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_汉学语境下的跨文化中国文学阐释_李庆本
- 格式:pdf
- 大小:310.11 KB
- 文档页数:8
诗 歌 研 究宇文所安对诗大序!解读的两个问题任 真宇文所安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和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成为海外汉学中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佼佼者。
他的很多著作已被译成中文,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中国文论读本!(中译书名为中国文论:英译与批评!)即在此列,它不是满足于资料性的介绍,而是试图抓住文论思想产生时的本来面目。
中国的文化进入现代化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以西方的观念来阐释中国的传统,然而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现代主义)毕竟与中国传统有着巨大的不同,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我们无法面对世界文化彻底将传统中国解释清楚,而且也表现在汉学家在解释中国传统文化时希望进行还原的困难。
在此我想借讨论宇文所安在中国文论:英译与批评!中对诗大序!的论述,表明其观点中隐藏的西学理论来源对其初衷所造成的阻碍。
宇文所安说:∀诗大序!的实际起源问题不如其影响那么重要。
#∃那么,从他所说的诗大序!只是若干解释的松散集合来看,他这句话所错过的刚好就是中国传统中最关心的(经学或神圣)起源与传承(意义的解释)的密切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和文论都很注重对起源的追溯,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人并不善于把某个文本及其观念当成孤立的文本(或某种理念的表达)来研究,而毋宁在从它的起源到与其它文本的关联及其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影响或效果(而非仅止于意义和观念的流传)中来理解这个文本的价值和意义。
给予文本一个神圣的起源,并非是为之涂抹上一层可有可无的神圣光环,而是表明该文本及其影响是以一种∀真相#的身份与∀道#或历史必然性相一致的,这对于一个文本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看到,对诗大序!作者问题至今不绝的讨论,就表明起源问题在中国文论中并非是一个多余的问题。
为文本寻找一个起源,就暗含了既希望以某种统一的线索来对待文本,又不希望将其固定在某个人或某个派别的观念上,这个起源应该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遍的。
对于西方文论界来说,文艺既在创作上出自个体,但在归属上要么从属于社会历史或唯心主义的理念,要么因为具有了人的普遍反思能力或无意识来源(以∀情结#的形式94表现出来),而具有类的普遍性。
一、细读是一种手段季进所安,你好!这些天我们闲聊了不少话题,这次是比较正式的访谈,但也还是以聊天为主,主要想聊聊你的学思历程、学术体会,还有这些年你所从事的课题研究,另外也想就一些问题向你请教。
你的主要著作除了少数的几部外,都已经译成了中文,而且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你在中国是不是体会到了明星般的感觉?呵呵。
宇文所安哈,明星!我很怕这种感觉的,还是我们这样比较自如。
季进这种影响正说明了中国学界对你的肯定啊。
大家最熟悉的是你关于唐诗的著作,能不能先谈谈你最早怎么开始唐诗研究的?宇文所安很多人都问过我这种问题了。
我从小就对诗歌感兴趣。
十四岁那年,我们搬到北方大城市巴尔的摩,至少每星期都会去那里的市立图书馆浏览,阅读我能找到的所有文学书。
有一天,我偶然读到一本英文的中国诗选,感到非常新鲜,—下子就喜欢上了中国诗歌。
后来到耶鲁大学读书,我主要就是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文学,大学毕业后,很自然地就考进耶鲁的研究院,学习中国古代文学。
钱锡生当时没有机会来中国学习?宇文所安当时中国正在搞“文化大革命”,没法到中国来学习。
当时不少学习中国文学的美国学钱锡生季进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
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并执教耶鲁二十年。
1982年应聘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
现为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 特级教授,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合聘教授,是西方汉学界卓有成就、深具影响的中国文学研究者。
主要著作有《孟郊与韩愈的诗》(1975)、《初唐诗》(1977)、《盛唐诗》(1980)、《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1985)、《追忆》(1986)、《迷楼》(1989)、《中国文学思想读本》(1992)、《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论集》(1996)、《他山的石头记》(2002)、《晚唐诗:九世纪中叶的诗歌》(2006)、《中国早期经典诗歌的形成》(2006),主编有《诺顿中国文学作品选》(1996)、《剑桥中国文学史》(2009)等。
《国际汉学》第一期目录文史新探汉学的生命力………………………………………………………………… 任继愈《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英文) …………………………………………… 徐梵澄春秋三传尊桓论……………………………………………………… (台湾)周何周易古法与阴阳观念…………………………………………………………… 庞朴北魏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日)谷川道雄李凭译孙耀校汉学家专页冯友兰先生年表……………………………………………………………… 蔡仲德德国汉学家鲍吾刚…………………………………………………… (德)汉克杰附:鲍吾刚著作要目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文化对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影响…………………… (法)维吉尔·毕诺耿昇译中国儒教对英国政府的影响………………………………… (美)艾特蒙·莱特李文昌译莱布尼茨对于中国哲学的理解……………………………………………… 焦树安《金瓶梅》在法国…………………………………………………………… 王丽娜敦煌学研究敦煌学与日本人……………………………………………………… (日)池田温陈汉玉译中西文化交流史十七和十八世纪的中欧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方骏译利玛窦在华文化进路之哲学反省…………………………………………… 沈清松宗教与文化《浮屠经》考………………………………………………………………… 方广錩禅镜………………………………………………………………… 