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4
《开国大典》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理解《开国大典》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
3. 分析《开国大典》中的文学艺术特点和技巧。
4. 探讨《开国大典》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导学内容:1. 《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1.1 《开国大典》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制作耗时5年,由中国电影制片厂(今中央电视台)出品。
1.2 影片内容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全国成功,并建立新中国,开创了中国近摩登历史的新纪元。
1.3 《开国大典》于1982年9月正式上映,受到社会高度关注和好评。
2. 《开国大典》的历史意义2.1 影片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全国解放的历程,呈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的壮举。
2.2 《开国大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宏扬了革命先驱的英雄主义精神,讴歌了中国人民在革命斗争中的奋斗精神。
3. 《开国大典》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3.1 影片强调了共产主义思想的壮丽力气,提倡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精神和自力更生的精神。
3.2 《开国大典》提出了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理念,宏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开国大典》的文学艺术特点和技巧4.1 影片融合了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和大场面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宏伟画面。
4.2 《开国大典》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段,如音乐、振奋人心的演讲和逼真的战争场景,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洪流。
5. 《开国大典》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5.1 《开国大典》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依旧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可以激励和教育当代青年,传承革命先烈的遗志。
5.2 《开国大典》引导人们珍惜和传承革命文化遗产,培育爱国主义情怀和责任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宏扬。
导学活动:1. 观看《开国大典》片段,谈论影片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
2. 分组谈论《开国大典》中所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并进行展示。
3. 小组赏析《开国大典》中的经典台词和场景,分析文学艺术特点和技巧。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盏、栏、汇、爆、宣、帜、阅、制、坦、距、隆、射”等生字词,理解“开国大典、排山倒海”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了解开国大典举行前的情况。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难点体会开国大典举行前的紧张与期待氛围。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那就是1949 年 10 月 1 日的开国大典。
这一天,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1)出示生字词:盏、栏、汇、爆、宣、帜、阅、制、坦、距、隆、射(2)指名读,正音。
(3)理解词语:开国大典、排山倒海开国大典:指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
排山倒海: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来写,依次写了开国大典前、开国大典时、开国大典后的情景。
主要写了会场的布置、群众的入场、典礼的开始、毛主席的宣告、升国旗、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等内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开国大典前)1、自由朗读课文1-4 自然段,思考:开国大典前的情况是怎样的?2、学生汇报交流。
(1)从“参加开国大典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代表,有工人、农民、学校师生、机关工作人员、城防部队,总数达三十万人。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导学案(精推2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导学案第【1】篇〗一、教学目标1.会读会认文章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品读文章及重点词语,理清文章事情发展顺序、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感受中国人民对于新中国诞生的激动自豪之情,以及对主席的崇敬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清文章叙述顺序及内容,感受当时群众心情。
【难点】深刻理解当时人们的心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审题导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齐读标题,“开国”就是建立新的国家,“大典”就是隆重的典礼。
1949年10月1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讲都是意义非凡的,我们还把10月1日这一天设立成国庆日。
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让我们一起来观看一下当时的盛况。
(板书课题)(二)初读感知1.指名学习朗读,检查生字预习。
2.教师向学生介绍相关历史背景。
3.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概括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写了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四个动人场面。
)(三)深入研读1.自读第一个场面,找出群众的反应,并说说你的感受。
(典礼下午三点开始,但是早上六点钟就有群众队伍入场了;工人有的从老远的地方赶来;郊区的农民更是摸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赶来。
人们充满着期待、激动及兴奋。
)2.有感情地朗读第二个场面,互相讨论,理清典礼过程,通过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如何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
(典礼过程即领导就位——奏国歌——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毛主席宣读公告。
文章用夸张如一阵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雷鸣般的掌声,两个“庄严、雄伟、传到”富有气势,写出了人们观礼时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以及对主席的期盼热爱。
)3.自读第三个场面,用一两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找出人们观看阅兵心情的句子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威武雄壮、军容整齐。
群众把手里的东西扔上天,欢呼声盖过了飞机隆隆声,几乎把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人们激动、欢喜、自豪。
开国大典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学习开国大典,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意义。
导学步骤:一、导入(3分钟)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 你知道开国大典是什么吗?2. 开国大典发生在哪个时期?3. 开国大典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二、学习内容(15分钟)1. 给学生看开国大典的照片或影片,并请同学们自由发言,谈谈你们的第一印象。
2. 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内战的基本情况。
3. 分组讨论:请同学们分成小组,通过互相交流讨论以下问题: - 开国大典为什么选在1949年?- 开国大典发生在哪个城市?为什么选在这个城市?- 开国大典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有哪些重要环节?- 开国大典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是什么?三、小结(5分钟)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1. 你对开国大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2. 你认为开国大典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3. 这个历史事件对你个人有什么启示?四、拓展(5分钟)启发同学们思考:1. 你认为有哪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典或重要场合?2. 你觉得现在是否存在类似开国大典的场合?五、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写一篇短文:你认为开国大典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是什么?开国大典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举行的一次庄重而庄重的仪式,也是中国建国初期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发生在1949年10月1日,地点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
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国大典选在1949年举行,是因为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爆发了为期四年的内战。
1949年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是中国建国的里程碑,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开国大典选择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是因为天安门广场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具有象征意义。
7《开国大典》导学案
我们在生活中要站得挺拔,坐得端
正,读得响亮,说得大方。
要做一个有精
神的学生!
