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症状群及其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632.23 KB
- 文档页数:4
护理学杂志2019年4月第34卷第7期・99・肺癌患者症状群管理研究进展胡霞',罗健I,李苗苗I,谢霖',朱晓敏‘Research progress on symptom cluster management in patients with lung cancer Hu Xia,Luo Jian,Li Miaomiao・Xie Lin,Zhu Xiaomin摘要:对国内外肺癌症状群及其管理相关研究进行回顾•阐述症状群概念、症状管理理论、肺癌患者症状测评工具、肺癌患者的症状群。
提出肺癌患者症状群管理策略及护士在肺癌症状群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旨在为肺癌症状群管理研究及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肺癌;症状群;症狀管理;综述文献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 DOI:10.3870/j.issn.1001-4152.2019.07.099肺癌是最常见、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世界范围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更居于所有恶性肿瘤首位。
尽管肺癌在治疗方面进展迅速•但由于疾病、治疗及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常同时出现多种症状,给其带来不同程度的生理及心理负担,影响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症状管理是为了提高患有严重疾病或危及生命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所提供的照护,其目的在于预防或尽早干预疾病、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以及心理、社会和精神问题症状管理已成为评价癌症护理质量的重要内容「幻。
在肺癌患者的治疗与护理中实施症状管理,可减轻患者的症状困扰、改善其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症状群是近年来肿瘤学科的研究热点,相较于单-症状管理,症状群管理更加系统、全面且高效。
笔者对国内外肺癌症状群及其管理相关研究进行回顾,旨在为肺癌症状群管理研究及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1概述1.1症状及症状群概念症状是患者主观感到的某些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
症状群概念最早由Dodd 等⑷于2001年提出.即3个或3个以上伴发且相互关联的症状组成症状群,群内症状不要求有相同的病因或生物学机制。
腮腺良性肿瘤患者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腮腺肿瘤是常见疾病,人群中患有该病症的绝大多数,大概80%以上都是良性肿瘤。
临床上采用手术方式切除肿瘤就可以达到治疗目的,近来很多学者报道了腮腺良性肿瘤手术切除的改良方式,不仅很好地完全除去肿瘤,而且减少了后期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美观性。
本文将重点阐述腮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改良方法。
标签: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外科实施手术切除是根治治疗腮腺良性肿瘤的常用方法,越来越多的以解剖面神经并且切除腮腺肿瘤或部分腺体的手术方式来改良术式,并且可以根据个体化调整手术方式,比如肿瘤位置的不同手术切口不同,还有大小不同,还有周围神经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手术的方式[1]。
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综合说明:手术切口,面神经保留,腺体切除范围,并发症防治。
1.手术切口传统标准的腮腺肿瘤切除术是”s”型切口,从上端的耳屏到下端的舌骨大角平面[2],此方式手术过程清晰易实施,分离方便,临床上较为常用,但是切口长,形成疤痕,影响美观。
改良的手术方式根据良性肿瘤的位置和大小适当缩短切口,改变刀口型状。
例如从耳根到颌后沟采用“v”形或者“Y”形切口[3];还有从耳轮根部绕过耳垂到发际后方实施开口切除手术“N”型,这种方法切口隐蔽,术后的疤痕能较好的被隐藏,成为时下用于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美容切口。
[4];高力[5]等利用内镜辅助法切除腮腺良性肿瘤,可以使小刀口隐蔽,这种方法切口短,并且隐蔽了疤痕,实现了美观的需求。
2.分离和保留面神经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刀口会不同,对面神经造成的损伤也不同。
一般而言,肿瘤较大者,手术解剖的区域范围越大,引发面神经损伤程度和机会也越多,而对于离肿瘤近的面神经,只需解剖部分面神经,所以暴漏的面神经就较少,损伤程度自然就减少。
临床上的改良术式方法采用总干法[6]又叫顺行法,由于面神经总干非常粗大且位置确定,不像面神经纤细分布广泛,因此较面神经容易损伤。
而Neil等[7] 认为逆行面神经解剖术,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减少出血量,减少腺体组织的切除,而且面神经损伤并未增加。
