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154.00 KB
- 文档页数:18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讲百家争鸣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1、儒家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②“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三必修三复习总结(历史组:陈峰)文化史一般包含三类:思想类;文学艺术类、科技类一、思想类古代中国: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变化:从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1、儒、墨、道、法的思想主张;2、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A、形成:孔、孟、荀的儒学主张B、成为正统思想:汉代董仲舒改造新儒学(内容、成为正统的原因)C、发展升华:宋明理学(朱熹主张;评价宋明理学)D、批判继承:明末清初进步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时代特征)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觉醒1、泰勒斯:万物生于水2、智者学派:主张、意义。
普罗塔哥拉的主张和意义3、苏格拉底主张和意义4、亚里斯多德的精神和对人文精神的贡献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兴起和发展1、14-16世纪文艺复兴:背景、内容、作品:《十日谈》2、16世纪宗教改革:路德教派和加尔文派3、17-18世纪启蒙运动:背景分析、主张、意义(如何发展人文精神?)近代中国:西学东渐1、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主张和影响2、地主阶级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洋务运动(背景、内容和意义)3、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派主张和维新变法(背景和影响)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民主共和思潮和辛亥革命5、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核心内容和意义西学东渐的特点:1、排斥到被迫接受到主动传播;2、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变革到制度变革;3、伴随列强侵略的加剧,体现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精神。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1、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关系:要坚持传承与创新的态度;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吸纳优秀外来文化相结合。
2、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与时俱进,传承和创新3、对待外来文化:尊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从本国国情出发,借鉴和汲取对本国有用的东西,不能照搬。
4、全球史观看:不同文明的启发和融合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掌握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导练》P162)孙中山的精神:1、以国家民族兴亡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2、“天下为公”,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3、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4、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的顽强斗志2、毛泽东思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新文化运动。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
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
◇【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
(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
(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
(“西学东渐”)。
(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维新思潮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
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
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
●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1、社会因素: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马关条约》的签订加剧了民族危机。
2、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使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C、维新变法思想对近代社会的作用:a、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复习提纲第1课百家争鸣一、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概况1.孔子。
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礼”。
“仁”反对苛政;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遵循“忠恕”之道。
“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
“为政以德”。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
教育思想,办私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
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人性本善”说。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不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
“重义”对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3.荀子.战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的观点。
杂取百家,但思想主体继承了儒家学说。
评价,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4.儒家结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儒家学说倡导“仁”“仁政”,不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故不受重视。
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III)复习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节“百家争鸣”和儒学的发展演变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孔子、孟子、荀子的主张为例,了解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背景:(文科)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文化教育上,私学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士人的活跃起来,冲破礼法束缚,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根本原因:社会大动荡和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二、主要学派和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儒(孔子、孟子和荀子)、道(老子和庄子)、法(商鞅、韩非子)、墨(墨子)。
1.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孟子、荀子)(1)孔子: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1主要思想观点:A.提出“仁”与“礼”学说,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主张“德治”。
C.注重政治和人事,对鬼神抱敬而远之的态度。
%1教育贡献:A.是最早创办私学的人之一,主张“有教无类”。
B.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六艺)。
C. 总结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促进我国文化教育发展贡献巨大。
整理“六经”;言论集《论语》。
(2)孟子:%1战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著作《孟子》,被尊为“亚圣”。
%1主要思想:A.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B.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
C.提出“君轻民贵”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1战国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内容,著作《荀子》一书。
%1主要思想:A.在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
B.他对“礼”的思想进行深入讨论,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主张礼法并用。
孔子创立儒学之后,经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文化思想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 B、“礼”(“克己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补充:1、孔子对敬鬼神而远之: 原因敬畏: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不足; 远之:强调关注现实社会,把处理现实问题放在首位。
2、孔子思想有哪些积极、消极的影响?孔子死后为什么会被神化,从凡人变成圣人?(1)他的主张顺应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仁”“德”“礼”都有利于稳定封建秩序。
