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检测样本管理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7
血库检测后标本的分区存放和管理程序1临床医师应按规定格式填写临床检验申请单,便于检验人员上机录入。
2检验申请单至少应包含下列内容:患者姓名,性别和年龄,送检科室,住院病历号(或诊疗卡号),临床诊断,申请检验项目或项目组合,申请人姓名及申请日期,采样时间等。
3标本编号:血液组组收到标本后进行统一编号,并检查条形码和标本是否合格。
每天每份标本应有唯一编号,标本上的条码必须与电脑编号相一致。
4标本的处理:标本编号核对准确无误后,需要离心的标本根据不同项目选择不同的离心转速和时间,分离血清或血浆,其他标本按规定方法处理。
5待测标本的保存:若标本不能及时测定,常规类标本应将分离的血清或血浆冷藏于2~8°C的冰箱内。
欲保存的标本和非当天检测的标本注意及时加盖、保温、避光、防震、防止交叉污染等措施:处理标本、及时检测是保证检验质量的一个原则。
标本要及时检测,各种标本采集后一般情况标本不要存放,尽可能当天检测完毕。
如需要保存的标本,必须以不影响其结果为原则,注意不同检测项目采用不同条件,具体能否保存或保存条件,可详细阅读该项目试剂盒中说明书。
处理标本一定要加强三查七对严防张冠李戴。
6检验后标本的保存:当天的临床样本检验完毕后,应放在有显著标识的专用冰箱(2-8°C)内,并注明日期,保存时间7天,以便核查。
保存期满将标本取出,按有害废物或生物污染物处理程,序执行。
7不合格标本的处理:血液组收到条形码和标本后应仔细核对,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视为不合格标本,电话及时通知送检方处理,并在不合格标本记录本上记录。
每月对不合格标本进行统计,并上报护理部,作为各临床科室护理质量评价的内容之一。
见于:a)病人姓名错误;b)住院号、床号错误;c)检验项目错误;d)标本量少,或过多;e)条形码上姓名与电脑上姓名不一致:。
医院检验科标本SOP管理程序医院检验科标本SOP管理程序目的:本程序旨在管理受控分析过程中标本的质量,以确保检验质量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结果,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重视标本的采集、处理、贮存、安全处置等全过程。
保证标本编号的唯一性,也是准确发放报告的基础。
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临床各类检测标本。
职责:实验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工作程序:一、标本的采集:请参阅《标本采集管理程序》。
二、标本的运送:1.门诊1.1 血液标本:1.1.1 血常规标本在门诊二楼抽血后,由登记员直接送到门诊化验室,检验工作人员进行分析。
1.1.2 其他项目,如生化、免疫等标本,在护士采集标本后,由登记员统一收集后,两小时内送到检验科。
1.2 尿液、大便、分泌物、痰常规标本。
由病人自行采集后,送到门诊化验室进行检查。
1.3 细菌培养标本:由登记员接到标本后,立即送到检验科。
1.4 分泌物作PCR标查,由登记员统一收集后,两小时内送到检验科。
2.病房2.1 常规标本:由病房护士采集后,由助护统一收集,在规定的时间内送检。
早上八点半前全部送检完毕。
2.2 急诊标本:由病房护士采集后,由助护送到检验科,此类标本的送检不受时间限制。
三、标本的接收1.登记员在接收标本时,认真、仔细地核对标本。
2.检查标本与检验申请单是否一致。
工作人员有权拒收检验申请有不一致的标本,标签不清的标本。
检验申请不清晰时,应立即与临床科室或相关人员联系核实。
3.标本接收人须检查标本状态。
4.标本在以下情况下视为不合格,工作人员有权拒收该标本:A。
无被检标本基本信息或与申请单不符(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检验项目等)。
B。
使用不适当的。
C。
有破损。
D。
标本外泄污染。
检验血标本采集制度与流程规范的采血流程一、检验科采血人员上岗必须佩带好胸牌、帽子、口罩及手套、做好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及无菌操作准备。
二、热情接待每位患者,并掌握〝急诊优先〞的原则。
认真审对申请单,按照申请单查对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检验目的、检验项目。
根据检验项目准备采血管并在采血管上标记病人信息。
准备采血1、用0.5‰消毒灵液浸泡手(戴手套的手)或用湿手帕擦手(戴手套的手),做到一针(一次性针头)、一管(一人一管)、一带(一人一根压脉带)、一张(一人一张纸)。
3、 使用一次性真空负压采血器之前检查包装是否完整,负压管是否破损。
患者取坐位,手臂伸直,平放在采血台上,暴露穿刺部位,距采血部位5厘米处绑上止血带,止血带要松紧适宜,约在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同事嘱患者紧握拳头,若此时静脉扔不易见,可嘱患者反复握拳数次,使静脉易于怒张,止血带捆绑时间不易过长,否则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4、 穿刺前须询问患者有无碘过敏史,有碘过敏史需用75%消毒。
打开一次性真空负压采血针,用左手固定患者前臂,拇指按住静脉穿刺部位的下端,使之固定。
右手持采血针,针头斜面向上,先以约30度的角度穿刺静脉前2-3毫米处的皮肤,然后再穿刺静脉壁而进入静脉腔,待见有回血后,将针头顺势而进入少许,以防止采血时针头滑出静脉,但不可太深,以免刺穿静脉。
5、 将一次性真空负压采血针的另一端插入带有病人信息的真空负压管内,待抽至所需血量后,先放松止血带,嘱患者拳头放松,再以无菌棉签按住伤口,拔出针头(抗凝血真空管须立即颠倒混匀6次)。
6、采血完毕后应嘱患者紧压伤口至止血5分钟(血液病患者应延长压迫止血时间)。
