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9
摘要使用者作为教材的直接体验者,了解他们对教材的评价是有必要的。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总结了《中级华文》教材的特点,分析了教材的适用与不适用之处,并提出相关的使用建议与策略。
教材的特点表现在引入了独特的华人华侨元素,设置了较高的课文难度系数以追求华人学华文的高效率,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道德品格。
教材的适用性体现在课文的主题丰富多样,课文的篇幅长度适中,每课生词量合理,生词的释义方式多样,练习的比例均衡,文化内容贴近留学生的生活等方面。
此外,教材也存在部分课文难度较高、成语释义不够清晰、选出来的易混淆词并不适用等不适用之处。
本文提出了改写、增加与课文话题相关的交际文化等调整和使用建议。
关键词:中级华文;教材;使用者;适用性;评价AbstractTeachers and students are the textbook users,so it is necessary to know how they use it and what are their comments on it.Based on analysis data of textbook Intermediate Chinese and the feedback from user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daptability and puts forward som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and using strategies of the textbook.The paper concludes features of the textbook as follows.There are some topics about overseas Chinese and life abroad of students in China.New words can be divided into core words and non-core words,and the typesetting,interpretation and mastery of the two types of words are different.Practice design runs through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which is pre-class,in-class and after-class.Cultural introduction stres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moral values.First,the topic and length of the text are suitable.Bu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 sentence structures of the text,which can be improved by adjusting the teaching sequence of different texts,and rewriting difficult paragraphs and previewing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advance.Second,the number of and the length of new words are suitable.But the new words are difficult for student and explanation of the new words are not clear,which can be improved by adding intermediate vocabulary, and applying multiple ways to explain the words.Third,the amount of exercises is suitable.But some practice is too difficult and there is not enough practice about character and the main text,which can be improved by adding more character practice and practice about the main text.Fourth,the cultural content and the propor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are suitable.But there are some difficult communicative culture and some articles,which can be improved by adding communicative culture related to the text and rewriting or replacing articles with simple language.Key words:Intermediate Chinese;teaching materials;usage;fitness;evaluation目录摘要......................................................................................................................................................I Abstract................................................................................................................................................II 目录....................................................................................................................................................III 1.绪论. (1)1.1选题缘由 (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3研究方法 (2)1.4研究现状 (3)1.5《中级华文》概况 (8)1.6调查对象的分析 (10)2.课文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14)2.1课文设置分析 (14)2.2课文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20)2.3课文设置的改进建议和使用策略 (24)3.生词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31)3.1生词设置分析 (31)3.2生词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35)3.3生词设置的改进建议和使用策略 (39)4.练习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41)4.1练习设置分析 (41)4.2练习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49)4.3练习设置的改进建议和使用策略 (52)5.文化要素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54)5.1文化要素设置分析 (55)5.2文化要素设置的适用性分析 (59)5.3文化要素设置的改进建议和使用策略 (61)6.结语 (63)参考文献 (66)附录 (72)致谢 (101)1.绪论1.1选题缘由华文教育的特色在于教学对象的独特性。
