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一、说教材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概念;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节的教学应达到以下几点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能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能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的理解,培养学生变换能力、理解能力。
2、通过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分析、判断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体验1、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三、本节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1、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亲结婚的危害。
(二)难点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及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四、教具准备:一些遗传病性状的图片、遗传规律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如果父亲的基因是AA,母亲的基因是aa。
请写出基因传递示意图,精子、卵细胞的基因型及子代的基因型。
(学生在下面写好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过程)父:AA →A(精子) Aa(受精卵)母:aa → a(卵细胞)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中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有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现在请同学们再想一下:这一对基因是如何控制性状的?是两个同时同等起作用,还是哪一个有优先权呢?这就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教学1、先让学生观察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实验现象,最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实验结论:(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2)在相对性状的遗传中,表现为隐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一种(dd);表现为显性性状的,其基因组成只有两种(DD)或(Dd)。
(3)基因组成是D d 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隐性基因)并没有受D(显性基因)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案篇一: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基因的显性与隐性》教学设计教学思路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前两节《基因控制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
同时这节课的学习也是《人类性别遗传》的基础。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先用单眼皮和双眼皮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提问,引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再从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过程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
在课程中穿插一个小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杂种子二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
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讲究灵活运用,因此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两道“课后继续探究”,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孟德尔,了解豌豆杂交试验。
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2.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能力目标1.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2.尝试借鉴运用数学方法探究生物学问题情感目标认识生命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孟德尔遗传学定律3.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教学难点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2.由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推导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教学方法讲述法、推导和实验综合使用教学过程一引言子代获取了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但子代的性状和父母并不完全一样,有些些地方像父亲,有些地方却又和母亲相似。
例如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观察并统计父母和自己以及兄弟姐妹的眼皮性状。
很多同学发现了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或者反过来),不同家庭的孩子中既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来解释。
二孟德尔遗传学定律1 孟德尔个人介绍提出问题①孟德尔选用什么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纯种豌豆②研究了哪些相对性状?豌豆的茎杆高度,高豌豆和矮豌豆学生作答①孟德尔选用纯种豌豆作为实验对象②实验研究了豌豆的茎杆高度这个性状,有高豌豆和矮豌豆这对相对性状 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遗传学定律(1)(2)由上图可以得出结论Ⅰ: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分为两类,纯种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的性状叫隐性性状(3)孟德尔做了一个猜想:生物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用大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高茎,表示为D);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用小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矮茎,表示为d)。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内容。
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重难点,也是初中生物的难点之一。
因此,学好本节对掌握生物学的遗传规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高中生物遗传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以下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通过对“基因传递的遗传图解”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2)通过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实验过程,感受实验过程的艰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树立克服困难的决心。
3、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分别控制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因而“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关系”是本节课重点之一。
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利用遗传图解推断显、隐性基因的组成及性状这一系列过程,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抽象过程,所以这是一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不但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知识为载体,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所以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又是一重点。
3)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并应用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将生命科学和社会法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是又一重点。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逻辑推理能力较差,只是对自然界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比较熟悉,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遗传奥妙,同时也不知道其对生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性。
所以课中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三、说教法1、“体验式”探究法。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本课地位:《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三节的内容。
教材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之后,安排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容,是探讨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的自然深入。
本节在前面两节的基础上,研究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是前面内容的综合和深入,也是后面内容的理论基础,是本章的难点之一。
综合来看,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是具有挑战性的一节课。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是: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说出近亲结婚的危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推理,逐步得出结论;并尝试通过基因显性和隐性的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生命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学会关爱身边的遗传病人。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自身的一些性状比较了解和关注,对于自身和父母之间的一些遗传特点充满着好奇,但他们对于深奥的遗传理论却所知甚少,本节的遗传学理论尽管很浅显,但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
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具体实例,深入浅出的完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1、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2、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教学难点: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流程:一、导入。
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做互动:观察自己和小组同学的卷舌性状,并回顾相对性状的概念。
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本课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
然后通过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鼓励学生猜想,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二、逐层设疑,分析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遗传特点。
1、介绍孟德尔的个人奋斗历程。
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孟德尔的奋斗史资料,课上汇报交流。
目的是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供一个平台,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品质和探究精神。
2、分析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是生物学课程中关于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一遗传规律。
在遗传学中,这一部分内容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是学生理解后续复杂数学规律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了解它们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阐述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的定义、特点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分析基因如何从父母传递给子女,以及显性和隐性基因在传递过程中的表现。
3.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探讨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以及显性和隐性基因在性状表现中的作用。
4. 实际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在生物遗传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了解它们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
(2)能够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遗传现象,认识遗传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概念及其在遗传中的作用。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2.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以及显性和隐性基因在性状表现中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深入理解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规律,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一遗传规律,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案课题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课时及授课时间课时授课人年月日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难点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用具关于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的投影片;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多媒体课件或相关投影片。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复习:1、基因通过什么方式传递给后代的呢?2、什么叫生物的性状?举例说明.3、什么叫相对性状?举例说明。
4、如果父方的精子为A,母方的卵细胞是a,则受精卵的基因组成是什么?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阅读P33页—34页第一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1、孟德尔要研究什么问题?2、孟德尔是在高豌豆和矮豌豆的杂交实验看到了什么?3、孟德尔又把杂种高豌豆的种子种下去,结果发现了什么?学生看图回答备注(补充)1.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末表现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2.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子一代(Dd)的生殖细胞,有的含D基因,有的含d基因。
如果子一代交配,携带不同基因的雌雄生殖细胞结合机会相等,子二代决定豌豆高、矮茎的基因组成会有DD、Dd、dd三种,表现出的性状有高茎也有矮茎。
在子一代中,虽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它会遗传下去小明同学他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他本人却是单眼皮,为此,他很困惑。
你能帮他解释这一现象吗?(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二、禁止近亲结婚问题1:什么样的病称为遗传病?遗传病中相当一部分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举出生活中常见的遗传病有哪些?遗传病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及地位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
节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综合和深入,是本章的重难点,也是初中生物的
难点之一。
因此,学好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讲的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基因在亲子间的
传递等知识的衔接,能够让学生简而明地理解生物遗传的实质,为下面学习人的性别遗
传和生物的变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高中生物遗传部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还
可以用此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⑵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⑶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对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的解析,尝试科学的判断和推理,并能科学解释近亲结婚的危害性。
3、情感目标: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学会关爱身边的遗传病人。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分别控制
相对性状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因而“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是本节课重点之一。
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利用遗传图解推断显、隐性基因的组成及性
状这一系列过程,是一个肉眼看不到的抽象过程,所以这是一难点。
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不但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知识为载体,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所以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又是一重点。
3、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并应用理论来解释生活
现象,自然而然地将生命科学和社会法律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所以是又一重点。
二、说学情:
对学生学情分析:首先,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只是了解表面现象,并不了解其中为什么的遗传奥妙,同时也不知道其对生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性。
其次,这个年龄学生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逻辑推理能力较差,所以课中要注意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知识储备——能举例说出生物的一种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一对基因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有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说明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规律。
思维难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思路
应用难点----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
三、说教法:
1、“体验式”探究法。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无法在课堂上重现,所以采用“体验式”探究法。
通过类似于科学探究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体验与感知的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2、讲解法。
“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采取教师讲解法。
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
2、阅读自学法
3、合作学习法
4、动手画遗传图解
五、说教学过程:
六、说板书设计: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孟德尔
2、豌豆杂交实验
3、显性性状(基因组成DD/Dd)显性基因(D)
隐性性状(基因组成dd)隐性基因(d)
二、禁止近亲结婚
1、近亲
2、人类常见遗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