薛华杨煦生译李贺诗歌中的天竺佛影……………………………………………………… 张国风考古新篇临淄封泥考………………………………………………………………(日)关野雄瀚滪译陈公柔校近年来中国考古新发现及研究概述………………………………………… 俞永炳近思录蔡元培和张元济“吸收”和“消化”西学的社会意义……………………… 陈原儒家文化与现代性——读《最后一个儒家》……………………………… 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的中国汉语研究………………………………………………………… 张平德国汉学概述………………………………………………… (德)巴巴拉·霍斯魏建平译法国的古代中国研究………………………………………………… (俄)李福清国内近年来对国外有关蒙古、西藏和西域史名著的翻译出版概况………… 岳岩汉学发达史从西方发现中国到国际汉学的缘起………………………… (法)雅克·布洛斯李东日译近代欧洲思想界心目中的中国——简介欧洲作家和哲学家的不同观点(意)葛吉达,翟灿译汉学研究机构介绍“胡天汉月方诸”:简介美国东方学会…………………………… (美)李珍华法国远东学术研究院汉学研究简介………………………………… (法)郭丽英《华裔学志》(Monumenta Serica)简介………(德)弥维礼、李然游心译附:《华裔学志》要目选译东洋文化研究所 ----日本汉学研究的根基…………………………王启元编译图书评介开拓道教研究的新领域——《中国道教史》简介………………………沐平“汉魏封建说”的扛鼎之作——评何兹全新著《中国古代社会》……………………拓晓堂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普·杜阿拉谢萌珍编译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瞩目之作——《宋明理学史》………………………………………西梓西文人名译名对照表………………………………………………………… 李崇安编后《国际汉学》第二期目录文史新探邹平丁公陶文试探…………………………………………………………… 李学勤郑玄的易学…………………………………………………………………… 余敦康元好问述说………………………………………………………… (日)小栗英一李凭译焦、阮、凌礼学思想合论…………………………………………………… 陈居渊读《南冥集》新得…………………………………………………………… 汤一介汉学家专页学问在中西之间——记季羡林先生对中印文化的研究…………………… 王邦维法国汉学家谢和耐教授………………………………………………………耿昇中国文化在世界近代日本中国学的历史考察………………………………………………… 严绍璗道教文化研究在俄国………………………………………………………… 郑天星中国思想史研究容肇祖与明代思想史研究…………………………………………………… 姜国柱朱熹在经典文献注释中的解释思想…………………………………………王健老子思想本源论……………………………………………………(德文)杨煦生中西文化交流史《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信简序言》…………………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1583--1584年在华耶稣会士的8封信……………………… (美)霍· 林斯特拉万明译汤若望的教育基础及当时的学术思想…………………… (德)埃· 斯普林格张志文译宗教与文化汉代佛教与西域……………………………………………………… (荷)许理和吴虚领译中国道教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王卡台湾佛教暮课诵……………………………………………(德文)(德)弥维礼如何维持儒家对人民的统治………………………………………… (美)余蓓荷顾犇译近思录“取精用宏,含英咀华”——贺麟新儒学思想简述……………………………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利马窦的研究评介……………………………………… 李东日近年来中国古代城市研究综述……………………………………………… 曲英杰汉学研究机构二战之后法兰西学院的汉学研究…………………………………… (法)谢和耐耿昇译图书评介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 顾犇《成吉思汉----生平极其遗产》……………………………………………… 唐煜编后《国际汉学》第3期文史新探《坛经》版本刍议李申程颐与道学文化的兴起 {美}包弼德(周晋)译古代隐逸文化与陶渊明罗小东汉学家专页著名蒙古学家海西希教授及其著作乌云毕力格往者寥寥来者了无--记徐梵澄先生孙波中国文化在世界日本五山文学与宋明文学的关联和呼应王晓平礼仪之争与中国宗教习俗的西传中西文化交流史利玛窦著作中的科学和技术 {法}马若安耿升译利玛窦对中国宗教和哲学的介绍张西平18世纪在中国"政府"问题 {法}赫·哈尔德耿升译关于甘英西使余太山西学东渐史王徵:西方思想的传播者任大援严复《天演论》翻译中的科学精神田默迪宗教与文化中国的民间宗教及其研究方则之中国伊斯兰教说林秦惠彬中国佛教中的自我与个体{日}木村清孝辛岩译评《中国思想中的道家理论》{美}罗杰·T·艾米斯汪桂平译近思录从康有为的变法思想看儒家在"范式"转型中的第一个落点王健汉学研究进展张衡研究综述 {奥地利}雷立柏1996-1997年随唐五代史研究综述史睿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近现代汉语学术用语"研究项目方维规民俗学研究中国的尚右与尚左 {法}葛兰言简涛译注汉学发达史《中国回忆录》前言郑德弟译拓荒者和引水者:莱顿大学的早期汉学家{荷兰}包罗史王筱云译汉学机构介绍匈牙利汉学简史 {匈}鲍洛尼张晓慧译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介张桂贞德国马堡大学汉学系简介 {德}余佩荷书评及书目《汉学的概念及其现状》一文读后{意}廖内洛·兰乔蒂马琳译意大利近期汉学书目摘录李伟《国际汉学》第一、二辑目录第三辑英文目录辛岩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简介《国际汉学》第四期文史新探要重视中学西传——《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张岱年)中国文化属于世界——《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中译本序(任继愈)《中国的两位哲学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学》导论([英]葛瑞汉程德祥等译)楼兰始都争论与LA城为西汉楼兰城总论证(黄盛璋)汉学家专页二十世纪的学者巨人——李约瑟博士(王国忠)何兹全教授———中国古史研究一家(宁欣)中国文化在世界百年来之英译《论语》其———读西蒙·李新译《论语》(柳存仁)儒家学说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杨保筠)瑞典“中国宫”的形成及其风格(李明)中国:在神话与游记之间———西方人看中国三例[法」柯孟中国思想史研究张居正与王学关系之考辨(黄卓越)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身体政治学”:特质与涵义(黄俊杰)西方早期汉学史在华耶稣会传教士杜德美神父致本会洪若翰神父的信(郑德弟译)耶稣会传教士骆保禄神父致本会苏霖神父的信(郑德弟译)中国文学诗歌次序之构建:枚举(赋)新论 [美]李德领略古法生新奇———黄庭坚、元祐诗歌高潮与江西诗派(钱志熙)苏轼与僧人、道士(马大品)唐王朝对文学创作的态度 [美]戴维·麦克马伦牛来颖译中国古典小说西播述略(周发祥)中西文化交流史前伊斯兰时代中亚粟特语和回鹘突厥语基督教文献概述[丹麦]阿斯姆森陈怀宇译)利玛窦与文艺复兴 [意]彼埃罗·科拉迪尼耿昇南怀仁生平家族新考 [比利时]瓦列尔·阿里克斯杨双杨译《穷理学》———南怀仁最重要的著作(张西平)汉学研究进展面向新世纪的瑞典中国研究 [瑞典]罗多弼高建平李明译十六一一一十八世纪耶稣会研究 [荷]许理和辛岩译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一农)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研究的新趋势 [比利时]钟鸣旦马琳译德国的满学研究(黄淑娟)英文目录(辛岩译)《国际汉学》一、二、三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征稿启事《国际汉学》第五期目录汉学一家言研究海外汉学,促进文化交流……………………………………………… 任继愈我对国际中国学(汉学)的认识…………………………………………… 严绍璗“汉学”杂谈………………………………………………………………… 高建平十年甘苦寸心知………………………………………………………………… 刘东汉学家专页高罗佩研究………………………………………………………… (荷兰)伊维德程瑛译史华罗小传…………………………………………………………………… 吕滇雯西方早期汉学史早期西班牙人看福建………………………………………………………… 廖大珂中国(康熙)皇帝的故事(节选)…………………………………… (法)白晋杨保筠译自然之码----孔子的诗……………………………………………… (法)巴多明朱静日本当代汉学研究北魏的镇人………………………………………………………(日)直江直子李凭译西学的排斥与接受----近代技术在日中两国的位相……………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中西文化交流史蔡元培与法国文化…………………………………………………………… 沈福伟朝鲜《国朝五礼仪》与中国古礼……………………………………………… 彭林中国礼仪之争研究概述……………………………………………… (美)孟德卫莉苇译利马窦中国遗址考察初记…………………………………………………… 余三乐利马窦及其会友在江西……………………………………………… 吴孟雪曾丽雅中国文化在世界托尔斯泰的晚年和中国古典文化思想……………………………………… 吴泽霖宋程理学在欧洲的传播………………………………………… (丹麦)K·龙伯格耿昇译汉学研究进展北欧当代中国研究述评…………………………………………… (丹麦)柏思德李明译柏林汉学的历史和现状………………………………………………………… 简涛纪念澳门回归明清之际澳门的外来文化…………………………………………………… 黄鸿钊澳门在东西方关系中的“特区”作用……………………………………… 黄晓峰书评与书介中国:第一个帝国----评《剑桥中国史》卷一:秦汉帝国(澳)雷夫·德·克雷斯皮尼胡志宏译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 虞万里《数里乾坤》自序…………………………………………………………… 张德鑫汉学机构介绍慕尼黑大学汉学专业简介……………………… …………………………… 张东书英文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六期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和汉学研究漫议………………………………………………………… 阎纯德中国海外汉学研究现状之管见………………………………………………… 方骏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程裕祯汉学家专页20世纪的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法)谢和耐耿昇译卫礼贤的中国魂汉学与人类间的文化交流………………………………… 张东书我所认识的山田庆儿先生…………………………………………………… 廖育群西方早期汉学史神奇的东方——皮列士《东方志》摘要…………………… (葡)多默·皮列士何高济译一个葡萄牙冒险家的传奇——平托和他的《游记》…………………………高倩平托《游记》中宁波纪事考实——兼谈《甓余杂集》中的佛郎机资料… 汤开建遥望中国——简介基歇尔的《中国图说》………………………………… 张西平中西文化交流史饶宗颐与法国汉学家戴密微………………………………………………… 王振泽英敛之和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的兴起…………………… (美)唐纳德·帕拉贡辛岩译海外中国文学研究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 (美)梅维恒张国刚陈海涛译《红楼梦》中的命名…………………………………………… (美)米切尔·扬杨春译中国科技史研究中国传统数学的含义………………………………………………… (澳)何丙郁本草的分类思想----从世界图象到技术………………………… (日)山田庆儿康小青译《阴阳的催眠剂》----雅基博士对华夏科学的分析……………… (奥)雷立柏略论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特点与中西科学互动…………………………… 王扬宗宗教研究西方学者道教研究现状综述………………………………………… (法)傅飞岚徐克谦译儒家传统的宗教特征………………………………………(美)罗德尼·L·泰勒魏长宝译国际汉学研究史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汉学史………………………………………………… 李明滨捷克汉学简史及现状…………………………………………………………… 姚宁汉学机构介绍捷克东方研究所………………………………………………………………… 姚宁汉语研究16至18世纪传教士与汉语研究……………………………………………… 许光华20世纪中国对外汉语教学概观……………………………………………… 缪小放书评与书介节日:社会的透镜----《中国中世纪的鬼节》评介……………………… 侯旭东一部有用的工具书----《汉学书目杂志》…………………………………杨保筠编后记《国际汉学》第七期目录汉学一家言应重视对西方早期汉学的研究……………………………………………张西平国外汉学与比较文学………………………………………………………… 周发祥汉学研究的两个隐忧………………………………………………………… 柴剑虹汉学家专页辛勤地耕耘不倦地开拓——记德籍华人、著名汉学家乔伟教授张桂贞保加利亚的第一位汉学教授——文学翻译家宝拉·白丽婉诺娃徐家荣经典的发现与重建——孙康宜教授访谈录张宏生中国文化在世界中国与欧洲早期的哲学交流……………………………… (法)戴密微耿昇译十九世纪的欧洲汉学………………………………(德)傅吾康陈燕袁媛译欧洲汉学史简评………………………………………… (德)傅海波胡志宏译中国思想史研究“道”之分疏:论早期儒道之异同…………………… (美)严守诚孙波译“宋代经济革命论”反思…………………………………………………… 包伟民法国汉学史伯希和考察团与敦煌文献的流散…………………………………………… 刘进宝王韬与法国汉学大师儒莲………………………………………………………靳剑马若瑟的生活及其索隐主义----《马若瑟:中国哲学和索隐主义》绪论(丹麦)K.