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莱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
- 格式:pdf
- 大小:346.04 KB
- 文档页数:7
文章编号:1000⁃0550(2016)01⁃0015⁃18doi:10.14027/j.cnki.cjxb.2016.01.002收稿日期:2015⁃01⁃12;收修改稿日期:2015⁃04⁃1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1272021,41372109,90914003);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1212011085477,12120114064301)[Foundation:ChinaNaturalScienceFoundation,NO.41272021,41372109,90914003;ChinaGeologicalSurveyProject,NO.1212011085477,12120114064301]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章㊀朋1,2㊀旷红伟1㊀柳永清1㊀彭㊀楠1㊀许㊀欢1㊀汪明伟3㊀安㊀伟1㊀王能盛1(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㊀北京㊀100037;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㊀北京㊀100083;3.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湛江分公司㊀广东湛江㊀524057)摘㊀要㊀胶莱盆地下白垩统莱阳群底部林寺山组主要由砾岩组成㊂通过对盆地及周缘18个地点林寺山组砾岩系统的调查,从砾岩组分㊁砾径和长轴排列方向的统计分析出发,研究该砾岩沉积相类型㊁盆地物源区㊁古水流及林寺山组上覆地层中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点,并进一步讨论了盆地演化的意义㊂研究表明,林寺山组底部砾岩以冲积扇相为主,但不同地点亚㊁微相类型又有差异㊂原型胶莱盆地由莱阳㊁海阳 即墨和诸城 五莲3个独立盆地组成,被6个隆起区所分隔㊂莱阳盆地的物源主要来自胶北隆起和苏鲁造山带北部;海阳 即墨盆地以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㊁即墨 牟平隆起㊁胶南隆起为主物源区;诸城 五莲盆地以胶南隆起和马山 李党家低隆起为主要物源区㊂林寺山组砾岩的出现标志着苏鲁造山带大规模塌陷和胶莱盆地的形成㊂关键词㊀胶莱盆地㊀白垩系㊀林寺山组㊀砾岩㊀沉积特征㊀盆地演化第一作者㊀章㊀朋㊀男㊀1988年出生㊀硕士研究生㊀沉积地质与盆地分析研究㊀E⁃mail:zhangp0927@126.com通讯作者㊀旷红伟㊀女㊀教授㊀E⁃mail:kuanghw@126.com中图分类号㊀P534.53㊀文献标识码㊀A0㊀引言胶莱盆地恰处于华北克拉通东缘,东南缘通过苏鲁造山带与华南板块相接㊂胶莱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底部普遍发育一套底砾岩,命名为 林寺山组 砾岩㊂该砾岩在分析莱阳盆地形成演化历史中具特殊意义[1⁃2],其出现与造山带的活动密切相关,记录着造山带塌陷成盆的启动时限,以往未有专门的类似研究,而对于胶莱盆地的研究多局限于地层划分对比㊁沉积序列以及火山岩年代学研究,在一系列问题上仍存有争议㊂(1)盆地原型的性质及形成机制㊂①胶莱盆地受到古太平洋板块NW向俯冲的影响,导致郯庐断裂发生大规模左旋活动㊁五莲 青岛断裂发生右旋活动而形成走滑 拉分盆地[3⁃5],或者由盆地以某断裂系的单一右旋或左旋走滑运动控制形成走滑 拉分盆地[6⁃11];②胶莱盆地是在苏鲁造山作用后期,由一系列正断层控制而形成的断陷盆地[12⁃17];③胶莱该盆地是由于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NNW向俯冲而形成的挠曲盆地[18]㊂(2)原型盆地恢复不一致,盆地原始构造单元划分㊁沉积范围㊁沉积 沉降中心分布㊁物源区等方面存有较大争议[14,17,19⁃28]㊂(3)控盆断裂认识不一致,包括沂沭断裂带㊁即墨 牟平断裂带㊁百尺河断裂㊁青岛 五莲断裂㊁五龙村断裂[10,13,18,29⁃30]㊂(4)以往对苏鲁造山代的研究多集中于构造地质学㊁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变等方面[31⁃38],未能运用盆山耦合理论,通过胶莱盆地的沉积构造响应信息,反演出苏鲁造山构造演化历程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胶莱盆地林寺山组砾岩18个不同地点的详细调查,从砾岩组分㊁砾径和长轴排列方向的统计分析出发,研究该砾岩沉积相类型㊁砾石成分㊁古水流及林寺山组上覆地层中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点,并进一步讨论了盆地演化的意义㊂研究成果揭示了胶莱盆地林寺山组砾岩源区㊁搬运过程和沉积环境,恢复了胶莱盆地形成初期的古水流系统,重建初期各盆地展布格局,最后讨论了莱阳盆地的形成机制及其对苏鲁造山带演化理解和启示㊂㊀第34卷㊀第1期2016年2月沉积学报ACTASEDIMENTOLOGICASINICAVol.34㊀No 1Feb.20161㊀地质概况山东省位于华北克拉通中东部,沂水断裂带将其分隔为东西两部分,胶莱盆地发育于沂沭断裂带东侧(图1),总体走向为NE SW向,南北夹于胶南隆起和胶北隆起之间,东部伸入黄海,以千里岩断裂为界,中部即墨 牟平断裂将盆地分为东西两部分,面积约1.2ˑ104km2㊂原型盆地后期经历了热力改造㊁叠合埋深改造㊁构造变形改造和隆升剥蚀改造等,而形成典型白垩纪复合改造型盆地[4,29,39⁃40]㊂胶莱盆地基底岩系为太古界胶东群㊁下元古界荆山群㊁粉子山群和上元古界蓬莱群,与上覆白垩系下统林寺山组砾岩多呈角度不整合接触或断层接触[4,19]㊂白垩系地层主要为一套陆相碎屑岩 火山岩沉积,从下往上依次为下白垩统莱阳群㊁青山群和上白垩统王氏群㊂莱阳群为河湖相沉积,青山群为中 酸性火山岩㊁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王氏群以紫红色㊁红色碎屑岩为主的河湖相沉积㊂莱阳群由下向上划分为六个组,依次为瓦屋夼组㊁林寺山组㊁止凤庄组㊁水南组㊁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4]㊂瓦屋夼组为灰绿㊁灰黄色页岩㊁粉砂岩夹含细砾砂岩㊁砂砾岩沉积,含有大量叶肢介及植物化石[14],野外调查发现,瓦屋夼组横向上与林寺山组应为相变关系㊂林寺山组主要为紫红色㊁浅紫红色㊁褐灰色粗 巨砾岩至细砾岩,夹紫红色或灰绿色砂岩,化石少见㊂止凤庄组下部为辫状河相沉积,主要为紫红色中砾岩㊁砂砾岩㊁粗砂岩,与林寺山组整合接触或相变接触,上部为三角洲相沉积,主要为紫红色㊁灰黄色细 粉砂岩砂岩,局部夹中 粗砂岩㊂水南组为湖泊相沉积,主要为灰绿色㊁灰黑色薄层状粉砂岩质页岩㊁粉砂岩和细砂岩沉积㊂龙旺庄组为灰紫色㊁灰绿色中细砂岩㊁粉砂岩㊁泥岩,夹含砾细砂岩㊂曲格庄组图1㊀胶莱盆地地质简图及莱阳群地层柱状简图A.黄崖底;B.山角;C.郭城镇;D.朱吴镇;E.海阳桃源;F.皇华镇;G.许孟镇;H.五莲;I.桑园镇;J.柳黄沟;K.郝戈庄;F1.青岛 五莲断裂;F2.即墨 牟平断裂带;F3.