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模板
- 格式:pdf
- 大小:409.35 KB
- 文档页数:32
第1篇一、实验名称二、实验目的1. 理解电路原理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2. 掌握电路基本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等)的特性和应用;3. 学会电路分析方法,如基尔霍夫定律、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等;4. 提高电路仿真和实验操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1. 电路基本概念电路是由各种电子元件按照一定规律连接而成的整体。
电路的基本元件包括电阻、电容、电感、二极管、晶体管等。
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等参数遵循一定的物理规律。
2. 电路分析方法(1)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包括节点电压定律和回路电流定律。
节点电压定律指出,在电路中任意节点处,流入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
回路电流定律指出,在电路中任意回路中,沿回路方向各元件电压之和等于回路电源电压之和。
(2)节点电压法节点电压法是一种电路分析方法,通过求解电路中各个节点的电压来分析电路。
节点电压法的基本步骤如下:① 设定电路中各个节点的电压;②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节点电压方程;③ 解方程求得各个节点的电压。
(3)回路电流法回路电流法是一种电路分析方法,通过求解电路中各个回路的电流来分析电路。
回路电流法的基本步骤如下:① 设定电路中各个回路的电流;②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列出回路电流方程;③ 解方程求得各个回路的电流。
3. 电路仿真软件电路仿真软件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分析电路。
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有Multisim、Proteus等。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熟悉电路原理图的基本构成和符号;2. 分析电路的基本元件特性和应用;3. 根据电路原理图,运用基尔霍夫定律、节点电压法、回路电流法等方法分析电路;4. 利用电路仿真软件对电路进行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5.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实验中测得的电路参数,如电压、电流、功率等;2. 将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误差原因;3. 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
11级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实验一电位、电压的测定及电路电位图的绘制一、实验目的1.验证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2. 掌握电路电位图的绘制方法二、原理说明在一个闭合电路中,各点电位的高低视所选的电位参考点的不同而变,但任意两点间的电位差(即电压)则是绝对的,它不因参考点的变动而改变。
电位图是一种平面坐标一、四两象限内的折线图。
其纵坐标为电位值,横坐标为各被测点。
要制作某一电路的电位图,先以一定的顺序对电路中各被测点编号。
以图1-1的电路为例,如图中的A~F, 并在坐标横轴上按顺序、均匀间隔标上A、B、C、D、E、F、A。
再根据测得的各点电位值,在各点所在的垂直线上描点。
用直线依次连接相邻两个电位点,即得该电路的电位图。
在电位图中,任意两个被测点的纵坐标值之差即为该两点之间的电压值。
在电路中电位参考点可任意选定。
对于不同的参考点,所绘出的电位图形是不同的,但其各点电位变化的规律却是一样的。
四、实验内容利用DGJ-03实验挂箱上的“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线路,按图1-1接线。
再接入实验线路中。
)2. 以图1-1中的A点作为电位的参考点,分别测量B、C、D、E、F各点的电位值φ及相邻两点之间的电压值UAB、UBC、UCD、UDE、UEF 及UFA,数据列于表中。
3. 以D点作为参考点,重复实验内容2的测量,测得数据列于表中。
图1-1电流插座1. 分别将两路直流稳压电源接入电路,令 U1=6V,U2=12V。
(先调准输出电压值,五、实验注意事项1.本实验线路板系多个实验通用,本次实验中不使用电流插头。
DG05上的K3应拨向330Ω侧,三个故障按键均不得按下。
2. 测量电位时,用指针式万用表的直流电压档或用数字直流电压表测量时,用负表棒(黑色)接参考电位点,用正表棒(红色)接被测各点。
若指针正向偏转或数显表显示正值,则表明该点电位为正(即高于参考点电位);若指针反向偏转或数显表显示负值,此时应调换万用表的表棒,然后读出数值,此时在电位值之前应加一负号(表明该点电位低于参考点电位)。
实验一1、实验目得学习使用workbench软件,学习组建简单直流电路并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
2、解决方案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得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至少包括两个回路与两个节点,测量节点得电流代数与与回路电压代数与,验证基尔霍夫电流与电压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2)电阻串并联分压与分流关系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三个以上得电阻,有串联电阻与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得电压与电流,验证电阻串并联分压与分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3、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4、理论计算根据KVL与KCL及电阻VCR列方程如下:Is=I1+I2,U1+U2=U3,U1=I1*R1,U2=I1*R2,U3=I2*R3解得,U1=10V,U2=20V,U3=30V,I1=5A,I2=5A5、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可以瞧出,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没有偏差,基尔霍夫定理正确;R1与R2串联,两者电流相同,电压与为两者得总电压,即分压不分流;R1R2与R3并联,电压相同,电流符合分流规律.6、实验心得第一次用软件,好多东西都找不着,再瞧了指导书与同学们得讨论后,终于完成了本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得一些操作上得一些小问题都给予解决了.实验二1、实验目得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得理解;学习使用受控源;进一步学习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等变量。
2、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至少两个以上得独立源(一个电压源与一个电流源)与一个受控源,分别测量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得响应,并测量所有独立源一起作用时得响应,验证叠加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3、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电压源单独作用:电流源单独作用:共同作用:4、理论计算电压源单独作用时:—10+3Ix1+2Ix1=0,得Ix1=2A;电流源单独作用时:,得Ix2=-0、6A; 两者共同作用时:,得Ix=1、4A、5、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得,与测得数据相符,Ix=Ix1+Ix2,叠加定理得证.6、实验心得通过本实验验证并加深了对叠加定理得理解,同时学会了受控源得使用。
学号姓名(邮址) 《电路分析》实验1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1.
