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手术切口与缝合
- 格式:ppt
- 大小:334.50 KB
- 文档页数:7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法230例报告黄丹希【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1999(012)006【摘要】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的愈合不仅与手术创伤、手术时间、污染及患者体质有关,而且与术者的缝合技术技巧关系密切。
香港周基杰医师1991年创立了一套新观念剖宫产术传入大陆,受该术式的关腹方法启发,我院对1998年1月至1999年2月妇产科部分患者的腹部切口采取了新的缝合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
230例中年龄最小18岁,最大64岁。
施术顺序为剖宫产术128例,子宫切除术55例,附件手术34例,宫外孕手术13例。
下腹部正中纵切口100例,横切口130例。
1.2手术方法分下腹部纵切口、横切口两种。
1.2.1下腹部正中纵切口按传统方法常规缝合腹膜、腹直肌前鞘。
然后用强生(中国)医疗器材公司所出品的0/4针线一体薇乔消毒可吸收性合成缝线,以尾端另穿大号圆针在切口上端开始进行全层连续缝合皮下脂肪层达切口下端,将线尾拉紧钳夹留待与皮内缝合线打结。
针线一体端从切口上端开始行皮内连续褥式缝合至切口下端时将线与皮下脂肪层线尾打结3个,紧贴皮肤剪断线头结便会缩至皮下。
也可在缝合皮下脂肪层时独立打结,皮内缝合完毕后不打结行皮外留线头约2~3cm,3d切口更换敷料时剪去外...【总页数】1页(P732)【作者】黄丹希【作者单位】广西桂东人民医院,广西,梧州市,543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1【相关文献】1.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皮内缝合法92例观察分析 [J], 王海霞2.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附84例报告) [J], 张秀杰;3.浅谈妇产科腹部手术横切口皮内缝合的体会 [J], 顾明珍4.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原因分析及护理措施(附84例报告) [J], 张秀杰5.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不缝皮下的皮内缝合法与传统缝合法对比分析 [J], 苏军领;郑小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产科腹部切口美容缝合与传统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作者:王会先李金枝鲁文君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05期【摘要】目的:探讨腹部切口美容缝合方法的效果及价值。
方法:选择产科215例采用美容缝合法的病例作为观察组,并设同期常规缝合方法的215例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对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无1例切口感染裂开,4例有较轻微的线结反应,经过TDP照射术后3~5 d出院。
对照组1例脂肪液化较重,以致术后发热,伤口裂开;7例较轻的脂肪液化,11例线结反应,术后5~16 d伤口拆线出院。
结论:腹部切口美容缝合较传统缝合,操作简单,伤口局部反应少,甲级愈合率高,遗留瘢痕小,符合美学要求;不需要拆线,可缩短住院时间,床位周转快,符合产科以年轻女性患者为主、住院病源多的需求,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产科;腹部切口;美容缝合;传统缝合本科自2003年美容缝合腹部切口,期间不断改良,近5年广泛采用可吸收线美容缝合,具有伤口感染少、甲级愈合率高、腹壁瘢痕小、术后无需拆线、可以尽早出院等优点,比较理想。
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5年来在本科住院分娩行剖宫产术的43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215例。
观察组:年龄19~36岁;横切口207例,纵切口8例;大于或等于两次下腹部手术者3例,肥胖者(体重达到或超过90 kg)9例,消瘦者(体重低于50 kg)2例,合并贫血2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5例。
对照组:年龄20~39岁,其他资料均与观察组无统计学差异。
术前术中术后大出血(出血大于1000 ml)、DIC施行子宫切除或其他原因放置引流管者除外,而且排除严重内外科合并症者。
1.2 方法关腹均用1-0号可吸收线荷包缝合腹膜(纵切口可“U”字缝合)、“8”字缝合肌肉层、连续缝合筋膜,络合碘消毒切口边缘皮肤,有瘢痕者先切除再修剪消毒。
观察组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连续皮内缝合皮肤。
自切口远端缝合皮下脂肪层1针,打结,连续真皮层内缝合皮肤(进针深度以接近脂肪层又不致引起切口对合不齐为宜,尤其腹中线对合),到对侧切口外约2 cm处出针,适当拉紧缝线,贴近皮肤剪除尾线,皮肤外不可见缝线。
一、引言会阴侧切缝合术是妇产科产房中常见的一种手术操作,是产科医生和助产士的基本功之一。
缝合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妇产后伤口的愈合质量,对减轻产妇痛苦、促进产后盆底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我们的临床操作技能,我们参加了妇产科侧切缝合实训,以下是实训报告。
二、实训目的1. 掌握会阴侧切缝合术的操作步骤及技巧。
2. 了解缝合材料、器械的使用方法。
3. 提高无菌操作意识,确保手术安全。
4. 提高与产妇的沟通能力,确保产妇舒适。
三、实训内容1. 会阴侧切缝合术的理论知识(1)会阴侧切缝合术的定义:会阴侧切缝合术是指在分娩过程中,为了缩短第二产程,减少胎儿窒息的风险,对会阴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后,用手术刀在会阴部做一横切口,缝合后使产道变宽,便于胎儿顺利通过。