教师寄语
同学们,生活让人快乐,学习让人更快乐。
学习中有许许多多的快乐,如果你觉得不是,那就是你平时没有认真学习。
认真学习的话,你会发现学习中蕴涵着无穷的快乐。
不要心存侥幸,避免贪婪心作怪。
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
但总会苦一阵子,没有开始的苦,就尝不到后来的甜。
苦苦甜甜就像一部交响曲,汇成我们的一生。
拒绝“苦”就等于关上“甜”的门。
须知,攀登的越高,走过的荆棘就越多。
学习没有捷径,只有踏踏实实的学习,一步一个脚印,成功才会属于你。
26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1、知识准备:预习课文,摘抄词语。
2、揭示课题:(1分钟)“开国”指建立新的国家;“大典”指隆重的典礼。
“开国大典”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隆重典礼。
3、自学目标:(1分钟)(学习想高效、目标不可少。
)①、我能会写本课生字。
②、我能理解本课的词语。
4、自学内容(9分钟)(学习要高效,自主学习很重要)请在课前完成。
①、注拼音并组词。
()()()()()典()副()委()协()宾()()()()()()泽()奏()诞()钮()瞻()()()()()拂()骑()嗓()党()②、摘抄词语。
典礼委员协商外宾汇集擎着按照预定诞生庄严宣告欢呼电钮瞻仰飘拂选举骑兵次序迎风招展排山倒海徐徐上升二、合作探究(集体展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①、近反义词:近:挺立—()汇集—()鼓舞—()庄严—()反:挺立—()汇集—()庄严—()肃静—()②、根据意思写词语。
():郑重举行的仪式.():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开,创建;典:典礼。
():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
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排,推开。
():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会合,聚集。
():恭敬,庄严地站着。
():恭敬地看。
():举。
三、教师点拨(难点剖析)(10分钟)1、“诞”和“钮”的笔顺。
“诞”先写两边后中间;“钮”的第7笔是“竖”而不是“横”。
2、“典、奏、瞻”的写法。
3、“排山倒海、瞻仰”的意思。
四、当堂检测1、请写出表示看的词语:2、组词。
泽()协()奏()诞()择()胁()秦()挺()三、自主反思(我能提高)(是否学会了,反思很重要)(5分钟)这节课你学会了。
还有哪些没学会。
你对本节自己所学的评价是(优秀、良好、差、较差)。
26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1、知识准备:读熟课文,理解内容。
2、揭示课题:(1分钟)本节课要求同学们知道各段的主要内容,了解内容梗概,知道会场的布置。
3、自学目标:(1分钟)(学习想高效、目标不可少。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导学案第1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
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
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
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
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1、出示句子: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开国大典》导学案学习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3. 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2. 学习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 我会读。
()()()()()典礼委员协商外宾汇集2. 我会写。
diǎn lǐ wěi yuán xié shāng组词:()()()()()()3. 重点字讲解。
典: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上下结构,上面的“冂”要写得方正,下面的“八”撇捺要舒展。
协:是()结构,偏旁是()。
可以组词。
造句:。
书写指导:左右结构,左边的“十”稍小,右边的“办”横折钩的折要向左倾斜。
4. 多音字。
()()5. 解词义。
开国大典:;排山倒海:;二、合作探究1. 了解课文背景。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意义。
2. 通读课文,理清脉络。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3. 思考:开国大典的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4. 文中描写了哪些场面?这些场面是如何体现开国大典的盛况的?5. 对照注释和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1)“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这句话中“排山倒海”一词说明了什么?(2)“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段话中“庄严的宣告”“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3)“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这里的“红流”指什么?为什么说“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6. 找出文中描写人民群众反应的语句,体会他们的心情。
26开国大典
目标一: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等词语。
目标二:按照开国大典举行的顺序,有序串联各个场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目标三:学习“典礼主体部分”中,将领袖毛主席这个点与三十万人民群众这个面结合起来,表现领袖风采和人民激动、自豪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目标四:背诵并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段落抄写的行款美。
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通过音像、文字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相关情况。
新课导入:
1、齐读课题。
理解“开国”和“大典”的意思。
2、再读课题,读出气势。
目标一:认识5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典礼、委员、协商”等词语。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指名读词语:典礼、委员、协商、外宾、诞生、电钮、瞻仰、漂拂、汇集、庄严、宣告、欢呼。
2、特别提醒“诞”字右边不要写作“廷”。
指导写好笔画较多的“瞻”字,学生练习写两遍。
3、形近字组词。
幅()协()奏()钮()佛()副()胁()凑()扭()拂()独立完成后小小组相互批改,教师了解情况。
目标二:按照开国大典举行的顺序,有序串联各个场面,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师:通过课前预习我们了解到课文详细记叙了开国大典这样一个盛大的典礼,篇幅较长,像这样的文章该如何归纳主要内容呢?根据导学提示自己试着
做一做。
2、学生根据“导学精要”自主学习,完成以下探究内容,教师巡视。
问题1.课文详细记叙了开国大典这样一个盛大的典礼,这样的文章该如何归纳主要内容呢?