龙伯格马晓东译俄罗斯汉学史瓦西里耶夫与俄罗斯汉学…………………………………………………… 阎国栋《金瓶梅》研究在俄国……………………………………………………… 杨士毅中西文化交流史……………………………………………(美)魏若望余三乐译中国家具传入西方简史……………………………………… (芬)方海唐飞译中国文学韩国学者的中国小说研究………………………………………………………刘顺利《风月梦》与烟花小说…………………………… (美)派屈克·韩南徐侠译古典小说研究的视角转换——(俄)李福清中国古典小说研究述评…………………… 罗小东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类型研究——读小野四平《中国近代白话短篇小说研究》……………魏崇新赛珍珠与中国小说……………………………………………………………… 顾钧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何研究契约…………………………………………………(美)韩森余欣译胡天汉月——海外中国古代契约研究史略…………………………………… 余欣元代地图的一个谱系——关于李泽民图系地图的探讨(日)高桥正朱敬译汉学书评包乐史著《巴达维亚华人与中荷贸易》评述……………………………… 聂德宁评龙彼得《宋代收藏道书考》………………………………………………王宗昱鲍则岳《剑桥中国先秦史·语言文字》章评述…………………………… 王志平清代秘密社会近年来研究的一部可喜成果----《清代早、中期会党与秘密社会》评介…………… (加)戴高禄李晟文汉学机构简介名古屋外国语大学中文系简介………………………………………………杨春蒙特利尔大学与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简介…………………………… 李晟文日本大东文化大学述略……………………………………………………… 卢燕丽网络上的汉学研究专业门户网站……………………………………………陈燕附录《国际汉学》第七辑英文目录《国际汉学》征稿启事汉学家工作室工作条例《国际汉学》第五辑、第六辑目录编后记国际汉学(第8辑)目录:汉学一家言汉学发展前景无限任继愈作为专门学科的国际汉学研究李学勤汉学家的文化血统陈跃红汉学家专页史华兹的学术理路程钢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内藤湖南钱婉约汉学史研究世纪初俄国汉学三杰李明滨东南亚汉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贺圣达中西文化交流史试论亚马勒政府加强葡萄牙在澳门统治的几个步骤叶志良隋朝中西交通的开展石云涛13裨治文笔下的美国形象——从《大美联邦志略》的前后两个版本说起尹文涓14蒙古高原中国古代碑铭、瓦当遗存与汉学东渐卢明辉李烨中国文化在世界遗散在俄罗斯伊尔库斯克的中国古籍段洁滨托尔斯泰对中国古典文化思想的直接接触和借鉴吴泽霖20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眼中的文化中国与现实中国黄俊杰文学研究末代才女的“乱离”诗 [美]孙康宜中日微型小说漫谈 [日]渡边晴夫刘静译文本、语境与意识形态——海外元杂剧研究及其启示宋耕国际汉学9汉学一家言汉学与比较文学汉学研究三题汉学家专页论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耶稣会士汉学家安文思及其《中国新志》《光明之城》的讨论《光明之城》与南宋泉州社会论《文明之城》一书的真伪西方早期汉学与北京的文学通信中外文化交流史清朝前期天主教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及兴衰中国的马可·波罗新教传教士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韩国诠释学与“四七”论郑子瑜与日本学术界欧洲汉学史研究欧洲的敦煌学研究欧洲的汉语音韵学研究:第一阶段俄罗斯的汉学:道教研究中国文史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的基本问题总论中、韩目连母故事比较研究语言类型学汉语学习史研究威妥玛《语言自迩集》与对外汉语教学一部研究琉球人汉语教育的专著应加强对西方人早期汉语学习史的研究CHINA 备考从佉卢文材料看Cina一词的本源及其成立的年代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附录China缘起蜀身毒道新证《国际汉学》第九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8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8卷要目国际汉学(第10辑) 本书目录汉学-家言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汉学家访谈录韩国的“汉学”与“中国学”捷克汉学家、藏学家高马士访谈录汉学家专页艾田蒲和他的《中国之欧洲》追思汉学家马汉茂西方早期文学广州葡囚书简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在中亚和远东的早期传播法国对入华耶稣会士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试论耶稣修会精神与其在华传教政策的一致性简论北京中法大学欧美汉学史研究剑桥汉学的形成与发展俄国汉学史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眼中的清末科举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汉语普通话第3声的特征侯芝:女诗人兼弹词小说家“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专题墨子刻的儒学观史怀哲关于中国思想和儒家伦理的论述《华语官话语法》专题《华语官话语法》与17世纪的南京话《华语官话语法》中语法问题分析附录《国际汉学》第十辑英文目录《华裔学志》第50卷要目《中国研究书评》第9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1辑目录:汉学一家言21世纪汉学展望我国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汉学家专页阿瑟·魏理年谱简编马伯乐和戴密微汉学与国学:高本汉和钱穆的《左传》研究(瑞)马悦然论桑原的中国学纪念徐梵澄先生诞辰95周年《易经》西行易大传——新儒家之入门叶飞还有叶人去更无人钱钟书先生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钱钟书的《17、18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简介论17、18世纪英国对中国之接受西方早期汉字上帝创造了中国作者的话中西文化交流史汤若望和明清之际的变迁明朝士大夫与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纪理安——维尔茨堡与中国的使者唐诗在20世纪的波希米亚与斯洛伐克中国哲学研究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论中的真君形象朱熹的“理一分殊”对21世纪人类普遍伦理的意义道家的专气致柔的赤子本性与海德格尔的最本已的能在汉学史研究训读:日本翻译古典汉籍的独特方法琉球国第四批派遣留学生北京学习生活调查清代中后期澳门汉学研究钩沉汉学机构介绍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及其汉学研究汉学家访谈录半个世纪的汉学历程——罗马尼亚汉学家罗明夫妇访谈录书评与书介入而能出疑而求新——简析宇文所安研究中国研讨的四篇论文略谈《书于竹帛》一书中的几个问题——向钱存训先生请益附录《国际汉学》第十一辑英文目录《通报》第89卷要目《华裔学志》第51卷要目编后记国际汉学·第12辑汉学-家言汉学研究导论汉学家专页卫礼贤-传教士、翻译家和文化诠释者法国汉学家沙畹阿列克谢耶夫院士及其汉学学派汉学家访谈录巴斯蒂教授访谈录入华传教士研究开展清史