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日记.doc
- 格式:doc
- 大小:14.01 KB
- 文档页数:4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1. 植树日记之一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植树活动。
老师让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植一棵树。
我们小组有六个人,我们选了一个适当的地方,开始植树。
首先,我们用计量工具测量了树苗的高度和直径,为了确保树苗能够正常生长,我们在挖好树坑后放入了适量的营养土。
接下来,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树苗放入树坑中,并用土固定住树苗。
最后,我们给树苗浇水,并用铁丝固定住树干。
希望这棵树会茁壮成长,为校园增添更多绿色!2. 植树日记之二今天,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环保宣传活动,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植树。
我报名参加了植树志愿者活动,来到了学校附近的一个公园。
我们手里拿着铲子、小铲和树苗,为树苗们挖好了树坑,并仔细地将它们种在了地里。
我们还给树苗浇了水,帮助它们更好地生长。
看着眼前那些新植的树苗,我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
植树虽然是一个简单的行为,但它能为我们的地球增添更多的绿色,也是我们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
3. 植树日记之三今天,我和爸爸一起参加了社区的植树活动。
活动现场已经准备好了一些树苗和工具。
我选择了一颗苹果树苗,心里充满了期待。
我和爸爸一起挖好了树坑,然后小心翼翼地将苹果树苗放入坑中。
我们用土填平了坑,再给树苗浇上了水。
在活动结束时,每个人都收获了一棵属于自己的树苗,这让我感到很开心。
我会好好照料我的苹果树苗,等待它长大结出美味的果实。
4. 植树日记之四今天,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植树活动。
全校同学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被分配到了一棵树苗。
我们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根据树苗的大小和光照条件决定了树坑的大小和深度。
我选择了一棵松树苗,先是用铁锹挖好了树坑,然后小心地将树苗放入坑中,纠正了它的树立姿势,并用土固定住。
最后,我用双手拍打了一下土壤,使其更紧密。
这次植树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还为我们校园带来了更多的绿色。
5. 植树日记之五今天,我和妈妈一起参加了社区的植树活动。
我们选择了一棵枫树苗,为它挖好了一个适合树苗大小的树坑。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日期:2021年3月1日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了植树活动。
我们班的同学都积极参与进来,大家纷纷挥舞着铁锹,将小树苗插入土壤中。
我在学校门口的草坪上种下了一棵绿色的柳树。
树苗看起来很嫩,只有20厘米高。
我们学校共植树300棵,我算了一下,每棵树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5米。
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树苗会茁壮成长,成为学校美丽校园的一部分。
日期:2021年3月5日今天,我特意回到学校门口的草坪上看看我种的柳树。
经过了5天的时间,这棵小树苗长高了2厘米。
我觉得自己种树真有成就感,每天看着它慢慢长大,真的很开心。
通过简单的计算,我发现树苗平均每天长高0.4厘米。
这让我更加期待它未来的成长。
日期:2021年3月10日今天,我再次来到学校门口的草坪上观察我种的柳树。
经过了10天的时间,这棵小树苗已经长高了5厘米。
这意味着它平均每天长高0.5厘米。
我发现树苗的树干变得更加粗壮,枝叶也更加茂密。
我感受到了植树的力量,也更加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日期:2021年3月15日经过了15天的时间,我看到我的柳树已经长到了15厘米高。
树苗每天平均长高1厘米,生长速度相比之前加快了不少。
我觉得这棵小树苗已经不再是嫩嫩的小树苗了,而是变得更加茁壮有力。
我想,未来,它将变成一棵高大的柳树,给我们校园带来清新的空气和美丽的风景。
日期:2021年3月20日经过了20天的时间,我的柳树已经长到了25厘米高,也就是说每天平均生长1.25厘米。
我对树苗的成长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倍加珍惜这颗小树。
我不仅会定期给它浇水,还会小心翼翼地修剪它的枝叶,确保它能够健康成长。
日期:2021年3月25日今天,我欣喜地发现我的柳树已经长到了30厘米高。
根据计算,它平均每天长高1.5厘米。
这表明它的生长速度比之前更快了。
我非常高兴看到自己种下的小树在短短的时间里取得了如此显著的成长。
这让我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信心。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生态环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植树问题作文4篇植树问题作文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植树问题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问题作文12、植树线路是封闭的,这种情况相当于只植一端,棵数=段数=全长÷株距。
练习:1、一个圆形水池周围每隔2米栽一棵杨树,共栽20棵,水池的周长是多少?2、校园里有一条长40米的小路,同学们要在小路的`两旁种树,每隔4米种一棵,那么学校要准备多少棵树苗?3、有15根木料,每根锯成3段,每锯开一处需8分钟,问全部锯完需要多少时间?4、一条路每隔14米有木电线杆一根,连两端共有56根。
