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赵子昂行书归去来并序
- 格式:pdf
- 大小:4.41 MB
- 文档页数:8
《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及翻译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译文:我的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家中孩子很多,米缸里经常没有存粮,找不到维持生计的办法。
亲戚朋友多劝我出去做个小官,自己心里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门路。
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因为看到我贫苦就加以推荐,于是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
1.《兰亭集序》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2.《归去来兮辞并序》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3.两文的语言特点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首先来品味一下两篇佳作的语言特点,感受一番两位作者的语言锤炼之功。
(一)《兰亭集序》在语言上具有什么特点?以少胜多,详略得当。
如第1段,写了兰亭的地理形势和自然风物,寥寥数笔,虽并未用工笔细致描绘,但是不仅勾勒出兰亭依山傍水的雄阔形胜,而且还呈现了兰亭山清水秀、明媚清丽的春光春色。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清”是水之清、情之清、心之清、静之清。
“激湍”奔流激越、水流清澈,但并非一潭死水。
这里并非只是寻常写景的动静结合,更是一语双关的道出了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清澈但不平静。
“映带左右”四个字则巧妙地将水与周围之景联系了起来。
水、山、竹林融为了一体。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个“畅”字写出了作者将心中幽深的情志在那一刻的倾泻而出,无需隐藏,不再掩饰,岂不畅快?这里两个“一”字以少胜多,“一”的背后既是无穷,又是束缚,既是悠长,又是短暂。
在那样痛苦的心境下,恨不得此刻的快乐一瞬成永恒。
语言上简洁而潇洒,但作者并未夸耀自然之乐,但是他又精到地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心灵之乐,这是笔墨的净化,也是作者语言技巧炉火纯青的标志。
古人作序多严谨,不吟咏再三、了然于心,不敢贸然下笔。
王羲之此序有序之要素、序之功能,但是又避开了正面的平泛的评论,从这一点上似乎有些惜墨如金,但是二、三段慷慨哀深,以申其志、阐明观点,又是喷薄而出,不吝笔墨。
详略有道是作者构思的匠心,别具一格,与众不同,这也印证了我们第1课时中得出的结论:山水之乐是生命之悲的出发点,但不是死生之痛的来源,但却为后文做了有力的铺垫,使得全文写景、抒情、状物、言志融为一体,文情并茂、趣意盎然。
《兰亭集序》的语言魅力贵在真诚自然,这主要与写作对象、写作主体的契合一致有很大的关系,在雕饰堆砌之风盛行的时期,能够摆脱骈骊化的桎梏,得益于作家丰富的、细腻的情感以及无拘无束的表达。
近日受友之托,为其手书出版法帖注释古代书论数篇,并呈诸前辈哂正。
再拜!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称“赵吴兴”。
元代著名书画家,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
元世祖时,以以遗逸被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
卒后追赠魏国公,谥文敏。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极有影响的书法家。
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善篆、隶、真、行、草诸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
《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极高。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题注】元至大三年,即公元1310年,赵孟頫时年五十七岁。
这年九月,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
船行至浙江南浔,为赵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
赵爱不释手,从独孤长老处“乞得”,带去大都。
同舟的吴森亦携有《定武兰亭》一本。
此次北行,赵孟頫在舟中历时一月有余,旅途无事,得以赏玩两本《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并书。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即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所序文手稿。
其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颜真卿《祭侄季明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唐太宗获得《兰亭序》真迹后,遂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摹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
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南宋末至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
其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
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
1.《点绛唇》元·赵孟頫昏晓相催,百年窗暗窗明里。
人生能几。
赢得貂裘敝。
富贵浮云,休恋青绫被。
归欤未。
放怀烟水。
不受风尘眯。
2.《蝶恋花》元·赵孟頫侬是江南游冶子。
鸟帽青鞋,行乐东风里。
落尽杨花春满地。
萋萋芳草愁千里。
扶上兰舟人欲醉。
日暮青山,相映双蛾翠。
万顷湖光歌扇底。
一声催下相思泪。
3.《绝句》元·赵孟頫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4.《浣溪沙》元·赵孟頫满捧金卮低唱词,尊前再拜索新诗。
老夫惭愧鬓成丝。
罗袖染将修竹翠,粉香吹上小梅枝。
相逢不似少年时。
5.《南乡子》元·赵孟頫云拥髻鬟愁。
好在张家燕子楼。
稀翠疏红春欲透,温柔。
多少闲情不自由。
歌罢锦缠头。
山下晴波左右流。
曲里吴音娇未改,障羞。
一朵芙蓉满扇秋。
6.《浪淘沙》元·赵孟頫今古几齐州。
华屋山丘。
杖藜徐步立芳洲。
无主桃花开又落,空使人愁。
波上往来舟。
万事悠悠。
春风曾见昔人游。
只有石桥桥下水,依旧东流。
7.《人月圆》元·赵孟頫一枝仙桂香生玉,消得唤卿卿。
缓歌金缕,轻敲象板,倾国倾城。
几时不见,红裙翠袖,多少闲情。
想应如旧,春山淡淡,秋水盈盈。
8.《太常引》元·赵孟頫弄晴微雨细丝丝。
山色淡无姿。
柳絮飞残,茶蘼开罢,青杏已团枝。
近日受友之托,为其手书出版法帖注释古代书论数篇,并呈诸前辈哂正。