(2)会阴侧切缝合术的适应症:胎儿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产程延长、胎儿肩难产、产妇会阴部皮肤弹性差等。
(3)会阴侧切缝合术的禁忌症:产妇患有血液系统疾病、严重感染、心脏病等。
2. 会阴侧切缝合术的操作步骤(1)术前准备:核对产妇信息,了解手术指征,向产妇解释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取得产妇同意。
术前备皮,做好会阴部消毒。
(2)局部麻醉:采用神经阻滞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
(3)切口:用手术刀在会阴部做一横切口,长度约为4-5cm。
(4)缝合:用可吸收线或不可吸收线进行缝合,注意缝合间距、深度、松紧度。
(5)术后处理:观察产妇生命体征,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感染。
3. 会阴侧切缝合术的注意事项(1)术前充分沟通,取得产妇同意。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器械。
(4)注意缝合间距、深度、松紧度。
(5)术后观察产妇生命体征,预防感染。
四、实训过程1. 术前准备:熟悉手术流程,核对产妇信息,向产妇解释手术过程及注意事项。
2. 局部麻醉: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局部麻醉操作。
3. 切口: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会阴侧切操作。
4. 缝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缝合操作,注意缝合间距、深度、松紧度。
妇产科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指引手术切口分类及愈合等级鉴定是否正确,直接影响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手术感染率、院内感染率等医疗指标的准确统计。
现对此项工作给予指引. 一、据《中国病案管理》“住院工作统计"一节的“手术统计”及其他数据的指标解释是:“手术是利用器械或手法,对组织和器官进行切开,切除缝合、整复等基本操作处置病伤,达到诊治病伤目的医疗操作。
"二、根据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统计报表制度和《广东省医院统计工作手册》规定,手术切口分为三类:①Ⅰ类切口即无菌切口。
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②Ⅱ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
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
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
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③Ⅲ类切口即污染切口。
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
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三、对于个别分类有困难的切口,一般定为下一类,即不能确定为“Ⅰ”者可以“Ⅱ"计,不能确定为“Ⅱ”者可以“Ⅲ”计。
四、切口愈合分为三级:甲级:愈合优良,即没有不良反应的初级愈合,用“甲”字表示.乙级:愈合欠佳,即愈合有缺点,但切口未化脓。
为了反应愈合欠佳具体情况,可备注说明,如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用“乙”字表示。
丙级:切口化脓,并因化脓需要敞开切口或切开引流者。
用“丙”字表示。
五、注意:不属统计范围内的手术切口不在统计范围内.切口愈合统计只限于初期完全缝合的切口。
部分缝合切口、片状植皮的创面以及引流超过48小时以上的切口,都不在统计范围内。
妇产科常见手术切口等级/愈合类别表一、一类切口二、二类切口三、三类切口四、不统计。
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摘要】目的:比较妇产科腹部纵切口和横切口的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情况,浅析两种腹部切口的优劣。
方法:对患有腹部肿瘤疾病,且接受了腹部切开手术的30名患者的资料以及术后切口情况进行观察。
结果:具体而言,下腹壁纵切口组伤口愈合的优良率约为86%,伤口化脓率为14%。
下腹壁横切口组伤口愈合的优良率约为79%,伤口化脓率为21%。
两种切口的选择方式与切口愈合程度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下腹壁纵切口解剖与下腹壁横切口两种解剖方式各有其解剖学特点,在通常情况下,下腹壁纵切口较为常见,且比横切方式在切口愈合方面更为理想,在临床上应广泛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解剖学;特点;切口愈合一、前言随着妇产科腹部手术重要性的不断提高,研究其切口解剖学特点与切口愈合有着关键意义。
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其相关内容的掌控情况,从而有效优化妇产科手术切口愈合的实践水平,保障患者顺利康复。
二、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选择患有腹部肿瘤疾病且接受了腹部切开手术的患者30名。
其中15名患者采用的是下腹壁纵切口的手术方法,另外15名患者采用的是下腹壁横切口的方法。
两组全部为女性患者,年龄40~59岁,平均年龄(48.9±1.5)岁,病程6个月到3年,平均病程(2±0.3)岁,平均体重为(68±3.6)kg。
所有患者均被确诊腹部有肿瘤。
其中纤维肉瘤6例,黑色素瘤9例,子宫瘤15例。
2.方法两组患者在研究前均因腹部肿瘤问题接受腹部切开手术。
