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司马迁发愤写史记_苏教版
- 格式:docx
- 大小:17.90 KB
- 文档页数:3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
四、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五、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六、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2、多媒体资料七、教学时间:第一课时: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拓展练习,巩固延伸。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司马迁写史记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突出发愤3、你理解“发愤”吗?4、指导学生“态度坚决”地读。
5、面对司马迁的“发愤”,你们想问什么?预设: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司马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一)感悟“为何发愤”1、师:同学们,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请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想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2、交流:黄河文化的影响,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3、出示父亲的一段话:(出示父亲说的话。
)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
(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正确识读多音字载、横。
联系上下文进行词义辨析,感受游历嘱托酷刑横祸残生等词语的表达效果。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在熟读基础上按照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坚持写成的小标题理清文章脉络,揣摩课文的叙述顺序。
3.紧扣发愤,研读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学习文章选用典型事例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合理想象,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受到感染和教育。
4.初步阅读《史记》,搜集《史记》中的故事,开展说司马迁故事谈汉朝佳话聊中国史官讲史记中的故事等系列拓展读书活动,丰富积累。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文章选用典型事例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合理想象,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2.初步阅读《史记》,搜集《史记》中的故事,开展说司马迁故事谈汉朝佳话聊中国史官讲史记中的故事等系列拓展读书活动,丰富积累。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朗读感悟,合理想象,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受到感染。
三、教学评价设计: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 在初读感知环节,借助预设时提出的问题,理清文章脉络,根据课文的叙述顺序,提炼课文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借助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解说、交流、想象说话、感情朗读、写话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并加以内化。
4.借助推荐阅读,引领学生初步接触《史记》,阅读《上下五千年》,促进课外阅读,落实课标关于读书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店铺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原文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
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札记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时,我先布置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作业,在上课时给学生讲解了汉朝和匈奴的关系,介绍了司马迁的生平。
2023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6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竟成”,课文讲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赞扬了司马迁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如下: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初步认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地位。
教学重难点:重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难点:领悟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中折射出的司马迁的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__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思考圈画,同位交流、抓关键语句品读,补充资料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进行“读悟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原因,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大环节来完成。
环节一:复习导入。
认读一组与课文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是课文内容的提炼,读好它,既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有总体把握。
环节二:总览全文,以《史记》究竟是一本什么著作?让学生总览全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抓住“发愤”提出纲领性的问题(为什么要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是怎样发愤的?),切入文本的新授。
环节三:品读感悟以“发愤”为主线,以“读”为抓手。
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感悟司马迁写《史记》的三个原因:一、英雄的影响;二、受父亲的影响;三、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
明白得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4. 在明白得、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表达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学预备:投影片、挂图教学时刻: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谁明白《史记》这部书。
《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进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形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
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2.谁明白司马迁。
3.司马迁什么缘故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板书: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4.你看了课题想明白哪些问题?二、初读指导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明白中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要紧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明白得新词:讲述:把道理或情况讲出来。
记载:把情况写下来。
搜集:到处查找并集合在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害。
发愤:决心努力。
用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全神贯注。
三、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摸索:⑴司马迁什么缘故要写发愤写《史记》?⑵他是在什么情形下“发愤”写作的?⑶他又是如何样“发愤”写作的?⑷结果如何样?2、对比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阻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司马迁发愤撰写史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司马迁发愤撰写《史记》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背景和目的;2. 理解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的坚持和付出;3. 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史记》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意图;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二册》;2. PPT演示文稿;3.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名篇选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等引起学生兴趣,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 研究互动 (25分钟)- 向学生讲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背景,包括生活经历和历史时期;- 通过PPT演示和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内容和结构;- 分析司马迁写作的目的和意图,引导学生思考。
