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农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1
荒漠化防治荒漠化防治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南方湿润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的治理措施。
荒漠化防治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
而荒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土地退化,变得贫瘠且不适宜农业或其他植被生长的现象。
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防治荒漠化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一、土壤改良和保护土壤是植被生长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土壤的改良和保护工作。
一方面,可以通过施加有机肥料、矿质肥料等,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增强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
二、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植被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手段,它能够固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
因此,在荒漠化地区,应该优先选择具有抗旱能力的植物进行种植。
灌木草丛等,同时,要加强植被的保护,禁止滥砍滥伐,控制牲畜放牧的规模和范围,避免过度损害植被资源。
此外,可以通过人工造林、合理放牧等方式,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扩展。
三、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是荒漠化防治的关键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以有效地减缓荒漠化的程度。
首先,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禁止乱排乱倒、乱采乱挖水资源的行为,加强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
其次,要推广节水措施,例如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使用高效节水设施,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通过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为植被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四、灌溉制度的改进灌溉是荒漠化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合理的灌溉制度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荒漠化的风险。
因此,要进行灌溉制度的改进,采用科学合理的灌溉方法。
可以引入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水的浪费。
此外,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水资源利用和管理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
1.荒漠化防治工程: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为治理和预防土地荒漠化所采取的各种工程的、生物的、农业的和综合的技术措施与手段。
2.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乃至数种营力结合使干旱、半干旱和干燥半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多样性的下降或丧失。
3.风蚀荒漠化:以风力为主要侵蚀营力造成的土地退化称为风蚀荒漠化。
其主要是指在干旱多风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活动的影响,在风力侵蚀作用下,使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沉积、磨蚀,造成地表出现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
4.下渗侵蚀:由于水流下渗,增加土休重力,同时下渗水浸泡使土休颗粒之间凝聚力减弱,当重力超过内摩擦力,凝聚力和根系的固持力时就会发生滑坡,崩塌,泻溜,造成土壤侵蚀,由于这类侵蚀的直接作用力主要为重力故也叫重力侵蚀。
5.次生盐渍化:是指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一些不利措施,如大水灌溉、有灌无排、渠系严重渗漏、排水受阻、平原中高水位蓄水等引起含有可溶性盐的地下水位上升,使原来为非盐渍化土壤或已经改良为非盐渍化的土壤经过盐渍过程演变化盐渍化土壤。
6.沙地立地条件类型:可以理解为这样的地段,在这些地段上影响植物生长的自然因子(如气候、肥力、水文、沙地流动性等)是相同或相近的,也就是植物生长的效果相同,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应采取同样的措施,这样地段的总和就划为一个立地的条件,也就是一个森林植物条件类型。
7.封沙育林: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原有植被遭到破坏或有条件生长植被的地段,实行一定的保护措施(设置围栏)建立必要的保护组织(护林站)把一定面积的地段封禁起来,严禁人畜破坏,给植物以繁衍生息的时间,逐步恢复天然植被。
8.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及社会经济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和农业生产各业之间合理地分配土地,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配置各业用地,合理组织土地综合规划措施体系,它起到宏观控制作用,是防治荒漠化工程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9.荒漠化监测:是人类对全球某一地区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因气候变动、人类活动及其他因素引发的土地退化现象,采取某些技术手段就人类所关心的、可以反映土地退化现象的某些指标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观测,并以某种媒介进行公布的活动。
《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知识清单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土地逐渐退化,形成荒漠景观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原本可以生长植被、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土地,变得越来越干燥、贫瘠,植被减少甚至消失,土地逐渐失去生产力。
二、荒漠化产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1)气候干旱在一些地区,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气候长期处于干旱状态,这使得土壤水分不足,植被难以生长。
(2)大风频繁强风会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还会吹走表层的肥沃土壤,使得土地更加贫瘠。
(3)土壤特性某些地区的土壤质地疏松,保水能力差,容易受到侵蚀和风化。
2、人为因素(1)过度开垦为了增加耕地面积,人们过度开垦草原、森林等土地,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土地退化。
(2)过度放牧无节制地放牧使得草地被过度啃食,植被难以恢复,土壤裸露,容易受到风沙侵蚀。