现全部换成水泥电线杆,只要23根水泥电线杆就可以负担所有的电线,问相邻的两根水泥电线杆相距多远?5、趣味题:湖边春色分外娇,一株杨柳一株桃,平湖周长二千米,四米一株都栽到,漫步湖畔红绿色,可知桃柳各多少?植树问题作文2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逛街,我数着路旁的树,一个问题就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了:这条路一共有多长呢?于是我问妈妈:“如果在这条路一侧种上20棵树,两端都种,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那这条路一共多长呢?”妈妈说:“树在两端,空格在中间,说明空格比树少1,算式是20-1=19,现在有19个空格,每一个空格长5米,就是19个5米,也就是19*5=95,单位是米,所以这条路长95米。
”“哦,我明白了!”我又问妈妈:“那如果是在一共圆形的湖边种树呢?”妈妈耐心地回答说:“如果是圆形,那它的头和尾都接起来了,那么头和尾的节点处也能种一棵树,所以空格和树的数量是一样的。
算式是20*5=100,单位是米。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不封闭型,一个是封闭型。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归纳出了两个算式:一、不封闭型,路长=间距*(棵数-1),二、封闭型,路长=间距*棵数。
妈妈看我弄清楚了这两个问题以后,高兴地对我竖起了大拇指。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通用5篇〕植树问题心得体会〔通用5篇〕植树问题心得体会1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
他利用一个图,提醒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表达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
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考虑的时间。
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的的正确定位,带着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应,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
但如今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
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
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讨论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
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那么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浸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
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
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答复,这样其他孩子也渐渐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
并屡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时机,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
使学生在详细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
关于植树问题的总结(8篇)植树问题的总结1《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曾经被演绎出了很多经典课例。
因此在教学预备阶段,我仔细地研读了许多课例,发觉在诸多课例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即所谓的“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三种状况”的区分以及相应的计算法则(“加一”“不加不减”“减一”)看成一种“规律”要求学生坚固地把握,从而能在面对新的类似问题时不假思考地直接加以应用。
同时在这些课例的反思中,我又发觉了一个共同的特点,许多学生能找到规律但不能娴熟地运用规律,不能把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与生活中相像的现象进展学问链接。
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建立“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与“两端都不栽”数学模型,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并且要总结出相关的计算公式“总长÷间距=间隔数”,并通过公式帮忙学生更好地去把握这一解题模式。
一节课下来我感觉这节课的缺乏之处有以下几点:1、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
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简单问题从简洁入手的思想,而本节课没有让学生体验到“简单问题简洁化”的解题过程。
2、一堂课上下来,觉得还是对学生扶的很牢,没有完全放开,以至课堂中还有许多缺乏之处,期盼日后调整改良。
3、对课堂的生成问题处理还不够敏捷,不能进展很好的利用。
植树问题的总结2植树问题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内容。
一共有三个例题,分4课时。
例1是直线两端栽树问题,例2是直线两端不栽树问题,例3是封闭图形栽树问题。
例1教学完毕后消失了已知间隔长度和树的棵数,求路段长的问题,同时还消失了队列问题。
例2教学完毕后,消失了时钟间隔问题、队列问题,上楼问题等。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把握起来很困难。
由于对于植树问题的理解,学生已有很大的难度,再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去解决如队列问题、时钟间隔问题、上楼问题等学生会感觉更难。
数学日记植树问题I have always been passionate about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importance of planting trees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我一直对环境保护充满热情,认为植树造林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