老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的临床研究刘庆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65岁老年乳腺癌患者9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标本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或荧光原位杂交法判断患者组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情况.分析95例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其预后情况,并分析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9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中,病理类型主要为浸润性导管癌74.74%(71/95),肿瘤直径主要为T2(2~5cm)64.21%(61/95)、淋巴结转移占28.42(27/95);远处转移占7.37%(7/95)分子分型主要为Luminal A型47.37%(45/95).95例老年乳腺癌患者中,其中90例患者选择乳腺全切术治疗,5例患者采取保乳治疗;60.00%(57/95)患者术后均选择内分泌治疗方案,48.42%(46/95)患者选择化疗治疗,21.05%(20/95)患者选择放射治疗.对可能影响老年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远处转移、N分期以及内分泌治疗均为影响老年乳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P<0.05).结论老年乳腺癌患者防止肿瘤远处转移、早期发现和内分泌治疗有利于提高生存预后.【期刊名称】《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4页(P70-73)【关键词】老年;乳腺癌;病理特征;治疗方式;预后【作者】刘庆伟【作者单位】句容市人民医院,江苏句容 212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研究显示,致病因素较多且发病原因复杂,疾病初期患者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忽略,而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逐渐出现乳腺肿块、乳晕以及乳头异常、腋窝淋巴结肿、乳头溢乳以及皮肤改变等一系列相关症状[1-3]。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3-17T12:09:25.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作者:杨静[导读] 对于患者的生理、心理以及情感要求得以满足,通过开展全面性、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可使患者的癌性疲劳症状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中医医院;448000)[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457-02癌因性疲乏是一种困扰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严重不良影响。
虽然肿瘤患者治疗期间70%~100%会出现癌因性疲乏,但是,由于临床认知不足、缺乏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方法,使得癌因性疲乏在很长时间内未得到人们重视。
本文从癌因性疲劳概念出发,对肿瘤患者癌因性疲劳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并对近年来癌因性疲劳的治疗与护理研究的新进展进行讨论,以期加强人们对于癌因性疲劳的重视。
1 癌因性疲乏概念于2000年美国国家肿瘤综合网络将癌因性疲劳定义为一种主观上、持续性、非普遍性的乏力感症状,与癌症及其治疗方法存在密切关系。
癌因性疲劳属于一种功能缺失与情绪悲痛的状态,患者主要以精神减少、休息时间增加为特点,部分患者也会伴发机体、认知、情绪、社会等方面功能障碍,在肿瘤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临床研究证实,癌因性疲乏存在各年龄阶段、各种疾病类型的肿瘤患者以及无瘤患者中,相比于健康人群所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而言,肿瘤患者所出现癌因性疲乏症状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更高。
2 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本身、治疗方式、并发症、患者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
目前,临床尚未有统一的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的阐述,也缺乏客观准确的诊断方法。
2.1 肿瘤治疗因素放化疗治疗所出现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食欲减退、免疫功能降低等因素均可导致肿瘤患者出现疲劳症状。
终末期肺癌患者的疼痛护理研究进展据WHO统计,全世界每年新增癌症患者700万,其中30%~50%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其中,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70%以疼痛为主要症状[1]。
因此,控制癌症疼痛的效果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科学、合理的镇痛方式及规范的护理模式是改善晚期癌症疼痛患者的重要措施。
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加,已经跃居恶性肿瘤的首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
肺癌疼痛治疗已经成为了该病综合防治的四个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主要对终末期肺癌疼痛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一、影响终末期肺癌疼痛控制的因素尽管疼痛是终末期肿瘤患者的主要症状,医学界对于疼痛控制的重视程度也在逐年提高。
但癌痛的实际控制情况并不让人满意。
镇痛不足成为终末期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一大瓶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一项纳入617名肿瘤患者的研究显示,发生癌痛时仅有49.7%的患者使用镇痛药物,而其中患病率最多的是肺癌[2],目前认为,影响癌症患者镇痛效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 医护人员因素1、评估理论知识缺乏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较难通过普通的实验室检获得量化的结果,导致正确评估疼痛程度上的困难。
评估不足是进一步治疗不足的一大原因。
过分强调疼痛评分的唯一性,忽略了患者的生理、行为、功能等其他方面的综合评估,导致过低评估了疼痛程度[3]。
