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过坎:能否再度闯关新能源
- 格式:docx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17
新能源汽车“压力山大” 弯道超车“前途未卜”2014年开年不久,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热度就不断升温。
在特斯拉布局中国市场之际,宝马的纯电动车已实现了中国、欧洲等地同步上市。
与外资车企巨头凭高端电动车“开疆辟土”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汇总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自主品牌车企的新能源成绩单并不令人满意,月销量为个位数的情况比比皆是,车企开发新能源车型的热情也不高,推广费用更是寥寥无几。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展部部长侯福深指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在技术、成本和品牌等方面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正在加大。
业内人士认为,201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并不容乐观,如果自主车企难以实现弯道超车,难免又会陷入传统汽车的困局。
混合动力车又开始走俏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混合动力车又开始走俏。
以往电动汽车的忠实支持者日产、本田向中国市场推出了的混合动力车型,而一直是混合动力车倡导者的丰田汽车,也推出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了新款混合动力车Yundon-Showanchin II。
董事长内山田武表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混合动力车无疑将成为必要产品。
内山田武被誉为丰田最受欢迎混合动力车普锐斯之父。
但遗憾的是,国内企业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不足,而且在技术发展路线上一直摇摆不定。
2008年开始,国家开始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新政。
不过2010年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由科技部、工信部共同主导变为科技部主导,技术路线也调整为“以纯电动车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大力扶持纯电动车的发展。
然而,几年实践下来,似乎市场和消费者并不买账。
统计数据显示,比亚迪的明星车型F3DM去年遭遇“滑铁卢”,从2012年的1200辆的销量向2013年的1005辆“滑落”。
长安汽车CX30纯电动车去年全年仅销售100辆。
上汽纯电动车荣威E50在2013年1月—4月的销量为0,5月开始销售5辆E50,6月为1辆,下半年形势好转,截止2013年底,上汽共销售了406辆E50。
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比亚迪成长之路上的失败与创新摘要:比亚迪从创立一直不断探索,在2009年走向了辉煌,可是在短暂的辉煌以后,有走向了衰落,新能源汽车在今年变得异常火热,我们通过对比亚迪公司的分析,希望可以从它过去的探索中找到学习经验指导,也希望从衰落中吸取教训。
我们先了解比亚迪公司的整体状况和它的整个发展历程,找到它在探索中创新和他在09年以后走向失败的原因,也分析在它发展过程中政策是怎样一步步帮助它,又是怎样因为政策而失败。
关键词:比亚迪汽车,创新,成功经验,失败教训AbstractFrom the creation,BYD has been exploring, in 2009 to the brilliant, but after a brief period of prosperity, decline and new energy vehicles in the year become extremely hot, Our team analysis of the BYD Company, hope can from exploring its past find learning experience to guide, also hope to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decline. We first understand the BYD Company's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find it in the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he later in 2009 to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also analysis in it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is a step by step how to help it and how because policies and failed. Keywords:BYD automobile, innovation, successful experience, failure lesson目录一、引言 (4)二、公司简介 (4)三、公司发展历程 (4)四、行业现状 (5)1、国内企业的对比: (5)1.1 在和国内自主品牌汽车比较时比亚迪的优势 (5)1.2和奇瑞的比较 (6)2、国外企业的对比: (7)五、成功的经验 (8)5.1、网络关系构建与转型升级 (8)5.2、模仿学习与转型升级 (8)5.3、创新投入与转型升级 (8)5.4、一以贯之的国际化行为与转型升级 (12)5.5、企业家精神与网络关系构建 (13)5.6、政策的影响 (13)六、失败的原因 (14)6.1、品牌低质 (14)6.2、公司的内部管理 (14)6.3、比亚迪破坏性创新存在的局限性 (16)6.4、政策影响 (16)总结 (18)参考文献 (18)一、引言是什么让比亚迪走向了辉煌,又为什么在短暂的辉煌后衰落?今年电动超跑特斯拉的横空出世让一度不温不火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异常,而比亚迪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代表,能否避免曾经的偏差而抓住再次腾飞的机会。