2.
二、实验内容:
1.
2.
三、实验总结
四、实验要求
1.提前预习、实验前作好设计准备,并随时接受实验指导老师检查。
2.实验结束时,完成所有实验内容,并演示说明设计要点,提交电子版实验报告,并由实验指导老师检查登记。
五、思考题
1.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的条件是什么?
2.三极管的三个极的电流关系是什么样的?
3.试设计方案验证三极管的微变小信号等效电路。
【注:
1、页眉中将红色的“学号”、“姓名”和“邮址”改为你的真实学号、姓名和电邮地址。
2、按蓝字提示填入文字或插入相关图形文件,完成电子版实验报告,保存为:学号姓名电路分析实验1.doc。
3、将电子版实验报告,提交至教师指定的服务器文件夹或用电子邮件发送至:zhujin@ 。
】
1。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引言:电路分析是电子工程领域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电路原理和电子设备的运作机制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和测量数据,验证电路分析相关理论,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电路分析基础知识的理解。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并分析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奥姆定律应用于电路分析中的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包括:1. 熟悉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电路元件的基本原理;2. 验证欧姆定律在恒阻电路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3. 通过实验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4. 通过实验探究奥姆定律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
二、实验步骤和数据分析:1. 实验一:验证欧姆定律在恒阻电路中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选取一个电阻为常量的电路,接入电源,通过改变电源电压和测量电流值,验证欧姆定律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并制作电流-电压曲线图。
通过实验发现,无论电源电压如何变化,所测得的电流值始终符合欧姆定律的关系:电流等于电压除以电阻。
这验证了欧姆定律在恒阻电路中的适用性。
2. 实验二: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构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通过测量电路中各个电阻上的电压值,并结合电源电压和电源电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验证所得的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流值。
实验结果显示,根据基尔霍夫定律计算得到的电流值与测量得到的电流值相符,验证了基尔霍夫定律在串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3. 实验三: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构建一个并联电路,通过测量电路中各个电阻上的电流值,并结合电源电压和电源电流,验证基尔霍夫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记录实验数据并计算验证所得的电路中各个电阻的电流值。
实验结果表明,基尔霍夫定律所计算得到的电流值与测量得到的电流值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基尔霍夫定律在并联电路中的准确性。
4. 实验四:探究奥姆定律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
电路分析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路分析基础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对不同电路进行分析,加深对电路原理的理解,并掌握使用基本电路元件搭建电路的技能。
实验器材:电源、电阻、电容、电感、电工万用表、示波器、导线等。
实验原理:电路分析是指对电路中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将学习使用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和串并联等电路定律进行电路分析。
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1.首先,我们搭建一个简单的串联电路。
将两个电阻依次连接,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电工万用表测量电源的电压和电阻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阻值,并将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测量得到电源电压为12V,电阻电流为0.5A。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到电阻的阻值为R=V/I=12V/0.5A=24Ω。
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
2.接下来,我们搭建一个并联电路。
将两个电阻分别连接到电源的两个正极,将另外两个端点连接到电源的两个负极上。
