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病理常规切片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6.20 MB
- 文档页数:3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范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病理诊断往往取决于准确的显微镜下观察,因此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带来错误的结果。
一张好的病理切片与标本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环节有密切的关系。
过去,我科一直严抓病理切片质量,每月都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进行质量评价,总体来说切片质量较高,基本达到诊断的要求。
但是每月的切片质量检查或多或少总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如切片刀痕、裂隙、气泡、胶液外溢等。
目的:通过检查常规切片质量,发现存在影响切片质量的问题,查找原因,提高切片质量。
数据收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中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见表1),对今年1-7月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见表2),总的优级率87.1%,优良率97.6%,总体达标。
表1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优质标准满分(分)质量缺陷减分组织切面完整,内镜咬检、穿刺标本切面数10 组织稍不完整:减1~3分;不完整:减4~10分;未达到规定面数:减5分切片薄(3~5μm),厚薄均10 切片厚(细胞重叠),影响诊断:减6~匀10分;厚薄不均匀:减3~5分切片无刀痕、裂隙、颤痕10 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影响诊断:减2分;有刀痕、裂隙、颤痕,影响诊断:减5分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10 有皱褶或折叠,尚不影响诊断:各减2分;有皱褶折或折叠,影响诊断:各减5分切片无污染10 有污染:减10分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盖片与切片、载玻片间),盖片周围无胶液外溢10 有气泡:减3分;胶液外溢:减3分透明度好10 透明度差:减1~3分;组织结构模糊:减5~7分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比清晰10 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红(细胞浆)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分切片无松散,裱贴位置适当10 切片松散:减5分;切片裱贴位置不当:减5分切片整洁,标签端正粘牢,编号清晰10 切片不整洁:减3分;标签粘贴不牢:减3分;编号不清晰:减4分合计100注:切片质量分级标准:?①甲级片:≥90分(优);②乙级片:75~89分(良);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④丁级片:≤59分(不合格)表2 2012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抽查情况注: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范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病理诊断往往取决于准确的显微镜下观察,因此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带来错误的结果。
一张好的病理切片与标本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环节有密切的关系。
过去,我科一直严抓病理切片质量,每月都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进行质量评价,总体来说切片质量较高,基本达到诊断的要求。
但是每月的切片质量检查或多或少总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如切片刀痕、裂隙、气泡、胶液外溢等。
目的:通过检查常规切片质量,发现存在影响切片质量的问题,查找原因,提高切片质量。
数据收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中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见表1),对今年1-7月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见表2),总的优级率87.1%,优良率97.6%,总体达标。
