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必修3第7单元结提升
- 格式:doc
- 大小:521.00 KB
- 文档页数:5
第2课时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1.(2014·漳州市质检)“信徒和上帝,犹如两个相爱的恋人,他们之间不需要第三者。
”此话最有可能出自()A.薄伽丘B.莎士比亚C.马丁·路德D.孟德斯鸠解析:材料反映信徒可以直接与上帝对话,是马丁·路德信仰得救的思想,故C项正确。
答案:C2.(2014·宁德市质检)天主教认为教会的神职人员掌管“天堂之门”的钥匙,只有通过他们,信徒才能赦罪。
对此,马丁·路德疾呼()A.废除神学信仰B.加强宗教仪式C.信仰即可得救D.教士应拥有世俗权力答案:C3.(2015·湖北仿真模拟)在马丁·路德宗教改革中,“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地接受起来。
所谓“因信称义”,就是内心真诚,外在不论,只要内心信仰上帝,都可以得到上帝的救赎。
“因信称义”被人们“真正接受”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渴望得到上帝的救赎B.其符合基督教的信仰原则C.马丁·路德的积极倡导D.其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解析:“因信称义”强调教徒直接通过阅读《圣经》,与上帝沟通,这体现了人的价值,摆脱了对教会的依赖,蕴含了自由主义精神,这才是人们“真正接受”它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4.(2014·临沂市质检)“启蒙思想家手中所持有的武器同样是传统里面的东西……是借助于远古的传统反对近世的传统。
”“近世的传统”是指()A.古希腊罗马思想传统B.神权思想与拜金主义C.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D.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斗争的对象是专制王权和教权主义,因此“近世的传统”是指封建专制与宗教神学,故C项正确。
答案:C5.(2014·浙江六市六校模拟)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指“人文主义”。
人文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的内涵是不相同的。
下列最能体现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C.“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精神牧师”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解析: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思维着的悟性”即人的理性,强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故D项正确;A 项出现在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B项出现在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C项出现在16世纪的宗教改革。
专题三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个大方向:向西方学习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四大层次: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文化、有中国特色二、重大历史线索1.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化运动在反对封建主义方面的进步(1)维新思想与民主共和思想的不同:①政体:维新思想主张变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民主共和思想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②斗争方式:维新思想主张通过变法,民主共和思想主张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③土地: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民主共和思想提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主张。
(2)新文化运动的进步:①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的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反对封建主义。
三、题型应用体验特点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设问一般含有主要特点、新特点、时代特点、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特点等词语。
2.既要求反映历史事物的具体性,又要显现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注重考查事物本质属性及其新发展和新变化。
【典型例题】康有为曾说过,他并不排拒外来文化,而是能欣赏它们的价值。
不过,他的赞赏,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这说明康有为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试图从西方文化中寻求变法的合理性因素B.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品评西方文化C.主张弘扬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D.认为西方新文化和儒学具有完全一致性【技法攻略】析题干→康有为欣赏外来文化的价值,但是只以合乎据说是孔子的三世教义为限。
抓关键→康有为对西方文化的欣赏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合乎孔子的三世教义,即符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构联系→康有为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明答案→本题体现了将中西思想文化结合起来,用中国文化去衡量西方文化,故选B。
【针对训练】1.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
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两大学说:“仁”与“礼”三大教派:儒、佛、道五大阶段: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秦时沉重打击、西汉确立为正统地位、魏晋时受到冲击、宋元明清得到新的发展二、重大历史线索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原因及其所体现的演变规律(1)演变历程。
①思想内容随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决定思想意识的变化。
③思想的变化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扶植是不可分割的。
三、题型应用体验比较式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择的素材看:多以历史人物、事件等形式呈现。
2.从考查内容上看:一般由比较对象、比较项目和比较结果三部分构成,从考查方式又有横向和纵向比较之分。
【典型例题】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观点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A.阶级立场根本不同B.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C.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D.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程度不同【技法攻略】析题干→一是明确对比项:商鞅、黄宗羲的思想,二是甄别备选项内容。
抓关键→由备选项提示,本题核心是要求对比两者观点不同的决定性原因。
构联系→形成对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商鞅和黄宗羲分别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和渐趋衰落时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了他们的思想。
明答案→不同阶段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故选C。
【针对训练】1.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派地位的变化取决于()A.儒家思想的自我更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C.思想大一统的趋势D.手工业和商业的日益繁荣解析:依据教材内容可知,汉武帝将儒家思想确立为正统思想,取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答案:B2.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南宋时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两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两人争论不休。