使用电工万用表测量电源的电压和电阻的电流,并记录测量结果。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电阻的阻值,并将结果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结果:测量得到电源电压为12V,电阻电流为1A。
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得到电阻的阻值为R=V/I=12V/1A=12Ω。
测量结果与计算结果相符。
3.然后,我们搭建一个RC电路,将电阻和电容串联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阻上的电压和电容上存储的电荷的变化情况,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电阻上的电压呈指数衰减的变化趋势,电容上的电荷在刚接通电源时迅速充电,然后逐渐达到稳定。
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RC时间常数,从而计算出电路的时间常数。
4.最后,我们搭建一个RL电路,将电阻和电感串联连接到电源上。
使用示波器观察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感上存储的磁场的变化情况,并记录结果。
实验结果:观察到电阻上的电压呈指数增长的变化趋势,电感上的磁场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强。
通过测量,我们可以得到RL时间常数,从而计算出电路的时间常数。
电路实训报告模板电路实训报告模板(精选10篇)实训报告应当写出那些在实训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反映自身特点的以及带规律性的经验教训。
那你知道怎么写电路实训报告了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路实训报告模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电路实训报告模板(篇1)一、实习目的电工实训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基本训练,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实训要求:1、充分了解实训设备的作用与设置;2、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3、元器件在面板上布局做到合理、美观;4、元器件连接合理,布线规范;5、达到设计目的与要求;6、经实际操作能够达到设计功能;三、实训内容:1、家用供电线路此实训是供电的基础形式,通过它可加深对供电网络的认知。
①、正确选用所需元器件;②、在面板上合理布局所用器件,并作固定③、连线合理、规范,并理顺放入布线槽,利用接线端子分线;④、有总开关、具有过载、短路、漏电保护功能;⑤、有电能计量装置;⑥、本供电系统有日光灯电路、灯光延时控制、灯光可调电路、一灯两地控制、空调插座、六孔插座、碘钨灯;2、电机可点动,可自锁实训;①、正确选用所需元器件;②、在面板上合理布局所用器件,并作固定,要求空气开关、接触器利用导轨固定;③、连线合理、规范,利用接线端子分线,并理顺放入布线槽;④、接触器能够实现自鎖和点动;⑤、有过载保护(用热继电器保护)、短路保护;⑥、安装结束后,要实际操作确实达到实际功能;3、电机反正转实训;此实训的目的:模仿小车运料;工件行程控制;重物吊装;阀门开关等过程;其要求满足以下几点:①、正确选用所需元器件;②、在面板上合理布局所用器件,并作固定,要求空气开关、接触器利用导轨固定;③、连线合理、规范,并理顺放入布线槽;④、正反转接触器能够实现互锁;⑤、有过载保护(用热继电器保护)、短路保护;4、工作台自动往返循环控制线路;③、当工作台的档块停在行程开关st1和st2之间任何位置时,可以按下任一启动按钮sb1或sb2使之运行。
本科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电路分析基础类(硬件实验)实验1 基本元件伏安特性的测绘一、实验目的1. 掌握线性、非线性电阻及理想、实际电压源的概念。
2. 掌握测试电压、电流的基本方法。
3. 掌握电阻元件及理想、实际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测试方法,学习利用逐点测试法绘制伏安特性曲线。
4. 掌握直流稳压电源、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1.电路分析综合实验箱2.直流稳压电源3.万用表4.变阻箱三、实验内容1. 测绘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图1.1R=Ω。
1)测试电路如图1.1所示,图中U S为直流稳压电源,R为被测电阻,阻值200 2)调节直流稳压电源U S的输出电压,当伏特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1中所列电压值时,读毫安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
表1.13)在图1.3上绘制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并将测算电阻阻值标记在图上。
2. 测绘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图1.21)测试电路如图1.2所示,图中D为二极管,型号为1N4007,R W为可调电位器。
2)缓慢调节R W,使伏特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2中所列电压值时,读毫安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流值记录在表格中。
表1.23)在图1.4上绘制非线性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图 1.3 图 1.43. 测绘理想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a)(b)图1.51)首先,连接电路如图1.5(a)所示,不加负载电路,直接用伏特表测试直流稳压电源的输出电压,将其设置为10V。
