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4课
- 格式:ppt
- 大小:623.00 KB
- 文档页数:60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组第24课《金钱的魔力》课时练习1、.看拼音,写词语。
mó lìyǎ zhì tōnɡ rónɡ kè bó niǎn pǎo chāo piào答案:魔力、雅致、通融、刻薄、撵跑、钞票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应注意正确标调。
魔力,指拥有神奇魔法和力量。
可大概理解为魔术或魔幻,大多数为虚拟内容,也可指指恶魔波旬破坏善事的力量。
又借称世间极其诱惑人的力量。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
通融,说情,说明人事之间的情感关系。
撵,驱逐。
刻薄,形容词,指(待人,说话)冷酷无情,过分苛求。
钞票,也叫做纸币。
纸币跟硬币在中国来说,都是人民币。
点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易混字方面出现错误,教师应重点强调,这样能更好的熟记汉字。
2、、比一比,再组词。
钞()熔()老()撵()丧sānɡ()sànɡ()抄()蓉()佬()替()薄báo ()bó()答案:钞(钞票)熔(熔炉)老(老人)撵(撵跑)抄(抄袭)蓉(芙蓉)佬(大佬)替(替代)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识记汉字的情况。
钞票,即钱。
抄袭,指窃取他人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在相同的使用方式下,完全照抄他人作品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形式或内容的行为。
是一种严重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同时也是在著作权审判实践中较难认定的行为。
熔炉,金属冶炼炉。
比喻能锻炼人各方面素质的场合或岗位。
芙蓉,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植物。
老,与年轻相反。
大佬,老大。
撵,驱逐。
替代,代替。
点评:对于一些字形相似的词语,教师应重点强调,这样能更好的熟记汉字。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的嘴脸()的机会()的态度()的笑容()的嘴脸()的机会()的态度()的笑容答案:丑恶、难得、诚恳、纯洁邪恶、极少、恶劣、邪恶解析: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嘴脸,含贬义,一般指讨厌的人,可填上丑恶、邪恶等词。
五年级下语文教材解读-24飞夺泸定桥人教版文章导读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东部,大渡河沿岸的泸定城西边,有一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
1935年5月,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这篇课文描写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教材分析本文记述了北上抗日的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经过,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课题中的“飞”“夺”两字,把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的神速、险奇形象地概括出来了。
“飞夺”既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集中体现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可以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简要的介绍了事情的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渡过大渡河;只有“夺取”惟一通道泸定桥才可以通过。
第二部分(2)写敌人妄想把我军消灭在桥头。
红四团接受命令,要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
第三部分(3-5)写红四团飞速前进,先于敌人赶到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飞”进行描写:为什么“飞”?怎样“飞”?第四部分(6-8)写红军战士英勇战斗,夺下了泸定桥。
这部分内容紧紧围绕“夺”展开:夺的困难——夺的经过——取得胜利。
夺桥过程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第五部分(9)红军主力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教法建议重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充分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课文。
本文通过对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重点描写,突出地反映了红军战士克服困难,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对“飞”与“夺”内容的感知是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
可以先请学生整体默读课文,动笔画一画哪部分内容与“飞”有关?哪部分内容与“夺”有关?然后自己小声读一读相关内容。
这是学生独立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默读、朗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中解决疑惑。
阅读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头脑中能展开画面。
比如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红军战士怎样的艰难赶路?结合课文描述的情景,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想象读给大家听。
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金钱的魔力课文五年级下册语文书第24课《金钱的魔力》课文原文我等候着,一直等到他把手头的事办完,他才领着我到后面的一个房间去,取出一堆人家不肯要的衣服,先了一套最蹩脚的给我。
我把它穿上。
衣服并不合身,而且一点儿也不好看,但它是新的,我很想把它买下来,便没有挑剔,只是颇为胆怯地说道:“请你们通融通融,让我过几天再来付钱吧。
我身边没有带着零钱哩。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
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这可叫我冒火了,于是我们说:“朋友,你对一个陌生人可别单凭他的穿着来判断他的身份吧。