表1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优质标准满分(分)质量缺陷减分组织切面完整,内镜咬检、穿刺标本切面数10 组织稍不完整:减1~3分;不完整:减4~10分;未达到规定面数:减5分切片薄(3~5μm),厚薄均匀10 切片厚(细胞重叠),影响诊断:减6~10分;厚薄不均匀:减3~5分切片无刀痕、裂隙、颤痕10 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影响诊断:减2分;有刀痕、裂隙、颤痕,影响诊断:减5分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10 有皱褶或折叠,尚不影响诊断:各减2分;有皱褶折或折叠,影响诊断:各减5分切片无污染10 有污染:减10分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盖片与切片、载玻片间),盖片周围无胶液外溢10 有气泡:减3分;胶液外溢:减3分透明度好10 透明度差:减1~3分;组织结构模糊:减5~7分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比清晰10 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红(细胞浆)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分切片无松散,裱贴位置适当10 切片松散:减5分;切片裱贴位置不当:减5分切片整洁,标签端正粘牢,编号清晰10 切片不整洁:减3分;标签粘贴不牢:减3分;编号不清晰:减4分合计100注:切片质量分级标准:①甲级片:≥90分(优);②乙级片:75~89分(良);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④丁级片:≤59分(不合格)表2 2012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抽查情况注: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
常规病理切片的制备(讲稿)亲爱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能站在这个讲台上,对我来说本身就已经是一份莫大的荣誉,但我知道,这个讲台肯定不是属于我的。
我在这里也只能是班门弄斧了。
还真诚的希望各位不要见笑。
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希望各位领导和老师能够提醒我,帮助我。
因为我是分到了病理科,现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病理技术。
那么我今天就简要的介绍一下在我们科室常规病理切片的制备过程。
这里我们以常规手术标本为例:一.收取标本。
在手术室收取标本,并仔细核对标本的各项信息。
如有误,应立即联系相应科室及医师。
如仍然有误,则可拒收该标本。
二.固定。
第二步和第一步并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其实,准确的说固定必须在收取标本之前就已经进行。
因为活体的器官或组织在离体的那个时候就应该固定。
因为器官或组织离体后,在自然状态下会立刻开始腐败和自溶。
而组织或器官经固定液固定之后能防止细菌的腐蚀和组织的自溶。
细菌无处不存在,它们随时都可污染腐蚀未经处理的组织。
固定液可以固定任何蛋白质,凡有生命的东西,都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被固定,生命就停止,细菌也就失去了活力。
另者,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可碰到这样的问题,一块肉不经处理放了几天后就会变质,这是为什么呢?除了细菌参与外,其本身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组织离体后,供应这此组织的血液随之消失,细胞缺氧,细胞内溶酶体膜的结构受到破坏,破坏后释放出溶酶体酶,组织在溶酶体酶的作用下开始自溶。
日常生活中常碰到的肉变质,就是细菌污染加组织自溶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离体器官或组织必须在手术室刚切下来的时候就固定的原因。
在我们科室最常用的固定液是4%中性甲醛溶液(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
三.水洗及常规取材。
1.水洗是指针对已经固定充分的组织及器官用流水冲洗。
洗去待检标本表面的杂质及其它可能影响诊断的物质。
2.取材,主要是对送检标本进行肉眼检查并记录同时从标本中切取有病变或怀疑有病变的部位。
而对于微小标本,如通过胃镜或纤支镜等取出的标本我们一般对标本进行全取检查。
------------------------------------------ 最新资料推荐------------------------------------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常用的制作方法有三种。
即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和火棉胶切片法。
以石蜡切片法为代表,切片的基本制作过程是:组织取材固定冲洗脱水透明浸蜡组织包埋组织切片展片附贴切片脱蜡染色脱水染片透明封固。
以上基本过程是互相联系的,任何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整个切片制作归于失败。
因此应细致、耐心、认真负责,并事先做好计划安排。
一、取材采取病料,要刀剪锐利,剪切时不可挤压,扯拉病料,以防人为损伤。
切取的工具要清洁。
采取病料越新鲜越好,一般不超过死后24小时。
应选择病变部与可疑病变部切取,切取时要由表及里,有浅入深并包括周围正常组织一部分。
特殊病料应根据器官的结构特点切取。
管状,囊状和皮肤组织应注意垂直切取(横切)。
带有薄膜的组织,要防止切时薄膜分离和脱落。
切取组织块大小,以1.51.50.3厘米为宜,最厚不宜超过0.5厘米。