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与适用性分析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评价教育项目的学习效果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任务。
因此,制定和使用适当的课程评估方法非常必要。
虽然这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并不是每个教育家或学者都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目标。
因此,本文的目标是讨论可用于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和适用性分析。
首先,了解课程的背景和目的非常重要。
在评估课程效果之前,需要了解课程覆盖的核心概念、目标和预期的结果。
每门课程的目的和目标都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同。
例如,一门语言课的目标可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而一门科学课的目标可能是增进对特定主题的理解。
因此,评估课程效果的方法需要适应不同的课程背景。
其次,课程评价的方法应确保与课程目标一致。
如果评估方法与教学目标不一致,那么评估将无法反映课程效果的真实情况。
例如,如果教师的目标是鼓励学生探究科学实验的逻辑,那么测试学生记忆的科学术语或其最终概念并不能全面反映他们学的长处和短处。
第三,要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估,需要使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
以往的教育评估重点是定量评价,但实际上定量评价并不能全面反映课程效果。
使用定性评估方法可以提供更加深入的分析,例如通过对学生对课程反馈的分析和课堂观察来确定学习效果的表现。
第四,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到课程的特点和时间限制。
某些课程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学生的真实表现。
如果将很短的时间段作为课程效果的评价期,将很难反映学生的真实表现。
此外,一些课程是通过项目、小组讨论或其他方式完成的。
在这些课程中,应该使用与课程背景和目标相适应的方法。
最后,适当使用数据分析技术来评估课程效果非常重要。
使用数据处理技术,可以清楚地看到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可以使评估更加准确。
此外,对学生的评估也应该是可比较的。
使用成分比较技术,可以将数据进行标准化,便于比较在不同课程中学生的表现情况。
总之,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法的研究和适用性分析对于实现教育目标非常重要。
职业院校教材选用的现状分析与优化实践作者:李玲俐张伟来源:《职业》2024年第09期摘要:教材事关学生的学习质量与长远可持续发展。
但笔者对我国职业教育教材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后发现,职业教育教材选用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此背景下,笔者分析了教材选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逻辑根源,阐述了职业教育教材选用改革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教材选用;现状;实践课题:本文系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1+X’证书制度下物流装备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課题编号:GDJG2021021)、2020年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X’证书制度背景下高职学分制管理体系的创新设计与实践”(课题编号:2020GXJK498)的研究成果。
教材是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是“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学校角度分析,从一定意义上说,教材选用比教材建设更重要,如何选用最优秀、最适当的教材,是学校在教材工作方面最优先、最重要的任务。
为了解我国职业院校教材研究现状,笔者首先利用数据挖掘软件CiteSpace绘制我国近40年的职业教育教材研究文献的知识图谱,对教材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
(一)文献来源笔者在CNKI期刊数据库中分别以“教材+职业”“教材+中职”“教材+高职”三组关键词为组合检索条件对所有期刊进行篇名检索,得到有效文献数据4027条,年均发表文献约100条。
(二)关键词提取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文献的主题内容,提取文献关键词有助于了解文章的研究主题及趋势。
笔者通过关键词提取得出2个结论:第一,职业教育教材研究重点关注高职教育、教材建设和教材自身研究等方面;第二,前100个关键词中没有“教材选用”及同类关键词,可见,人们对教材选用的关注度不高。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为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研究主题和轨迹,笔者利用 CiteSpace对4027条文献进行关键词聚类,初步生成12个聚类,通过对聚类进行二次归类得出当前教材研究的3个研究主题。
高中教材版本评估与适用性分析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中教育的全面提高,教材的选择和使用对于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高中教材版本进行评估,并分析其适用性。
一、教材版本的评估高中教材的版本评估是一项繁琐而重要的任务,它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1.核心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高中教材的内容应该准确、全面地反映当前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和最新知识。
教材版本必须经过专家评审,确保核心内容的准确性,避免出现错误或过时的信息。
2.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教材中的知识结构应该符合学科的逻辑规律,并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学科知识框架。
教材版本需要对知识进行合理划分和组织,使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
3.教材语言的简练性和易读性教材的语言应该简练明了,避免使用过于繁琐或晦涩的表达方式。
教材版本需要注重语言的规范性和通俗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4.教材与教学大纲的契合度教材版本必须与国家或地区的教学大纲相契合,使其能够满足教学需求并具备可操作性。
教材中的内容和学习任务应与大纲要求相符合,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二、教材适用性分析教材的适用性是指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以下是对教材适用性的分析:1.教材与学生能力的匹配度教材版本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使得教材的难度和复杂度适合学生的学习程度。
