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209.50 KB
- 文档页数:23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大气环流与气候一、课标呈现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三圈环流在地球球面均一,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1.气压带2.风带3.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1)原因: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知识点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1.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1)1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冬季风(如下图)(2)7月份气压中心分布与夏季风(如下图)2.季风环流(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改变。
(2)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知识点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与景观的影响(1)气压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2)风带对气候和景观的影响(3)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对气候的作用知识点4:世界气候分布规律与大气环流、洋流的关系(以北半球为例)三、难点辨析易错点1:气压带、风带的判断方法1.位置法:如回归线附近一般是副热带高压带,赤道附近为赤道低压带,中纬度为西风带等。
2.时间法:如北半球夏季北纬30°~40°大陆西岸为西南风,亚欧大陆东岸为夏季风,副热带高压带在中国东部地区向北逐渐推移,澳大利亚西北部为东南风等。
3.特征法:如西南风可能就是盛行西风,少雨地区可能是高压控制,山地背风坡降水必然少,也可反推具体的风向和风带等。
易错点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抓“动力”——突破气压带形成(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
近地面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①极地高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
2. 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差异C.地形起伏D.洋流性质3. 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盛行西风D.东南季风4. 图中西南沿海地区海卅线曲折,多幽深的峡湾,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断裂下陷B.火山作用C.流水作用D.冰川作用下图为“甲、乙两个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签下面小题。
5. 甲区域气候A.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温和多雨B.以热带沙漠气候为主,干旱少雨C.南北差异显著,热量差异明显D.东西差异显著,降水差异明显 6. 乙区域火山、地震活动频繁。
主要原因是其位于 A. 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专题训练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C)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題。
A.18°CB.22°CC.28°CD.32°CC.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D.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生长边界7. 甲、乙两区域均A.位于中纬度B.临印度洋C.位于东半球D.位于南半球下表为50°N附近欧洲西部和南美洲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
读表回答下面小題。
&乙地A.位于南美洲沿海B.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气温的年较差大D.以热带种植园业为主9.夏季,甲地气温低于乙地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小B.乙地白昼时间长C.甲地沿岸有寒流流经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读世界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A.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B.7月炎热干燥,1月温和多雨C.成因是海陆的热力差异D.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11.相比较而言,乙地区最热月均温低于甲地区约5〜10°C左右,导致这种气温差别的最主要因素是()A.洋流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地形智利位于南美洲西南部,西临太平洋,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主要受到地球自转、大气环流、地形地貌和海洋影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1. 热带气候:位于赤道附近,特征为全年高温、高湿、降水充沛。
常见的热带气候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2. 温带气候:位于中纬度地区,特征为四季分明,夏季温暖、冬季寒冷。
常见的温带气候有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
3. 寒带气候:位于高纬度地区,特征为寒冷、干燥,气温极低。
常见的寒带气候有苔原气候和冰川气候。
4. 高原气候:位于高海拔地区,特征为气温低、气压低、氧气稀薄。
常见的高原气候有高山气候和高原草原气候。
5. 沿海气候:位于沿海地区,特征为潮湿、温和,受海洋影响较大。
常见的沿海气候有海洋性气候和季风性气候。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特殊的气候类型也出现,如热带沙漠气候和人工气候等。
总体来说,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是由地球自转和大气环流形成的,而各个气候类型的特征则是由地形地貌、海洋和气候要素(如温度、降水、湿度等)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
和特征在地理上具有一定的空间关联性和相似性。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是描述不同地区气候类型分布的规定模式或趋势。
这些规律通常受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和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1. 纬度规律:气候类型随纬度变化而变化。
在赤道附近,通常是热带雨林或热带草原气候,向两极方向逐渐变为温带气候,再变为寒带气候。
2. 海洋影响规律:气候类型受海洋影响,内陆地区通常比靠近海洋的地区温度变化更大、降水更少,形成内陆气候。