组织块病变一面应平整光滑,另一面可不平整,以便包埋时辨认。
切取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固定液的磨口玻璃广口瓶中,并做好标记。
二、固定固定的目的是迅速将组织细胞杀死,使细胞中的蛋白质,糖,脂肪等凝固,从而保持与活组织相似的结构状态。
材料取下后,应迅速固定。
固定液数量应为病理组织块的5到20倍。
由于一般把组织块浸入固定液后数小时,固定液渗入组织液的深度只达2至IJ 3厘米。
因此,可以放置冰箱内固定,使组织内酶失去作用,细菌也能停止滋生。
最常用的固定液是10%的福尔马林溶液:使用时,用40%的甲醛饱和水溶液10毫升,加水90毫升配成。
三、冲洗固定后的组织块,应将固定液洗去。
一般均用流水(自来水)冲洗12到24小时左右。
及时冲洗尚有停止固定的作用,防止固定过度,有利于制片染色。
冲洗时如不方便用流水冲洗,也可用较大容器盛装水浸洗,每隔相当时间换水一次。
病理标本切片技术病理学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着重于通过病理学检查以确定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
而病理标本切片技术作为病理学检查中的关键步骤之一,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病理标本切片技术概述病理标本切片技术是将组织样本切割成非常薄的部分,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制片”,其一般包括如下步骤:1.组织预处理:该步骤包括固定、清洗、脱水、透明化等几个关键步骤,目的是使组织样本保持原有形态并易于切割。
2.切片:该步骤使用病理切片机将组织样本切割成具有一定厚度的切片,通常在3~10μm之间。
3.染色:该步骤是为了使组织样本结构更易于识别,通常使用的染色剂有常规的血液学染色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剂等。
二、病理标本切片技术的重要性正确的病理标本切片技术可以帮助病理学家准确判断疾病病变的类型、性质及病变程度等。
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诊断:病理标本切片技术可以提供病理学家直接观察、评估组织标本,从而给出准确的疾病诊断。
例如,肿瘤和白血病等疾病需要进行病理学检查并使用病理标本切片技术来确诊。
2.治疗:病理标本切片技术还可以对病人进行治疗方案的定制。
例如,通过病理标本切片技术可以判断某种瘤细胞是否对某种药物敏感,从而在治疗中选用更加有效的药物。
3.预后:病理标本切片技术还可以帮助病人对病程进行预测和评估。
例如,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通过病理标本切片技术可以评估肿瘤对治疗的响应并进行预测,从而评估病人的预后。
三、病理标本切片技术中存在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病理标本切片技术虽然在现代医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挑战:1.样本收集限制:某些类型的病理标本很难取得,例如甲状腺和胰腺的病理标本。
2.自动化技术发展不足:虽然近年来出现了许多自动化切片仪器,但其切片精度和效率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未来病理标本切片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数字化技术:该技术可以将制片过程中得到的显微镜图像数字化,实现对图像的分析和存储。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范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病理诊断往往取决于准确的显微镜下观察,因此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带来错误的结果.一张好的病理切片与标本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环节有密切的关系。
过去,我科一直严抓病理切片质量,每月都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进行质量评价,总体来说切片质量较高,基本达到诊断的要求。
但是每月的切片质量检查或多或少总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如切片刀痕、裂隙、气泡、胶液外溢等。
目的:通过检查常规切片质量,发现存在影响切片质量的问题,查找原因,提高切片质量.数据收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中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见表1),对今年1—7月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见表2),总的优级率87。
1%,优良率97.6%,总体达标。
