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转弱为强非因商鞅变法 实是墨者功劳 何炳棣
- 格式:doc
- 大小:389.00 KB
- 文档页数:19
强秦九论强秦九论,乃卫鞅谋划的变法大纲。
其一《田论》,立定废井田、开阡陌、田得买卖之法令。
其二《赋税论》,抛弃贡物无定数的旧税制,使农按田亩、工按作坊、商按交易纳税之新法。
如此则民富国亦富。
其三《农爵论》,农人力耕致富并多缴粮税者,可获国家爵位。
此举将真正激发农人勤奋耕耘,为根本的聚粮之道。
其四《军功论》,凡战阵斩首者,以斩获首级数目赐爵。
使国人皆以从军杀敌为荣耀,举国皆兵,士卒奋勇,伤残无忧,何患无战胜之功?其五《郡县论》,将秦国旧世族的自治封地一律取缔,设郡县两级官府,直辖于国府之下,使全国治权一统,如臂使指。
其六《连坐论》,县下设里、村、甲三级小吏。
民以十户为一甲,一人犯罪,十户连坐,使民众怯于私斗犯罪而勇于公战立功。
其七《度量衡论》,将秦国所行之长度、重量、容器一体统一,由国府制作标准校正,杜绝商贾与奸恶吏员对庶民的盘剥。
其八《官制论》,限定各级官府官吏定员与治权,杜绝政出私门。
其九《齐俗论》,强制取缔山野之民的愚蛮风习,譬如寒食、举家同眠、妻妾人殉等等。
此九论为大纲,若变法开始,尚须逐一制订法令,落于实处强秦九论:《大秦帝国》俘获人心的九大利器16年成书,拍摄前后历时2年。
经历了雪藏、反复修改,直至3年后方才得以播出,这就是《大秦帝国》。
和秦的崛起一样,电视剧《大秦帝国》也历经了波折才拨云见日。
它就像一块巨石,投入了看似平静的湖面,却掀起了轩然大波。
有人赞叹它的宏伟厚重、有人倾慕它的人物鲜明、有人着迷它的悦耳台词、更有人执着于它的真实细节……在国内观众还隐隐约约的时候,《大秦帝国》早已在海外风生水起。
如今,随着《大秦帝国》的播出,这股战国争雄、西出有秦的浪潮,即将席卷而来。
两千三百年前,商鞅《强秦九论》掀开了大秦帝国崛起的序幕。
今天,我们不妨借用古人的智慧,来看看究竟是什么,让《大秦帝国》无坚不摧。
第一论:大国崛起人心所向从积贫积弱的危难国邦,到如日中天的西方霸主;从六国卑秦,到谈秦色变,秦国整整用了20年的岁月。
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何炳棣摘要六十多年前陈寅恪先师于冯有兰先师《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三,特别提出“佛教经典言:‘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
’中国自秦以后,以迄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且久。
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两宋)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
”笔者一再反思,深觉两宋新儒学之产生固然是近千年来思想史上的大事,但就全部传统中国历史而言,真札最大之事还应是秦专制集权统一郡县大帝国的建立及其传衍。
从退休后二十年读子、史的总感受中,笔者认为国史上的大事因缘应该是墨者竭忠尽智协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而本身却消溶于时代政治洪流之中。
本文主要部分是从解读《墨子》现存《备城门》等最后十一篇──远胜于《史记》的第一性原始资料──重建秦献公朝(公元前384-362)征募重用墨者的史实和详细论证墨者对军事、城防、户籍、连坐,初步实践墨子《尚同》政治理念等方面的重要贡献。
这种制度史上的补阙工作对二千年来论秦富强一切归功商鞅的看法,理应起些修札的作用。
此外,本文另一重点在试补墨学研究之阙:墨者巨子制的年代框架和墨学式微由显学沦为绝学的主要原因。
笔者一向坚信,古代哲学、思想、学术史方面突破性的论述往往要靠制度史上深度的发掘。
完成此篇常识逻辑式的论文之后,却不由得对墨子及其忠实信徒非讲一两句纯感情的话不可:墨者原有兼爱非攻无私救世的清补良药,竟被时代巨变无情地化为本身生命的强酸消溶剂──这是国史和人类史上值得呕歌赞叹的永恒悲剧!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何炳棣目录一河西地在秦史上的重要意义 (4)二、墨者巨子制始末考辨 (12)三、献公朝墨者仕秦考实 (20)四、图强运动中墨者的主要贡献 (26)(一)军事方面(二)户籍与连坐(三)参与初步推广县制(四)推动〈尚同〉理念的实践伍、结论 (40)(一)秦墨的命运(二)国史上的.大事因缘.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何炳棣秦人的祖先本属东方鸟夷少皞族系,与殷商王朝关系密切。
商鞅变法的内容及作用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在其执政期间实行变法,由于触犯了贵族和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和阻碍,在公元前356年被迫逃亡到秦国,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
那么,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呢?它有什么作用呢?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第一次成功的政治改革运动。
战国初期,秦国连年对外战争,军事力量空前强大。
而魏国、韩国都是通过变法迅速富强起来的,秦孝公深刻地认识到秦国要想富强,必须彻底改革,才能克敌制胜,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他决心锐意图强。
