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1)
- 格式:pptx
- 大小:707.40 KB
- 文档页数:86
第一章 绪论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语言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
一、 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P11、 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对象和任务: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时期的语言学。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的“名实之争”关系到语言社会本质的认识;魏晋南北朝的语音研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究兴起;五四运动对我国现代语言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2、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研究成果:我国研究汉语的历史很悠久,成果也丰富。
早期: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中国音韵学史》解放后: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曾在《中国语文》杂志连载) 国外译作:国外译作:1、 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黄振华译丹麦语言学家汤姆逊《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2、 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钱晋华译丹麦语言学家裴特生《十九世纪欧洲语言学史》3、 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赵世开译罗宾斯《语言学简史》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西方语言学家的语言学史著作中,只有西方的语言学史而没有中国语言学史。
原因在于:一,汉字难学难认,文字的障碍很大;二,我国语言学家研究语言学史的很少,更谈不上向国外介绍中国语言学史研究成果。
长期以来,欧洲语言学界普遍认为语言学科建立于欧洲十九世纪初(历史比较语言学产生,并由此产生普通语言学)。
在这以前的语言研究,特别是东方民族的语言研究,是所谓“科学前”的语言学,即“语文学”。
这种看法,也影响了我国语言学界。
由于我国历来对语言学的重视不够,从事语言学研究的人又少,因此,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其中存在了一个很大的问题:我国古代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2 P2二、 关于我国到底有没有语言学P31、 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岑麒祥认为只有十九世纪以后的语言研究才是科学的;2、 王力先生认为中国五四以前的语言研究,大致属于语文学的范围。
中国语言学史王力著主讲老师肖希凤语言学一代宗师——王力王力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
1924年赴上海求学,1926年考入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等,1927年赴法国留学,1932年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后返国,先后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授。
王力先生的语言学研究始终是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的。
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五十余年,先后开设过二十多门课程。
他写出来的讲义,就是他的科研成果。
所以常常是一上完课,他的讲稿就可以送出版社出版,而且多是高水平的专著。
如《汉语音韵学》《中国语文概论》(后改名《汉语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汉语诗律学》《汉语史稿》《中国语言学史》《清代古音学》以及他主编的《古代汉语》等。
王力的《中国语言学史》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中国语言学史著作,是王力1962年在北京大学第一次担任这一门课所用的讲义。
上完课后,讲稿就在《中国语文》杂志上连载,随后由出版社出版。
在这个语言学著作层出不穷的时代,这是一部有特色的语言学教材。
它详尽地论述了中国语言学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及研究成就,对我国两千多年来语言学遗产给予系统的阐述和科学的总结,重点突出,资料详实。
我们语言学史32课时,此教材篇幅长短刚好适合。
前言要点1、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3、传统“小学”的含义一、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象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先秦: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汉魏晋: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修辞学的兴起;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明朝官话TO MY SON:现代汉语的发展2010-12-10 16:49:48)转载标签:杂谈分类:宗教文化普通话并不是古代正宗的汉语,而是变味的汉语。
这是因为普通话是满清官话,是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者的专用语言。
英语称为mandarin。
其中man就是满族的意思。
普通话是满人学习北京汉人讲明朝官话时产生的,其发音跟明朝官话已经有较大的不同,因为满人学讲明朝官话的时候,由于受满语的影响,带有了浓厚的满语腔调,发音不伦不类,在当时的北京人听起来很蹩脚,当时的明朝官话是江苏话,是吴语。
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进入北京时,曾把北京人讲的明朝官话的拼音记录下来,发现只有z c s ,没有zh ch sh ,是典型的吴语特征。
语言专家的考证证明明朝官话是吴语。
另外,即便从常理考虑,朱元璋定都南京,他讲的就是吴语,他儿子当然也讲吴语,迁都北京后,明朝官话还是吴语,当时的北京人也讲吴语。
普通话脱胎于明朝官话吴语,但是经过满人的口后和吴语就不大一样了,变音变调了。
由于满人是统治者,通过政权的权力,本来只是满人专用的满清官话就在全国推广传播,后来就被称为国语或者是普通话。
所以普通话是经过满人改造后的汉语,是满人创造发明的。
南方的广东广西,福建等省由于天高皇帝远,古代汉语保留的很好,没有被满清官话也就是普通话消灭。
所以现在的南方人还讲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汉语,北方人居然称它们为鸟语,这是无知的表现,唐诗宋词用南方的鸟语来念,非常顺畅,压韵压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话念,就有问题了.因为唐宋诗人词人他们不讲普通话。
他们讲的是古代汉语。
跟南方鸟语一样或者相似或者相近。
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年,400年前中国没有现在所谓的这种“普通话”。