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关于清代入华传教士文献收集与整理的设想关于《卫匡国全集》第三卷《中国新地图集》的几点说明中西文化交流史关于中西方文化的第一次实质性接触——访谢和耐教授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亚洲文会与中西文化交流河北大学图书馆所藏西文珍本书基本目录何大化——一位被历史遗忘的耶稣会历史学家史景迁的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宗教思想研究佛教与二程思想的发源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傅圣泽对于《道德经》及其他中国古代经典的解读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西方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述评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趋向——以美国及台湾地区为例国外关于近现代新疆基督教发展历史的研究概述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掌握汉语的金钥匙——论明清时期国外汉语教材的特点《薛海花》德文版译者序试论葛兰言《诗经。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理解作者:高静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1期摘要:中国文论以其术语的独特性、复杂性以及译介的困难性一直困扰着许多的西方文学研究者,本文就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的研究展开论述,根据宇文所安的观点,对中国文论的研究有两个关注点,一是知人传统,二是文论的内外模式,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就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作出的贡献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宇文所安;中国文论;知人传统一、前言宇文所安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过人的成就。
宇文所安自从接触到中国诗歌,就迅速的爱上了这种文学创作形式,开始研究中国诗歌,其代表作品有:《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等等。
中国古典诗歌一直是西方汉学家研究的难点,因为其中包含了许多中国文论术语,而这些术语在西方文论中很难找到对等的术语,因此在译介上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而宇文所安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正是从研究中国文论中这些感性、含混的术语开始。
二、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理解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宇文所安这个名字对国内学者来说并不陌生,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古典文论,其著作在美国出版,又被介绍翻译到中国来,给中国的文学研究带来许多的启发。
从1987年开始,宇文所安的著作就不断的在国内出版,包括《初唐诗》、《盛唐诗》、《迷楼:詩与欲望的迷宫》、《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等等,随着宇文所安传入中国的著作逐渐增加,国内学者对其作品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但是从总体来讲,国内学者对于宇文所安的作品研究重视程度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研究方向不深入目前我国学者对宇文所安的作品研究还不够深入,虽然有些学者高屋建瓴的提出了研究方向,即就其作品的跨文化视角、研究方法以及学术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实际上,国内学者并没有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有深入的进展。
(二)研究数量不多另外,目前国内学者对宇文所安的作品研究成果还不多,大多数的研究成果来自于各个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论文,虽然对宇文所安的作品进行了研究,但是难以产生较大的影响,且论文的数量不多。
北京语言大学比较美学与跨文化研究考博参考书目导师笔记重点一、专业的设置及考试科目二、导师简介李庆本,男,文学博士,教授,现为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任职,中华全国美学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会员。
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国思想史与学术史研究、汉语测试研究。
曾发表《孟子的"性善论"与基督教的"原罪说"》、《东方文化研究的误区与盲点》、《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20世纪中国美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走向跨文化研究的美学》等学术论文40余篇。
主要专著有《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美学》、《走出混沌:王国维读书与治学之路》等。
三、参考书目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
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教育考博分校(官网可咨询)联系。
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
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学科、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指导教师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401比较美学与跨文化研究李庆本①1011英语②2031中外文论③3074跨文化研究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
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
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
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
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
