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之古代诗词鉴赏第一讲:概说
- 格式:ppt
- 大小:249.50 KB
- 文档页数:7
古诗词鉴赏专题时间:姓名:第一讲:梳理鉴赏诗词必备知识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
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
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
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
小口径问题问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
内容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写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月亮(思乡或团圆),双鲤、尺素(远方来信),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芭蕉(离情别绪);▼阳关曲(送别的歌声),南浦(送别之地),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
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不分版本〔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第01课考纲解读《XX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侧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表达、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写技巧: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远近上下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衬托、渲染、细节描写、白描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3〕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可使用各种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比照、衬托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上启下、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比照、首尾照应等。
第二,试题设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4〕某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第三,根本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诗歌鉴赏概说【考试说明】鉴赏评价古诗、词、曲。
(E级)【考点分析】1、考纲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命题特点:(1)古诗材料从课外选取,多是唐诗、宋词(或宋诗、元曲、清诗等);篇幅多短小精悍,其内容可能联系到教材或教材中的作者。
(2)命题注重有效信息的提示,降低诗歌读解的难度;题目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以情景诗为主;2道主观题,分值8分。
【备考策略】1、温习课本,感性积累。
2、系统梳理,储备知识。
3、题型答题,练习评讲。
【知识准备】一、诗歌分类:1、按形式分类:(1)古诗:①古体诗: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包括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每句字数不一,如《蜀道难》)】,骚体诗(楚辞),乐府诗,歌行体(“歌”、“歌行”、“引”、“曲”、“呤”等)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严格。
包括律诗和绝句,按每句的字数,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还有超过8句的排律。
(2)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按字数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3)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题材分类:【情景交融诗】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
通过对景色的描绘来表现感情。
具体到诗歌中,有因情造境和见景生情两种形式。
【怀古咏史诗】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高考语文第一轮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表达技巧一、表达技巧简介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难以穷尽。
概括起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直接抒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是直接抒情;李清照“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也算是直接抒情。
而姜夔《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却是间接抒情,它同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样,都是借景抒情。
2.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手法,如《孔雀东南飞》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象征手法,如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不一而足。
例1:绝句二首(其二)杜甫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你看:漫江碧波荡漾,显露出白翎的水鸟,掠翅江面,好一派怡人的风光!满山青翠欲滴,遍布的朵朵鲜花红艳无比,简直就像一团团燃烧着的旺火,多么灿烂。
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与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光的红艳,青与红相互斗丽。
一个“逾”字,将水鸟借江水的碧色衬托而逾显其白;一个“欲”字,则以拟人化赋花朵以动态,使之摇曳而多姿。
看来诗人是运用了多种技巧来描写这幅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画。
然而诗人的旨意不在此,而在后面两句:“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今春”之景不可谓不美,但“看又过”包含着时光流逝,归期遥遥,远春景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致,反而勾起了漂泊的感伤。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苏教版知识精讲【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鉴赏[学习过程]第一篇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一、考点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阐释1.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3.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4.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第二篇古代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第一节诗歌的形象的鉴赏诗歌的形象包括意象、人物形象。