这套衣服的钱我完全出得起,我不过是不愿意叫你们为难,怕你们换不开一张大钞票罢了。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可是你要开口教训人的话,那我倒要告诉你,像你这样凭空武断,认为我们换不开你身边可能带着的什么大钞票,那未免是瞎操心,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我把那张钞票交给他,说道:“啊,那好极了,我向你道歉。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当他向那张钞票瞟了一眼的时候,这个笑容就马上牢牢地凝结起来了,变得毫无光彩,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满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谁的笑容陷入这样的窘况。
老板赶紧跑过来,看看是怎么回事,他兴致勃勃地问道:“喂,怎么回事?出了什么岔子吗?”我说:“什么岔子也没有。
我在等到他找钱。
”“好吧,好吧,托德,快把钱找给他,快把钱找给他。
”托德回嘴说:“把钱找给他!说说倒容易,先生,请你自己看看这张钞票吧。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被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兴奋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把那么一套不像样子的衣服卖给一位脾气特别的百万富翁!托德简直是个傻瓜——天生的傻瓜,老是干出这类事情。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第24课《金钱的魔力》。
我将从下面四大板块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板块:对教材的理解《金钱的魔力》是本册第七组第三篇课文,也是最后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主题编写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应用。
《金钱的魔力》是一篇略读课文,起到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
本文选自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本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备受关照的故事。
作者采用前后内容对比的方法,通过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变化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点。
二是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三是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基于以上解读,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学生的起点,在把握学段要求的基础上,制定了如下目标:1、认识4个生字,读读记记“魔力、通融、刻薄、十全十美”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外国名著的兴趣。
根据制定的目标,我认为本课的重点为让学生通过对作品的阅读,把握托德、老板的性格特点;难点为了解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前后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板块:教学策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着“以生为本”原则,根据新课标针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决定采用以读带讲、品词析句、自主学习、品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自主探究、朗读体会等学习方法,教学生自己学,努力使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对文本产生共鸣,体现学生的主体观。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三个板块:教学流程我将分四个环节来说明。
24、金钱的魔力◆文本简析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组课文中的最后一篇,是略读课文。
本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
小说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见钱眼开的丑态。
◆教学目标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了解、概括文本主要容。
2.凭借自主阅读,了解托德和老板“尖酸刻薄、见钱眼开、惟利是图〞的人物品质。
3、了解作者抓人物神态和语言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初步感受作者“辛辣、夸〞的笔触。
◆过程实录一、复习导入1、师:在第七单元里,我们感受了中国作家笔下的人物,如活泼机灵、富有心机的〔小嘎子〕,视财如命的吝啬鬼〔严监生〕,美假设天仙、说话八面玲珑又善于见风使驼的〔王熙凤〕,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写的文章,《金钱的魔力》〔板题、生读题〕2、马克吐温是谁?我们来认识一下。
读读这段话,你能介绍一下马克吐温吗?3、我们先听听这个故事之前发生了什么?课文金钱的魔力写的就是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小办事员出海游玩,因故迷失方向后,幸遇轮船获救,然后随船来到英国伦敦。
他身无分文,举目无亲,两个富有的兄弟俩将一百万英镑的支票(相当于现在一千万人民币〕借给了这个贫穷的人,并以他能否在三十天凭这百万英镑的钞票呆了三十天而打赌。
没想到在这段时间,人们对这位突然暴富的罕见富翁,竟拼命地拉拢,从免费吃饭,买衣服,到免费住宿,一个个讨好他,并不断提高他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了除王室外地位最高的公爵之上!文章就是亚当斯得到一百万英镑后生活发生的变化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大家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边读边琢磨,课文中都写到了哪些人,他们是什么身份?2、课文中有哪几个人?〔三个。
〕“我〞、托德、老板。
〔师板书〕3、这个“我〞是谁?〔生:马克吐温。
〕4、不对,这个“我〞不是作者,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所以在写“我〞这个字的时候,一定要加上〔引号〕5、谁能概括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容?〔“我〞去服装店买衣服,因衣衫褴褛而遭到托德的冷嘲热讽,后来,我拿出百万英镑,受到了老板的热情接待。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课本第24课《隐姓埋名三十年》课文1961年春季的一天,国家二机部副部长、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把年近五十的女科学家王承书请到自己办公室,神情庄重地说:“祖国需要自己的科学家研制原子弹。
这是保密性极强的工作,你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更不能出席国际会议。
你愿意隐姓埋名工作一辈子吗?”“我愿意!”王承书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三个字,声音不高,却十分坚定。
