镁合金材料工艺
- 格式:docx
- 大小:21.91 KB
- 文档页数:7
镁合金生产工艺流程
镁合金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材料准备、熔炼制备、浇铸成型、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环节。
首先,原材料准备。
镁合金的主要原材料是镁及其合金中的其它金属元素,包括镁粉、纯镁、锌、锰、铝等。
这些原材料需要经过矿石选矿、粉碎筛分等步骤,保证原材料的纯度和粒度,以便后续的熔炼制备。
其次,熔炼制备。
将准备好的原材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然后放入电炉或真空炉中进行熔炼。
熔炼时需要控制熔炼温度、熔炼时间和气氛成分等参数,以保证熔炼获得的合金成分符合要求。
然后,浇铸成型。
将熔融的镁合金倒入模具中,经过凝固和冷却,使其形成所需的工件、铸件或半成品。
浇注时需要避免气体和杂质的混入,以及温度的过快或过慢,以免引起缺陷和变形。
接下来,热处理。
这一步骤用于改善镁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包括固溶处理、时效处理和变形热处理等。
固溶处理用于溶解合金中的析出相,提高合金的塑性和韧性;时效处理用于产生弥散弱化相,提高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变形热处理用于通过塑性变形和热处理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善合金的组织和性能。
最后,表面处理。
根据具体需求,镁合金的表面可以进行防腐
蚀处理、电镀、喷涂、阳极氧化等。
这些处理可以提高镁合金的耐蚀性、外观质量和装饰效果,从而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总之,镁合金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材料准备、熔炼制备、浇铸成型、热处理和表面处理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控制工艺参数,以确保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镁合金产品。
(完整版)镁合金压铸工艺镁合金压铸工艺(完整版)概述镁合金压铸是一种常用的金属加工方法,适用于生产各种复杂形状的镁合金零件。
本文档将介绍镁合金压铸工艺的完整过程。
原材料镁合金压铸的原材料主要是镁合金。
镁合金具有低密度、高强度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因此在航空航天、汽车和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模具设计在镁合金压铸过程中,模具起着关键的作用。
合理的模具设计可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模具应考虑产品形状、尺寸和冷却系统等因素。
铸造工艺1. 预热模具:在进行镁合金压铸之前,需要将模具进行预热,以提高铸造品质和延长模具寿命。
2. 熔化镁合金:将镁合金加热至熔点,形成液态金属。
3. 液态金属注入模具:将液态镁合金迅速注入预热的模具中,填充模具腔体。
4. 压力施加:通过压铸机施加高压,使液态金属充分填充模具腔体,并确保产品的致密性和表面平整度。
5. 冷却固化:待金属冷却固化后,取出模具中的镁合金零件。
加工和表面处理冷却固化后的镁合金零件需要进行加工和表面处理,以达到设计要求和外观要求。
加工过程可以包括切割、打磨、钻孔等操作。
表面处理可以采用喷涂、阳极氧化等方法。
质量检验镁合金压铸工艺中,质量检验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质量检验可以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测量、力学性能测试等。
通过质量检验,可以确保产品达到设计要求和客户需求。
结论镁合金压铸工艺是一种高效的金属加工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合理的工艺设计和严格的质量检验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希望本文档对了解镁合金压铸工艺的完整过程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张三, 镁合金压铸工艺研究, 《金属加工》, 2018.。
镁合金锻造工艺特点1.坯料准备镁合金锻造用原材料主要有铸锭和挤压棒材,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挤压棒材,仅在锻造大型模锻件时,才采用铸锭作为原材料。
为提高可锻性,铸锭锻前应进行均匀化退火,以改善其塑性。
镁合金挤压棒材的特点是塑性好,但其机械性能的异向性较铝合金挤压棒材严重,这是由于在挤压过程中,除形成纤维组织外,密排六方晶格脆的基面逐步转向与挤压方向重合而造成的。
为了获得机械性能均匀的锻件,挤压棒材应尽可能减少机械性能异向性,为此铸锭于挤压前应进行均匀化退火,并要增大挤压时的变形程度。
镁合金下料可在圆盘锯或车床上进行,而不采用剪床下料,以防在切口处形成裂纹。
除MB2,MB15外,一般不推荐在热态下剁切。
铸锭在锻前应进行表面机械加工,对坯料或棒料也应检查并消除表面缺陷,以防在锻造中发生开裂。
MB15挤压棒材常常带有粗晶环,锻前应进行扒皮。
由于镁屑易燃,下料速度应缓慢。
切削时不用润滑剂和冷却液,以防镁屑燃烧和毛坯受到腐蚀。
切屑要单独存放,工作场地要清洁,以防烟火和爆炸。
2.锻前加热镁合金的加热方法与铝合金的基本相同。
镁合金有良好的导热性,任何尺寸的毛坯或铸锭均可不经预热而直接放入炉膛内加热。
但镁合金中的原子扩散速度慢,强化相的溶解需要较长时间,故实际采用的加热时间还是较长的。
加热时间可按每毫米坯料直径(或厚度)1.5~2min计算。
镁合金属于低塑性合金,其锻造温度范围比铝合金窄。
镁合金的锻造温度范围和加热规范如表25所示。
表25 镁合金的锻造温度范围和加热规范镁合金的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不仅影响合金的工艺塑性,而且还影响锻件锻后的组织和机械性能,这是因为镁合金没有相变重结晶,多数镁合金是不能通过热处理强化的。
如果加热温度过高、保温时间过长或加热次数过多,则再结晶愈充分且晶粒尺寸增大,使镁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降低,即产生软化现象(图39)。
这种晶粒长大及软化现象,不能靠随后的热处理来补救,所以必须严格控制锻造工艺。
镁合金加工能力简介
镁合金是一种轻质高强度的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在航空、汽车、电子、医疗器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与其他金属材料相比,镁合金的加工难度较大,需要采用特殊工艺和设备进行加工。
本文将简要介绍镁合金的加工能力。
一、铸造加工能力
镁合金可以通过压铸、注射成型、重力铸造等铸造加工方式进行加工。
其中,压铸是一种常用的加工方式,可以用于生产各种形状的零件,具有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等优点。
二、锻造加工能力
锻造是镁合金的另一种加工方式,可以用于生产高强度的零件。
常用的锻造方法包括挤压锻造、轧制锻造、拉伸锻造等。
锻造加工可以提高镁合金的强度和硬度,并改善其微观组织和机械性能。
三、切削加工能力
切削加工是一种常用的镁合金加工方式,包括车削、铣削、钻孔等。
切削加工可以生产出高精度的零件,但需要采取适当的切削参数和工具材料,以避免镁合金的易燃和脆性。
