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优秀4篇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1教学目标:1、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认识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自然界中最快的,记住真空中的光速。
2、通过各种光现象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光现象与生活和自然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
教具:激光电筒,装有水的玻璃水槽、玻璃砖教学过程:一、光的神奇学生阅读课本图4-1,4-2,4-3,4-4,让学生感受五光十色的大自然及城市夜景的美丽。
二、光的传播1、光源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找出光源的概念,并举例。
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光源又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将刚才学生的举例分类)自然光源:太阳、萤火虫、水母。
人造光源:电灯、蜡烛。
简单讲述人造光源的发展史:篝火——火把——油灯——蜡烛——电灯分析:月亮不是光源。
(本身不发光,反射太阳光)2、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相比较,先让学生回顾声音的传播:在真空中不传声,在介质中传播时V固V 液V气。
提问:光是通过怎样的路径传播的?(讨论)演示实验:(1)利用点燃的香烟产生的烟雾,观察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2)在水槽中放一些奶粉之类的物质,使水呈浑浊状态,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
(3)观察光在玻璃砖(一面为磨毛面)中的传播路径。
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2设计理念:本节是在前面学生对光和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光是如何传播的进行的进一步探究。
主要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形成原因。
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以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和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再引导学生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成因,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我在教材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射击、排队看齐这样一些应用光是直线传播规律的事例,以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课程的情感。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一」光的直线传播教案设计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 m/s。
过程与方法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来分析解释一些简单的光现象。
教学工具激光笔、水、果冻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神话中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提问:漆黑的夜晚,我们什么也看不见;站在太阳下,紧闭双眼,仍什么也看不见。
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们要看见东西,必须要有光,而且光必须进入人们的眼睛。
阳光使得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得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本章我们将学习光的初步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光源1、让学生举一些发光的东西,生活、生产中哪些物体可以发光?2、让学生阅读P34部分内容。
太阳、电灯、蜡烛、手电筒、火把、油灯、霓虹灯、钠灯、汞灯、氖灯、萤火虫同学们知道能发光的物体很多,那么上面的物体有何共同特征呢?归纳——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它可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分析(1)中哪些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4、接着教师介绍人造光源的发展和使用。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1、光在介质中是如何传播的?演示1:用小型激光器沿白纸板照射演示2:用小型激光器照射到水槽中的水中。
《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精选6篇)《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并把握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3×10(8 次方)m/s。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与试验,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和设计试验的力量;(2)经受“光是怎样传播的”探究过程,培育初步的科学探究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领会颜色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2)熟悉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引导同学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同学意识到光的世界既奇妙漂亮,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关心人们更好地熟悉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教学重点通过试验,探究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的传播。
【教学资源】(材料、工具)激光源、果冻一个、软橡皮管一根、带外形不同孔的纸板两张、蜡烛、大头针几枚、平面镜一面、白屏一张、水、玻璃杯等。
【教学过程】(过程、结构)一、新课引入①我们为什么可以观察物体?物体有光线射入我们的眼睛。
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同学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二、新课教学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同学举例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例如:自然与人造光源,热与冷光源等2.探究光的传播①引导同学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开放性试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问题一]同学们刚才发现了很多光沿直线传播现象,但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先开放性分组试验,然后小组间沟通试验结果)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发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耀果冻,发觉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汇总5篇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汇总5篇物理学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八年级物理光的直线传播教案【篇1】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
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第六章电压电阻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
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2、会使用电压表;第七章欧姆定律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
有安全用电的意识;第八章电功率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第九章电与磁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
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光的直线传播》的优秀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光的直线传播》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又是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
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