每位患者采血前应换纸,换止血带。
血液标本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等管理工作,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和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储存、运输和使用工作的医疗机构和相关科研单位。
三、血液标本的采集1. 采集前准备a. 采集前对采集工具和容器进行清洁消毒。
b. 确认采集人员身份和患者身份,核对患者信息及医嘱单信息。
c. 了解患者的病史及用药情况,确定采血部位和标本类型。
2. 采集操作a. 采集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获得患者的配合和理解。
b. 根据采血部位和标本类型选用合适的采血针和容器进行采集。
c. 采集后及时对标本进行标识并填写相关信息,包括采集时间、采集者信息等。
3. 采集后处理a. 对采集的血液标本及时进行封存和储存,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b. 将标本送交相关实验室进行检验分析前,进行必要的处理和保护。
四、血液标本的储存1. 储存条件a. 血液标本应储存在专用的冰箱或冷藏室中,保持温度在2-8℃之间。
b. 标本应放置于封存的容器中,并注明标本的信息和储存时间。
2. 储存期限a. 血液标本的储存期限一般不超过7天,如需长期保存应采用专门的冷冻方式进行保存。
a. 对储存的血液标本进行定期的检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质量稳定。
五、血液标本的运输1. 运输条件a. 进行血液标本的运输时,应采用专用的运输工具和容器,保持标本的稳定和完整。
b. 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外界的震动和温度的变化,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安全。
2. 运输方式a. 对于急需检测的血液标本,应采用专业的运输渠道进行快速运输。
b. 对于一般的血液标本,应采用规范的运输流程进行统一的运输。
3. 运输记录a. 进行血液标本运输时,应做好详细的运输记录,包括运输时间、运输人员信息等。
六、血液标本的使用1. 使用前准备a. 对于采集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之前,应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和检测,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可用性。
2. 使用规范a. 按照标本检验的需要和标本质量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和仪器进行检测分析。
抽血与手记标本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保障医院抽血与手记标本的质量和安全,规范操作流程,确保医疗过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特订立本管理制度。
本制度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全部进行抽血与手记标本工作的医务人员,包含但不限于护士、技师等相关人员。
第二章抽血与手记标本的前期准备第三条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抽血与手记标本的操作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参加过相关培训和考核,持有医务人员执业资格证书。
第四条工作环境准备为确保抽血与手记标本工作的顺利进行,医院应供应干净乾净的操作环境,保持必需的温湿度,并定期进行环境检测和清洁消毒。
第五条仪器设备管理医院应配备符合国家标准并经过校准的抽血与手记标本仪器设备,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第三章抽血与手记标本的操作流程第六条患者沟通与准备1.操作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操作的目的、过程、可能的不适感和注意事项。
2.患者应空腹8小时,暂时停止相关药物使用,如有特殊情况需向医生报备。
第七条术前准备1.操作人员应正确佩戴口罩、手套、帽子等防护用具,保持个人卫生。
2.操作人员应核对患者的基本信息,确保身份的准确性。
3.操作人员应将操作区域暴露并做好消毒准备。
第八条抽血与手记标本操作1.操作人员应选择合适的抽血针头和手记容器,并核对标签信息的准确性。
2.操作人员应正确选择抽血部位,遵从抽血部位选择的原则。
3.操作人员应正确穿刺,并掌控穿刺深度和角度。
4.操作人员应采用正确的手记方法,保证标本的完整性和无菌状态。
5.操作人员应遵守抽血与手记标本的操作规程,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6.操作人员应注意察看患者的反应,及时处理可能显现的并发症。
第九条标本管理与运输1.操作人员应将手记到的标本及时标识并登记,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追溯性。
2.操作人员应将手记到的标本妥当保管,防止污染和破坏。
3.操作人员应依照规定的标本运输程序,将标本送至相关试验室,确保运输的安全和时效性。
sop 版本号:第五版标准操作规程(SOP)编号:DZJY/ZY450-01题目:血液样本的采集、编号、运输、处理、保存版本:第五版作者:曲文才日期:2010/05/20页数:3修订历史:联系人:曲文才SOP 1 版本号:第五版sop 版本号:第五版一、目的确保样品的采集、运输、处置、保存得到有效的管理, 保证样品的良好、完整、不被污染、且不污染环境, 样品在检测前保存完好、完整, 编号清晰。
