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唤醒机制的微博谣言传播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3.81 MB
- 文档页数:7
《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博谣言识别研究》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匿名性,微博上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量的谣言。
这些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引发社会恐慌。
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博谣言识别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博谣言识别方法,以期为微博谣言的识别和防控提供参考。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的普及,谣言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微博谣言的传播往往会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如损害社会公信力、引发社会恐慌等。
因此,准确、快速地识别微博谣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众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谣言识别方法主要依靠人工筛查,但这种方法效率低下,难以应对海量的微博信息。
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博谣言识别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构建了一个微博谣言识别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数据预处理:对微博数据进行清洗、去重、分词等预处理操作,以便于后续的模型训练。
2. 特征提取:通过深度学习算法提取微博文本中的关键特征,如词汇、语义、情感等。
3. 模型构建: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NN)和循环神经网络(RNN)等深度学习模型,构建微博谣言识别模型。
4. 训练与优化:使用大量的正反例样本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通过交叉验证、梯度下降等算法对模型进行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数据集:本研究使用了一个包含大量微博谣言和非谣言数据的公开数据集进行实验。
2. 实验结果: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发现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博谣言识别模型在准确率、召回率等指标上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来说,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提取微博文本中的关键特征,从而准确地区分谣言和非谣言。
3. 结果分析:本研究认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微博谣言识别模型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主要是因为该模型能够自动提取微博文本中的关键特征,并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这些特征进行学习和分类。
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和辟谣机制2011/8/1/15:42来源:《青年记者》杂志作者:朱松梅任雁目前,我国各大门户网站基本都开通了微博,既吸引了普罗大众,又网罗了各界名流。
微博让公民成为记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事件的记录当中,推动着国家民主法治的进程。
微博在给我们的信息交流带来诸多便利和革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博谣言丛生,让受众沉浸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海洋中,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要使微博健康发展,就必须探索预防和纠正微博谣言的方法,保持它作为传播工具的纯洁性。
微博中产生大量谣言的原因首先,微博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由于微博的字数限制,它不可能像传统媒体或者社区新闻那样,将新闻事件的整个背景、详细经过等悉数发表出来以供受众参阅、评判。
所以,受众所得知的事实不一定是全部真相,甚至只是对真相的管窥蠡测。
相对于呈现完整的客观事实,微博更适合于表达非理性的主观感受、想法和情感,具有强烈的个体性。
这种内容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其次,微博在信息发表上具有极大的便捷性。
微博的发布对设备和技术要求不高,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其他客户端发表微博,且发表前无需经过审核,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特性。
可以说,微博真正使用户随时随地、几乎无门槛地发表信息。
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理论,即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最为重要的把关标准之一,信息的发布需要经过记者、编辑等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重重把关,其可信度和真实度都比较高。
网络的兴起使得把关机制有所削弱,微博本身的特性又加剧了“把关”的消弭速度。
所以,微博在占据信息发布制高点的同时,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第三,从传播的难易程度来说,微博字数不多(如新浪微博要求140字以内),便于快速阅读,非常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
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和辟谣机制2011/8/1/15:42来源:《青年记者》杂志作者:朱松梅任雁目前,我国各大门户网站基本都开通了微博,既吸引了普罗大众,又网罗了各界名流。
