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章末总结
- 格式:ppt
- 大小:500.00 KB
- 文档页数:20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实验探究的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与交流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影响实验:提出问题:光会影响舒服的分布吗?作出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订计划:实验思路:设计明暗不同但是相通的两种环境,放入等量的鼠妇若干只,过一段时间后,看哪边的鼠妇多。
实验装置:在铁盘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板。
这样两侧就形成了阴暗和明亮两种环境。
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为什么要用多只鼠妇做实验?避免偶然因素的影响为什么要计算全班各组的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确保实验的可靠性。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试验。
对照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骆驼失水少是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莲的茎叶中的气腔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旗形树是对单侧风的适应;避役的体色随环境改变有利于捕食和逃避敌害;葵花朵朵向太阳有利于接受阳光。
蚯蚓对环境的影响:目的要求:探究蚯蚓对土壤的作用方法步骤:1.取甲、乙两只大烧杯,在每只底部先铺一层湿土,再铺一层细沙,细沙上再铺一层湿土,每层约为烧杯高的1|4.每铺一层,稍加整平、压实,并在烧杯外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
2.向甲烧杯中放入若干条活蚯蚓,乙烧杯中不放蚯蚓。
分别向两只烧杯中喷洒适量的水,并投放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
烧杯口盖上玻璃板,注意应留有一定的缝隙,以保证空气的交换。
3.将甲、乙两装置放置在黑暗处几天后,观察。
为什么要设置两套装置?乙装置有什么作用?两套装置可形成对照;乙装置起对照作用。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知识清单】知识点一: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即环境影响生物)1.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2. 生态因素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特别提醒】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
知识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以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为例)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特别提醒】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确认:一个实验通常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控制组)。
对照组就是不作处理的,已知的那一组。
实验组就是作了相应处理的,也就是要验证,探索什么就做什么样的处理的那组。
知识点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应该包括种间关系和种内关系。
前者包括寄生,捕食,合作、共生,竞争等;后者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知识点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2. 生物也能影响环境3.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别提醒】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生物只能适应环境,环境不能适应生物。
考点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例1】蝉在夏天正午鸣叫得最厉害,而气温低到24℃以下时,就停止鸣叫。
这一现象说明对的生活习性有影响的环境因素是()A. 阳光B. 水C. 温度D. 空气【解析】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通过对题干的认真阅读,我们就可以判断是温度影响了蝉的鸣叫。
【答案】选C【例2】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A. 春江水暖鸭先知B. 葵花朵朵向太阳C. 大树底下好乘凉D. 春风又绿江南岸【答案】选C考点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例3】在进行探究实验时,常需要设计对照实验。
下列能作为一组对照条件的是()A. 明亮和潮湿B. 干燥和潮湿C. 空气和土壤D. 温度和水【解析】对照实验:在探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像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相同的实验。
【初一学习指导】初一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了解生物圈初一欢迎来到生物圈知识的第一章!第一节生物圈1.收集和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收集的方式有很多,包括咨询、查询、搜索等。
材料的形式包括文本、图片、数据、视听材料等。
地球表面的生物和生活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位于海平面上下约10公里处,包括大气底部、大部分水圈和岩石圈表面。
生活在大气中的生物主要是会飞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生物。
水圈包括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河流和湖泊,几乎到处都有生物。
岩石圈是所有生物的立足点,包括各种植物、昆虫、鸟类和动物、细菌、真菌和人类。
3.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是:营养、阳光、空气和水,以及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世界环境日的日期是6月5日。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标志表达了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依赖。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调查的一般过程始于发现和提问。
提出问题后,根据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对问题的答案做出假设。
然后对设计方案进行探讨,包括材料的选择、设计方法和步骤。
根据勘探方案进行勘探,得到结果,然后分析结果是否与假设一致,从而得出结论。
并非所有问题都能通过一次调查得出正确结论。
调查的一般步骤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和得出结论。
2.在光照对雌性大鼠生活影响的探究活动中,只有光照是不同的,因此它在本实验中是一个变量,而其他条件如温度、土壤湿度等因素是相同的。
除此之外,其他条件对实验的影响与本实验相同时,称为本实验的影响。
3.环境与生物体的关系是环境对生物体的影响。
有两类因素影响生物体对环境和生物生命的适应。
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和空气分别是非生物因素:它们指影响某一生物体生命的其他生物体。
最常见的关系是合作和掠夺。
4.所有生物的生命都会受到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每个生物现在都有适合其生存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生物适应性是普遍的。
第四节生态系统一.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七年级上册生物各章知识点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 生物能进行呼吸;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二、生物的分类:1. 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2. 动物:包括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3.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4. 人类:属于脊椎动物中的哺乳动物。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一、生物圈的定义: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土壤圈。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长受到环境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通过生命活动影响环境,如植物能够固定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微生物能够分解有机物,动物能够改变环境等;3.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如植物能够利用环境中的养分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会受到环境中病虫害的影响。
三、生物圈的层次:1. 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是生物圈中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包括多种树木、植物和动物,为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
2. 草原生态系统:草原是由草和灌木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适应干旱和半干旱环境的特性,是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的栖息地。
3. 湿地生态系统:湿地是由沼泽、河流、湖泊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水分、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4. 海洋生态系统: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海草床、海底山脉等,为海洋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
5.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包括建筑物、道路、公园等,具有高密度的人口和资源消耗的特点。
四、生物圈的稳定性和变化:1. 生物圈的稳定性: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平衡和稳定性。
2. 生物圈的变化:生物圈会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过度开发等。
复习《了解生物圈》教案【复习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知道各部分的作用。
2.会判断、分析食物链与食物网,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的现象。
3.分析解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现象。
