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范文
- 格式:docx
- 大小:20.18 KB
- 文档页数:4
三字经心得体会范文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三字经心得体会10篇,方便大家学习。
三字经心得体会1《三字经》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诸子百家,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历史、社会、人生的小百科全书。
这不,我最近读了这本叫《三字经》的书。
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种类如:名人类(孟母)、人生类季节类等等多种类型。
一篇三字经都有翻译文,原文,故事等。
在这中,我也学会不少,如:“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对,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这四句话告诉我们:人生新的都一样,到后来习惯差了,人生也不好了,相反,习惯好了,人生也就好了。
再比如:“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这句话这六句话说得就是无人不知的孟母,她有一个故事,叫《孟母三迁》这句话说明了我们读书要认真,要有优良的环境,如与旁边的小朋友玩来玩去的话,那么学习肯定不好。
这让我想起诸葛亮说过的“非淡泊以无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话。
三字经真让人受益匪浅。
三字经心得体会2我有一本《三字经》,它陪伴了我很久很久,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的,我还记得那时我还不认识字,每天睡觉前总喜欢缠着妈妈给我讲里面的故事,真是百听不厌,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
我最喜欢的有其中几段: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这一段讲的是学生受教于家庭和老师,如果主观不努力,致使学业无成,这是不应该的,少年时代学习不努力,日日复年年,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这一段讲的是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读书,以博学问,丰富知识,自然就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这一段讲的是夏朝的开创者禹称禹王,商朝的开创者汤则称汤王,加上周朝的文王、武王,史称“三王”。
《三字经》读后感(精选15篇)《三字经》读后感1在诵读课上,老师给我们读了《三字经》,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我觉得它太有趣了,每句话都只有三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请妈妈陪着我,再一次津津有味地读完了这本书,并且懂得了其中的含义。
原来《三字经》里面包含了我国从古到今的许多经典故事,它通过简单易懂的方式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事和学习的方法等等。
《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讲的是黄香九岁就知道孝顺父母,冬天把被窝捂热后再请父母睡;而孔融年仅四岁,就懂得尊敬兄长,把大梨让给哥哥,自己吃最小的梨。
读到这里,我就想起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家里做小皇帝、小霸王,爸爸妈妈把什么最好的都给我,我却觉得理所当然,还一不顺心就哇哇大哭威胁他们。
想到这,我的脸又红又烫,心里真惭愧啊!有一次,我自己定了计划,每天自觉地练两页字,刚开始几天都是工工整整地写,慢慢地就没有耐心了,写出来的字好像在跳舞,正自欺欺人地想着:“两页太多了吧,要不还是改练一页好了!”这时,我读到了《三字经》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通过写一块没有雕琢的玉石,如果没有长年累月的细琢,是不能成为一块美玉的,教育我们人也是这样,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学习,坚持不懈,最终才能成功。
我也应该学习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啊!《三字经》教了我们善、恶、学、孝、礼、仪,我每天都要背诵它,还可以不时地提醒自己呢!让我们人人都读懂《三字经》,把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传承一代又一代!《三字经》读后感2我们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世世代代我们都诵读着千古流传经典的文化遗产。
其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每个儿童必不可少读的经典著作。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
它易读、易记、易解。
《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
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国学《三字经》阅读心得【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国学《三字经》阅读心得【7篇】国学《三字经》阅读心得【精选7篇】我们该怎么去写《三字经》阅读心得呢?《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知识,人生哲理及为人处世的方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国学《三字经》阅读心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国学《三字经》阅读心得(篇1)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通用2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字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字经》读后感篇1自宋朝开始,《三字经》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大约一千一百多个字,已算得上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朗朗上口,极易成诵。
其内容,包括我国的传统教育,农业、地理、天文以及道德,还有一些民间传说等受到历代世人们所传承。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讲的是西汉人路温舒用蒲草编成席子用来抄书;公孙弘自己制作竹简用来抄书。
他们的生活都很贫苦,没有钱来买书,但是自己却能做到勤奋自勉、刻苦学习。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练,自勤奋。
”讲的是汉代时期的孙敬为了防止自己读书时打瞌睡,把头发吊在了房梁上;战国时的苏秦读书犯困的时候,就会用锥子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
学习时,懒惰便是最大的敌人,好学之心,便可使你在学习之路上所向无敌。
你望天上繁星点点,一颗星星有它不同的意义,独一无二,可能它们的形状会相同,可每颗星星都有它存在的意义,不是吗?正如《三字经》一般,每一句,都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代表了不同的道理,彰显了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所以,学好《三字经》,不仅能在学习上给予自己莫大的帮助,更是对古人们智慧结晶的尊重。