2、镇痛意识薄弱医护人员对于癌痛治疗护理意识的缺乏,以及镇痛专业知识的不足也是导致最终治疗不足的主要原因。
宋莉等[2]认为50.3%的癌痛患者在疼痛发生时没有使用镇痛药物可能与临床医护人员对癌痛的忽视,以及肿瘤专业医生对镇痛药物使用知识不足有关。
3、药物成瘾认知不足在药物成瘾性的认识上同样显示医护人员有知识缺乏的表现。
这种知识缺乏最终直接导致在疼痛护理中镇痛药物使用的及时性,以及药物剂量的准确性。
北京市2014年一项多中心研究调查显示,依然有23.5%的医师担心药物成瘾性的可能[4](二) 患者因素患者对于药物成瘾性根深蒂固的恐惧心理,再加上宣教不足,医学知识普及程度的不够已经严重影响了患者使用药物的依从性,成为制约癌症疼痛治疗的主要障碍之一[4]。
【摘要】 目的 宫颈癌患者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常出现多种症状,这些症状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同时出现并形成症状群,给患者造成严重的身心负担,影响生活质量。
文章总结了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宫颈癌患者常见的症状群种类、评估工具和管理策略,分析和总结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研究提出思路,以期为医务工作者进行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宫颈癌;症状群;管理;研究总结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23.02.014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管理的研究进展作者单位: 410000 湖南省长沙市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黄荣,刘欢, 黄辉);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曾利红)黄荣 刘欢 曾利红 黄辉宫颈癌是全球女性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发病率及病死率分别居女性恶性肿瘤第4位和生殖系统肿瘤第1位[1]。
在我国,宫颈癌位列常见肿瘤的第8位,每年新发病例约11.1万例[2]。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和防癌筛查的普及,宫颈癌患者长期生存率明显上升。
由于疾病及其治疗相关因素等的影响,宫颈癌患者常出现恶心、疲劳、焦虑、抑郁和便秘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3]。
这些症状往往同时发生,以聚类形式出现,加重患者的功能障碍和身心负担。
由于症状间的协同效应,较单一症状管理而言,针对症状群进行管理更加高效和全面。
开展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的研究,不仅为医护人员实现症状系统评估和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还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症状困扰和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和预后。
本文综述了宫颈癌患者症状群的表现形式、评估工具和管理策略,以期为宫颈癌症状群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1 症状群的概念症状指疾病过程中机体内的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所引起的患者主观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4]。
症状群是由2个及以上同时发生且稳定、相互关联的症状组成。
各症状群间相对独立,群内症状有或没有共同的发病机制,症状群具有相关性、共发性、稳定性、同源性、潜在多维性5个属性特征[5]。
肿瘤患者心理健康护理指导方法一、现状分析癌症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国家癌症中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新发癌症病例406.4万,而肿瘤患者的抑郁发病率约为正常人群的4倍。
焦虑、抑郁障碍作为肿瘤的常见共患病,可能导致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下降,进而影响预后转归,早期发现和有效干预癌症患者和一般人群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和临床意义。
一项包含261万例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精神心理问题(焦虑和抑郁的症状)患者有较高的癌症特异性死亡率,且癌症存活率更低[1]。
二、发病特点不同癌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具有不同的特点,临床应在肿瘤标准化治疗的同时关注不同癌种特点,根据患者的症状给予个体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肺癌患者的抑郁焦虑倾向明显受疼痛、化疗的影响。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研究发现,高文化程度、低收入、独居患者更易发生抑郁[2]。
乳腺癌患者的高抑郁、焦虑发病率(66.6%、60%)大多与独居、卵巢功能抑制有关,且年轻患者抑郁焦虑发病率更高,其他影响因素有:乳腺癌术后第二性征的缺失导致患者自觉丧失女性魅力、术后上肢肢体功能恢复不佳、担心疾病复发、害怕受到歧视等[3]。
对不同妇科肿瘤患者研究发现,抑郁评分在4分(国家癌症中心心理症状问卷,NCC-PSI)以上的卵巢癌患者出现明显症状的可能性是宫颈癌患者的4.72倍,而乳腺癌患者抑郁症状发生率是宫颈癌患者的8.26倍[4],更呼吁我们重视不同癌种抑郁焦虑特点,尤其放疗、化疗以及侵入性治疗过程中,医疗人员、家属均要关注其心理变化,积极心理疏导及药物干预等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症状,降低抑郁焦虑的发生率。
三、发病机制肿瘤与精神心理障碍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国内外已有诸多动物实验研究证实,但这种关系背后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
一项临床研究显示,2012年在20至39岁的成年人中,有100万新确诊癌症的患者一定程度上归因于长期压力(焦虑、抑郁、逆境或孤独、社会孤立等)。
