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cwtq第十一讲 凯恩斯理论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凯恩斯宏观经济干预经理论摘要:二战后,特别是2O世纪5O至6O年代期间,凯恩斯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然而,这个新正统的凯恩斯经济学从2O世纪7O年代迄至今日,在西方经济学界不断演变,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剑桥学派”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三个派别。
一、什么是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在1936年2月4日正式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均称《通论》)。
20世纪5O年代和6O年代的大部分时期内,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长期繁荣景象,被宣称进入了“凯恩斯时代”。
2O世纪7O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出现了“滞胀”局面,这对凯恩斯经济学提出了严重挑战。
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所指出的,“7O年代滞胀之于凯恩斯经济学如同3O年代萧条之于古典派正统观念一样”。
凯恩斯曾深信不疑地宣告:遵循他的就业理论体系的运行,将会使得“充分就业经过3O年,就进入文明社会了”。
这个论断,真是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通论》之所以被视为具有“革命性”,其原因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这三个方面,凯恩斯都提出了不同于西方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凯恩斯否定“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己创造需求),从而抛弃“储蓄会自动地转化为投资”这种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己创造自己的供给”(即所谓“凯恩斯定律”),供给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有效需求是商品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于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
所以,有效需求就是预期可以给资本家带来最大利润量的那种需求。
凯思斯断定,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不可能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从而否定了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关于“充分就业为常态”的信条。
他认为,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就必然产生大规模失业、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在方法上,凯恩斯否定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持续出清,视货币为实物经济运行中的一层面纱,货币成为中性的,于是,就将商品、商品价格和货币、经济波动作为两个独立方面过程加以考察,形成经济分析过程中的“二分法”。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在当今的经济学领域,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无疑是一座重要的理论大厦。
它的出现,犹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理解和应对经济现象提供了关键的视角和方法。
要理解凯恩斯宏观经济学,首先得知道它诞生的背景。
那是上世纪30 年代,全球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在解释和解决这场危机时显得力不从心。
就在这时,凯恩斯站了出来,他的理论为当时迷茫的经济学界带来了新的思路。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就是强调总需求对经济运行的关键作用。
他认为,在短期内,经济的产出水平并不是由供给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当总需求不足时,经济就会出现衰退和失业;而当总需求过剩时,经济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
在消费方面,凯恩斯指出,消费不仅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还受到人们的长期收入预期、财富水平以及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比如说,如果人们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不乐观,那么即使当前收入有所增加,他们也可能不会大幅度提高消费水平。
投资则是凯恩斯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他认为,投资取决于企业对未来的预期收益和利率水平。
如果企业预期未来的收益较高,而利率较低,那么投资就会增加;反之,如果预期收益不佳或者利率过高,投资就会减少。
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凯恩斯主张,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该通过增加支出、减少税收等手段来刺激总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复苏。
这一观点在当时是具有突破性的,因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政府应该尽量少干预经济。
那么,凯恩斯宏观经济学是如何影响经济政策的呢?在实践中,许多国家在面临经济衰退时,都会采取凯恩斯主义的政策。
比如,政府会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以创造就业机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会通过减税来增加居民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费和投资。
然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也并非完美无缺。
一些批评者认为,它过于强调短期的需求管理,而忽视了长期的供给因素。
而且,政府的干预政策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财政赤字的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等。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理论之一,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对于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政府干预的主张。
首先,凯恩斯理论对经济周期提出了新的解释。
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经济周期被认为是由供求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而凯恩斯则认为,经济周期的波动主要是由总需求的变化引起的。
他提出了“有效需求”这一概念,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总需求的水平,而总需求的波动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凯恩斯理论对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凯恩斯看来,市场经济中的失业问题并非是由于工资水平过高或劳动力供给过剩所致,而是由于总需求不足所导致的。
他认为,市场经济中存在着“效率工资”和“黏性工资”现象,使得市场无法自动调节失业问题,因此需要政府采取干预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最后,凯恩斯理论主张政府应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干预经济。
在他的理论中,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税收和支出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而货币政策则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和利率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总需求的水平,从而实现对经济的有效管理。
总的来说,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经济周期的解释、对失业问题的分析以及对政府干预的主张。
这一理论对于20世纪的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现代经济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一、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有何意义?新的经济理论以凯恩斯主义为标志,1936年,凯恩斯出版了他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这一著作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确立,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理论上推翻了“萨伊定律”,提出了“有效需求论”,凯认为,社会的总就业水平取决于有效需求水平,存在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要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就要刺激有效需求,资本主义社会总是存在就业问题,如果对失业问题不加以整治,就会影响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转,因此,应该把保证充分就业,消除经济危机、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