《三字经》读后感篇2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教师让我们读“三字经”,每一天放学走出校门的时候,我们会排着整齐的队伍,象唱歌一样的齐声朗读,对于“三字经”的资料没有太多的理解,此刻,再次听到一年级的小同学们背诵“三字经”的时候,我仿佛又看到了我们的样貌。
“三字经”教会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
特别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两句话,使我深有感触、至今难忘。
这个故事讲了孟子的母亲,为了让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搬迁住所,孟子不好好学习,母亲就割断了正在织布的纱线,来让孟子明白学习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15篇)《三字经》读后感1今天,我捧起《三字经》这本书阅读,看见里面写的是,《三字经》是一部流传甚广、家喻户晓的`启蒙读物,它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礼貌待人,勤奋学习,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专心地读了这本书。
我特别喜欢读“孟母择邻”的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孟子幼年因家住在墓地附近,孟母就把家迁到闹市,孟子便整天模仿商人吆喝着做买卖,孟母又把家迁到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
虽然每次读得都是几句话,但是,它们的每一句意思都会给我们带来深刻的道理。
《三字经》读后感2寒假里,我准备阅读文学的同时,不忘记阅读祖国的经典文化。
我这个寒假选择了《三字经》。
其中好多让我收获颇丰。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个句子讲的'是晋朝的车,学习时家里没有钱买灯,就去抓萤火虫装在袋子里照明。
晋朝的孙康没有灯学习就借着外面下的的反光来读书。
古人读书真是太刻苦了。
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条件这么好,可是大家不知道努力,不去刻苦,浪费了不少美好的时光。
如果我们和古人读书一样刻苦,这个中国就会变的更加强壮了,我们肯定会超过美国和日本的。
《三字经》读后感3我放假这么长时间就读了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刚开始妈妈让我读的时候我不是太理解,这不是以前那些人摇头晃脑背的'书吗,有什么意义,我直接说"封建糟粕吧",妈妈说:"你好好读读,看看有没有意义,这本书读完以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纷繁历史,还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三字经》读后感4暑假里,我又读起了《三字经》。
这是一本好书,我读了不止一遍。
书中,总有一些哲理让我们终生受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总有一些故事感动我们的心灵---“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总有一些感悟陪伴我们成长“玉不琢,不成器。
《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优秀读后感(通用1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字经》优秀读后感(通用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字经》读后感1《三字经》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三字一句,两字一韵,琅琅上口。
它的每一个字,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个字都蕴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读了“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我懂得了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
书中举了许多的例子,如“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是啊,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
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告诉我们好的教育方法就是严格而有道理。
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方法分不开的。
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所以,人要懂得感恩。
《三字经》告诉我们“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所以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父母的甘苦,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不断成长。
好书不厌百回读。
我要感谢《三字经》,是《三字经》让我知道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
我每天读一读,可以陶冶情操,也可以不断地鞭策自己,让我不断地成长、成长……《三字经》读后感2钱教授以其深厚的国学功底解读《三字经》,借鉴古人、融汇历史、贯通现代,将积淀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事例演绎成当今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的宝典。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内容广泛,包括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经典启蒙读物和小百科。
即使在今天,也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用。
《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字经》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字经》读后感1我读过很多书,有童话书,有漫画书,有历史书,有科幻书等等。
这些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视野,还使我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
每一次读它,都能引起我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这本书中的每一句虽然很简短,却蕴含着一个个深刻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最初,本性是善良的。