再拜!抱素斋主释读赵松雪《兰亭十三跋》【作者】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等。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又称“赵吴兴”。
元代著名书画家,系宋太祖赵匡胤第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
元世祖时,以以遗逸被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时称“赵承旨”。
卒后追赠魏国公,谥文敏。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极有影响的书法家。
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并以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
他善篆、隶、真、行、草诸体,尤以楷、行著称于世。
《元史》本传载:“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极高。
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与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题注】元至大三年,即公元1310年,赵孟頫时年五十七岁。
这年九月,赵孟頫奉诏自吴兴(今浙江湖州)乘舟北上,前往大都(今北京)。
船行至浙江南浔,为赵送行的独孤长老拿出一件《宋拓定武兰亭》。
赵爱不释手,从独孤长老处“乞得”,带去大都。
同舟的吴森亦携有《定武兰亭》一本。
此次北行,赵孟頫在舟中历时一月有余,旅途无事,得以赏玩两本《定武兰亭》,并对“独孤本”时时展读、临习,颇有心得,先后自九月五日至十月七日写下十三段跋文,后人称之为《兰亭序十三跋》。
《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撰并书。
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礼,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兰亭序》即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所序文手稿。
其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与颜真卿《祭侄季明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
唐太宗获得《兰亭序》真迹后,遂命供奉拓书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诸葛贞等四人,各摹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
从汉印鸟虫篆、到元朱满白印,《归去来兮辞》全风格篆刻治印欣赏一代文人大隐、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了解,毕竟那可是上中学课本的必背文章啊。
其中那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句,更是成为了现代无数人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愿景。
人世间总有那么多纷纷扰扰,无论古人还是当下,能够不为“心之所形役”的时光总是显得弥足珍贵。
所以,许巍歌声中的那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也成了一句经典。
回归正题,本次书画课代表要分享给大家的正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全风格篆刻集锦。
各种篆刻风格,应有尽有,从元朱、满白,到古玺、汉印、鸟虫篆,数为当代著名篆刻大师、新星,全风格的篆刻治印作品,让你一饱眼福、身心自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全风格篆刻治印欣赏高帅篆刻丨悟已往之不谏丨徐文康篆刻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丨杨少锋篆刻丨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丨鲁大东篆刻丨有酒盈樽丨杨逸篆刻丨引壶觞以自酌丨王义骅篆刻丨倚南窗以寄傲丨鲁大东篆刻丨审容膝之易安丨杨少锋篆刻丨鸟倦飞而知还丨徐文康篆刻丨息交以绝游丨黄文斌篆刻丨泉涓涓而始流丨黄文斌篆刻丨悦亲戚之情话丨蔡泓杰篆刻丨乐琴书以消忧丨费胤斌篆刻丨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丨归去来兮辞,历来被文人们评价为田园诗的典范。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
”理学大家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
”如此千古绝唱,又配上如此清雅通灵的丹东晶,篆刻家们自然特别用心。
希望对各位篆刻治印爱好者有所帮助!另外,往期精彩篆刻治印作品,也可直接点击下方链接阅读哦。
其中包括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陈巨来、王福庵等大师的高清治印原石图哦,非常具有学习意义。
赵之谦丨100余方全新、高清印石图,见证200年来篆刻印坛巅峰之名;陈巨来丨400余方高清篆刻原色印蜕,再现“元朱文第一人”的刀法;吴昌硕丨50余幅全新、高清篆刻印原石图!不愧为西泠印社之首;文丨书画课代表,更多高清金石书画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欢迎各位热爱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的朋友关注我们!您的每一次“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分享”都是对我们的支持,更是我们继续创作的重要动力!我们将继续创作、分享更多优质内容,不负“集金石书画之精粹”的初心。
《归去来兮辞》珍藏版:文征明行书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
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
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
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
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
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
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
天命复奚疑!。
苏轼创作《归去来兮辞》的背景介绍
苏轼的《归去来兮辞》创作过程如下:
苏轼在公元1085年(宋神宗元丰八年)二月,由南都(今河南商丘)返回阳羡(今江苏宜兴)途中创作了此词。
在元丰七年(1084),苏轼被授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汝州团练副使,奉诏离开黄州赴汝州就任。
然而,苏轼对由谪居黄州改为谪居汝州感到内心充满矛盾,他曾向神宗皇帝上书,说他在阳羡有田产,要求回阳羡居住。
神宗皇帝很快就批准了,但诏书下达时,苏轼已经到了南都。
于是他立即调转船头,返回阳羡,并在此过程中创作了《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