3. 名篇赏析 (15分钟)- 选取《史记》中的名篇段落,解读其中的难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分析司马迁在写作中的用词技巧和语言表达。
4. 拓展应用 (10分钟)-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史记》的意义和影响;-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撰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评论。
5. 总结反思 (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回顾司马迁发愤撰写《史记》的意义;- 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历史文献和作者的意图。
五、教学延伸1. 继续深入研究《史记》中的其他篇章和司马迁的写作风格;2.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历史文献,提升对历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开展与《史记》相关的主题讨论或写作比赛,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讨论能力;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和名篇的理解和阐述能力;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读后感、评论或疑问,给予及时解答和指导。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变化。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司马迁发愤
创作史记
一、教学目标
-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对创作《史记》的贡献
- 掌握《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 认识史记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
- 了解司马迁的发愤和创作《史记》的背景
- 理解《史记》的编写结构和特点
三、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司马迁的伟大发愤
1. 利用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的生平和成就,引发学生对司马迁的兴趣。
2. 通过互动提问,了解司马迁为什么要从事史学研究,以及他创作《史记》的目的。
3. 引导学生讨论司马迁发愤图强的精的影响,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课时:《史记》的编写结构和特点
1. 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阅读《史记》的选段,并就其编写结构
和特点进行讨论。
2. 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梳理出《史记》的主要篇章和内容特点。
3. 利用案例分析,探讨《史记》对历史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四、教学评价
1. 设计简单的选择题和解答题,考察学生对司马迁及《史记》
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评价其思维逻辑和合作能力。
3. 收集学生对于历史研究的兴趣反馈,评估教学效果。
五、拓展延伸
1. 组织参观图书馆或博物馆,拓宽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和认知。
2. 鼓励学生进行《史记》相关的拓展阅读,培养自主研究能力。
六、教学资源
1. 多媒体设备
2. 《史记》选段材料
3. 评价题目和评价表格
4. 图书馆或博物馆参观安排。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ﻭﻪ重点难点:ﻪﻭ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ﻭﻪﻭ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ﻪﻭﻪ教学时间:三教时ﻪﻭﻭ教学过程:ﻪ第一教时ﻪﻭ一、谈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
《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
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
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ﻭﻭ2.谁知道司马迁。
ﻪﻭ范。
ﻭﻭ3.司马迁为什么有写成《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ﻪﻪﻭ板书: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ﻭﻭ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ﻪﻭ二、初读指导ﻭﻭﻪ1.自读课文,要求:ﻪﻭ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ﻭﻭ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ﻪﻭﻪ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ﻭﻪﻭﻪ2.检查:ﻭﻪ指名读生字,然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ﻭﻭﻪﻭ理解新词:ﻪﻭﻪ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ﻪﻭﻪﻭﻭ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在一起。
ﻪ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ﻭﻭﻭ研读:钻研并阅读。
ﻭﻪ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ﻪﻭ发愤:决心努力。
ﻭﻭ专心致志:致:尽,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面。
形容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ﻭﻪﻭ三、理清层次ﻭﻭ1、默读课文,思考:ﻭﻭ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ﻭﻪ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ﻭﻪﻭﻪ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ﻪﻭﻭ⑷结果怎样?ﻪﻪ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ﻭﻭ3、交流:ﻪﻭ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ﻭ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ﻭﻪ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板书)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有志竟成”,旨在带领学生通过人物传记学习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本文围绕这一主题,详细描述了司马迁发愤着书的过程,表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课文中的众多心理描写是理解本文深刻内涵的关键。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因此,了解课文内容对于他们并不难。
而凭借语言文字,品读体会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则需要教师引导与点拨。
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不仅要凭借此载体,学习文本表达了什么,还要学习怎样表达。
因此,课标指出高段要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领悟基本表达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了解,我从三个维度确立了一下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发愤”“前无古人”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揣摩、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情感,感受司马迁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其中,教学目标3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课标指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我采取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质疑、品词酌句、诵读感悟,在积极的思维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实施教学。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我将出示几则出自《史记》的历史故事,以此导入课文。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较强,这样导入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期待。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构成的词语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4.在理解、品尝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觉司马迁切记父亲嘱咐、忍气吞声、发奋著书的精神。
要点难点:指引学生抓住能表现中心的词句,经过朗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教课准备:投电影、挂图教课时间:三教时教课过程:第一教时一、讲话导入新课1.同学们谁知道《史记》这部书。
《易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创始了我国纪传体史册的体例。
作者曾宽泛查阅并实地检查了大批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状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余重要人物的事迹,不单拥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异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
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模范。