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鉴赏诗歌的意象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
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
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1. 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体系——考点及注意点考纲要求1.《考试大纲》在“古代诗文阅读”中对该考点提出的要求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鉴赏评价)。
2.《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具体阐释:①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诗歌中的词语多是内涵丰富、文学性很强的词语,正确理解这些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对于正确分析综合并鉴赏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诗歌中词语的含义不能正确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对于整首诗作分析和鉴赏。
②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每一首诗歌都表达一定的思想,通过对概括诗歌中心思想的考查,透视考生的整体概括能力。
中学语文在线③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
诗歌是作者思想的产物,同一事物,作者的世界观不同,处境不同,审美情趣不同,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就不同。
古代诗歌阅读,就是要透过诗歌的语言外壳,发掘出作者在作品中的思想情感。
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诗歌是艺术地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高考通过对诗歌形象、语言和艺术技巧鉴赏的考查,可以评估出一个人的文学品位。
⑤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属于创造思维的范畴,不但需要调动考生阅读的积极性,还要开动考生主观思维的机器,因此,科学地评价一首诗的思想内整体鉴赏方略解答古诗鉴赏题,一定要品味语言,披文入境。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
我们在鉴赏时,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的阅读习惯。
“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
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注意题目。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二要注意作者。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古代文学资料概说1、宋代把唐诗分为“唐初”、“盛唐”、“大历”、“晚唐”五体。
略而言之,则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第一章第一节1、卢思道:代表作《从军行》明显开初唐七言歌行的先河。
第二节1、虞世南:代表作《咏蝉》2、上官仪:什么是上官体?答:初唐诗人上官仪的诗风绮清婉媚,广为流传,时人称之为“上官体”影响:提出所谓“六对”“八对”的修辞方法,对提高对仗技巧,推动律诗成熟起到一定作用。
第三节1、王绩,田园诗的先驱人物,代表作《野望》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3、“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1、把唐诗从宫廷、台阁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2、高扬时代精神,以迥异于宫廷诗的“骨气”和“兴寄”,开启了盛唐之音。
3、以大量的创作实践,为唐代五言律诗的成熟,和七言歌行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四节1、什么是“沈宋”:指沈佺期,宋之问,他们所创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趋于定型。
贡献:从前人和当代人应用格律形式的实验中,把已经成熟的形式肯定下来,最后完成。
“回忌声病”的巨准篇的人物,使律诗篇章确定,平仄,对仗规范化。
2、“文章四友”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他们都是武则天时期的进士,都以文辞创作为主,都写了不少规范的律诗,共称为“文章四友”其中杜审言的成就最高。
第五节1、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第六节1、陈子昂:重视“兴寄”“风骨”在《修竹篇序》中明确提出了诗歌革新主张。
陈子昂代表作:《感遇诗》《登幽州台歌》卢藏用:“卓立千古,恒指颓然波,天下翁然,质文一变”第二章第一节1、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2、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人群体,他们继承了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田园山水诗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为主,风格清新自然,意境谈远闲适。
第一讲概貌(3)3.沉痛的历史和痛苦的人生学史上所说的晚唐时期,是指文宗大和以后的约八十年(828—907)时间。
在晚唐前期,唐王朝进一步走向衰败,宦官操纵时局,士大夫党争不休,藩镇对抗朝廷,经济也日渐凋敝,时代把一层失望与沮丧的阴影投射在文人的心中。
他们的作品,不仅没有盛唐时代那种自由奔放的朝气,连元和时代那种满怀激烈的勇气也已消失殆尽。
他们不是不关心社会政治,但这种关心总是伴随着失望;他们常常表示旷达,而这种旷达却和无奈相联。
哀婉和衰飒的气氛笼罩着这个时代的诗歌。
因此,诗人更多吟咏的是三类题材:历史、自然与爱情。
对历史的追怀是对现实的喟叹,对自然的眷念是对人世的疲倦,对爱情的寻求是对个人心灵的抚慰。
历史与人生的反思,交互成织为晚唐诗歌的一大特色。
这个时代的诗人,比前人更能够感受到个人在历史和命运中的无奈。
而前人业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可供拓展。
于是他们更倾心尽力于诗歌,以这种美的创造为生存的凭藉。
他们以近体诗为主要形式,凭藉敏锐的审美感觉来发掘诗歌的素材,使用精致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细腻的内心体验,创造出或是幽美深婉、或是清旷明丽,但总离不开几分颓唐的诗境。
他们以此给唐诗开创了又一种忧郁的风情。
晚唐后期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此时,唐王朝受到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最后打击,已经面临全面崩溃,这给士大夫的心理以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社会责任感与政治参与欲又在他们心中萌生,儒学精神再一次被捡起来当作救世之方。
这一种短暂而徒劳的努力,在文学中也留下深深的烙印。
文人们一方面重提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并且写出了不少反映社会问题的作品,另一方面由于时代无可奈何地衰落,而消沉地追寻个人心理的平静,因此写出许多散发着哀愁迟暮之气的山水诗。
他们对生命与自然的寻思虽是人的主体生命意识强化的反映,但最终的哲学结论却是悲观主义的。
这种情况常常出现在同一人身上。
在没有理想的岁月里,谁在啃噬那颗破碎的心?晚唐是“小李杜”的晚唐;晚唐的痛苦就是“小李杜”的痛苦。
《唐宋诗词鉴赏》之唐诗宋词概说上编唐诗第一章唐诗概述1.《全唐诗》及其补编共收诗50000余首。
作家3600多人,著名诗人几十名,“诗仙”李白,“诗圣”杜甫、通俗诗人白居易为世界公认的大诗人。
2.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边塞诗派、奇险诗派、通俗诗派。
