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直播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1.08 MB
- 文档页数:29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件一.概念解释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2.有效的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
3.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
4.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性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二.简答(10分*5=50)1.优秀教师的教学特点有哪些?优秀教师具有如下特点:1、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认知结构;3、具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4、具有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5、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
2.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当面?能力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并且有其规律性,如,能力在量上的差异遵循正态分布,在质上的差异表现在结构不同,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有三:(1)发展水平的差异,不同年龄能力发展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如智力。
(2)表现早晚的差异,如少年早慧或大器晚成(3)结构差异:能力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且组合方式有所不同。
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这是个体能力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最佳岗位。
3.学习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的学生的差异有哪些?4.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一、创造性的处理教材二、培养学生直觉思维三、让学生感受学习与生活的联系生活离不开学科内容,学习内容离不开生活,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通过“一题多解”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答应用题的技能技巧,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促进他们长知识、长智慧,开阔了学生的思路,灵活的掌握与沟通知识的纵横内在联系,找到各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进而提高复习效率。
总之,适当教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5.课堂教学中,处理学生不良行为的策略有哪些?三.论述题(30分)试述当代建构主义关于知识、学习与教学的基本特点。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考试题型•1、分析判断对错,简要说明理由(每个4分,共5题)•2、简答题(每个6分,共3题)
•3、论述题(每个10分,共20题)
•4、案例分析题(1个,12分)
• 满分为70分,考试时间2小时。
思考题
•1、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何不同?•2、大学生的学习有何特点?
•3、桑代克学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4、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点是什么?•6、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有哪些?
•7、师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如何理解?
•8、什么是自我意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何特点?如何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9、大学教师有哪些主要的心理问题,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 一、学习分为三个层次:
•1、人与动物的学习
•指有机体由后天获得经验而引起的比较持久的行为和行为倾向的变化。
(种族、个体、社会)包括有机体在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事物,为适
应环境要求从事的一切活动。
2020-9-135
•2、人类的学习
•人的学习是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累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3、学生的学习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
二、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一)学习的专业性
•(二)学习的自主性
•(三)学习的探索性
•(四)学习的实践性
•(五)学习的合作性
•(六)学习的广泛性
2020-9-137
三、桑代克的联结论
•(一)学习的本质— “学习即联结”。
• 即S(门闩)—R(反应)形成巩固的联系。
•(二)学习的过程—尝试错误
•(三)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2020-9-138
四、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模仿,模仿的前提是观察。
没有观察,就没有模仿。
班杜拉把学习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的学习。
即学生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直接经验的学习;二是间接学习,学生通过观察示范者(榜样)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间接经验的学习。
社会学习是指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习,也称为观察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指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结果的观察,个体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特点得到修正。
•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类:
•(1)直接强化。
即直接对学习者的行为结果的强化;•(2)替代性强化。
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而产生的间接强化。
(3)自我强化。
指学习者在行为之前预设评价的标准,根据这些标准对获得积极性评价的行为进行自我奖赏,对获
得消极评价的行为进行自我惩罚。
观察学习过程
1、注意过程。
这是观察过程的开始。
影响注意的主观因素有:感知能力、兴奋水平、过去的强化、人格特征;客观因素有:榜样魅力,榜样复杂性。
2、保持过程。
通过表象和言语编码保存在记忆中。
3、动作再现过程。
即行为实行过程。
4、动机过程。
行为结果对学习者提供信息和动机作用。
五、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什么是建构(construct)?建构一词通常运用于建筑学,指把事先造好的材料,诸如钢筋、水泥之类,通过合成建造成为一个新的结构性产品。
在教育心理学中,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客观主义知识观
1、知识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反映,知识是现存的,是独立于认识者的。
2、知识只有在正确地反映外部世界的情况下才被认为是正确的。
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不是客观的东西,是主体的经验、解释和假设。
2、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只是一种解释和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传统学习观
1、教师是主体,以教为中心,教学是一个控制过程。
遵循一种流水线的工艺模式: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组织实施教学—评价反馈。
2、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缺乏对自主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代学习观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2、学习的建构过程是双向的
3、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的
4、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1、教学目标是激励和支持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教学活动应在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中进行。
3、强调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及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六、衡量心理健康的方法
1、统计学方法,以多数人的心理状态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以心理健康的常态作为统计依据(偏离常模)。
2、社会适应评定法,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准则,或社会贡献为标准。
3、生活适应评定法,是否能很好适应生活,是否对文化习俗的偏离。
4、主观病痛法,依据个体内省的主观感受来判断。
5、症状评定法,是否存在某些生理与心理异常的症状,如古怪无效的观念和行为。
七、师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稳定
3、能忍受挫折
4、人际关系合群
5、能较客观地认识自己
6、心理发展符合年龄特征
如何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1、心理健康要兼顾内外两方面
2、区分心理健康与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
3、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层次
4、心理健康是各要素的有机整合
5、心理健康是发展变化的概念
6、心理健康是一种人生态度
八、大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是社会行为和人格的基础,
它调节着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自我意识类型
身体自我
心理自我
社会自我
过去自我
现在自我
将来自我
现实自我
理想自我
投射自我
埃里克森认为,13岁-20岁左右的青少年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的挑战。
自我同一性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社会心理危机是自我认同和角色混淆问题。
他们对自己如何适应社会,如何发展自我,感到困惑不安。
大学生自我发展的矛盾(1)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
(2)自我的内在发展与外在环境控制的矛盾(3)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矛盾
(4)自尊与他尊的矛盾
存在自我偏高或偏低的心理误区
九、大学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1、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指个体预感到可能发生的不安或对威胁有所察觉时产生的内心不平衡状态。
你的心理压力有多大?心理压力来自哪里?
2、角色冲突
角色冲突指个体扮演一个或几个不同社会角色时,内心的冲突矛盾。
一是家庭与工作的角色冲突
二是被尊重与被鄙视的矛盾
三是人格上顺从性与独立性的矛盾
四是心理行为上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
3、心理挫折
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1)缺乏挫折
(2)损失挫折
(3)阻碍挫折
大学教师维护心理健康的对策
1、树立正确生活信念,是获得心理健康的保证。
2、认清影响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正确对待名利得失,采取正确的社会比较。
3、改变非理性认知,采取行动减少压力
4、正确认识自我,摆正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