现在的普通话是满人的专用汉语!是满人发明的。
深深的打上了满人的烙印。
孙中山恨满人统治者,曾想用广东话(古汉语)作为国语(普通话),但没有成功。
因为满清官话势力太强了。
后来民国go-vern-ment投票。
谈谈中国传统语言学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及对后世语言研究中国传统语言学是研究中国古代语言发展演变的学科,涵盖了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的语言研究成果,对于后世语言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主要包括音韵学、文字学和语法学三个方面。
在音韵学方面,著名的研究成果有《切韵》和《广韵》。
《切韵》是南北朝时期的韵书,系统地整理了古代汉语的音韵规律,对于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变化和音韵体系具有重要价值。
《广韵》是隋唐时期的韵书,对《切韵》进行了扩充和补充,尤其在声母和韵母的分类上更加细致。
这些韵书的编纂,为后世的音韵学研究提供了基础,并且对于现代汉字拼音方案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在文字学方面,南北朝至明代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字的形态和演变上。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东晋时期的文字研究著作,通过对每个汉字的形体、意义、音韵等方面进行解析和阐释,为后世对汉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南北朝至明代还产生了一些文字研究的补充和发扬作品,如《字林》和《康熙字典》等。
在语法学方面,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古代汉语的句法和语法规则的系统化整理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文选》和《四书集注》。
《文选》是南齐时期的一部文学选辑,它对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归纳。
《四书集注》是朱熹在宋代编纂的儒家经典《四书》的注释书,对古代汉语的语法和修辞手法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和分析。
这些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对于后世语言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们为后世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打下了基础。
同时,这些成果也为后世的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提供了参照和借鉴,促进了语言学的发展与进步。
综上所述,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研究成果对于后世的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成果的整理和发掘,不仅对于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文字和语法规律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依据。
北朝语言认同探析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氛围。
语言认同作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一种认同感,对于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北朝时期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探索北朝时期人们的语言认同。
一、北朝时期的语言多样性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自成一体,语言多样性得到充分展现。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柔然族建立的北涼、高句丽建立的北齊等多个民族政权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有交往,而且在语言上也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1.1 北朝时期的语言使用在北朝时期,汉族、鲜卑族、柔然族等各族人民之间需要进行交流和理解。
按照当时的记录和文献,可以发现北朝时期广泛使用的语言主要有汉语、鲜卑语、柔然语等。
1.2 北朝语言的地域特性北朝时期各个民族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色语言。
比如北魏时期的中原汉语,北涼时期的西北鲜卑语,北齊时期的东北柔然语等。
这些语言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逐渐发展出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二、北朝时期的语言认同语言是一个群体的共同标识,具有很强的认同作用。
在北朝时期,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认同经历了一定的变化和演变。
2.1 语言认同与政治影响在北朝时期,各民族政权的建立和斗争对语言认同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以鲜卑族为例,北魏政权的建立使鲜卑语成为当时政治和文化交流的主要语言,鲜卑族人民在使用鲜卑语的同时加深了对鲜卑族身份的认同。
2.2 语言认同与文化融合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使用和交流使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得以强化,促进了北朝时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2.3 语言认同与地域差异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语言认同也与地域差异有关。
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言语特点,这也影响到了他们的语言认同。
三、北朝时期的语言认同与现代社会北朝时期的语言认同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
南北朝文学交流研究I. 概括南北朝文学交流研究是一门跨足历史、文化、文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南北朝时期文学交流现象的梳理和分析,探讨南北朝文学在传承与创新、地域与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期揭示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南北地区在文学创作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南朝以江南地区的文人雅士为主,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注重形式美和音韵美;北朝则以北方地区的豪放派为代表,诗歌以边塞戍楼、英勇壮志为题材,强调气势磅礴和意境深远。