保证分析数据、血样的准确性和具有可追溯性。
二、范围适用于HIV实验室样品的采集、运输、处置、保存。
三、责任操作人员严格按要求执行。
四、定义无五、背景本SOP 是为配合HIV实验室检测,现场样品从采集到检测前的工作而制定的, 以确保检测样品良好、完整、不被污染、且不污染环境。
六、程序1、采集(1) 所需材料: 乳胶手套, 工作服, 帽子, 口罩, 注射器, 止血带, 医用酒精棉球, 无菌棉签, 医用酒精, 碘伏, 采血枕, 一次性纸垫, 试管及试管架。
(2) 采血方法:●采血员洗手, 戴手套, 帽子, 口罩。
●70% 酒精清洁采血工作台面, 铺上一次性纸垫。
●在采血枕上铺上一次性纸垫。
●让调查对象坐在凳子上, 露出一只胳膊直至上臂, 袖口不可过紧。
●将胳膊放在采血枕上, 掌心向上, 用止血带在上臂扎紧, 肘部应低于心脏水平线。
●在肘前区寻找鼓起的静脉,并且该静脉与周围组织固定良好,触摸该静脉,确认是静脉。
●用碘伏成同心圆状向外消毒, 不得用手接触己消毒部位。
●用酒精成同心圆状向外消毒。
●待酒精彻底干燥后, 让调查对象用力握拳。
●沿血流方向, 以与前臂成150°将针头插入静脉内。
●血液流入采血管, 松开止血带, 让调查对象慢慢松开拳头, 待血液到达采血量要求后, 将采血针头拔出的同时用无菌棉球按住采血伤口。
●采血管编号后直立、按顺序插入试管架内。
●嘱咐调查对象按住棉球5 分钟以上, 抬起胳膊使之高于心脏水平; 将针头弃入金属制容器桶, 一次性纸垫等放入垃圾桶。
交警血液样本管理制度范文交警血液样本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交警血液样本的采集、保存、使用和处置,保障血液样本管理工作的公平、公正、科学与有效,减少管理漏洞带来的风险,维护司法公正、维护交通秩序的良好态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血液样本管理制度适用于交通警察采集、保存、使用和处置血液样本的工作,包括机动车驾驶人涉嫌酒后驾驶、涉嫌吸毒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并包括交通事故个案中与酒精、毒品相关的血液样本。
第三条本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血液样本的采集程序、样本的保存期限、使用范围、处置方式等方面,为了保障司法公正和个人权益,本制度还规定了血液样本的保护和使用的一些基本原则。
第二章血液样本的采集程序第四条交警在采集血液样本前,应当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包括检查相关设备是否完好、核对采集人员的资质等。
第五条在采集血液样本前,交警应当向被采集的个人说明采集的目的、过程和流程,并进行知情同意的确认。
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应当由其监护人或者特定人员陪同,并征得其知情同意。
第六条采集血液样本的程序应当符合人道主义原则,遵守医学和法律的规定。
交警应当采用无菌操作,保证采集的血液样本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七条交警在采集血液样本时,应当注意保护被采集者的隐私,确保采集的过程不对被采集者造成伤害或痛苦。
第八条交警在采集血液样本后,应当将样本装入标有个人信息、采集时间和采集者信息的密封容器,并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封存和备案。
第九条采集完血液样本后,交警应当将样本送往有资质的机构进行鉴定。
鉴定机构应当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设备,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血液样本的保存期限第十条交警对采集的血液样本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条件进行保存,以便日后使用和鉴定。
保存期限一般为半年至一年,具体根据司法实践和法律要求确定。
第十一条血液样本的保存应当有专人负责,保证保存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医院血液采集外送管理规定目的本规定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医院血液采集外送的管理,确保血液采集外送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医院内进行血液采集,并将采集的血液送往外部实验室或其他医疗机构进行检测或分析的情况。
血液采集外送的程序1. 医院血液采集人员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血液采集,并确保采集过程中的卫生和安全。
2. 采集完毕后,血液样本应立即封存,并妥善标识采集时间、采集人员等信息。
3. 医院应设立专门的血液采集外送部门或岗位,负责血液样本的包装、封存和外送工作。
4. 外送前,血液采集外送部门应核对样本的完整性和标识信息,确保送出的血液样本准确可靠。
5. 外送过程中,血液采集外送部门应密封样本,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确保样本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6. 血液样本送达目的地后,接收单位应及时确认收件,并对接收到的血液样本进行记录和处理。
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1. 医院应建立血液采集外送的质量控制机制,定期对血液采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2. 外送过程中,血液采集外送部门应定期对外送样本进行质量监测,确保外送的血液样本质量符合要求。