表1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优质标准满分(分)质量缺陷减分组织切面完整,内镜咬检、穿刺标本切面数10 组织稍不完整:减1~3分;不完整:减4~10分;未达到规定面数:减5分切片薄(3~5μm),厚薄均匀10 切片厚(细胞重叠),影响诊断:减6~10分;厚薄不均匀:减3~5分切片无刀痕、裂隙、颤痕10 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影响诊断:减2分;有刀痕、裂隙、颤痕,影响诊断:减5分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10 有皱褶或折叠,尚不影响诊断:各减2分;有皱褶折或折叠,影响诊断:各减5分切片无污染10 有污染:减10分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盖片与切片、载玻片间),盖片周围无胶液外溢10 有气泡:减3分;胶液外溢:减3分透明度好10 透明度差:减1~3分;组织结构模糊:减5~7分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比清晰10 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红(细胞浆)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分切片无松散,裱贴位置适当10 切片松散:减5分;切片裱贴位置不当:减5分切片整洁,标签端正粘牢,编号清晰10 切片不整洁:减3分;标签粘贴不牢:减3分;编号不清晰:减4分合计100注:切片质量分级标准:①甲级片: ≥90分(优);②乙级片:75~89分(良);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④丁级片: ≤59分(不合格)表2 2012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抽查情况注: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范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病理诊断往往取决于准确的显微镜下观察,因此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带来错误的结果。
一张好的病理切片与标本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环节有密切的关系。
过去,我科一直严抓病理切片质量,每月都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进行质量评价,总体来说切片质量较高,基本达到诊断的要求。
但是每月的切片质量检查或多或少总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如切片刀痕、裂隙、气泡、胶液外溢等。
目的:通过检查常规切片质量,发现存在影响切片质量的问题,查找原因,提高切片质量。
数据收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中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见表1),对今年1-7月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见表2),总的优级率87.1%,优良率97.6%,总体达标。
表1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优质标准满分(分)组织切面完整,内镜咬10检、穿刺标本切面数切片薄(3〜5卩m),厚薄10均匀质量缺陷减分组织稍不完整:减1〜3分;不完整:减4〜10分;未达到规定面数:减 5 分切片厚(细胞重叠),影响诊断:减6〜10分;厚薄不均匀:减3〜5分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影响诊断:减2分;有刀痕、裂隙、颤痕,影响诊断:减5分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10有皱褶或折叠,尚不影响诊断:各减2分;有皱褶折或折叠,影响诊断:各减5分切片无污染10有污染:减10分10有气泡:减3分;胶液外溢:减3分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盖片与切片、载玻片间),盖片周围无胶液外溢透明度好透明度差:减1〜3分;组织结构模糊:10减5〜7分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10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红(细比清晰胞浆)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 分切片无松散,裱贴位臵适10切片松散:减5分;切片裱贴位臵不当:当减5分切片整洁,标签端正粘10切片不整洁:减3分;标签粘贴不牢:牢,编号清晰减3分;编号不清晰:减4分合计100注:切片质量分级标准:①甲级片:> 90分(优);②乙级片:75〜89分(良);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④丁级片:< 59分(不合格)表2 2012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抽查情况5 28 2 0 0 93.3 100.06 207 3 0 66.7 90.0 7235276.793.3注: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发现问题:今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总体达标,但 6、7月份常 规切片质量的优良率分别仅为 90% 93.3% (见表2),按照《临床技 术操作规范病理学分册》切片质量要求,6月份刚达标。