3. 高海拔规律: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候类型也会发生变化。
高海拔地区通常气温较低,降水量较大,形成高山气候。
4. 大陆性规律:大陆性气候地区通常气温差异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这种规律主要是由于缺乏海洋对温度的调节作用。
5. 气候系统规律:地球上存在多种气候系统,例如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这些气候系统的分布通常与特定的环流系统和地理特征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是一种概括性的描述,并不适用于每个具体的地点。
在实际情况中,地理特征、局部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可能导致某些地区出现异常的气候类型。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纬向环流主要是指从赤道向两极方向的气流运动。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太阳直射角度的变化,使得赤道地区气温相对较高,而极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空气在赤道上升,经过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然后在高纬度下降。
这形成了气流从赤道向两极运动的特征。
这种纬向环流对气候有很大的影响,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和季风的产生。
例如,赤道附近的纬向环流会带来热带雨林气候。
由于大量水汽从热带海洋蒸发,随着气流的运动向着赤道升起,形成了大量的降水。
这种环流带来了高温和高相对湿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热带雨林的生长。
与此相对的是,极地附近的纬向环流也影响着极地气候。
由于极地地区气温低,地表上冷空气下沉形成高压区域,使得大气稳定。
这导致了少量的降水和极寒的气候条件。
另一方面,经向环流主要是指在纬度线上从西向东运动的气流。
这种环流主要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而产生。
地球的自转速度高于大气层的相对移动速度,使得气流在地球各个经度上呈现从西向东的流动特征。
经向环流对气候也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垂直环流和全球风系统的形成。
例如,赤道附近的经向环流形成了热带风带,也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由于赤道地区气温高,造成空气上升,然后在高空流向两极方向下沉。
这样的运动形成了赤道附近的高气压区域,相对较干燥。
当下沉的空气到达地表时,由于密度增加,会形成高压区域,习惯上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这种高压带带来了相对干燥的气候条件,垂直形成沙漠和草原。
相反,赤道附近的经向环流也影响着季风和西风带的形成。
由于赤道附近的高气压区域和极地的低气压区域之间的气压差异,形成了地球表面上从副热带向高纬度方向流动的大规模气流。
这种从副热带向赤道附近流动的气流称为季风气流。
它带来了季风的形成,如亚洲的东亚季风和非洲的西南季风。
另一方面,西风带是地球表面上赤道附近和中纬度地区的大规模西风风带。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经向环流的运动,赤道附近的气体向东移动且较快,而中纬度地区的气体向东移动较慢。
大气层中的气候带与气候类型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地球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星球,气候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自然元素之一。
而地球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与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息息相关。
本文将介绍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以及它们对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产生的影响。
一、大气层中的气候带1. 极寒带:位于地球的两极地区,气温极低,气候干燥,几乎没有降水,气候条件恶劣。
2. 寒带:位于极寒带之外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寒冷但较为湿润,有适量的降水。
3. 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的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
4. 热带: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气温高,气候炎热潮湿,降水充沛。
上述气候带根据纬度和大气环流等因素形成,不同气候带之间具有明显的界限,对该区域的天气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气候类型与天气特征1.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赤道附近地区,温暖潮湿,雨量充沛,常年高温高湿。
2. 沙漠气候:通常位于极寒带和寒带之间的内陆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温差大。
3. 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美洲西海岸附近,四季分明,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雨。
4. 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地中海沿岸地区,天气温暖,冬季雨量较多,夏季干燥。
5.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西风带的沿海地区,气温适中,降水量较多,冬暖夏凉。
不同的气候类型造成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天气特征各异。
三、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1. 亚热带地区的天气特征:夏季炎热潮湿,多雷雨,冬季温和,降水量适中。
2. 高原地区的天气特征: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降水量较少,气候干燥。
3. 沿海地区的天气特征:受海洋影响,温度较为稳定,季节变化不明显,降水量相对较高。
4. 冰川地区的天气特征:气温极低,大部分时间都是冰雪覆盖,降水主要以降雪形式出现。
总结起来,大气层中的气候带和气候类型对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极寒带到热带,再到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地球的天气形态多种多样。
了解不同区域的天气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应对各种天气条件,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气候的形成与类型1、天气和气候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时刻变化的 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气温、降水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素(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2)大气环流:三圈环流,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汽易凝结,降水多;季风环流。
