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第6章
- 格式:ppt
- 大小:6.44 MB
- 文档页数:2
Xxxxx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课程大纲适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编制单位:xxxxxx学院2021年3月4日星期四月11日《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教学大纲一、教学对象本大纲适用于本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专科层次学习二、学分与学时学分:4 总学时:72三、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四、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性质:《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职业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职业发展中一门与工业机器人直接关联的基础课程。
任务:机器视觉利用相机或智能传感器,配合机器视觉算法赋予智能设备人眼的功能,从而进行物体的定位引导、检测、测量、识别等功能,具有高度自动化、高效率、高精度和适应较差环境的优点,是实现工业白动化和智能化的必要手段。
掌握工业机器人的设计一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能力,为他们走上工业机器人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目标:本书基于江苏哈工海渡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工业机器人技能考核实训台,结合智能相机及ABB工业机器人,系统讲解工业机器人视觉系统的典型应用、视觉软件组态编程、通信参数配置、编程调试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倡导实用性教学,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系统了解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基础知识,注重强化实操练习。
五、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先修课程《工业机器人系统离线与编程》、《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六、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分章节)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掌握:1、工业机器人视觉功能了解:1、机器视觉系统特点2、机器视觉发展历史3、机器视觉技术发展前沿【主要内容】:●机器视觉定义●机器视觉系统定义●机器视觉发展历史●工业机器人视觉功能:引导、检测、测量、识别●机器视觉技术发展前沿:3D视觉技术、AI视觉技术第二章视觉技术基础【目的要求】:掌握:1、图像处理基础2、数字图像基础【主要内容】:●视觉成像原理:透视成像原理、坐标系及其变换、畸变模型●数字图像基础:数字图像、颜色模式、图像格式●图像处理基础:灰度处理、图像二值化、图像锐化●图想处理常用算法:图像分割、边缘检测、特征提取、模块匹配第三章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目的要求】:掌握:1、相机的行业应用2、镜头应用【主要内容】:●工业机器人视觉系统概述:基本组成、工作过程、相机安装●相机工作原理及应用:相机的工作原理、相机的主要技术参数、相机的行业应用●镜头工作原理及应用:镜头的工作原理、镜头的主要技术参数、镜头的行业应用●光源基础知识及应用:光源的分类、光源影响要素●图像处理系统: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基于计算机的图像处理系统第四章智能视觉系统【目的要求】:掌握:1、智能相机链接2、图像设置3、设置工具4、配置结果【主要内容】:●智能视觉系统:系统构成、常用系列、智能相机介绍、软件介绍●智能相机连接:软件安装、联机设置●设置图像:图像加载、触发器、灯光、图像校准●设置工具:定位部件、检查部件●配置结果:输入/输出、通信第五章智能机器视觉应用实例【目的要求】:掌握:1、二维码识别检测2、文字识别检测3、条码识别检测4、药片数量统计5、硅片尺寸测量【主要内容】:●元件引导定位:实训目的、实训原理、实训步骤●硅片尺寸测量:实训目的、实训原理、实训步骤●药片数量统计:实训目的、实训原理、实训步骤●条形码识别检测:实训目的、实训原理、实训步骤●二维码识别检测:实训目的、实训原理、实训步骤●文字识别检测:实训目的、实训原理、实训步骤第六章工业机器人操作基础【目的要求】:掌握:1、工业机器人组成2、工业机器人基本操作【主要内容】:●工业机器人概述:工业机器人定义和特点、工业机器人分类、工业机器人应用●工业机器人主要技术参数:自由度、额定负载、工作空间、工作精度●工业机器人组成:机器人本体、控制器、示教器●基本操作:基本概念、手动操作模式、工具坐标系建立、工件坐标系建立第七章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应用【目的要求】:掌握:1、动作指令2、编程基础【主要内容】:●I/O通信:I/O