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文名词解释

古文名词解释

古文名词解释
古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金本”《水浒》:

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的《水浒》腰斩成了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之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做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二、台阁体: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台阁”主要指当时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主要指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多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之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缺点在于相对于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致使创作素材相对贫乏,后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对其进行了批判。

三、茶陵派:

明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渐趋衰退,这时期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即是此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首,主要成员谢铎、张泰等。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的较多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李东阳的复古论点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过一定影响,“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吸取了李东阳“铁宋窥唐”的主张。

四、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七人,皆为进士,在京任职,不是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文艺,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以复古自命,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情说,“真诗乃在民间”。内容上大量拟古作品,反映、干预时政,重视民间生活,表现市井人物。

五、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世称“后七子”,成员有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其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完全继承了他们的观点,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创作上作品无显著特色,且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将前七子的弊端表现得更充分,存在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

六、公安派:

兴起于明万历年间,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以“性灵论”为内核的文学主张,推崇“独特性灵,不拘格套”,提倡通俗文学,在创作上重视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此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清逸自如童趣横生的创作效果。但一些作品因为过于直率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以至于“戏谑嘲笑,间杂俚语”,除诗歌外,散文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等。

七、竟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此派崛起,二人均为湖北竟陵人,故称文学观念上重视“真诗”“性灵”,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缺点在于并未真正找准文学发展之路,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超世俗境界当做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视野,减弱了公安派作品中的直面人生、袒露自我的勇气,显示出晚明文学中激进活跃精神之衰落。

八、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类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驳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等唐宋古文名家。

九、临川四梦:

汤显祖的四部代表作,《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牡丹亭》其中《紫钗记》《牡丹亭》属于儿女情戏,《南柯记》《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记。《紫钗记》着重塑造了霍小玉和黄衫客两位令人敬重的人物形象,通过黄衫客表达了对现实的深度失望,殷切地呼唤着社会的良知,是汤显祖第一步完整的传奇。《南柯记》共44出,取材于唐传奇《南柯太守传》。《邯郸记》艺术成就仅次于《牡丹亭》,全剧共30折,本事源于唐沈既济的《枕中记》。《牡丹亭》临川四梦的代表作,蓝本为《杜丽娘暮色还魂》话本,杜丽娘与小丫头春香,青年书生柳梦梅构成了全剧冲突的正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多重艺术魅力。

十、神魔小说(神怪小说):

明代后期兴起的热潮,是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效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主要特征为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斗争,比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代表作品《西游记》。

十一、梅村体:

梅村乃清代诗人吴伟业的号,“梅村体”是他在继承元、白歌行体诗的基础上,辅以初唐四杰的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自成的一种叙事诗体。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抒情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性。吴伟业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续写事实、照应兴衰、设计情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把古代的叙事诗推到新的高峰,对当时和后来的叙事诗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梅村体叙事诗约百余首,《圆圆曲》为其代表作。

十二、阳羡词宗:

清代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豪放苍凉的词风。如《点绛唇》上片奇幻小想象,下片在上片营造的气势上以今怀古,透露出作者悲凉慷慨的心境。陈维崧属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属于这一词派的作家还有蒋士铨等。

十三、浙西派:

清初朱彝尊推崇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作品,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

十四、神韵说:

清代前期,诗坛权威人物王士祯重视文学独立的艺术价值,从唐代司空图的《诗品》和宋代严羽的“妙悟”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说中寻找诗歌的真谛所在,提出了影响一代诗人的“神韵说”。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更多地关注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意境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排闲解愁的消遣娱乐功能。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

十五、格调说:

格调说由清康乾年间的沈德潜所倡导。“格调”渊于严羽,主张思想感情是形式格调的决定因素。主张创作有益于温柔敦厚“诗教”,有补于世道人心的“中正和平”的作品,故而归之于有法可循、以唐音为准的“格调”。因此其诗论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有一定保守性。而其创作多为歌咏升平、应制唱和之类。但另一方面他也提倡“蕴蓄”、“理趣”、诗的化工境界及重视作品主导作用等具有审美理论价值的有益观点。

十六、肌理说:

中国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主张“为学必依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二字源于杜甫《丽人行》“肌理细腻骨肉匀”之句。肌理本来是指肌肉的纹理。翁方纲借用肌理论诗,理是指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义理为本,通变于法,

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体。翁方纲以学问为诗,用韵语做考据,遭到袁枚“错把抄书当作诗”的批评。实际上肌理说是对王士禛神韵说和沈德潜格调说的调和与修正。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与袁枚的性灵说相抗衡。

十七、性灵说: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最力。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是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表现真情实感,认为诗歌的本质即是表达感情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

十八、桐城派: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创始人方苞,提出“义法”理论,主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集大成,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时间从康熙时一直绵延到清末;地域超越桐城,遍及国内,对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作用。

十九、常州词派:

常州词派是清代嘉庆以后的重要词派。康熙﹑乾隆时期,词坛主要为浙派所左右。浙派标举南宋,推崇姜(夔)张(炎),一味追求清空醇雅,词的内容渐趋空虚狭窄。到了嘉庆初年﹐浙派的词人更是专在声律格调上著力,流弊益甚,常州词人张惠言欲挽此颓风,大声疾呼词与《风》《骚》同科,应该强调比兴寄托,反琐屑饤饾之习,攻无病呻吟之作。一时和者颇多,蔚然成风,遂有常州词派的兴起,后经周济的推阐﹑发展,理论更趋完善。所倡导的主张更加切合当时内懮外患﹑社会急速变化的历史要求。其影响直至清末不衰。

二十、“诗界革命”:

是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诗界革命冲击了长期统治诗坛的拟古主义、形式主义倾向,要求作家努力反映新的时代和新的思想,部分新体诗语言趋于通俗,不受旧体格律束缚,这些在当时都起了解放诗歌表现力的作用。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成为旗帜的是黄遵宪。

大题:

一、《三国志演义》结构特点:

(1)作品“陈叙百年,该括万事”,叙事时将各个空间分头展开的故事化成以时间为序的线性流程,全书约可归纳为五条线,即汉亡引线、晋统终局以及魏蜀吴三线,这几条线此起彼伏,交互联络,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A在魏蜀吴三条线中,尤其以魏蜀两大集团的矛盾斗争为全书主干;

B写魏蜀两方,以蜀汉故事为重点,在写蜀汉时又以诸葛亮为中心,写其隆中对更是关键;

C某种意义上说,小说浓墨重彩描绘的隆中决策及全书的主脑,“其馀末节,皆从此生”;

D这样的构思,使全书结构既宏伟又严整,看来头绪纷繁却又脉络分明。

(2)在以上构架基础上,作者又兼用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不同笔法,时而实写、明写、正写、详写,时而又虚写、暗写、侧写、略写,使全书故事详略得当,摇曳生姿。

二、《西游记》人物特点:

塑造人物能做到物性神性人性的统一。

(1)所谓“物性”,就是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如鱼精习水等;他们的性格也与之相称,如猴子机灵等;

(2)这些动物植物一旦成为妖怪就有神奇的本领,具有“神性”,从“真”转化为“幻”;

(3)然而作者又将人的七情六欲赋予他们,将妖魔鬼怪人化,使之具有“人性”,将“幻”与人间的、更深层次的“真”

相融合,完成了独特的艺术形象创造,如孙悟空。

三、《西游记》中的喜剧色彩:

《西游记》在艺术表现的一大特点即能“以戏言寓诸幻笔”,中间穿插了大量的游戏笔墨,使全书充满喜剧色彩和诙谐气氛。

(1)这种戏言有时信手拈来无关乎作品主旨和人物性格刻画,只为调节气氛增加小说趣味性;

(2)有的戏言能对刻画性格、褒贬人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猪八戒的描写;

(3)有的游戏笔墨能成为讽刺世态的利器。

四、为什么说《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小说:

(1)取材上:

A创作最显著特点是“寄意于时俗”(当代世俗社会),将视角转向普通社会、琐碎家事、平凡人物,心理上拉近了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B着意于暴露,用冷静客观笔触描绘人间假恶丑;

(2)人物形象:

A描写重心开始从讲故事想写人物转移,故事从传奇趋向平凡;

B注意色调,立体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往人物性格一般较为单一);

(3)结构上:从说话体小说向阅读型小说过渡,也反映在从线性结构向网状结构的转变上,这样形成纵横交错的结构;(4)语言上:口语化,俚语化方面做出了可贵尝试。

五、《长生殿》(天宝遗事):

传奇剧本。清代洪昇作。写唐明皇和杨贵妃的历史故事,习惯称为天宝遗事。包括长生殿七夕盟誓、安禄山作乱、马嵬坡杨妃自缢以及两人在仙界重圆等。洪昇重新演绎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基本上继承了白居易诗和白朴剧的内容和意蕴,而有所改变,写二人之情事,命意在于显示“乐极生悲”的道理,以“垂戒来世”。作品中真是地展现了封建帝王御嫔妃的情爱生活,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度艺术真实的宠妃性格。作品前后两部分是不一致的,前一部分写实,是爱情悲剧,后一部分写幻,是鼓吹真情,含而不露地拓宽了“情”的内涵。

六、《桃花扇》如何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1)作品反映的是南明弘光小王朝的兴亡历史,当时曾经为人们所关注,也为人们所痛心。作者创作《桃花扇》,实则代那些遗老们进行历史反思,归根结底还是清初那种痛定思痛、反观历史文化思潮的反映;

(2)作品是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全剧以清流文人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离合之情为线索,展示弘光小王朝兴亡的历史面目,,作者的褒贬爱憎颇有分寸,表现出清醒超脱的历史态度;

(3)作品中塑造了几个社会下层人物的形象,最突出的是妓女李香君和一人柳敬亭、苏昆生,是市井细民的正面形象,而昏君、奸臣则处于被批判的地位,这种现象在剧中形成贵贱颠倒的对比,表明作者突破封建等级贵贱观念,含有他对尊贵者并不尊贵、卑贱者并不卑贱的现实的愤激情绪与思考;

