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意不明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清晰明确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
如果语言令人费解,或者不能表达确定的意思,就会造成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类病句属于语意性病句,多是由词语指代不明、归属不明或者句子结构不清等造成的语句有歧义或费解,主要包括指代不明造成歧义和修饰两可造成歧义两种类型。
近年来,虽然中考偏重于考查结构性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对语意性病句(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的复习。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广西红色资源丰富,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用好这些红色资源,做到学史增信。
B.“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是一次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合作成果。
C.“中国天眼”的正式开放运行,意味着人类向宇宙未知地带探索的眼力和眼界更加开阔。
D.小强和小锋参加学校篮球比赛,经过激烈角逐,他终于夺得冠军,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答案】A【详解】B.成分残缺,“是”后面缺少宾语,可在“成果”后加上“的高规格论坛”;C.“眼力”和“开阔”搭配不当,删除“眼力和”;D.指代不明,“他”可改为小强或小明。
故选A。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学校开设的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体验课,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
B.城市建设能否杜绝卫生乱象,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建立监督机制,民众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C.刘永坦、钱七虎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在科技发展中没有做出贡献。
D.全国人大代表快递小哥柴闪闪的“人生逆袭”,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时代的指引。
【答案】D【解析】A.宾语残缺,可在句末加上“的魅力”;B.两面对一面,可在“相关部门”和“民众”后加上“是否”,或将“能否”改为“能”;C.否定不当,多重否定,表达的意思相反,可将后半句改为“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在科技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故选D。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老态龙钟,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表意不明”病句类型参考答案(一)1.“它的传播”它指的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2.“然而”表示对前半句话的转折,而“事实是最好说明”却承认了前面的偏见,可改为“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或“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反驳”。
3.(“这”指代的内容未说明。
)4.(歧义。
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5.(歧义。
“几个”放在“学校”之前,既可理解为是几个学校的领导,又可理解为一个学校的领导。
)6.“对小说的构想加以修改,改动全文框架”可指李老师的建议,也可指王蕾的主张。
表意不明确。
7.“赵良水”可以是施事者,句意是赵良水不认识办公室主任;也可以是受事者,句意是办公室主任不认识赵良水。
8.“批评”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不明确,是他在文章里批评别人多还是别人对他的文章批评多?可改为“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
9.“对”的管辖范围不明确,是“对”报案人愤慨还是“对”围观人的行为愤慨?表意不明确。
10. 由于逗号停顿的位置不同,原句可有两种不同的意思,其一是:如果“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那么“安排住处,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其二是:如果“你单位同意报销差旅费,安排住处”,那么“领取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二)1.A.有歧义。
既可理解为“教师们提出的建议”,又可理解为“给教师们提出的建议”。
B.指代不明。
谁是“八九岁的孩子”呢?是“我”还是“她”?可以在“还是”前补上“我”或“她”以消除歧义。
C.表意不明。
删去“前后”一词。
2.该题考查的是表意不明。
B.“指向整个人类”表意不明,是“由人类进行的”还是“针对人类进行的”不明确。
C.主语不明,“专门调研”的是“他”还是“省市领导”,同时“接待过……来到县里”句式杂糅。
D.“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有歧义。
对表意不明这种病句类型,重点关注下列歧义:①词语歧义,如多义词歧义、指示代词歧义、介词“和”(跟、同)还是连词“和”歧义;②语法结构切分不同的歧义。
初中修改病句一表意不明练习及答案一、技巧小结。
指代不明造成歧义1.锁定指代词。
当看到语句中有指代词时,就应先分析其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确定。
2.查看句意是否包含多个人、物、事。
修饰两可造成歧义修饰两可造成歧义,是指由于修饰语修饰的中心词不明确而造成的歧义。
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从如下方面入手:1.抓住修饰语与中心词,看其具体指向。
2.看修饰语是否存在多个指向,确定其在表达上是否有歧义。
二、例题指引。
1.下列各句表意明确的一项是()A.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家长们都认识到不适当的管教孩子是不行的。
B.在英国,一只狗进一次美容院的花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月工资的三四倍。
C.那年,我响应党的号召,瞒着你奶奶和你姑姑毅然到大西北当了新型农民。
从此,就改变了我的人生。
D.奶奶看到我俩非常高兴,就急忙从炕上下来,拉住我们的手问这问那。
【答案】B【解析】这是一组考“表意不明”的题。
结合句意来思考。
A项歧义,可理解为“需要适当的管管孩子了”,也可理解为“对孩子管得不适当(如打坏了)是不行的"。
C项歧义,是“瞒着奶奶” 一个人,和姑姑一起去了大西北,还是“瞒着奶奶和姑姑”两个人,自己一个人去了大西北?表意不明。
D项歧义,一是“我俩非常高兴”,二是“奶奶看到我俩后,她自己非常高兴”。
故选B。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没有歧义的一项是()A.一个由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将在今年底建成投产。
B.“有偿新闻”应当受到严肃批评,这是极其错误的。
C.我们20多个职工的子女今年要考大学或升高中。
D.鲁迅十分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他指出:儿童的命运便是将来的命运。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
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
B项有歧义,可以理解为有偿新闻是极其错误的;也可以理解为受到严肃批评是错误的;C项有歧义,可以理解为20多个职工,也可以理解为20多个子女;D项有歧义,可以理解为鲁迅自己重视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也可以理解为鲁迅重视别人的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
表意不明的病句及答案
1. 这个问题怎么会出现?
