁司特钠、酮替芬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少哮喘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
4. 抗过敏药物:对于过敏原引起的哮喘,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氯雷他定、扑尔敏等。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过敏反应,缓解哮喘症状。
5. 免疫调节剂:对于严重的幼儿哮喘,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这些药物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减少炎症反应。
三、就医管理1. 定期复诊:幼儿哮喘需要定期复诊,医生会根据幼儿的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儿童哮喘护理指南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给患儿及其家人带来很大困扰。
正确的护理和管理对于控制儿童哮喘症状和预防发作至关重要。
本篇文章将为您准备了一份儿童哮喘的护理指南,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
1. 儿童哮喘的认知与教育儿童哮喘的护理首先需要提高家长和患儿对哮喘的认知与理解。
教育家长了解哮喘的原因、诱发因素、症状及早期预警信号,以及常用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同时,也需要教育患儿自己学会观察自身的症状变化,提醒家长及时采取措施。
2. 避免哮喘诱发因素了解哮喘的诱发因素对于儿童哮喘的护理至关重要。
家长应该尽量避免家中存在的过敏原,如宠物、尘螨等。
同时,要保持室内通风,并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卫生。
另外,家长还应尽量避免让患儿接触冷空气或有刺激性的气味。
3. 规律用药家长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给患儿用药,包括控制性药物和急性发作时的舒张支气管药物。
同时,需要监测药物的剂量和频次,避免过量使用或忽略药物使用。
在使用吸入器时,家长需要正确地指导和监督患儿的使用方法,以保证药物的有效吸入。
4. 运动与锻炼根据医生的建议,适当的体育运动对于儿童哮喘的控制非常重要。
家长可以与医生合作,制定适合患儿的锻炼计划。
同时,在运动前后给予患儿充分的热身与放松,以减少运动诱发的哮喘发作。
5. 饮食与生活习惯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于儿童哮喘的护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家长应给患儿提供均衡的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E的食物,并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
此外,保证患儿的充足睡眠时间,避免感染、情绪波动和疲劳。
6. 定期随诊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和定期随诊是儿童哮喘护理的重要环节。
家长应定期带患儿去医院复诊,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过敏原筛查。
同时,也需要随时与医生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哮喘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
7. 应急处理家长需要掌握儿童哮喘的紧急处理措施,以便在发作时能够迅速应对。
一旦出现哮喘发作,家长应确保患儿保持冷静,并及时使用急救药物,如雾化吸入舒张支气管剂或按照医生指示使用紧急吸氧设备。
儿童哮喘管理和护理建议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气道的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
它能够严重影响儿童的生活质量,导致课堂缺席、运动限制以及家庭焦虑。
因此,有效的管理和护理对于减轻病情、提高患儿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探讨儿童哮喘的管理策略和护理建议,旨在为家长和相关护理人员提供实用指导。
一、了解哮喘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其特征是可逆性气流受限。
其原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因素和免疫系统反应等。
了解哮喘的基本知识是有效管理该病的第一步。
1.1 哮喘的发生机制哮喘发生时,气道内壁发炎,导致气道变窄,呼吸困难。
当接触到致敏原(如灰尘、花粉等)或刺激物(如烟雾、冷空气等)时,气道会收缩,产生咳嗽、喘息及胸闷等症状。
从生理角度看,哮喘患者的气道反应性较高,即对外界刺激表现出过度反应。
1.2 哮喘的临床表现儿童哮喘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 - 咳嗽,尤其是在夜间或运动后加重 - 胸闷或胸痛 - 喘息或呼吸急促 - 感冒后症状加重1.3 哮喘的分类根据症状的频率与严重程度,哮喘通常分为轻度间歇型、轻度持续型、中度持续型和重度持续型。
了解不同类型有助于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
二、哮喘管理策略有效的哮喘管理策略需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和教育,使儿童及其家长充分理解哮喘的性质及其控制方法。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管理策略:2.1 避免触发因素许多儿童的哮喘症状会因特定因素而加重,因此识别并尽量避免这些触发因素非常重要。
常见触发因素包括:过敏源(如花粉、宠物皮屑)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烟雾)冷空气或剧烈运动家长可以通过记录症状与环境变化,帮助医生识别触发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避开策略。
2.2 合理用药药物治疗是儿童哮喘控制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分为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应每日按医嘱使用,以控制基础炎症。
缓解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仅在出现急性症状时使用,用于迅速缓解气道痉挛。
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进行用药,定期复诊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是确保控制病情的重要措施。
儿童哮喘的护理及健康教育引言儿童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提供良好的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控制儿童哮喘症状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和防止哮喘的触发因素,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支持儿童的心理健康。