3. 医院应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血液采集外送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确保血液采集外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外送记录和追溯1. 医院应建立完整的血液采集外送记录,包括血液采集人员信息、样本信息、外送时间等内容。
2. 外送记录应妥善保存,便于追溯和查询。
3. 如发现外送过程中出现问题,医院应及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追责。
处罚措施对违反本规定的血液采集人员和血液采集外送部门,医院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警告、罚款、停职、解雇等。
附则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生效,如有需要,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以上为医院血液采集外送管理规定,敬请遵守。
血液检测样本管理程序1.目的对血液样本的采集、标识、运输送检、交接、预处理、检测、保存、销毁全过程的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以上过程符合安全与卫生要求,血液样本符合检测质量要求及提供可追溯的证据,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及时、有效,根据《实验室质量手册》第12条款的要求,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血液检测标本管理的所有过程。
3.职责3.1实验室主任3.1.1血液检测样本目测检查标准的制定。
3.1.2血液检测样本验收、交接、处理、检测、保存、销毁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3.2米血服务科3.2.1样本采集前对献血者身份和健康状况的确认。
3.2.2全血标本、单采成份血标本按血液检测样本目测检查标准采集留取血样并正确标识。
3.2.3血液检测样本暂存、运输送检、交接。
3.3检验科3.3.1样本接收人员负责血液检测样本的检查、核对、接收、预处理、检后样本保存、超过保存期的全血样本和血浆样本的销毁处理。
3.3.2血液检测人员负责血液样本的检测。
4.程序4.1血液检测样本的采集留取、标识和暂存标本采集留取前,必须对献血者的身份予以再确认,使标本与献血者惟一对应,确保标本正确留取,具体执行本站《血液标本留取程序》4.1.1献血者应知情同意。
4.1.1标本收集管:采用13X100mm勺EDTA-K抗凝真空负压采血管。
4.1.2采血途经:静脉采血。
4.1.3标本采集量:5ml。
4.1.4采取后混匀:标本采集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合5〜10次。
4.1.5标本的标识:4.1.5.1性条形码标识且——对应,同一献血者在同一次献血过程标本的标识(血液条形码),必须与其同源血液及其献血相关档案资料的标识一致。
4.1.5.2不同类型标本应有相互区别的标识,详见《血液检测样本目测质量标准》要求。
4.1.5.3特殊要求血液标本:机采血小板、Rh阴性标本及其它急需检验的标本等应在相应标本试管标签空白处注明“单采”或“急诊”字样,并在《检验血液标本送检记录》中注明。
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一、引言血常规检验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检验项目,用于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
为了确保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质量控制流程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质控样品的选择与使用、质控数据的分析和判读等内容。
二、质控样品的选择与使用1. 质控样品的选择:质控样品应具有与临床样本相似的特性,包括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的范围和分布。
通常选择商业化的质控样品,确保其稳定性和可追溯性。
2. 质控样品的存储与使用:质控样品应按照厂家要求进行存储,并在每次使用前进行充分混匀。
使用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样品的装载和处理。
三、质控数据的分析和判读1. 数据采集:每日进行血常规检验时,同时进行质控样品的检测,并记录下相应的结果数据。
2. 数据分析:将质控样品的检测结果与质控标准进行比较,计算出质控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统计指标。
3. 数据判读:根据质控标准和统计指标,判断质控数据是否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如果质控数据超出范围,应及时进行排查和纠正,包括检查仪器状态、试剂的储存情况、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等。
四、质控结果的记录与报告1. 记录质控结果:将每日的质控数据记录在质控日志中,包括样品的编号、检测结果、质控标准、统计指标等内容。
2. 质控图的绘制:根据质控数据,绘制质控图,以直观地展示质控结果的变化趋势和稳定性。
3. 质控报告的编制:定期编制质控报告,对质控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确保血常规检验的质量控制工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