宇文所安的译评一、宇文所安与《文赋》陆机(公元261―303)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机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结合前人的经验,以创作过程中的构思问题为中心,“论作文之利害所由”,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问题,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和《诗品》的作者钟嵘),有很大的启发,可以说《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近两千年来不知有多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其中也不乏西方的著名的汉学家,宇文所安就是其中之一。
宇文所安(StephenOwen)是当代美国著名汉学家,为哈佛大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于该校东亚系和比较文学系,是以汉学研究而获此殊荣的极少数美国学者之一。
他学识渊博,学术思想敏锐,很有才气。
对中国古典文学文论情有独钟,造诣颇高,著作丰厚,如AnAnthologyofChineseLiterature(1996),TheEndoftheChineseMiddleAges(1996),TraditionalChinesePoetryandPoetics:OmenoftheWorld(1984),Remembrance:TheExperienceofthePastinChinese Literature(1986)等等。
不少论著已有了中译本,如《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初唐诗》、《盛唐诗》、《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迷楼》等。
1992年出版的ReadingsinChineseLiteratureThought可以说是他对中国文论研究与翻译的一部代表作。
这本书中,宇文所安对《文赋》等中国古代经典文论进行了精心的译评,其中每篇分中文原文、英译以及评论三部分,使我们从西方文论这一外在语境找到了一个新的观点和角度,其中不乏富有见地之处。
在他对西方文论与中国文论的双向阐释中,产生一种中西文化灵魂的碰撞,让我们发现过去未曾认识到的中西文论的许多新特色。
MASTERPIECES REVIEW1980年创刊书评在线跨越疆界的对话——读李庆本教授英文新著有感⊙李学萍[北京语言大学, 北京 100083]摘 要:李庆本教授的英文新著,立足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语境,在时间与空间统领下,以中国文化主体身份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学与美学关系的研究方法与实践问题,并提出超越中/西、古/今二元论的“跨文化多维模式”。
该专著跨越了语言、文化与时空疆界藩篱,突显了文学/文化文本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中的旅行路线以及在此过程中文本之间的交叉互动以及间性关系,考据论证严密、学理分析细致,兼具民族立场与世界视野,对于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沟通与对话具有方法论价值,是一部具有较高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学术专著。
关键词:跨文化多维模式 中西文学/文化关系 中国文化身份建构李庆本教授的新著《以文学与美学为焦点,重思中西关系》(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rough a Focus on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剑桥学者出版社2018年出版)以文学与美学问题为焦点,从中国文化自身建设出发,以“跨文化”为主线,从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了跨文化阐释、跨文化美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而扩展至中西文学与美学研究的互动过程与方法问题,为比较文学与美学研究提出了超越中西、古今二元论思想藩篱的方法与路径,格局高远,视野开阔,内容多元,思想丰富,论证严密,为文学与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该专著以“全球化与中国文化身份”开篇,探讨了全球化与文化身份的关系以及中国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建构自我文化身份的问题。
李庆本教授在该专著中提出的问题是:在全球化进程中,面对西方文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中国如何看待自身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成为全球化进程的积极参与者,又能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带着以上问题,李庆本教授从比较文学研究出发,开始了理论探讨。
2502020年17期总第509期ENGLISH ON CAMPUS宇文所安杜甫诗歌翻译策略研究——以《中国文学选集》为例文/倪 珍 黄道玉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杜甫诗歌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越来越引起学界的关注。
宇文所安著《中国文学选集从初始阶段至1911 年》(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eginnings To 1911,以下简称《中国文学选集》)堪称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里程碑,被权威的出版机构诺顿公司列入诺顿文选系列,这本选集是标准的教材,凡是美国学习中国文学的大学生都要阅读。
这本选集对杜甫诗歌的翻译和传播影响巨大,研究此选集对于杜甫诗歌的翻译策略意义重大,能够为更多的杜诗翻译提供宝贵的经验。
翻译策略是在翻译过程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采纳的方案集合。
在这项活动中,翻译活动的参与者是“原文作者”和“译文接受者”。
根据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对这两者的取向不同,翻译策略可以分为归化和异化两类。
归化策略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中。
异化是指在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主义压力下,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
异化译法的核心,就是要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特色。
归化和异化的策略经常被当成对立矛盾的两种策略,不能相容,本文将通过考察宇文所安对杜诗的翻译来探索这个问题。