商鞅来到秦国后,不断进行改革,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同时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田宅和农具。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开阡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焚烧诗书,禁止儒学,严格选拔官吏。
商鞅变法还规定了严酷的法律,“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加之严明的赏罚,使得人人自危,这也使得商鞅变法在短时间内便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
当时秦国经济富足,政治稳定,军队战斗力强,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最终战胜了西方各国。
商鞅变法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战国中期各国争霸的重要条件。
以法家为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也不能够说是商鞅变法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商鞅变法直接损害了奴隶主的利益,被当时各国的权贵阶层视为“伤民”。
正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后,很快便见到了效果,才引来了六国诸侯的一致指责。
但是如果单从社会角度分析商鞅变法,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商鞅变法是有着很大的意义的。
商鞅变法的作用和贡献商鞅变法虽然给秦国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商鞅为了追求更快的发展速度,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手段,他为了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制定了严厉的刑罚。
在秦国,对于轻罪或重罪的刑罚也存在差异,重罪的刑罚往往是砍头,轻罪则为车裂等刑罚。
商鞅变法,不仅对秦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更严重的是,其造成的后遗症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
初一历史春秋战国的纷争试题答案及解析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分别发生在A.春秋和战国B.秦末和春秋C.战国和三国D.秦初和汉初【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末农民战争打败秦军主力史实和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史实。
前两句诗,由“破釜沉舟”、“秦”、“楚”得到了秦末“楚霸王”项羽军队在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打败进秦军主力;后两句诗中,由“卧薪尝胆”和“吴”等关键信息分析得到,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争霸的故事。
故答案为B。
【考点】人教新课标版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春秋战国的纷争、秦朝的灭亡。
2.齐桓公、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霸主的相同因素有①以“尊王攘夷”为口号②发展生产③整顿内政④注重军队建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春秋争霸。
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等。
齐国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富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队,组建强大的军队,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扩充疆界。
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晋文公是另一个霸主。
曾长年在外流亡,了解百姓疾苦。
归国做国君后,发展生产,整顿内政,注重军队建设,是晋国很快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后来晋文公打败南方的楚国,成为了中原霸主。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春秋战国的纷争3.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是()A.都占据着优越的地理位置B.都是通过改革而迅速强大起来C.都盛产鱼盐,经济富庶D.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扩充疆域【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能够迅速强大的共同原因。
