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期末重点复习精品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5.19 MB
- 文档页数:50
新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水1、水是一种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之中。
冰是一种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的雪也是固态的冰。
2、测量水温的方法:手拿温度计的上端,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在液面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3、水沸腾的温度是100℃,沸腾过程中水温保持在100℃不变。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会大大增加。
4、使用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熄灭酒精灯时要用灯帽盖灭,不能用嘴吹。
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想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很烫,不能用手触摸。
5、水温在0℃或0℃以下,水就会结冰,体积增大。
同样,当温度上升到0℃以上,冰就会融化成水,体积减少。
6、固态的冰、液态的水、气态的水蒸气,是水的三种存在形态,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在一定条件下,冰、水、水蒸气可以互相转化。
7、能够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有很多,如白糖、红糖、食盐、小苏打、碱、味精等,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通过对比实验,我们知道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比小苏打溶解的要多。
8、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常用的方法有搅拌、加热、碾碎。
9、食盐和沙混合在一起,我们利用水,通过过滤和蒸发的方法能将食盐与沙分离。
10、与水一样,生活中很多物质的大小、形状、颜色改变后,还是原来的物质。
11、生活中大部分物质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压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乒乓球中的空气受热膨胀会把乒乓球顶回原形。
12.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干了、湿的手干了是由于水蒸发了。
13.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等等。
14.我们可以用加热、加快空气流动的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
15.冰融化的时候,周围的温度会随着降低,因此,炎热的夏天,人们可以用冰块降温。
16.木屑和铁屑混合在一起,我们可以用磁铁进行分离,也可以先倒人水中,再把浮在水面的木屑分离开来,再把水过滤分离得到铁屑。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植物的生活需求。
2. 《动物的生活与适应》:动物的生活习性、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动物的运动方式。
3. 《空气与呼吸》:空气的组成、呼吸系统的构成、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
4. 《水的三态与循环》:水的三态、水的循环过程、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5. 《力的作用与简单机械》:力的概念、简单机械的原理、力的作用效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动物、空气、水和力的基本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的生长过程、动物的生活适应、空气与呼吸、水的三态与循环、力的作用与简单机械。
2. 教学重点: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动物的运动方式、呼吸系统的构成、水的循环过程、简单机械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图、动物模型、呼吸系统模型、水的三态演示仪器、简单机械实验器材。
2. 学具:学生用植物观察记录表、动物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单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活动或现象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
3. 演示:利用教具进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或观察,巩固所学知识。
5. 交流: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讨论,教师点评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生长过程:种子→幼苗→成熟植物主要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2. 动物的的生活与适应:生活习性:捕食、繁殖、迁徙、共生运动方式:爬行、行走、跳跃、飞行3. 空气与呼吸:空气组成: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呼吸系统:鼻腔、喉、气管、支气管、肺4. 水的三态与循环:三态:固态(冰)、液态(水)、气态(水蒸气)水循环: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5. 力的作用与简单机械:力的作用:推、拉、提、压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植物观察记录表: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和特点。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1. 我们身边的科学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2. 动物与植物认识动物和植物动物和植物的特征3. 空气与水空气的性质水的奥秘4. 声音与光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光的传播与现象5. 磁铁与电磁铁的性质与应用电的基本概念与电路二、教学目标1. 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2. 认识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特征,了解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 掌握空气与水的性质,提高环保意识。
4. 理解声音与光的传播原理,培养探索自然现象的能力。
5. 了解磁铁与电的基本概念,为学习更深入的物理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磁铁的性质与应用电的基本概念与电路2. 教学重点:动物和植物的特征空气与水的性质声音与光的传播原理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展示:动植物标本、磁铁、电路元件等演示实验器材:声音传播实验器材、光学实验器材等2. 学具:动植物观察记录表实验报告册彩色笔、剪刀、胶水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本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身边的科学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举例说明。
5. 随堂练习:学生观察身边的动植物,填写观察记录表。
6. 知识巩固: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理解空气与水的性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内容:章节重点知识框架2. 板书形式: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知识结构。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描述它们的特点。
收集有关空气和水的资料,讨论它们的性质。
2. 答案:动植物特点描述准确,语言表达清晰。
资料收集全面,能正确阐述空气和水的性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科学小实验,探索更多科学奥秘。
推荐相关书籍和网站,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完整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
本册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分别为《我们周围的环境》、《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长与变化》、《人体的奥秘》。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环境》中的第1课时《地球上的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作用,认识到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作用,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难点: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图片、视频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张干旱地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个地方会干旱?水对于这个地方的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2. 自主学习:让学生翻到教材第4页,阅读“地球上的水”这一部分内容,并完成课后练习第1题。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于水资源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是如何节约用水的。
4.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重点讲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和作用,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5. 实践操作: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水资源保护的视频,并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
六、板书设计地球上的水分布: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作用:滋润大地、养育万物、人类生活必需保护: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第1题:列举三种节约用水的做法。
答案:关闭水龙头、使用节水洁具、一水多用等。
2. 课后练习第2题:写一篇关于水资源保护的小短文。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干旱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水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保护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水资源保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于水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意义还不够清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2教科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知识要点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三年级《科学》上册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植物一、我看到了什么1、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看到过什么?树瘤l iú、果实、小动物、鸟巢cháo、小草、藤téng蔓màn。
2、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3、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4、观察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信息,观察会使我们发现大树原来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
二、校园的树木1、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2、观察一棵树的顺序是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方法有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叶的气味、看果实、拓t uò印树皮、捡拾果实和树叶等。
3、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树的相同之处:它们都长在泥土里,都需要阳光、水,都有木质的树干,一般是多年生的。
树的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结的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4、拓t uò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tū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三、大树和小草1、我国常见的四种小草:狗尾草、黄花酢cù浆草(别名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
2、狗尾草是一年生杂草,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3、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4、我知道树是木本植物:柳树、杨树、松树、榆树、桃树、苹果树5、草本植物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玉米、小麦、向日葵。
6、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7、大树的特点:长在土壤里,需要阳光、水分,植株高大,茎粗、很硬,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多年生寿命长,是木本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