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民俗文化
- 格式:ppt
- 大小:2.85 MB
- 文档页数:29
四川达州嫁女儿的风俗
在达州,嫁女儿的风俗是一个相当悠久的传统。
就在今天,嫁女
儿仍然在一些穷乡僻壤以及部分社区中被持之以恒地守护着。
达州嫁
女儿的风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选择新郎、礼节、祭典、礼金礼物。
第一,从新郎的选择上来讲,家长们看重的不仅仅是对象的社会
地位,更看重他的教育、性格、能力以及财力状况。
一般来说,新郎
需要有稳定的工作和一定的财力条件,以保障未来夫妻双方的生活。
第二,礼节也是达州嫁女儿风俗中的重要部分。
新郎家将要带来
大量的送礼,这些送礼包括礼布、玉器、珠宝、票据等等。
新郎的亲
属将会去新娘家准备送礼,宴请新娘的家人,并且会和新娘的家人委
婉地谈及新娘去新郎家的事宜。
第三,当新郎家的亲属和新娘的家人都谈妥了婚事后,家里就会
举行祭典,以此庆祝新郎和新娘的幸福。
祭典中有各式各样的特色活动,包括打鼓、跳舞、唱歌等。
最后,新娘家要给新郎家一定金额的礼金礼物,以此表示祝贺新
郎新娘的婚礼,这是新郎家所重视的。
根据新郎家的财力及家庭状况,新娘家会准备不同的礼物,一般是金饰或银饰,以此表示家里往后一
家人的和睦。
达州嫁女儿的风俗是一个悠久而又能传承代代相传的传统,它反
映出民间朴素而热情的文化。
正是这样真诚而淳厚的民族文化,使得
达州嫁女儿风俗能够在日益变化的社会中流传甚久。
四川达州特色民俗盘点石桥烧火龙火龙,是指产生在川东北部达县石桥古镇一带的民间纸扎工艺;烧火龙,就是正月间晚上用烟花烧“龙”和耍龙的人。
石桥烧火龙活动作为一种民间民俗文化在石桥古镇代代传承,并先后流传于达县、通川、渠县、营山、平昌等地。
石桥烧火龙由扎龙、请水、烧火龙、清宅、罢龙五项组成。
石桥河是著名的旱码头,古石桥人为了祈求上天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至正月十一到十五(元宵节)连续五夜,全镇老少烧火龙。
元九登高有关达州元九登高节习俗的由来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为纪念元稹。
据史籍记载:元稹在通州任司马期间,政绩卓著,为官清廉,深得通州民众拥戴。
元和十三年,他离开通州赴新任时,民众依恋,如失亲人,纷纷为他送行。
当他坐的船顺州河而下,被山脉挡住的时候,民众又纷纷登上翠屏山、凤凰山顶,站在最高处,向他挥手道别。
元稹在家排行第九,呼元九,他又恰逢元月初九离开通州,为了纪念他,“元九登高”就成了达州的一个传统节日,沿袭至今。
另一种说法是为纪念玉皇大帝。
古时达城翠屏山上有玉皇大帝庙,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生日,每逢该日,达州人便上山烧香,为玉皇过生。
每年正月初九,达州数十万人倾巢出动,登高踏青,嬉戏山间,日暮尽兴而归。
2006年,“元九登高节”被定为“市节”,2008年列为“四川十大名节”;2009年,列为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巴山背二歌巴山背二歌随着巴人从事长途背运这种生产劳动方式的产生而产生。
达州境内秦汉时就有一条经罗文、王家、长坝、丝罗、黄钟、竹峪,上通长安、下达成都的古道。
古老的賨人在这条道上组成庞大的背运队伍背运货物,在劳动中创造了“巴山背二歌”,并自发传承至今。
其表现形态大多为一人领唱众人合或众人齐唱。
其旋律清新流畅,唱腔高亢明亮,风格粗犷豪放,极具地域特色。
安仁板凳龙安仁板凳龙是指产生于达县安仁乡,流传于周边达县麻柳、檀木、花红乡、东兴、大滩等20余个乡镇,以板凳为道具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湖广填四川”时湖南籍移民引入的,由乡民世代相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达州文化:探索四川中心城市的丰富历史和传统文化达州,四川中部的一个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作为四川的中心城市之一,这里有着古老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探索和感受。
在2023年,达州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受到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达州历史悠久,早在古时候就是一个重要的商贸中心。
在唐朝时期,达州已经成为了一个繁荣的都市,当时有“华夏之中,汉中之第一州”的美誉。
在明清时期,达州继续保持着其商业中心的地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曾经历过多次战争和起义。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达州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培养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和历史人物,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
达州的文化多元,涵盖了多方面的人文景观和民族文化。