病理切⽚技术规范(⼀)来源:病理诊断与技术规范病理技术主要包括常规切⽚、冷冻切⽚、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分⼦病理学等技⽊其中常规切⽚是最主要、最基础的⼯作;迄今为⽌,病理切⽚制作过程的许多步骤还需⼿⼯操作,因此,强化技术⼈员的责任意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严格执⾏规范化操作,是确保病理技术质量稳步提⾼的前提和保证。
⼀、标本的接收与清点制度(1)巨检结束后,病理医师应向技术组当⾯交付组织块,点清块数,记录并签收。
有特殊要求的标本(如脱钙、糖原染⾊等)应当⾯向技术组说明,以便进⾏特殊处理。
(2)组织包埋完成后必须清点蜡块数量,以防组织块在脱⽔、包埋过程中遗失。
(3)切⽚完成后交付医师时,必须按照记录当⾯清点验收。
⼆、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组织处理:此过程包括固定、脱⽔、透明、浸蜡和包埋,是制作优质切⽚的关键,⼀旦组织处理有⽋缺,往往导致⽆法挽回的后果。
(1)制⽚过程按操作流程进⾏。
(2)有条件的单位应将⼿术⼤标本与活检⼩标本分开固定、脱⽔。
(3)取材后组织应补充固定。
⼿术标本不应少于6h,活检标本不应少于3h;固定液必须及时更换,固定后组织宜流⽔冲洗处理。
(4)固定、脱⽔温度不得⾼于37℃。
(5)包埋⽤⽯蜡必须过滤。
(6)试剂必须及时更换(详见试剂的配制及更换制度)。
2、切⽚:是制⽚技术中技能要求很⾼的步骤,即使是同⼀蜡块,使⽤同⼀台切⽚机和同⼀切⽚⼑,不同的操作者也会切出不同质量的⽚⼦。
(1)切⽚⼑必须锋利,⽤⼒均匀;切⽚厚度以4um为宜,切⽚必须完整,⽆污染、皱褶和⼑痕。
(2)组织⽚贴附应在除去标签位置后居玻⽚的中间,各块组织的⽅向应⼀致。
(3)胃镜、⽀⽓管镜、穿刺等⼩活检组织须做间断连续切⽚,⼀般数量不少于8张。
3、染⾊封⽚(1)烤⽚温度应在60-62℃左右,不得⾼于65℃,时间不能少于20min。
(2)染⾊试剂必须根据切⽚染⾊质量按要求及时更换。
(3)切⽚封固前必须经⼄醇充分脱⽔、⼆甲苯透明,湿封。
病理科常规切片(HE切片)质量PDCA管理循环案例示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病理诊断质量和水平的高低,正确的病理诊断往往取决于准确的显微镜下观察,因此病理切片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甚至会带来错误的结果。
一好的病理切片与标本的固定、取材、脱水、包埋、切片、染色等环节有密切的关系。
过去,我科一直严抓病理切片质量,每月都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进行质量评价,总体来说切片质量较高,基本达到诊断的要求。
但是每月的切片质量检查或多或少总发现存在一些缺陷,如切片刀痕、裂隙、气泡、胶液外溢等。
目的:通过检查常规切片质量,发现存在影响切片质量的问题,查找原因,提高切片质量。
数据收集:参照《临床技术操作规病理学分册》中的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见表1),对今年1-7月常规病理切片进行质量分级评定(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见表2),总的优级率87.1%,优良率97.6%,总体达标。
表1 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切片质量的基本标准优质标准满分(分)质量缺陷减分组织切面完整,镜咬检、穿刺标本切面数10 组织稍不完整:减1~3分;不完整:减4~10分;未达到规定面数:减5分切片薄(3~5μm),厚薄均匀10 切片厚(细胞重叠),影响诊断:减6~10分;厚薄不均匀:减3~5分切片无刀痕、裂隙、颤痕10 有刀痕、裂隙、颤痕,尚不影响诊断:减2分;有刀痕、裂隙、颤痕,影响诊断:减5分切片平坦,无皱褶、折叠10 有皱褶或折叠,尚不影响诊断:各减2分;有皱褶折或折叠,影响诊断:各减5分切片无污染10 有污染:减10分无气泡(切片与载玻片间/盖片与切片、载玻片间),盖片周围无胶液外溢10 有气泡:减3分;胶液外溢:减3分透明度好10 透明度差:减1~3分;组织结构模糊:减5~7分细胞核与细胞浆染色对比清晰10 细胞核着色灰淡或过蓝:减5分红(细胞浆)与蓝(细胞核)对比不清晰:减5分切片无松散,裱贴位置适当10 切片松散:减5分;切片裱贴位置不当:减5分切片整洁,标签端正粘牢,编号清晰10 切片不整洁:减3分;标签粘贴不牢:减3分;编号不清晰:减4分合计100注:切片质量分级标准:①甲级片:≥90分(优);②乙级片:75~89分(良);③丙级片:60~74分(基本合格);④丁级片:≤59分(不合格)表2 2012年1-7月常规切片质量抽查情况注:每月随机抽查30例常规切片。
病理学切片检查方法
《病理学切片检查方法》
一、检查目的
1.病理学切片检查是检查皮肤病病变的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明确病因、确定病理病理特征、分级分期等信息,从而为临床疗效和病程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2.切片检查可以有效地诊断和判断良恶性病变,从而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通过该检查,可以诊断肿瘤、结核、皮肤感染和免疫性皮病等疾病。
二、检查方法
1.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确定患者疾病类型,然后进行病理学切片检查。
2.使用针头或柄头,将病变表面收集到涂抹有染色剂的玻片上,形成染色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3.使用塑料注射器,将病变表面细胞液积存在电子滤器上,形成细胞切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4.分别使用正常细胞和体液,与病变细胞比较,以检查病变细胞的形态、活性和功能。