2、在政策上凯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凯认为,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和消费者个人都不愿意或没有能力提高需求水平,只有政府有可能通过实施有效的经济政策,来对社会总需求进行刺激,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同时通过中央银行推行适当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量,使经济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可见凯恩斯主义思想体系中,政府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通过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施加影响,以减轻经济波动对经济达成的不良影响。
3、在方法上,凯恩斯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分析法。
在凯恩斯之前,传统经济学的研究是个别厂商的经济运行,关注的是单个商品供求关系,主要运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凯恩斯采用了总量分析方法,研究社会总共给与社会总需求、总产量、总就业状况,国民收入和社会总资源的利用的问题,从总就业入手,以国民收入为中心,建立了有效需求理论,指出了国家干预政策,形成了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
西方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管理有重要启示作用。
1宏观管理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并无统一模式2不同模式的形成与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所有制结构等多种因素相关3宏观管理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4不同模式在相互借鉴中调整和完善。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一、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概述凯恩斯主义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迅速崛起。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问题,而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有时可以通过干预来提高整体经济状况,这一思想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市场,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理论对后世的经济政策制定和调整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广泛应用在各国的宏观经济管理中。
二、中国供给侧改革概述2015年以来,中国开始了一系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解决过剩产能、经济结构调整等问题,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减少政府对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干预,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发展。
这一改革思想与传统的需求侧政策相比,更加强调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生产效率,旨在解决产能过剩、质量不高、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路径,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通过调节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实现经济目标。
其与中国供给侧改革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和影响的关系。
凯恩斯主义强调通过财政政策调整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而中国供给侧改革也强调通过财政政策来激发市场活力和提高生产效率,即通过财政政策来保障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顺利进行。
凯恩斯主义认为政府应该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控通货膨胀和失业率,而中国供给侧改革也需要通过货币政策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和企业的创新投资。
可以说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为中国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基础和支持,帮助中国政府更加有效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
凯恩斯主义对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还在于其理论指导作用。
凯恩斯主义提出的需求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指导了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凯恩斯行政管理理论凯恩斯行政管理理论是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新型管理理论。
他的理论以其丰富的内容、创新性的观点和广泛的影响力,被誉为现代行政管理理论的奠基石之一。
这一理论以其深刻的分析和务实的建议,对当代政府行政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行政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职能以增加对经济的干预,以便实现公共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会出现短期的波动,可能导致失业、通货膨胀和生产萎缩等问题,这时政府应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调节市场,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此外,凯恩斯还提出了一系列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措施,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等,以确保社会公平和公正。
凯恩斯行政管理理论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对政府干预的观点,还在于其对政府组织、人力资源和决策过程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政府的组织结构应该更加灵活和高效,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
他主张引入更多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管理方法,以提高政府决策和执行的效率。
此外,凯恩斯还强调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员工的参与和激励,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总的来说,凯恩斯行政管理理论对现代政府的管理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政府不再只是简单地执行法律和政策,而是要承担更多的职能,以保护社会利益和推动经济增长。
同时,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方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要。
需要指出的是,凯恩斯行政管理理论并非没有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政府过多的干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扭曲,从而损害经济的效率和创造力。
另外一些人则质疑凯恩斯对政府的管理方法和组织结构的建议,认为这些方法可能会限制政府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这些争议不仅对凯恩斯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也为当代政府管理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探讨。
综上所述,凯恩斯行政管理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论,对政府的角色和职能,以及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方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是经济学领域中一种重要的思想理论,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采取了市场化改革政策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
然而,市场机制的推行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资源分配不均、外部环境影响等。
为此,中国在2015年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政策,希望通过改革供给体制和结构,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稳定经济发展。
从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出发,中国供给侧改革的实践,也有可以借鉴的经验。
首先,凯恩斯认为政府需要采取逆周期调控的措施来推动经济发展,避免经济的波动过于频繁。