这里是川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之一,包括了多个地方文化的元素,是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交融的地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文化遗产,达州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许多古建筑、画像石、碑刻等,尤以梁启超先生的故居、冯雪峰故居、辜思光故居和乐山大佛、蜀南竹海、彭州金丝猴避难所等文化景点最为着名。
此外,达州的民间文化也是一大特色。
达州的民俗文化十分丰富,节日、婚礼、葬礼、宗教等各个方面均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表现。
达州的音乐、歌舞、织锦等手工艺品也是备受瞩目的文化资源。
尤以达州的独有之处在于它的民间武术表演,目前已经变成了一项体育运动,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爱好者。
综合上述,达州的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十分丰富,让人们感受到了四川中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的精髓。
达州不仅是四川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个文化旅游胜地。
在2023年的达州,我们期望达州能够进一步发展其文化遗产,在保护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感悟和接受达州的文化魅力,让达州的文化遗产保持其历史的传承和延续,成为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四川东部达州地区婚俗仪礼趣谈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
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
所谓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
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
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暤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
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
”可见在上古神话传说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中国的婚俗文化。
俗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每个地方因为当地居民的不同生活习惯和信仰而形成了不同的风俗,结婚仪礼更是如此。
达州地区的婚嫁习俗,既有中国传统婚俗的共性,又有巴蜀地域文化影响形成的独特风貌。
中国传统婚俗,如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在达州地区同样风行,而“烧火篓”则是川东达州地区特有的奇异婚俗。
50年代至90年代,男女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女孩子从14岁就开始为自己准备今后出嫁的嫁装,绣花,绣枕头、扎鞋底,做布鞋,父母开始给女儿今后出嫁做家具。
男女双方到17、18岁就开始谈婚论嫁了,由媒婆说媒,约定时间、地点,男女双方及双方父母见面,也叫看人。
男女双方及父母都无意见后,再另寻吉日,由媒人带着女方及女方母亲和婶娘,到男方家里做客,看看男方家庭条件,若无意见,就称为定婚。
定婚后,男方就要赠送定婚礼物,给女方比如衣物,戒指之内的物品,然后由媒人带着男方到女方家里做客,让女方亲友认识,以证明某男某女已订婚。
同时女方也要把自己的定情物赠送给男方,比如自己绣的枕套之内的物品。
订婚后每逢过年、过节,男女双方家庭的红白喜事,来来往往要向互走动,进一步勾通感情。
结婚年龄后,由男方托媒人择吉日到女方家里,向女方长辈提取生辰八字,交由男方叫做催根。
然后由男方找八字先生合八字,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夹,没有相冲,由八字先生择结婚吉日,用红纸写下叫做开期单。
达州城市人文特色达州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北部,素有“川东明珠”之称。
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拥有独特的城市人文特色。
本文将从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特色美食三个方面,介绍达州城市的人文魅力。