教材的适用性取决于其能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教材与教学方法的契合度教材版本应该与教学方法相契合,使得教师能够有效地使用教材进行教学。
教材应该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
3.教材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教材版本需要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契合,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应对社会变化。
教材应该涵盖包括科技、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具备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4.教材与评价体系的契合度教材版本应该与评价体系相契合,使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被有效评价。
教材应该提供合适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并有效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
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修订版)(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
做好教材建设工作,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为做好学院教材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院教材的选用及教材的编写工作。
(二)管理机构和职能第三条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由主管教学的副院长负责)是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的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责是:1、审定教材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审定教材建设规划。
3、指导教材选用、教材研究和质量评价。
4、评选优秀教材,负责组织优秀教材的推荐。
第四条教务处教材科负责对教材选用、编写等工作进行日常管理。
其主要职责是:1、贯彻落实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
2、组织教材编写的立项。
3、组织教材的选用。
4、组织推荐优秀教材。
5、组织评价选用教材的质量。
(三)教材建设规划的制定第五条教材建设规划包括教材的选用规划及教材的编写规划。
第六条教材选用的基本原则1、选优原则。
优秀教材包括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推荐教材以及特色教材。
优秀教材选用比例应逐年提高。
2、选新原则。
新教材是指近三年出版的教材。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教材的选用比例要逐年提高。
第七条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1、重点建设适合我院教学实际、符合我院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能体现我院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教材及实践指导书。
2、重点支持师资力量比较强,教学和科研水平比较高的系(部)或教研室的需要。
3、重点满足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各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建设的需要。
4、编写新教材须有针对性,考虑教学急需、国内尚无或版本缺乏适用性的教材,考虑本专业的特殊要求和填补学科专业教材建设的空白等。
5、新教材的编写必须在充分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教材内容和体系等方面进行一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第八条制定教材建设规划的程序1、教学工作委员会每两年组织一次教材建设规划的申报工作,并确定该时期内教材建设的具体目标和意见。
第44卷㊀第3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Vol.44,No.3㊀2024年6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㊀㊀㊀㊀㊀㊀㊀㊀Jun.2024文章编号:2095-4654(2024)03-0121-09高校教材出版综合质量评估研究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 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数学教材为例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袁正科1,严定友2(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湖北㊀武汉㊀430079;2.华中师范大学㊀学报编辑部,湖北㊀武汉㊀430079)摘㊀要:教材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㊂本文聚焦于高等数学教材的出版现状,构建高等数学教材综合质量评估指标体系㊂鉴于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在建立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计算出各项评估指标对教材综合质量的影响程度,并据此确定其优先权重值㊂本文通过此方法,得出科学的教材综合质量评分计算公式,并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教材为例对模型进行检验分析㊂分析表明,该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影响和片面分析所造成的不公平评判,能够为高校教材综合质量的评估和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及出版工作提供参考㊂关键词:高等数学;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评估模型中图分类号:O29;O224;C934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㊀㊀高等数学是在高等院校数学系列课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门课程,是所有理工类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也是部分人文社科专业的必修内容,因此,高等数学课程的建设在各个高校中被广泛视为至关重要的任务,围绕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编写出版的教材更是种类繁多,数不胜数㊂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高等数学教材的编写出版质量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同质化严重㊁体系老套㊁缺乏创新,很多教师编教材多是为了完成任务,或是为了评职称㊁报成果㊂为加强高等数学教材编写的质量,很多高校㊁学术机构㊁教育主管部门建立了相关机制对高等数学教材质量进行评估,并坚决遵循严格的选用制度,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全面管理高等数学教材的整体质量,遴选出一批特点突出㊁品质优良的教材进行推广㊂因此,如何结合高等数学学科特点,设计一套专业针对性强㊁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话题㊂目前,我国高校教材综合质量评估常使用专家打分法进行,即专家先对一些设定的指标打分,再与各指标的权重值相乘计算出综合评分㊂此时,若单纯地通过算术平均计算权重,虽较为方便,但未免有失客观,因为由于学科的不同,高等数学教学目标的不同,各指标在评估教材综合质量结果时拥有不同的优先权重㊂例如,在评估工科类高等数学教材时,可侧重 