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中,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为了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内部需求的变动,政府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经济调控措施。
例如,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抗击措施,避免了中国经济的崩溃,实现了平稳发展。
其次,凯恩斯还强调,政府需要引导和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扶持一些关键产业和技术创新。
这符合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方向,即加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率型”的转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需要引导和扶持一些重要的基础产业,例如高科技、文化产业、服务业等,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第三,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还强调了政府需要建立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这对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建立稳定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政府可以更好地稳定市场的信心,推动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更好地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对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政府需要在实践中,结合中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特点,制定出更为有效的政策措施,建立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持续推进经济发展。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来刺激经济增长。
尽管凯恩斯主义在应对经济衰退和失业方面表现出色,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本文将探讨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及其实践,并讨论其在当今经济环境中的适用性。
在大萧条时期,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停滞,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高失业率。
作为回应,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了一种与经典经济学相反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政府干预来刺激需求,以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他认为,当经济处于衰退时,个人和企业往往会陷入谨慎消费和投资,导致需求不足。
因此,政府应增加公共支出,提高就业率,刺激整体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政府要在经济放缓期间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
其倡导政府通过增加公共项目和刺激性支出来提高经济活动水平,并通过减税或提供补贴来激励个人和企业进行消费和投资。
这样的政策旨在增加总需求,提高生产水平,并刺激经济增长。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增加政府支出可能会导致财政赤字和债务问题。
此外,凯恩斯主义无法解释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由于这些局限性,凯恩斯主义在某些经济环境下可能无法产生预期效果。
尽管存在批评,凯恩斯主义在许多国家的经济政策中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框架。
例如,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很多国家采用了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措施来应对经济衰退。
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税,政府试图提高总需求和信心,稳定经济情况。
凯恩斯主义的实践效果因国家和具体政策而异。
一些国家成功地实施了凯恩斯主义的政策,重振了经济,降低了失业率。
然而,另一些国家却在实践中遇到了困难。
这表明凯恩斯主义并非万能方案,其适用性取决于具体环境和政策执行。
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着诸多挑战的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处理金融危机、经济衰退和失业等问题时,政府可以借鉴凯恩斯主义的思想,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来促进经济复苏。
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与中国供给侧改革实践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减少税收来刺激经济增长,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应对经济萎缩。
这种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实践提供了一些借鉴和启示,即政府应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改变供给侧结构,以推动经济发展。
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旨在增强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政府需要通过降低税收和减少繁琐的财政审批程序,为企业减轻负担,让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此外,政府还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和人才培养水平等措施,改善企业的生产环境和产业链配套环境,以提高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收支的调节,刺激经济增长。
例如,在当前经济低迷、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这就需要财政部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加强对公共支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公共支出的钱被用在刀刃上,真正发挥经济刺激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遵循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政府需要关注长期目标而不是短期收益,在财政支出时不能过度考虑当下的财政收支平衡问题,需要把眼光放远,注重未来长期的稳定发展。
另一方面,政府在进行财政支出时需要特别注重公共支出的效益,不能盲目铺大路、修桥梁、造花坛,需要关注公共支出的实际效果,确保公共支出真正带动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在中国的供给侧改革实践中,政府需要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改变供给侧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遵循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思想的原则,注重长期目标,注意公共支出效益,以确保财政支出发挥最大的经济刺激作用。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
第十一讲凯恩斯理论与政府对经济的管理
这一讲的话题是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以及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不同看法。
在这一讲中我们要谈的话题是:The government as manager,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以及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不同看法。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 John Maynard Keynes 在1936年出版了他划时代的巨著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思想,被经济学界看作是一场理论革命。
他的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经典,至今仍然影响着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当代经济理论的发展。
下面我们要听一下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雷格曼奇对凯恩斯的理论做的介绍。
在收听他的谈话之前,我们先来熟悉一下他在谈话中使用的几个词汇:
1 The General Theory 通论,对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简称
2 recession 衰退
3 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指1929年到1930年代初期世界性严重经济衰退
4 inadequate deman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
美国哈佛大学曼奇教授对凯恩斯理论做了这样的简单介绍:
Keynes's work essentially changed the way economists view the functioning of the economy. It really is traced to Keynes' great book The General Theory, which in 1936 provided a new way for us to think about booms and recessions.