这句话的表现不明确或模糊,可以改为:“我不理解问题的发生,需要进一步解释。
”
2. 那个东西是关键。
这句话表达不清楚,需要进一步澄清描述。
可以改为:“那个物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3. 实事求是是一个好的工作态度。
这句话可能会造成歧义,需要进一步明确。
可以改为:“实事求是反映了一个职业人员好的工作态度。
”
4. 她喜欢那个男人,但他不是很喜欢她。
这句话表达不清,可以改为:“她喜欢那个男人,但是男人不太喜欢她。
”
5. 出发时间暂时无法确定。
这句话描述不够明确,可以改为:“我们还不确定出发的时间。
”
6. 这个计划需要更多的细节。
这句话表达含糊不清,可以改为:“这个计划需要更多的细节解释。
”
7. 他对这个想法有点儿印象。
8. 完成任务是一种优秀的积极性。
这句话表达歧义,可以改为:“完成任务是表现出优秀的积极性的一种方式。
”
9. 她总是把她的烦恼带给别人。
这句话表达不够明确,可以改为:“她总是把自己的烦恼倾听给别人。
”
10. 你是否获得了许可?
这句话描述语法错误,可以改为:“你是否已经得到了许可?”。
表意不明的病句及答案1. 这个人不像一个人,还像一只猴子。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不太明确,因为“不像一个人”和“像一只猴子”两个描述貌似有些相互矛盾。
如果想要表达这个人行动敏捷、灵活,可以改为“这个人像猴子一样敏捷”。
2. 他们已经上了一套戏,而且从早到晚赛车。
解析:这句话也存在表意不明的情况。
其中第一个语句中,不清楚说的是什么样的戏,还有“已经上了”这个动作不确定表示什么;第二个语句中,“从早到晚赛车”的意思也不是特别清晰。
如果想要更好地表达这个意思,可以改为“他们已经开始了比赛,并且整天都在进行赛车活动”。
3. 我会强烈建议你考虑一下未来,不要太盲目地跟着别人走。
解析:这句话中,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动宾关系不是很清晰,让人感到一定的困惑。
如果表达的是我的建议是“你不要跟着别人盲目前进”,可以把句子改为“我建议你考虑一下未来,不要跟着别人盲目前进”。
4. 他这个人很难跑得过我,因为他太慢了。
解析:这句话中,“他很难跑得过我”这个想法和后面“因为他太慢了”貌似有些矛盾,在语义上不太一致。
如果想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可以改为“他因为跑得慢,所以很难跑得过我”。
5. 她洗完了头发,然后把头发梳成了一个发髻。
解析:这句话中的描述好像有些问题,因为洗完头发之后把头发梳成发髻是很常见的一个步骤,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
如果想要表达她突然在某个地方梳成发髻,可以改为“她到了公司后,把头发梳成了一个发髻”。
6. 我最近常喜欢在家里看电影,因为在电影院的票价太贵了。
解析:这句话中,“常喜欢”这个描述有些拗口,可以把它改为“喜欢”。
另外,在最后的“因为在电影院的票价太贵了”中,应该加一个“所以”来表达因果关系,让句子更加明确。
7. 这个包很有质感,它是红色的,而且手感也很好,就是太重了点。
解析:这句话中存在没有必要的表述,让句子显得有些啰嗦。
如果只想要表达这个包很有质感、颜色好看,但是有些重,可以简化成“这个包很有质感、颜色好看,但是有些重”。
表意不明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A项“首次抵达”语序不当造成歧义:首次限制对象不明,“首次考察队”或“首次抵达”;B项“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可作两种理解:“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全国/几十个/报社的编辑记者”。
D项“它的传播”它指的是“中国皮影戏”而不是“中国皮影戏的艺术魅力”2、【答案】A【解析】B项“同样的担心”指代不明;C项“严禁”的宾语是个联合结构,到底要不要捕杀野犬、狂犬呢?D项“看了十天的报纸”有歧义,是看了“十天报纸”,还是看了“十天的报纸”?3、【答案】B【解析】A项可理解为“江苏和浙江这两省各自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浙江的部分地区”。
C项可改为“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或“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反驳”。
D项是诉讼费三千余元,还是经济损失和诉讼费总共三千余元。
4、【答案】D【解析】A项是指“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还是“索尼公司的产品”,所指不明确。
B项“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有歧义,“此”是指“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要采取果断措施”。
C项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还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5、【答案】A【解析】B项“自己”指代不明,是指“老师”还是指“我”,不清楚,应改为“我”。
C项应改为“便向《人间指南》编辑部投诉”。
D项“晚上来的人”有歧义,是“晚上上来的人”呢,还是“迟上来的人”?6、【答案】A【解析】B项既可理解为“我和你一起去”,也可理解为“老师和你一起去”。
C项“批评的人很多”有歧义,是“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还是“批评这篇文章的人很多”。