In mathematics, the concept of planting trees can be applied in various ways. For example, the Fibonacci sequence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number of trees planted each year, with each number representing the total number of trees planted up to that year. 在数学中,植树的概念可以以各种方式应用。
例如,斐波那契数列可以用来确定每年植树的数量,每个数表示到该年总共植下的树木数量。
Furthermore, the growth rate of trees can be modeled using exponential functions, allowing us to predict the future impact of the trees planted on the environment. 此外,树木的生长速度可以用指数函数建模,这样我们可以预测未来植树对环境的影响。
From a social perspective, planting trees can bring communities together and create a sense of pride and accomplishment. People working together to plant trees can foster a sense of unity andcooperation that transcends cultural and social boundaries. 从社会角度来看,植树可以让社区团结起来,带来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植树问题总结1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到了,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了进一步了解树木的作用,我们在3月12日,在幼儿园内举行了“你来,我来,大家来,共创绿色幼儿园”的活动。
首先,我们通过图片给孩子讲解了植树的好处,如:植树可以减少噪音,植树可以防风防沙,减少水土流失,可以控制气候,维持生态平衡,此外,树木还是自动的调温器,天然除尘器,氧气制造厂、细菌的消毒站等等,虽然孩子有的还不是很明白但是在他们的心里,已经知道了种树有很多的好处。
对于小班的孩子,我们安排了他们在校园内的树浇水、松土、修枝——给树挂牌,与小树合影,小树比比高——和“树姐姐”(扮演)做游戏。
通过我们植树节的这次活动,孩子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得到了很好的提高,我们已将“环保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位孩子的心中。
而我们的家长们也通过和孩子的共同体验更加的关注绿化、环保的问题。
植树问题总结2我校积极响应20xx年创模、创森及xx保护的有关文件精神,在20xx年3月12日植树节来临之际,全校以班为单位举行了一次“我为班级添绿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
3月12日,各班的学生一大早就捧着自己在家中精心绘制的关于“植树节的来历”、“植树与环保”、“xx植物介绍”为主题的儿童画、手抄报交到了老师手中,各班班主任选出了优秀作品张贴于本班德育园地,营造绿化氛围。
还有的学生呼吁同学们将绿色带进班级,营造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大家都积极主动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植物,精心装扮教室,细心的老师们为了让植物能在教室茁壮成长,还让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带的植物的生活习性。
通过此次活动,加深了我校师生的环保意识,大家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为了美化我们的校园,也为了美化我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植树问题总结33月12日是一年一度的植树节,为了让幼儿了解树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培养从小爱护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主动参与植树节的相关活动,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感受美化环境的意义,激发爱幼儿园、爱社区的情感,我们在3月12日,组织孩子们开展“我和大树一起长”的植树节爱树护树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一)幼儿通过“绿色家园从我做起”——我为校园添点绿活动每班在走廊上创设绿色植物角,通过每天的浇水、观察、记录,让孩子了解花卉的生长过程。
数学作文教学案例及评析我们去植树——作文和数学整合编写案例【学习内容】人教版第八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学习目标】学科目标: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文目标:能认真记录自己在植树问题上的发现、思考、疑惑,或真实再现课堂情景,理清学习的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课堂情景】一、问题情景:南教学楼到操场的有一段20米的小路,学校打算在小路一侧种树。
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方案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二、发现规律:讨论交流,大家怎么说的,课堂气氛如何,最后达成什么结论。
三、应用规律1.基础练习:如果在我校操场的一侧种树,如果每隔8米种一棵,需要多少棵?2.联系生活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像植树问题的现象有很多,你能举例吗?3.分层练习A组:一根10米长的木头,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需要多少分钟?B组:同学们布置教室,挂了6只红灯笼,再在每两只红灯笼中间挂了2只黄灯笼,一共挂了几只黄灯笼?(1)选择一题,独立解题。
(2)找好朋友或者选择同样题目的小伙伴交流。
