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中考数学第一轮基础课件(第17讲几何初步及平行线、相交线)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19
初中数学专题讲义-相交线、平行线一、课标下复习指南1.直线、射线和线段(1)表示直线AB(BA)或直线l,如图9-1.图9-1射线OA或射线l,如图9-2.图9-2线段AB(BA)或线段a,如图9-3.图9-3(2)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简称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所有连接两个点的线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中点.2.角(1)角的概念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2)角的度量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叫做角度制.把周角分成360等份,每一份叫1°的角.1°=60′,1′=60″.1周角=360°,1平角=180°,1直角=90°.(3)角的计算①度、分、秒的换算.②计算角度的和、差、积、商.(4)角的比较可以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如图9-4(a)中∠AOB<∠A′O′B′,图9-4(b)中∠AOB=∠A′O′B′,图9-4(c)中,∠AOB>∠A′O′B′.图9-4(a) 图9-4(b) 图9-4(c)(5)角的分类:锐角:大于0°而小于90°的角.直角:等于90°的角.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6)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7)有关的角及其性质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并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对顶角:若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则这两个角互为对顶角.对顶角相等.3.垂线(1)垂直的定义若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2)垂线性质①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②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称垂线段最短.4.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1)直线平行的条件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5.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平行.6.距离(1)两点的距离: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2)点到直线的距离: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这点到直线的距离.(3)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7.基本作图(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3)按指令语言画角及角的和、差;(4)作已知角的平分线;(5)作线段的垂直平分线;(6)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7)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二、例题分析例1 解答下列问题:(1)过一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2)同时过两个已知点可以画多少条直线?(3)过三个已知点可以画出直线吗?(4)经过平面上三点A,B,C中的每两个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5)借鉴(4)的结论,猜想经过平面上四点A,B,C,D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不能画,请简要说明理由;如果能画,画出图形.分析画图的依据是直线性质,(3)、(4)、(5)中没有明确平面上三点、四点是否在同一直线上,解答时要分各种可能情况解答,这种解答方法叫分类讨论.运用这种方法时,要考虑到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形,不能丢掉一种.解(1)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2)过两点可以画唯一的一条直线.(3)过三个已知点不一定能画出直线,当三点不共线时,不能作出直线;当三点共线时,能画一条直线.(4)当A,B,C三点不共线时,过其中的每两个点可以画一条直线,所以共有3条直线;当A,B,C三点共线时,上面画的3条直线就重合了,因而只能画1条直线.即经过平面上三点A,B,C中的每两点可以画1条或3条直线.(5)经过平面内四个点中的任意两点画直线有三种情况:①当A,B,C,D四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只可以画出1条直线,如图9-5(a)所示.②当A、B、C、D四个点中有三个点在同一直线上时,可画出4条直线,如图9-5(b)所示.③当A,B,C,D四个点中任意三个点都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可画出6条直线,如图9-5(c)所示.图9-5说明这个例题用到分类思想,这种分类能力对于今后学习也是很有用的.分类要注意不重不漏.例2 把一段弯曲的公路改为直道,可以缩短路程,其理由是(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两点确定一直线C.线段有两个端点D .线段可以比较大小分析 此题是应用几何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问题,由于这是两点之间距离的比较,符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 选A .例3 如图9-6,OC 是∠AOD 的平分线,OE 是∠BOD 的平分线.图9-6(1)如果∠AOB =130°,那么∠COE 是多少度?(2)若∠COE =65°,∠COD =20°,求∠BOE 的度数. 解 (1)∵OC 平分∠AOD ,OE 平分∠BOD ,,21AOD COD ∠=∠∴ .21BOD DOE ∠=∠ ∴∠COE =∠COD +DOE+∠=∠+∠=AOD BOD AOD (212121.21)AOB BOD ∠=∠∵∠AOB =130°,.6513021οο=⨯=∠∴COE(2)∵∠COE =65°,∠COD =20°,∴∠DOE =∠COE -∠COD =65°-20°=45°. ∵OE 平分∠BOD , ∴∠BOE =∠DOE . ∴∠BOE =45°.说明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是进行角度计算常用的重要依据,必须熟练掌握角平分线及其相关的各种几何表达式.