D项可改为“患病住院的83岁高龄的黄昆和正在美国的姚明没有到场领奖”。
7、【答案】B【解析】A项表意不明,“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有歧义,究竟是“我”还是“你”,可以在“还是”前加“你”。
C项一是缺主语,删“由于”;二是语意不明,在“反应速度”之前加“加快、提高”等,或删“速度”,严格说来是什么物质的化学反应速度并不清楚。
[病句之表意不明]表意不明的病句及答案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
病句表意不明有哪些呢呢?下面是小编整理表意不明,欢迎欣赏病句之表意不明1一、指代不明(含对象不明)(一)指代不明(1)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04年全国卷,鲁、豫、冀、皖等地区)(2)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05年黑、吉、桂高考卷)(3)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05年湖北高考卷)【注】有两处错误,首先,第一个她指代不明,是指三妹还是葛姐?其次,哭泣遭遇动宾搭配不当。
哭泣的后面不能接宾语,这里用哭诉更好。
(二)对象不明(5)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92年三南高考卷第11题A项)【注】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既可以看作承前省略主语孩子们的谓语,也可以指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的原因(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是离休干部李大伯的行为)。
二、多义词(短语)造成的歧义一是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作多种解读;(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02年世界杯足球赛。
(03年全国高考卷第6题C项)【注】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瞧不起;另一个意思是看不着(zháo)。
二是一个词语可以拆开作两个词用,所作的句子成分当然有别。
(9)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94年全国高考卷第4题A项)【注】前去既可以当一个动词用,相当于前往;也可以理解成两个词,相当于什么时候之前去做什么。
三、多音多义带来多种理解句子中某个字是多音的,那么在书面表达上时可能有歧义(口头表达上不一定出现),即读音两可。
(1)到2000年底,小王还贷款一万元。
【注】还读hái,是仍的意思,作副词处理;读huán,是归还的意思,作动词处理。
[表意不明病句专题讲解]表意不明的病句及答案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
表意不明病句专题讲解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表意不明病句专题讲解,欢迎阅读表意不明病句专题讲解11、词的多义导致歧义(1).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2).上海医科大学涌现出一批年轻学科带头人。
(年轻学科带头人具有多义性: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年轻学科的带头人)(3).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 从来不请假有歧义,既可指小王一贯不守纪律,不请假;又可指小王平时严于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总是按时到校,没请过假)2、停顿歧义(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有歧义,可读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或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2)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3、指代不明:(1)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这方面指代不明,到底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2)不几天,刘备领大军到了零陵。
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于引兵出战。
(他是指刘备呢,还是邢道荣呢?读者难以捉摸)4、修饰两可(1).一个外商投资的木材加工厂今年底将要建成投产。
(一个在句中做定语,既可以修饰外商,也可以修饰木材加工厂)(2).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的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 几个学校的领导有歧义,几个可以理解为修饰学校,也可理解为修饰领导,修改时可换用有关量词,分别用所位等表示修饰学校或领导。
)表意不明病句专题讲解21、下列各题有语病的一项是( b )a、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去汇报。