然而在这一时期,南北地区文学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通过对南北朝文学交流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揭示南北朝文学交流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基础;其次,对南北朝文学作品中的交流现象进行具体剖析,如南北诗人的相互影响、南北文学流派的交融等;再次,从地域和时代两个维度,探讨南北朝文学交流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南北朝文学交流的意义进行总结和评价。
A. 研究背景和意义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政治分裂、民族融合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十分活跃,文学创作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
南北朝文学交流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特征、民族交融以及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南北朝文学交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
南北朝时期,南方出现了陶渊明、谢灵运等一批杰出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和地域风格。
同时北方也有王之涣、庾信等一批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则以豪放奔放、气势磅礴著称。
南北朝文学交流使得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得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从而丰富了整个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宝库。
其次南北朝文学交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探讨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问题。
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南北方的民族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汉语史的对象和任务1、汉语史的性质及其实践意义是什么?(1)性质:汉语史是关于汉语发展的内部规律的科学。
(2)汉语史的研究对象:①在这一门科学中,我们研究现代汉语史怎样形成的,也就是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系统、语法结构、一般词汇、文字是怎样形成的。
②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一般内部规律和特殊内部规律。
a.一般的内部规律对于一切语言是共同的规律,比如,语言各个构成部分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语言诸要素中词汇变化最快。
b.特殊内部规律是指一定的具体语言的内部发展规律。
如,汉语的内部发展规律和俄语不同;俄语的内部发展规律跟英语也不同。
(3)实践意义:研究汉语史,首先是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
研究汉语史,对于深入了解和正确使用现代汉语有重要意义。
研究汉语史对于普通话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二节、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贡献1、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我国学者对语言文字进行研究,是从汉代开始的。
之后历经六朝、唐、宋、元、明,到清代达到极盛(黄金时代),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叫做“小学”。
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语义研究阶段汉初(公元前3世纪)——东晋末(5世纪)代表作品是汉代的《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1)《尔雅》①《尔雅》是中国最古的字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词义的专书。
王力先生认为这本书成书应在西汉。
②《尔雅》按意义分类,全书十九章,每章篇名都是用“释×”表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
③十九篇中,前三篇是解释一般词语,方法是把许多同义词放在一起,而用一个单词来解释。
例如《释诂》第一条是:”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
这后十六篇是解释各种事物名称的,例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
魏晋南北朝的语言学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重要时期,它们衍生出了多种语言学和文学文化,为中国历史上的语言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本文将从语系、发音、文字、文化等方面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
首先,从语系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仍属于汉语语系。
北朝时代使用的“文言文”主要是隋唐时期使用的汉语,而魏晋南朝时期使用的方言基本上是今天北方方言的原型,东南方言则是粤语、客家语、闽语系统的原型。
因此,魏晋南北朝语言仍然属于汉语语系。
其次,从发音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特征以集体性为主,没有具体的发音规范,口头传译自由。
据记载,当时的许多文字中有若干发音与现代普通话不同的老字,其中一些依旧在现今的台湾、贵州、广西等地保存有。
此外,当时的发音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发音模式,像“统、晋、南北朝”或“南汉、汉魏”等。
第三,从文字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字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秦汉、隋唐及新石器时代语料库大量涌现,文字发展走向多元,包括书面文字和口头文字。
比如,秦汉时期有“篆书”和“小篆”,它们主要记录礼物等内容;隋唐时期有“细草书”和“唐草书”,它们主要记录历史、文艺类文章等内容;而新石器时代有“汉隶”和“楷书”,它们更加接近现代汉字。
此外,在此期间,因为当时统治者认为文字太多而混乱,就有了汉书、尚书、曹植、竹书四书的出现,它们起到了规范和标准化的作用。
第四,从文化角度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学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文学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学作品,包括“国语”、“文心雕龙”、“抒情诗”、“楚辞”等,以及许多民间文学,如“山歌”、“史谣”、“神怀”等。