一、历史文化达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首先,达州曾是巴蜀古道的要冲之地,这里保存着大量的古道遗址和古战场。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鹤楼,它是巴蜀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黄鹤楼建于明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建筑,被誉为“岷山十景”之一。
其次,达州还是中国古代红军长征的重要经过之地。
在红军长征中,达州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驻地,留下了许多英雄事迹和纪念碑。
位于达州市区的红军广场上,高耸的红军纪念碑庄严肃穆,向人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伟大精神。
二、传统艺术达州是川陕甘黔边区的中心城市,这里的传统艺术独具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川剧和藏戏。
川剧是四川的传统戏曲剧种,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达州有许多川剧团体,他们经常在市区的剧场上演精彩的川剧剧目,为人们带来了许多艺术享受。
此外,达州还是藏族人聚居的地区,藏戏是当地藏族人民的传统表演形式。
达州的藏戏以其奇特的服饰、舞蹈和音乐风格而闻名。
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藏戏表演,感受到浓厚的藏族文化氛围。
三、特色美食达州的特色美食令人垂涎欲滴,让人回味无穷。
首先,达州牛肉面是当地最著名的美食之一。
这道面条是用高级牛肉熬制的鲜美汤底,再加上独特的调料和细面条,口感醇香,十分抚喉。
其次,达州豆腐脑也是一道经典美食。
达州豆腐脑以其细腻的口感和浓郁的豆香,吸引了无数食客。
不仅当地人喜爱,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此外,还有丰富多样的川菜和湘菜可以品味。
达州位于四川和湖南交界处,这里的餐饮文化融合了两个地方的特色菜肴,为游客提供了一场美食的盛宴。
总结:达州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和特色美食,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浓厚的人文特色。
这里的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传统艺术和特色美食更是让人们深入感受到了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我看到的达州文化达州,位于川、陕、鄂、渝的结合部,乃中国西南部重镇,我的家乡。
在这里,拥有着不同地方的众多的文化,达州人民将这些文化根据实际生活等因素创造出自己所独有的文化这竟也让我不得不惊讶起来。
1、划旱船正如自身亲眼所见,达州水源丰富。
可是江河水流却过于湍急,小河小溪水位较低,根本不适宜划龙舟,因此每逢春节便以划旱船替代龙舟.我所见过的旱船是用彩纸和竹篾相扎结成,船中部扎一彩亭,船系在一个俊俏的舞女或一个年龄较大的老妇腰间,船前一个船公做撑船动作,伴随着达州唱腔将金色纸与竹棍做的金钱棍的两端交替敲击.旱船一路行游,一人领唱,众人齐唱和,慢慢悠悠的行走在城镇间,无事的路人见到了也要伴随着唱调,吼上几句。
2、巴山背二歌巴山背二歌,在我儿时回故乡时还能听到几句。
走在乡间的山路上,听到这嗓音嘹亮的山歌回声,整个人都充满了精气神,也有了赶路的劲头。
改革开放前,交通不便,自家产品、内地产品要通过人力背出乡间、县城、关外,换回商品。
背力人经常以三五十人,甚至上百人结队上路背运,但是在乡间小路上,最主要的仍是以一两人背着竹篓在山路上行走。
背力人为了消除自身的疲劳,或使自己掉队的同伴找到自己,放声大唱自创的山歌。
那歌声堪比竹林间清脆的鸟叫声。
4、元九登高节达州元九登高节这一传统已沿袭千年,是达州市自身所独有的节日。
每到每年的正月初九,数十万人倾城出游。
这一壮观景象在全国也属罕见。
相传公元815年,元稹(779年-831年,唐代诗人,世称元九)贬谪通州(今达州)任司马,初到任时,通州“人稀地僻、蛇虫当道”,元稹励精图治,清正廉洁,政绩斐然,为当地百姓干了不少好事。
公元818年元稹调任河南,民众便于正月初九元稹离任当天,全城父老登上城南翠屏山和城北凤凰山,万民送别,依依不舍。
达州从此留下了“元九”登高的传统习俗。
每年元月初九这一天,达城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竞往城外登山,登高远望,纪念这位好官,而且风雨无阻,不达山顶绝不罢休,一直延续今日。
达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
达州是中国四川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遗产涵盖了艺术、手工艺、音乐、舞蹈以及节日和传统活动等多个领域,代表着达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其中,达州的传统手工艺非常有名。
比如,达州的木雕、剪纸、刺绣和陶瓷工艺等,都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富有艺术性和观赏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祈愿。