例4 (1)已知:如图9-7(a),点C 在线段AB 上,线段AC =6,BC =4,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图9-7(a)(2)根据(1)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设AC +BC =a ,其他条件不变,你能猜出MN 的长度吗?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表述你发现的规律.(3)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或点C 在线段AB 所在的直线外时,(2)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画出图形并说明理由.解 (1)∵AC =6,BC =4, ∴AB =AC +BC =1 0.又∵M 是AC 的中点,N 是BC 的中点,.21,21BC CN AC MC ==∴ BC AC CN MC MN 2121+=+=∴ .521)(21==+=AB BC AC (2)根据(1)中已知AB =10,求出MN =5.由(1)的推算过程可知,AB MN 21=,故当AB =a 时,a MN 21=,从而可得到:线段上任一点把线段分成的两部分中点间的距离等于原线段长度的一半.(3)答:(2)中的结论仍然成立. 理由如下:①当点C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9-7(b)所示,图9-7(b)⋅==-=-=221)(21a AB BC AC CN CM MN ②当点C 在AB 所在的直线外时,如图9-7(c)所示,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得.2121a AB MN ==图9-7(c)说明 本题向我们提示了从特殊事例中观察、猜测、发现一般规律的过程.总结出规律,以后遇到同类问题就容易解了.本题还启示我们,一般规律包含在特殊事例之中.这就要求同学们在解题时,不要停留在表面上,要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多思考,就会发现新问题,得到新收获.例5 填空:(1)已知∠1和∠2互余,∠2和∠3互补,若∠1=63°,则∠3=______度;若∠1=α,则∠3=______度.(2)已知∠1与∠2互为余角,∠1的补角等于∠2的余角的2倍,则∠1=______度,∠2=______度.分析 (1)由∠1和∠2互余,∠1已知,可求出∠2的度数,再由∠2和∠3互补,即求出∠3的度数.解 (1)∵∠1和∠2互余,∠1=63°, ∴∠2=90°-∠1=90°-63°=27°. ∵∠2和∠3互补,∴∠3=180°-∠2=180°-27°=153°.当∠1=α时,∠3=180°-∠2=180°-(90°-∠1)=90°+α.说明 正确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是本章的重点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们与角的大小有关而与两角的位置无关.分析 (2)题目所给条件可以理解为关于∠1,∠2两个未知量的两个等量关系,列方程(组)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解 (2)设∠1的度数为x ,∠2的度数为y ,则⎩⎨⎧-=-=+).90(2180,90y x y x 解得⎩⎨⎧==.30,60y x答:∠1的度数为60,∠2的度数为30.说明 有关余角和补角数量关系的这类问题,通常考虑用列方程和方程组的方法来解决.例6 如图9-8,小华参加运动会的跳远比赛,他从地面的A 处起跳,落到沙坑点B 处,怎样测量他的跳远成绩?图9-8分析 这是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实际应用.解 作BC ⊥l 于点C ,则线段BC 的长即为小华的跳远成绩.例7 如图9-9所示,已知∠1=∠2,再添加什么条件可使AB ∥CD 成立?图9-9分析 解题前先回忆平行线的判定,再添条件时要用上原来题目已给条件,否则不合要求.解 可分别添加以下条件: (1)∠MBE =∠MDF ; (2)∠EBN =∠FDN ;(3)∠EBD +∠BDF =180°; (4)BE ∥DF ;(5)BE ⊥MN ,DF ⊥MN 等等. 三、课标下新题展示例8 (安徽)如图9-10,若直线l 1∥l 2,则∠α等于( ).图9-10A .150°B .140°C .130°D .120° 解 选D .例9 (长春)如图9-11,l ∥m ,矩形AB -CD 的顶点B 在直线m 上,则α=______°.图9-11解 25.四、课标考试达标题 (一)选择题1.如图9-12,O 是直线AB 上一点,OC ,OD ,OE 是3条射线,OC ⊥AB ,OD ⊥OE ,则图中互余的角有( ).图9-12A .2对B .3对C .4对D .5对 2.如图9-13所示,若OD 平分∠BOC ,则( ).图9-13A .∠COD =∠AOB -∠BOC B .)(21BOC AOB COD ∠-∠=∠ C .AOB BOC AOD ∠-∠=∠21D .)(21AOC AOB AOD ∠+∠=∠ 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的是( ). A .同位角相等 B .内错角相等 C .同旁内角互补 D .同旁内角互余4.如图9-14,l 1∥l 2,若∠1=105°,∠2=140°,则∠α等于( ).图9-14A.55°B.60°C.65°D.70°(二)填空题5.用度、分、秒表示:56.625°=______.6.已知∠α=31°,若∠β的两边分别与∠α的两边平行,则∠β=______;若∠γ的两边分别与∠α的两边垂直,则∠γ=______.7.如图9-15,已知AB∥EF,BC⊥CD于C,若∠ABC=30°,∠DEF=45°,则∠CDE =______.图9-15(三)解答题8.一个角的补角的一半比这个角的余角的二倍小3°,求这个角.9.求证: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对同旁内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10.点C,D在直线AB上,线段AC,CB,AD,DB的长满足AC∶CB=5∶4,AD∶DB=2∶1,且CD=2cm,求线段AB的长.参考答案相交线、平行线1.C . 2.D . 3.D . 4.C . 5.56°37′30″. 6.31°或149°,31°或149°. 7.105. 8.58°. 9.略.10.解:由AC ∶CB =5∶4,设AC =5k ,CB =4k ,可知点C 只能在线段AB 上或线段AB的延长线上.答图9-1(1)当点C 在线段AB 上时,D 点的位置只有两种可能性:①点D 1在线段AB 上,此时AD 1=6k ,D 1B =3k ,CD 1=k =2,则AB =9k =18; ②点D 2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此时BD 2=AB =9k ,CD 2=13k =2,则132=k ,AB =9k 1318=; (2)当点C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D 点的位置也只有两种可能性:答图9-2①点D 3在线段AB 上,此时33,32BD k AD =2313,33===k CD k ,则k AB k ==,136;136=②点D 4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此时AD 4=2k ,BD 4=AB =k ,CD 4=CB -BD 4=3k =2,则⋅==32k AB。