四、表面处理能力
镁合金表面易氧化和腐蚀,因此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保护其表面质量。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式包括阳极氧化、化学镀铬、电镀等。
综上所述,镁合金加工需要采用特殊的工艺和设备,但其具有轻量化、高强度、优异的机械性能等优点,将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镁合金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随着科技和工业的不断发展,材料科学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其中,镁合金材料是一种备受瞩目的高强度、轻质、环保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镁合金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一、镁合金材料的制备镁合金是由镁和其他金属元素合成的合金,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耐腐蚀性好等特点,常用于制造航空、汽车、电子、医疗等领域的零部件和器件。
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真空熔炼法真空熔炼法是一种制备高纯镁合金的方法,主要通过高温真空熔炼将镁和其他金属元素的混合物合成镁合金。
该方法制备的镁合金纯度高、含氧量低、杂质少,但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
2. 粉末冶金法粉末冶金法是一种材料制备方法,主要通过高能球磨或化学还原等技术将镁和其他金属元素粉末混合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压制成型。
该方法制备成本低、工艺简单、能够制备出各种形状的材料,但制备周期长、工艺参数难控制。
3. 氮化物反应法氮化物反应法是一种制备高性能镁合金的方法,主要通过将金属镁和氮化物在高温下反应制备成镁氮化物,之后通过还原反应获得镁合金。
该方法制备出的镁合金密度高、强度高、延展性好,但制备过程复杂、成本高,需要使用高温等特殊条件。
二、镁合金材料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能源消耗的重视,镁合金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逐步增加。
以下是镁合金材料常见的应用场景。
1. 航空领域航空领域对材料的高强度、轻质、抗疲劳等要求很高,镁合金正是符合这些要求的材料之一。
在飞机、直升机等飞行器的制造过程中,将镁合金用作机身结构材料、发动机外罩、支撑件等,能够大幅度降低整个飞行器的重量,提升飞行器的效率和性能。
2. 汽车领域镁合金也被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
在汽车制造过程中,将镁合金用作车身结构材料、发动机散热器、变速器壳体、制动器等部位,能够降低整车重量、提高车辆的燃油效率和动力性能,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3. 电子领域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对电子材料的性能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镁合金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优化镁合金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和优良的机械性能等特点,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以及电子设备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镁合金材料的制备方法及性能优化的相关研究。
一、镁合金制备方法镁合金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熔炼法、粉末冶金法和挤压工艺等。
熔炼法是将镁及其合金化元素加热至熔点,通过浇铸、压力铸造等方法制备成型。
粉末冶金法则是将镁合金粉末与合金元素粉末混合,经过压制和烧结等工艺制备成型。
挤压工艺是将镁合金坯料放入挤压机中,通过挤出模具塑性变形得到所需形状。
二、镁合金材料性能优化1. 合金元素控制镁合金的性能优化离不开合金元素的选择和控制。
添加适量的合金元素,如铝、锌、锰等,可以有效提高其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同时,通过调整合金元素的含量和配比,还可以优化材料的塑性、热处理响应等特性。
2. 热处理工艺热处理是一种常用的优化镁合金材料性能的方法。
通过调整热处理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和冷却速率等,可以改善材料的晶体结构、晶粒尺寸和组织均匀性。
常用的热处理方式包括时效处理、固溶处理和退火处理等。
3. 成形工艺成形工艺是对镁合金材料性能进行优化的关键环节之一。
采用适当的成形工艺可以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
常见的成形工艺包括挤压、轧制、拉伸和锻造等。
这些工艺在加工过程中可以显著改变材料的晶粒形貌和取向分布,从而得到优化的力学性能。
4. 表面处理表面处理是对镁合金材料性能进行提升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化学处理、电化学处理和改性涂层等。
这些方法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状态,提高材料的耐腐蚀性、摩擦性能和界面黏附性等。
5. 微观组织分析微观组织分析是评价镁合金材料性能的关键手段。
通过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测试设备,可以观察和分析材料的晶粒形貌、晶界分布和相组成等特征。
这些分析结果对于优化材料制备和性能改善具有指导作用。
三、镁合金材料的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轻质、高强度材料需求的增加,镁合金材料的应用前景广阔。
镁合金的生产工艺流程
《镁合金的生产工艺流程》
镁合金是一种重要的轻金属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
其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镁矿选矿、精炼、合金化和铸造等环节。
首先是镁矿选矿。
镁矿一般是以镁石和白镁矿为主要原料,通过挖掘、破碎、磨矿等步骤进行选矿,以获得含有较高镁含量的矿石。
接下来是精炼。
选矿后的镁矿需要进行精炼处理,主要包括熔炼、分离、提纯等步骤。
熔炼是将镁矿放入高温熔炼炉中,以将镁矿中的杂质分离出来,提高镁含量。
分离和提纯则是通过化学反应或其他方法,进一步提高镁的纯度。
在镁矿精炼后,需要进行合金化。
镁合金通常是通过在纯镁中添加其他金属元素形成的。
合金化一般通过熔炼、搅拌等方法进行,以获得具有特定性能的镁合金。
最后是铸造。
将合金化后的镁合金液态熔体浇铸成各种产品,包括板材、棒材、型材、铸件等。
铸造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压力和铸模等参数,以确保所铸成的产品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表面质量。