此外,达州还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音乐和舞蹈传统。
例如,达州的川剧、盘龙舞、杂耍等,都是当地人民喜爱的艺术形式。
它们通过唱、跳、演的方式,讲述着历史、传递着情感,同时也被视为一种娱乐和传承方式。
此外,达州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活动。
比如,达州的春节庙会、花灯节、龙舟赛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这些节日活动通常包括各种表演、游戏和传统美食,为人们带来欢乐和享受。
四川达州丧葬风俗
四川达州的丧葬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1.火葬:四川达州的丧葬风俗以火葬为主,认为火葬可以使死者得到解脱,也可以避免死者在来世中受苦。
2.天葬:部分藏族人在达州地区也有天葬的传统。
天葬是将死者遗体放在高处,供给禽鸟食用,认为这样可以使死者的灵魂得到解脱。
3.守灵:在四川达州,守灵是丧葬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亲友们会在灵堂前守夜,为逝者祈福祷告。
4.吊唁:在达州,吊唁是表示哀悼的一种方式,通常在灵堂前进行。
亲友们会献花、献纸钱等物品,表达对逝者的怀念和悼念之情。
5.祭祀:在四川达州,祭祀也是丧葬风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逝者的亲友们会在丧事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祭祀活动,为逝者祈福祷告,以保佑其在来世中平安幸福。
总的来说,四川达州的丧葬风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既包含了汉族传统丧葬文化的一些要素,也融合了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丧葬风俗。
四川达州结婚规矩四川达州结婚规矩四川达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其结婚规矩也有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以下将从婚姻前的准备、婚礼仪式、婚后习俗等方面详细介绍四川达州的结婚规矩。
一、婚姻前的准备1.物质条件在四川达州,男方必须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才能迎娶自己心仪的女子。
因为在当地,男方需要为女方提供一系列的聘礼和彩礼,包括金银首饰、布匹、家具等。
而女方也需要准备一些新衣服和首饰作为新娘装扮。
2.亲戚关系在四川达州,亲戚关系非常重要。
在选择对象时,除了要看双方是否相爱外,还要考虑双方家庭是否有亲戚关系。
如果两家有亲戚关系,则会被认为是“近亲”,不利于子孙后代健康。
3.八字合不合在四川达州,人们还会通过算命师来看双方八字是否合适。
如果八字不合适,就会被认为是“冲犯”,不利于婚姻幸福。
二、婚礼仪式1.过门仪式在四川达州,过门仪式是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在这个环节中,新郎需要带着聘礼和彩礼前往新娘家中迎接新娘。
在迎亲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闹洞房”活动,例如让新郎喝酒、猜谜语等。
2.结婚仪式结婚仪式通常在新郎迎亲后举行。
在四川达州,结婚仪式通常分为三个环节:拜堂、交杯酒和拜天地。
在拜堂环节中,新郎和新娘需要向祖先祈求保佑;在交杯酒环节中,双方需要交换酒杯并喝下对方的酒;在拜天地环节中,则是向天地祈求保佑。
3.送别仪式送别仪式是指新郎将新娘送回家后所举行的一系列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双方还需要进行“敬茶”等传统习俗。
三、婚后习俗1.回门在四川达州,新娘在结婚后必须要回娘家一次,这被称为“回门”。
在回门中,新娘需要向父母和亲戚朋友们报告自己的近况,并向父母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2.探亲在结婚后,新郎和新娘还需要到对方家中探亲。
在探亲中,双方还需要进行“敬茶”等传统习俗。
3.过生日在四川达州,夫妻之间的生日非常重要。
每年的生日都需要举行一次庆祝活动,并准备一些礼物来表达自己的祝福。
总结:以上就是四川达州的结婚规矩。
达州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前后,达州市的农村和城市都会有很多人赶去祭祖扫墓。
尤其是清明节当天,人们会早早起床,整理行装,带上鲜花、纸钱等祭品,前往祖坟扫墓,烧香祭奠。
祭祖扫墓是中国传统的孝道之风,也是重要的礼仪习俗。
在清明节这一天,祭祖扫墓的人们络绎不绝,祭祀之风十分浓厚。
他们在祖坟前烧香、献花、祭拜,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寄托着自己的祈福和希望。
在达州市农村,清明节扫墓的习俗还带有一些地方特色。
比如,有的地方会在祭祀完毕后举行祭祀比武活动,一般是男子互相比武,这既是一种传统的节日娱乐,也是为了纪念昔日英雄,激励后人奋发向上。
此外,清明节还是踏青的好时节,有的地方还会组织登山、郊游等活动。
