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一)意象
- 格式:ppt
- 大小:2.76 MB
- 文档页数:21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分析意象的诗歌鉴赏题模式1、解答分析:这类题目须把握两点:形象特点及其所表达意义。
2、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形象特点。
(2)结合诗句分析为何使用这一形象。
(3)指出形象所表达情感或营造意境。
【常见意象】一、送别类意象(表达依依不舍之情;叙写别后的思念)1. 杨柳。
“柳”与“留”谐音,借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2. 长亭。
送别之所,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3. 南浦。
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
4. 酒。
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等。
二、思乡类意象(思念家乡;牵挂亲人)1. 月亮。
2. 鸿雁。
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又有怀念故人之意。
3. 莼羹鲈脍。
4. 双鲤。
另:“捣衣”“砧声”。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1. 梧桐。
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2. 芭蕉。
表达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
3. 流水。
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4. 猿猴。
借猿啼表达悲伤之情。
5. 杜鹃/子规。
凄凉、哀伤的象征。
另:斜阳(夕阳、落日、残阳)、西风,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丁香,指愁思、哀怨或情结。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落花:花是美好的象征,如青春。
落花,又恰在春末,落花便意味着年华老去、青春不再,兼有伤春、悲春之意。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1. 菊花。
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2. 梅花。
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3. 松柏。
坚贞不屈的人格。
4. 竹。
正直谦虚,坚贞高洁.5. 黍离。
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6. 冰雪、草木。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五、爱情类意象(表达爱恋、相思之情)1. 红豆。
象征爱情或相思。
2. 莲。
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3. 连理枝、比翼鸟。
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六、战争类意象(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1. 投笔。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意象总结:诗歌鉴赏之意象在高考语文试题中,诗歌鉴赏是很容易丢分的题,下面是WTT 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意象总结,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意象1、“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的形象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高洁的情操。
刘桢《赠从弟》有云:“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王吉《咏竹》则言:“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
”元稹《菊花》一诗有云:“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写梅的诗句也有很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20xx年北京卷考察的是苏轼的《红梅》,该诗表现出了红梅不畏严寒,不与桃杏争春的高洁品格。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XX 年上海卷《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20XX年大纲卷《落叶》等等。
2、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20xx年湖北高考语文卷所出的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诗的最后两句写道:“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什么时候能重返故乡,连泊舟中的诗人自己也不清楚,因此他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
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相应考题还可查阅:20XX年山东卷《寻诗两绝句》、2021年浙江卷《定林》等等。
3、“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在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在让位于他的臣子后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又说杜鹃叫声如“不如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20xx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察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诗歌鉴赏之意象(⼀)⾃古以来,由于农耕环境的闭塞,“天⼈合⼀”的哲学精神的影响,中国⽂⼈的⼼灵都留下⼭⽔⽥园的烙印。
到了南朝,谢灵运的诗作⽇益露出⼭⽔诗的端倪;魏晋政治⿊暗,不少⽂⼈⼠⼦便寄情⼭⽔,笑傲江湖;迨及唐代,王摩诘、孟浩然更是着⼒绘写流泉村落。
对⼤千万物的钟爱这⼀“⾃然情结”,在历代落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贾岛、柳永,不⼀⽽⾜。
云游⼭川的经历,耕读⼈家的环境,更为其观照⾃然万物提供了便利。
他们往往借外物寄托个⼈⼼志,在吟啸之中⼀浇⼼中块垒。
那么,什么是“意象”?从语义学的⾓度看,“意象”包含“意”与“象”两个⽅⾯。
所谓“意”,指诗⼈主观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感情(情、理);所谓“象”,指作为审美客体的现实⽣活中的景物、事象、物景,声⾳、⾊彩、⽓味以及想象中的万物皆属此列。
“意象”便是创作主体关于意、象的审美创造的产物。
由于中国古典美学传统是“表现”,在“意”与“象”之间,“意”是“象”的主宰,“象”是“意”的载体。
“⼭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写之”(刘熙载《艺概》),此语也适⽤于诗。
当然,此时的“烟霞”、“草⽊”也便是意象了。
(意象是蕴含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
诗歌的创作⼗分讲究含蓄、凝练,诗⼈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是“⾔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志。
这⾥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意象既可以是⼈物形象,也可以是景象,或具有⼀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意象”⼀词,很早就出现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刘勰《⽂⼼雕龙"神思》篇中就有“窥意象⽽运⽄”⼀语。
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中的物象。
“物”是个外延极⼴的概念。
除了诗⼈的“我”⽽外,天地间的⼀切包括⽇⽉星⾠、⼭川草⽊、亭台楼阁等等——在特定情况下还有⼈,全都是“物”,⽤南宋诗⼈张孝祥的话来概括,即“万象皆宾客”。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和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评论家评诗经常用到的两个术语,也是我们欣赏古诗词时必须要掌握的两个的重点,更是要分辨的两个难点。
比如全国语文高考卷曾考过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在这首诗里就是一个意象,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指曲名,即一支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此曲抒写的是离别行旅之苦.二是指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在古诗词学习和鉴赏中,类似“折柳"的意象还很多。
下面谈谈有关意象和意境问题。
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的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人的怅惘心境正是由“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意象来表达的.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花”、“江水”两个意象就足以说明白居易的快乐生活。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诗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
(一)古代诗歌中6大类意象集释
1.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2.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3.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4.爱情类意象(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
5.闲适类意象(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6.抒怀类意象(或托物言志,或抒发感慨)
(二)古代诗歌中14类语言特色精讲
(三)唐宋主要诗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1.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2.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
3.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4.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手法。
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一、诗歌常见人物形象(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
《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二、诗歌常见景物、事物形象(一)、忧愁类意象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第一,不同的意象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1.细雨、烟雾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2梧桐在古诗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专题——意象和意境学习要点:1. 了解诗歌中常见意象;2. 学习如何赏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学习内容:(一)鉴赏意象一.【考点解读】意象是诗歌艺术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基本单位。
“意”即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就是含有“意”的“象”,就是“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所组成的。
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鉴赏具体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
二.【常见题型】1、这首诗以什么为诗歌的主要意象(刻画了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2、本诗通过哪些意象(景物),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例:(2008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①捻(niǎ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4分)三.【解题秘笈】答案组织可分为三个部分:1、塑造的什么形象(意象)。
如:梅花的傲霜斗雪、不畏权贵,大雁的春秋迁徙、游子怀乡,杨柳的缠绵悱恻、惜别怀远,流水的时光易逝、怀古思念等。
本词上阙的景物有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
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意象)的特征。
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这些景象皆为残春之景。
3、总结形象意义。
就是分析形象中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或蕴涵的哲理。
可用一句话概括总述。
这首词应是一首伤春之作,写他落第后的不快心情。
词的上片写残春之景,其无可奈何之情,已在描写中得到充分表现。
参考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诗歌鉴赏从“意象”始教学参考1025 0827诗歌鉴赏从“意象”始明确考纲要求(难度属于D级):1、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意象之美一、意象之意(一)“意yì”之意思1、“意”,会意。
从心从音。
本义心志;心意。
2、又有:意,志也。
——《说文》(志:形声。
从心,士声。
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
意为心愿所往。
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我说之“意”,是指诗人的志向、思想、情感、意念、等。
例如:陶渊明《饮酒》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意隐逸之志。
1、“象”,象形。
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
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是指物象、形象。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
像鼻牙四足尾之形。
——《说文》特征:巨大2、注释: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
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它是诗歌中浸染了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如: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二、意象之用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课内下面举例说明:1、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样高洁如故。
“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