除了上述核心环节外,镁合金的生产工艺流程还包括原材料储
存、设备维护、环境保护等环节。
通过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可以确保镁合金的生产工艺流程稳定、高效,满足各种工业领域对于镁合金产品的需求。
镁合金生产工艺镁合金是一种重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的材料,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设备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镁合金的生产工艺。
镁合金的生产工艺一般可以分为原料准备、合金化、铸造和后处理四个步骤。
首先是原料准备。
镁合金的主要原料是纯镁和其他合金元素。
纯镁是通过电解纯化镁矿石制得的,因此需要采集镁矿石并进行精炼。
其他合金元素可以通过高温放炉和气相沉积等方法得到。
原料准备阶段还包括原料的筛选、研磨和称量等操作。
接下来是合金化。
合金化是指将纯镁和其他合金元素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形成镁合金的过程。
合金化可以通过熔炼、球磨和溶剂热等方法进行。
其中,熔炼法是最常用的方法。
熔炼时,将纯镁和其他合金元素放入熔炉中,加热到合金元素的熔点,使其溶解在纯镁中。
然后,通过搅拌等方法使合金元素均匀分布在纯镁中,形成均匀的合金液态。
然后是铸造。
铸造是将合金液态倒入模具中,经冷却和凝固形成固态镁合金的过程。
铸造可以分为压铸、重力铸造、连续铸造等多种方法。
其中,压铸是最常用的方法。
在压铸中,将合金液态注入铸造机中,通过高压和模具形成所需的零件。
铸造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以确保合金的完整性和质量。
最后是后处理。
后处理是对铸造后的镁合金进行机械加工和热处理,使其达到所需的物理和机械性能。
后处理可以包括修整铸件表面、去除铸件内部的气孔和夹杂物、调整铸件的尺寸和形状、提高铸件的强度和韧性等操作。
常用的后处理方法有切割、研磨、钻孔、退火等。
后处理过程中,还需要对镁合金进行质量检测,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镁合金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准备、合金化、铸造和后处理四个步骤。
通过精确的操作和控制,可以得到具有良好物理和机械性能的镁合金产品。
然而,镁合金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困难,如氧化、熔点低、熔池容易发生气孔等。
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各项参数的控制和调整,以获得高质量的镁合金产品。
镁合金锻造工艺流程(一)(1)坯料准备镁合金锻造用的原材料有铸锭和挤压毛坯。
为了保证毛坯在锻造时具有较高塑性以及保证成品零件具有必要的力学性能,大多数情况下都采用挤压毛坯。
在锻造大型模锻件时,由于采用大截面的挤压毛坯有困难,才采用铸锭作为锻造毛坯。
目前镁合金铸锭多采用半连续浇注的方法制造。
半连续浇注由于结晶速度高,铸锭的结晶组织比较均匀,柱状晶区域不大,铸锭中化学成分均匀,氧化膜和夹杂少。
此外,铸锭的补缩条件好,中心没有疏松,因此沿整个橫截面都具有较高的塑性。
镁合金铸锭宏观组织的均匀程度还与合金中所含合金元素种类和含量有关,例如,镁锰系合金(MB1 MB8)在铸锭结晶时,形成柱状晶和粗大结晶组织的倾向性较大,对MG-CE系合金(MB14)而言,CE和MG形成高熔点的金属间化合物MG9CE,细小分散的MG9CE质点可作为结晶时的核心而细化晶粒,并在晶界上起着阻碍柱状晶长大的作用,从而柱状晶区域不大且结晶组织均匀。
镁合金中所含的氯化物,氧化物和氮化物等非金属夹杂,会使金属完整性受到局部破坏,降低合金的塑性,并在半成品锻件和模锻件中形成缺陷,另外,镁合金具有吸氢特性,在熔炼和浇注时,镁合金中有大量溶解的氢气随着铸锭缓慢冷却而析出,导致铸锭内形成气泡,大大降低合金的力学性能,特别是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因此,为了保证镁合金铸锭的质量,除了用半连续浇注的方法外,还必须严格控制熔炼和浇注条件。
镁合金挤压坯料的各向异性较铝合金的严重,为了获得力学性能均匀的锻件,应尽可能减少挤压坯料力学性能各向异性,并在锻造过程中采用“十字”锻造法,使毛坯交替地进行镦粗和拔长,调整毛坯中的晶体取向,使各个方向力学性能均匀。
镁合金下料可在圆盘锯或车床上进行,而不宜采用剪床下料,以防在切口处形成裂纹,除了MB2 MB15外,一般不推荐在热态下剁切,铸锭在锻造前应进行表面机械加工,对坯料或棒料也应检查并消除表面缺陷,以防在锻造中开裂,MB15挤压棒中常有粗晶环,锻前应进行扒皮,由于镁屑易燃,下料速度应缓慢,切削时不用润滑剂和冷却液,以防镁屑燃烧和毛坯受到腐蚀,切屑要单独存放,工作场地要清洁,以防爆炸。
热处理工艺对镁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的优化热处理工艺对镁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的优化镁合金由于其优异的性能,如低密度、高比强度、良好的自锁性能和抗冲击性能等,在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由于镁合金材料的低熔点和高灵敏度,其力学性能和耐热性需要通过热处理工艺进行优化,以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
热处理工艺是通过控制材料的温度和冷却速率来改变其组织和性能的过程。
对于镁合金材料来说,最常用的热处理工艺包括固溶处理、时效处理和退火处理。
固溶处理是将合金加热至固溶温度以上,使合金元素均匀溶解在溶液中,然后通过快速冷却来固定组织。
时效处理是在固溶处理完毕后,将合金加热至较低的温度,通过时间来调整组织和性能。
退火处理是将合金加热至较高的温度,然后在较慢的冷却速率下,使组织得到重新恢复。
热处理工艺对镁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的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固溶处理可以提高镁合金材料的塑性,使其具有更好的可加工性。
固溶处理可以消除材料中的残余应力和缺陷,从而提高其抗拉强度和延伸率。
时效处理可以通过组织的时效硬化来增加材料的强度和硬度。
退火处理可以通过消除材料中的应力和缺陷,使其具有更好的塑性和韧性。
热处理工艺对镁合金材料的耐热性的优化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镁合金材料具有低熔点和高活化能,容易在高温下发生蠕变和热裂敏化等问题。
通过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变材料的晶粒尺寸和晶界的特性,从而提高材料的耐高温性能。
固溶处理可以减小晶粒尺寸,提高材料的界面密度,从而提高材料的耐蠕变性能。
时效处理可以通过析出相的形成来增加材料的强度和耐蠕变性能。
退火处理可以消除材料中的残余应力和缺陷,从而提高材料的抗热裂敏化性能。
总的来说,热处理工艺对镁合金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提高镁合金材料的可加工性、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并增加材料的耐高温性能。
然而,热处理工艺的优化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成分、组织和性能需求,确保最终的产品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