千里岩断裂㊂Fig.1㊀SketchgeologicalmapofJiaolaiBasinandcolumnarsectionoftheLaiyangGruop61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为河流相沉积,主要为紫红色砂砾岩㊁粗砂岩㊁中细砂岩组成的正韵律沉积㊂因此,整个莱阳群由下至上表现为两个沉积旋回:退积型和进积型㊂张岳桥[30]通过对水南组粉砂岩和泥岩中所夹玄武质火山岩的角闪石和锆石分别进行了40Ar⁃39Ar和锆石SHRIMPU⁃Pb测年分析,获得水南组年龄约为129 131Ma;霍腾飞等[41]通过对莱阳群底部瓦屋夼组碎屑锆石分析,获得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谐和年龄为129Ma;Xie等[28]通过对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大量碎屑锆石年龄分析,限定了莱阳群最大的沉积年龄为130ʃ2Ma㊂同时,大量的青山群测量数据显示青山群底界约为122Ma[17,42⁃44],因此莱阳群发育于早白垩世中期(K21),林寺山组的沉积年龄约为130Ma㊂本文所研究的林寺山组由山东区域地质调查队王来明等(1992年)命名,它主要分布于胶北隆起南缘和胶南隆起北缘,由山麓洪积相的巨砾岩㊁粗砾岩㊁中砾岩组成,夹少量中 薄层砂岩,沉积厚度较薄,为一套边缘相沉积㊂该套地层与下覆盆地基底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㊂2㊀研究方法(1)对早白垩世中 晚期莱阳群沉积岩石组合㊁沉积构造等进行描述,并对林寺山组出露较好,地层连续的地区进行剖面实测,综合分析盆地沉积相类型和古地理环境㊂(2)对18个林寺山组砾岩测点的砾石成分㊁磨圆度㊁长轴长度㊁短轴长度进行统计和分析(表1㊁图1),每个测点统计面积不小于1m2㊂根据各测点的砾石成分数据,绘制砾石成分含量饼状图,分析盆地的物源区㊂根据公式ϕ=-log2(X)获得各个测点砾石长轴长度的粒径ϕ值(X为砾石长轴长度,单位为mm),绘制各测点ϕ值的概率直方图和累计概率曲线图;然后依据福克和沃德所提出公式,分别计算各测点砾石的均值㊁标准方差㊁偏度㊁峰度值,研究林寺山组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及沉积环境㊂(3)对莱阳群中叠瓦状砾石及交错层理产状进行测量,再经地层校正后制得古水流玫瑰花图,探讨盆地古地貌及物源剥蚀区位置㊂(4)为了从更高精度上限定盆地物源区,对林寺山组上覆砂岩中的碎屑锆石进行LA⁃ICP⁃MA锆石U⁃Pb测年㊂样品粉碎㊁锆石挑选与制靶在河北省廊坊诚信地质公司完成,锆石透射光㊁反射光图像及LA⁃ICP⁃MS锆石U⁃Pb测试工作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家地质测试中心完成㊂数据用Glitter软件处理,并用Isoplot软件进行年龄计算和图谱制作,对于大于1000Ma的年龄采用100ˑ(207Pb/206Pb)/(206Pb/238U),小于1000Ma年龄采用100ˑ(207Pb/235Pb)/(206Pb/238U),分别计算锆石测年结果谐和度,谐和度在90% 110%之外的数据予以排除㊂3㊀砾岩特征3.1㊀砾石粒度胶莱盆地18个不同地点中林寺山组砾岩粒度的系统观测获得了一系列参数,其中包括:磨圆度㊁分选㊁偏度㊁峰度等(表1)㊂3.1.1㊀北部地区胶莱盆地北缘黄崖底和山角两个测点分析结果显示,两地区砾石表现为棱角 次棱角状,粒径ϕ值跨度较大,为-7 1;粒度从下往上表现为多个细 粗的沉积旋回㊂黄崖底标准方差普遍比山角高,多为1.0以上,分选差或中等 差;山角标准方差多为1.0以下,分选中等或差 中等㊂黄崖底峰度为尖峰;山角峰度多为宽峰或中等宽峰㊂盆地北部边缘郭城镇㊁朱吴镇㊁桃源砾岩标准方差与黄崖底⁃3㊁黄崖底⁃4及山角所测值较为相近,峰度为中等宽峰状分布,与山角峰度值较为相似㊂3.1.2㊀南部地区五莲⁃1㊁五莲⁃2㊁桑园镇㊁柳黄沟等地下部砾岩粒径ϕ值处于-6 0之间,次圆状,标准方差0.9 1.01,分选中等 差,呈近对称分布,为中等宽峰或宽峰;上部五莲⁃3测点粒度偏小,粒径ϕ值为-4 2,次棱 棱角状,标准方差0.91,分选中等 差,为宽峰,说明该测点砾岩沉积水动力条件较五莲⁃1㊁五莲⁃2测点砾岩弱㊂皇华镇和许孟镇测点砾岩粒度特点与前述测点相似,但标准方差要大于前者,最高可达1.21,表明水动力条件的稳定性要弱于前者㊂3.2㊀砾石成分通过对胶莱盆地10个地点(含18个测点)的2241颗砾石成分统计可知(图2),北部黄崖底的砾石成分以基底岩系黑云片岩㊁透辉石岩㊁大理岩为主,含量高达93.1%,其次含少量花岗岩(图3a)㊂郭城镇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约占85.7%,其次含少量石英岩㊂山角㊁朱吴镇以花岗片麻岩为主,约占62.2% 84.7%,其次为花岗岩和片麻岩(图3b,c)㊂海阳桃源的林寺山组砾石成分几乎全为燕7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章㊀朋等: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山期花岗岩(图3d),含量高达98.3%㊂南部皇华镇㊁许孟镇㊁五莲㊁柳黄沟主要以花岗岩和花岗片麻岩为主,约占68.5% 87.5%,其次含有少量石英岩㊁大理岩㊁片麻岩,以及少量再旋回砂岩和基性侵入岩(图3e,f)㊂3.3㊀砾岩沉积相分析根据各砾石测点统计结果(表1),结合砾岩的沉积充填序列㊁岩石结构(颗粒支撑类型㊁胶结类型)及沉积构造等特征,系统分析林寺山期的沉积相及沉积类型(表2)㊂表1㊀胶莱盆地各砾石统计点砾石长轴ϕ值的粒度参数Table1㊀ϕofthelongaxisoftheconglomerateintheJiaolaiBasin标号地名经度纬度砾石数均值标准方差偏度峰度磨圆度分选偏度峰度A黄崖底⁃1120ʎ47.826ᶄ37ʎ03.429ᶄ121-2.001.15-0.191.12棱角 次棱角差偏向粗粒尖峰黄崖底⁃2120ʎ47.891ᶄ37ʎ03.315ᶄ140-3.521.160.071.23棱角 次棱角差近对称尖峰黄崖底⁃3120ʎ47.876ᶄ37ʎ03.240ᶄ165-2.931.020.041.28次棱角中等 差近对称尖峰黄崖底⁃4120ʎ47.617ᶄ37ʎ03.432ᶄ167-2.200.82-0.161.25次棱角中等偏向粗粒尖峰B山角⁃1121ʎ06.660ᶄ37ʎ00.081ᶄ139-2.231.04-0.111.24棱角 次棱角中等 差偏向粗粒尖峰山角⁃2121ʎ06.904ᶄ37ʎ00.453ᶄ129-3.470.890.120.85棱角 次棱角中等偏向细粒宽峰山角⁃3121ʎ07.063ᶄ37ʎ00.607ᶄ120-2.600.930.011.03棱角 次棱角中等 差近对称中等宽峰山角⁃4121ʎ07.399ᶄ37ʎ00.317ᶄ120-3.860.82-0.060.95棱角 次棱角中等近对称中等宽峰C郭城镇121ʎ04.574ᶄ37ʎ04.055ᶄ197-1.210.88-0.111.08棱角 次棱角中等偏向粗粒中等宽峰D朱吴镇121ʎ03.267ᶄ36ʎ57.361ᶄ143-2.661.05-0.090.92次圆状中等 差近对称中等宽峰E桃源121ʎ28.107ᶄ36ʎ46.774ᶄ120-2.991.010.021.04圆状 次圆状中等 差近对称中等宽峰F皇华镇119ʎ27.448ᶄ35ʎ51.303ᶄ137-2.641.070.000.93圆状 次圆状中等 差近对称中等宽峰G许孟镇119ʎ19.010ᶄ35ʎ50.274ᶄ1124-2.851.21-0.120.97次圆状 圆状差偏向粗粒中等宽峰H五莲⁃1119ʎ13.353ᶄ35ʎ41.058ᶄ127-2.580.90-0.011.07次棱角中等近对称中等宽峰五莲⁃2119ʎ13.068ᶄ35ʎ44.664ᶄ128-1.050.86-0.041.07棱角中等近对称中等宽峰五莲⁃3119ʎ13.440ᶄ35ʎ44.561ᶄ121-2.480.91-0.090.86次棱角中等 差近对称宽峰I桑园镇119ʎ00.88135ʎ39.832ᶄ123-2.680.92-0.010.79次圆 次棱角中等近对称宽峰J柳黄沟19ʎ02ᶄ4.26ᵡ35ʎ25ᶄ53ᵡ120-2.531.010.040.82棱角 次棱角中等 差近对称宽峰图2㊀胶莱盆地林寺山组砾石成分分布图a.花岗片麻岩;b.花岗岩;c.石英岩;d.片麻岩;e.大理岩;f.片岩;g.基性侵入岩;h.砂岩;i.黑云片岩;j.透辉石岩㊂Fig.2㊀ThegravelcomponentsoftheLinsishanFormationintheJiaolaiBasin81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图3㊀胶莱盆地林寺山组砾岩砾石成分a.