五、质控设备和人员的培训与管理1. 设备维护与校准:定期对血常规检验设备进行维护和校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准确性。
2. 人员培训与管理:对血常规检验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包括操作规程、质控要求、数据分析和判读等内容。
同时,建立健全的人员管理制度,确保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
血液标本收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一、制度概述血液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交接管理是医疗机构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为了确保血液标本的安全、可靠和高效,医疗机构需要建立血液标本收集运送、交接管理制度与流程。
该制度与流程旨在规范血液标本的收集、运送和交接过程,最大程度地降低错误和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
二、收集环节1.收集准备(1)收集准备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熟悉采样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要求。
(2)收集准备人员应核对患者相关信息,如姓名、年龄、住院号等,确保准确无误。
(3)收集准备人员应使用一次性无菌器械进行采样,并确保采样器械的完整性和有效期。
2.采集操作(1)采集前,收集准备人员应洗手并戴上一次性手套,以保证操作的卫生。
(2)采集场所应保持清洁,可进行表面消毒处理。
(3)采集准备人员应将适量的血液抽取到采血针或采血管中,同时确保血液的流畅。
(4)采集完成后,收集准备人员应迅速将血液标本转移到采血管或采血管盖中,同时加盖好。
三、运送环节1.运送准备(1)运送准备人员应按照相关规定穿戴与操作岗位相适应的衣物和防护用品。
(2)运送准备人员应将血液标本放入指定的运送容器中,并确保容器密封可靠。
(3)运送准备人员应核对血液标本的相关信息,如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等,确保准确无误。
2.运送过程(1)运送准备人员应按照指定的路径和方式,将血液标本送往实验室或相应的标本处理区域。
(2)运送准备人员应轻轻摇晃运送容器,以确保血液标本与抗凝剂充分混合。
(3)运送准备人员应妥善处理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的意外溢漏事件,及时向相关人员报告。
四、交接管理1.交接准备(1)接收人员应核对血液标本的相关信息,如姓名、住院号、标本类型等,确保与运送单据一致。
(2)接收人员应检查血液标本的容器密封性和完整性,并查看标本是否存在溢漏、破损等情况。
2.交接过程(1)接收人员应准确记录血液标本的接收时间、数量和运送人员等信息。
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制度一、前言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通过对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制度进行详细阐述,从标本采集、保存、运输、处理、分析和报告等环节,确保血液标本在整个检测过程中的质量和准确性。
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1. 质量管理的含义质量管理是指企业针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进行系统和持续的管理活动,以实现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产品标准和技术标准的要求。
2. 质量管理的原则质量管理的原则包括顾客导向、持续改进、全员参与、决策制定、过程方法和管理上的互惠关系。
三、血液标本的质量管理制度1. 标本采集1.1 标本采集要求在血液标本的采集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无菌操作、采集部位消毒、避免淋巴液和皮下组织混入等规范要求,以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2 采集人员培训所有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人员应当接受专业的培训,并且通过相关考核以取得资格证书,从而保证操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2. 标本保存2.1 标本保存条件血液标本需要妥善保存,避免样本受潮、曝晒、冻结和过热等情况,以确保标本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2 标本保存记录所有血液标本的保存都需要进行记录,包括样本编号、保存时间、保存条件等信息,以备快速查寻和溯源。
3. 标本运输3.1 标本运输要求在标本的运输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避免标本破损、泄漏或者污染,保持标本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2 运输温度控制特别是在热季和寒季,需要通过合适的冷链运输方式,保证血液标本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4. 标本处理4.1 标本处理程序对于不同类型的血液标本,需要有相应的处理程序,包括离心、分离血清或血浆、保存样本等。
4.2 标本处理记录对于每一份血液标本都需要进行记录,包括处理时间、处理步骤、处理人员等信息,以确保样本的溯源和准确性。