硬件介绍、系统I/O配置●程序数据:常见数据类型、数据存储类型、程序数据操作●动作指令●编程基础●RAPID语言结构●程序操作第八章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应用(基于以太网)【目的要求】:掌握:1、工业机器人视觉系统应用2、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主要内容】:●硬件组成与连接:硬件组成、工作流程●相机配置及组态编程:相机连接及设置图像、设置工具、配置结束及运行、数据接收测试●工业机器人IP地址配置●工业机器人编程与调试:工业机器人通信编程基础、功能规划与程序设计、程序调试第九章工业机器人编程及应用(基于现场总线)【目的要求】:掌握:1、硬件介绍2、支持协议【主要内容】:●网关概述:硬件介绍、支持协议●PROFINET网络配置:PROFINET I/O协议介绍、相机侧PROFINET I/O配置、网关侧PROFINET I/O配置●工业机器人变量设置●程序编辑八、成绩考核1、考核方式:笔试(闭卷)2、成绩评定:期末综合成绩=平时成绩60%(考勤50%+作业50%)+期末成绩40%九、教材及参考书目1. 教材《工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及应用》,张明文、王璐欢,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年9月第1版。
工业技术应用作业指导书第1章工业概述 (4)1.1 工业的发展历程 (4)1.2 工业的分类与特点 (4)1.3 工业的应用领域 (4)第2章工业的结构与原理 (5)2.1 工业的机械结构 (5)2.1.1 关节 (5)2.1.2 连杆 (5)2.1.3 末端执行器 (5)2.1.4 基座 (5)2.2 工业的驱动系统 (5)2.2.1 电动驱动 (5)2.2.2 气动驱动 (5)2.2.3 液压驱动 (6)2.3 工业的控制系统 (6)2.3.1 控制器 (6)2.3.2 传感器 (6)2.3.3 驱动器 (6)2.3.4 通信接口 (6)第3章工业的关键技术与参数 (6)3.1 工业的精度与重复定位精度 (6)3.1.1 位置精度 (6)3.1.2 重复定位精度 (6)3.2 工业的负载能力与速度 (7)3.2.1 负载能力 (7)3.2.2 速度 (7)3.3 工业的自由度与坐标变换 (7)3.3.1 自由度 (7)3.3.2 坐标变换 (7)第4章工业编程与仿真 (7)4.1 工业编程语言 (7)4.1.1 编程语言的分类与特点 (7)4.1.2 常用编程语言介绍 (8)4.2 工业编程方法 (8)4.2.1 编程步骤 (8)4.2.2 编程技巧 (8)4.2.3 编程注意事项 (8)4.3 工业仿真技术 (8)4.3.1 仿真技术的意义与作用 (8)4.3.2 常用仿真软件介绍 (8)4.3.3 仿真流程与方法 (8)4.3.4 仿真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8)第5章工业视觉系统 (9)5.1 视觉系统的基本原理 (9)5.1.1 图像获取 (9)5.1.2 图像处理 (9)5.1.3 图像分析 (9)5.2 视觉系统的硬件组成 (9)5.2.1 相机 (9)5.2.2 光源 (9)5.2.3 镜头 (9)5.2.4 图像采集卡 (10)5.3 视觉系统的软件算法 (10)5.3.1 图像预处理算法 (10)5.3.2 特征提取算法 (10)5.3.3 特征匹配算法 (10)5.3.4 目标定位与跟踪算法 (10)5.3.5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 (10)第6章工业感知与认知技术 (10)6.1 工业传感器技术 (10)6.1.1 传感器概述 (10)6.1.2 传感器选型与应用 (11)6.1.3 传感器信号处理 (11)6.2 工业感知技术 (11)6.2.1 视觉感知技术 (11)6.2.2 触觉感知技术 (11)6.2.3 听觉与嗅觉感知技术 (11)6.3 工业认知技术 (11)6.3.1 认知技术概述 (11)6.3.2 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 (11)6.3.3 认知推理与决策 (11)第7章工业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12)7.1 汽车制造领域的应用 (12)7.1.1 点焊 (12)7.1.2 喷涂 (12)7.1.3 装配 (12)7.2 电子制造领域的应用 (12)7.2.1 SMT贴片 (12)7.2.2 焊接 (12)7.2.3 检测与测试 (12)7.3 食品饮料领域的应用 (12)7.3.1 分拣 (12)7.3.2 包装 (13)7.3.3 清洗 (13)第8章工业安全与防护 (13)8.1 工业安全标准与法规 (13)8.1.1 我国工业安全标准 (13)8.1.2 国际工业安全标准 (13)8.1.3 工业安全法规 (13)8.2 工业安全防护措施 (13)8.2.1 设计阶段安全措施 (13)8.2.2 制造与安装阶段安全措施 (14)8.2.3 运行阶段安全措施 (14)8.3 工业安全监控系统 (14)8.3.1 安全监控设备 (14)8.3.2 安全监控策略 (14)8.3.3 安全监控管理 (14)第9章工业系统集成与自动化生产线 (14)9.1 工业系统集成技术 (15)9.1.1 系统集成概述 (15)9.1.2 系统集成关键技术与流程 (15)9.1.3 系统集成案例分析 (15)9.2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设计 (15)9.2.1 自动化生产线概述 (15)9.2.2 