这样善良的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只是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后天的努力、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品行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懂得了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更是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从小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还有“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等许多通俗易懂的哲理。
《三字经》真是中华文化知识的宝库、思想的宝库,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
每当我读起《三字经》时,便会陶醉在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句是“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这句讲的是东汉时期,一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的时候就非常孝顺。
每当夏天,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歇息。
冬天时,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啊!妈妈告诉我,这个故事讲的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黄香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对我的爱,也想到了我对父母的点点滴滴。
为了我,爸爸妈妈总是无微不至的关爱我、呵护我,而我却不知道关心爸爸妈妈。
好吃的东西我总是抢着吃,很少主动帮爸爸妈妈干家务活……想到这些,想到黄香,我觉得好惭愧!真的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去反思、去学习、去努力做好!读《三字经》,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孝顺,什么是学习,什么是爱!这本书给了我智慧的结晶和学习的精神,让我在成长的路途中不断成长、无所畏惧。
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必备8篇)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第1篇《三字经》的原文虽然只有一千余字,但全文的内容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包罗万象。
它里面有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团结一心、奋发有为等行为美德,同时也包括许多我们应该掌握和了解的自然及历史知识。
当我读到“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这句时,就想到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给他们提供物质所需,抚养他们长大,却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做人、做事,这就是父母的过错。
同样,老师如果没有在学习上好好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而不好好学习,学生因此而荒废学业,这就是老师的过错。
由此可见,古代人对教育有多么的重视呀!其中令我最难忘的一句话是“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此时此刻,我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画面,蚕正在吐丝将自己包裹,蜜蜂在花丛中穿梭……我心中涌起一股热血,蚕能吐丝结茧,供人织成丝帛;蜂能酿造甘甜的蜂蜜给人食用,人生在世,倘若不用功学习,荒废了功课,没有本领回报社会,那就连小小的昆虫也不如呀!所以,我们学生不能荒废了学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
做为一个现代的学生,我们应当将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世世代代永相传。
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第2篇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通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建者孟子。
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
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直沿用至今。
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精选10篇)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篇1】《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今天我读了这本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认为第一个部分是主要的——人之初,性本善。
它讲诉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是:我们每个人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本性本来差距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各种外部的影响,所以差距越来越大。
如果不去教育或不接受教育,人的本性中坏的一面就会露出来。
我现在经常和一些已经被影响的人一起玩弄的我都学坏了,我有些不接受教育了。
我以后不能和那些人一起“鬼混”了,不然我的学习成绩都会降低了,品德弄得不良了。
当我想到会变差的时候,我决定不和那些背影响的人一起和接受这种良好的教育。
我们要不和不良的人一起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它是一本好书,光是第一个部分都能令我得到启发。
它令我懂得了不和‘墨’者一起,要和‘朱’者一起,否则受到各种外部的不良影响会让我们将坏的一面露出来。
三字经阅读心得体会【篇2】妈妈给我买了本《三字经》,让我在课外的时候看,背。
书中每三个字都会讲一个道理或是一个历史、寓言故事。
我读了之后,里面的许多小故事都深深地感染着我,打动着我,让我受益匪浅。
三字经不过一千多个字,其中让我深受启发的一句是“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孔融这么小就懂得自己吃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哥吃,谦让兄弟,家庭和睦,我比他大了不少,更应该向他学习。
这个故事使得我逐渐养成了互相谦让、礼貌待人的好习惯。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这句话是说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
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我们每一个小学生,犹如一块璞玉,玉不琢,怎成器?我们应当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充实自己,打好基础,将来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字经》读后感(通用15篇)《三字经》读后感1《三字经》这本书,是个好东西,很适合儿童背诵,通俗易懂的语言,包含了很多深刻的道理。