(2)后代的儒家学者发扬儒学中提出适应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主张,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自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地位也提高了。
(3)历史上政治秩序稳定,统治巩固后,孔子受到重视;社会动乱时,孔子首当其冲受到批判。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背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思想解放运动)%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条件。
%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大夫崛起。
一各种力量都在较量,新的统治阶级未巩固,人们思想不受限。
%1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到统治阶级的重用。
一►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士” 也想治国平天下。
%1思想文化:“学在官府”变为“学在民间” 一A私学造就了文士,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道家:老子、庄子。
一►奠定了我国的初步的哲学基础。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A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墨家:墨子O法家:商鞅、韩非子。
一►变革精神成为改革图志的理论武器。
•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儒家思想的创立)1.孔子其人(春秋晚期)孔子名丘,字仲尼,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先后传授弟子三千人,学业优秀者七十二人,时称“七十二贤”。
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言行载于《论语》。
'思想核心:仁。
即“爱人”包含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思想道德观和伦理观的集中体现)2.主要思想/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可看出孔子维护奴隶制国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创私学。
三、儒家思想的继承1 .孟子%1“亚圣”《孟子》「“仁政”%1主要思想彳民贵君轻I性善论2.荀子%1《荀子》r “仁义”“王道”%1主要思想{“民水君舟”I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也是他的思想,有道家观点。
3.影响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进行总结和改造,又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了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原因(1)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政治:核心是“仁”含义:仁者爱人道德: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政治:以德治民(民本思想);“克己复礼”(2)教育:举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推动“学在民间”2、战国时期儒家代表1)孟子(孟轲,亚圣)的思想:(1)“仁政”思想;(2)“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3)“性善说”,以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2)荀子(荀况)的思想:(1)“仁义”、“王道”;(2)“君舟民水”;(3)“性恶论”,以礼乐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学境遇春秋:应运而生战国:蔚然大宗秦朝:遭打击西汉初期:逐渐复苏三、道家和法家(一)道家:1、春秋晚期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老子》(《道德经》)1)世界万物本原是“道” (核心)2)“无为”思想--顺其自然(1)人生:清静无为,知足寡欲(2)社会关系:小国寡民(3)政治:“无为而治”3)朴素辩证法思想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是相对的;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1)君主要以法治国(2)利用权术驾驭大臣(3)以绝对权势震慑臣民。
(核心)作用: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的演变•1、概括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2、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影响•3、诸子百家的主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主张•4、西汉治国指导思想变化的表现、原因•5、归纳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目的•6、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基石、特点、影响•7、概括汉代儒学独尊的原因、表现、影响•8、魏晋隋唐时期三教融合的背景、表现9、宋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理学的核心内容、天理的实质、理学的特点及其实质。
•10、两宋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11、心学的创始人极其主要思想观点•12、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1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有何异同,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什么?•14、你如何评价宋明理学?•15、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他的离经叛道”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他的思想是何性质的思想。
•16、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代表人物、思想的性质、思想的影响•17、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各自思想的最大亮点是什么?•18、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是如何发展的?•19、王阳明的思想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的思想的异同点有哪些?•20、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有何异同(产生的背景、主张、性质、影响)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1、概述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产生、发展的历程•2、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产生的表现。
•3、智者学派产生的时间、背景、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实质、影响。
•4、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哪些?他的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评价苏格拉底的贡献?•5、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在何处?•6、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异同点•7、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异同点•8、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间、原因、地点、核心思想(指导思想)、性质、意义。
•9、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10、列举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及其成就•11、欧洲宗教改革兴起的时间、原因、标志、性质、特点、意义。
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产生原因:①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社会大变革。
(根本原因)②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政治改革以求兼并得胜;“士”阶层出现且地位不断提高,他们到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
③思想文化上:不同的社会阶层在剧烈的社会变革中各自提出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宣扬自己的主张;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
2)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3)百家争鸣的重要意义:①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②繁荣了当时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③对中国后来的社会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突出儒、道、法的影响)。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①原因: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②产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③主要思想:A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B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D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突出表现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①原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②过程:A罢黜百家,倡导儒学 B太学出现:兴办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
③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④影响:消极: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管理,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大一统。
