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介绍与康复指导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01 MB
- 文档页数:16
血友病医学课件汇报人:日期:•血友病概述•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原则与方法目录•预防措施与康复管理•并发症识别与处理•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01血友病概述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肌肉和深部组织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根据缺乏的凝血因子不同,血友病主要分为血友病A(缺乏凝血因子Ⅷ)、血友病B(缺乏凝血因子Ⅸ)和血友病C(缺乏凝血因子Ⅺ)三种类型。
定义与分类分类定义血友病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主要由基因突变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或功能异常。
发病原因凝血过程需要多个凝血因子共同参与,当其中任一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时,均可导致凝血障碍,引发出血倾向。
发病机制发病原因及机制发病率血友病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
其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最高,约占血友病患者总数的80%-85%。
遗传方式血友病为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男性患者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女儿,女性患者可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儿子和女儿。
因此,在家族中有血友病患者的情况下,应警惕遗传风险。
地域分布血友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欧美国家发病率相对较高,而亚洲和非洲地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
这可能与不同地区的遗传因素、生活环境和医疗水平等因素有关。
流行病学特点02临床表现与诊断关节、肌肉出血少见,但手术后出血表现明显。
轻度血友病中度血友病重度血友病皮肤、黏膜出血较常见,关节出血一般在外伤后发生。
自发性关节、肌肉出血,关节畸形、假肿瘤,甚至危及生命的大出血。
030201临床表现及分型诊断标准与流程根据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诊断流程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检测、基因诊断等)→明确诊断及分型。
与血管性血友病的鉴别血管性血友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关节和肌肉出血少见,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
与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鉴别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症多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影响,无家族史,实验室检查可资鉴别。
血友病的基因治疗概述血友病分为遗传性血友病和获得性血友病。
前者是一组先天性单基因遗传性凝血因子Ⅷ(FⅧ)、IX(FIX)或者Ⅺ(FⅪ)缺乏而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而后者一般同时缺乏2种或者多种凝血因子,常继发于肝炎、肝硬化、肝癌转移等肝脏疾病,某些血液病(如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尿毒症等。
我们主要就就遗传性血友病(简称血友病)的基因治疗作一综述。
1血友病的机理及传统治疗方法血友病特点为早年发病,轻微外伤或小手术后的持续反复甚至自发出血,多有家族史并多发于男性。
根据凝血因子所缺乏的种类可以分为血友病A(FⅧ缺乏)、血友病B(FIX缺乏)和血友病C(FⅪ缺乏),血友病A约占血友病的85%,血友病C在临床上比较罕见,血友病A、B均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而血友病C则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
血友病的基础研究(包括血友病相关凝血因子的SNP、STS、STR等多态性位点)已经比较成熟,其基因突变有着高度的异质性,包括基因缺失、异常基因片段的插入、基因片段的重排和点突变等。
对于小片段的缺失、插入和点突变来说,血友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该突变所在结构域的功能,但也有极少数血友病患者编码区及其旁侧序列并未发生突变。
在FⅧ等凝血因子的转运过程中,许多蛋白质也参与其活性、非活性形式转换的调控,编码这些蛋白质基因的突变也会引起血友病样症状的出现。
随着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得到越来越好的诊治,以前被人们认为发病率较低的血友病,因其严重威胁着血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血友病的传统疗法主要有替代疗法(对症补充血浆制剂和凝血因子浓缩制剂)、重组凝血因子疗法[3]和预防疗法等。
替代疗法中患者会产生相应凝血因子的抑制物而抵消3O%甚至更多的凝血因子活性,且存在传播病毒的危险。
针对传统的浓缩或高纯凝血因子所产生的抑制物,临床上有采用猪FⅧ浓缩制剂来解决,因为猪FⅧ与抑制物的亲和力比人FⅧ要高的多;另外,绕过内源性凝血途径利用FⅧ旁路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和激活的凝血酶原复合物(APCC))也可以促凝;目前有1种新的旁路制剂,即重组活化的FⅦ(rⅦa),由于它的酶促反应局限在细胞表面,所以大大降低了全身凝血活化和血栓并发症等副反应,其高效性和安全性已得到认可;但是高昂的治疗费用及副作用,使猪源性FⅧ及rFⅦa的应用均大打折扣[4],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的重组凝血因子虽然减少了传播病毒的危险,可也存在一些副反应(第1、2代制品)和理论上的危险[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