科学性 语言表述 后续课程学习引导性 等指标,在评估文科高等数学教材时,可侧重思想性 创新性 专业适用性 等指标㊂所以,为确保结果的平等和公正性,评估指标的代表性和权重计算的科学性变得至关重要㊂笔者长期从事高校数学类教材选题策划工作,对多层次高等数学教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如何进行优化[1],并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模型对高等数学教材综合质量评估进行思考和总结㊂一㊁评估指标体系分析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是一项复杂而严谨的系统∗收稿日期:2023-11-09工作,需要对评估对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㊂一个优秀的评估指标体系应具备高度认可㊁代表性强㊁有说服力等特点㊂本研究在参考有关教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分析高等数学学科特点,结合市场调研㊁专家咨询,并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研究原理[3],力图梳理高等数学教材评估指标体系,并分析相关指标内涵(见表1)㊂表1㊀高等数学教材评估指标及其内涵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内涵教材综合质量作者团队(A1)作者学术地位(A11)一般以职称为显性指标,大多数情况下职称的高低往往能够体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更能够把握学科前沿,从而保证原稿的学术质量,实现教材编写意图,满足图书内在质量要求[4]㊂作者态度及其责任心(A12)作者认真的编写态度和强烈的责任心不仅能显著提高原稿质量,还能及时高效地配合编辑处理审稿校对过程中的新发疑问,从而全面提升教材质量㊂内容质量(A2)思想性(A21)注重学科人文情怀培养,比如穿插数学史㊁著名数学家成长励志故事等内容,在呈现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进行世界观㊁人生观㊁价值观教育,培养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在当前大力推行课程思政[5]的背景下,这必定是高等数学教材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㊂科学性(A22)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型学科,科学性是其最基本的要求㊂科学性不仅仅要求教材中没有知识性错误,还要求教材内容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合理的编排顺序,符合学习规律㊂适用性(A23)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各个高等院校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也对公共课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和要求㊂在这种背景下编写的高等数学教材都应有自己明确的服务专业和院校定位,充分突出专业需求㊂创新性(A24)高等数学教材版本多种多样,其中不乏一些经典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教材品牌㊂这是新教材研发的样板和基础,但也会成为创新的阻碍,所以在编写新教材时,若没有一定的创新理念,没有新的心得和体悟,则很容易陷入模仿甚至照搬他人教材模式的境地㊂语言表述(A25)高等数学知识较难,需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理解,所以在编写教材时,语言表述在保证逻辑层次清晰㊁知识内容正确的前提下,应做到简洁顺畅不啰嗦,容易弄懂不晦涩,要尝试形成自己的数学语言表达风格,便于读者理解㊂后续课程学习引导性(A26)在保证本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要兼顾高等数学与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关系[6],比如,傅里叶级数就是后续数学专业课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的主要研究对象,函数求导是为后续课程微分方程的学习打基础㊂立体化教材建设程度[7](A27)立体化教材建设是一种新兴的教材建设模式,采用信息网络技术,借助图片㊁动画㊁音视频等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㊂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㊂出版质量(A3)版式设计(A31)优美的版式设计能给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㊂除了图书正常的版式要求外,高等数学教材对函数图象和表格的精确性,以及公式的排版方式有更严格的学科规范要求㊂装帧设计(A32)构思合理,色彩和谐,格调庄重雅致,又不失动感活泼,在一定程度上既契合读者审美情趣又能科学地反映教材内容的封面㊁扉页㊁封底设计,能带给读者好的印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㊂编校质量(A33)没有字词㊁语法及标点符号错误,字母大小写㊁正斜体㊁黑白体使用规范,量和单位使用准确,各章版式体例统一等㊂印装质量(A34)纸张厚薄适中,开本选择合理,版芯规整,墨色均匀,字迹清楚,纸面清晰,装订㊁裁切整齐,无页面破损㊁长时间翻阅不脱胶㊂市场反馈(A4)读者评价(A41)读者是出版环节的终端,对教材质量的感受是最真实的,且这种感受不易受到干扰,所以读者评价是教材质量非常客观的反映㊂销售情况(A42)销售是衡量教材市场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只有优秀的教材才能被广泛的销售㊂㊃221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㊀㊀层次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解决多指标体系决策问题,并且受到广泛认可的有效方法,于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匹茨堡大学的运筹学家萨蒂教授首次提出,其主要特点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㊂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复杂的决策问题分解为一个层级结构,其中包含总目标层和各级子目标层,然后用求判断矩阵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出各级子目标对上一级目标的优先权重,最后再用综合法求出最后一级可量化的指标对总目标的优先权重㊂教材综合质量的概念[8]是在多个方面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的,同时还要考虑到不同专业教材的重点差异,很难笼统地对某本教材给出 好 或 不好 的判断,只有将教材综合质量这一总目标分解到各个具体指标,然后根据待评估教材的实际情况对各个指标进行量化,并综合评比,最后才能得出科学公正且适用合理的结论,而层次分析法正是一种能有效解决此类评估问题的分析方法㊂二㊁评估方法的选取及评估步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来构建评估模型,并对表1中的指标权重进行分析和计算㊂层次分析法的建模步骤一般如下:1.