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实验室诊断共34页
- 格式:ppt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17
梅毒的实验室诊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解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教材选用的是《临床实验室诊断学》的第10章,内容涵盖了梅毒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梅毒的病原学特点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2. 掌握梅毒的临床表现,能识别不同阶段的梅毒。
3. 学会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测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梅毒的病原学特点、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诊断方法。
难点: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的操作技巧,血清学检测的原理及结果解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诊断学教材、显微镜、玻片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梅毒患者的临床图片,让学生了解梅毒的严重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病原学特点:讲解梅毒螺旋体的形态、结构及生长条件,引导学生掌握梅毒的病原学特点。
3. 临床表现:分析不同阶段梅毒的临床症状,让学生能识别梅毒的不同阶段。
4. 实验室诊断:详细讲解暗视野显微镜检查的操作步骤,血清学检测的原理及方法。
5.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梅毒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让学生学会解读检查结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行分析一些梅毒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将梅毒的病原学特点、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系统梳理,便于学生复习。
8. 作业设计:(1)简述梅毒的病原学特点。
(2)列举梅毒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
(3)分析一份梅毒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六、作业答案1. 梅毒的病原学特点:梅毒螺旋体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形态为螺旋状,长度约为0.20.3μm,直径约0.1μm。
它能在人体内长期存活,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等途径传播。
2. 梅毒的临床表现:早期梅毒表现为硬下疳、梅毒疹等;中期梅毒可侵犯心脏、神经系统等重要器官;晚期梅毒则表现为后天性梅毒,如脊髓痨、主动脉瘤等。
诊断方法包括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血清学检测等。
一、梅毒分类诊断标准(一)一期梅毒的诊断标准。
1、病史:有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2、临床表现:具有符合相应特征的硬下疳、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3、实验室检查:硬下疳组织渗出液或淋巴结节穿刺液:TP暗视野检查阳性;或RPR(或TRUST)阳性和TPPA(或TPHA或TP-ELISA)阳性。
同时符合1、2、3为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1、2,以及实验室检查RPR(或TRUST)阳性,未做TPPA(或TPHA或TP-ELISA或TP暗视野检查)或结果为阴性的为疑似病例。
(二)二期梅毒的诊断标准1、病史:有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或输血史。
2、临床表现:病期2年内,多为无症状性、暗红色、符合相应特征的多形性皮损,尤其掌趾部位的暗红斑或鳞屑性丘疹,也可出现其它损害(关节、眼、内脏等)。
3、实验室检查:皮损如扁平湿疣、湿丘疹、粘膜斑等:TP暗视野检查阳性;或RPR(或TRUST)阳性,同时TPPA (或TPHA或TP-ELISA)阳性。
同时符合1、2、3为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1、2,以及实验室检查RPR(或TRUST)阳性,未做TPPA(或TPHA或TP-ELISA)的为疑似病例。
(三)三期梅毒的诊断标准。
1、病史:有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或输血史或一、二期梅毒史。
2、临床表现:病期2年以上。
有如下特征中的任一项表现,包括皮肤黏膜损害如结节梅毒疹、树胶肿,上腭、鼻中隔等穿孔性损害;骨、眼损害,其它内脏损害;神经梅毒;心血管梅毒。
3、实验室检查:RPR(或TRUST)阳性,同时TPPA (或TPHA或TP-ELISA)阳性;或脑脊液检查:WBC≥10×106/L,蛋白>500mg/L,并排除其它引起这些异常的原因。
或三期梅毒组织病理变化。
同时符合1、2、3为确诊病例。
同时符合1、2,以及实验室检查RPR(或TRUST)阳性,未做TPPA(或TPHA或TP-ELISA)脑脊液检查或组织病理检查的为疑似病例。