术后在饮食上均以清淡膳食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按合理的生活方式作息。
两组患者均于20天后进行切口愈合情况复查。
按照切口愈合情况,将切口愈合情况分别定为甲级、乙级、丙级。
“甲”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
“乙”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丙”是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剖腹产腹部切口美容缝合与传统缝合方法的比较分析目的:探讨剖腹产腹部切口美容缝合方法的效果和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我所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间进行剖腹产的产妇100例,用随机法把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5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剖腹产腹部切口美容缝合法,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剖腹产腹部切口常规缝合法,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切口的愈合情况以探求简便、适用又美观的缝合方式。
结果:实验组无切口开裂感染,2例有轻微的线结反应,经过TDP照射后4~6天出院。
对照组1例出现较重切口脂肪液化,以致术后发热,伤口开裂,2例出现轻微切口脂肪液化,4例有轻微线结反应。
结论:剖腹产腹部切口美容缝合较传统缝合方法,操作简单,伤口局部反应少,甲级愈合率高,术后伤口瘢痕不明显,符合美学要求;不需要拆线,患者住院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剖腹产;切口;美容缝合;传统缝合随着人们对于美的追求愈来愈高,更多的女性患者在选择剖腹产的同时更追求美观,术后切口疼痛和瘢痕的形成已经成为产妇所考虑的问题。
目前,剖腹产腹部切口美容缝合能够满足以上要求,并在我所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所2012年2月至2014年8月间进行剖腹产的产妇100例,用随机法把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各50例。
实验组:年龄20~35岁,腹部横切口46例,竖切口4例。
对照组:年龄19~34岁,腹部横切口43例,竖切口7例。
两组患者均无相对肥胖、低蛋白症、有出血倾向、腹壁水肿等情况,且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缝合方法实验组采用3-0可吸收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连续皮内缝合皮肤。
自切口远端缝合皮下脂肪层1针,打结,连续真皮层内缝合皮肤,到对侧切口外约2cm 处出针,贴近皮肤剪掉尾线。
对照组采用1号线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层,再用1号线间断缝合皮肤。
若患者伤口出现脂肪液化,情况严重者拆线、清创、引流,待肉芽健康后用蝶形胶布对拉固定;脂肪液化轻微者采用TDP照射,延迟拆线。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宫产腹部切口皮内缝合与外缝的切口愈合情况对比【摘要】妊娠期糖尿病是孕妇常见的并发症,剖宫产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
本研究旨在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宫产腹部切口皮内缝合与外缝的切口愈合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和并发症。
内缝合的优势在于更美观,减少感染风险;外缝合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缝合时间短。
对比结果显示内缝合组切口愈合情况更好,但并发症发生率略高。
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包括手术技术、糖尿病控制等。
结论指出内缝合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宫产中具有一定优势,但在选择缝合方式时应权衡利弊。
建议医生在实践中灵活选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腹部切口、内缝合、外缝合、切口愈合、影响因素、并发症、比较、临床意义、建议、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妊娠期糖尿病是孕妇在怀孕期间出现的一种糖尿病,其特点是在怀孕期间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孕妇年龄的增加,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会接受剖宫产术。
剖宫产手术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但对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来说,手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更加引起关注。
目前,对于剖宫产手术而言,皮内缝合和皮外缝合是常用的两种切口愈合方式。
皮内缝合相比于皮外缝合具有更好的美容效果和术后疼痛减轻的优势,但是否对切口愈合有明显的影响尚未有明确的结论。
本研究旨在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剖宫产手术后采用皮内缝合和皮外缝合的切口愈合情况,分析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评估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宫产术后采用皮内缝合和外缝合的腹部切口愈合情况,探讨两种不同缝合方式的优劣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的手术选择依据。