黄崖底;b.朱吴镇;c.山角;d.海阳;e.许孟;f.五莲THS.透辉岩;HYP.黑云片岩;SY.石英岩;PM.片麻岩;HGPM.花岗片麻岩;DL.大理岩;JXQ.基性侵入岩Fig.3㊀PhotosshowingcharacteristicsoftheconglomeratefromLinsishanFormationinJiaolaiBasin㊀㊀莱阳黄崖底林寺山组砾岩(图4)粒度均值从下向上表现为多个细 粗的沉积旋回,偏度表现为多个偏粗粒分布 近对称分布变化旋回,表明当时水动力条件极不稳定,多期沉积事件相互叠加;砾岩峰度呈尖峰状分布,表明水动力条件极强,为干旱型冲积扇沉积;下部砾岩表现为扇根亚相,多为泥石流沉积,夹少量河道沉积(图4b,c);上部砾岩粒度㊁标准方差较下部有所减小,表明水动力强度较下部明显减弱,表现为扇中或扇端亚相,多为河道沉积和河道间湾沉积(图4d,e)㊂山角㊁郭城镇㊁朱吴镇㊁桃源等地林寺山组砾岩(图4)粒度㊁标准方差㊁峰度等普遍较黄崖底小,说明林寺山组沉积时山角水动力条件较黄崖底弱㊂下部多为扇根亚相,泥石流沉积(图4g);上部则为扇中亚相,以筛状沉积为主,夹漫流沉积和河道沉积(图4hk),漫流沉积层厚度多为20 30cm,平行层理或斜层理发育,一些漫流沉积层被水流撕裂㊁冲断,延伸不远即尖灭,上覆砾岩层表现为正粒序沉积,体现一种突变的水动力条件(图4j);而有些漫流沉积层厚度稳定,延伸较远,上覆砾岩层为逆粒序沉积,这反映一种渐变的水动力条件(图4h)[45]㊂这种漫流沉积的发育充分的说明了当时水动力条件极不稳定,强弱转化频繁㊂皇华镇和许孟镇林寺山组砾岩(图5)粒度特点91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章㊀朋等: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与山角相似,但沉积特征等方面与山角有显著区别,表现为湿润型冲积扇沉积㊂下部为扇根亚相,泥石流沉积(图5b)㊂上部扇中亚相特征最为显著(图5c,d,e),河道沉积与筛状沉积交互出现;顶部为扇端亚相,以河道沉积为主(图5f,g),整套地层漫流沉积少见且厚度较薄(图5e)㊂五莲㊁桑园镇㊁柳黄沟地区林寺山组下部砾岩为较强水动力条件下的快速混杂堆积,为湿润型冲积扇扇根亚相沉积(图6a,b,c)㊂整套沉积层序以发育一套扇三角洲相为特点,以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为主(?),多表现为水下河道沉积(图6d,e,f)㊂4㊀盆地物源分析4.1㊀砾石成分砾岩一般属于近源沉积,砾石成分受外界改造较小,所以能直观地反应物源区母岩成分,揭示盆缘邻区山脉隆升和侵蚀演化的过程,恢复盆地初期的物源区㊂本次研究共统计了10地区(18个测点)的砾岩成分数据(图2)㊂黄崖底林寺山组砾石成分以黑云片岩㊁透辉石岩为主,约占70.4%,其次为大理岩,约为18.3%,含少量花岗岩和石英岩,与下覆荆山群变质基底岩性一表2㊀胶莱盆地各地区林寺山组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划分依据Table2㊀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ofLinsishanFormationinJiaolaiBasinandfaciesclassification地名沉积相亚相岩石组合特征岩石结构沉积构造沉积序列沉积类型黄崖底地区干旱型冲积扇扇根亚相以灰褐色㊁灰色中 粗砾岩为主棱角 次棱角状,分选差,可见最大粒径达70cm的砾石 漂浮 于地层中;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偶见含砾粗砂岩透镜体呈块状,无定向性,混杂堆积,不显层理多个细 粗沉积旋回,总体为粗细沉积旋回多为泥石流沉积,夹少量河道沉积扇中或扇端亚相㊀以灰褐色中 细砾岩为主,夹灰黄色薄层状粗砂岩㊁含砾粗砂岩棱角 次棱角状;分选差 中等,砾径多为25cm,顶部砾岩层砾径可达0.5 5cm;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基质含量高多呈中厚层状,少量为薄层状;略显斜层里和平行层理多个粗 细沉积旋回多为河道沉积和河道间湾沉积山角,郭城镇,朱吴镇,等地干旱型冲积扇扇根亚相大套浅紫红中粗砾岩次棱角状,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分选差/中等,砾径多为25 40cm,部分可达70 80cm呈块状,混杂堆积,缺乏侵蚀面不显泥石流沉积扇中亚相大套浅紫红色中砾岩,偶见粗砾岩,下部夹大量薄层砂岩㊁含砾砂岩颗粒支撑,孔隙式胶结,缺乏基质,呈棱角次棱状,砾径以5 15cm为主呈块状或中厚层状,可见叠瓦构造,斜层理,正反粒序层理不显以筛状沉积为主,夹漫流沉积和河道沉积皇华镇和许孟镇地区湿润型冲积扇扇根亚相浅紫红色单成分中 粗砾岩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分选差,砾径多为420cm,圆状 次圆状呈块状,未见侵蚀构造不显泥石流沉积扇中亚相以浅紫红色单成分中 粗砾岩为主颗粒支撑 接触式胶结或颗粒支撑 接触式胶结,分选中等,最大粒径可达40cm,多为8 25cm,呈圆状 次圆状,结构成熟度较高叠瓦构造发育,侵蚀构造不显多个由粗 细沉积旋回河道沉积与筛状沉积交互出现扇端亚相紫红色含砾粗砂岩㊁粗砂岩㊁中砂岩为主,夹若干层厚约10 20cm中砾岩条带砾岩分选较好,砾径多为4 6cm,次圆状,杂基支撑,砂质充填,薄 中层状,略显平行层理总体表现下粗上细沉积旋回河道沉积五莲桑园镇柳黄沟地区㊀㊀湿润型冲积扇扇端亚相紫红色㊁灰紫色复成分中 粗粒岩杂基支撑,基底式胶结,分选中等 差,次圆状呈块状,混杂堆积不显泥石流沉积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为紫红色中 细砾岩粒径跨度较大,次棱角 棱角状,分选中等 差,胶结致密,砾石多呈片状,定向排列正㊁反粒序层理,叠瓦构造㊁斜层理发育,每个粒序层理厚约30cm总体由粗 细沉积旋回水下河道沉积02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图4㊀莱阳盆地北缘林寺山组沉积特征Fig.4㊀DepositionalcharacteristicsofLinsishanFormationinthenorthofJiaolaiBasin12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章㊀朋等: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图5㊀莱阳盆地南缘诸城地区林寺山组沉积特征Fig.5㊀DepositionalcharacteristicsofLinsishanFormationinZhucheng,thesouthofJiaolaiBasin22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图6㊀莱阳盆地南缘林寺山组沉积特征a.五莲市郊林寺山组下部冲积扇扇根亚相;b.柳黄沟村林寺山组下部冲积扇扇根亚相;c.桑园镇林寺山组下部冲积扇扇根亚相;d.五莲市郊林寺山组上部扇三角洲相(?),叠瓦构造;e.五莲市郊林寺山组上部近岸扇三角洲相(?),斜层理;f.