选集中,宇文所安共翻译杜诗30题46首,包括《孤雁》《重题郑氏东亭》《渼陂行》《城西陂泛舟》《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悲陈陶》《悲青阪》《哀江头》《江村三首(选二)》《曲江二首其一》《潼关吏》《除架》《独立》《水涨》《江村》《春夜喜雨》《画鹰》《画鹘行》《丹青引赠曹将军霸》《八阵图》《古柏行》《秋兴八首》《绝句》《江汉》《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中宵》《返照》《兵车行》和《前出塞九首》。
纵观选集对这些诗歌的英文翻译可发现,宇【摘要】《中国文学选集》中有46首杜甫诗歌被译为英文,译者宇文所安灵活运用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力图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又努力弥补英语读者的陌生感。
2012年第4期第20卷(总86期)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JTU(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No.4,2012Vol.20Sum,No.86收稿日期:2012-03-27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作者简介: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宇文所安:汉学语境下的跨文化中国文学阐释李庆本(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 北京100083) 摘 要: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不是“新批评”的“细读”,而是一种跨文化阐释。
这种阐释不采用某一种特定的西方理论和方法,而是以自己的文化视角和思维习惯为基础,来对中国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
它是一种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并重的跨文化阐释模式。
生命体验和理性思维的并重一方面使得理性分析有了更多的感性内容和具体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感性体悟具备了充分展开的空间。
宇文所安的跨文化阐释模式是与美国汉学发展的新方向相一致的。
它可以突破“区域研究”的限定,使汉学进入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它能够使中国文学产生超越民族、国家界限的普遍价值,并有可能被更广泛的西方读者所理解、所接受。
关键词:跨文化阐释;宇文所安;美国汉学;中国文学;对外传播中图分类号:K207.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095(2012)04-0014-08一近年来,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尤其是对唐诗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学界极大的关注。
而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唐诗文本抽丝剥茧式的细读以及对唐代诗歌史的持久系统的建构。
这多少打破了长久以来我们对美国汉学的刻板印象:以为美国汉学专注于对现代中国的研究,而对古代中国的研究则非欧洲汉学莫属;以为美国汉学只关心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而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则是漠然处之的。
对于宇文所安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我们自然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认识。
宇文所安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读于耶鲁大学,1972年获得博士学位。
鉴于新批评的后期主要成员韦勒克、沃伦、维姆萨特、布鲁克斯等人二战后长期执教于耶鲁大学,形成后期新批评的“耶鲁集团”,我们自然可以根据他本人在耶鲁求学的这段经历,将他对中国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新批评”[1]。
而他对中国文学的“细读法”,则似乎又会加深我们的这种印象。
但从整体上看,宇文所安对唐诗的“细读”,是无法完全以“新批评”的“细读”(close reading)来涵盖的。
最明显的一点是,宇文所安并没有像“新批评”理论所要求的那样,既隔断文本与作者的联系,又隔断文本与读者的联系。
毋宁说,他虽然以文本分析为中心,却也并不忽视文本的时代背景、作者意图以及历史效果。
他无疑是从文本出发的,却绝没有停止于文本。
他的文本分析从来都是与文化、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笔者以为,基于他的文化身份,将他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看成是一种跨文化的阐释,仍然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而又稳妥的认识。
即使我们能够找出他对中国文学某些方面(如杜甫DOI:10.13806/ki.issn1008-7095.2012.04.0032012年第4期李庆本 宇文所安:汉学语境下的跨文化中国文学阐释诗歌)的某些“误读”,也无大碍。
因为跨文化阐释本身对于“误读”是宽容的,甚至可说“误读”是跨文化阐释本性所决定的。
对于宇文所安的“误读”,人们经常提起的一个例子是对杜甫诗的误读。
例如他对杜甫的《春日忆李白》的解读,迥异于我们传统的理解。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按照我们传统的理解,这首诗无疑是表达了杜甫对李白诗歌的赞誉和惦念之情。
但宇文所安的解释却多少颠覆了我们的这种理解。
在他看来,杜甫对李白赞誉的同时,却在压抑着自己与之一争高下的内心冲动,“在这首单纯的颂扬诗中,杜甫通过稍微改变一下书写语气,通过涌现在脑海中的一个特定的典故,通过偶然形成的一个特定的词句,还写出了一首非常不同的高傲诗。
这两种完全矛盾的诗同时展现,使我们从中获得快乐———文本表面是宽厚的、敬重的,文本深层则是高傲的、晦涩的。
”[2]218这多少有点让我们中国读者感到诧异,并进而认定这明显是对这首杜诗的误读。
不过仔细想来,宇文所安的这种解释也并非毫无根据,此诗最后一句“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就隐含地透露了作者的这种竞争对话的意图。
这是一个无法让中国传统伦理、传统诗评所接纳的结论,却由于宇文的他者文化视角而被凸显了出来,从而为此诗的解读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另一种感悟。
而宇文所安之所以能够从中读出“新意”,无疑应该归功于他的这种跨文化阐释。
另外一个与此类似的例子,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一书中对李清照《〈金石录〉后序》的解读,也与我们传统的解读迥然有别,并经常为国内研究者所津津乐道。
我们传统的理解是,李清照在文中回忆了自己与丈夫的美好生活以及历经金人南下的战乱之苦。