(四)隐性梅毒的诊断标准。
梅毒实验室诊断标准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需要依靠实验室检测来进行确诊。
梅毒实验室诊断标准是指在临床诊断中,通过实验室检测方法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梅毒。
本文将介绍梅毒实验室诊断的标准和方法,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梅毒患者。
1. 血清学检测。
梅毒的血清学检测是目前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之一。
常见的血清学检测包括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和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主要包括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检测和非特异抗体检测,其中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检测包括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MHA-TP)和梅毒螺旋体血清凝集试验(FTA-ABS)等。
非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则包括非梅毒螺旋体特异抗体检测和非特异抗体检测,如梅毒螺旋体抗原检测和梅毒螺旋体DNA检测等。
2. 直接检测。
除了血清学检测外,梅毒的直接检测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直接检测包括梅毒螺旋体的显微镜检查、组织培养和核酸检测等。
其中,梅毒螺旋体的显微镜检查是通过显微镜观察患者体液或病变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是一种直接而快速的诊断方法。
组织培养则是将患者体液或病变组织进行培养,以寻找梅毒螺旋体的生长。
核酸检测则是通过PCR等方法检测患者体液或病变组织中的梅毒螺旋体DNA,是一种高度敏感和特异的检测方法。
3. 其他检测方法。
除了上述的血清学检测和直接检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用于梅毒的诊断,如梅毒螺旋体的免疫组化检测、蛋白质多肽检测和生物传感器检测等。
这些方法在梅毒的诊断中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总结。
梅毒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通过血清学检测、直接检测和其他检测方法来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梅毒。
这些实验室诊断方法各有优势和局限性,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综合判断,以提高梅毒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希望本文对临床医生在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面有所帮助,提高对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梅毒实验室诊断之宇文皓月创作梅毒的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有显微镜检查法和血清学检测法。
一、显微镜检查法(一)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基来源根基理】梅毒硬下疳、扁平湿疣、黏膜斑等皮损的渗出液涂片,以及淋凑趣穿刺液涂片等,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光线从聚光器的边沿斜射到涂片上的梅毒螺旋体而发出亮光,从而可根据其特殊形态和运动方式进行检测。
【仪器资料】1.暗视野显微镜。
2.钝刀(刮勺)、载玻片、盖玻片、注射器具、无菌生理盐水。
【标本收集】1.皮肤黏膜组织液:无菌生理盐水浸湿的棉拭子擦去皮损概况的污物,钝刀轻刮、挤压皮损表层,取渗出液与预先滴加在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混合后加盖玻片镜检。
2.淋巴液:无菌操纵下穿刺淋凑趣,注入生理盐水并反复抽吸2~3次,取少量的淋巴液直接滴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镜检。
【操纵步调】1.加镜油:在暗视野显微镜的聚光器上滴加镜油。
2.聚光:将标本玻片置载物台上,上升聚光器使镜油接触载玻片底面。
3.镜检:在镜下观察,寻找有特征形态和运动方式的梅毒螺旋体。
【结果判读】梅毒螺旋体在暗视野显微镜镜下表示为纤细、白色、有折光的螺旋状微生物,长5~20m,直径小于0.2m,有6~12个螺旋,具有旋转、蛇行及伸缩等三种特征性的运动方式。
暗视野显微镜下发现有上述特征的螺旋体为阳性结果。
【结果陈述】1.阳性:见到上述特征的梅毒螺旋体。
2.阴性:未见到上述特征的梅毒螺旋体。
【临床意义】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阳性,可确诊梅毒。
2.螺旋体检查是诊断早期现症梅毒的最好方法,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性病实验室必备项目之一。
3.如未见到梅毒螺旋体,其实不克不及排除患梅毒的可能性,应复查和血清学检查。
【注意事项】1.取材时尽量防止出血,以免影响镜下观察。
2.取材后应立即置暗视野显微镜下观察。
3.镜下观察时应注意与其他螺旋体相鉴别。
(二)镀银染色检查【基来源根基理】梅毒螺旋体具有亲银性,可被银溶液染色,从而可以在镜下观察到梅毒螺旋体。
【仪器资料】1.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