《商君书更法》原文及译文《商君书更法》原文及译文导语:此篇记载了秦国实行变法之前革新派与守旧派围绕该不该变法,为什么要变法的问题展开的争论。
下面由小编为您整理出的《商君书更法》原文及译文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孝公平画,公孙鞅、甘龙、杜挚三大夫御于君。
虑世事之变,讨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
"公孙鞅曰:"臣闻之:疑行无成,疑事无功。
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
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语曰: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郭偃之法曰: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
臣闻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
今若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愿孰察之。
"公孙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
此两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
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
君无疑矣。
"杜挚曰:"臣闻之: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臣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君其图之!"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汤、武之王也,不修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标题一:战国时期,商鞅如何用变法完成秦国从弱到强的转变标题二:变法强国,商鞅的治国方针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基石导语:战国时期,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并立于乱世,为雄霸一方和一统乱世而争相角逐,此期间顺应大势,争相涌现出一批批治国能臣各抒己见,为求已国繁荣而一展才能,成为旷工美谈。
治世强国的方法无外乎走变法的道路,申不害、邹忌、李悝、吴起、商鞅都是杰出的变法先驱,特别是著名的商鞅变法,彻底使秦国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其变法壮举载入史册为后世传颂,其变法之成果为秦国后代一统乱世奠定了基础,著名的“商君书”由此而生。
这一场强国富民的浩大变法,展现了古人无上的智慧,述说着当时华夏大地上的国苦民情,让我们走进战国、走进大秦、走进商鞅变法。
图1 战国时期各国势力分布图商鞅(即卫鞅),姬姓公孙氏,是卫国贵族后裔,原先被魏国相国公叔痤看重担任魏国中庶子,在魏国怀才不遇不能受到魏惠王的重用,之后秦孝公发布招贤令,他怀着壮志雄心前往穷弱的秦国准备大展宏图。
此时秦国常年征战屡败于魏国,秦孝公赢渠梁在秦国最为穷弱之时接任主君,历经割地求的国耻他奋发图强求变法以强国,求贤心切的赢渠梁遇到商鞅,被商鞅倡扬的治国方针大为赞赏,于是就任商鞅为左庶长,一场浩浩荡荡的变法揭开了历史的序幕。
图2 商鞅形象图一、法为国本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法制。
他主张以“法”治国,和韩国的申不害“术”治不同,秦国变法用法律来约束官员和百姓,高明的制度可以影响数代后世人,而韩国变法主张人治强兵,太过于依靠当世官吏的能力不能长久造福于国家。
商鞅用法治来引导秦人造福国家,用严苛的刑律来约束百姓和官吏。
这便是当代法治社会的雏形,在当时奴隶社会可以说是重大的转折。
以法治天下对当时困苦的秦人来说是雪中送炭,旧秦氏族横行官员世袭无为,百姓困苦私斗横行,法治约束了暴力约束了剥削,同时也约束官员的昏庸。
用法严苛改善了秦国的不良习气,政治上促进了官吏勤政尽职,军事上维护了将领号令,经济上震慑了不良交易等,各个方面都对困苦的秦国来说都是良药。
侧面再谈商鞅变法的成功——因为秦国“够穷”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为新颖的。
先秦诸子之学,只有这一家见用于时;而见用之后,居然能以之取天下,却非偶然之事。
——吕思勉如果说春秋时期的主旋律是“争霸”,那么战国时期的主旋律则是“吞并”。
而“吞并”靠的是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实力的最好方法则是“变法”。
所以,进入战国时期以后,各个国家开始积极寻求变法图强的方法,比较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以及秦国的商鞅变法。
李悝变法——“不彻底”,只是小心翼翼地绕过旧体制的障碍,所以注定只能解一时之急,不能长远的富国强兵。
吴起变法——“不成功”,过于疾风骤雨,触动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所以最终身死法亡。
对比上面两场变法,商鞅变法彻底改变了秦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在秦国延续一百多年,最终使秦国走向大一统的道路,可以说是“既成功,又彻底”。