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基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案例研究一、本文概述1、1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作为绿色、低碳的出行方式,已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机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案例,剖析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以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成功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也体现了创新生态系统在推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选择比亚迪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市场布局、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实践,揭示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机理,为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界定和分析;以比亚迪为例,深入探讨其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和发展阶段;再次,分析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成功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市场策略、政策支持等;总结比亚迪案例的启示,提出促进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布局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2、2比亚迪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演进过程具有显著的特点和代表性。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比亚迪不断创新,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
在初始阶段,比亚迪主要依赖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逐步掌握了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比亚迪开始注重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海外营销战略分析目录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出口贸易现状 (4)(一)销售增长幅度大 (4)(二)销售网络覆盖广 (5)(三)进入模式多样化 (5)1. 出口贸易 (5)2. 直接投资设厂 (5)3. 战略联盟 (6)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海外经营分析 (6)(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优势 (6)1. 技术的优势 (6)2. 价格的优势 (7)(二)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劣势 (7)1. 充电设施不完善 (7)2. 营销渠道不健全 (7)(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机遇 (7)1. 设置不断减免的关税 (7)2. 国家出台燃油汽车禁售法令 (8)(四)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面临的威胁 (8)1. 各国不断增加补贴力度 (8)2. 公共服务行业合作局限性大 (9)三、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海外营销战略的制定 (9)(一)产品策略 (9)(二)价格策略 (10)(三)渠道策略 (10)(四)促销策略 (10)四、比亚迪外营销程中存在的问题 (10)(一)售后服务不足 (11)(二)缺乏核心技术 (11)(三)贸易壁垒的阻碍 (11)五、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海外营销发展建议 (12)(一)完善国际销售网络和服务体系 (12)(二)技术革新,增强品牌竞争力 (12)(三)规避贸易壁垒风险 (12)(四)注重与其他公司合作 (13)参考文献 (13)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近年来,随着环境及资源压力的增大,人们意识到节能及环保的重要性。