2014年中考一轮复习讲义:图形的初步认识及相交线、平行线【考纲要求】:1.了解直线、线段、射线的相关性质以及线段中点、线段的和、差和两点间距离的意义.2.理解角的有关概念,熟练进行角的运算.3.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垂线、垂线段等概念及性质.4.会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掌握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定义,熟练运用垂线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命题趋势】:中考中,对这部分内容命题的难度较小,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出现,重点考查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角的性质、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应用.【知识梳理】一、直线、射线、线段1.直线的基本性质(1)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2)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即: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线段的性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线段的中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二、角的有关概念及性质1.角的有关概念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图形.射线端点叫做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角的两边.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就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2.角的单位与换算1°=60′,1′=60″,1周角=2平角=4直角.3.余角与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对顶角与邻补角在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称为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为邻补角.对顶角相等,邻补角互补.三、垂线的性质与判定1.垂线及其性质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说成:垂线段最短)2.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四、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1.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4.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题型分类、深度剖析:考点一、直线、射线、线段【例1】在直线l上任取一点A,截取AB=16 cm,再截取AC=40 cm,求AB的中点D与AC 的中点E 的距离.解:(1)当C 在AB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 ∵D 是AB 的中点,AB =16 cm , ∴AD =12AB =12×16=8(cm).∵E 是AC 的中点,AC =40 cm , ∴AE =12AC =12×40=20(cm).∴DE =AE -AD =20-8=12(cm).(2)当C 在BA 的延长线上时,如图,由(1)知AD =8 cm ,AE =20 cm.∴DE =AE +AD =20+8=28(cm). 答:D 点与E 点的距离是12 cm 或28 cm.方法总结 对于线段的和、差关系以及线段的中点问题的计算,需结合图形,认真观察分析.若已知线段上给出的点未明确其位置,还需要分类讨论,千万不要漏解.触类旁通1 如图,点C 是线段AB 上的点,点D 是线段BC 的中点,若AB =12,AC =8,则CD =__________.考点二、角的计算【例2】如图,已知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A 平分∠EOC ,∠EOC =100°,则∠BOD 的度数是( )A .20°B .40°C .50°D .80°解析:∵OA 平分∠EOC ,∠EOC =100°, ∴∠AOC =12∠EOC =50°.又∵∠BOD 与∠AOC 是对顶角, ∴∠BOD =∠AOC =50°,故选C.答案:C方法总结解决有关图形中的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从图形中读出具有度量关系的角,如互余、互补、对顶角等,然后合理利用相关的定义、性质求解.触类旁通2 如图,直线EO⊥CD,垂足为点O,AB平分∠EOD,则∠BOD的度数为( )A.120° B.130°C.135° D.140°考点三、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例3】如图,已知∠1=∠2=∠3=55°,则∠4的度数是( )A.110° B.115° C.120° D.125°解析:∵∠2=∠6,∠1=∠2,∴∠1=∠6,∴l1∥l2,∴∠3+∠5=180°.∵∠3=55°,∴∠5=125°.∵∠4与∠5是对顶角,∴∠4=∠5=125°,故选D.答案:D方法总结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常用来解决下列问题:(1)作图形的平移;(2)证明线段或角相等;(3)证明两直线平行;(4)证明两直线垂直.触类旁通3 如图,已知直线a∥b,∠1=40°,∠2=60°,则∠3等于( )A.100° B.60° C.40° D.20°。
第17讲: 几何初步与平行线、相交线一、复习目标1.运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解决实际问题.2.会比较角的大小,掌握角的表示法,能进行角的有关计算.3.明确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及区别与联系,线段的表示方法,会进行有关线段的计算.4.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5.掌握两角互余、互补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6.掌握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7.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计算或推理.8.掌握两条直线垂直的概念.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复习重难点1.掌握角平分线的定义及性质.2.掌握两角互余、互补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3.掌握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4.掌握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关计算或推理.