3.“四唐”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4.初唐诗人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宫廷官员为主,主要是魏征、李世民、上官仪、“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一类以下层文士为中心,主要有“四杰”、陈子昂、刘希夷、张若虚。
此外还有一类是隐士和侍诗僧,主要是王绩、王梵志。
5.初唐诗以陈子昂的成就最显著。
6.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7.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8.盛唐时期有著名的山水田园诗和边塞诗派,前者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为代表;后者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
9.“二张”张说、张九龄;“三王”王幹、王湾、王之涣;“二崔”崔颢、崔国辅;“一贺”贺知章。
10.晚唐诗人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奇险诗派(亦称韩孟诗派)和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通俗诗派(亦称元白诗派)。
主要诗人还有李绅、张籍、王建等。
11.晚唐时期诗人:杜牧、李商隐。
12.简答:唐诗兴盛原因。
答:(一)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伟为造就诗人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和良好的环境。
(1)思想文化政策相对地有利于文化学术的繁荣。
(2)各种学术、艺术的繁荣对诗歌的繁荣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3)前代文学成就伟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初唐诗歌1.王勃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山中》2.骆宾王代表作《在狱咏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于易水送人》3.杨炯《从军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4.卢照邻代表作《长安古意》。
5.沈佺期、宋之问,人称“沈宋”。
沈佺期代表作《杂诗》;宋之问代表作《渡汉江》。
6.陈子昂是唐朝诗坛上得诗歌革新旗手。
7.陈子昂有《伯玉集》著名的有《感遇》(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
高2022届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专题学案之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第一讲知识概述【知识精讲】一、考情分析1.选材特点2021年和2020年新高考Ⅰ卷两套试卷的古代诗歌阅读,在选材上均为律诗,2021年新高考Ⅰ卷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2020年新高考Ⅰ卷(山东)选择的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别郑炼赴襄阳》;前者是一首寄赠诗,后者是一首赠别诗;前者表现了杨巨源对白居易的关心与劝诫之情,后者表现了杜甫对友人郑炼的惜别与祝福之情。
2.设题特点在设题上,两套新高考卷均设置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所设考题基本上涵盖了古代诗歌阅读的主要考点:诗歌形象、诗句内容、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
其中,两套试卷古代诗歌阅读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简答题分别考查了分析诗句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分析意象及抒情方式的能力。
命题上,两套新高考试卷古代诗歌阅读题,沿袭了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形式与命题特点。
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在古代诗歌命题上呈现出以下特点:从体裁来看,以诗为主;从题材上看,涉及山水田园、托物咏怀、咏史怀古、借事抒怀等;从作品的写作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为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从考查角度来看,既涉及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又有对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的考查,而对鉴赏形象、语言的考查,通常融入对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内容的考查之中。
3.能力指向(1)体现出命题理念:①聚焦学科素养,全面考查考生的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②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理念,将美育有机融入试卷。
(2)连接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在鉴赏活动中,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3)体现了高考考查内容和要求:古代诗歌阅读,关注古诗形象,突出审美鉴赏,强调个人体验。
近些年的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对读懂古代诗歌内容的考查,而淡化对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内容的考查。
古诗词基本知识概说(2008.11)一、阅读诗歌的要求考试手册对诗歌有“能从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与方面,鉴赏文学作品”这样要求。
因此阅读古诗词,大体上可以从两方面人手。
一是诗歌的形式,一是诗歌的内容。
诗歌的形式方面包括:体裁、风格流派、语言风格、表现技巧、表达方式、描写角度、修辞手法、结构特点、诗眼等。
诗歌的内容方面包括:题材、意象、意境、主旨、思想、情感等。
二、古诗文阅读考点及复习要略(一)古代诗词鉴赏是这几年高考试卷必设的一个考点,经常考查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考诗词常识。
它包括作者的姓名字号,诗词的写作时代,作品的体裁、题材,以及诗词中涉及到的常识。
2.考词句理解。
这主要是对词句的诠释、疏通,以及把握这些词句在诗词中的语境义或蕴含义。
用了比喻或比拟等修辞手段的还要体会其表现义。
3.考整体鉴赏。
既有任选角度的鉴赏,也有规定角度的鉴赏。
它一般涉及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或者要求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词的旨意及深刻的内涵。
4.考延伸的联想、想象。
也就是对诗词内容作适当延伸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考查。
如就“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诗,问你如何领会“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这种考查,考生就必须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意境,领会这个“闹”字如何把新春来临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的,不联想想象是无法鉴赏的。
(二)我们该如何应对语文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呢?其复习要略又是什么呢?1.储备必须的诗词鉴赏知识。
2.扫除诗词阅读的文字障碍。
3.养成对诗歌展开联想和想象的习惯。
4.熟悉诗词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
5.善于对诗歌作出初步的阐释和评价。
三、诗歌体裁(一)特点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其主要特点是: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