汽车尾气是影响空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大会的不断推进致使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相比,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满足消费者的出行需要。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以及对策的研究摘要: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拥有IT、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产业。
2003年,从IT电池领域进入汽车制造业,并快速成长为最具创新的新锐民族自主汽车品牌,更以独特技术领先全球电动车市场。
将SWOT分析应用到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中,能够分析比亚迪的内外环境与外部环境,并对比亚迪今后发展战略的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SWOT分析;对策目录引言 (1)一、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状况 (1)(一)IT领域 (1)(二)汽车领域 (1)(三)新能源领域 (2)二、SWOT分析研究进展 (3)(一)SWOT分析研究进展 (3)(二)SWOT分析存在的问题 (4)三、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4)(一)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内部能力分析 (4)1.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分析 (4)2.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劣势分析 (5)3.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内部能力评价 (6)(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6)1.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机遇分析 (6)2.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威胁分析 (7)四、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对策 (8)(一)STOW分析 (8)(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对策的定位 (8)(三)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对策的选择 (10)五、结语 (11)参考文献 (13)致谢 (15)引言SWOT分析是一种被广泛运用的战略分析方法,是为决策情境提供系统方法和支持并分析内外部环境的一种常用工具。
它是通过对组织内部、外部的条件进行综合和概括,分析组织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进而为战略制定和战略规划提供依据。
SWOT分析只是战略规划过程的早期阶段,而战略规划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并采用一个能够很好适应内外部因素的战略。
比亚迪作为全球领先的二次充电电池制造商,手机按键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均已达到第一位。
但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及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面临一系列的挑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比亚迪的内外环境与外部环境,对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进行SWOT分析,并对比亚迪今后发展战略的提出相关建议。
比亚迪的行业发展趋势
比亚迪作为中国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其行业发展趋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随着全球对环保和能源可持续性的关注增加,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
比亚迪作为国内最早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企业之一,受益于市场机遇,其销量和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2. 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
公司积极推进电动汽车技术、电池技术、充电技术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和技术水平。
3. 国家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和普及。
比亚迪通过积极参与政府政策和项目,有效获得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4. 车联网和智能化发展:随着车联网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也面临技术升级和智能化转型的趋势。
比亚迪积极推动车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致力于打造智能化的出行解决方案,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5. 国际市场拓展:比亚迪在国际市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出口销售增长迅速。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比亚迪将继续加大对国际市场的拓展,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