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①能识别光源,知道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两类。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②观察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的路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②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难点和重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
(2)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二、器材的选择1、选择依据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能力目标1.通过光线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利用物理模型研究问题的能力.2.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3.通过解释光直线传播的现象,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对日食、月食成因的教学,进行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思想教育.2.通过对我国古代对小孔成像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难点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学习时要认真观察实验,并注意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教材首先介绍了光源,并通过图5—1说明光源的确切含义.教材通过对生活中的光现象:汽车头灯射出的光束、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束等归纳得出光的传播是直线进行的,从而引出光线的概念;然后以激光准直为例,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的应用,影子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通过对影子、日食、月食的分析进一步证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鉴于学生的能力教材并未对日食和月食进行过多的论述,教师要注意加以引导,避免冲淡重点知识的教学.本节的最后介绍了光速,并指出在不同介质中光的传播速度不同.教法建议1)加强演示实验利用激光演示光在空气、水、玻璃中的传播情况,再用自然光进行演示,从而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组织学生讨论,由学生举出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如:射击、排队等.日食和月食的讲解可配合以录像电脑模拟加强感性认识.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解释现象.影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影子是从何而来的呢?这个问题对学生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可利用投影仪做出不同的影像,要求学生利用新学的知识加以解释,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日食和月食进行简单的说明.增加小孔成像的实验,并进行讨论,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3)适当设疑强化概念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对此可通过设疑进行强化,并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证明.4)进行学史教育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对光速的教学不要紧限结果,要增加一些学史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教学难点:对光的.直线传播条件的认识.教具:装有水的大水槽、激光演示器或激光笔、浇花用喷雾器、方木板、白纸、大头针、直尺、图钉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方法1:从本章的引言导入新课首先请同学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说明人看清物体是由于有光进入眼睛引起视觉.然后简介人类很早就不仅使用自然光源,而且还研究和使用人造光源了.接着按书上图5-1简介人造光源的发展,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从而引入新课.这样引入新课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进行了劳动创造人类文明观点的教育.方法2:由学生活动实践引入新课课前布置物理实际活动内容“调查光源发展史”,并要求学生上课时带来自己准备的光源,上课开始请几位同学简介光源发展(其余同学的资料课下交流展示),展示各自准备的光源,提出问题“光源发出的光沿什么途径传播?”“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引入新课.二、新课教学1.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方法1:由演示实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由于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可视性较差,学生对光在水和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感性认识也较少,最好能演示给学生看看.[演示1]用光具盘让光垂直于玻璃面射入玻璃中(并掠过光具盘),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演示2]用水槽,让光垂直于水面射入水中(在水中滴入少许牛乳或红墨水),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演示3]用激光笔照射白墙,看到墙上有一红斑,但光在空气中的路径不可见,用喷雾器在笔和墙之间喷水物,可观察到激光的传播路径.总结得出结论:光沿直线传播.[演示4]用水槽,让光斜射入水水中,观察光在空气中与水中的传播路线.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在均匀介质中.介绍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表明光的传播方向.方法2: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基础较好)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器材,如:各种光源、喷雾器、化石粉、檀香(可制造烟雾)、水槽、玻璃等,由学生设计实验,目的是观察到光传播的路径.由学生实验及老师根据课上教学实际情况的补充实验得出结论: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介绍光线的概念.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原理来分析.根据情况可选择补充如下两个实验并组织学生讨论:1)小孔成像.可在课前提前布置,要求学生利用废包装桶或盒,制作一个观察器(底部开有小孔,顶部蒙一片半透明薄纸的屏),教学进行到此时,进行观察.通过小孔成像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接触并理解几何光学中成像问题的一般分析方法.2)准直的实验.准备三个大头针,一块方木板,一张白纸,图钉、直尺.用图钉把纸固定在方木板上,在木板上相距一段距离插上两枚大头针A,并使其与木板垂直,在某一位置观察大头针A,并演视线插上两根大头针B、C,使B刚好挡住A,C刚好挡住B,拔去大头针,用直尺把三只大头针在纸上扎的小孔连起来,可以看到这三点在一条直线上.3.光速以教师讲述介绍为主,可以先提出光传播是否需要时间这个问题,然后简介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思考过这一问题,并想用实验测出光速.经过许多代科学家不懈的努力,随着人们物理知识的丰富,解决了许多测量上的困难,才测出了光速.再向学生介绍真空中的光速及在介质中的光速.三、总结扩展光是客观存在的,它在均匀介质中具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因此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光线”是抽象出的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但光线不是光.运用光沿直线传播的事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如栽树时要使其成一直行,并使我们可以解释很多自然现象,如日食、月食等,有助于我们破除迷信.四、板书设计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2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现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条件,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动手完成实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并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重要现象.如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
《光的直线传播》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2、能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2)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2、难点(1)设计与进行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