微博让公民成为记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事件的记录当中,推动着国家民主法治的进程。
微博在给我们的信息交流带来诸多便利和革新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微博谣言丛生,让受众沉浸在真假难辨的信息海洋中,可以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
要使微博健康发展,就必须探索预防和纠正微博谣言的方法,保持它作为传播工具的纯洁性。
微博中产生大量谣言的原因首先,微博在内容上具有强烈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由于微博的字数限制,它不可能像传统媒体或者社区新闻那样,将新闻事件的整个背景、详细经过等悉数发表出来以供受众参阅、评判。
所以,受众所得知的事实不一定是全部真相,甚至只是对真相的管窥蠡测。
相对于呈现完整的客观事实,微博更适合于表达非理性的主观感受、想法和情感,具有强烈的个体性。
这种内容上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其次,微博在信息发表上具有极大的便捷性。
微博的发布对设备和技术要求不高,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其他客户端发表微博,且发表前无需经过审核,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特性。
可以说,微博真正使用户随时随地、几乎无门槛地发表信息。
传播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了著名的“把关人”理论,即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在传统媒体中,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最为重要的把关标准之一,信息的发布需要经过记者、编辑等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重重把关,其可信度和真实度都比较高。
网络的兴起使得把关机制有所削弱,微博本身的特性又加剧了“把关”的消弭速度。
所以,微博在占据信息发布制高点的同时,也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第三,从传播的难易程度来说,微博字数不多(如新浪微博要求140字以内),便于快速阅读,非常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
微博中的谣言传播与辟谣机制探析摘要:“微博控”越来越多,微博时代已经到来,这使得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同时覆盖范围也不断扩大。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杂糅的生态环境里,各种信息共存,真真假假很难分辨。
微博本身既带来谣言同时又作为辟谣工具在发挥作用。
本文通过三个方面简要分析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和辟谣机制。
关键词:微博谣言辟谣互联网数据中心近日发布的《2012中国微博蓝皮书》称,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微博用户成井喷式增长。
基于快捷、互动性强的特点,微博迅速流行起来。
随处可见的“微博控”们造就了信息传播速度如此之快速而广泛。
然而,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微博的出现为谣言提供了温床。
如今,在微博阵地上,造谣与辟谣的“战争”已经打响。
一、微博中的谣言传播种类通过搜集整理近几年的资料,可以大致得出微博中的谣言传播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恶搞名人型;商业策划型;捣乱取乐型;制造恐慌型;传统媒体缺位型。
二、微博谣言传播的原因分析谣言为何“偏爱”于微博?微博又为何能成为其加速器和温床?(一)微博具有“自媒体”和“人人都是媒体”的特征,使得谣言传播四处渗透,大为方便同时,微博也改写了传统的大众传播和人际沟通模式。
在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中,情况则不一样。
如果普通大众需要通过传统媒体传播某种信息,需要通过多重监督和控制。
很多微博网站为了吸引人流,并没有实行“实名制”,进一步降低了普通公众进入的门槛,只要拥有一个手机或者电脑,接入互联网,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微博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及传播能力得到提高,使得信息流通更快、更自由。
但这些因素也同时加速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广度。
(二)微博具备免费、开放性特征如果仅仅只是传播速度快、广度宽两项特点,谣言传播并不如此可怕。
正是由于微博自身不断培育了众多传播人群,成裂变乘方倍数增长。
使用微博免费,人人可用,随处可用。
同时微博信息限定于140个字符以内,便于手机用户转发,帮助人们度过许多碎片化的时间。
社交网络中的谣言传播模型第一小组:AI一、背景知识互联网,特别是新兴社交网络的出现,使得谣言传播跨入了新媒体时代,传播效率和危害性都达到空前水平。
社交媒体和移动上网装置等的迅速普及,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带来了极大便利。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源头。
但社交网站普遍没有足够的编辑人员对用户生成的内容进行把关,很少有用户在发布内容之前进行事实核查,用户经常也意识不到他们与好友等分享的内容具有潜在的公共属性。
印第安纳大学的菲尔•门采尔教授认为,要想消除社交媒体带来的谣言传播等危险,加强相关技术研发是一个重要手段。
如何提高社交媒体可靠性目前之所以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是因为研究人员意识到如果不从技术层面加以改进,社交媒体将充满“噪音和污染”,最终丧失其价值。
美国也有专家强调,技术手段固然重要,提高社交媒体用户辨别网上信息真伪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律意识等也许更为关键。
比如前些年的浙江台州“抢盐热”,“世纪联华超市的盐买完了”、“临海所有超市的盐都断货了”、“椒江、温岭、三门都没有盐了”、“椒江盐场那里的盐也在被抢购中”,那段时间“盐”成了台州最热门的话题,“卖完了,一下子都全卖完了,他们都整箱整箱的买,仓库里一拿出来就抢完了。
”台州开发区世纪联华超市的售货员指着面前的空箱子说道。
为何谣言传播的如此之快,让整个台州一日之内变得如此混乱的抢盐。
主要是因为网络,互联网和社会中的人际网传播,让它变得如此迅速。