五莲市郊林寺山组上部近岸扇三角洲相(?),正 反粒序层理㊂Fig.6㊀DepositionalcharacteristicsofLinsishanFormationinthesouthofJiaolaiBasin致,且砾石呈棱角 次棱角状,不具再旋回沉积砾岩特征,因此,推测黄崖底砾石可能主要来自邻近地区荆山群㊂桃源砾石成分以燕山期花岗岩为主,含量高达98.3%,恰好与邻近花岗岩发育特征及类型相一致,推断桃源林寺山组的物源区可能为苏鲁造山带北部地区㊂㊀㊀其余8个统计点砾石成分较为一致,以花岗片麻岩㊁花岗岩为主,两者含量高达69% 85%,含少量大理岩㊁片麻岩等㊂前寒武纪花岗片麻岩及燕山期花岗岩在胶北隆起和苏鲁造山带都有大面积分布[25,46],因此须结合古水流及砂岩碎屑锆石年代进一步分析和限定盆地物源区㊂4.2㊀古水流通过对林寺山组叠瓦构造和斜层理产状的实测与统计,绘制古水流玫瑰花图(图7)㊂由图可知,盆地北缘古流向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以即墨 牟平断裂为界,西部莱阳蒲格庄林寺山组中获得16个叠瓦数据,古流向显示为S,穴坊镇曲格庄组中获得17个斜层理数据,古流向显示为W或WS,指示莱阳北部胶北地区或东北部苏鲁造山带北部地区为古隆起,为莱阳地区提供物源㊂而断裂带东缘朱吴镇和山角地区林寺山组中获得的41斜层理数据,显示古水流为E或NE;桃源林寺山组和田横镇杨家庄组中获得的72个斜层理数据,古水流显示为NE ES,优势方位为E,表明在海阳西部存在一个古隆起(即墨 牟平隆起,并推测其基底性质与苏鲁造山北部地区相似,有相同的岩浆活动期次),为海阳地区提供物源㊂盆地南缘五莲地区林寺山组中获得40个叠瓦数据,古水流自南向北流;诸城皇华镇地区㊁五莲许孟地区林寺山组中测得56个叠瓦数据及诸城郝戈庄地区㊁五莲羊角石沟村地区曲戈庄组测得16个斜层理数据,古水流较为一致,以NW为主,表明胶南隆起地势较高,可为诸城 五莲地区的提供物源㊂在马山地区曲戈庄组获得的32个数据中,显示为双向古水流,分别为NE和W,暗示即墨马山地区即为诸城提供物源也为即墨地区提供物源㊂4.3㊀砂岩碎屑锆石莱阳群各岩石地层之间多为整合接触关系,莱阳群沉积时期胶莱盆地构造运动稳定,盆山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化㊂因此,可以借助林寺山组上覆地层砂岩中碎屑锆石U⁃Pb年龄来限定盆地物源区(图8,9)㊂4.3.1㊀莱阳地区莱阳地区莱阳群砂岩主要包含5个年龄段碎屑锆石:早白垩世(120 145Ma)㊁晚三叠世(210 250Ma)㊁新元古代(600 900Ma)㊁古元古代(1600 2500Ma)㊁太古宙(2500 2900Ma)(图8a)㊂早白垩世碎屑锆石约占34.7%,与胶北隆起发育的108 173Ma以及苏鲁造山带发育的142 161Ma㊁68 13532㊀第1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章㊀朋等:胶莱盆地白垩系林寺山组砾岩沉积特征及盆地演化意义图7㊀胶莱盆地林寺山组古水流特征Fig.7㊀PalaeocurrentofLinsishanFormationinJiaolaiBasin图8㊀胶莱盆地莱阳群砂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图Fig.8㊀U⁃PbagepedigreefordetritalzirconfromthesandstoneofLaiyangGroupinJiaolaiBasin(a,efromXie,etal.[28])Ma地质体年龄一致㊂晚三叠世及新元古代年龄段碎屑锆石含量可达28%,胶北隆起区缺乏该年龄段地质体,而苏鲁造山带却含量丰富(205 245.3Ma,605 888Ma),推测苏鲁造山带为莱阳地区三叠纪和新元古代碎屑锆石的物源区㊂古元古代和太古宙年龄段碎屑锆石含量高达28%,该年龄段地质体在胶北隆起含量丰富(1817 1906Ma,2468 2537Ma,2610 2726Ma,2846 2862Ma),推断胶北隆起是42㊀沉㊀积㊀学㊀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4卷㊀古元古代 太古宙年龄段碎屑锆石主要物源区㊂此外,可见少量古生代年龄段碎屑锆石,胶北隆起缺乏古生代岩浆作用记录,而研究表明苏鲁造山古生代发育一期岩浆活动[28,38,47],可知莱阳地区古生代碎屑锆石可能来自于苏鲁造山带㊂4.3.2㊀海阳—即墨地区海阳地区莱阳群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与即墨地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图7b,c)㊂海阳地区以晚侏罗世碎屑锆石为主,含量达53.5%,其次为晚三叠世 中侏罗世碎屑锆石,占40.8%,缺失早 中三叠世㊁早白垩世碎屑锆石;而即墨地区主要为早白垩世碎屑锆石,占65%,其次为中 晚三叠世碎屑锆石,占21.7%,缺乏中 晚侏罗世㊁早三叠世碎屑锆石㊂这种差异性刚好体现它们物源区的差异性㊂第一,靠近海阳地区的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发育丰富的晚侏罗世地质体(145 161Ma),而靠近即墨地区的胶南隆起区缺乏侏罗纪地质体;第二,胶南隆起发育大量与即墨地区碎屑锆石年龄相符早白垩世侵入体,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缺失;第三,胶南隆起区发育中三叠世年龄段地质体,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缺乏㊂综上可知,海阳地区以苏鲁造山带北部隆起区为主物源区,即墨地区以胶南隆起为主物源区㊂图9㊀胶莱盆地各地质体年龄分布图Fig.9㊀AgedistributionofthegeologicalmassinJiaodongpeninsula。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论文提要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
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
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
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
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
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一、逆牵引构造带: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
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
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
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
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
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
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
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
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
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
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论文提要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
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
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
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
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
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一、逆牵引构造带: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