3.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4.会分析解答考点较多的综合题: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重点】1.概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知道各部分的作用。
2.会判断、分析食物链与食物网,能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的现象。
【难点】1.分析解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现象。
2.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热点】会分析解答考点较多的综合题: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复习方法】采用“忆、梳、析、练、测”五步法,系统归纳法【复习过程】一、导入:展示四幅图片,各种生态环境中的生物,他们共同构成了生物圈,这节课复习第二章,了解生物圈。
二、复习过程复习板块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设计思路及意图】这个版块是本节课的开头,学生还没进入状态,在内容上比较简单,所以采用学生自主复习,回忆、梳理、上台分析考点。
(“忆、梳、析”)1.根据问题串自主复习P12-18-“忆、梳”1)生存环境仅仅指生存空间吗?如果不是,还包括什么?2)什么是生态因素?它包括哪两类?举例说明。
3)描述影响竹子生存的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分别有哪些。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哪几步?5)如何设置对照试验?(需要注意的问题)6)生物与环境有哪些关系?尝试举例。
2.学生交流1-4,教师点拨。
5、6以题目的形式出现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
典例一(让学生讲解,每一步的做法和这样设计的目的,以此来学会有研究表明,鸡的产蛋率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有关。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此产生兴趣并开展了相关实验,请据图表回答问题:(1)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2)甲、乙两组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是组。
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单位——细胞,包括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生物遗传中的关键概念。
以下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总结。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 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构成,具有选择通透性和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功能。
2. 细胞质:包含细胞器和细胞液,是细胞内其他结构的基础。
3. 细胞核: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包括DNA的复制和基因的转录等功能。
4. 线粒体: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产生能量供细胞使用。
5. 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以供细胞使用。
6. 溶酶体:消化细胞内外的物质,有助于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二、细胞组成的层级结构1. 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2. 组织:由一群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成,有助于细胞的协同工作和分工合作。
3. 器官:由多个不同组织构成,具有特定的形态和功能。
4. 有机体:由多个相互依赖的器官组成,能够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
5. 群体:由多个个体组成,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相互关系。
三、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方式,是细胞增殖和遗传信息传递的基础过程。
2. 遗传物质:DNA是生物体中的遗传物质,能够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3. DNA复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DNA会复制自身,并保证两个新细胞中的DNA相同。
4. 染色体:DNA在细胞分裂中会形成染色体,是遗传信息组织和传递的基本单位。
5. 基因:DNA上的一个区域,编码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6. 突变:指基因发生的突发性变化,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四、性别的遗传与性别比例1. 性别的决定:人类的性别由父母所带的性染色体决定,男性为XY,女性为XX。
2. 性别比例:在自然界中,男女比例一般为1:1,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人类出生性别比例略有偏差。
五、遗传的基本规律1. 遗传定律:包括孟德尔的单因素和双因素遗传定律,描述了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表现规律。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章、认识生命1、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植物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获取营养物质);(2)生物能进行呼吸(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植物落叶,动物和人出汗、呼吸和排尿);(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2、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细菌、真菌和病毒;按照生活环境可以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共有一个家,这就是生物圈。
它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上10千米,向下10千米。
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2、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另一类是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湿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此外还有斗争关系、互助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4、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相对性6、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7、所有的生态系统一般都有四种基本的组成成分,即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和土壤等)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绿色植物是生产者(不仅为生产者自身的生长、生殖、以及各种生命活动提供了营养物质和能量,也是人和动物的食物和能量来源);(2)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获得食物和能量,包括绝大多数动物、寄生生活的微生物和植物(菟丝子);(3)许多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腐生动物(蚯蚓、秃鹫、屎壳郎)是分解者,利用动植物的遗体,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获得所需的物质和能量。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笔记一、概述在七年级上册的生物教科书中,第二章节主要介绍了生物圈的相关知识。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命体的住宅区域,包括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等。
通过学习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圈的组成、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生物圈的组成1. 陆地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它们栖息在地球的陆地上,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
2. 海洋生物:包括海洋中的各种生物,如鱼类、海藻等,构成了海洋生态系统。
3. 大气层生物:包括微生物和各种植物,它们生活在地球的大气层中,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生物圈的特点1. 多样性:生物圈中包含了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物种,它们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2. 相互依存:生物圈中的各种生物相互依存,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物种的消失都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3. 平衡性: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对生物圈产生重大影响。
四、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1. 开发利用:人类对生物圈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2. 环境保护: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人类也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物圈,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污染排放等。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我们人类应该更加珍惜和爱护这片绿色的家园。
只有保护好生物圈,我们才能保护好自己。
总结通过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我对生物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它不仅包括了陆地、海洋和大气层的生物,还涉及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类与生物圈的关系。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个美丽的地球家园。
生物圈不仅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园,同时也是生命的源泉和生态系统的基础。
在第二章的教科书中,我们对于生物圈的组成、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接下来,我们将会继续深入探讨关于生物圈的更多内容。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生物圈中的陆地生物。
陆地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它们栖息在地球的陆地上,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