A、词的多义导致歧义(1)县里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前”做形容词,表以前之意,时间范围大;“前”做动词,表往前走之意,则只能在15日这一天去县里)(2).上课了,小王还没到校,班主任焦急地说:“她可是从来不请假的呀……”( “从来不请假”有歧义,既可指小王一贯不守纪律,不请假;又可指小王平时严于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总是按时到校,没请过假)(3).其中只有极少数的译作真正译出原作的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
( “风格和语言的一致性”既可理解为“风格”和“语言”都要保持与原作的一致,也可理解为“风格”与“语言”之间要保持一致。
B、停顿歧义(1)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
(“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有歧义,可读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或“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2)这份报告,我写不好。
(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能力有限)”,也可理解为“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可能由于身份等因素)”。
)(3)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连忙把别后的情况告诉我们,还热情地拉我们上他家去。
(这句停顿不同,有两种理解: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一是“老胡看到/我们非常惊讶”)(4)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含水量。
(“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可作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针对饮水很少的人说的,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一是针对饮水过多的情况说的,如在运动后大出汗的情况下,读的时候停顿为“不适当地/增加饮水”)C、指代不明:(1)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这方面”指代不明,到底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2)不几天,刘备领大军到了零陵。
零陵太守刘度派大将邢道荣和他的儿于引兵出战。
(“他”是指“刘备”呢,还是“邢道荣”呢?读者难以捉摸)(4)电影《英雄》上映以后,李冯的同名小说也备受青睐,观众认为其画面精美,善于营造视觉氛围。
表意不明练习题1.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
解析:申请时间究竟是开学前“3个月内”还是“2个星期内”还是“3个月到2个星期”之间那段时间?让人费解。
2、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
(全国卷1)歧义,第一种意思是:松下公司的产品没有“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而索尼公司的产品有;第二种意思是:松下公司的产品有“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而索尼公司的产品没有。
3.教师节时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
解析: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别送礼品,送祝福”;也可理解为“老师希望学生礼品、祝福都别送”。
4.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解析: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都可能。
5.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解析:“这种偏见”指“认为科学家……不近人情”无疑,可“事实却是……最好说明”似乎是说科学家果真有点儿不近人情,这大概不合句子本意吧?将“说明”改为“驳斥”“反驳”即可。
6、我们在本月中旬前后有个重要会议,所以现在就要好好准备。
中旬前后”语意模糊,让人费解;“有个重要会议”是指去参加会议还是筹备召开会议?表述不清,造成歧义。
7、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早期及国家文物局近期分别主持的两项重大考古发现表明,永定河这条天然走廊是“古人类移动的路线”。
“早期”有歧义,可理解成人生阶段的早期,也可理解成研究阶段的早期。
8、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分析:可以理解为“本月15日”前去汇报,也可理解为“本月15日前”去汇报,到底是什么时候去汇报,句意不明确,这就造成麻烦9、某人接到一学术会议秘书组来函,信上说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表意不明的病句及答案【病句之表意不明】修改病句,指对一句有语病的句子进行修改,使其不改变原意,句子更通顺。