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
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
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
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
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
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
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
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
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
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论二级构造单元的特征和分类论文提要含油气单元盆地内部是不均一的,为了勘探石油和天然气,需要划分盆地内部的构二级构造单元位于亚一级构造单元内部,正相单元称二级构造带,负向单元称洼陷。
洼陷基底埋藏深,盖层发育全,生油岩厚度大,是油气生成的基本单位。
准确的说,盆地的二级构造带是位于一定区域构造部位上,由同一种构造运动形成的若干个形态相似的三级构造组成的正向构造。
二级构造带不仅控制着三级构造的形态、规模、分布、发展史和力学机制,而且还控制着岩性剖面及生、储、盖组合。
因此二级构造带直接控制着油气的圈闭条件,从而形成一群有共同性的油气藏。
二级构造带的种类甚多,如逆牵引构造带、潜山构造带、断鼻构造带、断阶带、背斜带、斜坡带、地层尖灭带、超覆带、盐丘、焦块、披覆、嵌入带等等。
正文一、逆牵引构造带:在断层的两盘因断块相对位移而出现的拖拽现象,是一种常见的构造变动。
拖拽构造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出现,它与油藏关系比较密切的主要的是垂直方向,分为正牵引与逆牵引两种。
断块顺着正断层的破裂面向下滑动,因摩擦力作用,可能形成向上拖拽的正牵引。
正断层的下盘相对上升,而岩层是向下拖拽,可形成半背斜。
这种拖拽构造无论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之中均能出现,但以逆断层的牵引更为显著。
它与逆断层伴生的拖拽构造,是塑性形变过渡到破裂的典型。
在构造地质学中,研究断层的性质时,经常将这种构造现象用来当作确定两盘相对位移方向的重要证据。
逆牵引是较大的同生正断层伴生的一种构造。
它发生在产状平缓的岩层之中,在正断层的下降盘出现。
岩层发生逆牵引的拖拽现象恰巧与正牵引相反,逆牵引可以形成幅度相当大的背斜构造。
由于这种背斜是正断层的同生构造,断层的落差可达数百米至千米,断层的上盘滑落时,断块伴有沿水平轴旋转的运动状态,这种旋转的结果,导致背斜的形成。
而且背斜的轴部亦成弧形滚动,所以国外又称为滚动背斜。
从成因上来说,这种成排分布的滚动背斜是正断层发生逆牵引形成的构造带,故又称之为逆牵引构造带。
胶莱盆地烃源岩分布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刘华;李凌;吴智平【摘要】胶莱盆地为一中生代陆相残留盆地,其暗色泥页岩主要发育于莱阳组水南段.运用野外露头、地震、钻井等资料,综合沉积相、古水流方向的研究,对水南段暗色泥页岩的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多项分析测试技术,分别对胶莱盆地莱阳凹陷、平度-夏格庄凹陷、高密-诸城凹陷3个构造单元水南段暗色泥页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热演化程度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莱阳凹陷和平度-夏格庄凹陷是胶莱盆地源岩发育最好的区域,有机质丰度可达好、较好烃源岩标准,类型以Ⅰ型、Ⅱ1型为主,且处于热演化成熟阶段,因此是胶莱盆地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06(028)006【总页数】7页(P574-580)【关键词】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热演化;胶莱盆地【作者】刘华;李凌;吴智平【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510640;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东营,257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胶莱盆地为一受中生代中、晚期断裂活动控制和改造的中生代陆相残留盆地,位于鲁东隆起区中部,北与胶北隆起呈超覆接触关系,南部以五莲—荣城断裂为界与胶南隆起相邻,西与郯庐断裂带相接,东北部延伸入黄海与千里岩断裂和千里岩隆起相连。
由于构造抬升,地层遭受强烈剥蚀,盆地面貌保存不完整。
人们根据盆地现今基底起伏、白垩系厚度、断层的分割控制作用和断块构造特征等,将胶莱盆地划分为7个次级构造单元,即:诸城凹陷、柴沟地垒、高密凹陷、大野头凸起、莱阳凹陷、牟平—即墨断裂带和海阳凹陷,其中高密凹陷又进一步划分为夏格庄洼陷、平度洼陷、李党家—马山凸起、高密洼陷4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1~4](图1)。
胶莱盆地已有40多年的勘探历史,尽管人们认为胶莱盆地具有良好的烃源岩及生储盖组合,经历了生排烃的过程,有着丰富的油气显示[5,6],但至今对该区油气资源量、勘探方向等问题的认识尚浅,油气勘探未取得大的突破。
大地构造分区地质勘查工作中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初稿在矿产地质勘查工作中对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是建立区域成矿背景及研究成矿条件的重要资料之一。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又是决定着同一成矿带不同勘查区块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类型。
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初步了解一个勘查区块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成矿地质背景、已知矿床赋存地质条件及矿体的找矿标志(层位、构造、蚀变等)。
通过对区域及勘查区块周边地质条件的解读,类比勘查区块的成矿地质条件,找出相同与不同之处,根据成矿地质理论确立找矿地质工作思路,选择合理的工作手段,制定合理的工作方法和程序。
一、区域地质资料的解读解读区域地质资料,往往是主要从事矿区地质工作者所忽略的或不愿深入的领域,摘录、转抄或粘贴前人资料成为编写设计、报告的主要手段。
因此,造成设计、报告编写中对成矿背景认识陷入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局面。
解读区域地质资料,在任何一个地区,必须运用的地质资料为:其一为区域地质志和岩石地层划分两本书;其二为不同比例尺的各种地质图件。
如何解读区域地质资料的思路应由面到点分层次解读,根据区域地质志、岩石地层划分和小比例尺地质图资料,确定勘查区块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属地层区、构造单元及成矿带。