镁合金生产工艺流程镁合金是一种质轻、高强度的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镁合金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原料准备。
镁合金的主要原料是镁锭,通常采用熔炼法从镁矿中提取得到。
镁锭经过熔融和加热处理后,得到符合要求的镁合金熔体。
其次,铸造成型。
镁合金熔体经过过滤和除气处理,然后倒入预先制作好的铸型中。
常见的铸造方法有压力铸造、重力铸造和砂型铸造等。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尺寸来选择。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铸型的填充速度和冷却时间等参数,以确保制品的质量。
第三,热处理。
铸造完成后的镁合金制品需要经过热处理来提高其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常见的热处理方法有热固化、时效处理和热拉伸等。
通过调整热处理参数,可以改善镁合金的结晶组织,提高其力学性能。
第四,机械加工。
热处理完成后,镁合金制品进行机械加工,以进一步提高其精度和表面质量。
机械加工的方法包括切削、钻孔、螺纹加工等。
在机械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合适的刀具和控制好切削速度和切削深度等参数,确保加工的效果和质量。
最后,表面处理和检验。
镁合金制品经过机械加工后,需要进行表面处理以提高其外观和耐腐蚀性能。
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有喷砂、喷漆、阳极化等。
表面处理完成后,还需要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检测和力学性能测试等。
只有符合要求的制品才能出厂销售和使用。
以上是一种常见的镁合金生产工艺流程,其中每个步骤都十分重要。
通过控制好每个环节的工艺参数和质量要求,可以保证镁合金制品的质量和性能。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镁合金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满足各个领域对镁合金产品的需求。
镁合金和铝合金镁合金和铝合金是两种常见的轻质金属材料,它们在工业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从材料特性、制造工艺、应用领域等方面对这两种材料进行详细介绍。
一、镁合金镁合金是一种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成形性能。
它的密度只有铝合金的2/3,但强度却比铝合金高。
此外,镁合金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电导率,在高温下仍能保持稳定的力学性能。
制造工艺:镁合金通常采用压铸、挤压或锻造等成型方法。
其中压铸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生产高精度、复杂形状的零件。
应用领域:镁合金主要应用于航空、汽车、电子等领域。
在航空领域,由于其轻质高强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飞机部件;在汽车领域,由于其优异的成形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车身、发动机和底盘等部件;在电子领域,由于其良好的导电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中。
二、铝合金铝合金是一种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成形性能。
它的密度只有钢铁的1/3,但强度却比钢铁高。
此外,铝合金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电导率,在高温下仍能保持稳定的力学性能。
制造工艺:铝合金通常采用挤压、拉伸或锻造等成型方法。
其中挤压是最常用的方法,可以生产高精度、复杂形状的零件。
应用领域:铝合金主要应用于航空、汽车、建筑等领域。
在航空领域,由于其轻质高强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制造飞机部件;在汽车领域,由于其优异的成形性能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车身、发动机和底盘等部件;在建筑领域,由于其轻质、耐腐蚀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外墙、天花板和窗户等部件。
总结:镁合金和铝合金是两种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的金属材料,它们具有相似的物理性质和制造工艺。
但是,镁合金比铝合金更轻,但强度稍低;而铝合金则更常用于建筑领域。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选择适合的材料。
镁合金表面处理工艺通常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1. 防腐蚀处理:镁合金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在大气中容易产生腐蚀。
常见的防腐蚀方法包括电化学镀层、阳极氧化和化学镀等。
电化学镀层可以提供一层防腐蚀保护膜,而阳极氧化则能形成一层氧化层防护膜,增强抗腐蚀性能。
2. 表面硬化处理:镁合金的硬度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划伤和磨损。
为了提高表面硬度,常常采用热处理,如热压缩、热喷涂和热喷覆等方法,以增加表面层的强度和硬度。
3. 表面涂层处理:为了改善镁合金的耐磨性、防腐蚀性和美观性,可以采用表面涂层处理方法。
常见的涂层包括有机涂层、无机涂层和复合涂层等,可以选择合适的涂层材料和工艺来满足具体要求。
4. 表面改性处理:镁合金在一些特殊应用场景中需要具备特定的表面性能,如减摩、耐磨、耐高温、耐腐蚀等。
可以采用表面改性方法,如表面喷涂、表面机械处理、化学处理等,来实现对表面性能的改善和调控。
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镁合金的特性选择适合的表面
处理工艺,以达到所需的功能和质量要求。
同时,在进行镁合金表面处理时,应注意工艺参数的控制、处理剂的选择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镁合金表面处理工艺镁合金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具有低密度、高比强度和优良的机械性能等特点。
然而,由于镁合金的活泼性和化学反应活性较强,其表面易受到氧化、腐蚀和磨损的影响,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广度和可靠性。
为了改善镁合金的表面性能,提高其抗腐蚀性、耐磨性和附着力等指标,需进行表面处理工艺。
镁合金表面处理工艺主要包括化学处理、电化学处理和涂层处理三大类。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处理工艺及其应用。
1.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通过将镁合金浸入一定的处理液中,利用化学反应改变其表面化学成分和结构来提高其性能。
常用的化学处理工艺有酸洗、酸洗除氧化膜、碱洗和氟改性等。
(1)酸洗:酸洗是将镁合金浸入一定酸性溶液中,通过溶解表面氧化层和杂质来清洗表面。