(3)集体交流。
【习作指导】这是一节有趣的数学课,也是一节很实用的数学课。
我们为什么要学数学?今天的课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学数学不是玩数字游戏,一会儿加一会儿减,把数字倒来倒去,其实每一个数字都是有意义的,我们学数学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
这节课解决的是植树问题,把抽象的数学还原为真实的生活,为我们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那么我们怎么来写这次的数学作文呢?首先,我们要确定写作的内容。
每一个同学在这节数学课上关注点不同,收获也不一样,感兴趣的内容也不可能相同,有的关注老师的讲解,老师怎么引出问题,怎么教同学解决问题,课堂上老师的语言、动作及对同学的指导帮助;有的心思不在课堂,只想着自己到公园,看见一棵棵翠绿的树,用自己幼小的手抚摸它们,并亲自种了一棵树;还有的一直记住和同桌讨论的情景,围绕植树棵数加一减一,争论得面红耳赤;不少的同学对设计植树方案情有独钟,植什么树,要植多少,怎么植,怎么开展植树活动,当家作主,热情高涨;还有的由植树问题想到楼梯问题、排队问题等,兴趣盎然;或者我们还可以就一个植树问题的具体解答过程,一一再现我们的思考,理清我们的解题思路,这也是不错的作文内容。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4篇)数学,不只是看懂书上生硬的数学符号,不只是学会书上千篇一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这个大教室里,学习实践,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书本上的知识。
以下是植树问题数学小,欢迎阅读!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1这一星期,我们都一直在学习植树问题,我感到有一点难。
不过,通过学习越来越简单了。
植树问题分三大类:1、两端都栽。
生活中上楼、排队、插旗,都是和两端都栽树相同的。
2、两端都不栽。
生活中在两棵树之间栽植物,就是运用了这个方法的。
3、一端栽。
生活中,封闭图形在边上种树或摆方阵就是这种情形。
别看只有三个大类,可里边的问题可多着呢,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每小条都有,比较复杂,有些还不好记。
这个单元知识点,我有的明白,有的不明白。
如:优化练习册上71页最后一道题不明白。
(120+45)×2=330(米),求出了周长,330÷3=110(根),求出了棵数,但为什么不减掉四个角上的重复的一棵呢?我到家问妈妈,妈妈让我多读了几遍,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不给我讲,而让我多读题,读到第五遍我发现:题目光说长120米,宽45米,但没有说地基是什么形,就不用减4了。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这就是为什么要多读题的原因了。
植树问题数学小日记2上周我学习了植树问题,植树问题分为3节课,讲了3部分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树。
有关两端都种的问题比如: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
这条道路有多长?这部分我掌握的不错。
第二种情况:一端种,一端不种,间隔数=棵树。
有关一端种的问题比如:一个圆形水池周长36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这种题目比较简单,只需用36÷3就行。
我想提醒大家有一种题目是让在正方形花池上摆花,每一边摆4盆,每个角上都要有一盆花,一共要摆几盆花?这种题目要先用4×4,然后再-4,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要-4,因为-4是有4盆花重复了,所以要-4。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植树问题》心得体会11月4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智慧教室创新教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教学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而智慧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适度改编。
原教材例题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改编成“城区路面改造,为了更加美化绿化,园林工人在全长为1000米的城区道路的一边植树”;2.亲历思想。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原来的问题。
3.建构模型。
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画图、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生活运用不断强化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而智慧教室软件正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导语】植树造林不仅可以绿化和美化家园,同时还可以起到扩大山林资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调节气候、促进经济发展等作用,是一项利于当代、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
为了保护林业资源,美化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实际情况设立了植树节,如印度每年7月第一周为植树节;朝鲜每年4月6日为植树节;泰国把国庆节定为植树节;菲律宾每年9月第二个星期六为植树节……2020年的植树节快到了,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有关植树的日记大全(一)今天,我早早的就起床了,晨读以后,爷爷对我说,和我一起去植树吧!我们准备了锄头、桶子、水瓢,我兴高采烈地和爷爷、妈妈来到屋前不远处的草地里。
首先,爷爷拿着锄头挖了一个坑,我小心翼翼地将树苗移入坑里,爷爷再用泥土把它压紧,这时妈妈从池塘边提了一桶水过来,我赶紧跑过去帮忙,我舀了一瓢水在树苗的周围洒了一圈,然后又从上往下浇下来,这时,一阵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我仿佛看到了果实累累的橘树。