专题七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核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两大方面:理论、成果两大理论成就:物理和生物三大技术成果引领三个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一个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重大历史线索1.三次工业革命:(1)近代自然科学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产物,手工工场、机器大生产不断采用新工具、新能源,以追求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生产和技术上向科学家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又反过来推动自然科学的创立与发展。
经济需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科学反作用于生产和技术,科学和技术的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近代社会创造的社会文明空前的巨大和广泛,人类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和信息时代。
(2)世界发展日益趋向区域集团化、全球一体化,落后国家和地区,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亚非拉国家面临的任务尤其复杂和艰巨。
三、题型应用体验历史观点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史学名家论述、史学原著的史料、史观论断等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以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等多种史观考查认识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能力。
【典型例题】从文明史观角度,你认为该学者演讲的主题是()例证演讲主题……瓦特——英国工业革命法拉第——第二次工业革命爱因斯坦——第三次科技革命A.重大科学理论的出现是科技革命的先导B.欧洲是当今世界的科技中心C.伟大的科技革命造就伟大的科学家D.伟大的历史人物推动历史进程的大发展【技法攻略】审题干→科技界的伟大人物和三次科技革命的对应。
明史实→三个历史人物分别对应了三大历史事件。
构联系→三人的科学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科技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明答案→选出符合题干主旨的选项,故选D。
【针对训练】1.从文明史观角度认识18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是()A.工业文明—知识经济—农业文明B.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知识经济C.知识经济—农业经济—工业文明D.“电气时代”—“蒸汽时代”—现代信息技术解析:紧扣题干中18世纪以来的时空概念,可知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划分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知识文明。
【金版学案】2016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习题:必修3第6单元总结提升V知识网络V时空定位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政治思想发展)的阶段、特征(续表)二、20世纪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历史性巨变1.三大理论成果侧重解决的理论问题。
(1)三民主义侧重从理论上解决“要不要革命、要不要民主”的问题。
(2)毛泽东思想侧重从理论上解决“中国革命的任务是什么、怎样进行革命”的问题。
(3)邓小平理论侧重从理论上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三大理论与三次历史性巨变。
3.从现代化视角审视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
从1840年开始,中国从辉煌的农业文明时期进入艰难探索、曲折发展的时期。
实现现代化,融入工业文明大潮成为中国的历史主题。
于是,为了使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先进中国人更加自觉地寻求真理,将实现现代化作为历史使命。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理论成果就是先进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成果。
中外文明(文化)交流1.16世纪以前的中外文明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
(1)“东学西传”的特点:①中西文化交流没有大规模开展,双方没有深入的相互了解和认识。
②交流层面多停留在物态文化方面,诸如四大发明、丝绸、瓷器等手工业产品。
(2)“东学西传”的主要原因:①16世纪前,中国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均取得辉煌成就,特别是科技和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
②中国政府长期实行开放、开明的对外政策。
(3)“东学西传”的主要影响:①四大发明传播到西方,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等;②儒家思想传播到西方,影响近代启蒙思想“以德治国”。
丝绸、瓷器等流入欧洲,丰富了欧洲的物质生活。
(4)16世纪以前,也存在“西学东渐”的现象。
2.16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的中外文明交流――“西学东渐”为主。
(1)“西学东渐”的背景:①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扩张。
②欧洲近代科学的兴起与发展。
(2)“西学东渐”的特点:①传教士是中外文明交流的主要桥梁。
《金版新学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7讲课时作业大纲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石家庄二次质检《新唐书·食货志》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
……节级转动,水通则舟行,水浅则寓于仓以待,则舟无停留,而物不耗失。
此甚利也。
”据此判断我国古代史书“食货志”记述的主要内容是A.主要历史人物的活动B.京城的迁移和变化C.社会经济状况及经济政策的演变D.山川河流的走向2.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
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A.“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B.“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C.“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3.2011·河北唐山一模“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材料不能说明A.古代城市的特点B.古代城市发展的原因C.城市中已经打破了坊、市限制D.古代城市多为当地的政治中心4.唐诗“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反映了A.从商之人众多,商业活动活跃B.社会动乱,人们不敢出门C.正值农忙,人们闭户外出生产D.人们都去从事手工业生产5.2011·武汉2月调研据《新唐书·地理志》“羁縻州”条载:“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
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与下列相符的是A.设北庭都护府 B.设瀚海都督府C.设忽汗州都督府 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6.2011·湖北八校联考《旧唐书·安禄山传》:安禄山者,本营州杂胡杂胡指唐朝粟特人。
粟特是古代中亚的商业民族,属于伊朗人种,喜欢沿着丝绸之路往来经商,唐朝有其大量的聚居点,营州即是其中之一,其父粟特人,其母突厥人,安禄山原名安阿荦山,后改为安禄山。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2014·北京市昌平区质监)下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果的阶段示意图。
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C.“文革”使③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D.杂交水稻是在④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弹一星”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科技成就;杂交水稻和卫星技术突破均是“文革”时期的成就,由此B、C、D三项分析错误,故选A 项。
答案:A2.(2014·厦门市期末质检)阅读下图所示纪念邮票。
下列内容最符合其主题的是()A.“两弹一星”成功研制B.“双百”方针提出C.“载人航天”顺利实现D.“科教兴国”战略提出解析:图片反映的内容有导弹、火箭、卫星,结合“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信息可以判断是“两弹一星”成功研制,故A项正确。