商鞅剧照这三次变法所采取的都是法家的理论,改革的形式也都大同小异。
那么为何只有商鞅变法做到了最彻底、最成功?如题,正是因为秦国“够穷”。
这里的穷可不单单指秦国的贫穷和落后,这里的穷,有三个含义:1.国之穷途;2.民之穷弱;3.文化之穷陋。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分析——国之穷途穷则思变。
我们通过秦孝公的《求贤令》来认识一下商鞅变法前的秦国: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秦孝公《求贤令》节选秦国自秦穆公之后,由盛而衰,更是历经“四代乱政”,内耗不止。
对外,同三晋的战争更是败多胜少,使秦国尽失河西之地。
内忧外患下,秦国积贫积弱,其余六国有集体活动从来不带他,对于秦国来讲,可谓是极大的耻辱。
秦孝公和商鞅秦孝公接手下的秦国已经是穷途末路了。
带着强国之法而来的商鞅对于秦孝公乃至整个秦国来讲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
所以秦孝公对于变法几乎是无条件地支持,整个秦国也都希望能通过变法富强起来。
所以,秦国的穷途末路大大降低了商鞅变法的推进难度。
光明日报/2010年/6月/3日/第010版光明讲坛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演讲人何炳棣编者按 六十多年前,陈寅恪先生认为,两宋新儒学的产生,是我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因缘”。
但是,何炳棣先生却认为,我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因缘”应该是墨者协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而本身却消溶于时代政治洪流之中。
秦国转弱为强,人们一般都归功于商鞅变法,但事实上,应该归功于墨者的帮助。
他说:“完成此篇论文之后,却不由得对墨子及其忠实信徒非讲一两句纯感情的话不可:墨者原有兼爱非攻无私救世的清补良药,竟被时代巨变无情地化为本身生命的强酸消溶剂——这是国史和人类史上值得讴歌赞叹的永恒悲剧!”四年前,何炳棣先生开始思索这件大事,经过大量考实之后,近日他撰写了三万多字的《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一文。
5月13日下午,何先生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黄长风讲座上,为300余位清华师生讲解了这篇论文。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主持演讲,林家翘、李学勤和陈来教授分别提出了相关问题。
本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即河西地在秦史上的重要意义、墨者巨子制始末考辨、献公朝墨者仕秦考实、图强运动中墨者的主要贡献和结论。
由于本刊版面所限,只能刊登部分内容。
如果读者朋友需要这篇论文,请来电告知,本刊可免费提供。
时间:2010年5月13日 地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何炳棣 1917年生于天津,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5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
1966、1979、1997年分别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
1975—1976年荣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乃该会首位亚裔会长,也是20世纪唯一的华裔会长。
1965—1987年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逊讲座教授,是任该职位的首位华裔史家。
他长期研撰中国史,成就卓著。
最近十多年,他研撰重心转到先秦思想史上一些关键性的课题。
■主持人语 杨振宁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请到何炳棣教授给我们做一场学术报告,这是黄长风讲座的第一讲。
何炳棣秦国转弱为强非因商鞅变法实是墨者功劳2011年01月16日23:29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何炳棣字号:T|T5条评论打印转发原文编者按:六十多年前,陈寅恪先生认为,两宋新儒学的产生,是我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因缘”。
但是,何炳棣先生却认为,我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大事因缘”应该是墨者协助秦国完成统一大业,而本身却消溶于时代政治洪流之中。
秦国转弱为强,人们一般都归功于商鞅变法,但事实上,应该归功于墨者的帮助。
他说:“完成此篇论文之后,却不由得对墨子及其忠实信徒非讲一两句纯感情的话不可:墨者原有兼爱非攻无私救世的清补良药,竟被时代巨变无情地化为本身生命的强酸消溶剂——这是国史和人类史上值得讴歌赞叹的永恒悲剧!”四年前,何炳棣先生开始思索这件大事,经过大量考实之后,近日他撰写了三万多字的《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从重建秦墨史实入手》一文。