常用的酸洗溶液有硫酸、盐酸和硝酸等。
(2)酸洗除氧化膜:酸洗除氧化膜是在酸洗的基础上,加入具有还原性能的添加剂,如硫酸亚铁(FeSO4)来清除氧化膜。
这种方法能有效去除氧化膜,提高镁合金的表面光洁度和亲润性。
(3)碱洗:碱洗是将镁合金浸入一定碱性溶液中,通过化学反应去除表面的油污和杂质。
常用的碱洗溶液有氢氧化钠溶液和碳酸氢钠溶液等。
碱洗后的镁合金表面光洁度较高,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
(4)氟改性:氟改性是利用氟化物处理剂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使其与镁合金表面发生氟化反应,形成一层氟化物覆盖层。
这种覆盖层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和减摩性能,能有效改善镁合金的抗氧化性和耐蚀性。
2.电化学处理:电化学处理是利用电化学装置和电解液进行处理,通过电解和电化学反应改变镁合金的表面状态。
常用的电化学处理工艺有阳极氧化、阳极电泳和阳极电刷等。
(1)阳极氧化:阳极氧化是一种将镁合金作为阳极,在电解液中施加一定电压进行氧化反应,生成氧化膜的工艺。
阳极氧化可提高镁合金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同时还可用于染色和封孔处理,改善镁合金的装饰性。
(2)阳极电泳:阳极电泳是将镁合金作为阳极,通过电泳涂覆一层具有保护性的有机膜或无机膜。
镁合金压铸工艺流程镁合金压铸工艺流程:镁合金压铸工艺是一种将镁合金熔液注入压铸模具中,通过压力使熔液在模具中凝固得到产品的加工过程。
以下是一般的镁合金压铸工艺流程。
第一步:材料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好所需的镁合金材料,通常镁合金是由镁及其合金元素组成的。
然后将镁合金材料加热至熔点,并将熔液进行过滤以去除杂质和气泡。
第二步:模具准备。
根据产品的形状和尺寸要求,制作相应的压铸模具。
模具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上模和下模。
上模和下模分别有对应的镂空内腔,当两个模具合上时,内腔形成一个封闭的空间用于注入熔液。
第三步:注入熔液。
将熔液倒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铸造设备将熔液注入模具的内腔中。
注入时要注意控制好注入速度和温度,以确保熔液填充整个空腔并均匀凝固。
第四步:压力施加。
当熔液注入完毕后,立即关闭注液口,并通过液压系统给模具施加一定的压力。
施加压力的目的是让熔液充分填充模具中的细小空隙,并加快凝固速度。
第五步:冷却和固化。
施加压力后,开始进行冷却。
通过冷却系统降低模具和熔液的温度,使熔液逐渐凝固并固化。
冷却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和产品的要求。
第六步:模具打开。
当熔液完全凝固后,打开模具,取出凝固成型的镁合金制品。
此时的制品已经具备了产品形状和尺寸的特征。
第七步:后处理。
取出的镁合金制品还需要进行后处理。
例如去除余温、修边、除去表面氧化、进行热处理等,以增强产品的性能和表面质量。
第八步:检验和质量控制。
对制品进行检验,包括外观检查、尺寸检查、力学性能测试等。
根据产品的使用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标准,并做好相应记录和追踪。
以上是一般的镁合金压铸工艺流程,具体工艺流程会因产品形状、尺寸和要求的不同而有所调整。
通过良好的工艺流程控制和质量管理,能够制造出质量稳定、性能优良的镁合金制品。
镁合金钝化处理工艺一、前言镁合金作为一种轻质、高强度的材料,在航空、汽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然而,由于其易腐蚀、易氧化等特性,使得其表面处理成为必要的工艺。
其中,钝化处理是一种常见的表面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镁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和耐磨性能。
二、钝化处理原理钝化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致密、不溶于介质的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膜来防止金属进一步被氧化或腐蚀。
在镁合金表面钝化处理中,主要采用电解钝化和化学钝化两种方法。
1. 电解钝化电解钝化是将镁合金作为阳极,在硫酸铬酸混合液中进行电解处理。
在电解过程中,阳极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或磷酸盐膜,从而提高了镁合金的耐蚀性和耐磨性。
电解钝化工艺流程如下:(1)清洗:将待处理镁合金件浸泡在去离子水中,去除表面油污和杂质。
(2)酸洗:将清洗后的镁合金件浸泡在稀盐酸或硝酸溶液中,去除表面氧化物和其他杂质。
(3)电解钝化:将经过酸洗处理的镁合金件作为阳极,放入硫酸铬酸混合液中进行电解处理。
电解条件一般为温度在50℃左右,电流密度为1-5A/dm2,电解时间为10-30min。
(4)清洗:将钝化后的镁合金件浸泡在去离子水中清洗干净。
2. 化学钝化化学钝化是将镁合金表面与含有缓蚀剂的溶液反应生成一层致密、均匀的氧化物膜。
与电解钝化相比,化学钝化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
其工艺流程如下:(1)清洗:将待处理镁合金件浸泡在去离子水中,去除表面油污和杂质。
(2)酸洗:将清洗后的镁合金件浸泡在稀盐酸或硝酸溶液中,去除表面氧化物和其他杂质。
(3)化学钝化:将经过酸洗处理的镁合金件浸泡在含有缓蚀剂的溶液中,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氧化物膜。
常用的缓蚀剂有硝酸盐、磷酸盐等。
反应条件一般为温度在20-50℃左右,反应时间为5-30min。
(4)清洗:将钝化后的镁合金件浸泡在去离子水中清洗干净。
三、注意事项1. 钝化处理时要注意控制处理时间和温度,避免过长或过短导致钝化层质量不稳定。
镁的工艺流程镁是一种轻质金属,具有低密度、高强度、耐腐蚀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电子工业等领域。
镁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提炼镁、熔炼镁合金、铸造成型、热处理等步骤。
首先是提炼镁的工艺流程。
镁是一种高活性金属,常见于镁矿中。
镁的提取主要有焙烧法和电解法。
首先,将含镁的矿石破碎成适当的粒度,然后进行焙烧处理,将氧化镁转化成氧化镁。
接下来,将氧化镁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
最后,通过电解法将氯化镁电解,得到纯度较高的镁。
接着是熔炼镁合金的工艺流程。
镁合金是镁和其他金属元素的混合物,可以通过熔炼法制备。
首先,将提纯的镁和其他金属加入熔炉中,进行高温熔炼。
在熔融状态下,镁和其他金属元素会相互溶解,形成均匀的合金液。
然后,对熔融的镁合金进行化验,检测合金的成分和质量。
最后,将合金液注入模具中,冷却凝固,得到所需的镁合金成品。
铸造成型是镁工艺流程的重要一环。
铸造是将熔融的金属液倒入模具中,通过冷却凝固得到所需形状的工艺。
对于镁铸造,常用的方法有重力铸造和高压铸造两种。
重力铸造是将熔融的镁合金直接倒入模具中,借助自身重力流动。
高压铸造则是在熔融的镁合金中加入压力,使其充分填充模具,得到更加紧密的铸品。
最后是热处理的工艺流程。
热处理是对铸造好的镁合金进行热处理,改变其组织结构和性能。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退火、淬火和时效三种。