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原则与方法 (15)9.2.3 自动化生产线关键设备与组成 (15)9.2.4 自动化生产线实施与优化 (15)9.3 工业与智能物流系统的融合 (15)9.3.1 智能物流系统概述 (15)9.3.2 工业与智能物流系统的融合技术 (15)9.3.3 融合案例分析与启示 (16)9.3.4 发展趋势与挑战 (16)第10章工业发展趋势与展望 (16)10.1 工业技术的发展趋势 (16)10.1.1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16)10.1.2 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16)10.1.3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16)10.1.4 产业链逐渐完善 (16)10.2 工业技术的创新与挑战 (16)10.2.1 创新方向 (16)10.2.2 挑战 (17)10.3 工业技术的未来展望 (17)10.3.1 普及化 (17)10.3.2 定制化 (17)10.3.3 网络化 (17)10.3.4 绿色化 (17)第1章工业概述1.1 工业的发展历程工业作为一种重要的自动化设备,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
国家开放大学《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章节测试参考答案第一章机器人技术与应用一、判断1.机器人是在科研或工业生产中用来代替人工作的机械装置。
(√)2.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是机器人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这期间的各项研究发明有效地推动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推广。
(×)3.对于机器人如何分类,国际上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有的按负载量分,有的按控制方式分,有的按自由度分,有的按结构分,有的按应用领域分。
(√)4.所谓特种机器人就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机器人。
(×)5.机器人机械本体结构的动作是依靠关节机器人的关节驱动,而大多数机器人是基于开环控制原理进行的。
(×)6.机器人各关节伺服驱动的指令值由主计算机计算后,在各采样周期给出,由主计算机根据示教点参考坐标的空间位置、方位及速度,通过运动学逆运算把数据转变为关节的指令值。
(√)7.为了与周边系统及相应操作进行联系与应答,机器人还应有各种通信接口和人机通信装置。
(√)8.轮式机器人对于沟壑、台阶等障碍的通过能力较高。
(×)9.为提高轮式移动机器人的移动能力,研究者设计出了可实现原地转的全向轮。
(√)10.履带式机器人是在轮式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类具有良好越障能力的移动机构,对于野外环境中的复杂地形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11.腿式(也称步行或者足式)机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春秋时期鲁班设计的木车马。
(√)12.机器人定义的标准是统一的,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学者给出的机器人定义都是相同的。
(×)13.球形机器人是一种具有球形或近似球形的外壳,通过其内部的驱动装置实现整体滚动的特殊移动机器人。
(√)14.可编程机器人可以根据操作员所编的程序,完成一些简单的重复性操作,目前在工业界已不再应用。
(×)15.感知机器人,即自适应机器人,它是在第一代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不同程度的“感知”能力。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其应用》(戴凤智,乔栋主编)的每章思考与练习题及其参考答案第1章工业机器人概述1.机器人系统由哪四部分组成?答:(教材第2页)机器人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机械系统、驱动系统、控制系统和感知系统。
2.工业机器人有哪些基本特点?答:(教材第3页)工业机器人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可编程、拟人化、通用性。
3.工业机器人的传感部分有哪些子系统组成?答:(教材第12页)机器人的传感部分相当于人类的五官,机器人可以通过传感部分来感觉自身和外部环境状况,帮助机器人工作更加精确。
工业机器人的传感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子系统:感受(传感)系统、机器人与环境交互系统。
4.工业机器人的机械部分有哪些子系统组成?答:(教材第11页)机械部分是机器人的硬件组成,也称为机器人的本体。
工业机器人的机械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子系统:驱动系统、机械结构系统。
5.工业机器人的控制部分有哪些子系统组成?答:(教材第11页)控制部分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可以直接或者通过人工对机器人的动作进行控制。