构造各级子目标层判断矩阵,并归一化处理矩阵数据,得到归一化数据矩阵㊂2.求归一化数据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ω㊂3.对λmax和ω进行一致性检验㊂检验不通过,则需调整判断矩阵[9],直至检验通过㊂4.检验通过后,则特征向量ω的各分量值即为该子目标对上一级目标的优先权重㊂5.用综合法求出最后一级可量化子目标对总目标的优先权重㊂三㊁评估模型的构建根据表1中的评估指标及其具体含义的描述,构建总目标和各级子目标的结构图1㊂图1㊀目标层级结构图㊀㊀(一)子目标层1判断矩阵及其对总目标优先权重值层次分析法中的判断矩阵元素为同级目标层中指标两两比较后主观重要性判断的定量表示㊂本文运用1 9标值打分法,用于衡量两两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㊂具体分值的含义见表2㊂表2㊀指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分值表a ij(表示指标i比指标j的分值)含义1指标i比指标j同样重要3指标i比指标j稍重要5指标i比指标j明显重要7指标i比指标j强烈重要a ij(表示指标i比指标j的分值)含义9指标i比指标j极端重要2,4,6,8介于上述相邻判断的中值倒数则为指标j比指标i的分值a ij=1 a ji㊃321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袁正科,严定友:高校教材出版综合质量评估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数学教材为例㊀㊀例如,本文子目标层1由 作者团队 内容质量 出版质量 市场反馈 4个指标构成㊂如主观认为 作者团队 比 出版质量 稍重要,则其重要程度比较分值为2或3,如认为很重要,则其比较分值为5或6,如认为非常重要,则其比较分值为8或9㊂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本文数据计算均在EXCEL 表中进行,为套用表格函数公式,本文判断矩阵元素格式均设为分数形式表示,其意思不变,对计算结果无影响㊂在表2约定的基础上,构建子目标层1指标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如表3所示㊂容易看出,B实际上为一个四阶实对称矩阵(其实所有的判断矩阵均为实对称矩阵,所以在构建判断矩阵时,只需要确定好矩阵对角线右上方元素即可,对角线下方元素为上方元素的倒数),设行标为i,列标为j,下面通过矩阵B计算子目标层1中各指标对于总目标的优先权重,步骤如下:(1)用 和积法 公式b'ij=b ijð4i=1b ij(j=1,2,3,4)(1)对判断矩阵B各列数据做归一化处理,得到一级指标权重矩阵B',如表4所示:表3㊀子目标层1判断矩阵B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表4㊀子目标层1归一化数据矩阵B '㊀㊀(2)通过公式ωi=14ð4j=1b'ij(i=1,2,3,4)(2)对矩阵B'的各行继续做归一化处理,得到矩阵B'特征向量的近似解为ω=(ω1,ω2,ω3,ω4)T=(0.1546,0.4960, 0.2784,0.0710)T㊂(3)下面进行一致性检验(延续上面步骤序号): (3)计算矩阵B'的最大特征值:λmax=1nðn i=1(Bω)iωi=4.193(i=1,2,3,4),(4)其中n=4,为矩阵B'的阶数,且Bω=(0.6258,2.1500,1.1916,0.2913)T㊂(5) (4)求一致性指标CI(Consistency Index):CI=λmax-n n-1=4.1913-44-1=0.0638㊂(6) (5)求随机一致性比率CR(Consistency Ratio):㊀㊀㊀㊀㊀CR=CI RI㊂(7)在计算CR前,需要先引入多阶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Random Index)㊂人们通过大量实验得到多阶判断矩阵随机一致性指标值如表5所示㊂表5㊀一致性检验RI值表阶数123456789101112131415 RI值000.520.89 1.12 1.26 1.36 1.41 1.460.490.52 1.54 1.56 1.58 1.59㊀㊀一般认为,当时CR<0.1,便认为判断矩阵具有可接受一致性,检验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合理㊂而矩阵B'的随机一致性比率㊀㊀㊀㊀CR=CI RI=0.06380.89=0.0717<0.1,(8)故判断矩阵B合理,其归一化处理后矩阵B'的特征㊃421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向量ω的各分量值ω1,ω2,ω3,ω4依次是子目标层1指标 作者团队 内容质量 出版质量 市场反馈 对总目标教材综合质量的优先权重值,分别为0.1546㊁0.4960㊁0.2784㊁0.0710㊂以上整个计算过程的完整展示如表6所示㊂表6㊀子目标层1各指标对总目标优先权重计算过程㊀㊀(二)子目标层2判断矩阵及其对子目标层1各指标优先权重值1. 作者团队(A1) 目标下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表作者团队(A1) 目标下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展示如表7所示㊂表7㊀ 作者团队(A1)目标下二级指标优先权重计算过程㊀㊀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表7中CR 值无法计算,因为二阶矩阵的RI 值为0,而0不能作分母,故无法用公式CR =CIRI计算出CR 值㊂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对于只有两个指标的判断矩阵,不管指标两两比较后的重要性如何取值,归一化数据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均为2,此时一致性指标CI =λmax -nn -1=0,而这恰恰说明能通过一致性检验,判断矩阵合理㊂因为对仅有两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判断时,没有其他指标对这种比较的主观认知造成干扰,其轻重关系是非常明确的,也就是说,只要这种重要性的比较判断合理即可㊂此处,笔者根据图书策划经验认为,作者对教材出版的态度和责任心对于教材综合质量的影响比作者的学术地位影响更大,所以,尽管此处CR 值无法计算,但仍可认为判断矩阵C 合理㊂于是,可得二级指标 作者学术地位(A11) 作者态度及其责任心(A12) 对其上级指标 作者团队(A1) 的优先权重值分别为0.1667㊁0.8333㊂2. 内容质量(A2) 目标下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表内容质量(A2) 目标下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展示如表8所示㊂㊃521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袁正科,严定友:高校教材出版综合质量评估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数学教材为例表8㊀ 内容质量(A2)目标下二级指标优先权重计算过程㊀㊀由表8可知,二级指标 思想性(A21) 科学性(A22) 适用性(A23) 创新性(A24) 语言表述(A25) 后续课程学习引导性(A26) 立体化教材建设程度(A27) 对它的上级指标 内容质量(A2) 优先权重值分别为0.0248㊁0.3614㊁0.1218㊁0.0787㊁0.3129㊁0.0582㊁0.0421㊂3. 