2.谁知道司马迁。
3.司马迁为何有写成《史记》这部绚烂巨著呢?板书: 20司马迁发奋写《史记》4.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二、初读指导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及新词查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新词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检查:指名读生字,而后找出生字所在的词。
理解新词:叙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录:把事情写下来。
收集:各处找寻并齐集在一同。
研读:研究并阅读。
飞来横祸:不测到来的祸害。
发奋:信心努力。
全神贯注:致:尽,极;志:意志。
把心思全放在上边。
形容全心全意,全神贯注。
三、理清层次1、默读课文,思虑:⑴司马迁为何要写发奋写《史记》?⑵他是在什么状况下“发奋”写作的?⑶他又是如何“发奋”写作的?⑷结果如何?2、比较上述问题,找出有关的自然段,并概括段意。
3、沟通:第一段:(第 1、2 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咐。
第二段:(第 3 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气吞声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 4 节):讲司马迁用一生的心血写成了绚烂巨著——《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教学内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可分为三部分。
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历史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从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能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生词及部分语句的意思,从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本资料的收集、教学中的理解,感受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矢志不渝的精神,并能通过读、议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及独特感受。
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理解。
教育家薛婷就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把课内与课外、书内和书外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学生对它的背景资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对文本知识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
二、精读课文,品文赏析(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交流这三个问题,出示思考题,强调合作学习的要求: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加上批注。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初教系07502班李良0701015020说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说教法、学法教法:读书指导法、相互讨论法学法:自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教师指导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佳语导入——引出“发愤”有人说,(出示课件)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你会想到哪些经典话语?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拼搏、奋斗、奋发、抗争、发愤)这么多词语凝成一个词,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发愤”。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
“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灵魂——司马迁用其一生的心血进行了诠释。
(设计意图:教学中,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是落实《新课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要求。
五年级下语文说课稿司马迁发愤写史记_苏教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说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担,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
本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司马迁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难点是体会并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二.说教法: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我先由学生提的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础上体会司马迁所受的奇耻大辱,进而了解人物的悲和愤,然后在探究他写史的动因和发愤的痕迹,这样学生就更能自己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得精神。
四.说教程: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决定采取二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理解词语,熟读课文,了解《史记》知识,从课题入手,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第二教时一、展开想象,复习导入: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学生齐读课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历经艰辛,完成巨著《史记》。
到现在为止,留在你脑中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二、新授,紧扣“发愤”,引入情境:1、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谁来给老师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师点评:“发愤”就是振作起来,努力去做。
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发愤”指什么?(生回答)2、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了二个作业,其中一个是让同学们提出你最想了解,最想知道的的关于文章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三个问题:(1)、司马迁到底受了一个什么样的磨难?(2)、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让他忍辱负重活下去呢?(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他又遇到了那些困难,那些挫折呢?今天,老师就尊重同学们的意思,去了解,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司马迁发愤撰写史记简介本公开课教案的主题是“司马迁发愤撰写史记”,通过讲授司马迁创作《史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诞生背景和意义,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历史文物的珍视。
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2. 知道《史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3. 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他们通过朗读、讲述等方式展示所学知识;4.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历史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史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教学准备- 学生课本《苏教版五年级语文》;- 讲义和PPT课件;- 音频或视频资料: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片段;- 动画或图片资料:展示古代文献及历史文物。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课题,通过问题导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 你知道《史记》吗?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 司马迁是谁?他对中国的历史研究有什么贡献?2. 研究(15分钟)通过讲解和展示资料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司马迁的生平概况;- 《史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 深入理解(20分钟)让学生分小组,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你认为司马迁写《史记》的意义是什么?- 有没有类似的现代作品与《史记》相似?4. 展示与分享(15分钟)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 提问其他组对分享内容进行补充或提出问题。
5. 提升口头表达(20分钟)鼓励学生通过朗读、讲述等方式展示所学知识:- 学生自愿进行朗读《史记》选段,表现突出者表扬并给予奖励;- 学生围绕《史记》的创作背景和意义进行自由发言。
6. 总结和延伸(10分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提醒学生对中华文化和历史遗产的珍视:- 请学生回答:为什么我们要珍视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研究,了解更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
作业布置1. 阅读课本相关章节,了解《史记》的其他内容;2. 选择一位中国历史人物,写一篇简短的作文介绍他的生平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说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担,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