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三种基本图形——直线、射线、线段角几何计数从一点出发的n条直线可组成______个角互为余角、互为补角邻补角、对顶角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三线八角“的概念,平行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线的性质垂直直线互相垂直,_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二)题型、技巧归纳考点1线与角的概念和基本性质技巧归纳: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相关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考点2直线的位置关系技巧归纳:计算角度问题时,要注意挖掘图形中的隐含条件(三角形内角和、互为余角或补角、平行性质、垂直)及角平分线知识的应用.考点3度、分、秒的计算技巧归纳:注意角的度数之间的进率是60而不是10,这是容易出错的地方.考点4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技巧归纳:(1)平行线的判定: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三)典例精讲例1 如图,直线AB ,CD 交于点O ,射线OM 平分∠AOC ,若∠BOD =76°,则∠BOM 等于( )A .38° B.104°C .142° D.144°[解析] 根据对顶角相等求出∠AOC 的度数,再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AOM 的度数,然后根据平角等于180°列式计算.∵∠BOD =76°,∴∠AOC =∠BOD =76°.∵射线OM 平分∠AOC ,∴∠AOM =12∠AOC =12×76°=38°, ∴∠BOM =180°-∠AOM =180°-38°=142°.故选C.例2 如图17-2,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线a 上,a ∥b ,∠1=50°,∠2=60°,则∠3的度数为( )A .50°B .60°C .70°D . 80°[解析] 依题意,∠3=180°-∠1-∠2=180°-50°-60°=70°,故选C.例3 已知∠α=32°,求∠α的补角为( )A.58° B.68° C.148° D.168°[解析] ∵∠α=32°,∴∠α的补角=180°-32°=148°.故选C.例4 如图17-3,AB∥CD,分别探讨下面四个图形中∠APC与∠PAB、∠PCD的关系,请你从所得到的关系中任选一个加以证明.解:①∠APC =∠PAB +∠PCD;②∠APC=360°-(∠PAB +∠PCD);③∠APC=∠PAB -∠PCD;④∠APC=∠PCD-∠PAB.如证明①∠APC =∠PAB +∠PCD.证明:过P点作PE∥AB,所以∠A=∠APE.又因为AB∥CD,所以PE∥CD,所以∠C=∠CPE,所以∠A+∠C=∠APE+∠CPE,∴∠APC =∠PAB +∠PCD.同理可证明其他的结论.(四)归纳小结本部分内容要求熟练掌握对顶角、补角、邻补角的概念,理解对顶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的性质,掌握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等概念,会识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会用一直线截两平行线所得的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性质进行推理和计算,会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或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
认识平行线课件汇报人:日期:•平行线的定义与性质•平行线的应用•平行线的作法与技巧目录•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与证明•平行线的应用题解析•总结与回顾01平行线的定义与性质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
永不相交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相互平行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
传递性对角线性质相似三角形平行线之间的对角线性质,即两条平行线被一条横截线所截,它们之间的对角线长度相等。
平行线之间的三角形是相似的,即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030201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它们的同位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它们的内错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当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它们的同旁内角互补,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平行线的判定方法02平行线的应用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在几何图形中,平行线是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它们具有一些重要的性质,如传递性、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等。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在几何图形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如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等。
平行线的应用实例在几何图形中,平行线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梯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中位线等。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为了确保道路和铁路的行车安全,通常会使用平行线来指示车辆和行人的行驶方向。
道路和铁路在家具和建筑设计中,平行线也被广泛使用,如门、窗户、墙壁等的设计,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美观性。
家具和建筑在艺术和设计中,平行线也经常被用来创造对称和平衡的视觉效果,如绘画、摄影、平面设计等。
艺术和设计工程学在工程学中,平行线被用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方向,如建筑物的定位、机械零件的安装等。
物理学在物理学中,平行线被用来描述光线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如光的反射、折射等现象。
计算机科学在计算机科学中,平行线被用来描述图形的边界和方向,如计算机图形学中的二维图形、三维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