总的来说,比亚迪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技术创新、政策支持、智能化转型以及国际市场拓展都将对其行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决策水平报告一、实现利润分析2023年上半年利润总额为1,339,992万元,与2022年上半年的464,148.1万元相比成倍增长,增长1.89倍。
利润总额主要来自于内部经营业务。
2023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为1,373,128.3万元,与2022年上半年的462,211.6万元相比成倍增长,增长1.97倍。
在营业收入迅速扩大的同时,营业利润也迅猛增加,经营业务开展得很好。
二、成本费用分析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成本费用总额为24,748,826.4万元,其中:营业成本为21,245,155.6万元,占成本总额的85.84%;销售费用为1,083,805.4万元,占成本总额的4.38%;管理费用为681,863.7万元,占成本总额的2.76%;财务费用为-110,295.4万元,占成本总额的-0.45%;营业税金及附加为464,832.3万元,占成本总额的1.88%;研发费用为1,383,464.8万元,占成本总额的5.59%。
2023年上半年销售费用为1,083,805.4万元,与2022年上半年的472,266.3万元相比成倍增长,增长1.29倍。
从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变化情况来看,2023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企业销售活动效果明显,但相对来讲销售费用增长快于营业收入增长。
2023年上半年管理费用为681,863.7万元,与2022年上半年的367,051万元相比有较大增长,增长85.77%。
2023年上半年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62%,与2022年上半年的2.44%相比变化不大。
管理费用与营业收入同步增长,销售利润有较大幅度上升,管理费用支出合理。
三、资产结构分析比亚迪2023年上半年资产总额为59,113,340.7万元,其中流动资产为26,600,713.4万元,主要以存货、货币资金、应收账款为主,分别占流动资产的32.67%、30%和18.44%。
工信部拟提高新能源车企准入门槛“一技傍身”就能投产将成历史据了解,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始终是“香饽饽”,稍有资质的公司都想从中分一杯羹,而资本雄厚的企业更是想以此为生存支柱。
8月18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拟以发行股份方式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交易价格为130亿元。
完成收购后,珠海银隆将成为格力电器的全资子公司。
业内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拥有了珠海银隆的电池技术,格力就“扼住”新能源车制造要害。
然而,就在消息公布约一周前,8月12日,我国工信部发文拟提高新能源车企的准入门槛,并表示新建的新能源车企或将不超过10家。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新规的目的或是为我国新能源的生产降温,转变“一技傍身”就能投产的局面,意在盘活已有车企的存量。
对大型企业而言,可以借助雄厚的资本和品牌,通过收购兼并的方式成为新能源车整车制造车企。
格力130亿“豪赌”新能源车市场长江商报记者发觉,格力电器8月18日晚间发布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91.82亿元,同比下降1.8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全部者的净利润64.02亿元,同比增长11.92%。
而格力电器2022年财报显示,营收977.45亿元,同比下滑29.04%;净利润为125.32亿元,同比下滑11.46%。
实际上,格力电器2022年、2022年、2022年曾连续三年营业总收入增长200亿元,2022年的营业总收入在近年首次消失大幅下滑,同比下降近三成,从2022年的1400亿元回落至2022年的约1000亿元。
从8月18日晚公布的半年报看,格力电器在2022年上半年连续了“增利不增收”的势头,不过营业收入同比下滑的速度已收窄至1.85%,而净利润的增幅达11.92%。
汽车观看员肖红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家电行业整体的低迷,也使得格力这样的巨头迫切玩“跨界”。
从数据上看,格力收购珠海银隆正好要拿出一年的净利润。
“豪赌”130亿元进军新能源车市场,这笔交易划算吗?肖红认为,“新能源车是时代的趋势,依靠格力自身品牌优势,假如进展得好,将来将不行估量。
比亚迪的潜能和隐忧作者:李阳李皙寅黄慧玲来源:《汽车纵横》2021年第11期“深圳?哦,我知道比亚迪。
”在德国街头,出租车司机吐出这几个字时,嘉实基金成长风格投资总监姚志鹏有些吃惊。
作为机构投资人,他没想到一家以对公客户为主的公司,会这么全球化。
几年前,提及比亚迪(002594.SZ),国内普通人想到的是电动大巴和平价大众汽车,但随着比亚迪踩准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风口,如今已经越发出圈。
2021年4月,美国《时代周刊》(TIME)评选出了“最有影响力的100家企业”,作为唯一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比亚迪入选。
《时代周刊》认可了比亚迪在全球的电动巴士业务,还介绍了乘用车,包括市场上紧俏的轿车“汉”。
这些名声反馈到了资本市场上。