答案:A3.(2014·梅州市一模)“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展出的35部优秀电影中,大部分是1959年拍摄的,这是新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被称为“难忘的1959年”。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双百”方针的提出C.三大改造的完成D.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电影创作进入辉煌时期,故B项正确。
答案:B4.(2014·南通市一模)我国从1957年到1966年高等学校培养毕业生近140万人,为1950年到1956年7年间的4.9倍。
与这一成就相关的是()A.国民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科教兴国”战略初步实施C.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D.“三个面向”方针的落实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
根据时间信息“1957-1966年”和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初步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
2016年新课标全国高考历史模拟试题(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B.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C.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答案:C2.科举时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
由此可见科举制()A.禁锢了人们思想B.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强化了君主专制D.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解析:材料反映了贫民子弟通过科举改变命运的期盼与史实,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B项正确。
答案:B3.明代重视女子读物编纂,《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等盛行一时,这一状况反映出()A.理学的道德观念日渐普遍化B.明代治国根本理念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逐渐居于正统地位D.工商市民阶层日益发展壮大解析:《内训》《训女宝箴》《古今列女传》《闺范》主要是歌颂古代妇女高尚品德,对妇女行为的规范,这些书籍的盛行反映了理学的道德观念影响到广大妇女,故A项正确。
答案:A4.《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工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
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D.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答案:B5.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认为:“清政府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政府自己瓦解的”。
下列能够直接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A.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革命形势高涨B.清政府抽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起义爆发C.武昌起义爆发后的一个月内,湖南等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D.清廷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袁世凯借机以武力逼清帝退位解析:在武昌起义后一个月,湖南各省相继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这是清政府内部的倒戈,说明清政府的灭亡是自己瓦解的,故C项正确。
历史必修3
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
时空定位
从整体上把握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
中国教育的学校教育和留学热潮
1.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1)先秦时期的学校教育:①商周时期,学校教育为贵族垄断。
②春秋晚期,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为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
(2)汉代的学校教育:汉武帝在中央设立太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把儒家经典“五经”作为官方教科书,这有利于儒学的推广,促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代的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制的发展和“重文”政策推动了私人书院的兴盛,这为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文化条件。
2.近现代中国的学校教育。
(1)洋务运动期间:创办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堂,增加自然科学(格致之学)的教学内容,培养了一批军事、技术、管理人才,迈出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第一步。
(2)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创办时务学堂、万木草堂等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百日维新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
(3)新文化运动期间: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基地,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思
想和科学的传播,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4)新中国成立初期:①学校教学向工农开门,为人民教育奠定了基础。
②调整高等院校布局和院系专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
(5)改革开放新时期:普及义务教育,扶持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在发展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同时,改革高等教育。
3.近现代中国的留学热潮。
(1)概况。
①洋务运动:留学欧美,以技术人才为主,这与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指导思想密切相关。
这一时期相当多的留学生后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如詹天佑等。
②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热潮,以政治人才为主。
这是因为民族危机加剧、明治维新成功、清末新政政策推动,另外,留学日本便利。
留日学生为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和辛亥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③五四前后:出现赴苏留学热潮。
其时代背景有学习西方探索救国道路的挫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工人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共产国际的影响等。
④新中国成立初期:以留学苏联、学习理工科为主。
其原因是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和国内建设的需要。
留苏热潮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人才。
⑤改革开放后:留学逐渐多样化(留学人数多规模大;所涉及留
学国多;出国留学方式多样化)。
时代背景有“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进行;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发展;新时期外交方针的调整。
(2)影响:①培养了大批各方面人才;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或建设的发展。
②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
③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④改变了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
(3)启示:①进一步扩大中外交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文化。
②调动广大留学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