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新)
- 格式:doc
- 大小:145.5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一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课标要求【知识和技能】1、通过学生亲自实践,体验并认识到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2、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3、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指出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单位、量性;4、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单位和符号,会画力的图示和示意图;5、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6、知道重力的产生原因,正确理解重力的定义,能确定物体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7、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能确定质量分布均匀的规则物体重心的位置;【过程和方法】1.知道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多个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4.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理解等效替换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全面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通过学生之间实验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使他们体验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通过课本内容的完成,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多观察、多分析,看问题不能片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及重心的理解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力的图示2.重力的概念、“重心”概念的理解、g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三、教学方法实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四、教具准备弹簧秤、砝码、质量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木圆环、直角三角尺、重锤线五、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节力与力图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出问题】在足球场上,守门员大脚开球,球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球时,球由运动变为静止;运动员用头顶球,球的方向改变了。
用劲折木条,木条弯曲了,这些都是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含义是什么?匀速直线运动,加速直线运动有何区别?怎样才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1.力(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举例)说明: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思考:任一个力都需要几个物体?你用一个简便的实验来说明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二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比如用手拍桌子,手也会感到痛。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材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内容,本节内容对初、高中知识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产生形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入力的概念,在复习力的三要素的基础上引入了力的图示法。
同时教材安排了阅读内容提出了自然界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即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又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生活与物理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有了更高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和力的概念,对重力和力的概念已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习了力的图示,学生的这种储备为这节课的学习带来方便,但学生初中阶段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本节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认识和理解的准确度与深度。
三、核心素养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分析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
通过合作沟通,逐步养成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分享的团队精神。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使物体产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用力的图示表达力的三要素。
2.了解重力的产生;理解重力的三要素。
3.能测量重力的大小,确定重力的方向。
4.能解释稳定等与重力相关的现象,并能应用。
五、教学重点重力的三要素、不规则物体重心的确定,领会重力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六、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重心。
七、教学过程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优教提示:请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课前准备:实验砖、小物块、细线;弹簧秤、刻度尺、投影仪导入新课:设问导入1.你觉得力是什么?请举例说明理由;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举例说明。
情景导入(课件展示)播放“打乒乓球、踢足球、喷泉、飘落的雪花”等图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共同点。
探讨结论:这些物体都最终落向地面,是因为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2、初步认识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能分清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
4、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理解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二)过程与方法1、知道人类认识力的作用是从力的作用产生的效果开始的2、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3、能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激励探索与创新的意识2、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质疑,勇于修正教学重点1、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2、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法教学难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践体验——表达交流,总结归纳教学用具:多媒体,直尺,橡皮条,易拉罐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课件展示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的v—t 图像如图,请学生描绘物体的运动情况学生回答:匀减速、匀速、匀加速教师活动:一个物体沿着一直线运动,为什么一会儿做匀减速?一会儿做匀速?一会儿做匀加速运动呢?原来物体的运动性质跟它与周围物体的相互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就必须搞清楚它的受力情况。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一起进入第三章——《相互作用》的学习。
(展示课题) 初中同学们学过一些的有关力的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力的知识。
首先让我们从最基础的知识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板书课题,展示课件,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二)进行新课1、力的概念的学习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投影播放“足球比赛”视频课件。
提出问题:在哪些情况下足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学生活动:在人脚踢球、头顶球、手抱接球等情况下球的运动情况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几个精彩瞬间。
你能详细的说说三种情况下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吗?学生活动:踢球时,球又静止变为运动。
高中物理《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1、什么是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力的三要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课教学1、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力的单位是什么?如何形象地来表示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练习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力只能产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B、有受力物体,就必定有施力物体C、施力物体施力在先,受力物体受力在后D、力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并不需要其他物体的存在[针对练习2]()画出下列物体所受重力的图示:(g取10 N/kg)(1)自高空下落的质量是60 kg的跳伞运动员;(2)重1 N的飞行着的子弹;(3)体重700 N,正沿坡度为15的山坡下滑的滑雪运动员;(4)质量为2 t的竖直向上飞行的火箭。