上汽集团(600104.SH)、广汽集团(601238.SH)、通用汽车(GM.NYSE)、宝马汽车(BMW.DE)、戴姆勒(DAI.DE),这一串名字都是近两年比亚迪在市值上超越的对手。
2021年8月,比亚迪每股突破300元时,距离国内首家万亿市值车企,只差临门一脚。
有券商对比亚迪喊出市值15000亿的目标价,市场情绪升温。
相较两年前盘桓在50元/股上下,如今比亚迪在资本市场里何以换了一副模样?比亚迪被视作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代表企业之一。
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看来,比亚迪是家重视技术的传统车企,也是最有未来的车企。
工程师企业文化浓厚,少说多做,外界对其了解不多。
中金资本董事总经理许中超告诉《财经》记者,持续打磨核心技术的比亚迪,可以称为汽车行业里的科技公司。
比亚迪横跨储能、电池、电动汽车、芯片等诸多万亿级市场,且各领域均有不错的竞争力,在某些细分领域有优势。
但比亚迪能否兑现估值,带着上述板块更进一步,仍有太多不确定性。
国庆节后,汽车板块(申万一级)领涨市场,汽车整车板块涨幅最大,比亚迪上涨16.3%(10月8日开盘至10月22日收盘)。
截至10月22日收盘,比亚迪股价升至300元每股,市值为8583.43亿元。
比亚迪过坎:能否再度闯关“新能源”?2010-12-26 09:49:28来源: 中国企业家(北京)跟贴22 条手机看股票11月24日上午11:15,一身工装的王传福走入会议室,比预定时间晚了15分钟。
这是他近两三年首度接受媒体到其总部专访。
没有寒暄,他直切主题:“我们平时对媒体不太开放。
”比亚迪最近两年遭致诸多质疑,某种程度上正跟过度封闭有关。
他还乐于配合摄影师的要求,也没有拒绝请他钻进E6纯电动车拍照的要求。
—就在前一天晚上,我们还在和摄影师冥思筹划他拒绝拍照的种种“预案”(吸取上次的教训)。
“我们一直走自己的路,也一直被人家批评。
如果按照一般的思路看比亚迪,别人觉得你的整合力度这么大,跨界这么广,短期获得这么高的增长,肯定会觉得有问题,我们也不便于多做解释。
比亚迪之所以成功,就是在战略上想得比别人更多一点、更远一点。
”这番话若出自另外一个人口中,多半会慷慨激昂,而王传福语调平静如工程师在讲解发动机的结构—当他真的谈起发动机,反倒神采飞扬。
位于深圳坪山的比亚迪公司,看起来颇像一台机器,高效、精确地在设定的程序内快速运转,对程序以外的世界不感兴趣。
只有足够细心,才能发现它的“冷幽默”:办公大楼的铭牌上刻着“六角大楼”,不知是否隐含着对其“抄袭”指责的调侃?指责肇始于2007年。
王传福谈起自己的“汽车梦”时,放出豪言: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反讽的是,2010年,在经销商退网,下调汽车销量(由80万减至60万),国土资源部通报违法用地,第三季度利润暴跌(同比下降99%),电动车市场化放缓等一系列冲击后,外界有足够的理由怀疑:他是否把话说得太满?比亚迪是否还有更多麻烦?他能挺过去吗?比亚迪的英文名字是“Build Your Dreams”。
要造王传福的大梦,它需要更多坚实的支柱。
如果说代工是王传福的第一层梦、传统汽车是第二层梦,那么新能源汽车就是他的第三层梦境。
技术派的硬朗风格,自成一家的创新路径,“人+机器”的成本控制力,足以支撑起前两层,而当他进入到第三层梦境的创造时,仅靠之前的比亚迪基因,吃力感随着梦境的深入愈加明显。
这是他必须跨越的坎。
正如2003年从代工杀进传统汽车领域时,包括投资者在内的所有人激烈反对一样,这一次,他遭遇的挑战、质疑更多。
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深圳五家“明星公司”,2010年过得都不轻松。
富士康,一系列员工跳楼惨剧后企业形象跌到低谷;华为,一度身陷“接班人风波”;腾讯,将与360的战火蔓延到用户,引来口水无数;海普瑞,创造了“史上最高发行价”,旋即从财务、产品认证、原料供应,乃至发家史遭遇全面质疑。
深圳是中国的“创业圣地”,五家公司的创始人都是白手起家典范。
郭台铭、任正非、马化腾、李锂、王传福,他们经历不同、性情各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他们都集专注、远见及自信于一身,都敢于颠覆创新的禁忌,都注重对产业链的控制,都比较抗拒站在聚光灯下。
与同代人相比,他们都取得了超常规发展。
创业初期,在一个封闭体系内,构筑起不同于低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不过,当他们招募数以万计的员工,当他们的产品直接或间接影响数以亿计的人群,他们已无法做一个“封闭的巨人”。
他们需要重新审视与对手、伙伴、员工、公众的关系,摆脱身上的孤硬气。
在12月5日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闭幕式上,马化腾宣布将进入慎重、彻底、完整的战略转型筹备期,转型的原则就是开放与共享。
一度刻意远离媒体的王传福,也开始尝试“开放”。
近三小时的交流中,王承认有值得反思之处:过去比亚迪是小公司,就算死掉了,别人最多看一眼。
如今成了焦点,就算没事,别人也会用放大镜来看你。
“我们忽略了这一点。
”目标踏空大力扩张产生了混乱以及目标踏空,而扩张的诱惑并不仅仅来自于传统汽车行业本身潜力巨大,还来自于电动车发展的需要深圳是创造速度奇迹的地方,王传福则不断刷新深圳速度。
比亚迪用七年时间成为世界手机电池大王,又用七年时间冲入汽车产业“百万俱乐部”。
位于坪山那座面积约260个足球场大小,拥有厂房160栋,安装了2253项自主研发设备的汽车工业园,建成仅用392天时间;跨国汽车公司每隔5—6年才会在全球推出一款基于全新平台设计开发的车型,比亚迪24个月就能搞定;F3从上市到第10万辆下线,跨过中级轿车生存的第二道门槛,也仅用了14个月。
2010年3月,比亚迪狂奔的脚步终于让自己的经销商绊住。
从那个月起,比亚迪在山东、河南、北京、杭州、哈尔滨等地的经销商陆续退网。
有的4S店曾将王传福与巴菲特的合影放大后挂在店内,照片上王传福和巴菲特满面笑容,下面印着两排大字:比亚迪—股神的选择。
随着矛盾激化,该照片往往成为泄愤对象。
丰田等汽车公司也曾发生经销商退网事件,但从未掀起如此轩然大波。
“比亚迪曾说要在汽车行业走一条别人没走过的路。
”一位山东的匿名经销商调侃,“不让经销商赚钱,这条路确实没有人走过。