工业机器人的控制部分分为两个子系统:人机交互系统、控制系统。
6.工业机器人一般有哪些主要技术指标?答:(教材第12页)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指标是机器人生产厂商在产品供货时所提供的技术数据,反映了机器人的适用范围和工作性能,是选择机器人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技术指标一般包括:自由度、工作精度、工作范围、额定负载、最大工作速度等。
7.工业机器人是如何进行分类的?答:(教材第14页)工业机器人的分类方法有很多,本书主要介绍了以下三种分类方法。
(1)按机械结构可以分为串联机器人和并联机器人。
(2)按机器人的机构特性可以分为直角坐标机器人、柱面坐标机器人、球面坐标机器人、多关节坐标机器人。
(3)按程序输入方式可以分为编程输入型机器人、示教输入型机器人。
第2章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系统和驱动系统1.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有哪三部分组成?答:(教材第22页)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系统由手部、手臂、基座三部分组成。
工业机器人技术及应用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职业学院绪论单元测试1.()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
答案:机器人第一章测试1.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答案:错2.世界上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家族是日本的安川电机、发那科、德国的库卡、瑞士的ABB。
答案:对3.自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汽车行业一直是其主要应用领域。
答案:对4.机器人涵盖非常广泛,如无人机、无人驾驶汽车、火星车等都可以归类为机器人。
答案:对5.当下,最先进的机器人,其活动能力和智能已经超过人类。
答案:错6.robot是由捷克文robota意为()衍生而来的。
答案:农奴、苦力7.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
答案:机器人学三原则8.()德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
答案:美国9.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大多采用()这种示教方式。
答案:示教再现10.工业机器人比较统一的定义是ISO采纳的( )的定义:一种可以反复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零件、工具的操作机;或者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的和可编程的动作的专门系统。
答案:美国机器人协会第二章测试1.按机器人的驱动方式分类,将机器人分为()。
答案:气动式机器人、液动式机器人和电动式机器人2.直角坐标系机器人、圆柱坐标机器人、极坐标型机器人、平面关节机器人和多关节机器人属于按()分类答案:机器人的坐标系统3.机器人系统三大部分包括()。
答案:传感部分;机械部分;控制部分4.机器人关节的种类有()。
答案:球关节;圆柱关节;回转关节;移动关节5.下面的机器人结构简图中属于()轴机器人。
答案:46.自由度是指描述物体运动所需要的独立坐标数。
答案:对7.工作空间又称工作范围、工作区域是指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运动描述参考点所能达到的空间点的集合,一般用水平面和垂直面的投影表示。
工业应用与操作规范手册第1章工业概述 (3)1.1 工业发展简史 (3)1.2 工业的分类与特点 (4)1.3 工业的应用领域 (4)第2章工业的基本结构 (5)2.1 的机械结构 (5)2.1.1 关节结构 (5)2.1.2 连杆与连接件 (5)2.1.3 末端执行器 (5)2.2 的驱动系统 (5)2.2.1 电动驱动 (5)2.2.2 液压驱动 (5)2.2.3 气压驱动 (5)2.3 传感器与执行器 (5)2.3.1 位置传感器 (5)2.3.2 速度传感器 (6)2.3.3 力传感器 (6)2.3.4 视觉传感器 (6)2.3.5 执行器 (6)第3章工业编程与控制 (6)3.1 编程语言与编程方法 (6)3.1.1 编程语言 (6)3.1.2 编程方法 (6)3.2 控制系统组成与原理 (7)3.2.1 控制系统组成 (7)3.2.2 控制系统原理 (7)3.3 路径规划与控制 (7)3.3.1 路径规划 (7)3.3.2 控制策略 (7)第4章工业操作规范 (8)4.1 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8)4.1.1 熟悉设备 (8)4.1.2 培训与考核 (8)4.1.3 检查设备状态 (8)4.1.4 确认工作环境 (8)4.1.5 准备工具和备品备件 (8)4.2 安全操作规程 (8)4.2.1 操作者穿戴 (8)4.2.2 设备启动与停止 (8)4.2.3 严禁违章操作 (8)4.2.4 定期检查和维护 (8)4.3 常见操作故障与排除 (9)4.3.1 机械故障 (9)4.3.2 电气故障 (9)4.3.3 程序故障 (9)4.3.4 传感器故障 (9)4.3.5 其他故障 (9)第5章工业在制造业中的应用 (9)5.1 装配作业中的应用 (9)5.1.1 概述 (9)5.1.2 装配作业类型 (9)5.1.3 应用实例 (10)5.2 焊接作业中的应用 (10)5.2.1 概述 (10)5.2.2 焊接方法 (10)5.2.3 应用实例 (10)5.3 喷涂作业中的应用 (10)5.3.1 概述 (10)5.3.2 喷涂类型 (10)5.3.3 应用实例 (10)第6章工业在物流领域的应用 (10)6.1 自动搬运与装卸 (11)6.1.1 概述 (11)6.1.2 应用场景 (11)6.1.3 技术要点 (11)6.2 自动分拣与包装 (11)6.2.1 概述 (11)6.2.2 应用场景 (11)6.2.3 技术要点 (11)6.3 仓库管理与物流调度 (12)6.3.1 概述 (12)6.3.2 应用场景 (12)6.3.3 技术要点 (12)第7章工业在服务行业的应用 (12)7.1 医疗服务与辅助 (12)7.1.1 辅术 (12)7.1.2 康复护理 (12)7.1.3 医疗器械消毒与配送 (12)7.2 餐饮服务与配送 (12)7.2.1 餐饮制作 (12)7.2.2 餐饮配送 (13)7.2.3 餐饮服务 (13)7.3 社会服务与救援 (13)7.3.1 公共安全 (13)7.3.3 社会服务 (13)7.3.4 教育与培训 (13)第8章工业安全与防护 (13)8.1 安全标准与法规 (13)8.1.1 国际安全标准 (13)8.1.2 国家法规与标准 (14)8.1.3 企业内部安全规范 (14)8.2 安全防护装置与措施 (14)8.2.1 物理防护 (14)8.2.2 电气防护 (14)8.2.3 信号与警示 (14)8.2.4 紧急停止装置 (14)8.3 应急处理与防范 (14)8.3.1 应急处理程序 (14)8.3.2 定期培训与演练 (14)8.3.3 防范 (15)第9章工业维护与保养 (15)9.1 常规检查与维护 (15)9.1.1 检查频率 (15)9.1.2 检查内容 (15)9.1.3 维护措施 (15)9.2 关键部件的保养 (15)9.2.1 电机和驱动器 (15)9.2.2 传感器和执行器 (15)9.2.3 传动系统 (16)9.3 故障诊断与维修 (16)9.3.1 故障诊断 (16)9.3.2 维修措施 (16)第10章工业技术发展趋势 (16)10.1 智能化与自适应技术 (16)10.2 网络化与大数据应用 (16)10.3 人机协作与个性化定制 (17)第1章工业概述1.1 工业发展简史工业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产物,其发展始于20世纪中叶。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地位与作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是近年来新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是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多种新兴技术与机械技术交叉、融合而成的一种综合性的高新技术。
这一技术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卫生、办公自动化及生活服务等众多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在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更新、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的柔性化、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等诸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课程是以工业机器人概述、基本组成及技术参数、本体与控制器连接、末端操作器、工业机器人的环境感觉技术、编程语言介绍、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流程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二、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熟知工业机器人使用及搬运安全事项;了解工业机器人常见国际品牌与国内品牌;掌握工业机器人的三大组成部分和六个子系统;工业机器人的主要技术参数和常用软件,工业机器人末端操作器种类与应用等,让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定义、发展历史及前景、运用领域、基本组成、主要技术参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专业核心课程打下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长期的学习计划。
同时树立示教器、专用设备、教具使用的安全意识及保养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基础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第一章绪论【教学目标】1.掌握工业机器人行业典型应用、市场前景;2.熟知工业机器人品牌认识及行业应用前景;3.熟知使用机器人安全注意事项以及机器人的分类。