人们穿着节日盛装,结伴而行,一边欣赏春天的美景,一边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在达州市,清明踏青的活动也颇受欢迎,不少家庭都会到郊外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
有的地方甚至还有一些特色的“清明文化节”活动,如组织古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手工艺品展览等。
这些活动既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清明节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习俗:端午优游。
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采摘嫩竹笋、油菜、莴苣等春季蔬菜,还有到江河湖泊边放风筝、荡船玩耍的习俗。
这是一种古老的风俗,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也是一种享受春天的方式。
而在达州市,由于地处盆地,气候温和,清明节时节正好是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所以这些活动往往在这个时候更加热闹。
此外,还有一些民间活动也会在清明节期间举行,比如清明祭灶、踏青赛龙舟、踏青放风筝等。
这些活动既有民俗特色,又让人们感受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达州市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既有祭祖扫墓的庄严肃穆,也有踏青赏花、游玩娱乐的活泼热闹;既有传统的民间风俗,也有现代的文化活动。
这些习俗和活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节日的欢乐,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愿清明节的习俗和风情能在达州市代代相传,让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正文:----------------------------------------------------------------------------------------------------------------------------------------------------达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五批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达市府发〔2016〕1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达州经开区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第五批达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经市第四届人民政府第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
请各地各相关部门继续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认真总结经验,切实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做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
附件: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达州市人民政府2016年12月27日附件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单序号代码类别申报项目名称保护单位1Ⅱ-1传统音乐马渡山歌宣汉县文化馆2Ⅱ-2传统音乐大竹癞子锣鼓大竹县文化馆3Ⅶ-1传统美术王家糖画达川区文化馆4Ⅶ-2传统美术万源刘氏传统竹编万源市文化馆5Ⅷ-1传统技艺黄麻纸制作技艺达川区文化馆6Ⅷ-2传统技艺土法造纸达川区文化馆7Ⅷ-3传统技艺巴人村苦荞酒酿造技艺宣汉县巴人村酒业有限公司8Ⅷ-4传统技艺王氏老灶酒酿制技艺大竹县王氏老灶酒厂9Ⅷ-5传统技艺开江羊肉格格传统手工技艺开江县文化馆10Ⅷ-6传统技艺开江福龟茶叶传统手工技艺开江县文化馆开江县广福镇福龟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11Ⅷ-7传统技艺开江杨板鸭传统手工技艺开江县文化馆开江县远通烤鸭厂12Ⅷ-8传统技艺沙坝刘老头土窖酒传统酿造技艺开江县文化馆开江县沙坝场刘老头桥头土窖老酒厂13Ⅷ-9传统技艺罗氏掌门按摩技艺大竹县罗氏掌门按摩技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14Ⅸ-1传统医药蛇难爬消肿散通川区文化馆达州市中心医院15Ⅹ-1民俗甘棠耍火龙开江县文化馆——结束——。
四川达州嫁女儿的风俗
四川达州嫁女儿的风俗,或称四川达州的“嫁女风”,其传统始
于明清时期,一直流传至今。
达州嫁女的风俗,以雅致和龙凤呈现,
在当地是一种特有的浪漫文化。
古老的达州嫁女仪式遵循鲜明的规范,由男方家庭组织,男方按
照传统习惯,使用特定的汽车和一定的花车,带着新娘前往女方家中。
