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线的图画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留白”留白是美术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种创作技巧。
留白通俗地说,就是画面中有一部分没有被填色或绘画,空着的部分就是留白。
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绘画练习来加深他们对留白的理解和运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黑白绘画来教授留白的意义。
在白纸上画一些简单的形状,比如圆形或者三角形,然后要求学生将图形填满。
接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只画图形的边缘,不填上颜色,会是什么效果呢?这就是留白的效果。
通过这个简单的练习,学生可以初步理解留白的概念,同时也帮助他们发现简洁和空间的关系。
随后,我们可以为学生分配更加困难的任务,例如将一张已经画好的图案分成两份,然后要求学生在其中一份上留白,并完成其余部分的绘画。
这个任务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留白的作用。
留白在美术作品中的作用是多面的,能够制造出积极的和消极的情感,让图像具有重要的情绪表达。
此外,留白也可以帮助画面更加和谐,使画面在构思上更加整合、创意上更加出彩。
最后,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留白的技巧创作一张真正的作品,例如海报或者明信片。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实用的技巧,例如提醒学生在留白的时候保持一定的对称性、均衡性和空间感。
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美术思维,从自身创意出发,去探索“空白留白”的艺术价值和表现手法。
总之,“留白”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美学,让学生能够掌握这种艺术表达的技能,对于其美术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如果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能够恰当地运用留白技巧,定会让作品更加充满生命力和艺术感。
独具魅力的留白艺术绘画中有“计白当黑”之说,画面中的留白就是构图虚实。
绘画中的留白高手,他会把留白的手法表现得非常优美。
如水、烟云、天空这些实景,而在画中被表现成虚的景色,使画面空灵有致,更能在无华无墨之处表现出景物的空灵与烟云飘动之美妙感觉。
文学中的留白也是如此,能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想象的空间。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
唐诗最善于留白,“犹抱琵琶半遮面”、“小叩柴扉久不开”、“不识庐山真面目”等等都是留白。
使用省略是诗的基本特点,留下空白,将空白留给读者,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就是留白艺术。
杜甫的叙事诗《石壕吏》的大部分文字是写老妇“前致词”的。
老妇的话全是让吏逼问出来的,可是吏“一何怒”的逼问,没有在诗中出现,省略了。
作者不说出来,就是要让读者补上。
通过我们的合理想象,老妇先是尽力摆脱,后是主动要求,其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中吏的形象是我们通过老妇的答话想象出来的,如果直接写出来,失去了空白,诗就变得苍白了。
空白是一种美,读诗要读其有,还要读其无,虚实的表现就是作者灵气的表现,是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跌宕起伏、悬念迭生的小说情节本身就是留白的结果。
艺术是相通的,小说中留白的艺术也是某些作者苦心经营的匠心所在。
例如下面这篇:愿望10岁时,伟站在家乡的田坝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但肚子咕咕直叫。
他想,要是能饱饱地吃一顿白米饭,看几本心爱的小说,那该多好啊!20岁时,伟有一份体面的工作,顿顿有鸡鸭鱼肉,书柜里摆满各种书刊。
他想,要是能把倾慕已久的鹃娶回家,那该多好啊!30岁,伟成了单位领导,娶了鹃做妻子。
他想,要是再有个红颜知己,那该多好啊!40岁,伟成了主管部门领导,也金屋藏娇了。
他想,要是银行是我家开的,那该多好啊!50岁,伟进了监狱,四面高墙电网。
他想,要是能站在家乡的田坝上,呼吸着自由的空气,那该多好啊!这篇文章纯粹地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写,并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艺术“空白”,让你去想象、去补充、去创作,从而思之得之。
小学美术课堂中的“留白”1. 引言1.1 什么是留白留白是美术作品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方式,它指的是在作品中故意保留空白部分,使得画面更具张力和美感。
留白并不单指留出空白的区域,更体现了艺术家对空间的精准把握和运用,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理念与技巧的结合。