【重点难点】1.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环境;2.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安全;【教学内容】1.机器人的分类;2.工业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工业机器人的历史发展;3.工业机器人家族介绍;4.工业机器人应用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与设计】1.本章主要采用哪些教学方法?通过实际工程案例的讲解来引导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
通过讲授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并结合板书进行教学,在讲解过程中注重与学生互动。
2.如何组织教学?运用哪些教学手段?在课堂中针对重难点内容不仅要通过多媒体展示,还要进行关键词组的板书。
工业机器人课后答案【篇一:工业机器人技术习题答案.pdf】>一、填空1、自由度2、操作机、控制器、示教器、末端执行器、操作机、控制器、示教器3、点位运动(ptp)、连续路径运动(cp)、cp4、正向二、选择1、d2、d 三、判断2、示教再现机器人、感知机器人、智能机器人3、日系、欧系二、选择1、d2、d3、c 三、判断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工业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和运动控制第三章手动操纵工业机器人一、填空 1、机器人轴、基座轴、基座轴、外部轴 2、工具 3、点动二、选择1、d2、d 三、判断表手动移动机器3-6 人要领一、填空 1、示教、程序、再现 2、跟踪 3、离线编程二、选择1、b 2、d 3、d三、判断四、综合应用表4-6第四章初识工业机器人的作业编程直线轨迹作业示教第五章搬运机器人的作业编程一、填空 1、龙门式搬运机器人、悬臂式搬运机器人、侧壁式搬运机器人、摆臂式搬运机器人 2、吸附式、夹钳式、仿人式 3、机器人控制柜、示教器、气体发生装置、气吸附手爪二、选择1、d2、d三、判断1、√2、√3、√四、综合应用略取式、组合式 3、第六章码垛机器人的作业编程一、填空 1、龙门式码垛机器人、摆臂式码垛机器人 2、吸附式、夹板式、抓操作机、机器人控制柜、示教器、真空发生装置、气体发生装置4、一进一出、一进两出、两进两出二、选择1、a2、a三、判断一、填空 1、关节式 2、c型、伺服3、弧焊、示教器、焊枪、操作机、弧焊电源4、双、双、h 二、选择1、b2、d3、d 四、综合应用略第七章焊接机器人的作业编程三、判断(2)略2、1、√ √ 3、√ 四、综合应用(1)表 7-圆弧轨迹作业13 示教【篇二:工业机器人考点大全--习题答案】p class=txt>答:工业机器人是一种用于移动各种材料、零件、工具或专用装置,通过可编程动作来完成各种任务并具有编程能力的多功能机械手。
智能机器人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器,所不同的是这种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和协同能力,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
《机器人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英文)中文名称:机器人技术基础英文名称:Robotic Technology Foundation二、课程编码及性质课程编码:0801051课程性质:选修课三、学时与学分总学时:32学分:2.0四、先修课程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加工工程、工业控制五、授课对象本课程面向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以供机械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选修。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本课程是本专业的核心选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包括:1. 系统全面掌握机器人技术专业知识,具备应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机器人应用中的系统集成及其自动化控制等复杂问题的能力;2. 掌握机器人概况、机器人学的数学基础、机器人运动学、机器人动力学、机器人控制原则与方法、机器人在材料成型加工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具备针对不同需求设计机器人集成制造/加工系统的能力;3. 理解不同机器人系统架构的特点与共性问题,掌握机器人路径规划与离线仿真分析方法,具备机器人集成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评价能力;4. 了解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前沿,掌握其在机械制造、材料成型、医疗、电子、航空航天与资源开发等行业的发展特点与动向,具备研发机器人制造/加工的基础与能力。