(4)作品的艺术世界展示出的国家与君臣民“唇亡齿寒”的关系,其意义超越了明清易代的兴亡之悲。观照南明兴亡的基本点对晚明崇尚情欲思潮是一个反拨与修正,把国家放在人伦之最上,以国家为君臣民赖以立身的根本。

七、才子佳人小说(特点):

明末清初涌现的一大批才子佳人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和流派。这类小说

(1)从题材上说,是写才子佳人的恋爱故事,其情节构成,大多是郊游偶遇,题诗传情,梅香撮合,私订终身。其结局或因命运乖违,或因小人拨弄,或出政事牵连,于是佳人逼嫁,才子遭难,但虽经波折,却坚贞如一。后来或由于才子金榜题名,或由于圣君贤吏主持正义,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2)从形式上说,一是相当部分作品书名模仿《金瓶梅》,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作品。如《玉娇梨》、《平山冷燕》、《金云翘传》、《春柳莺》、《雪月梅》等。二是一般在十五至二十回之间,成为章回式中篇。

(3)才子佳人的婚恋小说由来已久,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后,传奇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中都不少见,旨趣不同。清初一时出现许多本这类小说,与以往的才子佳人小说迥然不同,将才子佳人小说将晚明世情小说的纷繁世界转向文人、淑女一角,由文人们的风流韵事辨伪求偶择婚的庄语,也反映社会文化思潮变化。

(4)作者多是为某生而创作,并不熟悉上层社会和得意文人生活,因而创作缺乏生活体验的基础。才子佳人小说成为清初小说的一大类型。

八、《聊斋志异》如何用传奇法志怪:

(1)作品中绝大部分篇章叙写的是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有的是人入幻境幻域,有的是异类化入人间,也有人物互变的内容,具有超现实的虚幻性、奇异性,即便写现实生活的篇章如《张诚》等也往往添加些虚幻之笔,在现实人生的图画中涂抹上奇异的色彩,从这个角度说,与六朝志怪小说同伦。由于其中许多篇章描写委曲,又有别于六朝志怪小说粗陈梗概,而与“始有意为小说”的唐人传奇类似。所以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之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2)

“志怪”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A六朝人志怪是将“怪异非常之事”当作有过的事情,记述出来供读者“游心娱目”,蒲松龄则借狐鬼花妖故事以抒发情怀,如《狐梦》中那些故事就是作者为友人编织的幻梦,并不是真有其事。可见蒲松龄期望读者的不是信以为真,而是能领会其中的意蕴;

B在六朝志怪小说中“怪异非常之事”是作品的内容,在《聊斋志异》里,怪异故事则是小说的思想内蕴的载体,带有表现方法和形式的性质;

C蒲松龄因袭六朝神秘的思维模式,但弃其内质存其形态,从而摆脱了神道意识的束缚,可以随意地观照现实世界,书写人生苦乐,表现个人的内心隐秘。

九、《儒林外史》结构特点:

(1)作品把几代知识分子放在长达百年的历史背景中去描写,以心理流动串联生活经验,冲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互相勾连、前后推进的通常模式,按生活原貌庙会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2)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体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一次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其整体结构,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十、《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作品将中国讽刺小说提升到与世界讽刺名著并列而无愧的地位,这是吴敬梓对中国小说史的巨大贡献。

(1)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作品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通过写严贡生言行不一揭示其欺诈无赖行径;

(2)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如描写五河县盐商送老太太入节孝祠一段;

(3)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审美感受。如范进中举一段。瞬间的可笑又蕴含着深沉的悲哀,最惹人发笑的片刻是内在悲剧性最强列的地方,作者捕捉人物瞬间行为,把对百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和他们瞬间行为巧妙结合在一起,使讽刺具有巨大文化容量和社会意义。

十一、《红楼梦》的人物塑造:

在文学创作上的新境界和巨大成功,突出地表现在塑造了成群性格鲜明富有社会内涵的人物形象,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多达四百八十多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至少也有数十人。

(1)写人物“打破了历来小说窠臼”,不再是凡写女子都是“如花似玉,一副脸面”,“凡写奸人,则用鼠耳鹰腮等语”,而是作者就自己对现实世界的感受、体验塑造出来的真实人物;

(2)由于是“真的人物”所以人各一面,不仅不同身份境遇的人物,即便身份境遇相同相近的人物也各有自己的性情,行事中表现不同价值取向与人生态度,如同是怡红院的丫鬟;

(3)人物改变了以往小说类型化、性格简单化的写法,一些主要人物性格有多个侧面,乃至美丑互渗的表现,成为“圆形人物”,真实鲜活,如王熙凤;

(4)还有众多人物特别是女性都不能简单判定美丑善恶,都富有深蕴,如赵姨娘;

(5)众多人物处于贾府中内外偌大的关系网中,形成了不同性质系列,而其更为突出的优点是着意于人物之间的互相映照,互为补充,生发出更为丰富深刻的意蕴。

十二、《红楼梦》的叙事艺术:

(1)曹雪芹以其独特方式感觉和把握现实人生,又以独特方式把感知到的艺术表达出来,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写实与诗化的完美结合。直接取材现实社会,渗透作者血泪感情,有不同于严格写实主义小说,作者以诗人敏感感知生活,表现人生体验,创造诗的意境;

(2)比较彻底底突破了中国古代小说单线结构的方式,在叙事结构方面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联结又相互制约的网状结构,这样全书的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

(3)作者是一位语言大师,以北方口语为基础,融合了古典书面语的精粹,经作家高度提炼与加工,形成生动形象,准确精练,自然流畅,有生活气息和感染力的文学语言,通俗浅显的北方官话,用词准确生动,新鲜传神,肌肤与立体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按章节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上古文学 1、《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2、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第二章《诗经》 一、名词解释 1、《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 3、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鲁、韩、毛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 4、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5、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一、名词解释 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 2、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 一、名词解释 1、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小说十家,

北大_古代文学史二_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史(二)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门阀士族 为了压制贵族,造成绝对王权,先时期君主们都提拔了不少自由平民和低级贵族参加到官僚政府机构。春秋、战国之际,“竹帛下庶人”,列国诸侯更是大力提拔“士”作为官僚机构的骨干,世卿自此而坠。两汉的所谓布衣卿相,也是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致身通显。他们不但授徒讲学,门生弟子千万,形成一种利益集团和社会力量;而且子往往绍继家学,也必然造成累世公卿的情况。大家族在东汉时就已经逐渐出现了。自东汉后期开始“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了。 初期,实行九品官人法,州郡大小中正皆由当地著姓士族担任,九品的定评,自然操纵在他们的手中,于是官品的升降,大都凭借“世资”。以后,世族势力更加发展。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家族,世居高位,是士大夫的领袖。所谓门阀大族,就是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具有这些特征的家族。东汉时期选士首先看族姓阀阅,所以门阀大族的子弟在察举、征辟中照例得到优先。门阀大族是主中长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阶层。当政的外戚、宦官都要同他们联结、周旋。门阀大族在本州、本郡的势力更具有垄断性,实际上统治了这些州郡。 汉末社会中的世家大族,晋时称为士族,影响很大,名士多出于这个阶层,或者在政治上与这个阶层结合在一起。丕在尚未代汉称帝之前,采纳了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士人品定之权掌握在政府的中正手里,中正采择舆论,按人才优劣评定品第高低,多少改变了东汉末年名士品评人伦、操纵选举的局面。 西晋时虽仍袭用九品中正制,但中正一般只注意被评定者家世的封爵与官位,很少注意真正才能,不能起选择人才的作用,以致于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为巩固士族力量的工具。在占有大量土地和依附人口的基础上,后汉、以后世代高官而且世袭封爵的家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特殊优越地位,形成门阀士族。 东晋一朝,门阀士族在政治上居主导地位。南朝宋武帝裕从东晋汲取教训,努力加强皇权,因而南朝世家大族虽然在社会上经济上的优越地位未变,但实际军政实权大为削弱,政治权力主要已不在他们手中。侯景之乱使世家大族遭受沉重打击。这是对南方门阀士族的一次沉重打击。在朝,门阀制度已经没落到徒具躯壳了。 2.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涵。 3.正始之音 正始,是齐王芳的年号(240—249),文学史的正始时期,指的是后期到司马氏以晋代这一时期。其时集团和司马氏集团各自网罗党羽,扩大势力,争权夺利,斗争十分残酷。充满阴谋和篡夺的险恶斗争,恐怖政治的压力,加上老庄思想的影响,使正始诗歌的容与风格呈现出与建安诗歌迥然不同的面貌。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正始文学的代表是“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向秀、伶、阮咸、王戎。阮籍、嵇康是这一时期最重要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指玄谈风气。 4.晋玄学 玄学是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又有新道家之称。"玄学"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三古、七段 三古之分,是中国文学史大的时代断限。在三古之内,又可以细分为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三古七段说主要着眼于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它的阶段性,而将其他的条件如社会制度的变化、王朝的更替等视为文学发展变化的背景;将文学本身的发展变化视为断限的根据,而将其他的条件视为断限的参照。 神话 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其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时,神话才有可能产生。神话在后世仍具有文学魅力,启发后世的文学创作。 《山海经》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最具神话学价值。约成书于战国初到汉初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其中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最浓。诸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神话流传广远,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神话历史化 即把神话看成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虚构出始祖及其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学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典籍中,难以纳入历史谱系中的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违背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削删。另一方面,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约在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风、雅、颂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160篇,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产生于西周初期,每篇只有一章。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商颂5篇,约为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1、楚辞:“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2、汉乐府:两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掌管的诗歌按作用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颂”相同;另一部分则是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3、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史记》一共130篇,50多万字,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文选》,为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 1.白体: (1)指宋初诗坛流行的学白居易的诗。 (2)宋初一些作家,如王禹称等先后学习白居易平易晓畅的闲适唱和诗和关心民生疾苦的讽喻诗,由此而形成的诗风就叫“白体”。(3)其特征是“顺熟”“容易”“浅切”。 2.西昆体: (1)这是北宋初期影响极大的诗歌流派。 (2)有广狭二义,狭义单指其近体律诗,广义兼指其四六文。(3)西昆之名,因创始诸人在秘阁唱和的诗集称《西昆酬唱集》,取玉山、册府之意。西昆指玉山。 3.晚唐体: (1)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的诗风的诗作。 (2)以清逸隐幽为旨趣,以锤炼字句为能事。 (3)代表作家林逋。 4.东坡体: (1)即指苏轼的诗在宋代的一种风格范式, (2)其诗各体兼备,风格多样。他的七绝清丽精美,七古雄健豪放。(3)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4)他的诗体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5.王荆公体: (1)这是王安石的诗歌风格特征。 (2)他在表现形式上尽力打破常规,语意求新,诗句求工。 (3)“廋劲刚健”是其显著特征。 6.半山诗: (1)半山,是王安石晚年在江宁居住的地方。 (2)他这个时期的诗歌被编订为《半山集》,亦称为“半山诗”。(3)主要体裁是绝句。 7.山谷体: (1)这是黄庭坚的诗歌风格特征。 (2)提倡学韩杜,要以学问为诗。落实于诗歌创作,就是以故为新,变俗为雅。 (3)他作诗造语好奇尚硬,洗净铅华,风格生新瘦硬峭拔。