出版质量(A3) 目标下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表出版质量(A3) 目标下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展示如表9所示㊂表9㊀ 出版质量(A3)目标下二级指标优先权重计算过程㊀㊀由表9可知,二级指标 版式设计(A31) 装帧设计(A32) 编校质量(A33) 印装质量(A34) 对它的上级指标 出版质量(A3) 优先权重值分别为0.1174㊁0.0592㊁0.5661㊁0.2573㊂(三) 市场反馈(A4) 目标下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表市场反馈(A4) 目标下二级指标权重计算过程展示如表10所示㊂表10中的判断矩阵为二阶矩阵,与表7情形一样,CR 无法计算,但可认为判断矩阵F 合理㊂其原因是我国高校教材销售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教材销售易受到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的严重影响,但读者评价在网上或师生反馈比较容易获得,是个体行为,受其他因素影响较小,从而能够公正客观地反映教材质量,故 读者评价 指标较 销售情况 指标重要㊂由表10可知,二级指标 读者评价(A41) 销售情况(A42) 对它的上级指标 市场反馈(A4) 的优先权重值分别为0.8333㊁0.1667㊂(四)子目标层2的15个二级指标对总目标教材综合质量的优先权重及排序二级指标对总目标教材综合质量的优先权重可按以下公式计算(综合法):c 二级指标对总目标优先权重=㊃621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c '该二级指标对它的上级指标优先权重ˑω上级(一级)指标对总目标优先权重(9)于是得到子目标层2的15个二级指标对教材综合质量的优先权重及排序,如表11所示㊂表10㊀ 市场反馈(A 4)目标下二级指标优先权重计算过程表11㊀子目标层2的15个二级指标对总目标优先权重及其排序㊀㊀(五)教材综合质量评分计算假设专家对教材就以上15个二级指标逐一打分,分值依次为p i (i =1,2, ,15),c i (i =1,2, ,15)为各二级指标对教材综合质量权重值(见表11),则该教材综合质量评分为㊀㊀㊀㊀㊀P =ð15i =1c i p i (i =1,2, ,15)㊂(10)最后要评判教材的综合质量,可通过综合评分高低来进行排序判断㊂四㊁实例分析为检验上述模型的合理性,笔者从华中师范大㊃721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袁正科,严定友:高校教材出版综合质量评估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数学教材为例学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数学教材中遴选三套为评估对象,分别为 高等数学教材Ⅰ(第二版) (某一本院校校本教材)㊁ 高等数学教材Ⅱ (某二本院校校本教材)㊁ 高等数学教材Ⅲ (某民办本科院校校本教材),并请长期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专家对其审读打分,评分表格见表12(为便于计算,设各指标满分为100分,5分为一评分档级)㊂表12㊀实例分析数据表二级指标高等数学教材Ⅰ(第二版)指标评分高等数学教材Ⅱ指标评分高等数学教材Ⅲ指标评分二级指标对总目标优先权重科学性(A22)9085800.1793编校质量(A33)9085850.1576语言表述(A25)9085800.1552作者态度及其责任心(A12)9090900.1288印装质量(A34)9090900.0716适用性(A23)9090900.0604读者评价(A41)9085800.0592创新性(A24)8085900.0390版式设计(A31)9090900.0327后续课程学习引导性(A26)9085800.0289作者学术地位(A11)9085750.0258立体化教材建设程度(A27)9085800.0209装帧设计(A32)9090900.0165思想性(A21)9085800.0123销售情况(A42)8085900.0118教材综合评分89.491486.550284.2683㊀㊀表12显示,三套教材的综合质量评分为:教材Ⅰ>教材Ⅱ>教材Ⅲ㊂各指标评分分析如下:1.对于 科学性 语言表述 读者评价 后续课程学习引导性 作者学术地位 立体化教材建设程度 思想性 这7个指标,教材Ⅰ的评分均高于另两套教材㊂一般认为,一本院校作者学术地位更高,编写教材时对科学性的把关更严格,语言表述更严谨,对整个学科以及前沿发展了解得更透彻,在思想性和后续课程引导性方面体现得更好㊂另外,一本院校科研经费充足,在课程建设上投入更多,其立体化教材建设程度也更高㊂这样的教材,读者评价当然会更好㊂2.对于 作者态度及其责任心 印装质量 适用性 版式设计 装帧设计 这4个指标,三套教材评分相同,一是说明这三套教材均为校本教材,均能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适用性都较好;二是说明出版社和编校人员在这三套教材的生产过程中,均起到了很好的把关作用㊂此外,专家认为,这三套教材作者在编写本校校本教材时,态度及其责任心都较好㊂3.教材Ⅰ的编校质量高于另外两本,是因为该教材为第二版,有第一版的质量作为基础,第二版原稿质量更优,编校质量也更高㊂4.教材Ⅲ的 创新性 销售情况 指标评分最高,一是因为我国民办高校的作者目前普遍比较年轻,思维更为活跃,更喜欢创新;二是因为民办院校高等数学课程一般全校只用一个版本,用量较大,而公办院校一般会按专业需要选用不同版本,单个版本销量较少㊂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表12的各项指标评分符合三套教材实际情况,根据模型计算出的综合评分能客观地反映各个教材的综合质量㊂㊃821㊃湖北科技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总第44卷五㊁结论与启示本文建立的高等数学教材评估指标体系以及所选用的层次分析法,经建模计算和实例分析证明是科学合理的,它较好地规避了在高等数学教材评估过程中,由于人的主观臆断和片面分析所造成的不公平评判㊂另外,经过详尽的模型分析和计算,本文还得出以下重要的结论启示:1.高等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工具学科,科学性是其最重要的标志㊂在高等数学教材中,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至关重要㊂高等数学课程是大学最具挑战性的学科之一,它具有庞大的知识量和深奥的内容,同时逻辑性也非常强㊂面对这样一门学科,如果作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字驾驭能力不强,是很难将基本原理㊁基本理论讲清楚的㊂2.作者态度和责任心对原稿质量影响很大,只有原稿质量好了,后续出版工作的开展才会有一个好的开端,而编辑扎实的专业素养和卓越的编校水平也是教材质量的关键影响因素㊂3. 思想性 和 销售情况 指标权重排在后面,并不是说这些指标不重要,而是因为本文选用的是高等数学教材,侧重点不同㊂通常情况下,数学教材的思想性表达一般依赖于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来培养辩证逻辑思维,培育正确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层面,是偏重于潜移默化的隐形关联,而不是直接的显性表达,在当前重视和倡导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教材思想性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而且其代表着未来教材的一种发展趋势㊂4.