海洋与陆地:海陆分布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降水多。
(3)下垫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4) 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如果考虑海陆位置,风带出现在大陆东岸、西岸,陆地的降水情况极地东风带:大陆西岸---多 大陆东岸---少盛行西风带:大陆西岸---多 大陆东岸--- 少极地东风带:大陆西岸--- 少大陆东岸---多人类活动非地带气候类型知识要点非地带性规律则是指因大地构造、地势地貌岩性分异等引起的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而呈现非带状分布或分异的特性。
自然带的分布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具有地带性的特点,但是地表自然带并不是都符合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任何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非地带性气候类型成因(下垫面)地形状况。
地势的高低、山脉的走向等都会对自然带的水平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改变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例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是因为安弟斯山脉阻隔西风深入,使山脉东侧降水少,从而形成了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海陆分布。
纬度分布和陆地的大小往往会约束自然带的延伸,甚至使某些自然带在某一大陆缺失。
例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例如,南美洲缺失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就是因为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绝大部分是海洋,因此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的大气环流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形成的大尺度气流运动。
它是地球表面温度差异和地球自转产生的科氏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气候分布到生态系统都受到其影响。
首先,大气环流对气候分布产生显著影响。
地球的大气环流形成了纬向的三大气候带:热带、温带和寒带。
在热带气候带,由于太阳辐射最为充足,热量较高,形成了常年高温和多雨的气候。
而在温带和寒带气候带,由于太阳辐射相对较弱,热量较低,形成了明显的四季变化和降水分布差异。
大气环流的垂直运动也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和极地地区的冰川。
其次,大气环流对降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大气环流中的水汽输送是全球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例如,热带地区的季风现象就是由大气环流引起的。
夏季,大陆受到海洋的影响,形成了海洋性季风,带来了大量降水;而冬季,大陆受到高压系统的影响,形成了大陆性季风,降水较少。
大气环流的垂直运动也会导致降水的分布差异。
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就是由于大气环流中的上升气流形成的,导致了高降水量的地区。
此外,大气环流对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
大气环流的运动使得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得以传播和混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大气环流中的降水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水源。
因此,大气环流对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例如,热带地区的热带雨林就是由于大气环流中的上升气流和高降水量形成的,而沙漠地区则是由于大气环流中的下降气流和低降水量形成的。
最后,大气环流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气环流的变化会导致气候的变化,从而影响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能源利用等方面。
例如,季风气候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和产量,进而影响农民的收入和生活。
大气环流的变化也会影响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效率。
因此,了解大气环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于制定气候适应策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理基础知识补充讲解文件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全球性大气环流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
①低纬环流:赤道上升气流→高空高压→向北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30°N上空成西风→积聚下沉→近地面高压(副高)→水平流向赤道(东北信风)→在赤道与南半球水平气流辐合上升。
②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30°N上空下沉→近地面副高→向北流偏转成西风→60°N与极地东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向南偏转成西风→30°N上空下沉→中纬环流极地上空下沉→极地冷高压→水平偏转成极地东风→60°N与中纬西风相遇上升→高空高压→水平向北运动偏转成西风→极地上空下沉→高纬环流③全球形成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风带风向气压带属性(影响气候)北半球南半球成因特征气流极地高气压带(2个)热力原因冷高压下沉冷干极地东风带(2个)东北风东南风冷干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动力原因冷低压上升温湿中纬西风带(2个)西南风西北风温湿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动力原因热高压下沉干热低纬信风带(2个)东北风东南风干热赤道低气压带(1个)热力原因热低压上升湿热地球的公转运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进而造成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全球气压带风带纬度位置7月偏北,1月偏南。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随直射点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不同的气候状况。