比如“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什么是义?就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怀的为人处事的原则。
“学”什么?学习先贤哲人的著作,从他们的教诲中,懂得什么是“义”,去膜拜,去效仿。
再比如“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这一段往往最受现代人诟病,觉得这是愚民说辞,尤其是对“父子恩、夫妇从”、“君则敬、臣则忠”这些话不满,很多人要挑战这种观念。
勤于思考、敢于批判当然是好事,但要把事物理解透彻才行,不能懂个半吊子,就挥舞大棒子怀疑一切。
“父子恩”强调的是要懂得报恩,父亲辛辛苦苦、天天汗滴禾下土,奔波劳累,一口饭一口水把你养大,尤其人还不跟小马似的,一下生就会跑,人是十月怀胎、十年抚养,再教你做人,帮你成家,而父亲只是在年老的时候需要你照顾一下,哪怕伺候个三天五天,也算是对他的回报,这种善良的感恩之心,怎么可以否定呢?“夫妇从”也不是男尊女卑的意思,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古时候女人不出门,男人在外面讨生活,自然就见多识广一些,也可能因为生计奔波,情绪波动比较大,回到家里,女人多宽容他,多安慰他,顺着他点儿,这不就是和谐之道吗?多么深刻的夫妇相处原则,一个“从”字,便体现了精髓。
这个“从”,不是受欺压,而是包容,是爱。
“臣则忠”的忠,说的也不是愚忠,不是君要臣死、臣非死不可,那是后来的偏执狂在理解上钻牛角尖了。
忠是忠诚、没有外心的意思,就是你在腾讯打工,不能给阿里巴巴送情报。
在君臣的合作中,忠是一种道德规范,是心往一起想、劲儿往一起使的意思。
那种自虐式的愚忠,其实与忠无关,而是自我构建、自己把自己架弄到一个虚伪的道德高度上,陶醉其中,不能自拔。
在愚忠的君臣关系里,臣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节,并不是君的得失。
我最喜欢的,是“昔孟母,则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范文
导读:本文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一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习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
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
《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
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学习《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
反映在今天的学习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
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
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还有“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
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
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
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
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二
今年暑假里,学校里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让大家背诵《三字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
《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能琅琅上口,象儿歌似的,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我被《三字经》这博大精深文字深深的吸引了。
《三字经》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故事、古今贤文、人生哲理等,《三字经》是一篇有劝学的,有讲道德的,有讲做人的等等。
它是每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的诗歌,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只有三个字,含意深刻,简洁明了,能让我们一读就懂。
我读《三字经》后,觉得它对我帮助很大,它不仅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知道珍惜时间,讲文明懂礼貌,让我在少年期走正确的成长道路。
同时还使我的知识面扩大,特别一些历史方面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
文中还有许多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让我回想起尊老爱幼的好精神。
《三字经》中还有激励我们学习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讲述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趁年轻的时候刻苦学习,才能长大成才,为国效力。
从《三字经》中,我还明白了,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如不上进,则会后退,一个君主不明智,将会成为昏君,最后使国家灭亡……
《三字经》是古人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学瑰宝,直到现在也不失为一本好书。
《三字经》使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国学经典《三字经》读后感三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的蒙学著作,自问世以来,一直是中国儿童启蒙的必读书,影响极其深远。
《三字经》篇幅虽然短小,内容却非常丰富,被誉为“袖里通鉴纲目”。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
它易读、易记、易解。
《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
它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诗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意思很清楚,一块玉石不经雕琢是不能成为一件玉器只是一块
玉石。
人不学习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合适什么是不合适。
而“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意思是说:孩子小时应特别注重三个方面的学习:亲近良师、亲近益友,要学习礼貌懂规矩。
我非常喜欢“孟母教子”的故事。
讲的是孟子幼年因住在墓地附近,学了许多丧家哭泣的言语动作。
孟母就把家迁到市镇上,孟子便整天学着模仿商人做买卖。
孟母又把家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终于学到了礼仪和文化知识。
这说明环境对人的成长是很重要的。
《三字经》教导我们要孝顺父母,要好好学习,友爱兄弟姐妹,礼貌待人,勤奋好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学以致用,并且还要好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