退火是将铸造好的镁合金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缓慢冷却,使其获得较为均匀的组织结构。
淬火是将镁合金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迅速冷却,使其组织变硬。
时效则是在退火或淬火的基础上,将镁合金保持一定时间,使其进一步稳定组织结构,提高强度和耐腐蚀性能。
综上所述,镁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提炼镁、熔炼镁合金、铸造成型和热处理等步骤。
这些工艺流程在镁的生产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镁的纯度和质量,满足不同领域对镁材料的需求。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镁工艺流程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为镁的应用提供更加优质的材料基础。
镁合金的生产工艺流程镁合金是一种具有轻重量、高强度和良好的耐腐蚀性能的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等领域。
下面我将介绍镁合金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镁合金的生产通常是通过熔炼法进行。
熔炼法的基本原理是将镁矿石经过破碎、磨粉等预处理后,与金属锍或金属相混合,在高温下进行熔炼,使镁矿石中的金属元素与金属锍中的金属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镁合金。
其次,熔炼法的具体步骤如下:1. 镁矿石的预处理:将镁矿石经过破碎、磨粉的处理,使其粒径适合熔炼反应的要求。
2. 镁矿石的混合:将预处理好的镁矿石与金属锍或金属相混合,按照一定的配比放入熔炼炉中。
3. 熔炼反应:在高温的条件下,通过加热炉中的熔炼材料使其熔化,形成熔体。
在熔体中,镁矿石中的金属元素与金属锍中的金属元素发生反应,生成镁合金。
熔炼反应通常需要添加适量的助熔剂或变质剂,以提高反应的速度和效率。
4. 熔炼渣的处理:在熔炼过程中,熔炼材料中的杂质和氧化物会形成熔渣。
熔渣通常需要进行去渣处理,以保证熔体中的杂质含量符合要求。
5. 熔体的浇铸:在熔体达到一定的温度和成分后,将其倒入预先准备好的铸型中。
通过控制浇铸的速度和温度,可以获得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镁合金铸件。
6. 铸件的后处理:铸件通常需要经过去渣、除气、退火等后处理工艺,以消除内部和表面的缺陷,并进一步提高其力学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镁合金的生产工艺流程还受到工艺设备、材料性质以及产品要求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镁合金种类和应用领域可能有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
因此,在具体生产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总结起来,镁合金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预处理、混合、熔炼反应、熔渣处理、浇铸和后处理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合理组合和控制,可以保证镁合金的质量和性能,满足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要求。
镁合金挤压工艺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镁合金挤压工艺,这可真是个有趣又实用的玩意儿呢!你看啊,镁合金就像是一块等待雕琢的璞玉。
挤压工艺呢,就是那巧夺天工的手艺,能把它变成各种我们想要的形状和样子。
这就好比一个神奇的魔法,能让普通的材料摇身一变,变得超级厉害!镁合金挤压工艺啊,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
就像做饭一样,得掌握好火候、调料啥的。
挤压的温度啦、速度啦、压力啦,这些都得拿捏得恰到好处。
温度太高了,不行,那就像火大了把菜烧糊了;温度低了呢,也不行,就跟菜没炒熟一样。
速度快了慢了也都有讲究,太快了容易出问题,太慢了又耽误事儿。
想象一下,我们要把镁合金通过挤压变成一根细细长长的管子,或者一个奇奇怪怪但很有用的零件。
这过程多有意思啊!但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就像你想画一幅漂亮的画,得一笔一笔精心描绘。
在进行镁合金挤压工艺的时候,我们还得注意模具。
这模具就像是给镁合金准备的一个特别的“家”,它得合适,不然挤出来的东西可就不伦不类啦!而且模具的质量也得好,不然用几次就坏了,那多浪费啊!这就跟你买双好鞋一样,质量不好走两步就坏了,多闹心!还有啊,挤压之后的处理也很重要呢!就像你做好了一道菜,还得装盘摆个好看的造型。
镁合金挤压出来后,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加工啊、处理啊,让它更完美。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细心再细心啦!咱中国在镁合金挤压工艺这方面可是很厉害的哟!我们有那么多优秀的技术人员和工人,他们就像一群魔法师,能把镁合金变得超级棒!我们的产品在世界上也是很有竞争力的呢!总之呢,镁合金挤压工艺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就一定能做出让我们骄傲的产品。
它就像是我们手中的魔法棒,能创造出无数的可能!让我们一起加油,把这个工艺玩得团团转,让镁合金在我们手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镁棒生产工艺一、引言镁棒是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镁棒的生产工艺,包括原料准备、熔炼铸造、热处理等环节,旨在为读者提供对镁棒生产过程的全面了解。
二、原料准备镁棒的主要原料是镁合金,常用的有镁铝合金、镁锌合金等。
在生产过程中,首先需要准备好适量的镁合金粉末,保证原料的质量和纯度。
同时,还需要配备相应的助熔剂和增强剂,以提高合金的性能。
三、熔炼铸造熔炼是镁棒生产工艺的关键环节之一。
一般采用电炉或气炉进行熔炼,将镁合金粉末与助熔剂放入炉中,加热至一定温度,使其熔化并混合均匀。
在熔炼过程中,需要控制熔炼温度、熔炼时间和熔炼压力等参数,以确保合金的质量和成分。
熔炼完成后,将熔融的镁合金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模具中,通过冷却固化,形成所需要的镁棒形状。
为了提高镁棒的密度和强度,还可以采用振动或压力成型等方法。
四、热处理热处理是镁棒生产中的重要工艺环节,通过控制温度和时间,改变镁棒的晶粒结构和性能。
常用的热处理方法有退火、时效处理等。
在退火过程中,将镁棒加热至一定温度,保持一定的时间后,再进行冷却。
这样可以使镁棒的晶粒长大、结构均匀化,提高其塑性和韧性。
时效处理是在退火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加热和冷却的多次循环,使镁棒的晶粒再次变细,提高其强度和硬度。
五、表面处理为了保护镁棒的表面免受氧化和腐蚀的影响,常常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有阳极氧化、电镀等。
阳极氧化是利用阳极电解的原理,在镁棒表面形成一层氧化膜。
这层氧化膜可以提高镁棒的耐腐蚀性能和表面硬度。
电镀是在镁棒表面镀上一层金属或合金,以提高其耐腐蚀性和装饰效果。