(4)他重视句法,发展拗句、拗律体制,工于炼字用典,讲究语意老重。 (5)他的诗于苏诗外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8.后山体: (1)这是陈师道的诗歌风格特征。 (2)作诗学黄庭坚,学力专精,讲苦吟,求奇拙。 (3)他标举“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力求简省字句。 (4)其诗均为呕心沥血之作,其锤炼辛苦处与黄庭坚无异。 9.简斋体: (1)即指陈与义的诗歌特征。 (2)陈与义先后学习黄庭坚、陈师道及杜甫的诗歌,自创以直致、浅语入诗。 (3)其创作风格重意境、重白描,形成了雄浑沉郁的独特诗风。10.诚斋体: (1)这是杨万里的诗歌特征。 (2)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情趣为题材,采用白描手法写诗。 (3)具有想象新奇风趣,语言通俗明快,风格流转圆活的特点。(4)一改宋诗瘦硬生涩的旧格,成为南宋诗风转变的一个关键。11.易安体: (1)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词婉约派大家。 (2)其词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流畅,音调优美。 (3)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 (4)其作词有倜傥的丈夫气,柔中有刚。 (5)她的艺术成就很高,在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 12.稼轩体: (1)这是辛弃疾创立的词体。 (2)他很有才情,无论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都是刚柔相济。(3)喜议论好用典,是其显著特征。 (4)他的词是典型的英雄词,有报国豪情,也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13.樵歌体: (1)又叫“朱希真体”,是宋代词人朱敦儒的诗歌特征。 (2)其词语言浅白如话,形象单纯、明净,风格飘逸自然。 (3)在当时词坛能自成一家,开南宋隐逸词派之先河。

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评卷说明:一般应从以下三方面作出简单解释,1、时代;2、人物或代表人物;3、主要成就、特点或主要主张、主要作品。 春秋笔法:《春秋》在记载历史时语言简练,常于只言片语中寄寓鲜明的褒贬色彩,即所谓“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楚辞:出现在战国时期楚国地区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人物是屈原、宋玉。 《山海经》:现存最古的地理书,主要记载传说中的地理,当出于春秋战国间人之手,保存了不少神话资料。 风雅颂:《诗经》的三种分类。风:各地的土风歌谣,地方音乐;雅: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用于宗庙祭祀或重大典礼时的乐曲。 《尚书》: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一批古代历史记录,保存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今传《尚书》有古文和今文之分。 九章:屈原所作九篇诗歌的总称,有《涉江》、《哀郢》、《抽思》等。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分载周、鲁、齐、晋等八个国家春秋时代的历史,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战国策》:杂记西周、东周以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魏、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期,止于秦灭六国,约二百四十年。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和行为。 删诗说:这种说法最早出于西汉的司马迁,他认为是孔子删定了《诗经》,《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与礼义,……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事实上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 神话:神话是上古初民以幻想的形式来解释世界的起源、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口头文学。神话的艺术特征是幻想与想象,创作基础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神话以其神奇奔放的幻想,启发了后代作家的想象力,为后代文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春秋》三传:即《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作,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富有文学性。《公羊传》、《榖梁传》均作于汉代,前者为齐人公羊高所作,后者为鲁人榖梁赤所作,主要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叙事很少,文学、历史价值不高。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笙诗6篇不在305之数。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共有370句,1500多字,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这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1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是《诗经》三百篇以后的一种新诗体。汉成帝时,刘向辑集了屈原、宋玉的楚辞作品以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仿骚之作,合为一集并定名为《楚辞》。这样,“楚辞”就由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四家诗 《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国南方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加工润色而成的一组抒情诗歌。《九歌》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小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赋比兴指的则是《诗经》中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赋:即不加修饰,直接地铺陈叙述。比:

古文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5. 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6. 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7.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成为诗之“六义”。朱熹《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比兴是《诗经》广泛运用的形象化手法,对后世诗歌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 8.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9. 毛传郑笺:汉代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 10. 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11. 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唐代孔颖

古文史二

古文史二资料 1、西昆体注重和模仿李商隐的诗 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3、《吕天成》《曲品》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戏曲批评的专著,王冀德《曲律》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南北曲源流。 4、阮大铖明代最著名的喜剧大师。 5、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其主要人物杜丽娘。 6、吴伟业有“一代诗史”之誉。 7、王士提出“神韵说” 9、论述〈长生殿〉的艺术成就:〈长生殿〉在艺术上达到了戏曲史一座高峰,赢得了“千百年来曲中巨壁”的美誉。(1)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为了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作者对各种材料进行大胆的剪裁和提炼,从而更好表现主题,塑造人物。(2)宏伟严密的结构艺术。作者在表现情缘虚幻的的主题,组织排场相当严密周全。用爱情与政治的矛盾来说明人生虚幻,设计了爱情与政治两条线索。(3)优美抒情的曲词艺术艺术。作者善于吸收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艺术营养,创造出生动活泼的而又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 10、论述《桃花扇》的结构艺术。(1)以主要人物的爱情被换作为铺演情节的基点。作者巧妙地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欢离合作为铺演全剧情节的基点,细针密线,环环相套。(2)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作者以候方域赠给李香君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3)以中介人物作为联结正邪双方的纽带。一边是正直而注重名节

的复社文人,一边是卑鄙无耻的魏阉余孽;一边是候、李爱情,一边又是弘光王朝的政治闹剧。 11、简述《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1)作者为作品所规定的勾画出一个“理之必无”而“情之必有”的理想世界的题材和主题本身,决定了他必然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这就是作者在剧中使得炉火纯青的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2)作者本人的抒情诗人气质,也为本剧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增色不少。 12、论述《西游记》浪漫主义精神。《西游记》在艺术上最鲜明的特点是在奇幻思维基础上的幽默和诙谐风格,这就决定小说的基本笔法是奇笔和戏笔的圆熟运用和水乳交融。奇笔是主要旋律,戏笔是巧妙的伴奏与和声,二者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形成了小说奇幻诙谐的美学风格,从而使作品极富烂漫主义精神。(1)奇诡变幻的神话世界,牛魔王力大无比,火焰山的惊险壮阔。(2)集动物性,神性和人性于一身的人物形式。如:孙悟空是猴精,形态像猴子,具有动物特征又具有人间英雄的品格,大公无私,勇猛机智。(3)寓庄于谐的讽刺艺术。从如来到各地妖魔鬼怪, 13、简述《西厢记》对元杂剧的创新: 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来叙写崔、张的恋爱故事,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在第一本的第五折,第四本的第四折等若干折里,采用了由末、旦轮流的主唱方式。这种体制上的突破和创新年,不仅能以比较完美的戏剧形式安排剧情,使戏剧冲突波浪迭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真题(部分) 1、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2、“美政”理想:屈原“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就是明君贤臣共兴楚国。首先,国君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才能享有国家。其次,应该选贤任能,罢黜奸佞。另外,修明法度也是其“美政”的内容之一。总之,相对于楚国的现实而言,屈原的“美政”理想更加进步,并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向。 3、“骨气奇高,词彩华茂”:这是锺嵘《诗品》中对曹植诗的评价。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这一切都通过他凝聚在五言诗的创作上,形成了他自己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4、温州杂剧:在元代,南方戏剧圈既有杂剧演出,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戏文,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称为“温州杂剧”,亦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 5、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6、《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编撰者刘义庆。它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也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它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7、江西诗派:宋徽宗初年,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把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取名为“江西诗派”,并尊黄庭坚为师派之祖,下列25人。到了宋末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称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之说。