儿童哮喘的护理儿童哮喘的护理措施是多方面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控制: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烟雾和化学物质的暴露;保持居室的温度和湿度适宜;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尘螨等过敏源。
2. 饮食控制:避免过敏原食物,如花生、海鲜等;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饮食应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的食物。
3. 运动管理: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尽量避免在休息期间进行剧烈运动;进行适度的锻炼可以增强肺功能,但一定要避免引发哮喘发作。
4.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规律地使用预防和控制哮喘的药物,如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和快速救济药物。
5. 病情观察:家长应密切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及时应对哮喘发作,避免病情恶化。
儿童哮喘的健康教育儿童哮喘的健康教育对于儿童及其家长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1. 了解哮喘病的基本知识:儿童及其家长应该了解哮喘的病因、症状、发作的规律等基本知识,以便更好地应对和管理哮喘病情。
2. 掌握合理用药方法:儿童及其家长应该学会正确使用吸入器及其他相关设备,掌握合理的药物剂量和使用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3. 排除哮喘的诱因:儿童及其家长要学会辨别和排除室内外的哮喘诱因,如花粉、宠物毛发、灰尘等。
同时,也要学会应对不可避免的诱因,如感冒等。
4. 积极参与康复训练:儿童可以参加相关康复训练,如呼吸锻炼、音乐疗法等,以提高肺功能和心理健康。
5. 定期复诊和儿童参与:儿童及其家长要建立规范的复诊制度,及时跟踪儿童哮喘的病情,并与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结论儿童哮喘的护理和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与医生密切配合,了解儿童哮喘的病因和病情,掌握适当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法,以提高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并预防哮喘发作的发生。
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及家庭护理措施
一、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
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早期预防:避免致病因素,加强免疫力,预防发作。
2.规律治疗:坚持规律用药,按时按量服药,不间断治疗。
3.个体化治疗:根据儿童哮喘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个体化调整药
物治疗方案。
4.综合治疗:综合应用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和物理疗法。
5.持续监测:定期监测病情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复发和恶
化。
二、家庭护理措施
除了药物治疗外,家庭护理对于儿童哮喘的控制和预防同样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家庭护理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室内保持通风良好,避免异味和烟雾刺激。
2.保持适宜湿度: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避免空气过干或过湿。
3.避免过敏原:家中要清洁整洁,避免宠物和尘螨等过敏原。
4.合理饮食:合理膳食,多食含维生素C和E等有益物质的食物,少
食易引起过敏的食物。
5.适量运动:引导儿童适量运动,增强体质,促进呼吸道发育。
6.注意保暖:天气变冷时及时增加衣物,避免受凉导致哮喘发作。
7.定期检查:定期带儿童到医院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儿童哮喘的治疗原则需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规律化的治疗方案,并结合家庭护理措施,全面管理疾病,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复发风险。
家庭护理措施对于儿童哮喘的控制和预防同样至关重要,家长和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儿童哮喘的认识,积极配合医师给予的治疗并关注日常护理,以确保儿童哮喘得到有效控制和管理。
哮喘儿童的护理技巧在护理哮喘儿童方面,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家长和护理人员提供更好的照顾和支持。
1. 提供儿童友好的环境哮喘儿童对过敏原和环境刺激非常敏感,因此,创造一个儿童友好的环境尤为重要。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并定期清洁家居,以减少尘螨、霉菌和其他过敏原的存在。
避免使用强烈的化学清洁剂和室内装饰品。
提供安静、温暖和舒适的环境,有助于减轻哮喘症状。
2. 认识哮喘的症状和触发因素家长和护理人员应该了解哮喘的症状和触发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常见的哮喘症状包括喘息、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
触发因素可能包括过敏原、冷空气、病毒感染等。
通过监测哮喘症状和触发因素,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作。
3. 合理使用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控制哮喘症状的关键。
家长和护理人员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正确使用药物。
常用的哮喘药物包括预防性药物(如吸入型类固醇)和急救药物(如支气管扩张剂)。
遵循正确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定期监测哮喘控制情况,并在需要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4. 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营养均衡的饮食对于哮喘儿童的健康至关重要。
推荐提供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物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避免过食或过敏原,如牛奶、蛋类、鱼类、坚果等。
有规律地进食,避免过度饥饿或饱食。
5. 避免感染哮喘儿童容易受到感染的影响,特别是呼吸道感染。
因此,家长和护理人员应该加强个人卫生,并确保儿童接种了必要的疫苗,如流感疫苗。
避免接触感染源,遵循正确的咳嗽和打喷嚏礼仪,如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
6. 让儿童参与体育锻炼虽然哮喘儿童需要特别关注,但是他们同样需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定期锻炼有助于提高肺功能和身体健康,减少哮喘症状发作的次数。