2、力是标量还是矢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重力是如何产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对练习3] ()下列哪个值可能是一名中学生所受的重力A、60 NB、120 NC、600 ND、6 000 N4、重力是三要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什么是物体的重心?物体重心的位置与哪些因素有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互动探究]确定薄板的重心[针对练习4] ()下列关于物体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B、重心位置随质量分布的变化而变化C、物体的重心可能在物体上,也可能在物体外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一定在几何中心6、四种基本相互作用是什么?它们存在的条件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学质疑]记下你存在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堂总结]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受力物体,一个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所以,力总是成对出现;2、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产生的,但大小不一定等于地球的吸引力,方向也不一定指向地心,只能说方向竖直向下;3、在地球表面附近运动的物体,其重力大小可以认为不变。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一、教学设计思想:本节课属于物理概念课,除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外,其余知识初中基本已经学过。
但本节课不是初中的一个简单的复习,而是高中和初中力学的重要衔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形变的原因,说明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一种表现,并且复习力的图示。
通过此段的教学,可以激活学生初中力学基本知识。
重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力,对于它的学习和描述,一方面能训练学生从常见的、普遍的物理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共同特性,另一方面可以为以后学习弹力、摩擦力、万有引力等力提供认知的模板,即从大小、方向、作用点、作用效果、产生原因等方面认识力。
在物体重心的确定上,设计让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确定不同形状的物体的重心位置,并且和数学上的重心作比较,深入理解重心的含义。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并且布置探究性作业,课下收集有关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定义,理解重力的大小以及测量和方向,知道重心的概念。
(4)初步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特点和作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亲身感受,概括出重力的产生、方向、大小的特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重心”概念的引入渗透“等效代替”的思想。
(2)通过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介绍,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后投身到新领域的探索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学生对与力的概念存在一些模糊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对力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
2.重力的三要素的分析过程。
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 3.1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3、1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学习目标】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2、知道力是矢量,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和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在具体问题中能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4、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均匀物体重心的位置【学习任务】探究11、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指的什么?你能举出例子吗?如2、你还能举出物体发生形变的例子吗?如?3、什么原因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呢?4、你能给力下一个定义吗?5、力是矢量,我们目前学习里哪些矢量?探究2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 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哪?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如何进行确定的呢?【补充学习材料】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C、物体的各部分中,只有重心处受重力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2、关于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A、重心就是物体内最重的一点B、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物体的几何中心C、把一物抬到高处,其重心在空间的位置也升高了D、背跃式跳高运动员,在跃过横杆时,其重心在身体之外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物体的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所以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必在其几何中心。
C、物体的形状改变时,它的重心位置很可能也随着改变。
高中物理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共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 3.1力的相互作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超重与失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1.通过相关的视频结合生活实例引出学习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以及下楼过程和状态,再结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老师提问:生活中我们用弹簧秤等工具测量重力的物理原理是什么学生分析讨论:测量重力的原理,引入视重的概念视重:重物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支持物对重物的支持力。
2、超重、失重的概念学生活动:观看电梯从1楼到6楼的视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
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电梯上升经历的运动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超重失重的概念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
3、超重、失重的条件学生活动:观看电梯从6楼到1楼的视频,观察测力计的示数怎样变化,结合生活实际分析电梯下降经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判断超重和失重的条件超重,F>G,加速度向上,速度方向可以向下也可以向上超重状态:向上加速或者向下减速失重,F1(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重就是在某种情况下,物体的重力变大了B、物体向上运动一定处于超重状态C、物体向下减速运动,处于超重状态D、物理具有向下的加速度时出于失重状态(2)、一质量为40kg的小孩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
《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本课的背景和作用分析《重力基本相互作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人教版)物理1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建立在初中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及示意图基础之上的。
重力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在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中,已提到了“只在重力作用下”。
所以,本节内容既是运动的延续,又是下一章牛顿运动定律、受力分析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而基本相互作用的引入,也为学生初步建立了统一的概念。
因而,本节《重力基本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习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二)学习《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三维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分析学生在学习重力之前,初中已学习了力的相互作用、重力的大小、力的图示等相关内容,已初步掌握了物体为什么会受到重力及力的相互作用,会区别、画力的图示、示意图。
本节通过重力、基本相互作用的学习,将进一步了解引入重心的思想和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讨、观察、猜想、实验、总结等形式,促使学生掌握找重心的方法及影响重心的因素,并运用力的图示、示意图表示重力,为后面学习受力分析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自学和看、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进程的和分类。
2、过程与方法分析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科学探究。
因此本节重在体现知识点的引入及探究过程上,不仅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注意力。
也要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概括物理规律的过程。
通过一定的探究过程,寻找物理规律,让学生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老师的提示,猜想并加以验证。
同时,在基本相互作用方面,通过学生自学的过程,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成功的体验。
教师还可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统一过程做一补充和展示相关资料,还可通过让学生查资料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了解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⒈力和力的图示 ⑴力的描述:力是物体与物体的作用。
(即力产生的条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发生作用)
⑵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是物体发生形变。
⑶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秤) ⑷力的单位:牛顿
⑸力的量性:矢量,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⑹力的图示:按一定比例作出的带箭头的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作用方向,箭头或箭尾表示力的作用点。
⒉重力
提问:重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在预习后回答: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要受到地球的吸引,所以人跳起来总会落在地上,扔出去的东西总要落回地面。
提问:有的同学说物体的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到底是不是呢?