病句之表意不明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病句之表意不明,欢迎阅读病句之表意不明1一、指代不明(含对象不明)(一)指代不明(1)美国政府表示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04年全国卷,鲁、豫、冀、皖等地区)(2)今天老师又在班会上表扬了自己,但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努力。
(05年黑、吉、桂高考卷)(3)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05年湖北高考卷)【注】有两处错误,首先,第一个“她”指代不明,是指“三妹”还是“葛姐” ?其次,“哭泣”“遭遇”动宾搭配不当。
“哭泣”的后面不能接宾语,这里用“哭诉”更好。
(二)对象不明主要是因承前省略不当而引发的。
(1)孩子们很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
(92年“三南”高考卷第11题A项)【注】“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既可以看作承前省略主语“孩子们”的谓语,也可以指孩子们喜欢“离休干部李大伯“的原因(“一来到这里就有说有笑,十分高兴”是“离休干部李大伯”的行为)。
二、多义词(短语)造成的歧义一是一个词有多个义项,作多种解读;(1)独联体国家看不上20XX年世界杯足球赛。
(03年全国高考卷第6题c项)【注】动补结构“看不上”的一种意思是“看不起”、“瞧不起”;另一个意思是“看不着(zho)”二是一个词语可以拆开作两个词用,所作的句子成分当然有别。
(2)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本月15日前去汇报。
(94年全国高考卷第4题A项)【注】“前去”既可以当一个动词用,相当于“前往”;也可以理解成两个词,相当于“什么时候之前去做什么”。
三、多音多义带来多种理解句子中某个字是多音的,那么在书面表达上时可能有歧义(口头表达上不一定出现),即读音两可。
表意不明参考答案:1、C 。
(A项中“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是指“松下公司的产品”还是指“索尼公司的产品”不明确。
B项中“此”是指“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指“采取果断措施”不明确。
D项中第一种意思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第二种意思是: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2、C(A表意不明,“基建部分账目”,根据不同停顿有不同理解。
B歧义,穷困的是“故乡”还是“孩子”。
D表意不明:“我认为正确的”,可以是“追求票房价值的观点”,也可以是“一些文章”的“批评”。
)3、A(B“郑州一中学生”项歧义,既可理解为“郑州市一名中学生”,又可指“郑州市第一中学的学生”。
C有歧义,“时任以色列外长的沙龙的儿子”可以理解为“沙龙任外长”也可理解为“沙龙的儿子任外长”。
D“考得好的学生就通知家长去登记报名”有歧义。
)4、D(A有歧义,数量短语“两个”位置不当。
“两个日本记者的问题”即可理解为“由两个日本记者提出地问题”,也可以理解为“记者提出的两个问题”。
B指代不明,“此”是指“嘴上说说”还是指“采取果断措施”,没有交代清楚。
C“3日和10日下午”有歧义。
)5、B(A“许多城市的市民”表意不明。
C有歧义,送上断头台的是谁,不明确。
D“他们”指代不明。
)6、D(A表意不明,“于丹教授近日在学校接受采访时予以坚决否定”,否定的是“影响”还是“不影响”,表达不清楚。
B语意不明,“肯定”指向不明确。
C“有着20多年历史的国佳集团和兴华公司”有歧义。
)7、A(B表意不明,“多达三分之一”说的是“牙刷”还是“牙缝”。
C指代不明,“他们”到底指“新人”还是指“老运动员”不明确。
D“这”指代不明。
)8、B(A歧义。
“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可有两种断层方法,理解为“墨西哥”全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也可理解为“墨西哥和美国”都只有部分地区。
C“已去世的”可以修饰“钟书先生”,也可以一直修饰到“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瑗”整个内容,有歧义。
表意不明答案一、找出下列句子的语病,并提出修改意见。
1、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
解析:“这方面”指代不明,到底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2、从清理结果看,全省地、厅级干部,住房面积在规定标准以下的、在标准范围以内的和超过标准的各占三分之一,其中严重的占百分之八。
解析:“其”指代不明。
“严重的占百分之八”存在歧义。
全句可改为“……各占三分之一,超标严重的占超标者的百分之八”,或改为“……各占三分之一,超标严重的占全省地、厅级干部总数的百分之八”。
3、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在把稿酬版税捐赠清华大学的仪式上说:“我以代表的身份在这里讲话,我一个人代表三个人:我、已去世的钱钟书先生和女儿钱瑷。
” 解析:“已去世的”可以修饰“钱钟书先生”,也可以一直修饰到“钱钟书先生或女儿钱瑷”。