此外,它们还催生出一系列新的思想体系,如“法家”、“儒家”、“道家”等,它们被尊称为“三教”,也为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它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中国文学和文化,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知。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No.122008中国和西方的语言学研究都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西方的语言学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比较分析古代和近代中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异同,对今天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可以有所启发和促进。
一、中国古近代语言学研究概况中国是语言学的发源地之一,语言学研究历史悠久,遗产丰富。
先秦时期的语言研究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的萌芽阶段。
先秦时期语言和文字的发展导致学习、教育的需要,于是“小学”兴起来了。
当时的“小学”是指语言文字的学习,所以逐步兴起来的是语言文字研究,特别是关于文字起源问题的研究。
春秋战国时代,出现意识形态上的“名”“实”之争,逐渐发展到关于认识论和逻辑学的探讨,形成名辨思潮。
反映在语言学上,就是探讨词与客观事物的关系,实质上涉及到了语言的本质问题。
秦汉魏晋时期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光辉时期。
秦汉时期崇尚经学,兴起了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中国古代的语言学从汉代开始,出现了扬雄和许慎这样的语言学家和《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样的现存古代语言学流传最早、最悠久的著作。
汉末魏晋时期,语言学的主要成绩在文字和训诂方面。
这一时期,以西汉扬雄的《方言》和许慎的《说文解字》成就最为突出。
扬雄的《方言》是我国汉语方言学第一部著作,也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一部杰出著作。
许慎的《说文解字》标志着中国语言学的成熟,对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南北朝至明代的语言学研究,在文学、训诂学方面继承了汉代的研究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主要成绩在语音方面,尤其是反切注音法的研究。
反切就是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出另外一个字的读音。
反切注音盛行导致了这一时期音韵学研究的兴起,对语音研究逐步提高,对汉语声调认识也一步步明确起来,产生了各类韵书,如《声类》、《韵集》、《切韵》等。
中国传统语言学南北朝的语言研究成果及对后世语言研究的影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而且在语言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对后世的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家的分裂和战乱,南北两地的语言有了一定的差异。
北方主要使用的是北方官话,而南方则主要是吴语、越语等方言。
这种南北方言之间的差异,使得语言学家开始对方言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南北方言对比的语言学派别。
南北方言对比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的方言研究奠定了基础,对于研究中国方言的历史演变和地理分布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语言学家和文献,对后世的语言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南朝时期的刘勰撰写了《文心雕龙》,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文学创作理论的著作。
刘勰在书中对修辞、修辞方法、修辞技巧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修辞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另外,南朝时期的谢灵运也是一位重要的语言学家,他在《文学纪事》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文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此外,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体——骈文。
骈文是由两对对偶的句子构成,句子之间的关系紧密,韵味独特。
这种文体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后世的文学创作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唐代的韩愈和柳宗元等文人都对骈文进行了推崇和发扬,使得骈文在唐代达到了高峰。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研究成果对后世的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南北方言对比的研究奠定了中国方言研究的基础,刘勰和谢灵运的著作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骈文的出现和发展也为后世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风格和表现手法。
这些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研究内容,而且为今后的语言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刘冠才:《北朝通语语音研究》刘冠才教授在完成《两汉韵部与声调研究》(巴蜀书社2007)X两汉声母系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⑵后,沿流而下,开始考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系统,以期将对上古音的研究和对《切韵》音系的探讨贯穿起来。
2020年1月由中华出局出版的《北朝通语语音研究》一书(江苏省社科2008年重点项目),就是这一努力的最新成果。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之一,也是汉语发展演变最为剧烈的时期之一。
南北平行发展数百年,形成了南北各自通行的语言。
南北通语各自独立而又同根同源、相互影响;北朝通语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最终发展成为现代汉语共同语。
该书以北朝通语语音作为研究切入点,可谓截取了汉语语音的一个典型的历史阶段。
该书以北朝通语为研究切入点,结合从三国、西晋及北朝北魏、北齐、北周,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直至隋朝时期的语音变化,深入探讨了南北各地方音的特点以及它们与通语的联系。
全书除绪论外,共分六章:第一章:北朝时期声母系统研究;第二章:北朝时期阴声韵的发展变化;第三章:北朝时期阳声韵的发展变化;第四章:北朝时期入声韵的发展变化;第五章:子史材料所反映的北朝时期韵部的一些情况;第六章:北朝时期声调的一些情况。
全书如万字。
概括起来,该书有如下几个特点:1.以往的相关研究,均是将北朝的语音研究放在南北朝语音研究中讨论的。
该书将反映北朝时期的语音材料独立出来,并按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四个时段分别讨论,目的性更为突出。
2.以往的相关研究,重在探讨韵部的分合演变,对于声母和声调大多是存而不论。
该书除讨论该时期的韵部分合情况外,也对该时期的声母、声调情况进行了讨论。