去年的“圣元”奶粉事件,就传得满天飞,到圣元拿出了国家级的权威鉴定证书来平息这个谣言时,又有第二个谣言出现了,说是圣元搞的攻关工作而已,实际上还是有问题的;后来又传出说这些谣传是蒙牛为了打击对手传出来的;后来又传这不是公司行为,是个别员工个人的非法行为,蒙牛公司对此亦深恶痛绝,并已在内部作了最重的处分;再后来又传说是个人替公司顶的包,吃的苍蝇,私下收了公司的好处的。
这就是一串的连环扣,没有网络可能没那么多人知道或在助长,但事实一般只有一个,谣言毕竟还只能是谣言,通常都终会如肥皂泡一般破灭,但所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基于唤醒机制的微博谣言传播模型
作者:张志花夏志杰葛涛薛传业
来源:《现代情报》2015年第03期
[摘要]为了考虑意见领袖对谣言传播过程的影响,在传染病模型ISR的基础上,构建考虑冬眠者被领袖传播者唤醒的微博谣言传播模型,给出相应的平均场方程,并对其分析求解出谣言的传播阈值,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和结果分析:模拟结果表明:在谣言传播过程中,由于唤醒机制的作用,使得谣言的最终影响力增大,加快了谣言结束时间。
政府部门及微博谣言控制部门可通过对微博中意见领袖的博文进行监督,尽量避免意见领袖有意或无意参与到谣言传播中来,降低谣言传播对公众及社会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谣言;唤醒机制;冬眠者;MATLAB仿真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03.006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03-0028-06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地非常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特别是在近十年里,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达到高峰阶段,如2003年的“SARS”、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1年的温州“7.23”动车事故等等,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稳定以及民众的人身与财产安全。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后,正常的信息传播渠道遭到破坏,正确的信息传播机制无法发挥作用,这期间很对不法分子利用民众对信息渴求的心理散播谣言,以此来达到特殊目的。
然而谣言的传播,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秩序混乱、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矛盾的激化,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会给突发事件的应急造成严重的困难。
另外,谣言本身的传播也极易导致突发事件的爆发,比如“2012年12月21日,地球将持续3天黑夜”,这一谣言引发民众哄抢蜡烛。
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32亿,微博用户数量为2.75亿。
微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进行信息交流的平台,在微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抢盐事件”、“军车进京事件”、“金庸被死亡事件”等等,这些谣言的传播不仅引发民众的恐慌,干扰社会秩序,还对政府公信力造成损害,阻碍党和政府执政和施政。
如果政府相关部门公布信息不及时、不透明、不详细,将导致谣言在短时间内大范围传播,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甚至比突发事件本身更为严重的后果。
法制网舆情监测中心发布的《2012年网络谣言事件研究报告》中指出,现阶段微博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有51.7%的谣言源自微博,或主要在微博上传播。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研究指出,在近十年逐年递增的影响公共政策的舆情事件中,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意见领袖对微博谣言传播的影响,显得越来越重要。
如何有效引导意见领袖不造谣、不传谣,以此降低谣言传播的深度已成为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任务。
鉴于谣言传播的危害性,很多学者对谣言传播进行了研究。
Daley和Kendall提出第一个谣言传播数学(DK)模型。
Maid和ThompsonLtlj通过对DK模型传播规则的修改,构建了MT模型。
DK模型和MT模型均未考虑网络的拓扑结构对谣言传播的影响。
Momno等比较规范地对人群进行分类,将人群分为无知者(Ignorant)、传播者(Spreader)、免疫者(Stifler)3类。
求出了谣言在均匀网络中的传播阈值,当谣言传播率小于传播阈值时,谣言就不会传播,为谣言的应对提供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Nekovee等在经典谣言传播模型ISR基础上,探讨了遗忘机制对谣言传播的影响。
匡文波等在奥尔波特(Gordon WiUard Allport)模型基础上,构建考虑信息不对称的微博谣言传播、扩散及消解模型,分析得出信息不对称性是消解谣言的关键性因素。
阮璋琼等指出已有研究忽视了宏观社会原因仅停留在个体心理层面,微博用户应该相互质疑言辞内容的真实性。
刘金荣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SNA)探讨了突发事件微博谣言传播的网络结构、路径、速度及范围等问题。
石秋灵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影响微博谣言传播的关键指标,通过回归分析验证得出总覆盖人数与其他各关键指标间的相关关系。
韩国良等研究指出微博信息的碎片化、多媒体化、用户的匿名性,是微博谣言产生的主要原因。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室研究指出,在近十年逐年递增的影响公共政策的舆情事件中,意见领袖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上研究对谣言传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但均未考虑微博中有话语权的一类人(即网络意见领袖)传播谣言(以下简称领袖传播者)时对冬眠者的影响。
其中冬眠者为对谣言不感兴趣或者因海量信息的出现而遗忘了谣言的人,这一群体遇领袖传播者可被唤醒。
基于此在传染病模型ISR和遗忘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唤醒机制的微博谣言传播模型,给出相应的平均场方程,通过对模型稳定状态分析,求出谣言的传播阈值,最后利用MATLAB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