4、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解析:“然而”表示对前半句话的转折,而“事实是最好说明”却承认了前面的偏见,可改为“然而事实证明这是一种偏见”或“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反驳”。
5、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
解析:有歧义,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还是说“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表意不明确。
6、在这次民族联欢节中,举行了各种民族体育比赛,主要有赛马,摔跤,抢花炮,赛歌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受到来宾的热烈欢迎。
解析:有歧义,“各种”修饰“民族”还是“体育比赛”,表意不明。
7、三妹拉着葛姐的手说,她老家在偏远的山区,因为和家里赌气才跑到北京打工的,接着她又哭泣起自己的遭遇来。
解析:表意不明,人称代词“她”指代不明,是“三妹”,还是“葛姐”,还是另外的人?把第一个“她”改为“自己”,第二个“她”去掉。
知识构建:病句类型之五-表意不明答案
(一)掌握两种表意不明类型
1.歧义
(1)因“多音多义”造成歧义
①答案汉语中有些字因意义不同而读音不同,句中“还”读“hái”还是
“huán”,意思是“仍”还是“归还”?词义不明。
②答案“修车的”词义不明,是“修车师傅”,还是“请修车师傅修电瓶
车的人”?不清楚。
③答案“章太炎的书”词义不明,是章太炎的著作,还是章太炎曾收藏的书?不清楚。
(2)因“结构不定”造成歧义
①答案语序不当而致表意不明,“两个”是“两个目击者提供的多个弹
壳”,还是“一目击者提供的两个弹壳”,表意不明,把“两个”移置“弹壳”前。
②答案有歧义。
该句句意可有两种理解:一是日本在野党的指责是极不负
责任的,一是财务大臣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
可将全句改为“财务大臣‘口无遮拦’、公开谈及政府去年入市干预日元具体汇率的行为是极不负责任的,日本在野党对此强烈指责”。
③答案“部分福利院参加高考的孤儿”有歧义,“部分”指“福利院”还
是“孤儿”?不清楚。
④答案如果在“前”字的后面停顿,句意为: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在
本月的15日以前到县里汇报。
如果在“前”字的前面停顿,则句意为:县里的通知说,让赵乡长在本月的15日这一天前往县里去汇报。
⑤答案这是由“和”字不同切分(或对“和”词性的不同理解)造成的歧
义。
“和”作连词,说明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两个人;“和”作介词,说明他只背着总经理,与副总经理共同行动。
2.指代不明
(1)答案表意不明。
“这表明……”中的“这”指代不明确,从句子来看,
“这”应指上文“指责这一学说”的行为,但因为前面用了“对于……人”,造成“这”指代不明确。
(2)答案“这方面”指代不明。
(3)答案“这方面”指代不明,到底是指欣赏好诗,还是指创作好诗?不清楚。
(4)答案“他”到底是指“刘度”还是指“邢道荣”?指代不明。
(二)重点识别:歧义
1.结构不定造成歧义的几种情况
(1)解析“批评”的施动者和受动者不明确,是他在文章里批评别人多还是
别人对他的文章批评多?可改为“……文章中批评的人很多”。
(2)解析动词“发现”的对象是“敌人”还是“敌人的哨兵”?不明确。
可据其中一种意思改为“哨兵发现了敌人
(3)解析“对”的管辖范围不明确,是“对”报案人愤慨还是“对”围观者
的行为愤慨?表意不明确。
(4)解析数量短语作为定语易出现歧义,“数百位”是修饰“英雄”还是修
饰“亲属”?可将“数百位”调到“亲属”前,消除歧义。
即时巩固1 指出下列句子出现歧义的原因。
(1)答案“借”的方向性不明确,“借进”“借出”两可。
表意不明。
可将
“借张晓丽同学”改为“借了张晓丽同学的”或“借给张晓丽同学”。
(2)答案“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是指“松下公司新产品”,还
是“索尼公司的产品”?主语指向不明。
(3)答案动词的施受不明,可以理解为孙燕自己拍摄的,也可以是别人替她拍摄的。
(4)答案停顿不明,“晚上来的人”有两种停顿,两种切分:一是“把它留
给晚/上来的人喝”,意谓“迟到”;一是“把它留给晚上/来的人喝”,意谓“傍晚”。
(5)答案修饰两可。
“一个”既可修饰“外商”,又可修饰“加工厂”。
2.辨别真假歧义
答案(1)有歧义。
第一句说了张、李两人,第二句的“他”不知指代谁。
这里不宜用代词,是谁说的,就把谁的名字重说一遍。
(2)无歧义。
虽然前一句提到“张大娘”和“小虎子”两个人,但后用的代词“她”是指代张大娘,不会引起误解,因为“大娘”是女的,“小虎子”是男的,一看就清楚。
(3)
无歧义。
第一句说了“孩子”和“孔乙己”两个对象,从“围”可以看出“孩子”是复数,“孔乙己”是单数,所以第二句用“他”和“他们”两个代词,不会使人误解。
(4)有歧义。
“去”有“行走”“离开”“死”三个意思。
(5)无歧义。
“蘑菇”的“蘑”同“折磨”的“磨”构成谐音双关。
“双关”是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该句表面上是写“蘑菇”,实际意义却是“折磨”,这是作者要表达的修辞效果,它不会让人捉摸不定,无所适从。
(三)综合识别、判断
答案 A
解析B项“指向整个人类”表意不明,是“由人类进行的”还是“针对人类进行的”不明确。
C项主语不明,“专门调研”的是“他”还是“省市领导”,同时“接待过……来到县里”句式杂糅。
D项“墨西哥和美国的部分地区”有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