季风环流: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南亚。
东亚由于冬季南北温差大,而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所以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而南亚由于冬季受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因此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我国由于面向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背靠世界最大的陆地——亚欧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成为世界季风最显著的地区。
项目成因冬季风 夏季风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南亚季风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西伯利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冷锋当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时,较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下方,使暖气团被迫抬升。
地理教案: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一、大气环流概述大气环流是指地球表面上的气象变量在大气中的运动方式和规律。
它是地球上空气质量和能量分布的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地球的气候系统。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大气环流与气候类型之间的关系。
二、大气环流的形成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地球自转、热带辐射、地表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受到来自太阳的不均匀加热,形成不同的温度带。
热带辐射使得赤道地区气温高,而极地地区气温低,产生温度差异。
地表地形的起伏也影响了空气流动的速度和方向。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大气环流。
三、大气环流带来的气候类型1.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特点是温暖潮湿、降水充沛。
由于大气环流在此地区上升,形成了热带低压带,进而导致气候潮湿。
丰富的雨量促进了热带雨林的生长,使得该地区拥有丰富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2.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北美洲东部等地区,特点是四季变化明显、降水充沛。
大气环流在此地区形成了两大主要气候带:副热带高压带和温带低压带,它们之间形成的季风系统使得该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季节性和降水充沛的特点。
3. 西风带气候西风带气候分布于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
大气环流在此地区形成了两个副热带高压带,使得该地区的气候通常是温和多云、多阴雨。
这些副热带高压带产生的西风带也造成了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如温度较稳定、降水相对较少。
4. 极地气候极地气候主要分布在地球的两极,特点是寒冷干燥、气温极低。
由于大气环流在极地地区形成了极地高压带,使得该地区的温度极低。
另外,极地地区也因为地表变白,反射太阳辐射的能量,使得该地区气温更低。
四、不同大气环流的影响不同的大气环流模式会直接影响着地球上的气候系统。
例如,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的变化会导致季风气候的强弱变化,进而影响到农业生产等方面。
而赤道上升气流和极地下沉气流的变化,也会间接影响全球的气温分布和天气模式。
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也可能引发极端天气事件,如龙卷风、暴雨等天气灾害。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大气环流主要分为垂直环流和水平环流两种类型。
垂直环流是指在同一个垂直截面上,空气的上升和下沉过程。
在热带和赤道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直接照射,温度比较高,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区。
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太阳辐射的斜射,温度比较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区。
水平环流则是指地球表面上的空气的水平移动。
常见的水平环流包括经向环流和经纬环流。
经向环流是指在纬度方向上空气的流动,即从高纬度向低纬度倾斜。
经向环流主要由纬度差异引起的水平热能输送和风的转向共同驱动。
而经纬环流是指随着纬度的变化地球表面的风向的改变。
1.温度分布:大气环流对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分布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热带地区由于大气上升造成的低气压,使得气温较高;而极地地区由于大气下沉造成的高气压,使得气温较低。
此外,经向环流和经纬环流也会使得纬度对气温分布起到影响,例如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
2.降水分布:大气环流对全球范围内的降水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
在热带地区,由于大气上升形成低气压,水汽凝结形成云和降水,使得热带地区降水量丰富。
而在极地地区,由于大气下沉形成高气压,空气中的水汽很少凝结,导致极地地区降水量较少。
经向环流和经纬环流也会使得降水分布出现差异,例如副热带地区降水较少。
3.气候类型:大气环流决定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赤道地区由于大气上升形成的低气压和高温,使得热带雨林气候成为赤道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而副热带地区由于大气下沉形成的高气压和较高温度,使得沙漠和草原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气候类型。
4.气候变异: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变异上。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太平洋上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导致的。
厄尔尼诺现象会给全球范围内带来很多气候的异常变化,如干旱、洪涝、风暴等。
综上所述,大气环流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决定了全球范围内的气温分布、降水分布、气候类型和气候变异。
因此,对于研究和理解气候变化,我们必须深入了解大气环流的运动机制和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