留白不仅仅是简单的“不画”,更是一种有意识的创作方式,可以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产生更多的联想和共鸣。
艺术家常常利用留白来凸显重点、突出主题,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吸引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们也会引导学生学习留白的技巧和应用,培养他们对空间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观念。
留白在美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对虚实、对比、平衡等艺术元素的有效运用,给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1.2 留白在美术中的作用留白在美术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在绘画中,留白可以起到突出主题、增强画面的层次和节奏感、调节画面的视觉平衡等作用。
留白能够让画面更简洁、更干净、更有力量。
它不仅可以凸显出绘画中的重点,还可以增加观赏者的想象空间,让画面更加丰富有趣。
留白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作品的品质,还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在美术创作中,留白的使用技巧至关重要,能够决定作品的整体效果。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掌握留白的使用方法,培养他们对留白的感知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提升他们的美术素养和创作能力。
留白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审美观念,它在美术创作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 正文2.1 留白的心理影响留白在美术作品中的运用并不仅仅是一种设计手段,它还具有深刻的心理影响。
留白可以为作品增添一种神秘感和内涵,引起观者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观者在留白的空白处留下自己的想象,将作品融入自己的情感和经历中,产生更深层次的共鸣。
留白还可以增强作品的张力和动态感,让作品更加生动和有活力。
留白的处理也可以引导观者的注意力,使观者更加专注于作品的主题和情感表达,起到一种引导和烘托的作用。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其特点是注重意境的表现,尊重物象的真实性,注重笔
墨的节奏和节制,这些都与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关。
其中留白艺术是中国画的一项重要技法,也是体现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方面。
留白是指在绘画中有意地不填充画面的部分,以使画面更加优美、简洁、深奥。
留白
不仅仅是空白而已,它是一种隐含的表现,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现象,通过留白达到了“以虚制实”的效果。
首先,留白可以衬托画面中的物象,起到突出、凸显作用。
在山水画中,山与水之间
的留白,可以使山、水更加明显,体现其重要性。
在人物画中,留白可以突出人物的眉眼、嘴唇等特征,进一步丰富人物形象。
留白还可以将整个画面烘托得更加气氛独特、丰富多彩。
其次,留白还可以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以达到“画中有画”的效果。
在山水画中,
留白使观众能够想象到更远处的景象,从而达到画面拓展的效果。
在人物画中,留白可以
让欣赏者自由想象人物的性格、行为,赋予画面更加深刻的内涵。
最后,留白也可以是一种空间感的表现。
在中国画中,留白可以实现平面画面的立体感,使画面显得更加充实。
充分利用留白技巧,可以创造出令人有穿越感的异维空间,令
欣赏者陶醉其中。
综上所述,留白是中国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其精髓在于“以空白之道反派
之物”,从而达到达到“虚实相生”、“以虚制实”的艺术效果,不仅让人们欣赏到美的
感觉,也突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技法和表现手法之一,其在绘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留白艺术是指在绘画作品中有意留出空白区域,使画面产生平衡、空灵、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
留白的类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空白、水白、笔白、墨白等。
留白不只是指纸上空白的部分,还包括空间、渐变、纹理等方面的空白。
留白不仅体现在画面上,也体现在画面之间,以及画面上元素之间的关系。
中国画中的留白艺术追求的是“虚实相生、疏密相间、静动有致”的平衡美。
通过独特的留白表现手法,画面可以使观者在欣赏中产生联想和遐想,从而增加画面的艺术张力和韵味。
留白艺术在配景上使用,可以突出主体。
通过巧妙的安排留白,使人物或物体成为画面的焦点,凸显其重要性。