本文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模型评估过程表明,一本优秀教材的产生并不是从作者向出版社交稿时才开始的,它需要作者和编辑共同的努力,要求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就要深度介入,与作者密切配合,在教材编写出版的各个环节㊁各个节点,与作者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全流程把关每一个环节[10],从而打磨出优质原稿,编校出优秀教材㊂本文所建立的评估模型逻辑清晰,实用性强,当对其他学科教材进行综合质量评估时,只需根据学科特点重新选择有代表性的评估指标,并建立合理的判断矩阵即可㊂但模型也有不足之处,即在建立指标体系时,一般认为,指标越多,则更能公平客观地反映出教材综合质量,但指标太多,计算量也很大,且对于判断矩阵来说,想一次性通过一致性检验并不容易,通常需要反复多次调整㊂因此,在实际进行评估时,如何选择适当的评估指标变得非常重要,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和探讨的问题㊂参考文献:[1]㊀周义军.关于建立高校教材评价体系的思考[J].现代出版,2011(3):24-26.[2]㊀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教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2(12):19-22.[3]㊀胡运权,等.运筹学基础及应用(第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8-311.[4]㊀甄文全.高校教材作者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出版,2010(11):35-36.[5]㊀谭文芳.我国教材思政建设的政策解读与实践进路[J].科技与出版,2021(12):68-72.[6]㊀李玉倩.高等数学成绩对后续课程学习影响的分析 以南京某理工大学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0(1):94-96.[7]㊀谭文芳.高校新形态教材建设浅谈[J].科技与出版,2022(9):81-87.[8]㊀王青林,施佳欢,阎燕.高校教材建设的演进脉络㊁时代内涵与提升路径[J].西部学刊,2021(15):51-55. [9]㊀袁杰,梁雪春.层次分析法中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改进[J].统计与决策,2014(12):15-17.[10]崔青峰.浅谈高校教材编写中的节点管理[J].出版发行研究,2013(8):51-53.(下转第150页)㊃921㊃2024年第3期㊀㊀㊀㊀袁正科,严定友:高校教材出版综合质量评估研究 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高等数学教材为例。
我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的研究与实践作者:樊润慧聂晶晶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12期摘要:教育部的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中对教材的选用提出了要求,我院在教材选用管理上专门制定了《教材选用、征订与发放管理办法》。
有制度,无监督,无法保证制度的落实,因此,为加强我院教材选用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我院教材选用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质量评估制度,需进行教材适用性评价。
本研究是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经过三轮实践修改再实践的反复,最终确定了“我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标准”;确定了我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工作的程序及方法;进而编制出《我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系统》,对我院所选用的教材能准确地统计出使用过的教师和学生对它的评价意见,为今后教材的选用提供参考,使我院教材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教材使用教材评价适用性评价1.实施教材适用性评价的必要性分析1.1实施教材适用性评价的背景教育部的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中对教材的选用提出了要求。
然而,教材出版业的现状复杂。
由于各家出版社均已走向市场,竞争激烈,教材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不可避免地出现高职教材的低水平重复出版。
教材选用的现状不容乐观:任课教师是教材第一选用人,在教材的选用过程中,如果凭教师个人喜好选定版本,会导致选用版本的随意性增大;另外,为了轻车熟路,教师长期使用一个版本,不更换新、优教材,会导致反映新的科技知识的教材得不到及时使用。
还有“人情”教材、“包销”教材,教师在选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有时会难以抵御,这样,教材的选用质量就无法保证。
为完善我院教材选用制度,我院在教材选用管理上专门制定了《教材选用、征订与发放管理办法》。
对教材的选用提出了需遵循的原则,对教材选用程序、审核均提出了要求。
然而,有制度,无监督,无法保证制度的落实,因此,为加强我院教材选用的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和完善我院教材选用质量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质量评估制度,需进行教材适用性评价。
1.2高职院校教材管理现状教材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供应。
现行的高职高专教材管理模式仍然是根据教学计划,按照招收的学生编制教材采购计划,然后向书店、出版社等单位采集、订购教材,再分发给相关学生和教师。
“课前到书,人手一册”是教材管理部门的主要工作目标。
在现行的教材管理模式下,院校的教材管理者不用研究教学规律,不用关注各学科的发展动态,不用了解专业教材内容的科学体系等,只需要按时订购,保证供应,及时结算费用,做到工作细心、认真准确,做到收支平衡即可以完成供应任务。
这种教材管理体制是一种单纯服务型的管理体制。
1.3省内本科高校中教材管理工作的状况我们通过走访省内高校、联系教材供应商,得知我省内部分高校教材管理方式有将教材征订后,由供应商在校内设点直接销售的;也有征订后,由供应商在校内发放教材的,大部分是传统模式。
高校征订教材后,由供应商送货,高校教材室发放,最后统一结账,没有得到关于教材质量及适用性评价方面的管理经验。
但是我们省内高校重视教材建设,在编写出版教材方面尤其注重。
重点大学均有自己的出版社,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等,所以在教材管理方面大部分仍停留在教材供应方面。
1.4国内高校教材评价工作的实例浙江省台州学院是一所综合类本科院校,在教材管理方面,尤其是在教材评价的工作开展方面规范、全面,给我们以极大的借鉴和帮助。
台州学院教材(讲义)评估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文字教材用)教材名称:?摇?摇?摇?摇编者姓名:?摇?摇?摇?摇出版社:?摇?摇?摇?摇出版时间:注:各项指标括号内的分值均为最佳状态得分,评议人可根据教材(讲义)实际水平给出相应的分数。
2.我院教材适用性评价调查表的设计2.1制定“教材适用性评价标准”的基本思路台州学院的教材评估表,将评价指标分级为三级,并且加入了级别之间的权重,对于相对重要的内容项目加大权重,并且在每级权重下面所对应的内容指标后又细分二级和三级指标,由此层层细化下去,最后在每项最细化的指标后打分,汇总后得出总分。
学生和教师使用同一种表进行评估。
我们认为,教材适用性评价,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同时评议,教师和学生的认知和需要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和学生的评议内容要有所区别。
在老师评议方面的评价项目要尽量全面细化,而对于学生的评议项目则要简化,另外,评议表要简明,所以考虑不设计权重的计算,语言还要尽量通俗直白,这样便于参加评议的学生打分和最后统计。