甲状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摘要:甲状腺肿瘤是头颈部经常会出现的肿瘤疾病,这种疾病的患者在发病早期一般都没有明显的症状,并且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有些患者还会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以及呼吸困难。
由于甲状腺肿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疾病和生存质量,因此临床上建议及时采取有效医治方案。
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对甲状腺肿瘤病人行腹腔镜外科手术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较少且安全有效。
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甲状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甲状腺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1、引言甲状腺癌是一种内分泌恶性肿瘤,发病率很高,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一项调查,2019年甲状腺癌总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7位,居女性群体疾病第4位,较2017年调查数据有显着增加趋势。
分化型甲状腺癌是甲状腺癌中较多的一种类型,对于该病临床上应该坚持“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原则,但早期症状不明显,所以需要使用CT,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其他仪器来诊断病人,这样才能准确检测甲状腺肿的部位,大小及与周围组织之间的联系等等,为了能给病人制订出有个性化,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概述甲状腺肿瘤(Thyroid Tumor,TT)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第9位,在中国癌症人群中发病率居第7位。
中国肿瘤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范围内新发恶性肿瘤392.9万例,其中TC为20.1万例,年龄标准化发病率(WAIR)为10.44/10万,呈明显上升趋势。
在中国女性人群中TT发病率在15-19岁时快速上升并在45-54岁达到高峰。
近年来甲状腺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快速增长,其中恶性肿瘤中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占比最大和增长最快,女性甲状腺肿瘤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且发病年龄存在年轻化趋势。
2018年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新发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TC)为567233人,约占新发癌症的3.1%。
恶性肿瘤化疗所致手足综合征国内外研究进展摘要】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时,一项常见不良反应即为手足综合征,尽管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但会给生存质量带来不利影响。
现阶段,人们尚不明确手足综合征(HFS)的具体发病原因及机制,因而在其治疗及管理方面,国内外还未形成统一的规范。
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多个中英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就恶性肿瘤化疗所致HFS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展开综述,以期为该病的规范化治疗及护理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恶性肿瘤化疗;手足综合征;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01-021.引言手足综合征(HFS)是一种由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剂量累计而导致的一种皮肤毒性反应,也被称为掌-趾感觉丧失性红斑。
目前,临床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时,依旧采取手术及放化疗等方法,HFS作为其剂量限制性常见毒性反应,也逐渐称为了临床医护人员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
本文就恶性肿瘤化疗所致HFS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HFS的临床表现、分级与病因对于恶性肿瘤化疗所致HFS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程度不同的手脚疼痛或麻木,症状比较轻的会存在袜套或手套感,症状比较严重的手指及脚趾遇冷时会出现刺痛难忍的情况,站立不稳,躯体无法维持平衡,难以正常行走[1-2]。
此外,有的患者还会出现局部皮肤脱屑、红斑、肿胀。
水疱甚至溃疡的情况,指甲出现流水、变色及脱落等,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健康与生活质量。
此外,关于HFS的分级标准,比较权威的分别来自WHO(世界卫生组织)、NCIC(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院)以及NCI(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其中应用最广泛的便是来自NCI的标准:患者轻度感觉异常,腱反射减退为1级;轻度或中度感觉迟钝,中度感觉异常,为2级;重度感觉异常的同时,并发功能障碍,为3级[3-4]。
现阶段,人们尚不清楚HFS的具体发病原因,经显微镜观察,发现患者病损部位角质细胞出现凋亡的情况,炎性细胞浸润,且血管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