5月13日下午,何先生在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黄长风讲座上,为300余位清华师生讲解了这篇论文。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主持演讲,林家翘、李学勤和陈来教授分别提出了相关问题。
本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即河西地在秦史上的重要意义、墨者巨子制始末考辨、献公朝墨者仕秦考实、图强运动中墨者的主要贡献和结论。
由于本刊版面所限,只能刊登部分内容。
如果读者朋友需要这篇论文,请来电告知,本刊(《光明论坛》电话:67078803、8541)可免费提供。
本文摘自《光明论坛》2010年第13期,演讲人:何炳棣时间:2010年5月13日地点: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题目:国史上的“大事因缘”解谜何炳棣1917年生于天津,1938年清华大学毕业,1952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史博士学位。
1966、1979、1997年分别获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高级研究员。
1975—1976年荣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乃该会首位亚裔会长,也是20世纪唯一的华裔会长。
1965—1987年任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汤逊讲座教授,是任该职位的首位华裔史家。
他长期研撰中国史,成就卓著。
最近十多年,他研撰重心转到先秦思想史上一些关键性的课题。
■主持人语杨振宁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请到何炳棣教授给我们做一场学术报告,这是黄长风讲座的第一讲。
黄长风是当代实验物理学家,他早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后来在法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以后在美国、欧洲做了很多年工作。
他一生非常严谨,没有结过婚,他的遗产差不多有一千万美元,其中很大的一部分,他捐给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所以,使我们今天能够设立黄长风讲座。
何先生是抗战以前清华大学毕业的。
他当年和今天在座的林家翘教授是同学。
在抗战时期,何教授在西南联大。
比我大五岁多,所以那时不太认识他。
第一次看到何教授,是我们获得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去美国留学在昆明到美国的途中。
很多年以后,九十年代在台湾的一个会场,我和他都坐在台上,当我介绍到何教授时说:何教授和我是同时考取了第六届庚子赔款的留美公费生,前几天我在清华大学,看到了我的考分是68分多,何先生是73分多。
这时,何教授便站起来说:不错,我比他高六分(笑声)。
大家注意,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理科生考个九十几分并不困难,但文科生要考到七十多分是很困难的。
所以,他总分能够比我高了将近六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事后何先生解释,他的考分是78分多,名列清华大学第六届庚子赔款的留美公费生第一名。
)后来,何教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专攻英国史及西欧史,得到了博士学位,接着在大学做了讲座教授。
今天,他被公认为用近代方法研究中国史方面的世界第一人。
他的研究领域非常宽阔,从明清人口、经济、社会史开始,后来又研究中国文化的起源,近年来又涉猎到先秦的思想和制度历史。
我们非常高兴,今天能把何先生请回到他的母校,来做黄长风讲座的第一讲。
谢谢!开场白解放前,说到清华精神,林家翘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不是在清华大学对我说的,而是在1965年芝加哥大学请他作一个星期的访问,他刚到,我们就在郭晓岚(1912年—2006年,美籍华人,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大气动力学的一代宗师)家里相聚,一见面,林教授就说:“我们又有几年没见了,不管搞哪一行,要紧的是千万不要搞第二等题目——这就是清华的精神!”是的,我们不仅要有第一等的考试成绩,还要搞第一等的题目。
这是开头的话,现在言归正题。
两千年来,人们将秦国转弱为强都归功于商鞅变法,连荀子也持这样的看法——《荀子·议兵》四世之说。
四世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四君在位公元前361—251,共百十年。
事实上,泰国图强运动必须上溯到孝公之父献公。
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目的:笔者通过史料解读和论证认为,从献公起秦国开始转弱为强,主要应该归功于墨者的帮助。
《史记·六国年表》:“秦灵公元年(公元前424年)生献公。
”前415年灵公卒,庶长等专权,不立献公而立其叔祖简公。
于是年仅九岁的献公即被流放于东邻魏国。
为了较充分了解献公图强的决心,有必要蠡测其青少年时代及即位初期所饱受的一系列心灵上的创伤和感情上的震撼。
他十六岁(公元前408年)即开始蒙受莫大的国耻与国难——祖国国防上最险要的地区竟变成魏国的西河郡。
另方面,他流亡几近三十年间,目睹魏国变法的成就,这对他精神上既不无启发,更多所刺激。