而宇文所安却从这篇后序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李清照对丈夫沉迷于古玩字画而忽略自己的怨恨之情。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仍然是一种“误读”,但却是一种有价值的误读,因为这样的“误读”一方面丰富了我们对中国文学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切合了中国文学对普遍人性的表达,并使得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意义得以彰显。
从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宇文所安对中国文学的细读并没有将文本视为一个完全封闭的自足体,并没有隔断文本与作者、世界和读者的关联,相反他恰恰在作者与作品的有机关联中解读出历史与思想的交界点,其中不乏为“新批评”所排斥的作者意图的揣测。
李清照对丈夫的哀怨和责备,是符合人之常情的;杜甫与李白竞争的隐秘心思也是可以理解的。
宇文所安对两位作者意图的揭示,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凸显了人情世故的常理。
或者说,宇文所安之所以得出这样的解读,既不是依赖实证材料,也不是靠严密的逻辑推理,而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直接从人情世故中推断出来。
如果我们能够对宇文所安对李清照的解读持有宽容之情,便不能对宇文所安对杜甫的解读大加挞伐,而认定宇文是在“牵强附会”。
因为二者都可以在同一个层面得到合理的解释,都同样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独特的生命本质的一种把握与回归”[3]。
在此,需要对跨文化阐释做出一个更加明确的界定。
作为阐释学的一个分支,跨文化阐释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从具体走向抽象的实证主义的归纳法,也不同于从抽象的大前提、小前提中得出具体结论的理性主义的演绎法。
阐释学之阐释直指生命的本体意义,它是对生命意义的直接澄明。
过去我们把阐释看成是通达真实本体的一个途径,一种手段。
但现代阐释学却认为,阐释本身就是本体。
这种看法很值得我们重视。
“所谓跨文化阐释,就是从一种文化向另一种文化、从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从一种文本向另一种文本、从一种能指向另一种能指的转换;就是用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另一种文本、另一种能指来解释、补充或替换原来的文化、语言、文本和能指。
”[4]196这显然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任何解读者都是基于自己的前理解来理解文本,因此必然会发生意义的变迁。
而只51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0卷要不是知识性的错误,对意义的多重理解便是允许的,甚至是必然的。
价值与意义之不同于客观知识的特性就在于它蕴含着多重理解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再会过分追究李清照本人在写作时究竟有没有哀怨之情,杜甫究竟有没有高傲之气。
因为这一点已经不太重要了。
文本的意义不仅由作者和文本所决定,读者同样也有决定权。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跨文化阐释的这一原理,便会对宇文所安的“误读”持宽容之心。
如此,则会使在中国传统的解读中受到压抑的意义得以释放。
宇文所安对于自己不同于中国学者解读中国文学的方法有着清醒的认识。
他在《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一书的导言中说:“此书本质上不同于中国学者所完成的工作。
尽管这些区别无疑地将会被归因于‘西方’观点,但是我的部分意图却是调和中国学术本身的一种断裂,即一方面是对诗人生平和诗篇日期的精确考证研究,另一方面却将这一漫长时期所历经的复杂历史事件笼统地贴一个标签,归为一个单一的实体,即晚唐。
”[5]11就史料的考证而言,宇文所安确实无法与中国学者相比。
在这方面,他本人也坦言承认自己对晚唐诗的研究深深地受惠于我国学者傅璇宗的著作。
不过宇文所安的价值却在于他从不同于中国学者的“他者”视角对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种新解读。
一如上文所言,这是一种跨文化阐释的新模式。
二那么,宇文所安的跨文化阐释模式的具体内涵究竟是什么?在这一点上,笔者倒是非常赞同王晓路与史冬冬在《西方汉学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阐释与话语模式———以宇文所安的解读模式为例》一文中所归纳的,是“生命体验与理性思维并重”,这既可以看成是话语思维模式,也可以看成是跨文化阐释模式。
宇文所安对中唐自然景观诗文的解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他首先选取韩愈的《南山诗》作为引子,通过比较此诗与李贺《昌谷诗》、柳宗元《小石城山记》的差别,向我们展示了宇文所安对中唐文学内在机理的逻辑梳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性体验。
因而,这篇《自然景观的解读》非常明显地凸显了宇文所安的那种“生命体验与理性思维并重”的阐释模式。
如果我们仅仅将这种研究看成是“新批评”式的细读展示,这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宇文所安并没有把这三篇作品看成是彼此孤立的独白,而是追寻三个文本之间的对话,而三篇作品恰好构成了“正、反、合”的逻辑关系。
这也使他从“文本性”走向了“文本间性”。
对于韩愈的《南山诗》这首长篇巨制,宇文觉得其精彩之处是它对自然景观整体建筑结构清晰明了的构建。
他指出:“韩愈的《南山诗》是这一建筑化再现的一个精彩范例,其中每一个描写成分都能在整体的明晰秩序中找到自身的位置。
”[6]41这种构建转化成诗歌修辞,便是一联咏山、一联咏水、一行写闻、一行写见的对仗,而这种对仗实际上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阴阳两仪模式。
在《南山诗》中,韩愈确实也采用了《易经》卦象的“剥”卦与“姤”卦来隐喻山形的错综复杂:“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
所有这一切,都还不能说明中唐自然景观诗的独特之处。
因为“自然秩序作为中古诗歌修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曾使得先前的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明晰可喻产生了一种毋庸置疑的可靠感”[6]39,而到了中唐时期,“对于某些作家来说自然景观乃至大自然的秩序却产生了怀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所未曾有过的”,这种怀疑“会派生不同的模型与假说,以及一组组对立的立场,对立的立场相互包含和暗示了彼此”[6]40。
正是这种相互包含和彼此暗示,使得《南山诗》、《昌谷诗》和《小石城山记》三部作品聚到了一起,构成了对大自然究竟有没有秩序这一问题的或肯定、或否定、或综合的不同回答。
这也是宇文所安之所以从众多的中唐自然景观诗中选取这三部作品加以详尽解读的根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