三、检查结果
1.病理学切片检查结果,主要包括病理活度、形态学特征、形态变化程度、细胞染色变化等。
2.检查结果可以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帮助疾病的准确诊断、病变
情况的准确评估和病程的准确预测,从而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
病理标本切片技术及质量控制方法病理标本切片技术是病理医师在进行组织学检查时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准确的切片能够为医师提供可靠的病理诊断依据,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病理标本切片技术的基本步骤,并探讨常见的质量控制方法。
一、病理标本切片技术1. 标本固定:在标本切片之前,首先需要对标本进行固定,以保持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最常用的固定方法是使用10%的缓冲福尔马林溶液,它能够稳定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并防止标本的腐败。
2. 组织包埋:标本固定后,需要将组织进行包埋,以便进行切片。
常用的包埋材料是石蜡,它具有良好的剪切性和切片质量,同时能够保持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3. 切片制备:在进行切片制备时,需要使用病理切片机。
将固定和包埋后的标本切割成薄片,通常为4-6微米,然后将切片浸泡在水中,以去除石蜡。
4. 着色处理:切片制备完成后,需要进行着色处理,以突出组织的形态和结构。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学染色、免疫组化染色等。
不同的染色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的信息。
二、质量控制方法1. 切片质量评估:在进行病理标本切片之前,需要评估切片质量。
检查切片是否有褶皱、刀痕等损伤,是否有细胞和组织变形等问题。
如果切片质量不合格,将会影响到后续病理诊断的准确性。
2. 标本固定时间:标本的固定时间对切片结果有重要影响。
过短的固定时间可能导致组织未固定,形成空洞或伪装的结构;而过长的固定时间可能导致组织的变性和破坏。
因此,需要根据标本的性质和大小,合理控制固定的时间。
3. 标本包埋:包埋过程中,需要保证标本的位置正确,不得有错位或倾斜。
同时,还要确保标本与包埋材料充分接触,避免形成气泡和缺陷。
4. 切片厚度:切片厚度对病理诊断结果有影响。
切片太厚可能导致组织结构不清晰,难以解读;而切片太薄则可能导致组织薄弱或断裂。
因此,在切片制备过程中,需要控制切片的厚度。
5. 染色效果:染色效果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可见度和诊断结果。
因此,在进行染色处理时,需要注意染料的浓度和染色时间,以保证最佳的染色效果。
病理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实验室最基本的方法病理组织切片技术是病理实验室最基本的方法,是病理学的一项极有使用价值的专业技能。
它包括组织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漂片、烤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和封固等程序。
HE 染色是既基本又十分重要的工作,HE 染色的好坏直接影响病理医生的正确诊断,而HE 染色质量好坏与HE 制片的每一步骤关系都十分密切。
只要某一步骤出了问题都直接影响下一步工作,时常会出现个别片子色调不正、颜色对比不协调、染色不匀、模糊不清等现象,使切片的质量和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本文作者在实验过程中就制作优良动物病理切片的体会阐述如下:一、取材要及时、规范(一)要取最新鲜的材料。
由于各器官组织坏死变化很快,所以取材要求迅速。
取材时要用锋利的刀片或剪刀,勿用镊子对组织加以压迫,以免组织破裂和变形。
(二)选取组织块的大小、厚薄亦应力求适度。
过大、过厚的组织,固定液不宜渗透,亦可造成固定不佳,过小、过薄的组织又可能在固定或脱水的过程中发生扭曲变形情况[1]。
(三)应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组织的基本结构,如肝要有肝小叶;肾要有皮质和髓质;肺要有支气管等。
另外,要采取病变部位和健康部位交叉处的组织,这样才可以通过健康部位的对照,清楚地看到各种病理变化。
二、固定要充分(一)一般固定液,都以新配为好,配好后应贮存在阴凉处,不宜放在日光下,以免引起化学变化,失去固定作用。
笔者常用的固定液是10,福尔马林溶液。
(二)应及时固定,这样可保持细胞与生活时的形态相似,防止组织自溶而产生死后变化。
将取下的材料立即放在固定液中固定24小时以上,固定液必须充足,一般为材料块的20~30倍,有些水分多的材料,中间应更换1~2次新液。
目的是防止腐败、保持原有结构并使组织硬化,便于处理。
笔者为了让组织块固定充分,常在此步骤增加一步重新修块和重复固定,做法是修块大小为10 mm×10 mm×2 mm,然后放入新配制好的10,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12小时以上,避免了因固定不充分带来的切片问题,收到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