古文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金本”《水浒》: 明末金圣叹将120回本的《水浒》腰斩成了70回本,砍去了大聚义后的内容,而以卢俊义一梦作结,名之为《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由于它保存了原书的精华部分,在文字上也做了修饰,且附有精彩评语,遂成为清300年间最为流行的本子。 二、台阁体: 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占据文坛主导。“台阁”主要指当时内阁和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主要指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内容多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之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缺点在于相对于封闭与狭窄的上层官僚生活,限制了台阁体作家的生活视野,致使创作素材相对贫乏,后以李东阳为代表的茶陵派对其进行了批判。 三、茶陵派: 明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渐趋衰退,这时期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即是此派。茶陵派以李东阳为首,主要成员谢铎、张泰等。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的较多的是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李东阳的复古论点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过一定影响,“前七子”在诗歌师古问题上就吸取了李东阳“铁宋窥唐”的主张。 四、前七子: 明弘治正德年间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等七人,皆为进士,在京任职,不是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文艺,面对文坛萎弱卑冗的格局,以复古自命,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情说,“真诗乃在民间”。内容上大量拟古作品,反映、干预时政,重视民间生活,表现市井人物。 五、后七子: 明嘉靖隆庆年间,出现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运动,世称“后七子”,成员有谢榛、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宗臣,其复古主张承接前七子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完全继承了他们的观点,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创作上作品无显著特色,且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将前七子的弊端表现得更充分,存在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 六、公安派: 兴起于明万历年间,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以“性灵论”为内核的文学主张,推崇“独特性灵,不拘格套”,提倡通俗文学,在创作上重视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此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清逸自如童趣横生的创作效果。但一些作品因为过于直率加上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以至于“戏谑嘲笑,间杂俚语”,除诗歌外,散文成就也较高,尤其是游记、传记等。 七、竟陵派: 继公安派之后,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此派崛起,二人均为湖北竟陵人,故称文学观念上重视“真诗”“性灵”,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蓄文学底蕴。缺点在于并未真正找准文学发展之路,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超世俗境界当做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视野,减弱了公安派作品中的直面人生、袒露自我的勇气,显示出晚明文学中激进活跃精神之衰落。 八、唐宋派: 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类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驳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文以明道,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等唐宋古文名家。 九、临川四梦:

古代文学史(二)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 白体:即白乐天体,是北宋初年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李昉、姚铉和王禹偁,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 西昆体:是北宋初年的一个诗歌流派。特点是模拟李商隐追求词藻、堆砌典故。代表作家有杨亿、刘筠、钱惟演。代表作《西昆酬唱集》收录“更迭唱和”的诗作。 晚唐体:这是指宋初诗人们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种诗体,代表人物潘阆、魏野、林逋、寇准。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 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东坡体:即指宋代苏轼的诗歌。其诗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各体兼备,风格多样。其基本风格有二:一是刚健中含婀娜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中加平淡的清旷闲逸。而最能体现其“坡仙”的旷达品格的主导倾向,是其高风绝尘的诗风,即一种超越世俗尘虑羁绊的风神韵致和审美境界,“东坡体”是宋诗的一种风格范式,对宋诗能于唐诗之后别开生面起了关键性作用。 半山体: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退居江宁后,诗风发生了重大变化,远离了政治、社会,多写山水自然。形式上以绝句为主,很少长篇古体;艺术上讲究炼字、对仗,意境优美含蓄,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后人将他这一时期的诗风称为“半山体”。 山谷体: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他写诗提倡以学问为诗,为主学习杜诗、韩文的“无一字无来处”,提倡以故为新,变俗为雅,有“点铁成金”和“夺胎换骨”之说,工于炼字和用典,造语好奇尚硬,力求出人意表。创制拗句和拗律,讲究语意老重和规模宏远,笔势奇纵,风格生新瘦硬。杨万里在《诚斋诗话》中称黄庭坚诗为“山谷诗体”,严羽《沧浪诗话》将其列为“山谷体”。 江西诗派:北宋后期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的诗歌流派。因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而得名。其中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25人。他们在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比较接近,都主张以杜甫为宗,但过分强调技巧,讲究章法句法,喜用拗句拗律,形成一种奇峭艰涩、瘦硬生新的诗风。 一祖三宗:元方回论诗的一种见解。他贬斥北宋杨亿﹑刘筠等所创的西昆派,而推崇黄庭坚等所创的江西诗派,并主"一祖三宗"之说。一祖指的是杜甫;而三宗的话就是指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各体兼备,卓然大家。 后山体:宋诗风格流派之一,具体指北宋陈师道诗风。陈师道号后山居士,他作诗全凭学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题部分参考答案: 1 沉郁顿挫: 1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鬰顿挫,沉鬰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2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感情深沉阔大。3他的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世心态,把喷薄欲出的悲怆抑制住,使它变得缓慢深沉,低回起伏。4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梦李白二首》、《北征》、《秋兴八首》都是这样的例子。5沉鬰,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3永州八记: 1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的审美情趣的结晶。2 “永州八记”最为人称道。“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he2)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3写景状物绘声绘色,生动传神,对清冷寂寥之境的描摹和气氛的渲染,展示出被贬者凄楚悲苦的心态。 5初唐四杰 1“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2 “四杰”的创作活动

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3 “四杰”作诗,重视抒情,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如卢照邻的《行路难》,杨炯的《从军行》。4“四杰”诗风亦属“当时体”,没有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一些作品讲究对偶声律,追求词采,有雕琢之病。 7《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品选中编一册P103) 1作者杜甫。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杜甫由长安赴奉先,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家属。此诗作于到家之后,是作者长安十年政治生活的总结。2诗以“忧黎元”为核心,反覆陈明“自比稷契”的用世之志。3抨击最高统治集团的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了尖锐的阶级矛盾。4纪行即所以言志,故以《咏怀》为题。5此诗把叙事、抒情、说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波澜壮阔,是反映社会社实的长篇史诗。 9《秋兴八首》(作品选中编一册P135) 1是唐代宗大历元年秋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2秋兴,因秋而发兴。3此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中秋感,於凄清哀怨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意境。4八首脉络贯通,