3.以往的相关研究,所使用的材料主要是诗文用韵。
该书除了沿用这一传统的做法外,还对与北朝有关的子史材料、音注材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整理使用,尤其是在讨论该时期的声母特点时,主要依据这些材料。
4.该书对所讨论的问题,不只是简单地罗列材料,就事论事,而是尽量将该时期的语音特点与《切韵》音系联系起来讨论。
各朝各代语音典范一:先秦时期。
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
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
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音,即雅言。
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
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
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
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
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
二:秦汉两朝。
秦朝具体用什么语音无法考证。
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
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
三:两晋与南北朝。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
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四: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
唐承隋制。
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
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
五:宋朝。
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
中原雅言的历史达一千五百多年。
周以后,各朝随着国都的迁移,雅言的基础方言也随之修正,历代正统汉族王朝,都不遗余力的推广雅言。
雅言在唐宋时期,发展到了最高峰,达到了一字一音,唐诗宋词作品大量涌现,各周边国家皆争相学习中原雅言。
六:元朝。
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七:明朝。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
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
八:清朝。
明清词研究述略明清词研究述略明清是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封建王朝时期,次期间经济发达,社会稳定,文化繁荣。
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为明清词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个时期词的发展兴盛,创作繁荣。
有词的创作,就有关于词的研究。
明清词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纷繁复杂,积累甚多。
为了方便人们研读词作,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对这些资料进行考察和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且意义重大了。
词,亦名曲子词,是按曲谱填写的中国韵文的一种。
它出现于南朝,在唐代开始形成,两宋时达到鼎盛,发展延续到元明清各代。
对明清词的研究跨越了从明代到现在数百年时间,分期主要包括明代的明词研究、清代的明清词研究、民国时期的明清词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明清词研究四个。
一、明代的明词研究1、明代的明词研究概况明代的明词研究是明清词研究的起始点,是初步的,又是具有开创性的。
明代尽管出现的词人词作数量众多,但整体的成就较低。
嘉靖之前,明清词的研究较为冷清,研究理论仅有8种,占整个有文化价值的理论的十分之一。
这8种分别是孙作的《天籁集序》(洪武十年,1337),叶蕃的《写情集序》(洪武十三年,1380),马洪的《花影集自序》,陈敏政的《乐府余音序》(天顺七年,1463),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近代词曲》(弘治五年,1492),叶子奇的《草木子》(洪武十一年,1378后),李东阳的《麓堂诗话》(正德十一年,1516前)。
这8种词学文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词学研究的概貌,也代表了当时词学研究的较高水平。
其中,与明词研究有直接关系的是叶蕃为刘基《写情集》所作的序,马洪《花影集》的自序和陈敏政为瞿佑《乐府余音》所作的序。
明代的明词研究主要集中在嘉靖以后。
现存对明词研究有重大意义的三部专著都出现在嘉靖之后,分别是陈霆的《渚山堂词话》(嘉靖九年,1530),杨慎的《词品》(嘉靖三十年,1551),王世贞的《弇州山人词评》(隆庆六年,1572)。
这三部此词学专著尽管依然以品评词句,摘录逸事为主,缺乏系统性和思辨性,但却开辟了对明词的关注、思考和研究,标志着有意识的关注和研究明词的新时期的到来。
古代中国的民族语言研究随着中国的发展,对古代民族语言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中国的语言有丰富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多元而独特的语言文化体系被誉为世界语言文化宝库之一。
汉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贝雕时期。
在古代,中国文字经历过金文、篆书、楷书等多个阶段的演变。
每个时期、每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汉字虽然在写法上非常复杂,但相对于其他语言,却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古代汉字的使用,也与其语音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汉语按照语音可分为韵味关系、音系关系和声影关系三种。
其中,韵味关系是指在同一音节中,间接存在的音之间的关系;音系关系则是指形近的字在音上具有相互关系。
至于声影关系,则是指同一音的不同声为不同意义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声韵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汉字和词语。
古代汉字的发音,是通过各种文字组合的复杂方式来实现的。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词语和语境的变化,汉字可以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在古代中国,各个民族的语言、方言都有着不同的语音和语言特点。
而古代中国对于方言、土语和方言腔调的搜集、整理和研究,也在不断推进。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研究者。