学生猜疑: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教师释疑:严格地说,重力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吸引力的一部分,以后才会学到这些知识,现在知道就行了。
所以说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而不能说地球的吸引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由于两者相差很小,通常可以用重力代替吸引力。
⑴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就是重量。
一个物体受到10N 的重力,可以说这个物体的重量是10N 。
提问:重物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谁? 学生: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重物。
强调:地球上的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因此,在今后的受力分析中重力肯定有。
在月球上,物体也会由于月球的吸引而受到相应的重力,到其他星球表面也一样。
⑵产生条件:是由于地球的吸引。
课题 3.1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 设计教师
授课教师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⑴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分为两类。
⑵理解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力的测量工具、单位、量性、力的图示。
⑶知道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⑷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会用公式G =mg (g =9.8N/kg )计算重力。
⑸知道用悬绳挂着的静止物体、用水平支持物支持的静止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
⑹知道重心的概念以及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的位置。
⑺了解力的几种基本相互作用,会对不同的力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⑴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⑵通过“重心”的概念,让学生知道等效替代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科学研究过程中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重点 难点 重点 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重心的概念。
难点 重心概念的理解。
g 值因在地球的不同纬度而不同。
教法 实验、与启发式讲练相结合
教具 弹簧秤、钩码、质量均匀的不规则薄板、细绳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平时都习惯这样说,我们班要数某某同学的力量最大,某某同学脚部的力量最强,一脚可以把足球开出五、六十米。
这种对力的说法符合物理角度对力的定义吗?本节课我们将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学习几种简单的力学问题。
二、新课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⒊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提问: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为什么?
学生:物体静止时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其重力。
实验:手提弹簧称及其下挂的钩码,测出钩码的重力;在竖直方向上
用不同的方式运动,观察弹簧称示数及其变化。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并结合二力平衡知识得出结论)
⑴重力的大小:
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测出。
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
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动手实验:用弹簧秤测量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的重力的大
小,观察计算重力G与钩码的质量m的关系。
学生马上得到:G与m成正比。
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关系: G=mg(g=9.8N/kg)
强调:g值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取值不同,一般情况下忽略这个差异,可
认为g值是恒定的。
实验: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重锤线的方向总是竖直向
下。
归纳:从静止释放的小石块总是竖直下落,分析重锤线下重物的受力
情况,可知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⑵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强调:竖直向下不能说成垂直向下,竖直向下指的是与水平地面相垂
直,不能笼统指垂直方向。
巩固训练
①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B D)
A、就是物体的重力
B、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
C、这压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产生的
D、这压力是竖直向下的
②物体静止在斜面上,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如图所示,这样表示对吗?
(请学生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⒋重心
⑴概念
物体的各部分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可以认为物体
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或各部分重力的等效作用点,
或各部分所受到的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通俗点讲,重心就是重力的作用点。
把物体的全部质量集中到
一点将不影响研究结果,这就是物理学的一种等效替代的思想。
⑵与重心位置有关的因素:
①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②与物体的质量分布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跟物体的形状有关。
质量分布均匀的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此几何中心上。
质量分布均匀的形状不规则的薄板形物体的重心可用二次悬挂
法或寻找支点法找到。
学生动手找自己的不规则薄板的中心,并且说出其原理。
归纳:物体的重心可在物体之上,也可在物体之外。
物体的稳定程度与重心的高低及支承面的大小等有关。
G
C C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
二、基本相互作用]
引力相互作用是是所有物体之间都存在的一种相互作用。
对于通常大小
的物体,它们之间的引力非常微弱,常被忽略不计。
电磁相互作用包括静止电荷之间以及运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电和磁
是密切相关的,在一个参考系中观察到的磁力可以和另一个参考系中的电力
联系起来,电力和磁力可统一为电磁相互作用。
引力和电磁力能在宏观世界里显示其作用。
这两种力是长程力,从理论
上说,它们的作用范围是无限的。
但是,电磁力要比引力强得多。
宏观物体
之间的相互作用,除引力外,所有接触力都是大量原子、分子之间电磁相互
作用的宏观表现。
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都是短程力。
短程力的作用范围在原子核尺度内。
强作用力只在10-15m范围内有显著作用,弱作用力的作用范围不超过10-16m。
这两种力只有在原子核内部和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中才显示出来,在宏观世
界里不能觉察它们的存在。
核子(质子、中子)、电子和中微子等参与弱相
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是介子和重子(包括质子、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因
为这种力将核子束缚在一起,核物理学家们把它称为核相互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师生活动教学后记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