到达女方家后,男方先出马,向女方家人表示敬意,再进屋请对方的
家长受审。
家长受审完毕后,双方父母再次聚在一起,把新娘送入男
方家,这才是正式婚礼。
达州嫁女还有很多习俗,例如送财宝、钻石等,这些都代表男方
对女方的尊重和心意,加强婚姻感情。
新娘前往男方家后,还有仪式
上的风俗,包括“定鞍仪式”、“入门仪式”、“拜堂仪式”等。
在
定鞍仪式中,男方家庭会将特殊的东西放在马鞍上,新娘就坐在马鞍上,被送往男方家,标志着新娘的到来;入门仪式中,男方家人会为
新娘准备一个大门贴,把新娘引进家门,以示家庭的迎接;拜堂仪式,新郎会拜访新娘的家人,表示感谢,表达自己对对方的尊重。
至于婚礼上吃的饭菜,则主要包括清水鱼、面筋、豆腐等,一般
饮料是酒,白酒、啤酒等,香烟也是不可缺少的,以象征男方家庭的
招待。
达州嫁女风俗是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至今仍在当地流传,受到
各族民间的欢迎和尊重,具有深远的意义。
达州元九登高民俗文化探源重阳登高,远眺田畴,近观山水,自古沿袭至今,习俗遍及全国。
唯有四川达州城,偏在正月初九这天倾城出动,男女老少竞相登上城外的凤凰山、翠屏山,而且风雨无阻,不到山顶不回还。
《民国达县志·礼俗门》载“九日,谓之上九,城中士女登翠屏山,礼玉皇大帝;肩摩毂击,携酒挈壶,饮于山头,至黄昏始散”。
推究达州农历元月初九登高的历史根源,长期以来,达州文史学界有两种观点:一是源于礼拜玉皇大帝,《民国达县志·礼俗门》史载为证。
二是源于纪念元稹。
达城著名诗人李冰如1922年作《元九登高题》:“元九逢元九,登高载酒来。
相沿成美俗,共跻此春台。
游盛知年富,饮稀觉岁灾。
醉人还少见,况说赋诗才。
”笔者认为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其实是应该完全统一的,达州元九登高民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本文试图就道教在达州的传播和元稹司马通州的历史进行探究,以重现这一历史文化现象发展的原貌。
一、祭拜玉皇大帝的道教精神情结阶段(公元126—818年)达州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即有人类活动。
上古属巴地,夏属梁州,商周属雍州,春秋战国属巴国和■国。
春惠文王十七年派司马错灭巴蜀,推行郡县制,在今渠县土溪镇城坝置宕渠县隶巴郡。
到东汉和帝永元二年,析宕渠县东北部始设宣汉县治于今达城,揭开了达州成为县域政治中心和筑城历史的新时代。
439年,南朝宋文帝在今达城置巴渠郡,领宣汉、晋兴、始兴、巴渠、东关、始安和下蒲7县,开创了达州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历史。
620年,唐高祖李渊在今达城署通川总管府(后更名为通州都督府),领通州、开州、蓬州、渠州、万州、南并州、南石州和南邻州共8州34县,形成了具有现代省会城市的大区域政治中心的巅峰时期。
631年,唐朝撤通州郡督府为下州;702年升为中州;735年升为上州;742年改为通川郡;758年升为上州,复为通州。
根据《唐书·地理志》载:唐代的达州“土地肥美,有沃野山林,蔬食果实之饶”。
宗教中国化达州故事
宗教中国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旨在将宗教信仰与中华文化相融合,以适应中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达州地区也发生了一些与中国化相关的故事。
1. 观音文化:达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佛教圣地之一。
在这里,人们信仰观音菩萨,并将其视为慈悲和智慧的象征。
为了更好地传播观音文化,当地政府和宗教团体举办了各种活动,如佛教音乐会、慈善捐赠等,吸引了众多信徒参与。
2. 孝道文化:在达州地区,孝道文化也非常浓厚。
这里的居民认为,尊敬长辈、关爱家人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因此,他们注重家庭关系,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同时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3. 红色文化:达州地区曾经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区域之一,留下了许多红色遗迹和红色故事。
这些故事被广泛传颂,成为当地人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载体。
4. 民族特色:达州地区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这里的居民热情好客、能歌善舞,他们的传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例如,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芦笙舞等都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之,达州地区的宗教中国化进程不仅体现在宗教信仰方面,还
涉及到多个领域和文化元素。
这些故事展示了当地人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