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目的
- 格式:ppt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53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一,教育目的界说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
各级种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
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
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如果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军人或武士,教育体系遂有军国主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国家公民,教育体系遂有强调基础教育和注重培养民族情感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育英才,教育体系遂有强调高质量教学和鼓励竞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教育体系遂有灵活多样和自由活泼的倾向。
教育目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图示如下: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化学工业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普通劳动者、熟练技术工人、管理人员、高级行政人员、专家等)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
教育学原理项贤明第四章教育目的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对于教育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主要阐述了教育目的的概念、分类和特点,以及教育目的设置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分类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在一定时间内为培养学生形成的、预期实现的品质和能力所设定的教育需求和要求。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教育目的的分类有三个维度:按照培养对象分为个体教育目的和集体教育目的;按照培养内容分为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和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按照培养要求分为知识型教育目的、德育型教育目的和能力型教育目的。
个体教育目的是以个体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健康、智能、人格等方面的发展;集体教育目的是以集体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等。
全面发展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包括知识、技能、美感、道德和健康等;重点发展型教育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其中一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或专项技能。
知识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科学素养;德育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品德;能力型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
二、教育目的的特点教育目的具有以下特点:1.目的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它从一开始就存在,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动态性。
教育目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成长而不断变化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3.综合性。
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要求学生在知识、品德、能力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
4.个体化。
教育目的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阶段来设定,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和要求。
三、教育目的的设置原则和方法教育目的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不能脱离实际。
2.进步性原则。
教育目的要反映社会和个体的进步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第四章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一般概念•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二、确定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依据一、教育目的、学制和培养目标的概念•1.教育目的概念•2.学制概念•3.培养目标概念•4.三者关系1.教育目的概念•是国家所规定的教育工作应遵循的方向和目标,所指明的是教育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一切教育活动的总要求、总规格。
2.学制概念•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构成国民教育体系的各级各类学校总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期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培养目标概念•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应达到的培养要求、质量规格。
Ps: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⑴讲解竞选过程的每个步骤和具体细节以及应注意的事项;•⑵由自愿参与竞选者发表演讲,共18人;•⑶全班举手表决,从中淘汰下来5位;•⑷通过唱票的方式刷掉余下13人中的4位,•⑸最后剩下的9人报校长审批后组成班委会。
•儿童不是学校课堂中完全被动的角色,而是这个特殊社会(学校)中自主的成员。
•儿童在与他人的交往、参与合作或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个人经验,形成一种民主的意识、民主生活习惯和民主的技能。
•这种民主的感受是儿童应对未来作为公民的社会生活的经验。
•然而,我们在儿童、少年乃至青年时期,又何曾有过一种虽然形式繁琐,却是一种真真切切的民主选举体验?•教师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喜好强行指定,或者带有意向性的暗示,或者以所谓提高效率之名随意简化选举程序,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探讨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这是教育理论最具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依据和归宿。
一、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目的有着各种不同的界定。
比如,教育目的就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①;“所谓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②;“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③;“简单地说,它是人们在观念上、思想上对教育活动结果的设计以及借助一定教育手段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去达到某种结果的设计”④;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⑤,等等。
以上种种界定,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教育目的的特征。
首先,教育目的是一种预期的要求、设想或规定,是需要通过活动去达到的价值追求;其次,它关注的是个体的总体发展规格,是对个人发展的综合素质要求,同时也以对个体的理解与把握为前提;再次,它具有社会性,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的基本要求;最后,在形式上,它表现为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并通过观念影响和指引人们教育实践。
这样,概括起来,就可以得到教育目的的基本定义:所谓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几个既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的概念。
把握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第四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
(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来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
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做他们活动的舞台。
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被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源的。
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5、试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求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