(3)过度樵采大量砍伐树木作为燃料或用于其他用途,导致森林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4)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如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在一些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因缺水而死亡。
三、荒漠化的危害1、土地生产力下降荒漠化导致土地肥力降低,农作物产量减少,影响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2、生态环境恶化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
3、自然灾害加剧荒漠化地区容易发生沙尘暴、干旱等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4、贫困加剧土地荒漠化使得当地居民失去了主要的生产资源,导致贫困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加强生态保护意识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荒漠化危害的认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合理利用土地(1)制定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2)推广轮作、休耕等土地利用方式,让土地有足够的时间恢复肥力。
3、保护和恢复植被(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防风固沙。
荒漠化的防治知识讲解要点一:荒漠化1.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它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包括: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3.土地退化(一般了解)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使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包括:①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②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③长期的自然丧失。
4.荒漠、沙漠、荒漠化、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之间的关系要点二: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景观特征位置范围位置:亚欧大陆腹地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范围:新疆、宁夏和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自然特征:半干旱、干旱区自然特征总结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年日较差大,干旱少雨,降水自东向西递减,大风日数多地表水缺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多疏松沙质沉积物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经度地带性极为明显东西部自然景观的差异导致农牧业生产特点的差异【典型例题】例题1下图所示地区是我国荒漠化扩大较快的地区之一。
读图,完成下题。
图中所示各河流()A.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B.上游流量大于下游C.流量季节变化小D.侵蚀作用强烈,含沙量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荒漠化的理解。
依据题干“荒漠化扩大较快”的提示,可以判断该地为我国内陆地区,河流应以内流河为主;再依据图中“省界”的走势和形状,可以初步判断出该地区位于我国甘肃省的河西走廊。
该地的河流主要发源于祁连山脉,主要靠山地的冰雪融水补给,故题中A项错误;河流的流量是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季节差异大,故C项错误;该河流流域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河流往往消失在沙漠中,因此该地流水侵蚀作用弱,而风力侵蚀作用强。
答案:B例题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荒漠化防治工程学名词解释
荒漠:荒漠作为一种地理概念,最初是指缺乏降水,植物稀少,因而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地区,或者指没有人工灌溉就不能发展农业的地方。
这就是传统荒漠的概念。
也称为狭义荒漠或热荒漠。
此外,在地球上还分布着气候干冷,终年负温,固体降水,植被贫瘠,地貌营力以寒冻风化作用占主导的自然地带,被称为冻荒漠(简称寒漠)。
广义荒漠为热荒漠和冻荒漠二者统称。
气候干燥(干燥度K>4)、降水稀少(<200mm)、蒸发量大(>2500mm)、植被贫乏的地区。
沙漠:是沙质荒漠,是荒漠的一种类型,是荒漠、半荒漠地带中地面组成物质主要由沙粒构成的地区。
沙地:半干旱或湿润地区地表为大片沙丘或沙层所覆盖的土地。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
沙漠化:即沙质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受人为活动影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沙漠环境的强化与扩张过程(即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
沙漠化土地:受沙漠化影响的土地。
防风固沙林体系:以灌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并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回归沙漠: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于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的控制和干燥信风的影响,降雨较少,气候干燥,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回归沙漠。
雨影沙漠:由于高山阻隔,处于西风带的背风面,受不到湿润海风影响,气候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雨影沙漠。
滨海沙漠:也称寒流海洋型沙漠,在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流经过的滨海地带,因为冷流的低温高寒性质改变了沿海的气候状况,导致沿岸气候干燥多风,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为滨海沙漠。
内陆沙漠:由于地处内陆,远离海洋,终年在大陆气团控制下,气候十分干燥,在此条件下形成的沙漠称之为内陆沙漠。
流动沙地(丘):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向移动。
半流动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差,沙地(丘)移动速度一般。
固定沙地(丘):由于水分、植被条件较好,沙地(丘)移动速度很缓慢。
起沙风:一切大于起动风速的风都称为起沙风。
风沙流:是指含有沙粒的运动气流。
风沙流结构:气流中搬运的沙量在搬运层内随高度的分布状况称为风沙流结构。
输沙率:风沙流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宽度断面所搬运的沙量。
风蚀:风或风沙流对沙质地表吹扬并携带沙粒的现象。
堆积:风沙流中的沙粒跌落在地表的现象。
非堆积搬运:跌落沙粒与跃起沙粒数量基本相同时,称为非堆积搬运。
蚀积周期:风沙流以风蚀经堆积到再风蚀的过程称一个蚀积周期。
饱和路径长度:从风蚀起点到开始堆积的距离,即风沙流由不饱和到饱和的这段距离。
立地条件:简称立地,是对造林地上所有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环境因子的统称。
立地条件类型:是立地条件及林木生长效果相近似的造林地归并成的类型,即具有相似的宜林、宜牧性质,可选用相同的植物种和相似的造林种草技术措施,有着相似的生产能力的若干地段的总称。
沙障孔隙度:通常把沙障孔隙面积与沙障总面积之比叫做沙障孔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