我们又在不远处分别栽下了2棵橘树苗,我问爷爷什么时候才能长出大橘子呀,爷爷说,至少要四五年呢!我对爷爷说:“以后放学回家,我都要过来看看,好好的保护它们,让它们快快长大,结出又红又甜的橘子,让小区的人都来品尝。
”爷爷点了点头,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小鸟在我们周围欢快的唱着歌,我也高兴的拍手跳起来,今天真是个难忘的日子!有关植树的日记大全(二)“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暖洋洋的太阳换醒了沉寂已久的大地,各种植物享受阳光,竟相开放。
初春的早晨乍暖还寒,我和爸爸带上工具去南部山区植树,来到目的地——菠萝峪景区。
这里已是人声鼎沸春意盎然。
水桶,镐,锨,铲这些我以前从没有摸过的工具全都带来了。
领了树苗来到了土丘旁爸爸拿着镐向地里砸去,我很好奇也想试一试,就接过镐使劲向地里砸去差点砸到我的脚我惊慌地躲开,没想到这笨笨的东西竟如此厉害。
爸爸笑了笑轻轻地拍了拍我的额头:“你还小,长大就行了。
观《植树问题》心得体会5则范文第一篇:观《植树问题》心得体会观吴正宪《植树问题》心得体会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
他利用一个图,揭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体现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
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思考的时间。
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教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带领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馈,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
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
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
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探讨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
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则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
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
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回答,这样其他孩子也慢慢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
并多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
数学日记植树问题一百字Planting trees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environment, but it also helps to improve our health and well-being. 植树不仅对环境有益,还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健康和福祉。
Trees absorb carbon dioxide and release oxygen, which helps to purify the air we breathe. 树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有助于净化我们呼吸的空气。
When we plant trees, we are contributing to the fight against climate change and helping to create a more sustainable world. 当我们植树时,我们正在为抗击气候变化做贡献,帮助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世界。
In addition to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planting trees also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our mental health. 除了环境效益外,植树还对我们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
Spending time in nature and engaging in activities like planting trees can reduce stres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在大自然中度过时间并参与植树等活动可以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
The act of planting a tree can also give us a sense of purpose and connection to the earth. 植树的行为也可以让我们有一种使命感并与地球建立联系。
我学会了解植树问题作文如何点题作文一
《我学会了解植树问题》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最近学会了一个超有趣的知识,那就是植树问题。
有一天,老师带我们去校园的小花园里,说要给我们讲讲植树的小秘密。
老师在一条小路旁,插上了一些小木棍,然后问我们:“如果这条路有 10 米长,每隔 2 米种一棵树,能种几棵呀?”一开始,我可迷糊啦,这可怎么算呢?
后来老师告诉我们,如果两头都种,树的数量就比间隔多 1。
就像这条路,10 米长,每隔 2 米一个间隔,一共有 5 个间隔,那能种6 棵树。
要是只种一头,树的数量就和间隔一样多。
要是两头都不种,树的数量就比间隔少 1。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回到家,我还考了爸爸妈妈,他们都夸我聪明呢!现在我可喜欢研究这种植树问题啦,觉得特别有意思。
作文二
《我学会了解植树问题》
小伙伴们,我要和你们分享一件特别好玩的事儿,就是我学会了解植树问题啦!
前几天,我们上数学课,老师讲了植树问题。
开始我还不太懂,心里直犯嘀咕:种树有啥难的,还要专门学?