选择适合儿童的体育项目,并确保在安全环境中进行。
7. 家庭支持和教育家庭支持和教育对于哮喘儿童的护理至关重要。
家长和护理人员应该接受相关的培训,了解哮喘的管理和应对技巧。
与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保持良好的沟通,定期复诊并遵循医嘱。
儿童哮喘规范化管理中的护理配合
发表时间:2015-10-20T15:08:00.31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2期供稿作者:翟晓燕
[导读]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儿科采用SPSSl3.0统计分析软件,管理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翟晓燕
(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市人民医院儿科 214400)
【摘要】目的:在儿童哮喘治疗中推行哮喘规范化管理,并配合相应的护理干预,提高管理效果。
方法:选取年龄>5岁,根据GINA 哮喘控制水平分类属于未控制的哮喘患儿60例,进行规范化管理治疗及护理干预,每个月复诊1次,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进行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百分比(PEFpred%)检测及填写C-ACT量表并比较。
结果:经过规范化管理及护理干预,患儿PEFpred%值明显上升
(P<0.05),C-ACT评分明显增加(P<0.05)(见表1),并且PEFpred%值与C-ACT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
结论:在儿童哮喘诊治中,采取及时有效正确的护理干预,并且尽早应用ACT病情自评估并结合PEF监测进行规范化治疗管理非常重要。
【关键词】哮喘;PEF;哮喘控制测试;护理干预;儿童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266-02
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
本文对60例哮喘儿童治疗过程中联合监测PEF和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评分,并给予正确、耐心的护理干预,现将管理效果和护理干预方法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
我科2012年0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儿童60例,年龄5~14岁,平均8.4岁,男性35例,女性25例。
所有病例的诊断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修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中关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1],并排除心脏、气道、消化系统的器质性疾病。
2.方法
2.1 儿童哮喘控制测试量表(C-ACT)
应用葛兰素史克公司提供的C-ACT量表(见图1),由专科医生向患儿及家长解释问卷中每句话的含义,然后请患儿和家长分别回答各自的问题,回顾过去四周哮喘控制情况,回答ACT问卷中5个问题,计算得分,<20分为哮喘未控制;20~24分为哮喘良好控制;25分为完全控制。
2.2 PEF检测
用科卡峰速仪进行最大呼气流量的测量,分别于晨起和晚睡前进行,并将PEF值、PEF变异率、PEFpred%值记录在“哮喘日记”上(见图2)。
PEFpred%≥个人预计值80%、PEF变异率<20%为哮喘控制;PEFpred%<个人预计值80%、PEF变异率>20%为哮喘未控制。
2.3 规范化治疗和管理
建立个人哮喘档案,即哮喘日记(见图3)。
2.4 随诊复查
治疗3个月后,收集患儿哮喘日记,并使用肺功能仪再次检测肺功能,记录治疗后的PEF%预计值,再次填写C-ACT量表,得出治疗后的C-ACT评分。
3.护理干预
3.1 吸入方法指导
吸入方法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指导。
加压定量气雾剂吸入器(MDI)在临床上最常用,使用时面罩应罩住患儿口鼻,储雾罐中的瓣膜随呼吸运动开启和闭合,喷药后吸入时间不少于1min。
年长儿使用干粉吸入器(DPI)时,应耐心示范吸入方法,避免吸入药物过量或浪费。
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时,耐心解释,消除家长对激素的恐惧心理,用后应立即漱口或帮助清洗口腔,以防止药物经口腔黏膜吸收引起全身副作用和口腔霉菌感染。
注意提醒家长,密切观察患儿心率、呼吸、面色等情况,吸入时呼吸应缓慢而规律,治疗完毕.观察患儿喘息有无减轻和呼吸困难有无改善,安静休息,并观察片刻无不适才可离开。
3.2 心理干预
对患儿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尤其对于年长儿,可告知其哮喘是可以控制和缓解的,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及时了解其心理及行为问题,积极给予疏导。
同时指导家庭成员进行正确的养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使患儿及家长心情舒畅,保持健康和乐观情绪,以减少哮喘发作次数。
3.3 健康宣教
定期举行哮喘之家联谊会、哮喘夏令营等活动,在欢快轻松的氛围中向患儿及家长讲解哮喘发病机理,介绍药物治疗方法,与患儿及家长形成互动。
对不同疾病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患儿及家长,还可进行分阶段、分层次的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方法[2]。
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l3.0统计分析软件,管理干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5.结果
经过规范化管理及护理干预,患儿PEFpred%值较之前明显上升(P<0.05),C-ACT评分明显增加(P<0.05),并且PEFpred%值与C-ACT 评分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
6.讨论
早期规范化治疗能有效避免哮喘患儿气道重塑,有利于肺功能的完全恢复,达到很少或不使用缓解药物,减少哮喘严重发作几率,从而增加完全控制的机会,提高生活质量。
长期监测PEF及PEF变异率、PEFpred%值有助于了解患儿气道高反应性和气流受限程度,动态反映哮喘患儿的病情,有利于儿童哮喘的分级诊断和治疗[3]。
而儿童哮喘控制测试(C-ACT) 在2006年被GINA推荐使用。
C-ACT是以问卷的方法评定哮喘控制情况,问卷包括7项内容(详见图1),在国外已广泛应用,可信度及操作性高,被认为是监测和评估哮喘病情简单安
全有效的工具[4],值得推广。
本次研究证实,通过正确有效及时的护理干预,经过家长及患儿对哮喘用药及ACT自评自测系统的学习,哮喘治疗依从性获得很大提高,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持续控制率显著增加,生活质量较前提高。
因此,在儿童哮喘诊治中,采取及时有效正确的护理干预,并且尽早应用ACT病情自评估并结合PEF监测进行规范化治疗管理非常重要。
图3: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10).
[2]袁望香.护理干预在门诊儿童哮喘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08,7(学术版).
[3]吴雪郡.619例儿童哮喘肺功能FEV1和PEF与小气道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