但是,他一生最大的外来冲击,莫过于即位后四年(公元前381年)所发生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连锁事件:阳城君因参加攻杀藏身于楚悼王尸体之下的吴起犯罪失国;阳城君的失国,导致墨者巨子孟胜及其弟子百八十五人的集体身殉以践墨子之义。
河西地在秦史上的重要意义献公上任第一个目标,就是重新夺回河西地。
这段黄河东边的汾水和涑水流域是三晋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的重心;西边陕西境内的洛水和渭水下游平原是有待嬴秦充分开发的宝藏。
这些河流及其众多支流都汇集此区,注入龙门、潼关之间的黄河。
所以无论从军事或经济的观点都是秦魏必争之地。
由于黄土高原土质疏松,长期流水的侵蚀把表层的黄土堆积切割成沟壑原梁纵横破碎的地貌,而如此复杂的地貌正是刺激战国初期攻守战术和武器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根据河西战争史事表,魏国在公元前419—408年这十一年间,攻占秦河西地的战略完全成功。
开头经过三年的拉锯战已初步完成少梁要塞的工程。
随即居高临下沿着黄河南进。
读到《史记》魏“围繁庞,出其民”即可体会出这两短句不啻是司马迁大写意笔法描绘的一幅攀城蚁附浴血肉搏的图画。
魏军攻占合阳之后,即转而麾师西南,进入洛水下游行将注入渭水的平原地带。
这地带川流异常曲折,港汊纵横,激战之后双方都需要选择地点高垒深堑。
魏一度进军深入渭水以南的郑(今陕西华县境内),然后自动撤回到渭北建筑新根据地合阳和洛阴。
弱势的秦只能退守下游洛水的西和南:“堑洛,城重泉。
”《括地志》:“重泉故城在同州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应在今大荔县境内,距今西安市东缘仅仅一百二三十公里了。
可见魏占领下的全部河西地已如一把利剑直指秦国的心腹了。
古今学人几无不同意现存《墨子》书尾《备城门》等十一篇最为难读,这是由于历代重文轻武,更由于原书有关城守诸篇部份原简在汉代遗失和错置。
经过半个世纪中西学者的注、译和考诠,这些篇章里的错字、专词、术语和内容大致已能通读;读后大有助于加深了解秦魏河西战争在军事及政制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墨者对增强秦国攻防战术的贡献。
读了《墨子》最后这十一篇再重温《史记》,就会联想到选择地点修筑一座要塞城所需空中、地面、道路、桥梁、水面、地穴全方位所需军事工程技术及规模之艰巨和交战时动用机械与大小兵器种型之可观。
坚而且厚的要塞主城城墙的顶部之内必须筑有利于与敌人短兵相接的“女垣。
”主城四隅尚须筑有更高的“望楼”和与主城配合向敌人交叉侧射的若干“行城”和“杂城,”更无论外围的濠池、吊桥和木栅等屏障了。
《备城门》开宗明义,禽滑厘请教墨子如何抵御攻城的十二法:“临、钩、冲、梯、堙、水、穴、突、空洞、蚁傅、轒辒、轩车。
”大体而言,“临”是攻者在城外:“积土为高,以临我城,”也指敌人所用高达数层楼的撞城车。
“堙”也是积土为坡,主要似为填塞壕池。
“钩”是钩引兵士上城的大钩梯。
“冲”是从侧面攻城的“冲车。
”云“梯”易懂,无须再释。
“轒辒”据《通典》卷一六○《兵十三》是“攻城战具,作四轮车,上以绳为脊,生牛皮蒙之,下可藏十人,填隍推之,直抵城下,可以攻掘,金火木石所不能败,谓之轒辒车。
”“轩车”大概也是有掩盖的大车。
“水”指灌水淹城。
“空洞”指挖地洞和地道。
但“穴”和“突”原文残阙,“穴”或“火”之误,“突”部份的音义是敌人用重器突破城根时,守者以“突门”防堵,并施烟熏。
“空洞”是挖地道,叶山绘有墨家地道内通烟管道示意图,并有利用鼓风设备通过管道烧艾烟熏敌人的简述。
“蚁附(傅)”源自《孙子》,是形容士兵密集攀登城墙的行动和搏斗。
经过近数十年来中西学者的研究,墨者与统一之前的秦国有密切关系已成定局。
墨子壮年就以城防及军械发明制造闻于列国。
远早于古代西方,墨子及其精于工艺的信徒即懂得杠杆和滑车的原理。
墨家所发明和改进的军事机械虽无法一一详考,但其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投石机的构造保存于《墨子》本书、《通典》和《武经备要》诸书。
其威力之大,射程之远,命中率之高,部分地反映于它摔背(“夫”)长度的——30至35尺之间。
这在古代世界是无与伦比的。
相关专题:重读商鞅123 (67)何炳棣:秦国转弱为强非因商鞅变法实是墨者功劳2011年01月16日23:29来源:光明日报作者:何炳棣字号:T|T5条评论打印转发战国时期形势图图强运动中墨者的主要贡献军事方面献公之前的半个世纪,秦弱魏强只是一种相对的说法。
就疆域、人口、资源而论,秦本有足够的潜力演变成为一等军事强国,关键在有英明的君主领导改革。
根据笔者的多边考释,献公即位后的第四年,即墨者首任巨子孟胜及其弟子集体死楚阳城君之难那一年,献公与墨者应即开始合作,而且关系如鱼得水异常融洽。
所以,城防要区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守”都从墨者甄选。
秦制城防最高长官“守”之下,还有由墨者充任的“尉”。
《墨子·备城门》篇说明“城上四隅……四尉舍焉。
”“百步一亭……亭一尉,尉必取有重厚忠信可任事者。
”亭尉掌旗帜。
各种城防士卒,包括童子及女子,都依照“青、赤、黄、白、黑”五色旗帜各守岗位。
敌人攻城由远而近时,亭尉手执大旗,有如近代童子军领队之“打旗语”,并鼓声,指挥部队的行动。
夜间只好用火。
此外还有门尉,责任是执行极严格的监守城门、防谍杜奸的规令,白昼必须亲自巡察三次,夜间巡察一次。
尉的主要责任虽是防谍杜奸,严格执行罪罚,还有训练基层吏员及士卒射弩技术的责任。
由于饱受多年流亡生涯的苦痛和即位后四年所受墨者集体殉义的感召,献公自始即对墨者有充分的信任,以致墨者似乎成为秦国军队中的全能干部和严格纪律的执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