老师举了个例子,说在一条 20 米长的河边,每隔 5 米种一棵柳树,问一共要种几棵。
我想啊想,还是想不出来。
老师笑着说:“咱
们画图看看。
”这一画呀,我恍然大悟。
原来 20 米分成 5 米一段,可以分成 4 段,要是两头都种,就要种 5 棵。
从那以后,我就喜欢上了这种有趣的问题,还经常自己给自己出题呢。
你们也快来试试吧!。
数学植树日记优秀3篇一天的时间眼看就要结束了,在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何不趁现在赶紧写一篇日记。
快来参考日记是怎么写的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本文是编辑帮大家整编的数学植树日记优秀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植树日记字植树日记字篇一三月六号上午,市民广场格外的`热闹,因为我们台州晚报的小记者们在家长的陪同下,带着植树工具准备在这大干一场。
虽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雨,可一点也淋不灭我们植树的热情,大家兴致勃勃地等着树苗地运来。
没过一会儿,卡车把树苗运来了。
大家有秩序地领来了小树苗。
我和陆佳妮、吴振宇、楼栩榛为一组,广场的东北角是我们的“战场”,妈妈们也主动加入了进来,我们以母子、母女亲子型为小组。
大家说干就干,有的扛树苗,有的挖坑,有的小心把树苗栽进坑里。
“哎,轻点,别弄对树根。
”“培土要看着点,别擦伤树皮。
”“扶正点,别让它歪斜。
”我们互相提醒着,每栽一棵都这样,真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了。
这时,雨也下的更欢了,省了浇水这道程序了,可我们个个也淋成了“落汤鸡”,变成了“小猴泥”,干劲十足的我们才不管呢!看看楼栩榛,简直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时,我和妈妈的这组却遇到了小麻烦,因为雨下大了,水坑积水越来越多,可我的力气小,培土速度慢,一下子水漫上来了,妈妈当机立断,马上和我调换工作——我扶树,她培土。
果然,力气大的妈妈,三两下就把坑给填满了,乐得我笑的合不笼嘴。
经过一个上午的苦战,一棵棵小树苗在广场的草地上扎下了根,吴征宇、楼栩榛他们拍手笑了,我和陆佳妮轻轻地抚摸着小树苗说:“小树苗啊,小树苗,”你们沐浴着春天的阳光,快快长大吧,长得枝叶繁叶茂,郁郁葱葱,为祖国的明天撑起一柄柄打大伞。
青青的草地蓝蓝的天,想必是大家较向往的生活吧。
以前有句话叫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让我们行动起来,植树造林,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一片蓝天碧草吧!植树节这天,我和爸爸妈妈踏着轻快的步伐,来到植树点——漩门二期。
哟,植树的人可不少,男女老少,不约而同地齐聚在此处,为全世界人民的眼里多添一份绿色。
植树问题的总结植树问题的总结「篇一」常见题型:(1)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4km,相邻两站之间都是1km,一共要设(15)个车站。
相当于两头都种树的植树问题,树的数量比间隔数量多1间隔为:14÷1=14(个)设站数量:14+1=15(个)(2)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960m,在它一侧等距摆放着31个垃圾桶(两端不放),每个垃圾桶间间距(30)m。
相当于两头都不种树的植树问题,树的数量比间隔数量少1间隔为:31+1=32(个)间距为:960÷32=30(m)(3)在一条3千米的公路两旁,每隔50米立1根路灯杆(两端都立),需要立(122)根。
相当于两头都种树的植树问题,树的数量比间隔数量多1另外,在路的两边种树,树的数量要×2间隔为:3000÷50=60(个)一旁的灯杆数:60+1=61(根)两旁的灯杆数:61×2=122(根)(4)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150米,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1盏灯,一共需要装(10)盏灯。
相当于围着封闭图形栽树,树的数量与间隔数相同150÷15=10(盏)(5)笔直的跑道一面插51面小旗,它们的间隔是2m,现在要改为只插26面小旗(两端旗子不动),间隔应改为(4)m。
题目中说了两端有旗子,所以这是相当于两头都种树的植树问题,树的数量比间隔数量多1开始的间隔:51-1=50(个)跑道长:50×2=100(m)变化后的间隔:26-1=25(个)间隔应改为:100÷25=4(m)(6)在公园一条长240米的小路的一侧,两端各有一株桃树,在两株桃树之间等距离地种24棵月季花,每两株月季花相隔(9.6)m。
题目中说小路的两端是桃树而不是月季花,所以这是相当于两头都不种树的植树问题,树的数量比间隔数量少1间隔:24+1=25(个)间隔长:240÷25=9.6(m)(7)在两栋相距150米的大楼之间种树,每隔2.5米种1棵,可以种(59)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教学随笔《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
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
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
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
直接例题导入,引导学生可以画图模拟实际栽树,并演示画图栽树的过程,由于我把例题的数据改大了,因此在模拟实际画图时发生了矛盾,数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画下来或是太麻烦、太浪费时间了,就此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思想,让学生自主选择短距离的路用画图的方式得出结果。
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日记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处处蕴含着数学的影子,植树节快到了,关于植树数学问题的又有哪些呢?以下是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日记,欢迎阅读!