1、大地构造位置的解读陕西省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案,反映出不同学者所重视的主所在,目前划分比较详细的主要有传统的槽台观点和现在兴盛的板块构造观点。
(1)槽台构造说大地构造单元划分中国槽台说有黄汲清为创始人,现在的传人以任纪舜、姜春发等为代表。
槽台说将大地构造单元分为两大类,即地壳构造主要由地台和地槽。
地台反映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具有不规则的形状,有古老的地壳存在,构造作用强度相对较弱,变质作用较浅,岩浆岩不发育等地质特征;地槽反映相对不稳定的构造单元,具有长条形的形状,有巨厚的地层沉积,构造作用强度相对较强,变质作用较浅,岩浆岩不发育等地质特征;槽台说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有成熟的划分方案,有系统的构造单元术语和命名系统列(表1)。
第6 7卷 第1期2 0 2 1年1月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Vol . 67 No . 1Jan . ,2 02 1胶莱盆地中部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及岩相古地理徐伟祥1,2)1)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山东潍坊,261021;2)山东省地矿局海岸带地质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山东潍坊,261021内容提要: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为胶莱盆地前莱阳群沉积期凸起,第四系覆盖严重,研究程度较低,一直是胶莱 盆地研究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未能揭示其地层、构造面貌。
本文通过大量地表地质调查和对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 之上的胶参2井、胶参3井综合录井资料研究解释,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沉积相分析、岩相古地理研究,对研究区 沉积填充序列进行了描述和对比分析,理清了研究区白垩纪地层层序格架,恢复了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白垩纪岩相古地理。
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莱阳群沉积期未沉积,青山群沉积期开始沉降,连续沉积了后夼组和八亩地组及王氏 群辛格庄组。
研究区处于火山洼地中,整体为一套巨厚陆相细碎屑岩沉积,夹少量火山岩一火山碎屑岩沉积组合,其中的火山沉积识别出4期火山旋回。
本研究为胶莱盆地原形盆地恢复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岩石地层;沉积序列;地层格架;岩相古地理;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胶莱盆地2017;孙伟清等,2019;徐伟祥,2019),恢复了前莱阳群沉积期凸起,将研究区称为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
北侧为平度凹陷和夏格庄凹陷,南侧为高密凹陷 (图1)。
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地貌上属于胶莱盆地 腹地平原,大面积第四系覆盖,鲜见基岩露头,难以 恢复其真实面貌。
众多研究者根据胜利油田20世 纪80年代施工钻孔的原始编录,得出结论相对局 限**。
本次研究通过详细的地表调查®和严谨的钻 孔综合录井资料,对李党家一马山古凸起上白垩纪 岩石地层特征、沉积相等分析入手,建立了沉积格 架,研究了其岩相古地理。
其观点正确与否,与地质 同仁商榷。
超级干货: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附代表图件)!本文节选自:潘桂堂等,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发表于《中国地质》2009年2月第36卷第1期大地构造分区又叫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是大地构造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之一,可直接服务于资源预测需求,作为成矿地质背景或油气盆地分析以及地质灾害评估的基点。
一个大区域尺度的地壳物质组成、岩石构造组合,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场明显不同于相邻地域,这样的一个区域就是一个大地构造单元。
构造单元既反映了地壳物质组构上大地构造环境(或大地构造相)的时空属性,又具有不同构造阶段的时空层次属性。
一、三大主流大地构造观的经典划分理念•黄汲清先生等多旋回构造观黄汲清先生《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是中国大地构造的首次系统论述。
划分的一级中国大陆构造单元为地台或准地台和地槽褶皱系,并从全球构造角度将古生代以来的中国大地构造划分为古亚洲、特提斯和滨太平洋三大构造域。
任纪舜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将中国大陆块分为亲西伯利亚陆块群、古中华陆块群和亲冈瓦纳陆块群,将显生宙造山带概括为古亚洲造山区、特提斯造山区和环太平洋造山区,而将华南早古生代造山带也作为古亚洲造山区的一部分。
其立论基点是中国各主要陆块,在新元古代时已形成了统一的古中国地台,其后的裂解只是手风琴式的开合运动,或是冈瓦纳大陆裂离,亚洲大陆增生。
这一多旋回学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的构造模型迄今仍是广泛应用的主流。
•王鸿祯先生等历史大地构造观王鸿祯先生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审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划分和构造发展阶段,其立论基点从时间论是地质历史发展阶段论和灾变论,从空间论是全球构造活动论,认为中国主要的大地构造单元包括中朝、扬子和塔里木地台(克拉通)以及其间不同时期的造山带。
板块边界并不在地台边界,应在遥相对应的古大陆边缘之间的分界带,这一大陆及其边缘的缝合带称对接消减带,大陆边缘的拉伸、张裂、地块移离形成弧盆体系的岛弧缝合带,称之为叠接消减带。
胶莱盆地鲁科1井多重地层划分及K/Pg界线探讨胶莱盆地系一典型的中生代断陷盆地,白垩纪地层发育齐全。
鲁科1井位于胶莱盆地胶州市城区北侧,取心地层大致为王氏群的上部。
王氏群顶部为胶州组,上覆第四纪沉积。
在山东,无论鲁东还是鲁西地区,白垩—古近系界线附近皆或多或少地存在地层缺失。
而胶州地区的胶州组则横跨晚白垩世、古新世两个时代,完整地记录了K/Pg 事件以及它所带来的影响,为山东地区K/Pg事件的研究提供了有利场所。
根据岩性特征,并结合前人资料,岩石地层研究认为鲁科1井岩心整体属于王氏群。
该群包括红土崖组和胶州组。
钻孔中红土崖组未见底,胶州组未见顶。
胶州组由下至上可细分为胶一段、胶二段、胶三段、胶四段。
经鉴定,鲁科1井岩心样品中发现介形类微体化石16属28种。
根据介形类的生物面貌、化石分布组合以及垂向地层变化特征,对鲁科1井岩心开展生物地层学研究,建立介形类化石组合序列,并划分出3个生物组合带:1)Cypridea recta—Eucypris triangularis—Eucypris cuneata组合带;2)Candoniella suzini—Timiriasevia minuscula—Candoniella candida 组合带;3)Candoniella candida组合带。