5. 标本分析5.1 分析过程控制在对血液标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校准仪器、标准曲线、对照品等方法,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临床研究中的样本管理流程样本管理是临床研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临床研究中的样本管理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标识、储存和使用等环节,以确保研究的可信度和科学性。
一、样本采集在临床研究中,样本采集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正确的样本采集可以保证所得到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准确反映研究对象的生理或病理状态。
1.1 选择合适的样本类型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对象,选择合适的样本类型。
常见的样本类型包括血液、尿液、组织等。
对于血液样本,可以选择全血、血浆或血清。
对于尿液样本,可以选择晨尿、随机尿或24小时尿样。
对于组织样本,可以选择活检或切片。
1.2 规范样本采集操作为了保证样本采集的准确性,在进行样本采集之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培训和练习。
采集人员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同时,应遵循消毒、无菌、无串扰等原则,以保证样本的纯净性和完整性。
1.3 确保样本采集质量样本采集后,应立即检查样本的质量,并及时处理不合格的样本。
如发现样本带有杂质、凝固不完全等情况,应及时更换采集管或重新采集样本。
二、样本标识样本标识是样本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正确的样本标识可以将样本与研究对象进行关联,并避免样本混淆或遗失的情况。
2.1 使用唯一标识符为每个样本使用唯一的标识符,如条形码、序列号等。
在样本采集时,应将标识符与研究对象的信息关联起来,并妥善保存。
同时,应避免使用与其他样本相似的标识符,以防混淆。
2.2 标识符的书写规范在标识样本时,要求标识符的书写清晰、准确,不可模糊或错误。
可以使用打印或贴标签的方式标识样本,以避免书写错误或模糊不清的情况发生。
2.3 样本标识的防护措施为了保护样本标识的完整性,应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使用耐水、耐溶剂的标签,避免标签脱落或污损;使用防水笔书写标识符,以防水溅或液体渗入导致标识模糊。
三、样本储存样本储存是保证样本质量和完整性的重要环节。
标本采集送检管理制度_临床标本的采集与送检一、目的:确保实验室标本的安全、有效,保证检验质量。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
三、内容:1、标本的采集1)、血液标本的采集:静脉采血时,除卧床病人,采血时一般取坐位,成人多用肘前静脉,肥胖者可用腕背静脉,婴幼儿常用颈静脉,偶用前囟静脉。
静脉采血用止血带应一人一用一消毒。
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应超过一分钟,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
正在静脉输液者应停止输液三分钟,从未输液的另一侧或输液部位以下的部位采血。
血清(浆)标本的收集各室应根据所检验项目的要求采用相应的标本收集管,并确定采血量。
动脉采血一般由临床科室护士采集。
2)、尿液标本的采集一般由患者或护理人员按医嘱留取。
取样时应注意明确标记,避免污染,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洁净专用尿杯收集尿样。
中段尿、导管尿等特殊尿样的采集一般由医护人员行相关操作留取标本。
3)、粪便标本的采集由患者留取后收集于合格的一次性洁净专用粪杯送检。
应取新鲜标本,选取异常成分的粪便,如含有黏液、脓、血等病变成分的标本,外观无异常的从表面、深处及粪端多处取材,取3~5g及时送检。
4)、阴道分泌物标本的采集一般由妇科医师采集。
采集阴道分泌物标本前24小时应避免性生活、盆浴。
应于各种治疗、检查前采集标本,避免阴道冲洗或上药,被检者在采样前2小时不能排尿。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用阴道扩张器暴露宫颈,采样前,用棉拭子将宫颈口过多的分泌物轻轻搽拭干净。
更换棉拭子,用生理盐水浸润的棉拭子伸到宫颈管内0.5·2cm,稍用力转动两周,以取得分泌物及脱落细胞。
5)、痰标本的采集嘱病人先行清水反复漱口,并指导或辅助病人深咳嗽,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痰液于无菌容器送检。
一般应采集清晨第一次咳出的痰液,采样时应收集带血丝部分或有干酪样颗粒的部分。
痰液极少者可用45’C10%NaCl溶液雾化吸入导痰。
痰液收集于一次性洁净专用痰杯内及时送检。
6)、其他标本的采集脑脊液、胸腹水及支气管灌洗液等其他标本由临床医师按相应操作采集。
检验科标本管理制度一、标本采集1、按每个项目要求,以书面形式(标本的采集管理程序)告诉病房护士或本室采血人员最佳采血时间、采血前空腹或病人的饮食注意、用药情况、活动情况、体位等。
检验申请单由医师逐项填写,要求字迹清楚,目的明确。
急诊还应在申请单上注明“急”字。
2、开展新项目时,各部门必须让采集或收集标本的部门明确标本采集要求,明确抗凝剂种类、抗凝剂与血的比例、抽血时注意事项,明确检测日期,取报告日期,收费等情况。
3、体液、分泌物、细菌培养标本按要求留足量、及时送检。
4、门诊采集或收集的每个标本必须有检验申请单跟随。