具体目的包括:1. 比较内缝合和外缝合在腹部切口愈合方面的优势和劣势;2. 探讨内外缝合方式对切口愈合速度、疼痛程度、感染率等指标的影响;3. 分析内外缝合方式对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4. 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剖宫产手术后的术后护理和管理提供依据。
产科腹部切口美容缝合与传统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探究产科腹部切口美容缝合与传统缝合方法的对比分析。
方法:选取60例采用美容缝合和传统缝合方法进行术后缝合的患者,在其手术后对其进行留院观察并分析观察的结果。
结果:60例患者中有3例有较为轻的线结反应,在经过一定处理后也健康出院。
另外,对照组中有2例副作用较重,2例脂肪液化,4例线结反应。
结论:美容缝合手术伤口方法相比传统的缝合方法既操作简单又能够美化伤口,快速痊愈,这一方法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应大力推广。
【关键词】产科;腹部切口;美容缝合;传统缝合本文采集选取了自2011年到2013年来我院进行产科腹部美容缝合的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随着美容技术的提升,美容缝合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腹部切口缝合所具有的不留疤痕、感染性低、住院治疗期限短等优点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对于患者的具体临床情况整合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根据2011年~2013年来我院我院进行产科腹部美容缝合的60名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都为30人。
对于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在22岁到64岁之间,水平切口19例,竖直切口4例,数量大于两次下腹部手术患者,偏肥胖的患者16例,偏瘦患者9例,腹部低蛋白患者3例。
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的是产科腹部切口美容缝合的方法。
对照组:年龄在26岁到68岁之间,水平切口20例,竖直切口1例,数量小于两次下腹部手术患者,偏肥胖的患者9例,偏瘦患者3例,腹部低蛋白患者4例。
对于对照组的患者进行的是传统缝合方法。
除此不同外,其他方面的数据都大致相同,1.2方法对患者的缝合部位都采用1-0号可吸收线盒包进行美容缝合,其中横向切口采用“8”字处理肌肉层,纵向切口用“U”字缝合,首先连接筋膜,对美容缝合部位进行杀菌消毒,并减除多余的组织和残余物质,用3-0吸收皮下组织和内缝合皮肤。
从远端切口开始打底,用针头刺出真皮层内缝合皮肤,贴近皮尾缝合线,当距离侧外口2cm时出针,此时要注意注射的力量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否则会对患者的手术治疗造成不良影响。
会阴切口缝合技巧【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会阴切口的概述2.会阴切口缝合的技巧3.会阴切口缝合的注意事项4.会阴切口缝合的实际应用篇1正文【会阴切口的概述】会阴切口是指在会阴部位进行的一种手术切口,通常用于分娩、妇科手术以及一些泌尿系统手术的操作过程中。
会阴切口缝合是手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关系到手术成功与否以及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
【会阴切口缝合的技巧】会阴切口缝合的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切口的选择:会阴切口应选择在皮肤和黏膜交界处,这样既能保证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又能减少术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2.切口的切开:在切开会阴时,应采用一次性切割法,即一次性完成切口的全部深度,避免反复切割造成组织损伤。
3.切口的缝合:会阴切口缝合应采用细针细线,分层缝合。
首先,缝合皮肤层,然后是皮下组织层,最后是黏膜层。
在缝合过程中,应保持缝线的松紧适中,过紧容易导致组织缺血坏死,过松则容易发生线头松脱。
【会阴切口缝合的注意事项】在进行会阴切口缝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2.切口缝合应保持整齐,避免出现皱褶,以减少术后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3.对合整齐,避免术后出现瘢痕挛缩,影响功能。
4.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切口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会阴切口缝合的实际应用】会阴切口缝合技巧在妇产科手术中应用广泛,如阴道分娩、剖宫产、子宫切除术等。
此外,在泌尿系统手术中也有应用,如前列腺切除术、膀胱镜检查等。
篇2 目录一、会阴切口缝合的背景和重要性二、会阴切口缝合的技巧和方法三、会阴切口缝合的注意事项四、会阴切口缝合的实际应用篇2正文一、会阴切口缝合的背景和重要性在妇产科手术中,会阴切口缝合是一项非常常见的手术技巧。
通过这个手术,可以有效地帮助分娩后的女性恢复会阴组织的健康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分娩的成功率。
因此,掌握会阴切口缝合的技巧对于妇产科医生来说非常重要。
二、会阴切口缝合的技巧和方法1.切口选择:通常情况下,会阴切口应该选择在会阴后联合正中偏左的位置,切口的长度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为 3-5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