在山水画中,若山川、水流运用留白手法表现,可以使山水更富有韵味和空灵感。
在人物形象上运用留白,可以传达情感和意境。
在中国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简练的线条描绘出人物的形象,留白恰到好处,给人以无尽的遐想空间。
留白可以为作品增添一种意境和哲学性,引导观众自由思考。
留白还能够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在画面中,留下一处明亮的白点或白线,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这是中国画独有的表现手法,能够巧妙地引导观者的目光,使其更加专注于画面的重点部分。
留白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凝练体现。
中国人常常崇尚自然和谐之道,留白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非贵无求”的理念。
留白寓意着无为而治的境界,追求达到“无形胜有形”的境地,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背景。
总结一下,留白艺术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技法和表现手法,通过巧妙地运用留白,能够使画面产生平衡、空灵、富有韵味的艺术效果。
留白不仅是画面上的空白区域,也包括空间、渐变、纹理等方面的空白。
通过留白,可以突出主体、传达情感和意境、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留白艺术体现了中国文化精神中“非贵无求”的理念,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留白艺术不仅是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留白意指画面未涂色的空白部分,虚实、浓淡、明暗、纵横、斜直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文化独特的美术语言。
留白是一种有形的无形,它有形于画面上的不同程度的空白,无形于纸张呈现出的空灵之美,由此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审美情感。
一是“空”,空白是中国画留白的最鲜明特征。
空白与画中的内容和色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加强了画面的内在张力。
空白有不同的大小和形态,定义了画面的结构,增加了艺术韵律、节奏感和美感效果。
它不仅是画面的填补之外,更是美的凸显之剂,它弃去了不必要的部分,减少视觉干扰,强化了主题的表现。
二是“呼吸”,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能在画面中呼吸,在制造一种画面的空灵之美的同时,对气质的塑造也最为重要。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通过画面的边缘焦点,形成层次的构成,营造细腻空灵感觉,创造出富含个性明显的画面。
三是“微”,中国画的留白艺术十分注重画面的“微观”和“宏观”效果。
所谓“微观”是指画面细节的细腻程度,所谓“宏观”则是指画面整体的视觉感官。
四是“隐”,留白是中国画的另一堂课程——默契运用留白来表现主体。
通过做到“全显则无隐”、“全隐则无显”,显示了主体与留白之间的相互渗透、互补互成的关系。
“隐”在这里的含义就是不突出,不强调,而是默默地藏于画面角落中间,不敌主题表现,不妨碍自然流畅的、隽永自远的气息,达到了自然而然的和谐统一。
综上所述,中国画留白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体现之一,它具有深刻内涵和特殊的审美功能,不仅是美学的重点之一,而且也是中国文化美的代表性符号。
留白的运用是中华文化独特的美术语言,它既可以表现夸张的神韵,也可以表现简约细致的意境,为中国画注入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形成了属于中国艺术独有的气质。
中国山水画中的留白技巧学习!何为留白?单从字面来理解,留白即指的是在山水画绘画过程中留出空白,这是留白最直观的概念。
具体来说,白是与黑对应的,留白的目的,正是为了使白和黑形成恰当的对比、烘托,进而形成山水画的构图,体现出独特的画面意境和绘图风格。
在中国山水画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白技巧得到了一代代前辈的传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成熟、完善的山水画留白技巧,供后人运用。
留白看似无形、无意,实则蕴含着大技巧、大智慧,它在合理构筑、搭配中国山水画构图的同时,给画面增添了无限已经,给人以无尽遐思,给山水画注入了灵魂,让其中的“山、水、物”活了起来。
可以说,山水画中的留白技巧,是山水画最具有代表性、最为重要的一个绘画技巧,是中国国画发展史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一代代国画前辈智慧、技巧的结晶。
山水画的构图,在作画方法中被称之为章法,又称之为经营位置。
构图,决定了一副山水画的宏观意境和大致风格,是作者立意、构思得以在绘画中体现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绘画能力高超的山水画画家,寥寥数笔、轻描淡写,即可勾画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意境,让空旷的白纸瞬间“活”起来。