2.2评议表的设计将评议表分别做成教师用和学生用,从不同角度对同一本教材进行评价,综合得到较为公正合理的评议结论。
2.2.1教师评议表必须全面反馈以下教材信息2.2.1.1教材所反映的设计思想:(1)是否符合国家确定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2)是否符合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的最新精神和要求。
2.2.1.2教材的内容:(1)是否科学正确,是否符合最新的科研成果所达成的共识;(2)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部规定的有关课程的教学目标;(3)对深度和广度的确定是否符合教育部的有关要求,学习难度、学业负担是否合适;(4)是否注意了内容的弹性(必学与选学的问题);(5)是否注意了与相关学科的联系;(6)是否注意了联系生活、生产实际的内容;(7)是否注意了在内容设计中合理渗透思想教育。
2.2.1.3.教材的编排体系:(1)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2)学习的密度和节奏(学习难点、重点的分布情况)是否合理;(3)学习的坡度是否合理;(4)是否注意了与相关学科在进度上的配合。
2.2.1.4教材中具体学习内容的编写方法(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1)是否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已有经验,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2)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3)是否注意了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培养;(4)课文的设计是否合理;(5)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
2.2.1.5教材系列化的安排。
2.2.1.6教材的陈述或表达。
2.2.1.7教材的版式设计:(1)图文的设计和编排是否合理;(2)字体字号的选择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心理、学习心理和阅读心理特征。
2.2.1.8教材的编校:(1)字体、字号、标点符号是否一致;(2)是否有错或漏字、图、标点符号等;(3)封面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和内封、版权页的书名、作者名、出版者名是否一致。
2.2.1.9教材的印装:(1)是否有漏页、错页、掉页、损页;(2)是否有缺损字、污损字;(3)书皮、书心切口处是否整齐规范。
2.2.2学生评议表必须全面体现学生对教材的反馈意见2.2.2.1教材目标的评价标准:(1)目标是否既符合学生当前心理发展水平,又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有促进作用;(2)目标是否有一定弹性,可为不同特色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3)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要,特别是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4)目标是否符合学科特点,体现学科特色;(5)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验性,便于教学实施。
2.2.2.2教材内容选择的评价标准:(1)内容是否有科学性,是否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新进展;(2)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否为他们理解;(3)能否为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4)内容是否联系社会生活与生产实际。
2.2.2.3教材内容组织的评价标准:(1)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便于他们理解和掌握;(2)是否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3)组织体系是否违反知识的内在逻辑。
2.2.2.4内容呈现与表达的评价标准:(1)文字与图表的使用是否科学、严谨、规范;(2)表达方式是否适合学生心理特点,易为他们接受和理解;(3)表达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使用教材。
提炼出来即:(1)教材内容是否突出、难易程度适当、具有吸引力;(2)教材知识是否具有连贯性、而非重复性;(3)教材理论联系实践是否恰当;(4)教材图文结合是否合理;(5)教材价位是否合理;(6)教材印刷质量是否过关。
对教师用表、学生用表的具体语言表达和设计格式,怎样才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最清晰的格式呈现出来,是设计版式的重点。
按照以上思路和原则,分别设计了教师评议表和学生评议表,开展四轮次教材适用性评价的实践,并通过实践情况不断改进和调整评价指标,最终教师评议表如下。
2.3评价指标体系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调查表(教师专用)注:在相应的位置栏计算并填入相应的对应分数。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教材使用适用性调查表(学生用)注:在相应的位置栏填入对应的分数,每行只能填入一个分数。
3.教材适用性评价工作实施3.1评价周期及范围每学期进行一次,全院所有使用的教材。
3.2实施步骤教师的评议,由各系秘书下发,由各任课教师对教材进行评价,因为评议表条目设计简单、明了,仅仅需要勾选即可完成,所以完成的质量比较好,而且该参加评议的教师都进行了评议。
学生教材使用适用性调查表的调查为了保证评价的可信程度,采取多点取样,每门课程由10个学生进行评价,最后汇总出评分数。
3.3评议结果的处理3.3.1学生及教师的评价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且评价指标和办法尚处于初级阶段,评价本身可能具有一定的失真度,均采用分别平均统计。
3.3.2对于评价的结果采取客观、公平、公开原则,主要供教研室和教师参考,使教师对于评价易于接受,并主动改进教材的选用。
3.3.3不宜将评价结果绝对化,不以某人对教材的选用而做出判断。
而是需在评价的基础上,对部分教材利用全面评价做出剖析,共选用教材的参考。
边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提高,经过几轮的探索和积累,我们不断总结经验,修订评价标准,优化实施流程,逐渐总结出一套较为成熟的“教材适用性评价”工作的程序及方法。
4.教材适用性评价统计系统的编制4.1关于编制我院使用教材适用性评价系统的设想在三个学期进行的教材使用适用性评价试行中,评价标准不断修改完善,基本上能反映出教材的适用性,然而当评价调查表回收后在数据的统计过程中逐渐反映出问题。
起初我们设计的统计表是一个Excel表,分校区、行政班级、班级所在系部、教师所在系部、课程、任课教师、教材名称、出版社、作者、学生打分、学生评价、教师打分、教师评价这13列,当我们录入学生评价的结论时,先录入教材基本信息和使用班级,然后录入学生的评价结论,不同的班级则必须重新录入一遍教材基本信息和班级学生评价,则是另外一行。
当我们录入教师的评价结论时,则需要先按教材名称搜索,再按教师所带班级搜索,搜索到教材名称和班级均相符的那一行后,再在教师评价栏内填写教师的评价意见。
这样同一本教材,如果是不同的班级使用,不同的教师所带班分列不同行,也就是说,同一种教材如果十个班用就有十行,这样统计表会很长,一种教材的评价会很分散,查询时很不方便。
况且,这只能统计一个学期的,如果想看不同学期这种教材的评价统计,则需打开不同学期的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