曼奇说,凯恩斯的研究基本上改变了经济学家有关经济运转的观念。
这可以一直追溯到凯恩斯的伟大著作“通论”。
这本书在1936年为我们研究繁荣与衰退提供了新的方法。
It's important to keep in mind when he was writing, he was writing essentially in the midst of a Great Depression, a situation where roughly a quarter of the labour force was unemploye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重要的是要记住他写作这本书的年代。
他基本上是在大萧条期间进行的写作,而大萧条期间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都有大约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失业。
And this was an event that economists had a lot of trouble coming to grips
with, trying to understand, trying to come up with policy recommedations to deal with.
许多经济学家绞尽脑汁来研究大萧条,试图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试图找到对付大萧条的方法。
I think the central idea in Keyes' general theory is that recessions, or depressions, result from inadequate deman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Essentially people in governments and firms aren't spending enough and that's why so many people are unemployed.
我认为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思想是:衰退或萧条是由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造成的。
基本上是说,政府和公司花费得不够,因此有许多人失业。
And what Keyens' theory was to do was basically to show how that could work and to show what governments could do to try to prop up deman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and get economies out of recessions and depressions.
凯恩斯的理论基本上是要证明如何这才能行得通以及政府可以采取什么行动来促进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使经济摆脱衰退和萧条。
下面我们完整听一遍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曼奇对凯恩斯学说作的这段解释。
(略)
尽管凯恩斯理论对各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收支政策都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但曼奇教授指出,受到最直接影响的是财政收支政策。
他说:
It's probably most obvious in fiscal policy, because that's where Keynes argues, essentially, that the problem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could be solved most easily with fiscal policy. So there's a lot of examples in the US's and other countries' histories that were essentially applications of Keynes' ideas.
For example when John Kennedy came to the White House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he wanted to do was to cut taxes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economy. And the arguments that he gave were essentially textbook Keynesian arguments.
下面我们分段听一遍曼奇教授的这段谈话和中文翻译:(英文略)
财政收支政策受到的影响大概最为明显,因为凯恩斯基本上认为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收支政策来最容易地解决大萧条的问题。
因此在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历史上就有了许多实际上实施凯恩斯理论的例证。
比如约翰肯尼迪入主白宫,首先作的就是减税以刺激经济发展。
他提出的理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规范的凯恩斯理论。
下面我们把曼奇教授的这段谈话原文再听一遍。
(略)
到了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接受了凯恩斯的主张。
澳大利亚、英国、美国等国政府都纷纷承担起追求完全就业和经济稳定的责任。
然而,即便是在凯恩斯理论的黄金时代,它也一直受到质疑。
1976年获诺贝尔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教授就是对凯恩斯理论持批评意见的学者之一。
在下一讲中我们要为您介绍弗里德曼教授的经济理论观点。
接下来我们再复习一下今天涉及的一些英语词汇:
1 John Maynard Keynes 凯恩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生于1883年,卒于1946年。
2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3 The General Theory,通论,对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简称
4 recession 衰退
5 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指1929年到1930年代初期世界性严重经济衰退
6 inadequate demand for goods and services 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不足
在结束这一讲之前,我们把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格雷格曼奇关于凯恩斯理论的谈话再听一遍。
(略)
这次由澳洲广播电台Radio Australia中文部为您制作的金融世界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谢谢您的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