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日记1
那儿,我就被那里的景色迷住了:缤纷的花朵,绿油油的小草,五彩的小鸟在飞翔、在歌唱......这时老师说话了:"同学,这条路长100米,每隔5米栽一棵树,头尾都栽,大家算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呀?算好就快点儿开始吧!"
老师的话让我们大伙儿瞠目结舌。
这是让我们植树啊还是让我们做数学题呀?!废话少说,赶快算一算吧!
我对这道题进行了分析:"首先,100米是这条路的总长,5米是它的间隔数。
总长除以间隔数,求出来的是什么?对了,就是棵数。
可是头尾都种,应该再加上1,不可能让它头种尾不种吧?所以,这个算式应该是:
100÷5+1=21(棵)"
这时,马大哈XXX说话了:"太好了,那我们快点儿开始吧!"
我说:"你错了!不能这样算!应该再乘以2。
"我看他们迷惑不解的样子,又分析起来:"刚才算出的只是一边种的棵数,乘以2,是因为不可能只种一边。
大家明白了吗?这个算式应该
是
(100÷5+1)×2=42(棵)"
同学们恍然大悟。
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日记2
20xx年06月06日星期六天气:阴
数学,不只是看懂书上生硬的数学符号,不只是学会书上千篇一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这个大教室里,学习实践,懂得如何运用那些书本上的知识。
一天,妈妈带我来到一栋25层的大楼里。
坐电梯时,妈妈问我:"如果我俩从1楼开始比赛爬楼梯,当你爬到9楼时,我刚爬到5楼,照这样的速度,你到顶楼时,我在几楼?"听了这个问题,我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总感觉在哪里听到过类似的问题,但一时半会儿又想不起来。
于是,我的脑袋开始飞快地转动起来:25层的大楼应该有24层楼梯,我到9楼时,应该爬了8层楼梯,妈妈爬到5楼时,应该爬了4层楼梯......突然,一道光从我的脑海中闪过,这不就是植树问题吗?
我仿佛看到成功在向我招手。
我嘴角一扬,说到:"这其实是一道植树问题,由题中的信息可以列出算式,25-1=24(层),9-1=8(层),5-1=4(层),发现我的速度刚好是你的2倍;所以用24÷2=(层),说明我到顶楼时,你爬了层楼梯,这是你爬的层数,还要用+1=13。
所以,我到顶楼时,你应该在13楼。
"
妈妈欣慰地笑着说:"真不错,完全正确!我还以为你把从前学过的知识又还给老师了呢!"我挠了挠头,脸上泛起了淡淡的红晕。
数学知识需要经常巩固,以便以后用来解决大问题。
关于植树问题的数学日记3
上周我学习了植树问题,植树问题分为3节课,讲了3部分情况。
第一种情况:两端都种,间隔数+1=棵树。
有关两端都种的问题比如:在路的一侧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从起点到终点共插了10面。
这条道路有多长?这部分我掌握的不错。
第二种情况:一端种,一端不种,间隔数=棵树。
有关一端种的问题比如:一个圆形水池周长36米,每隔3米放一盆花,一共放了多少盆花?这种题目比较简单,只需用36÷3就行。
我想提醒大家有一种题目是让在正方形花池上摆花,每一边摆4盆,每个角上都要有一盆花,一共要摆几盆花?这种题目要先用4×4,然后再-4,大家肯定会问,为什么要-4,因为-4是有4盆花重复了,所以要-4。
大家见到这种题目时,一定要记住-4。
第三种情况:两端都不种,间隔数-1=棵树。
有关两端都不种的问题比如:一根木料,要锯成4段,每锯开一处用5分钟,全部锯完要几分钟?这部分我掌握的也不错。
不过,我提醒大家,如果见到上楼这种题目,假设说从1楼上到4楼,上一层走10台阶,那上到4楼走几台阶?我们要先用4-1,因为-1是1楼不
用上,所以只需要上3层,然后再进行下一步计算。
这就是我学到的植树问题。
推荐阅读:2020小学五年级数学日记写作指导小学的数学日记六年级数学日记寒假小学生数学日记100字范文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日记五年级数学日记【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