本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司马迁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难点是体会并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二.说教法: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我先由学生提的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磨难,让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决定一定要写完《史记》、司马迁究竟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三个问题导入探究学习,然后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学习,最终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注重联想和模拟的结合运用,在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让学生展开联想,想一想,司马迁在13年里都经历了那些困难和挫折,想一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司马迁和《史记》说些什么?带动学生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感情。
三.说学法: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一下两种学法的指导:(一).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比如要想知道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样的酷刑,让他想了此残生,那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先去找课外的知识去了解,发掘原因,让他们在不断的自学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司马迁内心的悲和愤。
(二).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取读书-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所受的奇耻大辱,进而了解人物的悲和愤,然后在探究他写史的动因和发愤的痕迹,这样学生就更能自己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得精神。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课文朗诵: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重点朗诵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绘司马迁的罹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理解品悟:创建情境,启示想象,领会小司马迁聆听英豪故事时的激动,承诺父亲嘱咐时的信心,遭受飞来横祸时的忍气吞声,从而理解“发奋”的含义。
感觉司马迁在遭受飞来横祸后的悲忿交加的心情,理解他不管个人羞耻和难过,发奋写《史记》的执着。
3、主动性:踊跃参加念书实践活动,能主动与同学们沟通,能踊跃举手回答下列问题,能感觉到念书的乐趣。
4、创建性:能依据老师创建的情境,想象司马迁听了那些故事?写书时遭受那些磨难?谈谈哪些伟人是靠发奋获得成功的。
【教课重点】在理解品尝语言的过程中,感觉司马迁切记父亲嘱咐,忍气吞声、发奋著书的精神。
【教课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忿交加的心情,及为何能忍气吞声、发奋著书。
【课前准备】1、自学本课生字,领会课后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梳理文章的思路,用标题形式概括主要段落的意思。
3、朗诵课文,做到正确流畅。
4、部署收集相关司马迁和《史记》资料。
【课前预设】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发奋”的意思,依靠课文内容感觉司马迁不忘父命,忍气吞声,发奋著书难得精神,经过朗诵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经过对司马迁及《史记》的深入认识,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仰慕之情,指引孩子们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课过程】一、激趣讲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学过好多名人名言,今日老师再送给大家一句(投影: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知道这句名言的意思吗?1.这句名言是谁说的?(板书司马迁)。
你认识司马迁吗?(投影)他一世最大的成就是写了史记(板书史记)。
(投影)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应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 3000 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
是一本空前的历史巨著,是我国难得的历史遗产。
评论:你课前收集的资料很实用,也很会从中提取重点。
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苏教版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竟成”,课文讲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赞扬了司马迁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初步认识《史记》的史学价值和地位。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
难点:领悟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过程中折射出的司马迁的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本文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思考圈画,同位交流、抓关键语句品读,补充资料等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运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抓住“发愤”进行“读悟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理解司马迁发愤著书的真正原因,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分为五大环节来完成。
环节一:复习导入。
认读一组与课文有关的词语,这些词语是课文内容的提炼,读好它,既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同时也是对课文内容有总体把握。
环节二:总览全文,以《史记》究竟是一本什么著作?让学生总览全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抓住“发愤”提出纲领性的问题(为什么要发愤?在什么情况下发愤?是怎样发愤的?),切入文本的新授。
环节三:品读感悟
以“发愤”为主线,以“读”为抓手。
引导学生逐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
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感悟司马迁写《史记》的三个原因:一、英雄的影响;二、受父亲的影响;三、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三个原因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抓住司马谈临终前的嘱托“你一定要……啊!”这一句,来感受写好一部史书的艰难和意义的重大。
为下文“忍辱负重”奠定理解上的基础。
第二步: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
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读、思、划、批注的方式,通过学生自学、同位交流、反馈,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中司马迁受刑后的想法和做法,加深对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感悟,让学生默读自学课文第三小节,想想他遇到了什么样的飞来横祸?交流时再补充阅读司马迁在受酷刑后在一篇文章中袒露自己生不如死心情的资料,感受这场灾难给他带来的巨大的身心伤害。
交流受到酷刑的司马迁,内心是怎样想的?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等体会司马迁极度耻辱痛苦的心情。
再来指导学生读出这种痛苦心情。
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他选择了活下去,引领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并抓住两个‘一定要’创设情境,想象当他深陷牢狱时,当他遭受耻笑时,他忍辱负重,一定要完成史书的决心,指导学生读出其内心的坚定。
第三步接下来关于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在交流句子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文中对司马迁怎样写《史记》写的很简洁,对照插图、发挥想象说的更具体吗?
出示:冬天的早晨,寒气袭人,当人们,他已经。
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仍然。
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他依然。
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真正的自己内心的感悟,真正地走进司马迁的心灵,与司马迁对话。
感受司马迁视事业为生命、置荣辱于度外的伟大人格。
第四步:读写结合
1.以一组发愤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
发愤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
发愤是谈迁。
发愤是海伦。
发愤是阿炳。
发愤是。
2.小练笔:面对司马迁和他的鸿篇巨制——《史记》,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使司马迁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清晰高大丰满。
环节四:课外延伸
1.认真研读《史记》中的一篇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
2.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试着对司马迁作一个综合的评价。