3、宋明理学(1)背景:①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传播,儒学面临危机②隋唐,“三教合归儒”,儒学吸收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③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3)主要内容1.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2.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4)历史作用:①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②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1)背景: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制加强(2)李贽进步思想: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政治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的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③提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了天理的存在;④主张男女平等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具体表现是: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
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
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1、科技成就(1)古代中国的重大科技成就A天文学:①天象观测:日食、彗星、哈雷彗星和太阳黑子的记录,领先世界。
②天文著作:《甘石星经》我国最早,书中的《石氏星表》世界上最早。
③天体测量:a.张衡水运浑象仪,地圆的见解(早1000多年),地动仪。
b.僧一行黄道游仪(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制成水运浑象仪。
c.郭守敬简仪”,测定的黄赤道交角,编《授时历》B数学:①春秋——九九乘法口诀度量衡②春秋战国——筹算计算法③西汉——《周髀算经》勾股定理④东汉——《九章算术》标志实用数学体系的形成。
⑤魏晋南北朝——圆周率(刘徽,割圆术;祖冲之精确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1000年)C医药学:中医学——①远古时期针灸疗法②战国医学分科③扁鹊四诊法(望、闻、问、切)④《黄帝内径》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提出病理学说,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⑤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临床学)的基础。
⑥华佗五禽戏麻沸散。
中药学——①《唐本草》世界第一部国家药典②孙思邈《千金方》③李时珍《本草纲目》伟大科学著作。
D农学:①农业技术——混合选择法(选种)、人工杂交②农学著作——a.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
b.元代《农桑辑要》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c.元代王祯《农书》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其中的《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4/5。
d.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还吸收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并开展农业科技实验,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型,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2)四大发明A造纸术①纸出现前:布帛②西汉发明植物纤维纸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
4世纪传入朝鲜等、8世纪中亚、12世纪欧洲。
④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B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金刚经》。
②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泥活字,③ 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④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C火药①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孙思邈《丹经》②唐末用于战争③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④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D指南针①战国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发明,于航海。
③ 13世纪传入西欧。
④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1)汉字演变:①起源新石器陶器上的刻画符号②成熟商代甲骨文、商周“金文”③统一秦统一文字:小篆、“隶书”④自觉的艺术魏晋南北朝①起源:新石器时代;地面、岩壁、陶器上画;粗犷、浪漫;原始集体生活。
②战国时期的发展:毛笔;人物肖像;绢帛;《人物龙凤图》;从萌芽走向成熟。
③秦汉:帛画、画像石、画像砖;珍禽异兽、神仙魔怪;神秘、古拙;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
④魏晋南北朝:士大夫画家活跃;“以形写神”;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
⑤隋唐:隋展子虔《游春图》(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阎立本《步辇图》唐“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莫高窟壁画⑥宋到明清:文人画的发展宋代: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山水画兴起并成为独立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明清:个性更加彰显、画风不拘一格⑦民俗画的发展宋代:商业兴盛、城市发展、市民兴起、文化普及;市井生活;写实;《清明上河图》张择端明清:小说、戏剧迅速发展;插图、年画、壁画、剪纸、布贴画(4)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①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②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③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文学成就(1)诗歌先秦:诗经——现实主义;楚辞——浪漫主义汉赋:司马相如《凤求凰》唐诗: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柳永、李清照——婉约派元散曲:马致远(2)小说:唐传奇:《莺莺传》宋话本:《碾玉观音》明清小说: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1)戏剧演变过程①起源:原始社会傩戏②发展:宋代南戏③成熟:元代杂剧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高峰④鼎盛:明清京剧(2)京剧的形成发展:①形成:乾隆80寿辰,“四大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汉剧艺人进京参加徽班演出,徽剧汉剧互相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京剧。
②繁荣:清同治、光绪年间,第一个繁盛期。
③地位: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人类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专题三人文主义精神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1、智者学派(前5世纪中叶相当春秋、战国之交,“百家争鸣”开始)(1)背景:工商业的发展、民主政治的高峰、平民地位的提高、个人主义的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2)关注的问题:与人类自身更加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3)基本思想:①内容:人是万物的尺度。
智者学派认为,正义、善德、真理等价值标准跟人的需要和兴趣有关,是由人制定的。
②意义: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③评价: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具有高度的自信。
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年,略晚于孔子、早于孟子,“西方的孔子”)(1)哲学地位:马克思称他为“哲学的创造者”和“智慧的化身”(2)与智者运动的关系: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但在强调人类的理性、否认绝对权威方面,他与智者是一致的。
(3)主要哲学主张:“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他把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认为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最高的知识就是对“善”这个概念的认识。
(4)影响: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对理性的崇拜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影响到了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思想。
3、亚里士多德: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4、希腊先哲与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的思潮古希腊的先哲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洞察宇宙,探索人生,在他们的思想中蕴涵着西方人文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人文主义精神内涵:其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而不是教会强调的灭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它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