组合带2中介形类的属种分布呈现白垩纪—古近纪过渡色彩,以Gobiella prima的消失作为白垩纪结束的标志。
岩心中发现大量微玻陨石,对其形貌、化学成分等进行分析,确定与海地南部K/Pg界线层位微玻陨石属于同一次撞击事件的产物,海地为碰撞源区,胶莱盆地为微玻璃陨石的散落区,二者的母源物质相近。
据生物地层和事件地层研究推断,鲁科1井钻孔岩心中存在白垩/古近纪界线(K/Pg界线)层位,处于胶二段的灰绿色湖泊相碎屑沉积之中。
K/Pg界线层位应位于517.94m—523.35m间,将523.35m处微玻璃陨石的首现作为K/Pg界线的标志。
1999年矿 床 地 质M IN ERA L DEP OSIT S 第18卷 第3期山东胶莱盆地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刘玉强 杨东来 黄太岭 李 军 史 辉(山东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济南) 提 要:胶东是我国重要产金基地,多年来已在胶北隆起寻找到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和石英脉型(玲珑)金矿近千吨,近年来又在胶莱盆地东北缘找到了蓬家夼和发云夼金矿床。
蓬家夼金矿床产于具有滑脱拆离性质的盆缘断裂中,发云夼金矿床则产于盆缘断裂上盘的莱阳群砾岩层间。
初步的类比认为,胶东地区的焦家式、玲珑式、蓬家夼式和发云夼式金矿是在早白垩世同一区域构造应力场下的产物,它们可能属同一矿床组合。
综合信息分析表明,胶莱盆地周缘,尤其是盆地的东北缘和西北缘,蕴含着蓬家夼式和发云夼式金矿的找矿远景。
关键词:地质特征 找矿方向 金矿 胶莱盆地第一作者简介:刘玉强,1957年生,硕士,教授级高工,一直从事找矿与勘探工作。
邮政编码:2500131999-01-06收稿,1999-05-03修改回山东省是我国金矿探明储量和金产量的重要大省。
50~60年代以寻找石英脉型金矿(玲珑)为主,60年代末至80年代随着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的发现,先后在胶北隆起的招液、牟乳两个地区的三山岛-苍上、龙口-莱州、招远-平度、西林-陡崖、牟平-乳山五条断裂带上,近100km 长的范围内发现几十个大型金矿床,共探明近千吨金矿储量。
每次新思路的出现都将引起新类型的发现并获得具大的金矿储量。
近年来,山东地质工作者认为胶莱盆地北侧盆缘断裂是找矿有利地带,并在1996年提交了蓬家夼金矿(20t)和郭城土堆金矿(6t),紧接着又发现早白垩世砾岩中也含矿,并探明具有12t 金储量的发云夼金矿床(图1)。
新的发现,又引起新的思考,近期对资料重新认识后,发现整个胶莱盆地周边的控盆盆缘断裂和盆内砾岩广大分布地区普遍具有金矿化,因此推断胶莱盆地本身及其周边一定范围有其巨大的找矿前景。
山东省区域地球物理场黄太岭;高建国【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02(18)3【摘要】山东省各岩石磁性及密度参数基本可分为高、中、低 3类。
山东省磁性结晶基底为泰山岩群、荆山群、胶东岩群、胶南岩群。
以沂沭断裂带为界 ,山东省区域地球物理场分为鲁东区和鲁西区。
鲁东区进一步划分为3个次级区,即北部区、中部区和南部区。
鲁西区进一步划分为 5个次级区 ,即鲁北重磁缓变区、鲁西南重高磁高区、中部弧形重磁场区、鲁西中部重低磁高区、鲁中南条带状重磁场区。
各区地球物理场由于地质原因各具特点。
山东省莫氏面总体呈东浅西深的缓变带 ,在该缓变带的背景上 ,呈周边地区条带状幔隆、中部幔坳的特征。
山东省居里面呈近南北向带状分布 ,有德州聊城菏泽隆起带、滨州淄博滕州深坳带、蓬莱海阳千里岩响水隆起带。
鲁中隆起北部碰撞带为山东省特殊的构造地带 ,其特征为侵入岩体沿该带断续出现、岩体围岩或岩体内铜及多金属矿化较为普遍、地热田沿该带时有分布、地形上为南部山区和北部平原的分界地带。
胶莱盆地内 ,蓼兰—高密缺失莱阳群层位 ;中生代早期 ,盆地东北部与西南部是盆地的沉积中心 ,至晚期盆地中心北移 ,第三纪沉积中心则为平度蓼兰附近 ;盆地较深部位位于诸城凹陷、平度凹陷。
胶莱盆地的次级构造单元可划分为11个,七级镇构造带控制了胶莱盆地的成生和发展。
【总页数】7页(P88-94)【作者】黄太岭;高建国【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焉耆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初步分析 [J], 杨敏;程东兴;孙江华2.亳州市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浅析 [J], 王占孝;董先权;廖圣柱;王建伟3.山东省区域地球物理场 [J], 黄太岭;高建国4.二连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资料在铀矿找矿中的应用 [J], 赵永生;曹建英5.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水利厅山东省农业厅山东省林业厅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关于印发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筹集和管理办法的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章编号:1009-0258(2000)03-0041-07胶莱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Ξ黄太岭(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济南 250013)摘要:胶莱盆地第四系分布广泛,其构造单元可利用重磁资料进行划分。
本文对鲁东地区各岩层的磁性及密度资料进行了汇总,按物性特征将其划分为5种类型。
根据胶莱盆地重磁场形态、走向、幅值等特征,可将其划分为6个分区,其中七级镇重高磁高低相间区为该盆地的特殊地段。
胶莱盆地共划分14个次级构造单元,它们的形成与发展受七级镇断裂带的控制。
关键词:重力场;航磁场;构造单元;胶莱盆地中图分类号:P631.1+4;P631.2+4 文献标识码:A胶莱盆地位于鲁东地区中部,北为胶北隆起,南为胶南隆起,面积近2万余平方公里[1]。
该盆地第四系广布,其基底由晚太古代—元古宙变质地层构成,与胶北隆起上的变质岩系———唐家庄(岩)群、胶东(岩)群、荆山群、粉子山群、蓬莱群大致相当。
盆地内发育有白垩纪地层,自下而上为莱阳群(冲洪积砾岩)、青山群(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砂页岩)、大盛群(砾岩夹砂岩层)、王氏群(紫红色粗碎屑岩夹富碱性的中基性火山岩)。
断裂构造较发育,有N E ,EW ,NW 及SN 向四组,其中SN ,N E ,NW 向构造与胶北隆起和胶南隆起贯通。
岩浆岩与胶北、胶南隆起基本相同。
总之,胶莱盆地的形成、演化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断裂构造不仅奠定了盆地的基本构造格局,而且对其次级构造的形成以及岩浆侵入、火山喷发、热液成矿等也起着控制作用。
1 胶莱盆地及相邻地区区域重磁场环境70年代以来,胶莱盆地相继开展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1∶5万~1∶10万航空磁测及1∶10万~1∶20万重力测量工作,取得了系统的区域物探资料。
1.1 岩层物性参数特征胶莱盆地多被第四系覆盖,其基底岩性与胶北隆起、胶南隆起基本一致,故将整个鲁东地区物性参数整理于表1①。
第16卷 第3期 山 东 地 质 2000年9月 Ξ①据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1988~1996年提交的《胶东地区区域物性报告》,《山东省招掖金矿区1∶5万综合物探成果报告》及其他矿产普查物探成果资料。