2)然后,测试电路如图1.5(b)所示,其中R L为变阻箱,R为限流保护电阻。
3)调节变阻箱R L,使毫安表的读数依次为表1.3中所列电流值时,读伏特表的读数,将相应的电压值记录在表格中。
表1.34)在图1.7上绘制理想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
4. 测绘实际电压源的伏安特性曲线1)首先,连接电路如图1.6(a)所示,不加负载电路,直接用伏特表测试实际电压源的输出电压,将其设置为10V。
其中R S为实际电压源的内阻,阻值R S = 51Ω。
实验一1.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workbench软件,学习组建简单直流电路并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
2.解决方案1)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理的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至少包括两个回路和两个节点,测量节点的电流代数和与回路电压代数和,验证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理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2)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验证。
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三个以上的电阻,有串联电阻和并联电阻,测量电阻上的电压和电流,验证电阻串并联分压和分流关系,并与理论计算值相比较。
3.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4.理论计算根据KVL和KCL及电阻VCR列方程如下:Is=I1+I2,U1+U2=U3,U1=I1*R1,U2=I1*R2,U3=I2*R3解得,U1=10V,U2=20V,U3=30V,I1=5A,I2=5A5. 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可以看出,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没有偏差,基尔霍夫定理正确;R1与R2串联,两者电流相同,电压和为两者的总电压,即分压不分流;R1R2与R3并联,电压相同,电流符合分流规律。
6. 实验心得第一次用软件,好多东西都找不着,再看了指导书和同学们的讨论后,终于完成了本次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操作上的一些小问题都给予解决了。
实验二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学习使用受控源;进一步学习使用仿真测量仪表测量电压、电流等变量。
2.解决方案自己设计一个电路,要求包括至少两个以上的独立源(一个电压源和一个电流源)和一个受控源,分别测量每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的响应,并测量所有独立源一起作用时的响应,验证叠加定理。
并与理论计算值比较。
3. 实验电路及测试数据电压源单独作用:电流源单独作用:共同作用:4.理论计算电压源单独作用时:-10+3Ix1+2Ix1=0,得Ix1=2A;电流源单独作用时:,得Ix2=-0.6A;两者共同作用时:,得Ix=1.4A.5. 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比较由上得,与测得数据相符,Ix=Ix1+Ix2,叠加定理得证。
XXX 实验室学生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基础实验学院XXX专业XXX班级XXX学号XXX姓名XXX辅导教师XXX实验时间:X 年X 月X 日预 习 实 验 报 告1、 实验名称电压源、电流源及其电源等效变换2、实验目的1.掌握建立电源模型的方法。
2.掌握电源外特性的测试方法。
3.加深对电压源和电流源特性的理解。
4.研究电源模型等效变换的条件。
3、实验内容1.电压源和电流源电压源具有端电压保持恒定不变,而输出电流的大小由负载决定的特性。
其外特性,即端电压U 与输出电流I 的关系U = f (I ) 是一条平行于I轴的直线。
实验中使用的恒压源在规定的电流范围内,具有很小的内阻,可以将它视为一个电压源。
电流源具有输出电流保持恒定不变,而端电压的大小由负载决定的特性。
其外特性,即输出电流I 与端电压U 的关系I = f (U ) 是一条平行于U 轴的直线。
实验中使用的恒流源在规定的电流范围内,具有极大的内阻,可以将它视为一个电流源。
2.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实际上任何电源内部都存在电阻,通常称为内阻。
因而,实际电压源可以用一个内阻R S 和电压源U S 串联表示,其端电压U 随输出电流I 增大而降低。
在实验中,可以用一个小阻值的电阻与恒压源相串联来模拟一个实际电压源。
实际电流源是用一个内阻R S 和电流源I S 并联表示,其输出电流I 随端电压U 增大而减小。
在实验中,可以用一个大阻值的电阻与恒流源相并联来模拟一个实际电流源。
3.实际电压源和实际电流源的等效互换一个实际的电源,就其外部特性而言,既可以看成是一个电压源,又可以看成是一个电流源。
若视为电压源,则可用一个电压源U s 与一个电阻R S 相串联表示;若视为电流源,则可用一个电流源I S 与一个电阻R S 相并联来表示。
若它们向同样大小的负载供出同样大小的电流和端电压,则称这两个电源是等效的,即具有相同的外特性。
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为: (1)取实际电压源与实际电流源的内阻均为R S ;(2)已知实际电压源的参数为U s 和R S ,则实际电流源的参数为SS S R UI =和R S ,若已知实际电流源的参数为I s 和R S ,则实际电压源的参数为S S S R I U =和R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