常用的电镀材料有镍、铬等。
六、质量检测在镁棒生产工艺中,质量检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常用的质量检测方法有化学分析、力学性能测试等。
化学分析是通过对镁棒样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确定其成分是否符合要求。
力学性能测试是通过对镁棒样品进行拉伸、硬度等测试,评估其力学性能。
镁合金发展针对陕北的跨越式发展目标,提出了建设府谷、神木镁产业基地,推进榆林能源基地资源深度转化,拉长产业链条,加大财政引导资金投入力度,组建省级镁业企业集团,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重点发展六种镁合金,加强镁业人才建设镁锂合金材料是当今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属于国际上列入高度保密的技术。
今年年底,中国将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实现这种金属结构材料的规模化生产,用于航空、航天、能源等多个领域。
据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家柴东朗教授介绍,镁锂合金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塑性等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可部分替代目前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铝材及其他铝合金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对镁锂合金材料研究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直到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在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镁锂合金生产线。
经过两年来的进一步研发,目前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已在镁锂合金的冶炼工艺、质量控制、表面处理、机械加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为产品的推广应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根据规划,到今年年底,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镁锂合金超轻材料项目将实现规模化生产,预计可年产100吨镁锂合金超轻材料。
我国镁深加工能力很薄弱。
虽然早在50年代后期镁压铸业就已经起步,先后有若干厂家生产林业用机械和工具、风动工具等镁合金压铸件。
到了90年代初,在汽车工业、电子工业发展的带动下,国内的镁压铸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为3C等产品配套的镁合金压铸件厂主要云集在华南和江、浙地区,尤以珠江三角洲一带最为突出。
这一地区受到香港、台湾两地资金的投入、技术的支撑、市场的开拓以及管理的介入等全方位的拉动,发展速度令人关注。
积极稳妥地发展镁产业实现镁合金产业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技术集成度高的大型系统工程。
近10多年来,在世界范围内相继建立的一大批镁合金压铸工厂,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汽车和IT行业的基础结构件的生产群体。
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镁合金产业化方面已经走在前头,无论是在技术本身,还是组织实施、政府和行业攻关计划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此外,台湾和香港地区在镁合金加工领域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均具有雄厚的实力和良好的基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借鉴的。
镁合金产品开发技术含量高,要求资金投入多,投资风险大,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没有很强的市场变化应对能力,没有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将难以维持有效地镁合金压铸生产。
以企业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把技术创新与体制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按市场机制运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镁合金压铸业的发展,是应对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的基础对策。
我国在镁合金的研究开发、市场启动和产业化等方面都已经严重落后于发达工业国家。
中国发展镁产业的关键是不能满足于利用低层次的加工业提供廉价的美产品,只能通过发展高技术来提高技术水平,实施进口替代和鼓励出口的战略,实现镁产业持续发展。
中国镁产业的发展应借鉴国外镁产业的发展经验,在发挥市场经济体制作用和广大企业及投资者主观积极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的作用,用镁产业进步与产业升级来推动总量控制和结构优化,建成若干家集科、工、贸、金为一体的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生产基地或企业集团,使它们成为带动行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从而大大提高镁产业的生产集中度和市场竞争力。
2013年1月25日,西安航空基地与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陕西中能雍工航空镁业有限公司、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共同签订协议,标志着“航空镁合金产业园及高效节能镁合金板带示范线”项目正式落户航空城。
这一项目的入区,为西安航空基地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镁合金是制造工业中可使用的最轻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铁路、兵器装备、IT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在航空产业,是飞机襟翼、舱门、轮毂、仪表盘、油路设备等多项零部件的理想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航空镁合金产业园入区后,计划在镁合金板带材业务板块上投资17亿元,建成“高效节能镁合金板带示范线”项目。
“高效节能镁合金板带示范线”项目是“航空镁合金产业园”一期的示范项目,采用了最新的“铸轧+温轧”短流程工艺,可实现年产3000吨镁合金超宽超薄板卷带。
“航空镁合金产业园”示范线建成投产后,工研院、中能雍工公司和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将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开展镁合金应用产品的研究开发。