在山水画的构图中,留白技巧的运用至关重要、必不可少。
留白中的“白”,可以是天空、云雾,也可以是河流、树影,对于画风纯熟、技艺高超的山水画画家来说,留白的运用是无形胜有形的,是看似随意实则精致的。
适当的留白,可以让山水画构图更加美观、科学,而独具匠心的留白,可以给山水画构图注入情感、注入韵味,形成画面节奏感和感情基调,通过黑与白的鲜明对比,产生独一无二的、宁静肃穆中国山水画美感。
元代画家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就很好地诠释了留白技巧在山水画构图中的重要作用。
在画面的下方,作者通过留白技巧,巧妙地体现出了水流,而在画面上方,作者又通过留白技巧,自然写意地表现出了天空。
画面上方、下方大片的留白,巧妙地构建了一个空旷、宁静的场景,给人以宁静肃穆的感觉,黑与白的良好搭配、构图,让观赏者对画面产生了无尽的联想,引人入胜、催人深思。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留白即是指在绘画作品中有意地保留一定的空白区域,使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产生一种想象力的调动,达到更加丰富的表现效果。
留白在中国画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得作品更加充满灵动和意境。
本文将从留白在中国画中的基本特点、形式表达以及艺术内涵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留白的基本特点1. 空白而不空泛:中国画的留白不同于西方绘画中的白色区域,它是一种有密度和内涵的空白,它所留下的空间不仅仅是一种缺憾,更多地是给予了观者想象和联想的自由。
2. 不同程度的留白:中国画中的留白可以是大面积的,也可以是局部的,可以是一片白纸,也可以是一条细线,每一种程度的留白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效果。
3. 留白与有墨间的对比:留白以黑白对比为主要手段,它与有墨间的对比形成鲜明的对比,使画面更具张力和魅力。
二、留白的形式表达1. 空白的形状:留白可以是任何形状,可以是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甚至不规则形。
形状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不同,例如长方形和椭圆形的留白更能唤起人们思考的欲望。
2. 留白的位置:留白可以出现在画面的任何位置,可以是中心位置,也可以是边缘位置。
不同位置的留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中心位置的留白会使整个画面更加集中,边缘位置的留白则会产生一个悬念和动态感。
3. 纸面利用技巧:留白并不意味着空白处一定没有墨迹,通过采用不同的墨迹技法,可以在留白处形成不同的效果,例如用清水泼墨、用干刷法做墨迹等。
三、留白的艺术内涵1. 空间的营造:留白不仅仅是一种画面的构图手段,更是一种对空间的艺术处理。
通过留白的运用,画家可以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2. 与观者的互动:留白在中国画中往往起到了引导观者的作用,观者在面对留白时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参与感,尤其是对于有一定艺术修养的观者来说,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去联想和想象画家所要表达的意境。
留白是中国画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鲜明的形式表达,充分展现了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解析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它是指在画面中留下未填满的空白部分,通过空白与色彩相互映衬,达到表现画面情境的目的。
留白在中国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绘画的美感,还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以及中国艺术精神的特征。
首先,留白是中国画中颜色之间互相协调的途径。
中国画基于水墨,随意涂抹,描绘线条,而留白则是利用墨与纸之间的微妙关系来表现色彩的效果。
当中国画家在画布上涂抹墨水时,留下的空白部分就成为了画面中的一道色彩,其颜色和形状与画布上的其他色彩相互映衬,形成画面的空间结构和美感。
同时,留白也经常被用来突出画面的主题,强化画面的视觉效果,让观者更深刻地体验到画面的情感。
其次,留白体现了中国文化上的一种审美标准。
中国文化强调“中庸之道”,注重把握事物的度,避免过度夸张和严肃。
在艺术上,就表现为留白的运用。
中国画家通常会在画布上留下一些空白,留白既可以表现画面主题,又可以增加画面的审美价值。
相比占空间的画面,留白不仅更加大气,更符合中国文化的审美标准,更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留白也反映了中国艺术精神的特征。
中国人在视觉方面的表现倾向于表现“虚”于“实”、“空”于“实”的艺术形式。
留白正是贯彻了这一精神的代表。
它使得画面能够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使得画面感觉更加流动、自由、灵动。