二、标本运送1、运送过程中,原则上带盖(不能用棉花等吸水物品),以防倒翻和溢出或雨淋。
凡含传染源的标本必须带盖,以防试管破损或溢出污染环境。
2、不能剧烈振荡或随便颠倒,以防标本溶血和有形成分破坏。
3、必须及时送检。
三、标本接收1、认真核对标本及申请单病人信息,观察标本的量、标本类型、是否抗凝或有小凝块、细菌培养标本是否符合无菌要求。
是否有明显溶血或脂血。
2、急诊及重要标本接收必须记录接收时间、报告时间。
3、不符要求的标本,必须及时退回,同时在电脑上及时退费、填上退标本理由,及时反馈临床。
四、标本检测1、在检测每一过程中,都应复核标本接收过程中的每一步骤。
2、在标本足够的情况下,不能浪费、随意丢弃或损坏标本。
五、标本储存1、当天不能完成的标本,必须分离血清,按要求储存在2℃-8℃或-20℃。
2、当天检测完成的标本,所有的血液标本(包括生化、免疫、杂项)储在2℃-8℃7天;所有的血常规、脑脊液、胸腹水及24小时尿等标本储存在2℃-8℃1天。
(各部门专门规定地方存3、放这些特殊标本)。
4、所有不符合要求或凝固、抽错的标本都保存7天。
5、所有保存标本都应该有编号,按日期存放。
六、标本处理1、用双层专用黄色医用垃圾袋专人收集所有废弃的含有血液、尿液、其它体液、分泌物以及一次性用品,并专人清点数量、登记,专人处理。
输血科血标本管理程序1.目的为规范对血标本的采集、标识、运送、交接、检测、保存和销毁等工作环节的管理,保证血标本的质量,依据《质量手册》要求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临床输血工作中血标本的采集、标识、运送、交接、检测、保存和销毁等工作环节的管理。
3.职责3.1护理部门3.1.1负责护士血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3.1.2血标木采集前环境、设备、材料的准备。
3.1.3血标本采集前对受血者身份的核对、确认。
3.1.4 1.4负责血标本的采集、标识、运送、交接。
3.2输血科3.2.1负责护士血标本采集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3.2.2血标本的核对验收。
3.2.3血标本的检测。
3.2.4特殊血标本的对外送检。
3.2.5检测后血标本的保存和处理。
4.管理程序4.1血标本采集人员要求接收过血标本采集的培训,考核合格。
4.2血标本的要求4.2.1ABO、Rh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选推荐使用EDTAKz抗凝,血量23ml。
4.2.2疑难交叉配血的血标本要求送2管,1管EDTA∙K2抗凝,1管不抗凝,血量均23ml。
4.2.3交叉配血血标本采集时,前次输血在3-14天者,本次血标本应在输血前24h内采集:前次输血在15天以上者,本次血标本应在输血前72h内采集;长期重复性输血者,不要求每天采集血标本,但要每72h检测一次不规则抗体筛选。
4.3受血者血标本的采集4.3.1血标本采集前的核对(1)血标本采集前应取得受血者的知情同意。
(2)采集血标本时,采血护士必须认真核对受血者身份,如果患者是清醒的,应要求患者回答自己的姓名,若患者意识不清,通过问患者的亲属确认患者身份,并与《临床输血申请单》资料完全一致时方可采集血标本。
4.3.2血标本的采集采集血标本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正确穿刺。
4.3.3血标本的标识血标本采集后,采血护士必须在离开患者床边之前,检查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上右下角的标签填写是否完整,标明患者姓名、病案号及血标本采集日期(应强制执行该项规定),后粘贴在血标本上。
血液检测样本管理程序
1.目的
对血液样本的采集、标识、运输送检、交接、预处理、检测、保存、销毁全过程的进行管理和控制,保证以上过程符合安全与卫生要求,血液样本符合检测质量要求及提供可追溯的证据,确保血液检测结果的准确、及时、有效,根据《实验室质量手册》第12条款的要求,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血液检测标本管理的所有过程。
3. 职责
3.1 实验室主任
3.1.1血液检测样本目测检查标准的制定。
3.1.2血液检测样本验收、交接、处理、检测、保存、销毁等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3.2 采血服务科
3.2.1样本采集前对献血者身份和健康状况的确认。
3.2.2全血标本、单采成份血标本按血液检测样本目测检查标准采集留取血样并正确标识。
3.2.3血液检测样本暂存、运输送检、交接。
3.3检验科
3.3.1样本接收人员负责血液检测样本的检查、核对、接收、预处理、
检后样本保存、超过保存期的全血样本和血浆样本的销毁处理。
3.3.2血液检测人员负责血液样本的检测。
4.程序
4.1血液检测样本的采集留取、标识和暂存
标本采集留取前,必须对献血者的身份予以再确认,使标本与献血者惟一对应,确保标本正确留取,具体执行本站《血液标本留取程序》。
4.1.1献血者应知情同意。
4.1.2标本收集管:采用13×100mm的EDTA-K2抗凝真空负压采血管。
4.1.3采血途经:静脉采血。
4.1.4标本采集量:5ml。
4.1.5采取后混匀:标本采集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合5~10次。
4.1.6标本的标识:
4.1.6.1性条形码标识且一一对应,同一献血者在同一次献血过程标本的标识(血液条形码),必须与其同源血液及其献血相关档案资料的标识一致。
4.1.6.2不同类型标本应有相互区别的标识,详见《血液检测样本目测质量标准》要求。
4.1.6.3特殊要求血液标本:机采血小板、Rh阴性标本及其它急需检验的标本等应在相应标本试管标签空白处注明“单采”或“急诊”字样,并在《检验血液标本送检记录》中注明。
4.1.7试管的放置:必须加管塞,管口朝上垂直放置,减少管内容物的振动、外溅,避免溶血,减少污染,防止打翻以及暴露于光线下。
4.1.8采集留样后标本信息应再次核对,防止发生错误。