”经销商不满集中在拖延返利、向经销商压货、管理粗暴等;之前已多有报道,无须赘述。
夏治冰为此有些委屈。
这位36岁的比亚迪副总裁,负责汽车营销,九位副总裁中,唯有他面对终端消费者。
他发现了一个“规律”:比亚迪每次领跑行业后,接下来都是负面声音。
当所有自主品牌都走渠道扩张之路,比亚迪快了几步,别人就觉得它们开发渠道不注意经销商利益;比亚迪成了销售冠军,有人指责其销量作假;大家都在扩产能,到了比亚迪就是“乱投资”。
“中国有哪个自主品牌把单一车型做到了第一名?比亚迪F3做到了,可我们没有成为英雄。
”他说。
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内,比亚迪建成了对省会城市100%、二三线城市70%的覆盖,全国经销商超过1200家,数量直追大众。
支撑这一数字的是两支团队,一支是“满脸是青春痘的年轻人”(夏治冰语)组成的比亚迪区域经理队伍,多数是应届毕业生;另一支是身家丰厚、来自各行各业但唯独没卖过汽车的经销商。
做惯了B2B生意的比亚迪之前几乎没有营销知识,更不用说汽车营销。
“怎么跟经销商打交道,怎么做网络布局规划,渠道管理管控,员工培养培训,都是一片空白。
”夏治冰坦承。
既然招不到有经验的区域经理,最便捷的方式就是通过校园招聘,甚至与整个班级签订协议。
找不到成熟的经销商,只能搜索别人挑剩下的网络,或者从行业外寻找合作伙伴—这倒并非难事,在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之后,公司号召力加强,愿意加盟的经销商形形色色,有紧跟巴菲特的资本玩家,也有屠宰场老板。
从架构上,区域经理的任务就是盯住经销商的库存与销量,让后者按照厂家意愿下订单。
不过资历如此悬殊的组合焉能不产生摩擦?在经销商眼中,区域经理都是“小毛孩”,对人情世故知之甚少。
“他能做什么事?能拍什么板?他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就知道不折不扣执行上面那套东西。
”上文中匿名的经销商皱着眉头又点着一根烟,“你找他对话不是傻瓜吗?”他认为根源不在“小毛孩”,而在于比亚迪心态的变化。
2005年比亚迪就实行区域经理管理制度,当时区域经理比较宽容。
“可现在厂家野心大了,逼得下面的人用不符合理性的手段来做事,从2009年下半年之后,为了拉销量把自己的价格体系给破坏了。
”2009年,比亚迪取得了足资炫耀的业绩,总销量达到44.8万。
“去年我们销量增长了162%,觉得今年也不会差,网络扩张的计划也做得很大。
”王传福下意识地抖了下裤腿说。
夏治冰透露,实际上他提出的2010年销售目标更高,王传福还往下“压了压”,才调到80万辆。
有人评价比亚迪从2009年的成功中得到了“神谕”:罗马是可以一天建成的,只要有足够的人海、店海。
为了制造火爆气氛,比亚迪几年前就用上了战争术语,将国内市场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战区,2010年年初还组织过几大“战役”。
徐州一位经销商反映,如果要完成比亚迪商务政策的提车量,资金链很容易在几个月内断裂。
屋漏偏逢连夜雨。
2010年7月,比亚迪在西安的生产基地项目因涉嫌违规征地被叫停,随后收到了一张294万元的罚单。
“我们的失误是太相信当地政府承诺。
可又不能不相信,再怎么着也是政府啊!”王传福扶了下镜框,“以后对招商比较心切的政府一定要警惕一点儿。
”虽然王传福运气不好,“很多偶然因素碰到一起”,但可以想见,超过4000亩土地当时对正在扩张的比亚迪所产生的诱惑,它怎能“保持警惕”?王传福不敢慢下来。
2003年前后,与比亚迪同时进入汽车领域的民营企业有五六家,只有比亚迪硕果仅存。
它保持每年超过100%的增速,虽然巨头环伺,对它却既打不死,又吃不掉。
夏治冰坚持认为,以比亚迪身处的竞争环境,不冒险就是最大的冒险,他不停冲、冲、冲的感觉极其强烈。
“之前大家认为10万以下是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后来变成5万以下。
我再等的话,合资品牌向5万以下压,我不通过渠道的力量去支撑,就变成等死了。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超过1350万辆,首次成为世界汽车产销第一大国。
幸运女神不会总落在一个肩头,比亚迪必须抓住黄金期的时间窗口,拓展保有量,把体验群体扩大,才能获产业升级的机会。
“冲不过去,大不了老板把我‘咔嚓’了,如果我不向前冲,再过三年五年,就只能等着人家勒你脖子。
”夏治冰做了个手势。
2009年丰田的销量是781万辆,如果要在2025年实现“全球第一”,比亚迪的销量至少应该冲击1000万辆左右。
也就是说,未来15年中,每年产量要增加近60万辆左右,累计投资不会少于千亿元。
如果王传福真的将其作为目标而不是口号,就更不敢稍事休息。
瓶颈在于中国汽车产业面临消费升级,而比亚迪底牌不多。
它进入汽车行业之初,适逢市场井喷前夜。
全球汽车消费增长缓慢,欧洲、南美、非洲、日本车市都处于下降状态,唯有亚太地区保持了10%增长,主要来自中国拉动。
自2004年5月,降价狂潮席卷中国车市,业界称为“血雨腥风式的洗牌”,这一时期,中低端汽车成为主角,2005年上市的比亚迪F3就是胜出者。
自2007年,中国车市渐入成熟期。
吉利从这一年开始战略转型,口号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到“不再造4万元以下的车”,不惜报废8亿元模具。
而比亚迪主打车型仍过于单一,只有三款,F0、F3(含F3R)、F6。
其中,F3一枝独秀,2006年它占比亚迪全部汽车销量的83.6%,一年后更达到97.7%;之后比例虽有稀释,仍达70%左右。
夏治冰希望多积累8万以上客户群的体验,要冲破这个价位他倍感压力,这将取决于比亚迪能否在近年再造几个F3的奇迹。
不能减速的另一重压在于,传统汽车是王传福宏大梦想的“供血管”。
王传福对《中国企业家》自述,除模具费之外,比亚迪每年在电动车和新能源的投入为7亿—8亿。
这其中,传统汽车销售贡献的利润不容忽视。
根据比亚迪股份(1211.HK)2010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其2010年上半年经营性现金流余额为31.56亿元,同比2009年减少了18.1亿元,下降幅度超过36.45%,手持现金及等价物也出现自2008年以来首次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