这极为平常的三个字,对王承书来说,将意味着从此放弃自己熟悉而喜爱的专业,从此放弃科学家应有的学术待遇和荣誉,从此放弃一切名利,而不能像其他领域的功臣那样面对鲜花和掌声;不管为国家做出多大贡献,自己的名字也不会为人所知。
但是,“名利”二字在王承书心中,一向是十分渺小的。
她已经不是第一次放弃名利了。
青年时代的王承书,怀着一腔爱国热忱留学美国。
她决心努力学习掌握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将来报效祖国。
在美国,她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稀薄气体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1949年,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王承书和丈夫张文裕(yù)(我国著名高能物理学家)毅然决定,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工作条件,回到自己的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
美国政府听说王承书要回国,立即派特务监视她的行踪,没收了她替中国科学院采购的半导体材料,还对她非法传讯;美国政府百般威逼利诱,企图阻止她回国。
但是,王承书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
1956年,王承书夫妇终于冲破重重难关,一起回到祖国的怀抱,在中国科学院工作。
当时,我国正在研制原子弹。
原先中苏曾有协定,由苏联专家帮助我国研制。
但是,1960年,苏联撕毁协议,撤(chè)走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只留下一堆拆不走的机器和厂房。
面对如此艰难的困境,我国政府毅然决定,依靠本国专家,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研制原子弹。
在研制过程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那就是研究掌握提炼浓缩铀(yóu)的技术。
不掌握这项核心技术,就不能制成原子弹。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24课金钱的魔力》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拼音乐园1. 给加点的字找拼音朋友。
2. 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选字组词。
写出近义词。
标点家族在标点家族中,破折号的作用可不小。
一般来说,破折号有五种作用,看看下面句子中的破折号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a、解释说明b、话题的转移c、语意的跃进d、时间或声音的延续e、统领下文(1)托德简直是个傻瓜﹣﹣天生的傻瓜,老是干出这类事情。
________(2)正合适,好极了﹣﹣又素净,又讲究,又雅致,简直就像个公爵穿得那么讲究。
________(3)他只好把这套衣服放在我们这儿,另外做一套丧服去﹣﹣可是后来他母亲并没有死。
________(4)再穿上上衣﹣﹣我的天!您瞧吧!真是十全十美﹣﹣全身都好!(第一个破折号:________第二个破折号:________)课内阅读(《金钱的魔力》)(1)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
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
”这段话描写的是托德的________和语言。
读了这段话,我想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________。
(2)老板________一眼,________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________进那一堆被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兴奋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在横线填上词语。
这一段话主要描写的是老板的________。
看见老板这副模样,我想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他: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第24课金钱的魔力》小学语文-有答案-同步练习卷(2)一、拼音乐园1.【答案】biē,qū,jiǒng【考点】拼音【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平时所学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根据所学汉语拼音正确拼读后,结合所在的具体词语选择正确读音即可。
【解答】biē qū jiǒng2.【答案】báo 薄片,sàng 丧失,è恶劣,bó轻薄,sāng 丧事,ě 恶心【考点】组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多音字的能力,多音字的要求是:首先,知道这个字是否是多音字。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按住ctrl 键+想看的课题,即可跳到相对应的文本内容。
目录第一单元:走进西部 (2)1.草原 (2)3.白杨 (3)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4)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 (5)第5课《古诗词三首》 (5)第6课《冬阳.童年.骆驼队》 (6)第7课《祖父的园子》 (7)第8课《童年的发现》 (8)第9课《儿童诗两首》 (9)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 (12)第10课《杨氏之子》 (12)第11课《晏子使楚》 (12)第13课《打电话》 (14)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 (16)第14课《再见了,亲人》 (16)第15课《金色的鱼钩》 (17)第16课《桥》 (18)第17课《梦想的力量》 (19)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 (21)第18课《将相和》 (21)第19课《草船借箭》 (22)第20课《景阳冈》 (23)第21课《猴王出世》 (25)第六单元:走近信息世界 (26)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 (26)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 (26)第23课《刷子李》 (28)第24课《金钱的魔力》 (29)第八单元:异域风情 (30)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0)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 (31)第27课《与象共舞》 (31)第28课《彩色的非洲》 (32)1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第一单元:走进西部1.草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道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