4.1.9血液检测标本的暂存:保持与全血同等的暂存条件,送达实验室前暂存不超过8小时。
4.2 样本的送检
4.2.1送检血标本的要求:
4.2.1.1送检的血液标本应符合《血液检验样本目测检查标准》。
4.2.1.2具有唯一性条形码标识。
4.2.1.3样本的类型与数量:标识清晰,与送检记录一致。
4.2.1.4采用抗凝真空负压采血管。
4.2.1.5标本应完全抗凝、无溶血。
4.2.2血液标本的收集和整理
当一批血液标本采集完成后,采血者应对其进行收集和整理:收集和统计该批次标本种类、数量,检查标本标识、质量,并做好标本采集记录。
4.2.3 血液标本的运送
4.2.3.1血液样本采集后由采血服务科在当日下午四点前将血液标本连同《检验血液标本送检记录》送到检验科。
特殊情况不能按时运送应及时通知检验科样本接收人员并明确告之运送时间。
4.2.3.2特殊要求血液标本:机采血小板、Rh阴性标本及其它急需检验的标本等应在采集后10分钟内送检。
4.2.3.3加盖密封,按血型分类摆放试管架上,不同类型标本区分摆放。
4.2.3.4站外标本同全血同等条件运送,执行本站《血液的贮存、发放与运输管理程序》。
4.2.3.5有安全稳固的运送装置。
4.2.3.6建立运送记录,内容包括:标本采集、接收时间;标本类型及数量;送样时间;送样装置;温度记录;标本运送和接收者签名等。
4.2.3.7站外采血标本必须在采血后8小时内用专用的保存箱安全运送回血站。
运输过程防止剧烈颠簸,有全程温度监控和记录。
4.3 血液样本的接收
4.3.1接收人员按《血液检测样本目测质量标准》的要求及《检验血液标本送检记录》进行检查、核对标本质量及数量。
4.3.2核对无误后,按检验科《血液样本接收处理标准操作规程》接收。
4.3.3记录样本的接收时间、数量,交接双方共同签字确认。
4.3.4不符合接收标准标本的处理
4.3.4.1对不符合标本接收标准的标本,标本采集人员应纠正后再进行交接。
4.3.4.2对无法纠正的标本,采集人员应重新留样后接收人员按《血液检测样本目测质量标准》的要求核对后再交接。
4.3.4.3无法重新留取的标本,实验室主管应对其进行评估,并上报处理。
4.3.4.4将不合格情况记录在《检验血液样本拒接记录》上。
4.4血液检测前标本的处理
按检验科《血液样本接收处理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处理。
4.4.1样本接收人员对接收后的血液标本及时进行离心处理,离心结束后检查离心效果,保证血浆血浆与细胞层分层清晰,无溶血和纤维蛋白析出并及时填写标本处理记录
4.4.2急需检测的样本离心后送检验工作室,暂不检测样本立即置于样本保存冰箱暂存待检。
4.5血液样本的检测
4.5.1样本检测前应将样于室温放置30分钟以上,平衡致室温,并对检测本进行再确认,不符合检测要求血样重新离心处理。
4.5.2标本接收人员负责检验前标本离心效果及类型、数量的再次核对。
科室负责人对处理的标本检查验收,并在《检验关健控制点监控记录》中记录。
4.5.3 样本接收人员将验收合格标本按《血液检验样本接收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编号并摆放加样设备样本架上。
4.5.4血液检验人员确认血液样本的类型、数量、编号均无误后加样检测。
4.6检测后血液标本保存
按检验科《血液样本接收处理标准操作规程》留样、保存。
存放标本要按日期存放,便于查取;存放标本在规定环境下存放,配备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设施,并进行维护,监控和记录,保证标本在保存期间不发生非正常的损坏和变质。
对保存标本标记检测日期和数量并填写保存记录。
4.6.1保存地点:检验科带锁的血样贮存专用冰箱/冰柜内,防止非授权人员进入。
4.6.2样本保存量:
全血标本:大于5cm的血样辫。
血清标本:大于0.3ml。
4.6.3保存条件:
全血标本:2~6℃冰箱中保存。
血清标本:≤-20℃条件下保存。
4.6.4保存期限:
全血标本:全血有效期内。
血浆标本:全血或成份血使用后二年。
4.7抗-HIV和抗-TP初筛阳性标本送检
执行《疫情报告程序》和《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4.7.1送检标本分样标识
分样标本与最初原始标本使用的标识号应保持一致,如果使用了不同的标识号,也应保证上述两个标识号有惟一关联,使分样标本可追溯至最初原始标本。
4.7.2避免分样或加样过程中样本被污染或稀释。
应使用一次性加样针,防止使用永久性加样针时由于标本残留造成污染和清洗液残留造成标本稀释。
4.8 检测后血液标本和超过保存期的全血与血浆标本处理销毁
检测后的血液标本,在检测报告签发后即可处理销毁;保存期满的全
血血辫和血浆标本经实验室主管批准后审核后方可处理销毁,并填写相关记录。
4.8.1标本的销毁方式:
由检验科安全卫生消毒人员收集到黄色双层医疗废物包装袋内密封,防止标本渗漏。
再由血站医疗废物处理人员接收、高压消毒处理后移交市医疗垃圾处理中心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4.8.2标本销毁的审批、核对:
留样保存标本到期销毁前由科室负责人核对、审批无误后再进行处理、销毁。
4.8.3标本处理的其它要求参照血站《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执行。
5.相关文件
5.1《血站质量管理规范》
5.2《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
5.3《实验室质量手册》
5.4《疫情报告程序》
5.5《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5.6《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5.7《血液标本留取程序》
5.8《血液检验样本目测检查标准》
5.9《血液的贮存、发放与运输管理程序》。
5.10《血液样本接收处理标准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