【思路导航1】
①记叙盛大的典礼,一般会采用抓几个典型场面有序描写的方法。
文中按典礼举行的顺序,描写了开国大典中的哪几个场面?
②用恰当的连接词把典礼中的主要场面串连起来,自己试着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反馈1】
(1)课文按开国大礼举行的顺序,分别写了这五个场面: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2)试着用连接词有序串联典礼中的各个场面,写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口述即可)
3、指名展学,交流“学习反馈1”中的问题,组际评价并补充。
4、小结:连接词是一条线,场面描写是一颗颗珠子,按典礼进行的顺序串起来,便组成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标三:学习“典礼主体部分”中,将领袖毛主席这个点与三十万人民群众这个面结合起来,表现领袖风采和人民激动、自豪的表达方法,并有感情朗读相关段落。
1、师:三十万人的开国大典,你的目光会聚焦在谁的身上?作者呢?
2、师: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将毛主席和三十万人结合起来写的呢?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典礼的主题部分5——10自然段展开学习。
3、小组合作学习5——10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
问题2:默读典礼主体部分(5——10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现出毛泽东的领袖风采以及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感情的?
【思路导航2】
①场面描写要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在这部分中,作者抓住的点和面分别是什么?
②在“面”的描写中,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反复用5个“一齐”来写三十万人的反应?
【学习反馈2】
(1)典礼主体部分(5——10自然段)将这个点和
这个面结合起来写,这样点面结合既表现出了毛主席的,也表达出了全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2)这部分中,作者用了5个“一齐”来写三十万人的反应,为什么要反复用这个词?
4、小组汇报,交流“学习反馈2”中的(1),组际补充、互动交流。
5、追问:三十万人里有哪些人?人不同,什么是相同的?
6、是啊,三十万人对领袖毛主席的尊敬和爱戴之心是相同的,所以当他出场时——学生接读第5自然段中“一齐”的句子;
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生接读第7自然段中“一齐”的句子;
当毛主席按动电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学生接读第8自然段中“一齐”的句子。
三十万人因新中国成立而激动的心是相同的,所以——学生接读5个“一齐”的句子。
7、小组汇报,交流“学习反馈2”中的(2),组际补充、评议。
(理想答案:“一齐”强调了三十万人同时做一件事,这样写能充分地表现出开国大典的场面宏大,同时表达人民对领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心情。
)
8、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学生感受场面的宏大和三十万的激动自豪。
9、教师创设情境,学生将毛主席和5个“一齐”的句子对应起来读。
10、小结:将领袖毛主席这个点与三十万人民群众这个面结合起来读,就能读出开国大典的大场面,就能感受到领袖风采和人民激动、自豪的心情。
11、达标检测:独立完成《2008奥运会开幕式》的阅读练习。
学生完成,指名交流。
12、课文中的“阅兵式”“群众游行”的场面也很宏大,自己读读,选择印象深刻的场面跟同桌交流自己的感受。
13、表达练习:写一个场面,注意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表现出当时的情景。
(内容提示:运动会,课外活动,庆祝会,游戏……)
目标四:背诵并抄写第七自然段,学习段落抄写的行款美。
1、自由诵读,练习背诵第七自然段。
2、抄写第七自然段。
提醒:大小、间隔、高矮一致,一段话自成一体。
3、展示、评价。
4、总结全文,学生交流收获。
板书设计:
26 开国大典(大场面)
点面
领袖毛主席三十万人一齐
伟人风采激动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