例如,汉字学家李约瑟、语言学家潘维以及古人类学家恽代英等等,都为古代中国语言文化的研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民族语言的研究,也是古代汉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汉语学者正在对古代各民族语言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而且中国的语言学家们正在探索古代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之间的关系,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汉字的演变史和语言文化背景。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的民族语言研究涉及到了方言、土语、字音和李约瑟等多个学科范畴。
这些学科的进展为古代中国语言文化的研究和保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和契机。
虽然母语的掌握和使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对于自己的语言有所了解和关注,仍不是件易事。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通过学习和研究,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我们母语的丰富内涵和深厚文化底蕴。
明朝和明清之际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状况及启示【摘要】本文探讨了明朝和明清之际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状况及启示。
在明朝时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注重口语交流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明清之际,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更加重视文化融合与交流。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更新与完善,文化融合的促进以及语言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对今后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促进多元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同时加强语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推动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通过总结归纳历史经验,展望未来发展,可以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明朝、明清、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启示、教学方法、文化融合、语言政策、总结、展望未来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引言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汉语作为当时的官方语言,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随着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也逐渐兴起。
随着外国使臣、商人等纷至沓来,对汉语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促进了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明朝和明清之际,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主要以口头传授、书写教学和实践运用为主要教学方式。
当时的汉语教学内容以日常生活用语和文言文为主,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的传承。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明朝和明清之际表现出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证。
明朝和明清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也为汉语第二语言教学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和实践环境。
这一时期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不仅促进了语言能力的提高,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1.2 研究意义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语言之一,其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
从明朝至明清之际,汉语第二语言教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研究这一时期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状况,对于了解中国语言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语史中国历代学者对汉语史的研究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一)汉代开始,是语义研究阶段;(二)南北朝以后,语言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语音方面;(三)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清初到太平天国)是中国语言研究全面发展、集大成的阶段。
每个阶段哪些著名的学者和重要的著作?(一)语义研究阶段:《尔雅》作者不详《说文解字》作者汉许慎;(二)语音研究阶段:陆法言《切韵》等;(三)全面发展阶段:《康熙字典》、段玉裁等“《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书证》)、王引之父子(《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这些著作的性质和体例大致是怎样的?以上著作最为重要的应是《尔雅》和《尔雅》。
(一)《尔雅》是中国文字史上第一部训诂学专著,标题为“近于正”的意思,作者不详,应为西汉学者收集旧有材料,递相增益而成。
其书体例不统一,内容上前后也有矛盾,还有明显的随时增补现象,所以可断定并不是一人一时之作。
《尔雅》分为十九篇,按意义分类,收词2091条。
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最为重要,篇幅约是全书的三分之一,《释诂》列举古人之同义词,后用一常用词解释。
《释言》多解释常用词。
这两篇所收多为形容词、动词、和抽象名词。
《释训》多收连绵词,描写事物的情貌,被释者多为叠字,如:“明明、斤斤,察也”,“穆穆、肃肃,敬也”。
其他十六篇如《释亲》、《释宫》、《释器》等则是关于各种名物的解释。
《尔雅》体例大致可分为八类:1、文同训异:如一处为“幠,庞,大也”,另一处则有“幠,庞,有也”;2、文异训同:如“皇、王,君也。
”这是《尔雅》中最为常见的体例;3、训同义异:如“治、肆、古,故也。
”学者指出,“治”和“古”同义,而“肆”则为另一义。
4、训异义同:如一处为“俶,始也”,另一处则有“俶,作也”;5、相反为训:如一处为“哉,始也”,另一处则有“在,终也”,而“哉”、“在”又同训;6、同字为训:如“于,於也”,学者认为,“于”、“於”实为古今字的关系;7、同声为训:如“係,继也”,两字音都为“jì”;8、辗转为训:如一处为“法、则、刑、范、矩、律,常也”另一处则有“刑、范、律、矩、则、常,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