收稿日期:2000-03-07; 修订日期:2000-08-27; 编辑:游文澄作者简介:黄太岭(1958-),男,山东临沂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域及矿产物化探技术管理工作。
表1 鲁东地区各岩层物性参数统计T able1 Statistics of physical property parameters of every-rock-form ation in east Shandong 地 层 及 岩 体κ(4π×10-6)J r(103A/m)D(103kg/m3)变化范围平均值变化范围平均值变化范围平均值新太古代胶东(岩)群0~310004000~1000100 2.6~3.3 2.76元古宙中生代新生代新元古代中生代胶南(岩)群0~6000350————荆山群0~30501500~100060 2.6~3.1 2.76粉子山群0~19501200~65030 2.5~3.3 2.75蓬莱群0~200200~3015 2.55~2.85 2.72莱阳群微弱—微弱— 2.3~2.7 2.64青山群10~200045015~2217130 2.3~2.7 2.60王氏群0~80100~5010 2.3~2.6 2.59第三系———— 2.0~3.1 2.28第四系微弱—微弱— 1.2~2.0 1.85震旦期玲珑岩体0~500150~1205 2.51~2.69 2.60燕山晚期崂山阶段岩体0~58005000~15000500 2.5~2.8 2.65燕山晚期艾山阶段岩体0~31002800~300085 2.53~2.70 2.65燕山早期郭家岭岩体 3.3~21002500~42025 2.50~2.74 2.65印支期岩体0~500200~20015 2.45~2.7 2.64鲁东地区各岩层按物性特征基本可分为五种类型:(1)不均匀磁性高密度岩层:主要为新太古代—新元古代的各类变质岩系,构成胶莱盆地的基底。
胶东(岩)群等变质地层磁性变化范围大,斜长角闪岩和斜长角闪片麻岩等岩层的磁性强,磁化率一般可达(n×103~n×104)×4π×10-6,而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石墨透闪岩等岩层磁化率微弱甚至为零。
这种不均匀的磁性特征导致了磁场顺地层走向的条带状分布及跳跃式变化。
各变质岩系密度平均值均在2.7×103kg/m3以上,斜长角闪岩、大理岩等岩层可达2.9×103~3.0×103kg/m3,为该地区最高的密度层,在变质岩系分布区或当其残留体具一定规模时,可引起较高的区域重力场或局部重力异常,而当该类岩层与中、低密度岩层接触时,则引起较大的重力梯级带。
(2)弱磁性中密度岩层:莱阳群、青山群和王氏群为胶莱盆地的主要地层。
其中青山群为一套火山喷发岩,磁性变化范围较大,形成的磁场亦多为跳跃型;莱阳群和王氏群磁性则微弱或无,磁场平稳,与变质岩地层的跳跃磁场形成鲜明的对比。
该类岩层密度为2.6×103kg/m3±,为鲁东地区中等密度层,与变质岩系大约有0.1×103kg/m3的密度差。
在基底背景上,该类岩层的重磁场表征为相对重力、磁力低。
(3)弱磁性低密度岩层:新生代地层密度、磁性均较低,与下伏岩层形成很强的密度界面和磁性界面,利用重磁资料可有效地研究盆地内中生代地层或基底的起伏情况。
(4)不均匀磁性中密度岩层:中生代燕山期各类侵入岩体的磁性变化范围较大,所24 山 东 地 质 16卷形成的磁场强度高,面积图1 胶莱盆地重力场示意图Fig.1 Gravity field characteristic in Jiaodong basin大,且多伴有负磁异常。
该侵入期岩体密度中等,变化不大,当它们侵入老变质岩系时,可形成显著的相对重力低。
(5)弱磁性中密度岩层:印支期(文登岩体、宁律所岩体)和震旦期(玲珑岩体)侵入岩的磁性弱且均匀,多表现为平缓的磁场特征,当其内部有脉岩或有后期岩浆岩侵入时,则形成明显的局部异常。
这两期侵入岩的密度与燕山期岩体相当,因而常形成统一的区域重力场,而当其与变质岩系接触时,则形成较明显的梯级带。
图2 胶莱盆地航磁场示意图Fig.2 Airborne magnetic field characteristic in Jiaolai basin1.2 区域重磁场分区鲁东地区的区域地球物理场可分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区(图1,2),其中:北部区重力场值为0~-20×10-5m/s 2,磁场值为0~20nt ,为重力低、磁场平缓区,对应胶北隆起;中部区重力场值为0~20×10-5m/s 2,磁场值为-50~50nt ,为重力高、磁场正负相间分布区,对应胶莱盆地;南部区重力场值为0~-20×10-5m/s 2,磁场值为-200~200nt ,为重力低、磁场跳跃区,对应胶南隆起。
三个区的分界线,即胶莱盆地的北界在平度—招远—栖霞—桃村一线,南界在五莲—胶南—即墨—海阳一线。
343期 黄太岭:胶莱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 分界处重磁场有两个特点:一为重力场值的剧烈变化,表征为规模巨大的重力梯级带;二为重磁场特征的显著变化,其中胶莱盆地重磁场一般表现为平缓场,局部异常范围相对较大,等值线平直,而其南北隆起区的重磁场尤其是磁场则表现为高频成分多,呈跳跃状,等值线弯曲。
重磁场的这些特征既反映了鲁东地区深部构造以近EW 向为主,也反映了三个不同区域物理场的分界处即是大规模断裂的位置。
中部区区域重力场值之所以升高,其原因:一是胶莱坳陷为莫霍面相对隆起区,其莫霍面深32km ,比南北两侧隆起区浅约2km ;二是胶莱盆地基底为巨厚的变质岩系;三是南北两侧隆起区因大规模岩浆侵入导致岩层密度降低,而胶莱坳陷内低密度岩体相对较少。
2 胶莱盆地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图3 胶莱盆地重磁场分区示意图Fig.3 Diagrammatic sketch of sub -divisions of gravity and magnetism fields in jiaolai basin 前已述及,胶莱坳陷区总体表征为重力高、磁场正负相间的特征。
据重磁场形态、走向、幅值等,胶莱盆地重磁场可进一步分为五个区(图3)。
2.1 五莲即墨重磁场跳跃区(Ⅰ) 呈一N EE 走向的长条形。
其重力场值平均为6×10-5m/s 2,磁场值为-300nt ,重磁场走向总体呈N EE 向。
磁场在区内多为负值,七宝山、瓦店镇、张应镇等地有较高的磁异常存在;重力场沿N EE 向有5个异常中心存在,异常峰值为10×10-5~18×10-5m/s 2,其北部为一长条状负异常,该异常值为-8×10-5m/s 2。
表明该区以凸起为特点,局部有凹陷存在,燕山晚期的火山喷发及岩浆活动较强烈。
2.2 高密重磁场缓变区(Ⅱ)呈一等腰三角形。
其重力场值平均可达18×10-5m/s 2,磁场值近于零。
重力场总体缓变,表现为相对重力高,变化范围为12×10-5~24×10-5m/s 2,胶州附近为一相对重力低;磁场低且平缓,等值线稀疏,变化范围为0~50nt 。
局部重磁异常走向为近EW 向。
表明该区基底构造以褶皱为主,且被较厚的弱磁性地层王氏群覆盖,井沟镇西侧的44 山 东 地 质 16卷重低磁高和胶州附近的磁高则反映了燕山晚期岩浆岩的侵入。
2.3 平度七级镇重高磁高低相间区(Ⅲ)呈一NW 走向的矩形。
重力场值为0~28×10-5m/s 2,磁场值为-100~200nt ,高值部位为高密七级镇,低值部位为平度寥兰。
重磁场总体走向呈NW 向,局部磁异常呈近EW 走向。
该区将胶莱盆地的重磁场分为特征显著不同的东西两部分。
重磁场特征表明该区构造以凸起为主,并有局部凹陷存在。
2.4 莱阳莱西重磁高低相间区(Ⅳ)呈一N E 走向的矩形。
其重力场值平均可达18×10-5m/s 2,磁场值为100nt 。
重磁场总体特征是其异常走向近EW ,局部呈高低相间分布;重力场具两高两低的局部重力异常,其值变化范围为12×10-5~34×10-5m/s 2,磁场变化范围为-300~300nt 。
表明该区构造以凸起为主,变质岩基底埋藏浅甚至出露地表,其间夹有局部凹陷。
2.5 穴坊郭城重力缓变磁场杂乱区(Ⅴ)呈N E 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