《中国古代文学(B)(2)》名词解释题

三、名词解释题 1、三言二拍:三言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明,冯梦龙编辑、加工别人的作品而成。二拍指《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明,凌潆初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 2、脂评本:版本名称,为《红楼梦》八十回抄本,这种抄本附有批注,批注者署名为“脂砚斋”等,这种八十回抄本系统简称为“脂评本”或“脂本”。 1. 易安体 答案:易安体: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当时就广为流传,被称为“易安体”。所谓“易安体”,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第一,用通俗易懂的文学语言和明白流畅的音律声调作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是易安体最突出的特点。第二,既融入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又不失婉约词的本色,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第三, 倜傥的丈夫气。李清照作词,既有女性的温柔和明慧,又有一般女子缺乏的俊爽和开朗。能把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而是柔中有刚,蕴含着激昂豪迈之气。 3. 稼轩体 答案:(1)辛弃疾的词风。(2)稼轩体的基调,以抒发英雄失志的悲愤为主,形成了豪放悲壮的主导风格。 (3)既以豪放气质开拓了词的意境风格,又不失词的含蓄蕴藉之长,这种相反又相成的现象,是稼轩词最值得注意的特色。 4. 苏州派 答案: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它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佐、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他们彼此交往密切,经常合作写作戏剧,以至形成了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大多与科名和仕宦无缘;大多是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在作品的题材内容上,他们一反传奇创作领域“十部传奇九相思”的窠臼俗套,而是关注现实,写了许多政治剧和时事剧,因而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在作品形式上,由于他们既精通音律,又熟悉演艺优人,所以一反案头剧脱离场上演出的弊端,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的作品,所以一直流行于当时和后来的戏剧舞台上。 36.“活法”说:(1)“活法”说由吕本中提倡。“活法”就是以苏济黄,将黄庭坚山谷体代表的江西诗派“有意于文者之法”和苏轼东坡体“无意于文者之法”结合统一起来。此说较全面反映了以苏黄为代表的宋代诗学精神。(2)吕本中讲究“活法”与“悟入”,提倡好诗“流转圆美如弹丸”。此说为宋诗发展开拓出新途径。 37.南戏: (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38.常州词派: (1)清中期以张惠言为代表的词派;(2)强调比兴寄托;(3)提倡“深美闳约”的词风。 39.科幻小说: (1)默揣世界将来之进步,独抒奇想,托之说部。(2)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离合悲欢,谈故涉险,均错综其中。(3)间杂讥弹,亦复谭言微中。 36.一祖三宗(1)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是方回在《瀛奎律髓》中提出来的。(2)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3)江西诗派作诗奉守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处”和“点铁成金”的师训,由黄庭坚上窥杜甫,有规则可循。

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诗六义 诗经学名词,也叫“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一般来讲,风、雅、颂是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对《诗经》进行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所用的表现手法。风分15国风,是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赋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即铺叙陈述;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引譬设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 春秋三传 指《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有人认为这三部书是解释《春秋》的,故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 楚辞 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句式以六、七言为主,多用“兮”字,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因《离骚》是楚辞的代表,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或“骚体”。西汉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编为一集,名为《楚辞》。 乐府、汉乐府、汉乐府民歌 乐府原指音乐机构(乐指音乐,府指官署),始于秦,汉武帝时规模甚大。魏晋六朝时,又把乐府所唱的诗歌也叫“乐府”,于是乐府机构的名称变为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乐府就是汉代的乐府诗。汉乐府包括贵族文人制作的歌辞和采集来的民间歌辞两类作品,后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崭新的形式,是汉乐府的精华所在,因此,我们常说的汉乐府,多是指汉乐府民歌而言。(注意:宋元以后的词、曲,有时也称“乐府”,如《东坡乐府》是苏轼的词集,《东篱乐府》是马致远的散曲集。) 汉赋 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古诗十九首 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所作的一组五言诗。南朝梁代萧统把它们辑集在一起,冠以“古诗十九首”的总名,编入他编的《文选》之中。这些诗反映了汉末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它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了成熟阶段。 建安风骨 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的作品在内容和风格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色。以“三曹”(指曹操、曹丕和曹植)、“建安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和刘桢)为中心的邺下文人在诗歌创作中,多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的疾苦,抒写个人理想抱负,风格悲凉慷慨、刚健遒劲。建安文学的这种特色,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唐代陈子昂所说的“汉魏风骨”,也是指此而言。 竹林七贤 指魏正始时期的七个文人名士,即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阮咸和刘伶。七人大都狂放不羁,藐视礼法,常集于竹林中酣饮,故世谓“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多用隐晦曲折的方式揭露司马氏的恐怖统治,表达愤世嫉俗之情。阮籍、嵇康最为著名,诗风各具特色,有“阮旨遥深”、“嵇志清峻”之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