(2)解释日食、月食等复杂的光现象。
三、知识链接1、光源: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例如太阳、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等。
2、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通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做光线。
四、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的世界里,白天阳光普照,夜晚灯光璀璨。
那么,光是如何传播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光的直线传播。
(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路径1、提出问题光在空气中、水中和玻璃中是怎样传播的?2、猜想与假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提出自己的猜想,如光可能沿直线传播。
3、设计实验(1)在空气中,利用烟雾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在水中,向水中滴入几滴牛奶,使水变浑浊,然后用激光笔照射。
(3)在玻璃中,用激光笔贴着玻璃砖照射。
4、进行实验(1)在暗室中,点燃蚊香,使空气中充满烟雾,然后用激光笔照射,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2)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入几滴牛奶,搅拌均匀,用激光笔照射,观察光的传播路径。
(3)将激光笔贴着玻璃砖照射,观察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
5、分析与论证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1、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到达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例如,在灯光下,人的影子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日食和月食(1)日食的形成: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三者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月球影子区域的人就会看到日食。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案例《《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案例》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学习目标】1.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的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2.知道光线是一种物理模型(模型法)。
3.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一些应用。
4.通过作光路图能理解小孔成像现象。
5.知道光在真空中(空气中)的速度约为。
6.知道光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般不同。
【课前预习】1.如何显示出光在空气中和水中的光路?2.光的直线传播有什么应用?3.光线是用来描述光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带_______的直线。
4.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___________。
为什么打雷时,先看到闪电后【新知导学】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1.问题: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呢?实验:显示光路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1:光在均匀空气中沿_________传播。
2.问题:光在均匀水中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呢?实验2:显示光路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光在均匀水中沿_________传播。
3.问题:光在均匀透明固体中的传播路径是怎样的呢?实验:用激光照射乳白色果冻可显示出光路。
结论3:光在均匀透明固体中沿_________传播。
总结:光在同一种_______介质中是沿_________传播的。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注:光在同一种不均匀介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光线1.问题:能不能通过画图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呢?2.光线:用来描述光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带_______的直线。
3.光线是假象的,是一种物理模型,光线客观不存在.(三)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1.影子、皮影戏画光路图分析:某同学晚上从路灯下走过时,他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怎样变化?2.准直:射击时瞄准目标、激光准直、排队对齐、木匠看木条是否平直等3.坐井观天画光路光路图分析4.日食月食日食:当_______在中间时;月食:当________在中间时。
《光的直线传播》教学案例
新课改以来,许多教师转变了教学理念,改变了教学方式,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互动探究,教学效果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
然而教学中我们又如何才能把握好实验探究活动呢?不能拘泥于固定、刻板的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性、目的性、结合多样性、讲究灵活性等等进行,都要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思考:如何组织和把握科学探究与实验验证的关系?
案例:某教师教学“光的直线传播”课,片段:
他是这样开始的——
1、引入课题
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光的直线传播。
教师随即展示多媒体课件的几幅彩色图片:
图片(1):灯光阑珊的城市夜晚,几柱彩色光柱划破夜空,交相辉映。
图片(2):两位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一束红色激光贯穿了大部分画面。
图片(3):海底世界中,一位潜水员头盔上的灯光,射向远处。
2、新课教学
教师:同学们从刚才的画面中看到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沿直线传播(齐声回答)。
教师开始让学生利用课桌上的的器材进行小组实验,分别观察镭射笔射出的光在空气中、水中和水果冻中的传播路径。
评析:教师在教学的逻辑关系处理上出现了失误。
首先出示课题“光的直线传播”,这不是明白无误地直接给出了结论吗?接着,教师展示了光的直线传播在现实生活中的几个实例画面,又恰恰为刚才的结论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学生随后进行的实验只能起到验证结论的作用。
我们的目的是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为了验证而去做实验。
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验性探究,本质上来说,是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相同的,都是在各自未知领域中对事物的一种研究活动。
在此课堂上,老师明显是把结论给学生。
其实,我们当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学习。
首先教会学生去提出和发现问题,其次再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最后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不要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主次不分,逻辑关系混乱。
我们应该是要
遵循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基本步骤:提出、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
这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又掌握了学习的要求,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可以从学习的成功中找到乐趣。
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性学习和训练性教学相比较,更具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把学生置身于动态、开放、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实验的起步阶段,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这更说明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不断反思,在探索与反思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内在的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