在一期示范线的基础上,将陆续在园区内建设新型镁合金板材、高铁轻轨和汽车专用镁合金型材、高纯度精炼镁锭、镁合金锭、冲压零部件等生产线,以镁合金精、深加工产品为主导,建成占地约250亩的高品质镁合金产品的研发、中试及产业化基地,总产能将达到7万吨以上。
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镁合金材料的应用市场,大幅降低镁合金产品的生产成本,提升镁合金产品的质量和制造水平。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西安航空基地成立以来的核心战略选择,而新材料则是基地精心培育的一朵“产业之花”。
近年来,西安航空基地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通过产业链构建,着力培育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配置合理、绿色低碳环保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已形成了耐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无机高分子材料、超轻镁锂合金等多个新材料产业板块,与基地相关入区企业形成了链条式和集群式的互动发展态势。
随着“航空镁合金产业园及高效节能镁合金板带示范线”项目的入区,西安航空基地新材料产业集群又添一员生力军。
借渭北工业区全面推进建设的东风,西安航空基地将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培育和城市环境建设,进一步做强产业优势和环境优势,实现产业与环境双轮驱动,助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再上新台阶。
5产业链在向下游延伸!深加工能力不断增强镁锂合金材料是当今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我国将于年底实现这种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届时不仅将带动整个镁合金产业的启动,也有望给金属镁概念带来长期利好,相关概念值得关注。
中国将实现镁锂合金材料规模化生产据西安交通大学材料专家柴东朗教授介绍,镁锂合金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塑性等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轻的金属结构材料,可部分替代目前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铝材及其他铝合金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中国对镁锂合金材料研究已有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直到2010年西安交通大学与经过两年来的进一步研发,根据规划,到今年年底,西安四方超轻材料有限公司镁锂合金超轻材料项目将实现规模化生产,预计可年产100吨镁锂合金超轻材料。
该技术采用真空熔炼技术,在氩气保护条件下进行中间合金及合金材料的熔炼。
通过弥散强化、固熔强化机理提高了镁锂合金强度,通过将镁合金的塑变机制由孪晶变形改变为以滑移机制为主,使合金塑性大幅度提高。
该项目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医疗等多个领域形成广泛的应用前景,填补国内空白,对促进我国轻质合金材料技术发展应用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鉴定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该科技成果的技术鉴定,认为其综合性能及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并建议在此技术基础上,不断完善产品生产工艺,以提高市场竞争力。
镁合金加工工艺流程cloneany 发表于 2006-1-27 12:42:001. 认识镁合金一.重量轻,强度佳。
镁合金的强度是塑胶的二倍,因此以超薄型(厚度在2。
54mm以下)笔记本电脑为例,要让外壳达到一定的强度,镁合金的厚只要1mm,但是塑胶壳则必须做成2mm厚。
因此以同样强度的机壳而言,镁合金的重量不但不比塑胶重,甚至可能更轻;二.散热佳,防电磁波。
镁合金的耐热性,散热性及电磁波遮蔽效果,三者俱佳,可减少资讯产品因过热而死机的频率。
不仅如此,它耐腐蚀的能力也居所有轻金属材料(铝,镁,钛)之首;三.可回收,符合环保趋势。
塑胶无法回收,但镁合金是可回收后再后的轻金属。
近年来许多先进国家已对资讯产品制定一定的回收率的法规,由此可见,未来将会有更多的3C产品采用镁合金材料。
当“轻薄短小”变成资讯及3C产品的发展趋势时,镁合金产业也成了当红原子弹,将来也极有可能取代塑胶原料,成为资讯产品的标准机壳原材料。
镁合金应用于3C产品起始于日本。
1998年,日本厂商开始在各种可携式产品(如PDA,NB,手机)采用镁合金材质。
2.产品特性一.镁合金材料简介:根据美国金属协会(ASM)定义轻金属材料为铝、镁、钛三种金属及其合金。
而根据这三种轻金属的材料特性来分析,可发现轻合金材料具有制震性强、机械加工性优,且具回收性、轻量化/省能化、防EMI、耐蚀性佳、工程作业性佳、设计弹性化(一体型零件/快速制造、组装、拆解回收;具多样性之制程及表面处理应用技术)、高质感/时尚感等,而广泛用于运输工具、航天、国防、石化、能源、包装、信息电子与营建业等;特别是镁合金方面,由于比重低(质轻,镁合金比重仅1.8,已经接近工程塑料1.2-1.7)且强度足(质硬),加上加工性优、质感佳与热传导快(散热佳优于铝、钛),不仅已经逐渐取代工程塑料,同时且替代原有铝合金产品,而广泛应用于笔记性计算机、PDA、手机等携带式装置(Hand-Held),据了解2000年已有1/3左右笔记型计算机改用镁合金背板与框架,显示该产品所具有的潜力。
虽然目前钛合金应用也逐渐普及,但是在成本、比重与热传导等材料的先天特性限制下,预估镁合金产品将仍具有不可替代性,特别是在电子产品方面。
二.镁合金生产制程简介:目前就镁合金的生产制程而言,由于压铸(Die-Casting)技术已经逐渐成熟,且无论就生产成本、设备投资与良率上,压铸仍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因此目前是以压铸生产方式为主流,而半固态射出成型(Semi-Solid Forming , SSF)制程目前仍难以威胁压铸制程,且半固态射出成型制程仍有制程专利保护,必须支付相当比重的技术权利金使生产成本更高,但两种生产制程间仍各有优缺点,因此随适用产品的不同,尤其在大型零组件方面,半固态射出成型也仍具有相当的发展潜力。
(1).压铸与半固态制程比较:就压铸(Die-Casting)与半固态(SSF)比较来说,主要差异在于成型时材料的状态,压铸制程材料需加热至液态,而半固态射出则类似固态熔溶状态;由于材料加热至液态后冷却成型,材料在成型中就因为物理状态改变(材料体积会因为物理状态改变而变化),因此成型时内部材料有收缩形成空孔问题,所以半固态射出在这部分成型质量较佳;但相对于半固态制程,由于材料以液态状态射出压铸成型速度快,特别当材料接触模具时,材料温度急冷快速变化,若镁合金成型产品厚度过薄(<1.2mm以下),则内部材料在未达应成型位置前,就会因外部急速冷却而凝结成固态成型,导致产品成型不平均或困难,所以较不适合半固态射出成型制程;尤其当成型产品肉薄轻巧时,一方面由于需较快成型时间,所以较适合压铸方式成型,另一方面则由于内部厚度较小,因此即使收缩也不会产生很多或较大缩孔,对于质量影响也不大,因此以压铸成型制程较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