表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七、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机器人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其形式与结构等也多种多样,本课程以介绍机器人系统结构、设计与控制为主体,以讲述机器人集成制造/加工系统为重点;2)在全面了解与掌握机器人系统种类及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重点学习机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技术、机器人路径规划、离线仿真以及集成系统设计与实现;3)课程将重点或详细介绍机器人在机械制造、材料加工工程、先进制造中的典型应用,而对较普遍应用的系统仅作简要介绍或自学。
4)重点学习的章节内容包括:第3章“机器人运动学与动力学”(4学时)、第4章“机器人的驱动与控制”(4学时)、第5章“机器人轨迹规划及离线仿真”(4学时)第6章“工业机器人应用”(8学时)第7章“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4学时)。
工业应用与维护保养培训大纲第一章工业概述 (4)1.1 工业的发展历程 (4)1.2 工业的分类与特点 (4)1.2.1 分类 (4)1.2.2 特点 (4)1.3 工业的应用领域 (4)第二章工业系统构成 (5)2.1 本体 (5)2.1.1 概述 (5)2.1.2 机械结构 (5)2.1.3 驱动系统 (5)2.1.4 传感器 (5)2.2 传感器与执行器 (5)2.2.1 概述 (5)2.2.2 传感器 (5)2.2.3 执行器 (6)2.3 控制系统 (6)2.3.1 概述 (6)2.3.2 控制器 (6)2.3.3 控制算法 (6)2.4 通信与接口 (6)2.4.1 概述 (6)2.4.2 通信方式 (6)2.4.3 接口 (6)第三章工业编程与操作 (6)3.1 编程语言与工具 (6)3.1.1 编程语言概述 (6)3.1.2 示教语言 (7)3.1.3 结构化文本语言 (7)3.1.4 图形化编程语言 (7)3.1.5 编程工具 (7)3.2 编程基本流程 (7)3.2.1 任务分析 (7)3.2.2 软件配置 (7)3.2.3 程序编写 (7)3.2.4 程序调试与优化 (7)3.3 操作与调试 (7)3.3.1 操作 (7)3.3.2 调试 (7)3.3.3 功能测试 (8)3.4 安全操作规范 (8)3.4.1 操作人员培训 (8)3.4.2 操作环境要求 (8)3.4.3 设备检查与维护 (8)3.4.4 应急处理 (8)3.4.5 安全防护措施 (8)第四章工业应用案例 (8)4.1 焊接应用 (8)4.1.1 应用背景 (8)4.1.2 应用案例 (8)4.2 装配应用 (8)4.2.1 应用背景 (8)4.2.2 应用案例 (9)4.3 包装应用 (9)4.3.1 应用背景 (9)4.3.2 应用案例 (9)4.4 检测与测量应用 (9)4.4.1 应用背景 (9)4.4.2 应用案例 (9)第五章工业维护保养概述 (9)5.1 维护保养的重要性 (10)5.2 维护保养的分类与周期 (10)5.3 维护保养的基本流程 (10)第六章本体维护保养 (10)6.1 机械部件维护 (10)6.1.1 维护目的 (10)6.1.2 维护内容 (11)6.2 电气部件维护 (11)6.2.1 维护目的 (11)6.2.2 维护内容 (11)6.3 润滑与清洁 (11)6.3.1 润滑 (11)6.3.2 清洁 (11)6.4 故障诊断与处理 (12)6.4.1 故障诊断 (12)6.4.2 故障处理 (12)第七章传感器与执行器维护保养 (12)7.1 传感器维护 (12)7.1.1 维护目的与意义 (12)7.1.2 维护内容与方法 (12)7.1.3 维护周期与要求 (12)7.2 执行器维护 (12)7.2.1 维护目的与意义 (12)7.2.2 维护内容与方法 (13)7.2.3 维护周期与要求 (13)7.3 传感器与执行器故障处理 (13)7.3.1 故障分类与原因 (13)7.3.2 故障诊断与处理 (13)7.4 安全防护措施 (13)7.4.1 人体安全防护 (13)7.4.2 设备安全防护 (13)第八章控制系统维护保养 (14)8.1 控制器维护 (14)8.2 通信线路维护 (14)8.3 控制软件维护 (14)8.4 控制系统故障处理 (15)第九章工业故障分析与排除 (15)9.1 故障诊断方法 (15)9.1.1 现场观察法 (15)9.1.2 信号分析法 (15)9.1.3 故障树分析法 (15)9.1.4 故障诊断软件 (15)9.2 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 (15)9.2.1 电气系统故障 (15)9.2.2 机械系统故障 (15)9.2.3 传感器故障 (16)9.2.4 气动系统故障 (16)9.3 故障预防措施 (16)9.3.1 定期检查与维护 (16)9.3.2 提高操作人员技能 (16)9.3.3 完善管理制度 (16)9.3.4 优化设计 (16)9.4 故障应急处理 (16)9.4.1 立即停机 (16)9.4.2 切断电源 (16)9.4.3 保护现场 (16)9.4.4 按照故障诊断方法进行检查 (16)9.4.5 及时维修 (16)第十章工业培训与管理 (16)10.1 培训计划与内容 (16)10.1.1 培训目标 (16)10.1.2 培训内容 (17)10.2 培训方式与方法 (17)10.2.1 理论培训 (17)10.2.2 实践操作培训 (17)10.2.3 考核与评价 (17)10.3 培训效果评估 (17)10.3.1 评估指标 (17)10.3.2 评估方法 (17)10.4 培训安全管理 (17)10.4.1 安全意识培训 (18)10.4.2 安全操作规程 (18)10.4.3 安全应急预案 (18)第一章工业概述1.1 工业的发展历程工业作为自动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来,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