中国画家的目的不仅在于表现具体的主题,而是通过留白表现出更深层次的意境,达到意境与意义的融合。
总之,留白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它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精神的特征,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留出“白的空间”,保持适度和平衡的态度,来追求更加健康和美好的生活。
中国画“留白”的艺术特色一、简述“留白”的产生和发展无论是什么事物,它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中国绘画的留白也不例外,同样有着从初步孕育到产生和逐步发展成熟的一个过程。
在原始社会,中国画就有了留白的表现方式,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彩陶花纹的布局上就有留白的表现手法。
中国画中的“留白”的形成,应当从先秦时期开始,这一时期的“错彩镂金”便可以说明。
到了六朝时期,《出水芙蓉图》的出现标志着“留白”技法在逐步形成,在两晋时期,山水画中的留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画面中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而画面中大面积的留白给观者一种空间的美感。
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对留白也有记载“山有面,则背向有影。
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
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
”发展到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提出的“白画”可以看出,“留白”在唐代得以发展。
“留白”技法被有意识地运用在画中并且加以深入研究是在宋代时期。
宋代时期,文人画逐渐兴起,文人画家们讲究诗画结合,而且画面富有禅意。
另外还强调了虚实结合,对画面中物象的主观安排更加具有随意性,而画家在追求浪漫的同时,对其空白的处理也是更加的精细。
这个时期是中国画“留白”造美的繁盛时期。
将这一艺术手法表现到极致的是有“马一角”和“夏半边”之称的马远和夏奎。
马远的《踏歌图》(图1)近处是山间小路,高山巨石在画面的左上角,用大斧噼皴表现山石的坚实,中间留有大面积的空白以突出景观。
二、中国画构图中“留白”的特点“留白”也是中国画的一种常见的构图形式,它是通过画家在绘画创作中有意识地在画面中留有一些空白之处,不去着任何墨与色,看似一片空白,却含有着一切画面中没有表现出来的物象,以营造画家所要表达的画面意境。
“留白”是画面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构图的形式美。
不过在运用“留白”时,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也会使得画面有堵塞感或者空旷感。
第3课留白线的图画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留白线的图画的特点,在创作中让学生感受新造型样式
蕴涵的美和新造型手法带来的创作快乐。
知识与技能:学会用白线勾勒、剪贴空缝、填色留线等方法制做一幅留白线的图画作品。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白色勾线、拉出缝隙留白剪贴、填色留白线等制作方法尝试创作极富有装饰性的留白线的图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用各种方法创作留白线的图画。
难点:创作时等距离的留白。
教学准备建议:
教具:多媒体影像资料、范例及步骤图、彩纸、水粉颜料、油画棒、彩色纸、、剪刀、胶水、实物投影仪等。
学具:铅画纸、彩色纸、、水粉颜料、油画棒、剪贴制作工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生欣赏丁绍光的装饰画,感受留白线条图画的美。
2、面具拼贴游戏:
分学习小组剪开老师提供的面具图形并贴在自己选择的底版纸上,比比哪组的画面最美、最有创意。
3、学生自评互评,小结:拉出缝隙留白剪贴,并选用颜色对比强烈的底版纸拼
贴,画面效果最佳。
4、揭题:
留白线的图画。
二、新授:
1、引导欣赏:剪贴的、绘画的留白线的图画。
思考:范例中的面具为什么比刚才小朋友做的更漂亮更美?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知道要使留白线的图画漂亮一定要注意创作时等距离的
留白。
3、活动一:尝试练习:
学习小组接龙用彩纸撕贴剪贴或用彩笔点涂“做”一条小黑板上的白线,比比哪组的白线粗细均匀、接得最长,帮助学生练习距离的留白。
4、制作方法指导:
①用白色或黄色勾线填色;
②拉出缝隙留白剪贴;
③在画好的作品上用修正液或修正带勾勒外形轮廓;
…………
5、学生欣赏范例,并找出范例中混杂的有不足的作品进行修改,进一步让学生知道留出白线是为了凸显美术作品中的主体,使画面色彩层次更丰富,更富有装饰的效果。
6、活动二:学生作业
运用留白线的方法,画画做做一件美术作品。
要求:构思巧有新意,留白匀有特色,画面美有层次。
三、评价:
1、学生作品按不同制作方法分类布展,学生互相观看交流观摩。
2、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填写评价表。
3、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